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诊断基本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及诊断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林木病害的主要症状

症状是指植物感病后在其发病部位外部所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常见的外部症状有变色、畸形、萎蔫、坏死和粉层等5种:

(一)叶片变色:因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叶片局部或全部褪绿,造成黄化、花叶、斑驳、明脉等,通常是由类菌质体、病毒、细菌性病或缺素症引起。如翠菊黄化病,矮牵牛花叶病、杨树花叶病毒病、苹果花叶病,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杉木黄化病。

(二)组织畸形:因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刺激而表现异常,造成肿瘤、丛枝、矮化、皱缩、根结、毛毡等,可由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螨类等引起。

1、枝干部畸形:树木的根、干、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肿瘤,多由真菌或细菌引起。如松瘤锈病、柳杉瘿瘤病,桃树细菌性根瘤病等。丛枝病多由类菌质(原)体所致,也有由病毒和真菌侵染的。如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柚矮化病,竹丛枝病。

2、根部畸形:由根结病线虫引起。果树根结线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危害根部,为害苹果、梨、山楂、柑桔、枣等果树。

3、叶部畸形:桂花叶尖皱缩病由真菌炭疽病菌引起。叶片毛毡病多由瘿螨(四足螨)类引起。贴梗海棠毛毡病、荔枝毛毡病和核桃揪毛毡病(山胡桃丛毛病)是由于瘿螨侵害,葡萄毛毡病则是锈壁虱(锈螨)寄生所致。

(三)整株或局部萎蔫(枯萎):通常是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树木整株或局部枝叶枯萎现象。多属细菌类病害,也有真菌性、生理性的。如木麻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棉花的枯萎病、油桐枯萎病由真菌引起,黄瓜枯萎病则为生理性病害。

(四)坏死:罹病的林木由于生理机能或细胞结构被破坏而坏死。通常有斑点、溃疡、腐烂等,病因多种。

1、斑点:多发生于叶片、嫩枝和果实上,病斑多为褐色,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具有轮纹。多为真菌类和细菌性病害。由真菌中的炭疽菌引起的斑点类病害称为炭疽病,病斑多为黑色或黑褐色,潮湿时病部会涌出粉红色胶状物。

在叶片上病症表现为叶斑和叶枯,其中叶斑又根据形状、大小、颜色不同分为轮斑、褐斑、灰斑、红斑等。叶上斑点扩大,会引起叶枯。

油桐黑斑病(又称叶斑病、角斑病)、油桐炭疽病、油茶软腐病(又称落叶病)、按树溃疡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褐纹病)均为真菌性病害。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则为细菌引起。

2、溃疡:树木枝干的局部皮层坏死,形成凹陷病斑,周围稍隆起。主要由真菌、细菌、日光灼伤引起。如槐树溃疡病,柑橘溃疡病,檫树溃疡病(日灼病)。

3、腐烂:发生于树木的各个部分,其病原物较为复杂。主要是由真菌或细菌分泌的酶分解细胞间的中胶层,使细胞分离,组织腐烂,并常带有酸臭味。如杨树腐烂病、香果树苗木湿腐病、油茶软腐病、松苗立枯病由真菌引起,君子兰细菌性腐烂病则上由细菌引起。

松苗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病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源;二是侵染性病源。非侵染性病源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侵染性病源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源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于受害苗种染病时期不同,其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种芽腐烂型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3)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由于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

4、流脂或流胶:树木的芽、枝、干流出树脂或树胶,致使树木生长衰弱或芽梢枯死,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病原多种。如国外松芽流脂病(又称松芽枯病、丛枝病)是由于土壤中缺硼;桃树流胶病和红叶李流胶病的主要病因是由真菌引起,生理性原因次之。

5、腐朽:专指树木根、干的木质部霉烂而言。腐朽的木质部松软易碎。由真菌引起。腐朽后期,病部往往长出蕈(蕈菌)来。如木材腐朽、松根朽病等。WWw.zw59.Com

松根朽病能侵染多种阔叶树和针叶树。该病主要发生在干基部和根部,危害20年生以下的幼树,发病23年即可致死。壮龄和老龄树则可拖延10年左右,甚至更长,被害树最初外观无明显的变化,后期冠稀,色淡针叶变细,直至全冠枯死,干基肿大、流脂,有时病发溃烂,干裂变黑,病皮的碎片和流出的树脂常与土壤结成粘块,日久变硬,剥去外皮可见形成层部分有白色扇状菌丝膜,向树干上方延伸可达2030cm,菌丝体在皮层下发展,破坏韧皮部、形成层和树脂道,引起溃烂和流脂的病状,当形成层养分消耗殆尽时,还可以进而侵染木质部边材,造成海绵状白色腐朽,阔叶树被浸害后,根部有蘑菇味,夏秋季节,在腐朽的根上和附近地面长有成簇的蕊黄色小磨菇。

(五)粉层(粉霉状物):多在叶片或小枝上出现病原生物覆盖层,如:白粉、黑粉、黄锈、煤污等,多为真菌类病害。如板栗白粉病、黄檀煤烟病、柑橘煤烟病、柚木锈病等。

二、林木病害的初步诊断

一是看有无病征。一般来说,侵染性病害有病征,即在病部或邻近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蘑菇菌体、菌脓等,而非侵染性病害没有这些病征,而且通常是全株性的。

植物病征是指生长在植物病部的病原体特征,由于病原物不同,病征或大或小,显著或不显著,具有各种形状、颜色和特征。植物病症主要是指植物发病时自身的变化。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是看发病范围。侵染性病害初期是点发性的,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有从发病中心向周围扩散蔓延的明显迹象,而非侵染性病害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为成片普遍发生。

扩展阅读

月季黑星病有哪些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状。

黑星病在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最易流行。月季病株叶片上出现直径3-4毫米黑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叶片脱落,发病严重时月季植株只剩下枝条及染病嫩芽。

2、早期预防

(1)月季苗期防止往叶片上滴水、喷灌,必须喷灌要在晴天上午进行。

(2)定植操作前先喷800-1000倍百菌清防病,定植后5-6月份,月季苗高没有超过30厘米时,每周喷药防病一次,雨后及时补喷,每次月季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月季成熟老叶不易感染,当月季长高40厘米以上,苗期没感染黑星病,到了夏秋多雨季节,不打药预防,月季黑星病也不会发生。

3、发病后,治早治少

发现月季有少量病叶发生,及时摘除。及时喷800-1000倍百菌清,每周喷一次,连喷4-5次。第一次摘除病叶后,严格注意,新叶再发现黑星病斑,病斑直径在1毫米时全部摘除。实践证明,这时摘除病叶不会因操作再感染。这样一般一次就可以根治,观察一段没有新病叶发生,停止治疗。一般月季长高50-60厘米以上没有黑星病感染,不进行喷药防治,也不会发生黑星病。

