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花卉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家养花卉药用植物菊花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菊花染病后抗病品种表现为轻型花叶或不显症,在感病品种上,可形成明显的花叶症状或坏死斑,严重的产生褐色枯斑。

病原ChrysanthemumvirusB称菊花B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长69012(m),致死温度60一65℃,体外存活期1―6天,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系统侵染的植物有菊、野菊、瓜叶菊、花环菊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菊花B病毒由汁液、扦插条传播,传毒煤介主要有桃蚜(Myzuspersicae)、马铃薯蚜(Macrosiphumeuphorbiae)及其他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1)染病菊花是带毒体,引种时要严格检疫,防止人为传播到无病区。(2)防治传毒蚜虫,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从无病株上采条作繁殖材料。有条件的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带毒的盆栽菊花可置于36℃条件下处理21―28天,能脱毒。生产上经过热处理的菊花,病毒已被钝化,可用来做繁殖材料。(4)在养护管理过程中,避免人为传毒。(5)必要时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粉500一6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防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编辑推荐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如何防治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陕西等省均有发病报道,山东沿海、河南南部及淮河流域发生重,一般减产10%-70%。目前,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此病的为害已基本得到控制。土传小麦花叶病还可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在田间自然混合侵染。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

症状

主要为害冬小麦,多发生在生长前期。冬前病毒侵染麦苗,斑驳表现不明显。翌春,新生小麦叶片症状逐渐明显,现长短和宽窄不一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条状斑块或条状斑纹,表现为黄色花叶,有的条纹延伸到叶鞘或颖壳上。病株穗小粒少,但多不矮化。该病症状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相近,需镜检病毒粒体或用血清学方法区分。

病原

Wheatsoil-bornemosaicvirus简称WSBMV称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毒粒体为直棒状二分体,长粒体300nm,短粒体92-160nm,病毒粒体直径约22nm。该病毒形态明显别于弯曲的线条状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致死温度60-65℃,稀释限点100-1000倍。在低温干燥的组织中可存活10个月左右。

发病特点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主要由习居在土壤中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Led.)传播,可在其休眠孢子中越冬。该病毒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传播,在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其侵染循环同小麦条斑花叶病。侵染温度12.2-15.6℃,侵入后气温20-25℃病毒增殖迅速,经14天潜育即显症。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如四川的繁6、绵阳19、山东的6596-33、石家庄的小红麦等。

(2)改善耕作制度。与豆科、薯类、花生等进行2年以上轮作;适当调整播种期。

(3)加强田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施用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提倡高畦或起垄种植,严禁大水漫灌,禁止用带菌水灌麦,雨后及时排水。

(5)零星发病区采用土壤灭菌法或用40-60℃高温处理15cm深土壤数分

莱菔花叶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莱菔RaphanussativusL.别名萝卜。属十字花科二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栽培。根为蔬菜,种子和根、叶入药。具下气定喘、化痰消食之功能。现将莱菔花叶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萝卜花叶病属系统侵染,叶部呈现淡绿色至黄绿色花叶,有的沿细脉现浓绿色线状凹凸,叶片凹凸不平或扭曲,外围老叶变浅黄绿色,叶面多皱缩变形。茎荚染病,生椭圆形浓绿斑,结实期变为褐色。

2、病原

Radishmosaicvirus简称RMV,称萝卜花叶病毒,属病毒。病毒为多角状粒体,直径28-30nm,病毒粒体散生在细胞质内,在液泡里排列成晶状或附着在细胞质内的液泡膜上;致死温度6065℃。系统侵染萝卜、芜菁等十字花科蔬菜。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黄条跳甲(phyllotretaspp.)和黄瓜11星(Diabroticallndecimpunctata)传毒。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毒病的品种。

(2)在萝L生育期间,注意防治黄条跳甲、蚜虫,减少传毒。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农药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0.5%抗毒剂l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用3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甜瓜花叶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瓜花叶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绿与浓绿镶嵌的花斑,叶片变小,叶面皱缩,凹凸不平、卷曲。主蔓扭曲萎缩,植株矮化,瓜小,果面有浓淡相间斑驳,或轻微鼓突状凸起。

发病原因:

花叶病毒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其发病原因主要有:

(1)种子带病毒。

(2)瓜田及其周围杂草多,病害(主要是蚜虫)传播厉害。

(3)在高温干旱、日照强、缺水、缺肥、管理粗放、有机肥腐熟不好等不良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均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

对于甜瓜病毒病,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1)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的热水浸种40分钟,杀死种胚内的病毒。

(2)彻底清除杂草。及早将田间及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防止昆虫寄生。瓜田要尽量远离菜园。

