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紫薇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普遍,紫薇是它的1个主要损害对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国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发生,发病后常使紫薇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不雅鉴赏下场。

1默示症状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首要风险叶片,而且嫩叶比老叶轻易被侵染。该病也风险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白色小粉斑,扩年夜后呈圆形或犯警则形褪色斑块,上面笼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色粉状霉层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概况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踪去不雅鉴赏价值。受白粉病损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城市衰亡。

2发生纪律紫薇白粉病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应时,越冬菌丝起头发展发育,发生年夜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气传布播和侵染。天水地域,病害一般在4月起头发生,6月趋于严重,7~8月会因为天色燥热而趋缓或遏制,但9~10月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前提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种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体例

1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发病重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昔时生枝条并集中销毁,从而彻底断根病源。家庭盆栽的紫薇若是发现传染了白粉病,要实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田间栽培要节制好栽培密度,并增强日常打点,注重增施磷、钾肥,节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时也要注重选用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发病严重时,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施波美3~4石硫合剂;发展季节发病时可喷施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小编推荐

紫薇白粉病有啥特点,如何防治


紫薇白粉病有啥特点,如何防治?

西安市园林绿化总公司魏松龄答:

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发生规律

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至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至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

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至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紫薇花白粉病和煤污病的防治


室内养殖紫薇花,会经常发生白粉病、煤烟病,植株生长缓慢,还影响美观。那紫薇花发生这两种病害时该怎么办呢?

紫薇花白粉病

症状

紫薇花白粉病一般发生在嫩稍和花蕾上。春夏季节,叶片染病后会生长扭曲,并且覆盖一层白粉。叶片上会出现圆形病斑,严重时连成一片。受害的叶片会因为病斑的原因,提前脱落。

防治方法

盆栽紫薇花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其移到通风透光处。

一旦发现叶片上出现病斑,及时喷洒药剂。可以选择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波尔多液等,10天喷洒一次,喷洒3~4次就可以好转。

紫薇花煤污病

症状

煤烟病主要危害紫薇花的叶片和枝条。在叶柄上出现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煤污病主要是因为虫害侵袭或真菌感染造成的,在高温及阴雨天气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不要没事就浇水,保持盆土相对干燥。

做好防虫准备,5月之后气温逐渐上升,每个月喷洒一次护花神,避免出现蚜虫或蚧壳虫。

修剪病叶,并喷洒杀菌药剂。对于出现发黑的叶片,用清水冲洗后,若呈现发蔫、发黄的状态,需要立即剪除,然后喷洒杀菌药剂,避免病害蔓延。

月季白粉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名称:月季白粉病

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长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

病原及发病规律:真菌。无性型为半知菌的白尘粉孢菌(Oidiumleu-coconiumDesm.),有性型为子囊菌的毡毛单囊壳菌[Sphaerothecapannosa(Wallr.)Lev.]温室栽培全年发病。露地栽培时,病芽长出新梢和叶时就发病,长满白粉。南方3-5月发病重,北方5-6月及9-10月发病重。施氮肥过多、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发病来重。因此,温室栽植条件下,高温、高湿、通风不好最易发病。一般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簇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花品种均感病。

防治办法:(1)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2)休眠期喷2-3波美度石合剂,发病季节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3)温室中冬季防治可将硫磺粉涂抹在取暖设备上任其发挥,使用硫磺的适宜温度是15-30摄时度。温室栽培中要注意通风、透气、透光、不要过密。

紫薇白粉病防治技术


紫薇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发生规律

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至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至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至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

芝麻白粉病介绍及防治


芝麻白粉病

英文名

Powderymildewofsesame

病原

二孢白粉菌心ErysiphecichoracearumDC,属子囊菌亚门。

危害

危害不大。在南方多发生在迟播芝麻或秋芝麻上。

分布

分布广泛,吉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云南、广东等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叶片、叶柄、茎及蒴果。为害叶片、叶柄、茎和蒴果。病部苍白色,表面播盖一层白粉物,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致叶片枯死脱落,种子瘦瘪,产量下降。

病原物

参见向日葵白粉病。

侵染循环

在南方终年均可发生,无明显越冬期;北方寒冷地区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生因素温暖多湿、雾大或露水重易发病。生产上土壤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

芝麻白粉病防治:(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排溃,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或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2)白粉病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25%三唑酮WP1000~1500倍液,或60%多菌灵2号WP800~1000倍液,或50%硫磺SC300倍液,或2%农抗120AS150~200倍液,或40%氟硅唑EC8000倍液,或2%武夷菌素AS150-2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防2~3次。可进行白粉病特效药操作。

菊花白粉病及防治


菊花白粉病是花卉中常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分布。菊花白粉病使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枯死,甚至不开花,严重影响绿化美化效果和花卉生产;该病还危害瓜叶菊、金盏菊、松果菊、非洲菊、波斯菊、翠菊、大丽菊、百日菊、玫瑰、月季、凤仙花、美女樱、秋葵、一品红、蜀葵、福禄考、秋海棠、紫藤等。

