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栌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为黄栌树种的一种系统浸染的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山东青岛、济南等地的黄栌开始出现枯萎病现象。如今,全国范围内该病呈现出扩散的态势,被感染植株逐年增加。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的大丽轮枝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性真菌,通过土壤传播,从寄主植物根部侵染进入植物体,沿导管扩散至植物各个部分,导致植物水分、矿物质等吸收、运输出现障碍,从而使寄主植物出现枯萎、衰弱,甚至死亡的症状。其寄主范围极为广泛,除了漆树科黄栌属植物外,还有栾树等超过26个属70余种的木本植物,可造成植株大量黄叶、落叶,最后整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具体症状表现形式多样。首先,叶部一般出现两种萎蔫类型:一种是绿色萎蔫型(不落叶型),初期叶片表现失水状萎蔫,自叶缘向里逐渐干缩并卷曲,但不失绿,不落叶,约两周后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一种是黄色萎蔫型或落叶型,先自叶缘起叶肉变黄,逐渐向内发展至大部或全叶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部分或大部分落叶。未落的叶干缩、卷曲,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其次,植物根、茎横切面上有褐色病斑,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环形。剥皮后可见褐色病线,有时病线不在皮下而在木质部,这是由于浸染发生后,次生生长形成的新组织将受害部位包在里面。发病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生长势衰弱或死亡;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或引起植株整株或部分枝杈迅速死亡,也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影响植株,减缓生长速度。

感病特点

黄栌黄萎病(枯萎病)的损害首先在于对植物叶部的损毁以及对树木形态的影响;其次是高病死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黄栌来说,从病害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不足30%,而且不足5年的树苗只要感染枯萎病通常会全部死亡,对于那些生长年代较长的黄栌,虽不会完全死亡,但也会使得树木枝条枯死,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发生规律zW59.coM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可单独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次年6、7月份借浇水、中耕、地下害虫等传播浸染,通过伤口侵入或根部直接浸染,发病程度与根系所分布的土壤层中的病菌数目成正比。在土壤温度20℃左右且湿度较大的微碱性土壤中易于浸染发病,过量氮肥会加重病害,增施钾肥可缓解病情。

精选阅读

垂柳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

垂柳锈病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台湾省也有发病的报道。此病主要危害幼苗及幼树,导致生长期大量落叶,严重时引起嫩枝枯死,对幼苗、幼树生长影响很大。除垂柳外,病菌还侵染旱柳。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垂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面为多,少数生于嫩枝上。初生的夏孢子堆小,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大多集聚为直径1.5~2.5mm的大堆,呈桔黄色。7~8月,叶片两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因失水卷曲或早期脱落。8月下旬叶片两面出现红褐色,微隆起的病斑,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小,圆形、大小0.1~0.5mm。严重时冬孢子堆相互连片,仍以叶背面为多。

垂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紫堇。紫堇4月下旬至5月初发病。病害在叶、茎、果实上均有发生,同时在受害部位出现淡黄色疱疹,疱疹上生有淡褐色点状的性孢子器。相继在其附近产生疱状隆起,皮破后露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堆。锈孢子飞散后,叶、茎、果即枯死。

病原

病原菌是拟鞘锈栅锈菌(Melampsoracoleosporioides)为转主寄生的长循环型锈菌,在紫堇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垂柳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性孢子器扁平或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下,18.6~43.5m11.4~21m。性孢子椭圆形或球形,无色,1.7~2.3m1~2m。

锈孢子堆桔黄色、裸生。锈孢子串生、球形,桔黄色,表面有疣。14.2~26.0m14.3~24.7m。

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为多,呈桔黄色。初生的夏孢子堆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多数聚生,直径1.5~2.5mm。夏孢子多数长卵形,少数卵形、椭圆形,桔黄色,表面有刺,20.1~28m13.2~18.2m,壁厚均匀,1.7~2.3m。夏孢子堆中混生有头状侧丝,长33.8~65m,头部宽9.1~15.6m,柄粗3.6~5.7m,顶壁厚2.0~6.6m,侧壁厚1.0~2.3m。