(3)狠抓栽培管理。施足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补施锌、硼微肥。苗期少浇水,勤中耕增强土壤透气性。开花后适时浇水追肥,防止早衰,增强植株抗病性。整蔓时,对健株和病株要分别进行操作,一般先整理完健株后再整理病株,以防止汁液病毒传播。利用地膜覆盖,适当早播可减轻发病程度。

(4)药剂防治。在蚜虫迁飞前,可用10%吡虫啉1000倍液喷洒进行预防。在苗期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可用病毒A300倍液加0.2%高锰酸钾加0.2%硫酸锌或300倍液病毒K加0.2%高锰酸钾加0.01%硫酸铜或300倍液小叶敌加丰收一号1000倍液加0.2%硫酸亚铁进行喷雾防治。每7天喷一次,轮换使用,一般1~3次即可控制病情。对个别植株发病时,可用上述药液灌根1~2次,每次每株250~500毫升。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是葫芦科作物的毁灭性病害。当前,正值西甜瓜播种育苗、嫁接关键时期,各地要抓住防控要点,落实预防措施,为全年西甜瓜生产打好基础。

农业部门通过调查摸底,组织有关专家会商研讨,提出了突出重点确保技术到位,重在预防,要抓住种子与种苗两个源头,坚决杜绝带毒西瓜、砧木种子的购入,严禁疫区成苗外销。生产大户搞好土壤消毒、整枝、病虫害防控工作,发病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等防控措施。

1、发病症状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在植株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生。早期受侵染的西瓜植株生长缓慢,出现不规则的褪色或淡黄色花叶,绿色部位突出表面,叶面凹凸不平,叶缘上卷,其后出现浓绿凹凸斑,随叶片老化症状减轻;病蔓生长停滞并萎蔫,严重时整株变黄,不能正常生长而死亡;果梗部常出现褐色坏死条纹,果实表面有不明显的浓绿圆斑,有时长出不十分明显的深绿色瘤疱。与正常西瓜相比,病果有弹性,拍击时,声音发钝。果肉周边接近果皮部呈黄色水渍状,内出现块状黄色纤维,果肉纤维化,种子周围的果肉变紫红色或暗红色水渍状,成熟果果肉全变成暗红色,内有大量空洞呈丝瓜瓤状,俗称血果肉,味苦不能食用,丧失经济价值。

2、传播途径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以种子传染和接触性传染为主要途径,嫁接、田间作业、土壤连作带毒等均可传播,其病毒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

据调查分析,购进带毒西瓜砧木种子为该病传入我省的传染源,通过集约化嫁接育苗,出售带毒西瓜嫁接苗等途径传播扩散,部分西瓜老产区的育苗、嫁接及整枝等农事操作,以及连作地土壤带毒等因素加剧了病害的蔓延。

3、防治措施

(1)控制源头,遏制蔓延。把好种子销售关,严禁卖买带毒种子,严禁病苗外销。应选购贴有经过干热处理标签的砧木种子和西瓜种子,索要检疫证明;不随意提供未经干热处理灭菌的试种种子,种植户不随意试种来源不明的种子,试验田块尽量进行隔离。

(2)培育无病壮苗。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消毒(用10%亚磷酸三钠浸种10分钟后清洗干净)。嫁接所用的工具要全部消毒(蒸汽熏蒸,或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消毒),避免接触传染。发现病苗及时送检,确认后销毁,未经检验合格的秧苗不出圃,确保无带毒苗进入田间。精心培育壮苗,提高秧苗抗病能力。

(3)重视轮作及土壤处理。西瓜田宜选择周边田块上年没有发病,上游水源清洁的区域。发病田块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对上年发病轻、确需连作的田块,要搞好土壤消毒工作,可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石灰氮25公斤进行土壤处理。

(4)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农艺措施,创造西瓜生长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增施磷钾肥、微肥,叶面可喷施硫酸锌等,增强植株抗性;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销毁;整枝、摘心、授粉、摘果等农事操作要防止人为交叉感染和传播病毒。

(5)搞好药剂防治。定植后或发病初期喷施抗病毒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5%菌毒吗啉胍水剂700~800倍液、3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亩75g加1千克开水浸泡12小时,充分搅匀,加清水15千克喷洒。

白菜花叶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白菜花叶病毒病的为害十分严重,是白菜的主要病害应注意一旦发现就要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花叶病毒病,最初表现为叶片部分或整体萎蔫,呈黄白色斑驳的花叶状,出现皱缩。生长初期感染和发病的植株,生长不良,不结球,损失惨重.坏疽(环斑)花叶病,在叶脉间形成许多1~3mm的黑褐色水清状斑点或轮斑,叶脉和叶柄上出现紫褐色水渍状坏死条斑。