黄芩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芩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5~6月为茎叶生长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开始重新返青生长。那么黄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一、根腐病

1.病状。黄芩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部分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以后逐渐蔓延至整个根部,腐烂,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腐皮镰孢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依附于病残组织越冬,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进行繁殖,侵入寄主伤口形成初次侵染,通过水流或土壤进行扩散传播,造成再次侵染。天气时晴时雨、高温高湿、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厩肥,均可加重此病发生。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料;雨季适时排水防涝;及时拔除病株。对根腐病重发地块与油葵、豆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药1次,连用2-3次;或喷淋80%冠龙-21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二、茎基腐病

1.病状。黄芩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黄芩的茎基部及主根。病部初期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颈部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以致植株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菌核,此菌为土壤习居菌,腐生能力较强,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动产生侵入丝,从伤口或嫩皮处侵入根茎部或茎基部引起发病。此病在近距离内可通过菌丝蔓延及耕作、除草传播,远距离可通过带有菌丝及菌核的病土、未腐熟的粪肥传播。病菌在13-42℃内均可侵染,以24℃左右较高湿度下利于侵染发病。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弱、伤口多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与水稻轮作最好;秋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实行配方施肥,耕作除草时勿致伤口;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线虫,以防止致伤传病。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衣时喷施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喷洒茎基部,10天后再喷一次。

三、叶枯病

1.病状。黄芩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症状是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叶片枯死。

2.发生规律。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此菌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在温度适宜时,病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生侵染,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季处理病残株,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拔出烧掉,消灭越冬病菌。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

四、白粉病

1.症状。黄芩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荚,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一样,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导致提早干枯或结实不良甚至不结实。

2.发生规律。该病病原为蓼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及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5月下旬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内释放子囊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侵染黄芩,引起发病。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9月下旬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秋冬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注意田间通风透光。⑵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40%氟硅唑悬浮剂1万倍液、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

五、灰霉病

1.症状。黄芩灰霉病症状分为二型:普通型和茎基腐型,以茎基腐型危害最大。普通型主要危害黄芩地上嫩叶、嫩茎、花和嫩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划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叶片上易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逐渐向内扩展,病斑常有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有灰色霉层,后期病斑扩大,可致全叶干枯、果荚坏死不能结实。茎基腐型主要在2-3年生黄芩上发病重,可单独发生;该型发病早,一般在2-3年生黄芩返青生长后即可侵染发病,主要危害黄芩地面上下10厘米左右茎基部,因发病部位低且可为地上茎叶所遮挡,因而局部较高的小气候湿度极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病斑环茎一周,病部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其上的茎叶随即枯死;一丛黄芩有一至数个茎基部发病后,常很快扩展至其他茎基部,最后导致一丛黄芩大部患病枯死。

2.发生规律。黄芩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黄芩病残体上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秋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灰霉速克湿性粉剂60克/亩、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喷2-3次。

棚室豇豆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一、锈病:

症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地上各部均可受害。发病初发生淡黄色退绿小斑,后变为锈褐色凸起小病疤。夏孢子堆红褐色,破裂后散出红锈色夏孢子,发病后期茎、叶柄、叶片、果荚都生出黑褐色锈状条斑,茎叶提前枯死,果荚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常见抗病品种有大叶青、红嘴金山、铁丝青豆角等。

(2)降低棚室空气湿度,增强光照:注意通风换气,合理密植,也可以用地膜覆盖,膜下暗灌,滴灌,降低湿度,保证叶片不结露无水滴。

(3)实行轮作:进行2~4年的轮作并注意清除病残体集中处理。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也可混合用药,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二、病毒病:

症状:豇豆病毒病多表现系统症状,叶片出现深浅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沿叶脉形成深绿色带,有些叶片畸形、卷曲、萎蔫,病叶一般较小,植株生长受抑制,严重时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如红嘴燕、新疆8号等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选无病株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汁液传染,提高植株抗病性。

(4)及早防止蚜虫可用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使用吡虫啉喷雾。

(5)喷药控制发病初期喷1.50%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83抗菌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有钝化控制作用。

三、煤霉病:

症状:该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初期叶片两面产生红色至紫褐色小点,后扩大为近圆形或多角形斑,直径0.50~2厘米,病健部交界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出煤烟状灰黑色霉层,以叶背面明显,严重时早期落叶尽剩顶端嫩叶。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处理,并进行深翻。

(2)加强栽培管理:棚室内采用地膜覆盖;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适时通风换气,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毫升,隔10天左右1次,连喷2~3次。

四、轮纹病:

症状:该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为害茎及荚果。叶片受害初生浓紫色小斑点,后扩大为直径4~8毫米圆形斑正面有明显轮纹,潮湿时有稀疏暗色霉状物。茎受害,初生褐色不整形的条斑,后扩展绕茎,引起上端死亡。果荚上常形成赤褐色至紫褐色有轮纹的病斑。

防治方法:

(1)轮作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

(2)选无病种子从无病地采种。

(3)种子消毒可用45℃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用凉水冷却。也可用占种子重量30%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

(4)加强栽培管理棚室内土壤要深翻20~30厘米,增施钾肥,合理密植,避免大水漫灌,加强通风降湿,防止水滴反溅和叶面结露。注意病残体的销毁。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早用下列药剂喷雾,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10天1次,连喷2~3次。

18种葡萄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近十几年来,葡萄生产尤其是南方地区发展迅速,由于南方地区温暖多湿,稍有不慎,葡萄病害就会蔓延,严重影响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所以在生产中,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葡萄病害的发生规律,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症用药,合理混配,交换使用的科学用药原则,并通过加强肥水、改善光照、增强树势等综合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下面介绍葡萄生产中18种常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葡萄灰霉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花序和果实,有时也有新梢及叶片感病。花序感病:开花前为害,花序暗褐色,似开水烫伤状,病部组织软腐,表面长满灰霉,被害花序萎蔫,幼果极易脱落;果梗感病:变黑色,有时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菌核;新梢及叶片感病: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有时为轮纹状;近成熟期果实感病:先产生淡褐色凹陷病斑,再果实腐烂,潮湿时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成熟果实感病:果实变色、腐烂,潮湿时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有时出现黑色块状菌核。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性品种,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开花前10天到始花前1~2天是药剂防止的关键时期,可用以下药剂防治:啶酰菌胺;腐霉利;嘧菌环胺;嘧霉胺;或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喷雾。

