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茶树膏药病该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常见的有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两种。主要发生在枝条和根茎部,在枝干上形成厚菌膜。灰色膏药病初生白色绵毛状物,后转为暗灰色,中间暗褐色。稍厚,四周较薄,表面光滑。湿度大时,上面覆盖一层白粉状物。褐色膏药病在枝条或根茎部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厚菌膜,象膏药一样贴附在枝条上,栗褐色,较灰色膏药病稍厚,表面丝绒状,较粗糙,边缘有一圈窄灰白色带,后期表面龟裂,易脱落。

病原灰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pedicellatm(Schw.)Pat.称柄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有两层,初生菌丝具分隔,无色,后期变为褐色至暗褐色,分枝茂盛相互交错成菌膜。子实层上先长出原担子,后在原担子上产生无色圆筒形担子,初直,后弯曲,大小20一405?8(m),具分隔3个,每个细胞抽生一小梗,顶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12?243.5?5(m)。

褐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tanakaeMiyabe称田中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褐色具隔,也有二层,交错密集成厚膜,多从菌丝上直接产生担子,担子无色,棍棒状,具分隔3个,直或弯,大小27一538一11(m),侧生的小梗上各生1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长椭圆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湿度大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和蚧壳虫传播蔓延,菌丝迅速生长形成菌膜。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隐蔽湿度大的老茶园易发病,蚧虫为害严重的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重的茶园,提倡重剪或台刈,剪掉的枝条集中烧毁。(2)防治茶树蚧壳虫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参见茶树害虫有关蚧虫防治法。

扩展阅读

李树灰色膏药病的病害防治


李树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灰色膏药病的危害,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为害树干和枝梢,也能使叶片和果实受害。灰色膏药病的病斑为灰白色线状菌丝膜,呈圆形扩散,表面较光滑。发病初期,树干和枝梢或叶片出现白色的圆形、半月形或不规则形的病菌子实体,表面光滑,随后逐渐变为灰白色,紧贴在枝干上,似膏药状,所以较膏药病。

2、病害原因

该病害是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来年春季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生长形成子实体。病菌担孢子通过气流、蚜虫和蚧类昆虫传播。以蚧类和蚜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发展蔓延。因此蚧类和蚜虫害虫发生严重的果园该病发生较普遍,潮湿、荫蔽、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严重。

3、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防治害虫,尤其是蚜虫和蚧类害虫。

(3)刮除菌膜,再涂抹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0波尔多液。

李树灰色膏药病的防治方法


李树灰色膏药病为李树较为常见一种病害,对李树的危害极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为害李树树干和枝梢,也能使叶片和果实受害。灰色膏药病的病斑为灰白色线状菌丝膜,呈圆形扩散,表面较光滑。发病初期,树干和枝梢或叶片出现白色的圆形、半月形或不规则形的病菌子实体,表面光滑,随后逐渐变为灰白色,紧贴在枝干上,似膏药状,所以较膏药病。

2、病害原因

该病害是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来年春季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生长形成子实体。病菌担孢子通过气流、蚜虫和蚧类昆虫传播。以蚧类和蚜虫分泌的蜜露为养料发展蔓延。因此蚧类和蚜虫害虫发生严重的果园该病发生较普遍,潮湿、荫蔽、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严重。

3、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防治害虫,尤其是蚜虫和蚧类害虫。

(3)刮除菌膜,再涂抹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0波尔多液。

白粉病该如何防治?


农作物和果树最容易得的病害就是白粉病,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在农村的人都下过地,许多作物叶片都会出现一层白粉,当然果树叶片上也是出现一层白粉的。许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个病的存在。作物不像我们人,人病了知道哪里难受就会去医院看看,作物是需要人去观察的,它不会告诉您“我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哪里疼”。所以说作物病害需要人去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发现病害就马上进行治疗,只要把病害治疗好了,作物和果树才能够帮助您创造更大的利益。下面就简单说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那么白粉病如何防治呢?