冬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为多,散生或聚生,红褐色、圆形,直径0.1~0.5mm。冬孢子圆筒形,黄色,大小29.9~58.5m8.3~14.9m,壁厚0.9~1.3m,顶壁厚2.3~3.3m。担孢子球形,淡黄色,有一小突起,大小6.5~10.4m。

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


梨锈病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现将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菌及传播途径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防治措施

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

2、铲除越冬病菌: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①在3月上中旬进行,对转生寄主桧柏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50倍,喷药1-2次。

②对梨树施药保护: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3、4月份勤检查,发现叶片上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硫黄胶悬剂200倍液等。

黄芩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黄芩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5~6月为茎叶生长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开始重新返青生长。那么黄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一、根腐病

1.病状。黄芩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部分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以后逐渐蔓延至整个根部,腐烂,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腐皮镰孢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依附于病残组织越冬,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或游动孢子进行繁殖,侵入寄主伤口形成初次侵染,通过水流或土壤进行扩散传播,造成再次侵染。天气时晴时雨、高温高湿、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厩肥,均可加重此病发生。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料;雨季适时排水防涝;及时拔除病株。对根腐病重发地块与油葵、豆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药1次,连用2-3次;或喷淋80%冠龙-21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

二、茎基腐病

1.病状。黄芩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成株黄芩的茎基部及主根。病部初期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颈部扩展,致使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以致植株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可形成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2.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菌核,此菌为土壤习居菌,腐生能力较强,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动产生侵入丝,从伤口或嫩皮处侵入根茎部或茎基部引起发病。此病在近距离内可通过菌丝蔓延及耕作、除草传播,远距离可通过带有菌丝及菌核的病土、未腐熟的粪肥传播。病菌在13-42℃内均可侵染,以24℃左右较高湿度下利于侵染发病。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弱、伤口多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与水稻轮作最好;秋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实行配方施肥,耕作除草时勿致伤口;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线虫,以防止致伤传病。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衣时喷施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喷洒茎基部,10天后再喷一次。

三、叶枯病

1.病状。黄芩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症状是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致使叶片枯死。

2.发生规律。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此菌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在温度适宜时,病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生侵染,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季处理病残株,将感染病菌的病残株连根拔出烧掉,消灭越冬病菌。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

四、白粉病

1.症状。黄芩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荚,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一样,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导致提早干枯或结实不良甚至不结实。

2.发生规律。该病病原为蓼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及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5月下旬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和闭囊壳内释放子囊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侵染黄芩,引起发病。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9月下旬产生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秋冬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注意田间通风透光。⑵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40%氟硅唑悬浮剂1万倍液、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

五、灰霉病

1.症状。黄芩灰霉病症状分为二型:普通型和茎基腐型,以茎基腐型危害最大。普通型主要危害黄芩地上嫩叶、嫩茎、花和嫩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划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叶片上易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逐渐向内扩展,病斑常有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有灰色霉层,后期病斑扩大,可致全叶干枯、果荚坏死不能结实。茎基腐型主要在2-3年生黄芩上发病重,可单独发生;该型发病早,一般在2-3年生黄芩返青生长后即可侵染发病,主要危害黄芩地面上下10厘米左右茎基部,因发病部位低且可为地上茎叶所遮挡,因而局部较高的小气候湿度极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病斑环茎一周,病部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其上的茎叶随即枯死;一丛黄芩有一至数个茎基部发病后,常很快扩展至其他茎基部,最后导致一丛黄芩大部患病枯死。

2.发生规律。黄芩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黄芩病残体上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其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随着气流、雨水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3.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秋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原。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灰霉速克湿性粉剂60克/亩、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喷2-3次。

银杏茎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此病在各银杏育苗区均普遍发生。多出现于1~2年生的银杏实生苗木,尤以一年生苗木更为严重,常造成幼苗大量死亡。