葡萄霜霉病

危害特征:葡萄生长早期发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后期发病可引起落叶或大面积枯斑。叶片感病:初期在叶面产生水渍状、半透明、边缘不明显的小斑点;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状物;后成褐色干枯病斑,病叶提早脱落;新梢、叶柄及卷须感病:初期为水浸状、半透明、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霜霉状物,病梢扭曲,严重时枯死;幼果感病:从果梗开始发病,灰绿色圆形病斑,表面长满白色霉层,后皱缩脱落;成熟果实感病:一般不产生霉状物。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调节室内的温湿度,特别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温白天应快速提温至30℃以上,并尽力维持在32~35℃。下午16时左右开启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使夜温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低于85%,控制病害发生。③可选择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丙森锌;代森锰锌;啶氧菌酯;代森锰锌+甲霜灵;嘧菌酯;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或吡唑醚菌酯+代森联。

葡萄白粉病

危害特征:葡萄白粉病在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华北葡萄产区受害较重。叶片感病:产生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的白色斑块,严重时白粉状物布满全叶,病叶卷曲、枯萎致脱落;新梢、叶柄、果梗和穗轴感病:表面出现黑褐色网纹,上有白粉状物;幼果感病:先褪绿斑块上有星芒状花纹,上有白粉状物,病果停止生长或畸形,味酸;长大的果实感病:果表面有网状纹路,易裂开。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可选择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百菌清;己唑醇;或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喷雾。

葡萄白腐病

危害特征: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害严重。果穗感病: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逐渐扩大抑制果粒或下部果穗发育,使果粒皱缩;枝蔓感病:多在有机械伤或接近地面的部位发病;果粒感病:初期为浅褐色水浸状腐烂,后蔓延全果,果中有灰白色小粒点。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叶片感病:先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扩大为同心轮纹大斑,其上散生灰白色小粒点,且以叶背和叶脉两边居多,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可选择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代森联;代森锰锌;福美双;戊唑醇;或戊唑醇+肟菌酯喷雾。

葡萄褐斑病

危害特征:该病害仅为害叶片,发病通常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大褐斑病:病斑定形后,病斑直径3~10mm,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早落,病斑周缘淡褐色湿润状,中间有黑色圆环形纹,后期病斑上生灰色或深褐色的霉状物;’小褐斑病:直径2~3mm病斑较小,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呈褪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有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发病初期,综合防治葡萄黑痘病、炭疽病,可施用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开始喷药时,注重植株下部叶片,两面喷到。

葡萄黑痘病

危害特征:多雨潮湿的地方发生重。叶片感病:初期叶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斑点,中部凹陷,呈灰白色,边缘呈暗紫色,后期常干裂穿孔;新梢、叶柄、果柄感病:形成长圆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间凹陷开裂,呈灰黑色,边缘紫褐,发生严重的枯死;幼果感病:初期出现深褐色斑点,渐形成圆形病斑,四周紫褐色,中部灰白色,“鸟眼状”斑,后期表面硬化,有时龟裂。多个病斑可连成大斑,病斑仅限于果表,不深人果内,但果味酸,丧失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百菌清;代森锰锌;或戊唑醇+肟菌酯。

葡萄黑腐病

危害特征:炎热和潮湿的地区发生较重。新梢感病:深褐色椭圆形微凹陷病斑;叶片感病:叶脉间出现红褐色、近圆形小斑,后扩大为中间灰白、边缘褐色的大斑,病斑上产生小黑点;果实感病:初呈紫褐色小斑点,软腐,后逐渐扩大,导致果实,干缩变为黑色、坚硬、多皱的僵果。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性品种,无毒苗栽培;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可采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喷雾。

葡萄炭疽病

危害特征:葡萄炭疽病主要为害果粒,造成果粒腐烂。为害枝干、叶片等大多为潜伏侵染,无明显症状。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显现症状,果面产生针头大小淡褐色斑点或雪花状斑纹,渐扩大,变褐至黑褐色圆形病斑,密生轮纹状小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涌出粉红色黏液。最后果实软腐,易脱落,味酸而苦。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生长季节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可选用: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或多抗霉素B喷雾防治。

葡萄锈病

危害特征:葡萄锈病主要存在于植株中下部叶片。叶面染病初期出现零星单个小黄点,周围水浸状,后叶片的背面形成桔黄色夏孢子堆,逐渐扩大,沿叶脉处较多;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片,致叶片干枯或早落;秋末病斑变为多角形灰黑色斑点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叶柄、嫩梢或穗轴上偶见夏孢子堆。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性品种;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三唑酮;三唑酮•硫悬;晶体石硫合剂。

葡萄蔓枯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2年生以上枝蔓茎基部,及新梢、果实。茎蔓受害:蔓基部近地表处易染病,初期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后扩大成黑褐色大斑,秋天病蔓表皮纵裂为丝状,易折断;主蔓受害:病部以上枝蔓生长衰弱,叶色变黄并枯死;新梢受害:叶缘卷曲,新梢枯萎,叶脉、叶柄及卷须常生黑色条斑;幼果受害:生灰黑色病斑,果穗发育受阻;果实后期受害:与房枯病相似,唯黑色小点粒更为密集。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蔓并烧毁;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注意防冻;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及时检查枝蔓,发现病斑后,轻者用刀刮除病斑,重者剪掉或锯除,伤口用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消毒。③葡萄发芽前: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喷1次。④5~6月间,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苯醚甲环唑;百菌清;氢氧化铜。重点保护二年生以上的枝蔓。

葡萄穗轴褐枯病

危害特征:主要发生在幼穗的穗轴上,穗轴老化后不易发病,果粒较少发病。穗轴发病:初期幼果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的水浸状小斑点,并迅速向四周扩展,使整个分枝穗轴变褐枯死,不久失水干枯,变为黑褐色,果穗随之萎缩脱落;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幼果粒发病:形成圆形、深褐色至黑色小斑点,病变仅限于果粒表皮,随着果粒膨大病斑变成疮痂状,当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对果实发育无明显影响。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葡萄发芽前:波美5度石硫合剂喷1次。③开花前、后各喷1次,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异菌脲。

葡萄轮纹病

危害特征:葡萄轮纹病在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受害初呈赤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为黑褐色圆形斑,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潮湿时,背面产生灰褐色的霉层。

防治方法:①冬季进行修剪,将病枝及一些病残体消除,减少病菌的传播;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合理灌水,降低果园湿度。②发病初期,可施用: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开始喷药时,注重植株下部叶片,两面喷到。

葡萄酸腐病

危害特征:为害严重的果园,损失达30~80%,甚至绝收。烂果,即发现有腐烂的果粒,如果是套袋葡萄,在果袋的下方有一片深色湿润,又称尿袋;有醋蝇,在烂果穗周围有类似于粉红色的小蝇子;有醋酸味;正在腐烂、流汁液的烂果,在果实内可以见到白色的小蛆;果粒腐烂后,腐烂的汁液流出,会造成汁液经过的地方(果实、果梗、穗轴等)腐烂;果粒腐烂后,果粒干枯。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性品种,尽量避免在同一果园种植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病蔓、病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口。②早期防治白粉病等病害,减少病害伤口,幼果期使用安全性好的农药,避免果皮过紧或果皮伤害等。③选择低毒、低残留、分解决的杀虫剂,如10%高效氯氟菊酯乳油3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90%灭蝇胺3000倍液,要交替使用,以减少醋蝇抗性。④自封穗期开始喷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重点喷穗部,10~15天喷一次,连喷3次。