1)栽培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

3)药剂防治:使用广谱型的杀菌剂土巴克品牌三刹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即可。(如果作为还苗期,用量减半即可)

茶树云纹叶枯病如何综合防治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常见而严重的叶部病害。被害株生长不壮、芽头瘦弱、未老先衰,严重影响产量。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做好茶园排水或抗旱、抗寒工作,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茶树健壮,提高抗病力。

二、清理田园,减少病菌来源。对重病茶园,冬春期应摘除病叶,清理枯枝落叶或进行茶园冬耕,将表土病叶深埋,以阻断病害来源。在发病期间,摘除病叶,防止传染发病。

三、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小绿叶蝉、螨类、黑腐病和红锈病等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该病应结合防治上述病虫进行。可选喷下列药剂: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后20天才可采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农用抗菌素放线酮30~50毫克(升)/公斤(喷后5天可采摘)、抗菌素风光霉素1毫克(升)/公斤(喷后7天可采摘)、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后15天可采摘),每亩喷药量60~75公斤,10~15天喷一次,共喷两次。在未采摘的茶园或苗圃,也可喷上述药剂。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时间,增加喷药次数,以达到更好的防病目的。

对茶小绿叶蝉和螨类,可根据虫情喷施下述药剂;40%乐果乳剂500~1000倍液、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这几种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波尔多液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和造成药害。

花卉线虫病该如何防治


花卉线虫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花苞和花朵,导致叶片黄化、落叶、小叶或叶片畸形。心苞受害致枯心或空心,在开花时出现花腐。根部症状表现为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那么,当花卉发生线虫病害时该如何防治?

花卉线虫病主要在种苗的调运、土壤、灌溉水及施肥等农事活动传播。其中秋季发生线虫害的几率最大,到冬季自动减少。

花卉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1、对新引入的花卉品种,必须经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到指定的地点隔离试种。

2、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育苗圃,选用无病壮苗进行种植。

3、搞好苗圃的清洁卫生,清除已枯死的花卉和苗圃内外的杂草、杂树。

4、用地下水灌溉,改善排水设施,杜绝外来污染水流入苗圃。

5、抓好种苗和培养介质的消毒工作。

6、对成品花卉每隔30天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防治1次,用药量为每平方米6-9克,以品字形穴施。

7、地面覆盖黑色薄膜消毒。

8、应用滚动式栽培架。采取离地生产种植方式,可有效预防花卉线虫传播与发生。

大麦条纹病该如何防治


症状

各大麦栽培区均有发生。大麦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幼苗染病,1、2片幼叶即可发病,但4—5片叶以后发生较多。初生浅黄色斑点或短小的条纹,后随叶片生长,病斑逐渐扩展。分蘖期形成了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至拔抽穗期,多数病斑中部草色,边缘褐色;湿度大的长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株提前枯死或矮小,不能抽穗或弯曲畸形,不能结实或不饱满。

病原

Drechsleragraminea(Rabenh.)Shoem.HelminthosporiumgramineumRabenh.称禾内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Pyrenophoragraminea(Rabenh.)ItoetKurib.称麦类核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3—5个丛生,梗基部膨大,灰色至榄褐色,大小90—180×7.5—12(μm)。梗上顶生或侧生1—4个分生孢子,直或略弯,基部常较上端略宽,基细胞呈半球形,大小50—125×14—22.5(μm),具隔膜1—7个,表面光滑,脐部宽3—6μm。次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较常见,寄生在大麦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菌丝潜伏在种子里越冬,一般可存活5年。播种后随种子发芽休眠菌丝开始长出芽管侵入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进入幼叶,后达到穗部造成剑叶破坏包裹穗部,致不能抽穗或畸形。播种时地温低、湿度高,利于病菌侵染。春大麦早播或冬大麦晚播,生长前期气温低,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大麦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迅速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播种晒种1—2天,可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葡萄的病毒病该如何防治


葡萄是我国的主栽果树,近年来,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栽培面积达43.84万hm2、产量达669.68万t,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4.9%和104%。随着我国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葡萄栽培面积和苗木繁育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主要通过苗木和繁殖材料传播的嫁接传染性病害也进一步扩展蔓延,危害日益严重。为引起读者对病毒病的重视,并在葡萄苗木繁育和葡萄栽培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防治,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的种类、主要葡萄病毒病及危害、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和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一、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的种类

病毒嫁接传染病毒(Graft-transmitteddiseases)系指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和木质部局限性细菌等引起的病害,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0余种葡萄嫁接传染性病原,主要包括55种病毒,5种类病毒,6种植原体和1种昆虫传木质性细菌。

(一)病毒病害

近年来,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葡萄病毒病研究进展迅速,全世界报道的葡萄病毒种类已由17个属47种(1999年)增加到20个属55种(2003年)。其中,葡萄扇叶病毒引起的扇叶病,葡萄病毒A、B、C、D和沙地葡萄茎痘病毒引起的皱木复合病,葡萄卷叶相关病毒引起的卷叶病以及葡萄斑点病毒引起的斑点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二)病毒类似病毒