这种症状也出现在叶球内部。有的植株单侧出现病斑,导致叶球扭曲;有的在生长后期感染发病,只在叶球内部的叶片形成病斑。

防治方法

花叶病毒病常发生于长年栽培蔬菜的地区。通常在播种前1个月至播种后持续高温少雨、干燥时发病。相反,播种前后降雨多,减少蚜虫发生量,病害也相应地减少。

因此,为了在生长初期防止有翅型蚜虫飞来附着,预先隔垄播种早稻,再播种白菜。发病多的地块,可以选择千岁白菜等抗病性品种。秋季播种越早发病越多,应尽可能延迟播种期。病株一经发现应及时剔除,防止早期发病的植株和十字花科杂草形成侵染源。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如何防治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别名:小麦黄花叶病,拉丁学名:Wheatspindlestreakmosaicvirus简称WSSMV,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

为害症状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病毒简介

Wheatspindlestreakmosaicvirus简称WSSMV,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又名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yellowmosaicvirus)。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200~3000×13(nm)。病株根、叶组织含有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钝化温度50℃经10分钟,稀释限点1000~1000000倍。地区不同致病力有差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传播途径

梭条花叶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不能经种子、昆虫传播。传播媒介是一种习居于土壤的禾谷多粘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为害。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

发病条件

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土温15℃左右,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高于20℃或干旱,侵染很少发生。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常年发病地区选用繁6、8165、80、86、西凤、宁丰、济南13、堰师9号、陕农7895、西育8号等优良抗病品种。(2)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3)加强管理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

如何防治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是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毒属于花叶病毒,病毒寄主范围较窄,主要发生在黄瓜、西瓜、甜瓜等几种葫芦科作物上,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病。那么如何防治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呢?下面中国农药第一网小编把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防治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种植高产黄瓜。

症状:与普通花叶病毒(主要为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类似,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发育缓慢,出现不规则的褪色或淡黄色花叶,绿色部位突出表面,叶面凹凸不平,叶缘上卷,其后出现浓绿凹凸斑,随叶片老化症状减轻。

该病毒对果实的影响较大,黄瓜上表现为瓜条黄化或变白,并产生墨绿色水疱状的坏死斑;西瓜果实表面不平整,拍击时声音发钝,果肉出现严重变色或变质腐烂,成熟时呈丝瓜瓤状,俗称血果肉,味苦不能食用。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种子和接触传播(汁液接触或农事操作),也可通过土壤传播,该病毒尚未发现通过传毒害虫传播。

预防:首先要做好种子消毒,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20分钟,避免种子传毒。苗期发现疑似病毒症状的,要立即拔除,周围植株要隔离观察,并喷洒病毒A预防。若该病毒已经大面积发生,要适时换茬,并且不要再重新定植西瓜、黄瓜等感病作物,改为种植茄果类、豆类等,可避免该病毒传播、发生。

以上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防治技巧,可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种植高产黄瓜。

药用植物菊花叶枯线虫病的防治


菊花叶枯线虫病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的上海、南京、合肥、广州、长沙、昆明、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菊花叶片,导致叶片变黄早落。该线虫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翠菊、金光菊、大丽菊、百日草等多种菊科植物,以及珠兰、百合、蒲包花、飞燕草、夹竹桃等花卉。

症状:该线虫主要危害叶片,同时也能侵染花芽和花。一般植株下部叶片最先受害。受线虫侵染的叶片,侵入点处很快变褐。以后褐色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最后,叶片卷缩,凋萎下垂,造成大量落叶。花器受侵染后,花不发育,即使开花,也长得细小畸形。花芽、花蕾干枯或退化,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发病严重植株,开花前即枯死。

病原:病原为菊花叶线虫(Apholonchoidesritsomabsi),隶属滑刃线虫属。

发病规律:病原线虫在病株、病残体和野生寄主苣买菜、繁缕、飞燕草等植株上越冬,一般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从叶子气孔钻入组织内危害。整个发育周期在被害组织内完成。只要温、湿度适宜,线虫全年都可繁殖。

防治:①加强检疫,防止病苗、病株及其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区。②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作为繁殖材料。由于叶枯线虫不侵害茎部顶芽的特性,可利用顶芽做繁殖材料。③对与病苗、病土接触过的园艺工具要及时消毒。对种过有病植株的土壤、花盆要消毒。④露地栽培时,要防止浇水飞溅,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减少传播机会。⑤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进行穴施,每公顷45-75kg,有一定疗效。

杨树花叶病毒病防治技术


【分布及危害】此病1935年在国际上已有初报,但迄至60年代才进行较仔细研究。已知此病普遍发生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日本与南朝鲜。我国自1981年起开始进行研究,特别对已分布在许多省区的意大利杨进行了调查。更多绿色尽在