葡萄房枯病

危害特征:主要为害果粒、果梗及穗轴,发生严重时也能为害叶片。果梗发病:初期在果梗基部产生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变为褐色,并且蔓延到果粒与穗轴上,使穗轴萎缩干枯;果粒发病:先以果蒂为中心形成淡褐色同心轮纹状病斑,有时轮纹并不明显,后病斑扩展,果蒂失水皱缩,果粒腐烂变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器),后果粒干缩成灰褐色僵果;病果穗挂在树蔓上可长期不落;叶片发病:先是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粒。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性品种;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菌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葡萄落花后,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氟环唑;噁唑菌酮•锰锌。

葡萄扇叶病

危害特征:主要是通过感染插条、砧木的转运所造成的。传染性变形或称扇叶:由变形病毒株系引起,植株矮化或生长衰弱,叶片变形,严重扭曲,叶形不对称,呈环状,皱缩,叶缘锯齿尖锐。叶片变形,有时伴随着斑驳。新梢也变形,分枝异常、双芽、节间长短不等或极短、带化或弯曲等。果穗少,穗型小,成熟期不整齐,果粒小,坐果不良。叶片在早春即表现症状,并持续到生长季节结束。夏天症状稍退。黄化:由产生色素的病毒株系引起。病株在早春呈现铬黄色褪色,病毒侵染植株全部生长部分,包括叶片、新梢、卷须、花序等。叶片色泽改变,出现一些散生的斑点、坏斑、条斑到各种斑驳。斑驳跨过叶脉或限于叶脉,严重时全叶黄化。在郑州,于5月份可见到全株黄化的怀况。春天远看葡萄园,可见到点点黄化的病株。叶片和枝梢变形不明显,果穗和果粒多较正常小。在炎热的夏天,刚生长的幼嫩部分保持正常的绿色,而在老的黄色病部,却变成稍带白色或趋向于褪色。镶脉或称脉带:是另一种症状,传统说法认为是产生色素的病毒株系引起。开始时沿叶片主脉变黄,后向叶脉间区扩展,叶片轻度畸形、变小。

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可用茎尖培养脱毒培育无病苗木;选择无病接穗和砧木;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追肥,增强植株长势;及时防治线虫。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混脂•硫酸铜;吗胍•乙酸铜;或辛菌胺醋酸盐喷雾防治。

葡萄裂果

危害特征:在葡萄果实接近采收期间,常有裂果发生,降低品质,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经济效益。果皮连同果肉纵向开裂,容易滋生微生物引起霉变,失去经济价值。

防治方法:选种抗性品种;选择透水性良好的砂质土壤种植;雨后及时排水,中耕松土,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加强夏季管理,通过疏枝、疏穗调节负载量。

葡萄日灼症

危害特征:葡萄日灼症主要发生在果穗肩部和向阳面。果实向阳面出现似开水烫伤状,淡褐色斑,边缘不明显。果实表面先皱缩后逐渐凹陷,整个果实呈棕黑色,并有酒臭味。受害后易遭受其他病菌感染,而引起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①最好选择地势高、耕作层深厚、土质好、肥力高、透气性好、能排能灌的地块建设葡萄园。②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③对易发生日灼病的品种,果穗附近留几片树叶遮阴,并尽早套袋。

葡萄煤点病

危害特征:该病不会引起果粒腐烂,但果粒长大开始变软时,果面出现小黑点,散生像蝇粪状。果实发病:不危害果肉,病果粒不腐烂,但绿色果面有明显黑点,黑粉消失后,果面布满菌丝,有损有损果粒外观。新梢发病:也会出现小黑点。

防治方法:①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残体,减少病源;及时排水,通风透气,降低湿度;控制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长势。②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碱式硫酸铜;代森锰锌;多菌灵。

植物病害常见的内部症状有哪些类型


植物在罹病后,除在外部形态上发生病变外,其内部也常发生变化。例如,受病毒侵染时,植物细胞内常有内含体(inc/usion,intlusionbody)出现;当受侵染维管柬的真菌侵染时,在组织内常有侵填体(tylose,tylosis)和胼胝质(callose)增加的现象。

内含体形态多样,常呈风轮状、环状和带状颗粒,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根据组成,内含体可分为不定形内含体和晶体状内含体,前者南病毒粒体和寄主细胞成分混合组成,后者一般是由病毒粒体整齐排列堆叠而成。侵填体又称填充体,它是由术质部的薄壁细胞穿过纹孔向邻接的导管或管胞腔内长出的瘤状突起。其储藏的单宁、树脂等物质能增强木质部的硬度,最终使导管或管胞液流透性降低,失去输导能力,并对病菌在导管内的扩展起到物理屏障作用。胼胝质是围绕每个筛孔的边缘积累的碳水化合物。当胼胝质在筛管端壁上越积越多时,会形成被称为肼胝体(callosity)的垫状物。温带的树木在进入冬季时,胼胝质形成,堵塞筛管的筛孔。但到翌年春季,这种胼胝体被酶溶解而恢复其运输功能。在抗病品种中,当病原物侵入时,其筛管也形成大量胼胝体,从而堵塞筛管,阻止病菌扩展。

垂柳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

垂柳锈病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台湾省也有发病的报道。此病主要危害幼苗及幼树,导致生长期大量落叶,严重时引起嫩枝枯死,对幼苗、幼树生长影响很大。除垂柳外,病菌还侵染旱柳。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垂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面为多,少数生于嫩枝上。初生的夏孢子堆小,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大多集聚为直径1.5~2.5mm的大堆,呈桔黄色。7~8月,叶片两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因失水卷曲或早期脱落。8月下旬叶片两面出现红褐色,微隆起的病斑,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小,圆形、大小0.1~0.5mm。严重时冬孢子堆相互连片,仍以叶背面为多。

垂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紫堇。紫堇4月下旬至5月初发病。病害在叶、茎、果实上均有发生,同时在受害部位出现淡黄色疱疹,疱疹上生有淡褐色点状的性孢子器。相继在其附近产生疱状隆起,皮破后露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堆。锈孢子飞散后,叶、茎、果即枯死。

病原

病原菌是拟鞘锈栅锈菌(Melampsoracoleosporioides)为转主寄生的长循环型锈菌,在紫堇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垂柳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性孢子器扁平或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下,18.6~43.5m11.4~21m。性孢子椭圆形或球形,无色,1.7~2.3m1~2m。