有些葡萄病害能够嫁接传染,症状特点也与病毒病相似,但由于至今未观察分离到病毒粒子,不能确定其病原,故归类于葡萄病毒类似病毒(Virus-likediseases),现已报道的葡萄病毒类似病害有叶脉坏死病(Veinnecrosisdisease)、耳突病(Enationdiseases)和叶脉班驳病(Veinmosaicdisease)等,这些病害虽然分布较广,但危害较轻。

(三)类病毒病害

类病毒(viroid)是没有蛋白质外壳的核酸短链,一般由300~400个核苷酸组成。现在报导的葡萄类病毒有5种,分别是柑桔裂皮类病毒(Citrusexocortis,CEVd)、葡萄黄斑类病毒1(Grapevineyellowspeckle1,GYSVd-1)、葡萄黄斑类病毒2(Grapevineyellowspeckle2,GYSVd-2)、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stunt,HSVd)和澳大利亚葡萄类病毒(Australiangrapevine,AGVd)。至今尚未发现葡萄类病毒有传毒介体,但研究表明,这几种类病毒均可种传。类病毒的耐热性很强,用热处理方法无法脱除,只能通过茎尖培养予以脱除。与病毒病相比,葡萄类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小,故一般不将其列为脱除目标。

(四)葡萄植原体病害

植原体(phytoplasma)仅局限于葡萄韧皮部中,为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卷叶、叶片红化(红色品种)或黄化(白色品种)、叶脉坏死、果穗萎缩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葡萄植原体病害包括葡萄金黄病(Grapevineflavescencedoree)、葡萄黄化病(Grapevineyellows)和黑木病(Boisnoir)三种。葡萄黑木病发生较少,仅在法国和德国有报道;葡萄黄化病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葡萄植原体病害,应加强防范。葡萄植原体主要通过繁殖材料和叶蝉传播,可用热水或热空气处理的方法予以脱除。

(五)木质部局限性细菌病害

葡萄皮尔斯病(GrapevinePiercesdisease)是最早报道(1892年)的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病原为格兰氏阴性需氧细菌,仅在葡萄木质部侵染为害,造成叶子干枯脱落,果穗皱缩枯萎。沫蝉、叶蝉等多种木质部取食昆虫是该病的传播介体,苜蓿、扁桃等植物也是其寄主。目前除美国、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外,其他地区如法国、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发现该病。我国至今尚未发现,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二、主要葡萄病毒及危害

病毒在葡萄体内繁殖,引起植株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代谢、酶活性、

韧皮部运输、激素平衡、矿物营养、细胞代谢等生理和新陈代谢活动发生变化,造成树体生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萌芽延迟、果实成熟推迟、寿命缩短、抗逆性差、生根率和嫁接成活率低。早在1967年,Cramer就估计全世界每年由葡萄病毒病造成的损失为8~9亿美元,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许多关于葡萄病毒病危害的报道,清楚地表明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忽略的、巨大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毒株系、砧穗组合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同种病毒侵染所表现的症状和危害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美洲种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对扇叶病毒很敏感,欧洲种葡萄却有一定的抗病性;卷叶病毒在欧洲葡萄品种上产生典型的症状,但在多数美洲品种及其杂交后代中呈潜伏侵染;葡萄卷叶病仅在生长后期表现典型症状;有些温和的病毒株系不表现症状,经济损失不明显。葡萄病毒病害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葡萄扇叶病、葡萄卷叶病、葡萄皱木复合病和葡萄斑点病。

(一)葡萄扇叶病

葡萄扇叶病(Fanleaf)由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fanleafvirus,GFLV)侵染所致。春季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不对称,叶缘锯齿加深,叶柄凹大宽张,主脉异常聚近,呈扇状,有时伴有褪绿班驳;枝条扁化,分枝不正常,双芽,拐节,节间缩短;叶片常出现黄色斑点(有时为环斑或线纹斑),后期发展为黄绿相间花叶,直至整叶变黄,黄化叶片逐渐变白,最后脱落。其它线虫传多面体病毒侵染葡萄也会引起扇叶病症状,但在田间无法区分,只能通过实验鉴定才能明确。欧洲一些国家对比研究表明,受葡萄扇叶病毒侵染的葡萄,生根率可降低60%,枝条产出率减少46%,嫁接成活率降低30%~50%,产量损失达30%~80%。