症状

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变褐,叶片失去正常绿色,并稍向下垂,但不脱落。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扩展,以至全株枯死。病苗基部皮层出现皱缩,皮内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色灰白,并夹有许多细小黑色的菌核。此病病菌也能侵入幼苗木质部,因而褐色中空的髓部有时也见小菌核产生。此后病菌逐渐扩展至根,使根皮皮层腐烂。如用手拔病苗,只能拔出木质部,根部皮层则留于土壤之中。银杏扦插苗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茎腐病也能发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筒状套在木质部上,韧皮部薄壁组织则全部发黑腐烂。

病原菌

银杏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大茎点属的炭腐病菌Macrophomiaphas~oli(Maubl)Ashby。此菌喜高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2℃;而对酸碱度要求不严,在pH4~9之间均能很好生长。

发病规律

茎腐病菌通常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属于弱寄生真菌。在适宜条件下自苗木伤口处侵入。因此,病害发生与寄主和立地环境条件有关。苗木受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表温度过高,苗木基部受高温灼伤后造成病菌侵入。苗木木质化程度越低此病的发病率越高。在苗床低洼积水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银杏扦插苗,在6~8月份当苗床高温达30℃以上时,插后10~l5d即开始发病,严重时大面积接穗发黑死亡。试验证明,拮抗性放线菌能有效的抑制该病病菌的蔓延扩散。

防治方法

根据银杏茎腐病发病的原因,目前应以预防为主。

A.提早播种争取土壤解冻时即行播种,此项措施有利于苗木早期木质化,增强对土表高温的抵御能力。

B.合理密播密播有利于发挥苗木的群体效应,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力。试验证明,苗木密度愈小发病率愈高,密度愈大发病事愈低。实践还证明,过去每亩播种25~40kg种子,如改为每亩80~l00kg种子的播种量之后,不仅发病率降低,而且单位产苗量增加,既节约了土地又减少了发病。

C.防治地下害虫苗木受地下害虫的危害之后;极易为茎腐病菌所感染,因此,播种前后一定要时刻注意消灭地下害虫。

D.防止苗木的机械损伤当年生播种苗或一年生移植苗在松土除草或起苗栽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损伤苗木的根茎,否则极易引起茎腐病的发生。

E.遮荫降温为防止太阳辐射地温增高,育苗地应采取搭荫棚、行间覆草、种植玉米,插枝遮阳等措施以降低对幼苗的危害。

F.灌水喷水在高温季节应及时灌水喷水以降低地表温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喷溉,更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G.药物和生物防治结合灌水可喷洒各种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等。也可6月中旬追施有机肥料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或追施草木灰/过磷酸钙(1/0.25)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

蓝莓茎溃疡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茎溃疡病是美国东北部蓝莓生产中一个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它是由PhomopsisVaccinii真菌引起。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茎溃疡病危害最明显的症状是萎垂化,或者茎干在夏季萎蔫甚至死亡。严重时,一个植株上多个茎干受害。气候炎热时受害叶片变棕色。

随枝条成熟,叶片卷在枝条上呈束状。茎干溃疡病侵染部位往往位于枝条基部,并呈扁平状。侵染部位的小黑点里包含孢子。孢子的传播主要是由雨水冲刷传播。枝条枯萎病往往发生在5~15cm的当年生枝条,主要症状是顶尖死亡。

防治措施

在休眠器修剪时,剪除并烧毁萎蔫和失色枝条,在夏季,将发病枝条剪至正常部位。园地选择上,尽可能避免早春晚霜危害地区,采用除草、灌水和施肥等措施促进枝条尽快成熟。喷施防治僵果病的药剂可以减轻茎干溃疡病的危害。