锈孢子堆桔黄色、裸生。锈孢子串生、球形,桔黄色,表面有疣。14.2~26.0m14.3~24.7m。

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为多,呈桔黄色。初生的夏孢子堆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多数聚生,直径1.5~2.5mm。夏孢子多数长卵形,少数卵形、椭圆形,桔黄色,表面有刺,20.1~28m13.2~18.2m,壁厚均匀,1.7~2.3m。夏孢子堆中混生有头状侧丝,长33.8~65m,头部宽9.1~15.6m,柄粗3.6~5.7m,顶壁厚2.0~6.6m,侧壁厚1.0~2.3m。

冬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为多,散生或聚生,红褐色、圆形,直径0.1~0.5mm。冬孢子圆筒形,黄色,大小29.9~58.5m8.3~14.9m,壁厚0.9~1.3m,顶壁厚2.3~3.3m。担孢子球形,淡黄色,有一小突起,大小6.5~10.4m。

夏季草坪主要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夏季是草坪病害防治的重要时期,病害发生时,轻者草坪上出现失绿斑块,使草坪失去整齐的绿色,重者甚至形成一片片坏死枯草区,严重的会使草坪大面积死亡。

一、夏季草坪发生病害的主要种类:

1.褐斑病本病是夏季发生最严重的病害。病原菌侵染叶、茎及根部,产生水渍状小褐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病斑,很多病斑汇聚相连,叶片迅速枯死。严重发病时,感病草坪上首先出现圆形变黄枯草斑,逐渐发展,周围形成一圈草坪草坏死的现象,甚至整个枯草斑内草坪草枯死倒伏,清晨或雨后湿度大的情况下在枯草斑边缘能看到多数菌丝缠绕形成的烟圈。

2.腐霉菌枯萎病病害在高温和高湿季节发病严重,尤其是低洼积水地段和浇水过重的草坪易发病,夏季适宜条件下易暴发,可以称为夏季第二大病害。病原菌侵染根茎部及芽,产生褐色椭圆形坏死斑,有的须根死亡,病株易整株枯死,草坪上也产生成片不规则黄色枯死区。

3.镰刀菌枯萎病病株根及根茎部位呈褐红色椭圆形病斑,逐渐变褐干腐,病死株呈直立状,病草坪出现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枯死斑,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及茎基部有白色菌丝。病原菌尚能侵染幼苗及种子,造成烂芽和苗枯。枯草层过厚、高温、土壤干旱尤其夏季高温强日照等条件易发生该病。

4.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生成许多夏孢子堆,逐步突起,呈鲜黄色至橙红色,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散生或集生无规律。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发粉状的夏孢子,堆积在叶面上,叶片呈锈黄色,严重时整个草坪变成锈黄色,景观受到严重破坏,草坪生长亦受抑制。

5.其他病害白绢病、全蚀病及离蠕孢叶枯病、弯孢霉叶枯病、德氏霉叶枯病等病害。

银白杨易发生哪些病害及防治措施


1.立枯病:为害实生苗。

防治方法

(1)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地育苗,忌用粘重土壤和前作为瓜类、棉花、马铃薯、蔬菜等的土地作苗圃,选晴天整地,精细筑床,用黄心土垫床厚1--2厘米,然后播种。

(2)精选种子,做好催芽工作,适时播种,及时揭草,旱灌涝排,保证出苗整齐,苗全苗壮。

(3)播种时可在苗床或播种沟内撒药土。药土可选用下列农药配制;敌克松每亩1~1.5公斤;苏农6401每亩2.5~3公斤;五氯硝基苯代森锌合剂(1:1)每亩2.5~3公斤(我国北方使用为宜),将农药同30~40倍千燥细土混合均匀使用;或每亩用硫酸亚铁15~20公斤碾碎撒施。

(4)幼苗发病期间,也可撒施上述药土。如天晴土干,则可淋洒敌克松500~800倍液或苏农6401可湿性剂800~1000倍液或1~3%硫酸亚铁液,以淋湿苗床土壤表层为度,硫酸亚铁对苗木有药害,施用后应再喷清水洗苗。药土或药液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共二到三次,可抑制病害发展。据广东地方经验,新洁而灭5,000倍液或8:2草木灰石灰粉也有效果。

2.锈病

症状:春天4月间杨树展叶期,在越冬病芽和萌发的幼叶上布满黄色粉堆,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叶展开后易感病,背面散生黄粉堆,为病菌的夏孢子堆,嫩叶皱缩、畸形,甚至枯死。叶片硬化的就很少感病。叶柄和嫩梢上生椭圆形病斑,也产生黄粉。病落叶在第二年春季有时可生赭色疤状小点,为病菌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

1、选植抗病的稀枝型、小叶型和截叶型毛白杨品种。

2、春季萌芽时,利用病芽特殊的颜色和形状及早摘除病芽,并将其装袋烧毁或深埋。

3、嫩叶期喷50%退菌特800倍液或0.2-0.3Be石硫合剂2-3次,可减轻病情。由于毛白杨对粉锈宁敏感,使用易产生药害,应避免使用。

4、清除田间病落叶并烧毁,以减少再侵染。

3.黑斑病

见毛白杨黑斑病。

4.白杨透翅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21mm,翅展23~39mm。外形似胡蜂。头半球形,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头顶有米黄色鳞片。前翅纵狭,有赭色鳞片,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腹部圆筒形,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卵椭圆形,黑色,上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老熟幼虫体长30mm,圆筒形。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时黄白色。胸足3对,腹足、臀足退化,仅留趾钩。蛹长1223mm,纺锤形,褐色。腹部2~7节,背面各有横列倒刺两排,9、10两排具刺1排。腹末具臀棘。

防治方法:

1.选择抗虫树种如有些杂交杨树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抗性。

2.加强检疫在引进或输出苗木时,严格检验,发现虫瘿要剪下烧毁,以杜绝虫源。

3.人工防治幼虫初蛀入时,发现有蛀屑或小瘤,要及时剪除或削掉,或向虫瘿的排粪处钩、刺杀幼虫。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

4.药剂防治在幼虫侵入枝干后,表面有明显排泄物时,可用50%磷胺乳油加水20~30倍液涂1环状药带,或滴、注蛀孔,药杀幼虫。用三硫化碳棉球塞蛀孔,孔外堵塞黏泥,能杀死潜至隧道深处的幼虫。幼虫初侵入期往受害的干、枝上涂抹溴氰菊酯泥浆(2.5%溴氰菊酯乳油1份,黄黏土5~10份,加适量水合成泥浆)毒杀初孵化的幼虫。抓住初孵幼虫尚未钻入树干的有利时机,在树干枝干上喷洒1:500~1000倍的敌敌畏液,每9天喷1次,毒杀效果良好。

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


梨锈病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现将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菌及传播途径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防治措施

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

2、铲除越冬病菌: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①在3月上中旬进行,对转生寄主桧柏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50倍,喷药1-2次。