危害症状

菊花白粉病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有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更易感染。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病原及发生规律

引起白粉病的病原属真菌。在我国南方露地栽培和北方温室内可常年发病。病菌在病株残体内或土中越冬,翌年春季温湿度适宜,子囊果开裂,散出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扩散,并可多次侵染。5至11月均可发病,8至10月多发病,到20至25℃时易侵染发病。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和昼夜温差在10℃以上时最易发生。以9月至10月发病严重,主要在秋季多雨、露、雾的潮湿环境下多次侵染发病。在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容易诱发,在浇水多、植株太密或干旱影响,栽培管理不善,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时,发生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

1.清园处理:在栽培上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株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少病原物的传染来源。

2.加强生产管理:栽植不要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浇水时应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造成再次浸染发病。

3.药物防治:盆土或苗床、土壤药物杀菌,可用50%甲基硫菌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药剂600至700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可达杀菌效果。发病初期可喷施农抗120或抗菌B010乳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粉剂或75%十三吗啉乳剂1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尤其是用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毫升加水100公斤喷雾,间隔10至15天喷1次,连喷2至3次,防治效果较好。另外,在发病期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3248克,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45至67.5克,加水70公斤,搅匀喷洒,每7至10天喷1次,连喷2至3次;也可用15%粉锈宁乳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800至1000倍液,50%多硫悬浮液3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退菌特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1次,连喷3至4次,可起良好防治效果。

甜菜白粉病的介绍及防治


甜菜白粉病

病原

甜菜白粉菌Erysiphebetae(Vanha)Weltzier,属子囊菌亚门。

异名

E.communisGrev.f.betaePoteb.

寄主

甜菜、苜蓿、草木樨、三叶草、旋花草等。

危害

大发生年发病率为90%-100%,可使甜菜块根减产10%~20%,降低块养分的积累含糖率下降,发病较早,块根含糖率可下降.9~1.5度。种子产童减少10%~15%左右,发病愈早,损失愈大。发病率均在50%~100%。发病

较早,块根含糖率可下降0.9~1.5度。

分布

华北、西北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病部最初布有甴色放射状菌丝,当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使叶片、花梗等被害器官表面布满一层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8月底在白粉层上长出初为浅黄色后变黑褐色小粒点,即病菌有性世代闭囊壳。重病叶片发黄脱落。

病原物

菌丝无色,在寄主组织表面荛延,用吸器寄透表皮细胞,吸取水分和养分。无性世代在菌丝上产生分化不明显、无色、短柱状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串生,大小(24~43)mx(14-18)mx,成熟后脱落。有性世代闭囊壳于发病后期产生,初为浅黄色,后变为黑褐色、球形,直径70~120pm,附属丝丝状,有隔膜,单生,少有分枝。闭囊壳内含4-8个无色、椭圆形。卵形或梨形的子囊。大小(62~65)mx(35~40)m。每个子囊内一般生4个,单胞,无色、卵形至椭圆形,大小(14~27)mx(10-18)m的子囊孢子。有时1个子囊内含6个子囊孢子。

甜菜白粉病的介绍及防治

甜菜白粉病-2

侵染循环

甜菜白粉病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母根根头及种球上越冬。春季子囊壳吸水膨胀破裂,子囊与子囊孢子释出,借风雨传播到采种植株及原料甜菜上,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被侵染的茎叶上产生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不断侵染蔓延成为再次侵染源。以菌丝体越冬,春季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子囊壳只起越冬和初次侵染作用。发生因素(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2)环境:气温高、干旱少雨,病害发生重。平均气温20~25℃、降雨多、湿度低,有利于白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侵染后潜育期短;发病则重,反之,温低于20℃,降雨多,湿度大,病害发展缓慢。暴雨可冲掉病部白粉层,也可抑制白粉病的发展。(3)栽培:土壤干旱,肥力不足,重茬或迎茬发病重。高岗地,地下水位髙发病重。浇水太多、氮肥过量,植株生长最过大,土壤干旱缺水,植株萎蔫,连茬、迎茬地,前作或邻作为采种田或、苜蓿、草木樨地,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甜菜白粉病防治(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髙抗品种有新甜1号、新甜2号、石甜1号、丰光、赤峰、长治等;中等抗病品种有甜研3号、双丰1号、洮育2号、合作2号等。适时灌水,增施肥料、增强抗病力。实行4年以上轮作制度,及时进行秋翻地,淸除田间病残体,能有效减少田间病菌数量。(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硫磺粉15~30kg/hm2,或20%三唑酮EC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900倍液,或75%十三吗啉EC5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SC1000倍喷雾,或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喷雾。隔15天喷1次,连续2次。

香椿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危害香椿。白粉病多在夏秋两季发生。病原菌主要危害叶子,有时也危害嫩枝,吸取香椿苗木营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时,使树叶卷缩,枯干早落,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退绿斑,随后,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粒状物(闭囊壳)。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香椿白粉病由榛球针壳菌(Phyllactiniacorylea(pets)Karst.)引起。