以上就是蓝莓茎溃疡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蓝莓对肥的要求不高,大肥反而会伤害它。在介质中有一定量的腐叶土,基本就能满足蓝莓的生长需要。当然,要吃到自己种的蓝莓,平时还是需要适量追肥。建议施用花多多,1克兑水1000克,每7~10天一次。这种肥比较温,即使用过量也不会烧根。

月季黑星病有哪些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状。

黑星病在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最易流行。月季病株叶片上出现直径3-4毫米黑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叶片脱落,发病严重时月季植株只剩下枝条及染病嫩芽。

2、早期预防

(1)月季苗期防止往叶片上滴水、喷灌,必须喷灌要在晴天上午进行。

(2)定植操作前先喷800-1000倍百菌清防病,定植后5-6月份,月季苗高没有超过30厘米时,每周喷药防病一次,雨后及时补喷,每次月季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月季成熟老叶不易感染,当月季长高40厘米以上,苗期没感染黑星病,到了夏秋多雨季节,不打药预防,月季黑星病也不会发生。

3、发病后,治早治少

发现月季有少量病叶发生,及时摘除。及时喷800-1000倍百菌清,每周喷一次,连喷4-5次。第一次摘除病叶后,严格注意,新叶再发现黑星病斑,病斑直径在1毫米时全部摘除。实践证明,这时摘除病叶不会因操作再感染。这样一般一次就可以根治,观察一段没有新病叶发生,停止治疗。一般月季长高50-60厘米以上没有黑星病感染,不进行喷药防治,也不会发生黑星病。

杉木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分布及危害:该病是近年来在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许多地区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尤其是一些新发展的杉木栽培地区更为严重。主要发生在杉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影响杉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小老头树,严重的甚至成片枯死。

杉木

二、发病症状:杉木黄化病的症状,在地上部分主要表现为杉树针叶由下而上和由内向外逐渐失绿变黄。黄化初期,春季尚能返青,新梢还继续生长,到8月间黄化才逐渐明显。病情严重的从5、6月间就开始出现黄化现象,这些杉树到春季很迟才慢慢返青或完全不能返青。随着病情逐年加重,黄化植株新梢(尤其是顶梢)生长也逐渐减少,甚至完全停止。根系都很不发达,白色吸收根很少。在土壤含水过多的林地往往由根腐引起黄化,在较多的情况下须根、侧根甚至是主根也逐渐变褐腐烂,根腐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针叶黄化、枯死,严重时枝梢也逐渐由下向上枯死。发病后3-5年终于逐渐整株枯死。在土壤瘠薄非积水地区杉树地上部分针叶黄化后,根系较少腐烂,黄化植株不易枯死,但多成为小老头树。

三、发病规律:引起杉木黄化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由非侵染性因素也可能由侵染性因素引起。根据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材料,初步认为,是由非侵染因素引起的。其根据是:黄化枯死针叶上形成的一些真菌子实体只是一些次生的或腐生的真菌,经接种试验,不引起黄化症状;从黄化植株病根上也未分离到有致病力的病菌;用黄化枝作接穗,嫁接到健株上,成活后黄化枝明显返青,砧木株也未黄化,它们的新梢都继续生长。另外,把病区病株与无病区健株交换移栽,结果黄化病株返青,健株变黄。

引起杉木黄化的非侵染性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土壤肥力不足:杉木黄化程度常因林地土壤肥力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土壤水分不足,不仅使植株得不到充分的水分,同时也降低了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最后表现出黄化现象。在土壤瘠薄的林地,如有些土层仅5-20厘米,下层就是板结层或半风化的岩层,土壤肥力不足,又易受旱,加上根系难于向下伸展,就更容易引起黄化。

据福建、浙江、广东对不同程度杉木黄化林地土壤的调查结果,发现黄化林地的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都很低;而磷的含量更低,比正常林地土壤含量低4-6倍以上。另一方面,随着黄化程度的加重,叶内氮、磷、钾含量也逐渐降低,磷更低,与土壤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造林时多施有机肥和追施化肥可控制黄化的发展。