②对梨树施药保护: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3、4月份勤检查,发现叶片上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硫黄胶悬剂200倍液等。

黄栌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为黄栌树种的一种系统浸染的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山东青岛、济南等地的黄栌开始出现枯萎病现象。如今,全国范围内该病呈现出扩散的态势,被感染植株逐年增加。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的大丽轮枝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性真菌,通过土壤传播,从寄主植物根部侵染进入植物体,沿导管扩散至植物各个部分,导致植物水分、矿物质等吸收、运输出现障碍,从而使寄主植物出现枯萎、衰弱,甚至死亡的症状。其寄主范围极为广泛,除了漆树科黄栌属植物外,还有栾树等超过26个属70余种的木本植物,可造成植株大量黄叶、落叶,最后整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具体症状表现形式多样。首先,叶部一般出现两种萎蔫类型:一种是绿色萎蔫型(不落叶型),初期叶片表现失水状萎蔫,自叶缘向里逐渐干缩并卷曲,但不失绿,不落叶,约两周后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一种是黄色萎蔫型或落叶型,先自叶缘起叶肉变黄,逐渐向内发展至大部或全叶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部分或大部分落叶。未落的叶干缩、卷曲,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其次,植物根、茎横切面上有褐色病斑,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剥皮后可见褐色病线,有时病线不在皮下而在木质部,这是由于浸染发生后,次生生长形成的新组织将受害部位包在里面。发病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生长势衰弱或死亡;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或引起植株整株或部分枝杈迅速死亡,也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影响植株,减缓生长速度。

感病特点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损害首先在于对植物叶部的损毁以及对树木形态的影响;其次是高病死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黄栌来说,从病害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不足30%,而且不足5年的树苗只要感染枯萎病通常会全部死亡,对于那些生长年代较长的黄栌,虽不会完全死亡,但也会使得树木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可单独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次年6、7月份借浇水、中耕、地下害虫等传播浸染,通过伤口侵入或根部直接浸染,发病程度与根系所分布的土壤层中的病菌数目成正比。在土壤温度20℃左右且湿度较大的微碱性土壤中易于浸染发病,过量氮肥会加重病害,增施钾肥可缓解病情。

黄花菜枯叶病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黄花菜枯叶病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黄花菜叶枯病对种植户来说危害极大,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在叶尖或叶缘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褐色长条形病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导致叶片枯死。

黄花菜枯叶病症状:

(1)早期症状:先发病于上部叶片,然后向下部叶片蔓延。从叶尖开始发病沿叶边向下部发展,叶尖和叶边家先失绿,呈绿黄色。不久,叶脉间逐渐失绿,呈绿黄色。下部叶片仍呈正常绿色。

(2)中期症状:上部叶片叶尖枯死,呈黄褐色,呈向下部发展趋势。叶片中部明显失绿呈浅黄色,接近干枯。下部叶片已发病,表现出早期症状。

(3)后期症状:上部叶片已完全枯死,呈黄褐色(枯死不久)灰白色(干枯较早,已无水分),中部和下部叶片上半部分已枯死,下半部分已呈黄色,基本丧失光合作用。

黄花菜枯叶病发生规律与特点:

(1)由上部叶片向下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呈上先下后之规律。

(2)病菌孢子以空气为媒介顺风传播,病情明显呈现上风头重,下风头轻之传染规律。

(3)传染迅速,暴发能力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气温15~25度,空气湿度较大,风速达2级以上),一夜之间能传染整个菜田,极易造成大面积危害。

(4)再发能力强,潜伏危害大,病状消失之后,遇到阴雨刮风天气能在24小时之内暴发。

(5)病菌喜湿好温但不耐高温,温度达30度以上,有明显遏制病情发展的迹象(病轻的叶片明显转绿)。

黄花菜枯叶病防治措施:

选择土质较疏松的地块栽培,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收获结束后及时清出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50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剂10001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葡萄疾病诊断及防治大全


葡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葡萄霜霉病

症状

叶片受害,最初在叶面上产生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多角形病斑,大小形状不一,有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黄褐色干枯的大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状物(病原菌的孢子梗与孢子囊)。后病斑干枯呈褐色,病叶易提早脱落。

病原

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Plasmoparauiticola(Berk.dtCurtis)Berl.EtdeToni.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危害葡萄。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28℃,最适宜温度为15℃;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1℃,最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24℃。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

发生规律

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在暖冬地区,附着在芽上和挂在树上的叶片内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其卵孢子随腐烂叶片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左右。翌年春天,气温达11℃时,卵孢子在小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绿色组织上,由气孔、水孔侵入,经7~12天的潜育期,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子囊通常在晚间生成,清晨有露水时进行侵染,没能侵染的孢子囊暴露在阳光下数小时即失去生活力。

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葡萄发芽前喷布5度(波美比重计)石硫合剂。发病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布1:0.7:200~240波尔多液。发现病叶后喷布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25%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乙磷铝和瑞毒霉虽然对霜霉病有特效,如长期单一连续使用会很快产生抗药性,因此应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如与代森锌、代森锰锌、灭菌丹等药剂混合使用不仅有增效作用,也可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另外,还可使用杜邦系列产品,在发病前喷布美国杜邦易保800~1200倍,7~10天间隔,共喷3~4次效果明显。发病初期喷布克露600~750倍或抑快净2000~2400倍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效。为延缓抗药性可交替使用克露和抑快净。病害发生较严重时,应混合用药,以保证药效。

葡萄黑豆病

症状

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幼果、叶片、叶柄、果梗、嫩梢等。黑豆宾刚丛萌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生,春夏季为害严重。幼果染病初现深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型。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边缘具紫褐色晕圈,似鸟眼状,病斑多时可连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斑局限于果皮而不深入过肉,病斑硬。叶片染病,出现疏密不等的褐色圆斑,初病斑中央灰白色,后穿孔呈星状开裂,外围具紫褐色晕圈。幼叶染病,叶脉皱缩畸形,停止生长或枯死。新梢、枝蔓、叶柄或卷须染病,初呈褐色不规则小短条斑,后变为灰黑色,边缘深褐或紫色,中部凹陷龟裂,严重时嫩梢停止生长,卷曲或萎缩死亡。

病原

有性世代为Elsinoeampelina称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Sphacelomaampelinum称葡萄痂圆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无色,单胞。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长圆形,稍弯,中部缢缩。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中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和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病菌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之久。第二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侵人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病菌近距离的传播主要靠雨水,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黑痘病的流衄和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尤以春季及初夏4~6月雨水多少的关系最大。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多雨高湿,又造成寄主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山索、白香蕉、巴柯、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贵人香、水晶、金后等。

2.清除菌源。秋季葡萄落业后清除落叶和病穗,集中深埋,刮下的老树皮要马上烧毁,春季葡萄芽磷萌动时,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0.3%五氯酚钠。