发生规律

除为害香椿外,还可为害麻栎、梓、柳、核桃、柿等多种阔叶树。为害叶片,菌源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之后,在叶背产生菌丝层及粉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大。89月问形成闭囊壳,910月成熟后,随病叶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落叶和感病枝梢,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②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分粉剂800倍液,或15%粉锈宁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

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怎么防治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效果。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白色针尖状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叶面上布满了白粉。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早落。秋季叶片上逐渐形成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的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枝条上越冬,亦可以菌丝形式在芽内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结合清园彻底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枯枝条并烧毁;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性;春季及时剪除分蘖,减少发病部位。

②药剂防治:黄栌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施15%可湿性粉锈宁8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花卉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为害作物:花卉。白粉病可使月季、玫瑰、蔷薇等木本花卉的苗木染病,也能使菊花、,凤仙花、瓜叶菊、福禄考等草本花卉秧苗染病。

为害症状:主要在叶片、嫩梢上布满白色粉层,白粉是病原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病菌以吸器伸人表皮细胞中吸收养分,少数以菌丝从气孔伸人叶肉组织内吸收养分。发病严重肘病叶皱缩不平,叶片向外卷曲,叶片枯-死早落,嫩梢向下弯曲或枯死。

发病特点:白粉病的病原为一类专性寄生菌,在同一种植物上,有时可以被一种以上的白粉菌侵染。

蔷薇白粉病(Sphaerothecapannosa)是月季、玫瑰、蔷薇、桃花等苗木普遍发生的病害。蔷薇白粉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休眠芽内、病叶、病梢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当气温17-25℃、湿度大时病害重,尤以21℃、空气相对湿度97%~99%时发病最重。

凤仙花白粉病(S.fuliginae)可侵染凤仙花、百日草、波斯菊、大金鸡菊、三色堇、木槿、玫瑰、瓜类等。有人认为律草单丝壳菌(S.humuli)可侵染凤仙花。律草单丝壳在高温高湿时发病重。

菊花白粉病(Erysiphaecicheracearum)可侵染紫藤、枸杞、凌霄、福禄考、风铃草、美女樱、飞燕草、蜀葵、菊花、瓜叶菊、金盏菊、百日草、非洲菊、金光菊、大丽花、向日葵等秧苗(苗木)o有人认为菊粉孢(Oidiumchrysanthemi)是菊花白粉病的主要病原,并侵染瓜叶菊、非洲菊等。菊花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在南方和北方温室不存在越冬问题。以20~24℃、空气干燥时发病最重。菊粉孢以子囊果在受害组织上越冬,翌年子囊果开裂,散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在温和、干燥天气下发病重。

山楂白粉病(Podosphaeraoxyacanthae)可侵染山楂、榆叶梅、麻叶绣线菊、中华绣线菊等。此外,还许多白粉病病原。

花卉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繁殖如月季有高抗白粉病的品种。

2.清除病源及时清扫落叶残体并烧毁。不用可能带有白粉病菌的床土培育容易感染白粉病的秧苗。不用有白粉病的母株扦插、分株。避免适合白粉病菌生长的最适湿度持续时间过长。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下列可湿粉药剂防治:25%粉锈宁2000倍液,或45%敌唑铜2500-30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7~10天喷药一次,刚发生时,也可用小苏打500倍液,隔3天一次,连喷5~6次。

茄子白粉病的防治


茄子白粉病

病原

茄白粉菌单丝壳白粉菌Oidiumsp.属子褒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子。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相应的叶背面则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仔细观察可见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以后,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童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叶背面、叶柄、果梗及花萼上均出现霉斑。

病原物

(1)形态:菌丝体无色,叶表寄生,在菌丝上立生分生孢子梗,.当孢梗长到4~5个细胞以后,分隔处缢缩形成分生孢子,孢子成熟后脱落,因此往往呈现出串生的状态、分生孢子无色,圆柱形或腰鼓形,(18~30)mx(12~18)m。(2)特性:发病温限16~24℃。

茄子白粉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闭埃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

发生因素

温暖多湿,低洼潮湿,株间郁闭,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2)药剂防治:①发病初期喷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WP10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2000倍液,或40%多硫SC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600倍液,或50%硫磺SC300倍液。保护地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黄芪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黄芪在整个生长期受白粉病的危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及品质。现将黄芪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黄芪白粉病不仅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蕊、荚果、茎杆等部位。黄芪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和荚果产生稀疏的白色粉状霉层。发病后期,白粉呈灰白色,叶片枯黄,病叶上出现许多小黑点。

病原菌

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侵染而致病的。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闭囊壳内有数个子囊,子囊椭圆形,倒卵形,无色,有短柄。

发生特点

经调查,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度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病菌繁殖,重复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借风传播,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8~9月份病情严重,普遍率及严重度均达100%,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田间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发病,是该病发生的特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烧毁残株落叶,减少越冬菌源。根据黄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的习性,待收割黄芪地上部分后,扫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黄芪白粉病发生期较长,6~10月份防治黄芪白粉病为最佳时期。在发病初期喷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中期及后期各喷药1次,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另外,可用甲托70%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紫薇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