在土壤干旱的条件下,多雨的年份可以减轻黄化病的发生,反之黄化加重。可见土壤肥力不足是引起杉木黄化病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红壤丘陵地区更易见到。

2、土壤含水量过多: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引起有系窒息腐烂,是不少地方导致杉木黄化的重要原因。据江西等地的调查测定,一般土壤自然含水量超过35%的林地,彬木都易发生黄化,甚至枯死。在较低洼易积水和浅谷撩荒水平梯田上的杉木林,由于排水不良,黄化都较明显。

3、土壤粘重,心土板结,扎根不深:据江西调查,在同等厚度的土壤中,胶粒(0.001毫米)含量在30%以上或者30-35厘米左右土层的土壤容重在1.45克以上时,便使杉木根系生长受阻。生长在这些土壤上的杉木根系主要分布在10-25厘米之间,黄化都较严重。生长在黄泡土(死黄土)上,则不论在什么地形上,即使抚育管理较好,4-5年后仍会发生黄化,甚至枯死。

土壤粘重,心土板结,有的还含有较多的锰铁结核,在底下形成一个不透水层,透水透气不良,不仅影响根系分布,而且因雨季排水不良,导致根系窒息腐烂。

杉木黄化常在造林后几年才表现出来,这主要是由于幼林期,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发展失去平衡的缘故。一般杉木约在五年后地上部分进入生长旺盛时期,此时如果根系得不到相应发展,肥水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出生理失调,发生黄化现象。但如果林地土壤很瘠薄或易积水则杉木常在五年前就会提早黄化。

在某些地区,杉木的黄化可能与真菌对根部的侵染,引起根腐有关。

四、防治措施:杉木黄化病的防治,首先应注意适地适树,避免选择土壤瘠薄,粘重板结,排水不良(或有季节性积水)的地方栽杉。其次要注意改良土壤,造林时要细致整地,最好是全垦或撩壕,提高造林质量。造林后应加强抚育管理,在幼林中最好间种绿肥,并可抽漕压青,在排水不良和土层浅薄的地方应开沟排水,培土雍蔸。这样可加深土层厚度,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肥肥力,改善土壤透水保水的能力。这样杉木不仅不易发生黄化,即使已开始黄化的林分,亦可促使其逐渐返青和恢复生长。

曼陀罗黄萎病的防治


曼陀罗是茄科曼陀罗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毒,但是花、叶、种子均可入药。黄萎病是曼陀罗常见的病害之一。

曼陀罗黄萎病症状

染病株叶片侧脉间变黄,后逐渐转褐,从叶缘起枯死,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萎,横剖病茎,维管束呈暗褐色。有的会一半染病一半健康,发病严重的植株不能结果。

黄萎病病原

黄萎病病原是一种称为黑白轮枝的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分隔,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其基部会变暗色是本菌独有特征。分生孢子长卵形,此菌除了为害曼陀罗外,也可引起棉花、马铃薯、番茄、茄子、黄瓜的黄萎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待到条件适宜时侵入寄主并在其维管束内蔓延,引起发病。东北、内蒙古、河南的等地发病时间多为7月。防治方法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增加防患意识。必要时在发病前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红皮云杉叶锈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与危害

本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自八十年代末期,在黑龙江省的伊春市汤旺河、乌伊岭、新青等林区流行成灾。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遭到为害。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

症状

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rhododendriDe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m3.1~4.6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20.3~27.5m16.8~22.4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m17.0~21.5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m10~16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m16~21m。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病原菌以夏孢子阶段的菌丝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病部叶表面呈暗棕红色病斑,第二年春逐渐发育。5月下旬~6月上旬,形成微隆起暗棕红色冬孢子堆。6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传播,侵染云杉当年生嫩叶。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发病显症状。7月中旬至8月下旬,锈孢子器陆续成熟破裂,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兴安杜鹃。在叶背产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飞散重复侵染杜鹃。秋末,以夏孢子阶段菌丝过冬。