3.加强栽培管理。结合夏季修建,细心剪除病枝、病叶、病果,减少再浸染;合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以增强树势,防止徒长;合理留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等是防治该病重要措施。

4.早喷药,巧用药。葡萄开花前或落花后及果实至黄豆粒大时各喷一次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浮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40%多硫先副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体、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注意交替或混合使用。但波尔多液不能与代森锰锌混合使用,否则易产生药害。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隔10~15天一次,具体时间和次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葡萄生长及病害发生情况确定。

葡萄白腐病

症状

病害主要为害果穗和枝梢,叶片也可受害,通常在枝梢上先发病,病斑均发生在伤口处,开始呈水浸状淡红褐色边缘深褐色,后发展成长条形黑褐色,表面密生有灰白色小粒点。当病斑环切时,其上部叶片萎黄枯死。后期病枝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呈丝状纵裂;果穗受害,先在果梗和穗轴上形成浅褐色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扩大使其下部的果穗部分干枯。发病果粒先在基部变成淡褐色软腐,逐渐发展至全粒变褐腐烂,果皮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以后干缩呈有棱角的僵果极易脱落;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形成近圆形、淡褐色大斑,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也产生灰白色小粒点,最后叶片干枯很易破裂。

病原

Coniothyriumdiplodiella称白腐盾壳霉,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较厚,灰褐色至暗褐色,底部壳壁凸起呈丘形,其上着生不分枝、无分隔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开始无色,随着成熟度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暗褐色,单胞,卵圆形至梨形。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组织上越冬并能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散落在土壤表层的病组织及留在枝蔓上的病组织,在春季条件适宜时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由伤口、蜜腺、气孔等部位侵入,经3~5天潜育期即可发病,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该病菌在28~30℃,大气湿度在95%以上时适宜发生。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病情严重,雨后出现发病高峰。据调查,在南方,谢花后7天(6月10日前后)始见病穗,出现第一次高峰;成熟前10天(7月10~15日)进入盛发期,为第二次高峰,以后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每次雨后便可出现一次高峰。近地面处以及在土壤粘重、地势低洼和排水不良条件下病情严重。杂草丛生、枝叶密闭或湿度大时易发病。偏旺和徒长植株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由于白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果和病梢中越冬,所以结合修剪,做好果园清洁是减少菌源,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近年报道,在发病初期用地膜覆盖防止病菌侵染果穗的效果也很好。

2.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而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最易发病,特别是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更易发病,所以改善架面、通风透光、及时整枝、打叉、摘心和尽量减少伤口,提高果穗离地面距离,注意排水降低地面湿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由于该病流行性强,为此在预测预报指导下做好药剂防治是非常必要的措施。通常在发病始期(6月中、下旬)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8~15天左右喷一次,共3~5次即可。常用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加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

葡萄炭疽病

症状

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新梢、穗轴、卷须较少发生。在果粒上发病初期,幼果表面出现黑色、圆形、蝇粪状斑点,但由于幼果酸度大、果肉坚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长,病斑不扩大,不形成分生孢子,病部只限于表皮。果粒开始着色时,果粒变软,含糖量增高,酸度下降,进入发病盛期,最初在病果表面出现圆形、稍凹陷、浅褐色病斑,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盘中可排除绯红色的粘状物(孢子块),后病果逐渐干枯,最后变成僵果。病果粒多不脱落,整穗僵葡萄仍挂在枝蔓上。

病原

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盘长孢属(GloeosporiumfructigenumBerk)侵染引起的。在露地环境条件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体上潜伏于皮层内越冬,枝蔓节部周围最多。翌年5、6月份后,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带菌枝蔓经雨水淋湿后,形成大量孢子。形成孢子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12℃以下,36℃以上则不形成孢子。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侵染,病菌通过果皮上的小孔侵入幼果表皮细胞,经过10~20天的潜育期便可出现病斑,此为初次侵染。有部分品种病菌侵入幼果后,直至果粒开始成熟时才表现出症状。病菌也可侵入叶片、新梢、卷须等组织内,但不表现病斑,外观看不出异常表现,此为潜伏侵染,这种带菌的新梢将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葡萄近成熟时,遇到多雨天气进入发病盛期。病果可不断地释放分生孢子,反复进行再次侵染,引起病害的流行。

发病规律

病害流行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多雨高湿,温度适宜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埋深浅、土壤粘重的果园发病较重。发病也与栽培技术有关,管理粗放,清扫果园不彻底,架面上病残体多的果园发病重;株行距过密,留枝量过大,通风透光较差,田间小气候湿度大的果园发病重。发病还与品种有关,一般欧亚种感病重,欧美杂交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

1.结合葡萄冬剪,彻底清园。将植株上剪下的枝蔓、穗柄、僵果、卷须及地上落叶,铁丝上绑绳等,全部清除出园。并焚烧或深埋以清除病源。

2.在葡萄生长期内,要及时摘心、合理夏剪、适度负载。随时清除剪下的副梢、卷须,提高园中通透性。注意排水、中耕,尽可能降低园中湿度。科学施肥,特别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切忌氮肥过多,还要注意增施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3.药物防治。春季萌动前,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加0.5%五氯酚钠。葡萄谢花后,喷78%科博500~600倍液或80%喷克600倍液,或1:0.7:200倍波尔多液。见病初发,可喷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500~600倍液。

葡萄灰霉病

症状

花序、幼果感病,先在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鼠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新梢及幼叶感病,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斑多在靠近叶脉处发生,叶片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也可出现灰色霉层。不充实的新梢在生长季节后期发病,皮部呈漂白色,有黑色菌核或形成孢子的灰色菌丝块。果实上浆后感病,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实腐烂,并先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孢子堆,后蔓延到整个果实,最后长出灰色霉层。有时在病部可产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病原

葡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Botrytiscinereapers.exFr.侵染引起的。该病原菌是一种寄主非常广泛的兼性寄生真菌,它可寄生多种水果、蔬菜与花卉。因此该病菌的侵染原十分广泛。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地方,病菌秋天在枝蔓或僵果上形成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树皮和冬眠芽上越冬。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菌核即可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序上,在有外渗物作营养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很易萌发,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初次侵染。侵染发病后又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和多次侵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京亚、京优、黑汉、维多利亚等品种,避免与草莓、番茄、茄子、黄瓜等作物间作。多施有机肥,控制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绑蔓、摘心、剪除副梢、卷须、多余的花穗。注意地面保持干燥,及时除草。发现有病花穗、病叶、病果等在早晨露水未干及时轻轻摘除,带出园外深埋。秋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2.农药防治:第一期花前10~15天,喷施碧康1500倍液等;始花前1~2天喷施甲霜灵800倍液;第二期发病喷施1:0.5:200倍波尔多液、50%新灵800倍液等。以上药剂应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