根据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花叶病在英国以1~2年生苗圃苗木最重。高生长能减少10%,胸径也小,其干物质损失25%,林龄在10年以上的,对生长无明显影响。我国引种、繁殖的I-63、I-69、I-72、在各地花叶表现甚轻,不易发觉,容易误认为是生理失调。

【症状】花叶明显表现在黑杨派杨(Populus)树,青杨派也有发生。典型的叶斑在I-69杨上为不规则黄斑,国内常见的则为散生的淡绿点。在重病的I-63,田间植株明显矮小,叶片变黄,两粗枝问的分支变形、枯死,无主干。

【病原】国内自武昌、郑州、许昌等地从I-69取样经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长度在434~894nm之间,宽12~14nm,平均长度717nm。另一报道50个粒子平均长度为750nm。

杨树花叶病毒病由花叶病毒(PMV)引起,属香石竹潜隐病毒群。粒子线状,略弯曲。各国报道的长度,英国为679nm,捷克为62612nm。德国为620~700nm,荷兰为735nm,加拿大为654nm。

药用植物菊花叶斑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药菊学名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Tzvel.(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常用中药。以花入药。药用菊花品种较多,如茶菊、黄菊、白菊等。具明目解毒、散风清热之功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直径3―8mm,个别病斑长20mm。

病原CercosporachrysanthemiHealdetWolf称菊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丛生,基部膨大,梗密集或不密集,浅橄榄褐色,在0~2处屈曲,个别膨大,顶端呈亚平截形,生大孢子痕,直立或近直立,大小20一803.5―5.0(m);分生孢子针状,基部平截无色,顶端尖,直或略弯,具6―33个不大明显的隔膜,大小40一1252―4(m)。分生孢子形成后,分生孢子梗尖端继续伸长,再顶生分生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1)注意田间卫生,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2)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琉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琥?乙磷铝(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一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药用植物菊花青枯病的防治


1.症状菊花青枯病发病率不高,但能造成死苗,是由细菌侵染植株根、茎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幼苗期感病后,植株根颈变褐腐烂以至倒伏;生长盛期的植株感病后,通常地上部位叶片突然失水干枯下垂,根部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用刀横切茎或根,可见乳白色或黄褐色细菌粘液溢出;纵切茎干,可见维管束向生长点变色。

2.病原菊花青枯病菌为PseudomonassolancearumE.F.Smith,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端有鞭毛。

3.发生发展规律病菌可与被害的病组织残存于土壤成为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根部的伤口侵入,靠风雨、水滴传播。在病区,地栽菊花随灌溉水的流动,往往急剧地发生大面积的枯萎。该菌性喜高温,在这种特定环境特别容易繁殖,因此,盛夏季节,盆栽和地栽菊花,往往青枯病严重发生。

4.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避免在病区选择繁殖材料,一定要采摘无病株扦插,培育无病苗。(2)精选圃地:盆栽、地栽菊花都不要用发生过此病的田地、盆土种植,确要使用,土、盆必须有福尔马林或其他药剂消毒。(3)加强苗木管理:避免产生伤口;发现病株应拔除烧毁;淋水要适当,并要防止病区灌溉水向健株流动。

养花大全药用植物菊花锈病的防治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即病菌孢子。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片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病原PucciniachrysanthemiRoze称菊柄锈和PucciniahorianaP.Henn称堀柄锈及PhakopsoraartemisiaeHirat.称篙层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Pucciniachrysanthemi夏孢子堆褐色,多生于叶背,少数生在茎上,大小l一2mm;夏孢子黄褐色,球形至椭圆形,具刺,大小30―3725―32(m),具3个芽孔,上生突起。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或叶柄和茎上,大小l一2mm,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栗褐色,倒卵形至椭圆形,大小38―5523―32(m)。P.horiana冬孢子堆黄褐色叶背生,大小2―5mm;冬孢子黄褐色,长椭圆形至纺锤形或棍棒状,大小30一5211―17(m),分隔处稍缢缩,基部狭窄,平滑,柄浅黄或无色,柄长50m,不脱落。Phakopsoraartemisiae夏孢子堆多生在叶面表皮下,后期才开裂;侧丝棍棒形,直或弯,无色至.近无色,长38―41.5m;夏孢子浅黄色,卵形至椭圆形,具短刺,芽孔不明显。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锈菌潜伏在新芽中越冬,随菊苗传播蔓延。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病。品种间对堀柄锈抗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选用桃金山、舞姬等抗病力强的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切忌连作,保持通风透光。(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l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10000倍。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家养花卉药用植物菊花花叶病毒病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花卉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