2.流行条件:此病原菌在我国是1928年在辽宁省凤凰山首次发现,现分布全国10个省份,但都未引起云杉叶锈病流行成灾。由于阔叶红松林大量采伐,寄主红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中间寄主兴安杜鹃大量繁殖遍山分布。病原菌经过几十年,也大量积累,因此具备了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终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云杉叶锈病进一步发展蔓延流行成灾。

3.病害与光照的关系: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可能是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致使抗病力减弱。

4.病害与林分类型的关系: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一般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幼林比壮龄林重。

鱼鳞云杉比红皮云杉有较强的抗病性,天然鱼鳞云杉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中间寄主减少侵染源: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

2.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

3.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及时喷药剂防治,可用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

花卉线虫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如何防治花卉线虫病?

花卉具有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种植的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受到线虫的为害也越来越严重。

症状

植物线虫主要为害菊科、报春花科、蔷薇科、凤仙花科、秋海棠科等花卉。此病为害根部、叶子、花芽和花。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

1、地上部症状:

此类症状以滑刀线虫,叶片表现出多角形的坏死斑、芽畸形,全株矮化,为害菊花、大丽花、早小菊等,虫体侵害叶和芽。茎线虫,表现为叶片变形,花卉矮化,甚至不能开花。为害郁金香、风信子、唐菖蒲、水仙等,虫体侵害球茎和块茎等。

2、根部症状:

根部肿大畸形呈鸡爪状,根组织变黑腐烂,如为害牡丹、芍药、四季海棠、月季、凤仙花、仙客来等,虫体侵害植物根系。也有的根上产生球状根结。

发生特点

线虫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花卉上,1年发生代数不同,一般几代至10多代,以卵、幼虫和成虫在病株和土壤中越冬。虫体借雨水、灌溉、工具、土壤、花苗、种球等传播。翌年春季土温上升后,卵孵化,幼虫从气孔、皮孔、伤口等处侵入。土壤温度在15-30℃时,有利于根结线虫和茎线虫发育与侵染。在适宜条件下,20-30天就可完成1个世代。一般沙质土壤发病严重。有的线虫还能传播病毒。从春到秋,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群体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月季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月季黄萎病学名VerticilliumdahliaeKleb.,V.albo-atrumRen.etBer.主要为害月季和玫瑰,是一种常见病害。

症状染病植株症状表现在茎部,顶端叶片叶脉间有褪绿现象,后逐渐变褐枯萎。下部叶片黄化。有时病茎基部木质部出现褐色至黑色斑。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属于半知菌类真菌。

发病特点该病菌在土壤中或病部越冬,通过带菌土壤从根部或经过带菌的嫁接芽、枝等传染。该菌生长适温为22-23℃,棚室中月季组织幼嫩易发病,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其中RaggedRobin、Ddorata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合理密植,调节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清理病残物,减少病源。

(2)选用抗病砧木种植。

(3)种植时不要与番茄、马铃薯、菊花、向日葵等作物连作。避免病菌的传染。

(4)发生严重时可浇灌50%混杀硫悬浮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好药后,每株灌0.5L。

曼陀罗黄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曼陀罗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叶、种子均可入药,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将曼陀罗黄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染病株叶片侧脉间变黄,后逐渐转褐,从叶缘起枯死,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萎,横剖病茎,维管束呈暗褐色。有的仅12个分枝发病。发病重的不能结果。

2、病原

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称黑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分隔,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具23次轮状分枝,其基部变暗色是本菌独有特征。在梅干选择培养基上,由暗色菌丝形成清晰的放射状结构,不形成微菌核。分生孢子长卵形,大小371.53(m),有时具1分隔。除为害蔓陀罗外,还可引起棉花、马铃薯、番茄、茄子、黄瓜黄萎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条件适宜时侵入寄主在维管束内蔓延,引起发病。东北、内蒙古、河南7月发生,有时为害较重。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

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2)药剂防治

必要时在发病前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黄栌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