(二)葡萄卷叶病

葡萄卷叶病(Leafroll)的病原是长线性病毒组的多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Grapevineleafroll-associatedviruses,GLRavs),目前已从发病葡萄上分离到9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即葡萄卷叶相关病毒1至9),这些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葡萄卷叶病。葡萄卷叶病的主要症状均为病株长势减弱;植株下部叶片于夏末秋初开始向下反卷,并逐渐向上蔓延至整个植株;红色品种叶脉间变红,黄色品种叶色变黄;果穗小,果实着色不良,成熟期延迟。葡萄感染卷叶病毒后,产量可减少17%~40%,果粒小而少,果穗着色不良,尤其是一些红色品种,感病后果实苍白,失去商品价值,成熟期推迟1~2周,含糖量降低20%以上;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减弱,易受冻害;枝蔓嫁接成活率显著降低,生根能力差;严重者生长急剧衰退。

(三)葡萄皱木复合病

皱木复合病(Rugosewoodcomplex)在指示植物上表现4种症状类型,分别为沙地葡萄茎痘病(Rupestisstempitting,RSP)、克勃茎沟病(Koberstemgrooving,KSG)、LN33茎沟病(LN33stemgrooving,LNSG)和栓皮病(Corkybark,CB)。与皱木复合病相关的病毒有葡萄病毒A(GrapevinevirusA,GVA)、葡萄病毒B(GrapevinevirusB,GVB)葡萄病毒C(GrapevinevirusC,GVC)葡萄病毒DGrapevinevirusD,GVD)和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apevinerupestrisstempittingvirus,GRSPaV)。现已明确,GVA是克勃茎沟病的病原,GVB是葡萄栓皮病的病原,GRSPaV是沙地葡萄茎痘病的病原。GVC和GVD与这些症状类型的关系尚不明确。感染皱木复合病的葡萄,生长减弱,植株矮小,春季萌芽延迟,某些感病品种,种植后几年内即衰退死亡;部分植株嫁接口上部肿大,形成小脚现象;有的嫁接口上部树皮增厚,木栓化,组织疏松粗糙;嫁接口附近的木质部和树皮形成层常可见凹陷的茎痘斑或茎沟槽。该病对葡萄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延迟萌芽,抑制生长,产量和嫁接成活率降低。根报道葡萄感染皱木复合病后,产量可减少14%~70%,嫁接成活率降低40%,生长量减少30%。

(四)葡萄斑点病

葡萄斑点病(Grapevinefleckvirus,GFkV)为直径30mm的等轴多面体病毒粒子,内有一条核糖核酸(ssRNA)单链。该病毒在欧洲葡萄及大多数美洲砧木上症状潜隐,仅在沙地葡萄上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脉明,并沿3、4级叶脉形成小的透明斑,严重时,叶片皱缩扭曲,强毒株系还可以导致植株矮化。沙地葡萄受强毒株系侵染后,插条生根率、根长和嫁接成活率分别减少32.6%、39.3%和66.6%。葡萄斑点病毒单独侵染时,对多数葡萄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会使损失加重。

三、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

扇叶病、卷叶病、皱木复合病、斑点病等葡萄病毒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分布广泛,发生和危害严重。郭德银等(1991)采用间接ELISA法,随机检测了35个葡萄品种,扇叶病毒侵染株率高达74.3%。刘崇怀等(1998)调查了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郑州)内808份种质,有26%的品种表现卷叶病症状,其中,欧亚种(尤其是酿酒品种)发病率高、危害重。何水涛等(2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39个品种共78株葡萄,卷叶病毒带毒率高达76.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曾于1980~1983年向美国农业部葡萄检疫中心送检龙眼、红富士、巨峰等10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带扇叶病毒,8个品种带卷叶病毒,7个品种带茎痘病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葫芦岛地区栽培的鲜食葡萄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测了35个品种104株葡萄的8种病毒,即: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卷叶病毒1、2、3(GLRaV-1,2,3)、葡萄病毒A(GVA)、葡萄病毒B(GVB)、沙地葡萄茎痘病毒(GRSPaV)和葡萄斑点病毒(GFkV),平均带毒株率为65%。刘震等报道(1991),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有扇叶病的植株平均萌芽率、生长量和株产均明显低于正常植株。修德仁(1992)等研究显示,患卷叶病的蛇龙珠比无病植株树体缩小1/3以上,穗重减少41.0%,株产减少72.0%,百粒重减少1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8%,果皮色素含量下降7%。由于长期盲目引种、高接、扩繁,以及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健全的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我国葡萄病毒病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四、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葡萄为多年生植物,病毒主要随砧木和接穗广泛传播,一旦侵染,即终生带毒,持久危害,无法通过化学药剂进行有效控制。栽培无病毒苗木是防治葡萄病毒病的根本措施。葡萄无病毒苗木根系发达,定植成活率高;树体长势旺盛,主干茎粗壮,节约肥水;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可减少农药使用数量和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广栽培无病毒葡萄苗,并实施严格的苗木认证生产制度,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病的危害,也为葡萄和葡萄酒的优质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培育无病毒苗木