葡萄房枯病

症状

发病初期,先在果梗基部产生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变为褐色,并且蔓延到果粒与穗轴上,使穗轴萎缩干枯;果粒发病,先以果蒂为中心形成淡褐色同心轮纹状病斑,有时轮纹并不明显,后病斑扩展,果蒂失水皱缩,果粒腐烂变褐色,病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器),后果粒干缩成灰褐色僵果。病果穗挂在树蔓上可长期不落。叶片发病,先是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粒。

病原

Physalosporabaceae称葡萄囊孢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直菌。异名Guignardiabaccae称浆果球座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扁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埋于病组织皮下,具突出孔口。子囊无色,圆柱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纺锤形,子囊间有侧丝,线状无色,具2~3个隔膜。无性世代为Macrophomafaocida是一种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半埋生在寄主皮下,椭圆形,暗褐色,顶部孔口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一层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短小,圆筒形,单胞,无色,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

发病规律

房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病穗轴或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囊世代地区子囊壳也是主要越冬器官。有研究认为菌丝体也能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子囊壳。越冬后的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气温回升、降雨或湿度大条件下便释入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子囊孢子在25℃5小时也可萌发。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其发生和流行。房枯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管理粗放、植株生长势弱、郁闭潮湿葡萄园发病重。

葡萄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葡萄展叶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或褪绿小斑,病斑渐扩大,表面长出粉白色霉斑,严重的遍及全叶,致叶片卷缩或干枯。嫩蔓染病,初现灰白色小斑,后随病势扩展,渐由灰白色粉斑变为不规则大褐斑,呈羽纹状,上覆灰白色粉状物。果实染病出现黑色芒状花纹,上覆一层白粉,病部表皮变为褐色或紫褐色至灰黑色。因局部发育停滞,形成畸形果,易龟裂露出种子。果实发酸,穗轴和果实容易变脆。

病原

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闭囊壳直径84~100微米,附属丝10~30根,多隔膜,顶端卷曲。子囊4~6个,椭圆形,大小(50~60)(25~35)微米,子囊孢子4~6个,椭圆形,大小(20~25)(10~12)微米。无性阶段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上或芽鳞片内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表面菌丝上产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则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叶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响。病害一般在7月上中旬至9~10月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摘心,疏剪过密枝叶和绑蔓,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病害发生。

2.注意果园卫生,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3.在发芽前应喷1次3~5度波美石硫合剂,发芽后喷0.2~0.5度波美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葡萄蔓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蔓或新梢。蔓基部近地表处易染病,初病斑红褐色,略凹陷,后扩大成黑褐色大斑。秋天病蔓表皮纵裂为丝状,易折断,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主蔓染病,病部以上枝蔓生长衰弱或枯死。新梢染病,叶色变黄,叶缘卷曲,新梢枯萎,叶脉、叶柄及卷须常生黑色条斑。

病原

蔓枯病病原为Cryptosporellaviticola(Red.)Shear称葡萄生小陷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FusicoccumviticolumRedd.称葡萄生壳梭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烧瓶状,埋生在子座中,分生孢子有两型。Ⅰ型为长纺锤形至圆柱形,略弯曲,单胞、无色。Ⅱ型为丝状,多呈钩形。有性阶段不多见。

发病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蔓上越冬,翌年5、6月间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具水滴或雨露条件下,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可萌发,经伤品或由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潜育期30天左右,后经1~2年才现出病症,因此本病一经发生,常连续2~3年。多雨或湿度大的地区、植株衰弱、冻害严重的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检查枝蔓,发现病部后,轻者用刀刮除病斑,重者剪掉或锯除,伤口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消毒。

2.加强葡萄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疏松或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冻。

3.可结合防治葡萄其他病害,在发芽前喷一次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波美5度石硫合剂。在5~6月及时喷射1:0.7:200倍式波尔多液2~3次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

葡萄穗轴褐枯病

症状

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有时病部表面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一般很少向主穗轴扩展,发病后期干枯的小穗轴易在分枝处被风折断脱落。幼小果粒染病仅在表皮上生直径2毫米圆形深褐色小斑,随果粒不断膨大,病斑表面呈疮痂状。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果穗也萎缩干枯。

病原

葡萄生链格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不分枝,褐色至暗褐色,端部色较淡。分生孢子单生或4~6个串生,个别9个串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链状。分生孢子倒棍棒状,外壁光滑,暗褐至榄褐色,具l~7个横隔膜、0~4个纵隔,大小(20~47.5)(7.5~17.5)微米。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人工接种,病害潜育期仅2~4天。该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侵染决定于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和抗病力。若早春花期低温多雨,幼嫩组织(穗轴)持续时间长,木质化缓慢,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随穗轴老化,病情渐趋稳定。老龄树一般较幼龄树易发病,肥料不足或氮磷配比失调者病情加重;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环境郁闭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存有差异。高抗品种有龙眼、玫瑰露、康拜尔早、密而紫,玫瑰香则几乎不发病。其次有北醇、白香蕉、黑罕等。感病品种有红香蕉、红香水、黑奥林、红富士、巨峰最感病。

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洁葡萄园,将病残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把果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清

除干净,减少越冬菌源。

2.葡萄芽萌动后,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200倍液,重点喷结果母枝,消灭越冬菌源。

3.在花序伸长至幼果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喷2~3次,把病害消灭在初发阶段,并可兼治葡萄灰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

葡萄缺镁症

症状

从植株基部的老叶开始发生,最初老叶脉间褪绿,继而叶脉间发展成带状黄化斑点,多从叶片的中央向叶缘发展,逐渐黄化,最后叶肉组织黄褐坏死,仅剩下叶脉仍保持绿色。因此黄褐色坏死的叶肉与绿色叶脉界限分明。缺镁症一般在生长季初期症状不明显,从果实膨大期才开始显症并逐渐加重,尤其是座果量过多的植株,果实尚未成熟便出现大量黄叶,病叶一般不早落。缺镁对果粒大小和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浆果着色差,成熟期推迟,糖分低,使果实品质明显降低。

病因

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置换性镁不足,其根源是有机肥质量差、数量少,肥源主要靠化学肥料,而造成土壤中镁元素供应不足。酸性土壤中镁元素较易流失,所以缺镁症在中国南方的葡萄园发生较普遍。钾肥施用过多,或大量施用硝酸钠及石灰的果园,也会影响镁的吸收,常发生缺镁症。夏季大雨后,更为显著。

防治方法

葡萄定植时要施足优质的有机肥料,对成年树亦应在冬前开沟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发生缺镁严重的葡萄园应适量减少钾肥的施用量。在植株开始出现缺镁症状时,叶面喷3%~4%的硫酸镁,生长季喷3~4次,有减轻病情的作用,缺镁严重的土壤,可考虑施硫酸镁,每亩约100公斤。

《林木病害有哪些症状及诊断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诊断基本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