1、脱毒

脱毒是培育无病毒苗木的基础。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等技术,能成功地脱除多种葡萄病毒,其中,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方法脱毒效果最好。脱毒技术较易操作和掌握,所需仪器设备简单。中国农业科学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已通过脱毒处理和单株检测获得贝达、红地球、赤霞珠、夏黑、峰后等无病毒葡萄品种。

2、病毒检测

可靠、灵敏、快速的病毒检测技术是发展葡萄无毒化栽培的根本保障。目前常用的葡

萄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指示植物、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等三种。成套的指示植物可用于检测多种葡萄病毒病,但由于该方法所需时间过长,因此多用于检测无病毒原种。ELISA方法检测样品量大、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可用于检测GFLV、ArMV、GLRaV-1~7、GVA、GVB、GFKV等多种葡萄病毒。目前我国所用的ELISA试剂盒全靠进口,费用较高。近年来,随着葡萄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RT-PCR检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葡萄病毒检测,目前GFLV、GLRaV、GVA、GVB、GFkV、ArMV等多种葡萄病毒均可用该方法进行检测。在我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研究建立了GFkV、GLRaV、GVA、GVB等多种葡萄病毒RT-PCR检测方法体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葡萄样品的快速检测。

3、组培快繁

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可加速葡萄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够尽快满足市场对葡萄优新品种无

病毒苗木的巨大需求。我国葡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技术已逐渐成熟和完善,可大量快速繁育

葡萄无病毒苗木。

4、田间防治

在栽培葡萄无病毒苗木的同时,必须加强病毒病的田间防治工作。无病毒葡萄园应选

择3年以上未栽植葡萄的地块,防止残留在土中的线虫成为侵染源;园址距离普通葡萄园20米以上,防止粉蚧等介体从普通园中传带病毒。对现有的普通葡萄园,如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拔除后将扇叶病株根系周围的土壤用杀线虫剂进行消费处理。如发现传染卷叶病和皱木复合病的粉蚧等昆虫媒体,应进行化学防治。

梨黑星病、苹果早期落叶病该如何防治


梨黑星病又称疤痂病,俗称黑霉病,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幼果畸形,商品果品质低劣,同时第二年结果减少,梨黑星病发生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是落花后至麦收期,病梢出现以及病菌由病梢向幼叶、幼果转移引起幼叶、幼果发病并积累菌量的时期。另一时期是采收前1-1.5个月,果实接近成熟,是果实对病菌敏感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时期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47%瑞诺TM叶福可湿性粉剂(腈菌唑M-47)稀释4000-6000倍液预防。病害发生严重时稀释2000-3000倍液治疗,70%瑞诺甲托纯白精粉1000-1500倍液,花前或花后、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各喷1次药,防治效果最佳。

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包括褐斑、灰斑、圆斑,轮斑和斑点病。苹果树受害后造成早期落叶,引起早期落果,产量损失严重。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花前或花后、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共喷3次药。第一次喷药通常在发病的前半个月进行,可用47%瑞诺TM叶福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70%瑞诺甲托纯白精粉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同时蚜虫大发生的果园混用瑞特农药公司的蚜净或速扑蚜2500-3000倍液可以达到理想防效。

瑞诺TM叶福47%可湿性粉剂是瑞特农药公司开发的高含量的新型三唑类铲除性杀菌剂,该产品已通过ISO90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对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锈病、白粉病有特效。使用瑞诺TM叶福,保叶又保果,提醒广大果农朋友,及时防病莫错过用药最佳时期。

苹果腐烂病的病因以及该如何防治


苹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去年冬天以来气候干旱,加之部分果园管理粗放,致使苹果腐烂病有蔓延加重的趋势,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2005年1月至4月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对白水、洛川、富县、黄陵、蒲城等五县苹果生产基地的苹果腐烂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情况来看,腐烂病的发生区表现为南部较轻,随着栽培区域向北推移,腐烂病发生率逐步加大,蒲城县、白水县、黄陵县、洛川县、富县腐烂病发生率依次为7.1%、30%、70%、70%、70%,严重的老果园发病率达95.7%。从南向北随着土壤旱情加重,苹果腐烂病发生率上升,发生面积有所扩大。

品种间表现以蒲城县调查为例,富士腐烂病发生率高达21.2%,嘎拉为5:2%,秦冠仅1:45%,不同品种对抗腐烂病差异较大,说明树体营养强弱决定着感染腐烂病的能力。

1月10日至3月30日的调查结果表明,仅80天腐烂病发生率上升13.3%,轻病下降0.4%,而重病上升15%,这表明春季是腐烂病发生的高峰期。

苹果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果园投入严重不足,综合管理措施跟不上,果树不能合理负载,大小年严重,早期落叶病比较普遍,造成树体生长内虚,尤其是有机肥施入不足,加之化肥施入量过大,致使树体营养亏缺,这是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省苹果园主要分布于渭北旱地,每年春季旱情持续时间长,果园不能及时供水,没有良好的保水覆盖条件,特别是采用大改形技术后,去除大枝形成较多伤口,营养补充不上,树体抗病力减退,病菌迅速扩展,导致腐烂病大量发生。

因此,有关领导和广大果农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增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在压缩化肥施入量的基础上,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比,控制氮肥的施用,增强抵御腐烂病感染的能力,完善科学施肥制度。

对于坡地果园应修筑边埂,建造果园集水面,大力提倡旱地果园穴贮肥水,应用杂草或地膜覆盖树盘,增强果园对水分的有效利用,结合施肥每年坚持树下深翻或浅耕,提高蓄水功能。开展果园种草,不断培肥地力,促进根系发育。

要加强改形技术后树体伤口的保护,大枝伤口毛皮要及时用刀刮光、刮平,可用封剪油涂抹,也可采用塑料纸包扎伤口,严禁用烧性刺激物质处理,破坏新组织愈合。果树要合理负载,严格疏花疏果,避免大小年的出现。

同时要提高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尤其要预防早期落叶病和叶螨对果树的危害,应使用无公害低毒高效农药,并向利用天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向发展,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对于苹果腐烂病,要以预防为主,在苹果发芽前和6-7月重点发病期,用生物农药农抗120和菌毒清或石硫合剂喷涂树干和大枝基部。果树发病后要及时彻底、细致刮除腐烂病疤,然后用843康复剂涂抹。对于过大伤口应采用桥接的方法沟通养分和水分,修剪下的病枝和刮除的病皮,应及时清理并带出果园烧毁。

茶树紫纹羽病怎样防治


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茶树紫纹羽病病原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茶树紫纹羽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土壤过干发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

茶树紫纹羽病防治方法(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2)选用无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后再栽植。(3)加强茶园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夏季多肉黑腐病该如何防治


夏季是多数多肉(夏种型多肉除外)的受难期,或掉叶或停止生长,从而进入休眠期,并会伴随着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其中黑腐病就是多肉在夏季高发的一种病害。

园艺师表示,多肉黑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这种真菌引起的,首先是温暖湿润、潮湿闷热的夏季是它繁殖的最佳时期,同时,又是多肉最脆弱的时期,最容易被其侵入,从而腐败。

夏季多肉黑腐病该如何防治

根据了解,该类真菌细胞在夏季会用分裂繁殖方式大量繁殖,一个就能短时间繁殖成千上万个。同时,夏季是多肉抵抗力较弱的时期,若还被虫咬伤,或者碰伤,造成伤口,给真菌侵入创造条件,那么必然会发生黑腐病。

那么在夏季黑腐病如何防治?

首先要注意盆土透气和散热。因为闷热的盆土不仅给尖孢镰刀菌创造了繁殖条件,也降低了根系的抵抗力,特别是浇水以后暴晒,土壤里的根系温度简直飙升。第二,移栽的时候,用多菌灵浸根。服盆期的肉肉抵抗力很弱,这时候如果土壤里有尖孢镰刀菌,很容易发病,用多菌灵可以治疗。其次,要防止虫咬、外伤,以免形成伤口。最后,若气温很高,可将多肉放至空调房内,降低温度。

茶树紫纹羽病病害防治


茶树紫纹羽病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茶树紫纹羽病病原: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

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该病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土壤过干发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

(2)选用无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后再栽植。

(3)加强茶园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茶树膏药病该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该如何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