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木棉斑点病的症状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1.症状

1~3年苗木受害较重,造成叶片穿孔、早落。病菌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相互连成不规则的病斑,直径1~20毫米,中部褐黄色至淡灰色,有时略现不甚明显的云纹,边缘黑褐色。病部两面着生橄榄至灰色绒毛状物,即病菌的子实体,后期有些病斑穿孔,叶脱落。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CercosporabombacicolaMunjal.引起木棉斑点病。子座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呈褐色,由少数细胞构成,直径28~56微米;分生孢子梗束生,密集,榄褐色,末端色淡,有分隔,直或屈曲成膝状;分生孢子无色,针状,底部平截,多分隔,但不甚明显。

3.发生发展规律

此病严重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以后逐渐减弱。病菌以子座和菌丝在病落叶中度过不良环境,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初次侵染,在病叶上不断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扩大危害,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害蔓延,生长势纤弱的苗木,有利于病菌侵入。

4.防治方法

(1)选择圃地:避免在发生过此病的地方育苗。

(2)合理疏植,增施磷肥:适当疏植,以利于通风透光。发病期间,增施磷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洒1%波尔多液或0.5%代森锌,或0.01~0.05%苯莱特液,效果较好。

编辑推荐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症状和防治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枝条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周围有紫红色晕圈,边缘清晰。随气温上升病斑扩展成5毫米左右的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幼叶被害,有时叶片呈畸形。为害严重时,被害叶干枯,提早脱落。果实被害,上生近似叶片上的斑点。枝条被害,也生褐色微凹陷的病斑,病斑周围常产生裂纹。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被害叶和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春梢嫩叶。一般果园在花后即可出现病叶,在后半月病叶增多。春雨早而多,夏季有连阴雨,病害发生早且重,7月上中旬即有落叶。田间在病斑出现后20天即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可再侵染。此病喜侵染35天内的嫩叶,尤其是20天内的新叶。病原菌的潜育期很短,只有数小时。8月高温多雨,新梢叶片发病严重,造成大量落叶。9月下旬病害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应重视化学防治,辅以清洁果园等措施。秋季扫除落叶,剪病枝,集中烧毁。化学防治重点保护春梢,压低后期菌源。从花后开始连续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或10%多氧霉素1200倍,或40%乙磷铝200倍,或70%乙锰500倍。

芦荟斑点病的发生及防治


芦荟斑点病是严重影响芦荟生长及品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其发生可导致芦荟减产或绝收。通过几年观察及实践,研究人员基本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1、发生条件

该病在任何芦荟品种上都可发生,各品种视抵抗能力大小而不同。当气温连续2小时低于20℃时,多数芦荟品种植株代谢受阻,抵抗力下降,带菌叶片局部产生病斑;当气温低于15℃连续2天以上,叶片发病率占叶片总数的50%;当气温低于12℃时,叶片发病率占叶片总数的67%,连续一个星期气温为8~10℃时,叶片布满病斑。露地栽培或有霜害发生的地区发病率更高。另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雨水集中、昼夜温差在1O℃条件下也可引发此病和扩大蔓延。

芦荟斑点病的发生及防治

2、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丝状病斑,后发展成近圆形黑褐色病斑,个别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或黄黑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丧失利用价值。

条件适宜时,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借风雨及浇水传播,并形成多次侵染。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在元江品比试验结果:最易感染病斑的品种是华芦荟,依次为元江芦荟、木立芦荟、库拉索芦荟、皂质芦荟。因此选用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库拉索、元江芦荟种植最佳。

(2)种苗消毒及土壤清理。对新引进种苗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5~10分钟,晾干即可种植。对已发病且较严重病株,可整株挖出并深埋,并对发病区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间地种植。

(3)加强田间管理。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最低温度8℃,同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前提下,增施微肥,如0.1%磷酸二氢钾、0.1%代森锌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防止田块积水。在霜冻期间,用薰烟法提高温度。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可减少或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榆叶梅斑点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榆叶梅其叶象榆树,其花象梅花,所以得名榆叶梅。适宜种植在公园的草地、路边或庭园中的角落、水池等地。榆叶梅的种子治理润燥,滑肠,下气,利水。枝条治黄疸,小便不利。斑点病是榆叶梅常见的一种病害,对榆叶梅有着较为严重的危害,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榆叶梅斑点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为害

该病影响观赏。发病初期叶上生i见喝色小斑点.扩展后呈近目形或不规期形病斑.揭色。汽径2.5-12mm,发病后期病斑灰渴色.斑缘揭色.其上朴生黑色小点拉。病斑碎裂穿孔。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山梨生后壳霉(Omin-tkyriumpincoluPacb.)引起

防治方法

(1)救培技术防病:给以充足的把水w理.修好适度.使树水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二季及时浇水.南后排水.彻残清楚病残落叶,作深埋处理。

(2)药俐防护:一般不防.必要时喷75%达克宁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等.10天左右1次。

大麦斑点病如何防治


大麦斑点病又称根腐病或黑点病。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均有发生。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为害大麦、小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杂草。

大麦斑点病症

状幼苗出土后,幼叶、叶鞘近地面处产生褐色病斑,渐向茎基部及茎部扩展,引致根及茎基腐烂,病苗矮小、分蘖增多。叶片染病形成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边缘不规则,色浅,故称斑点病。叶鞘染病病斑较大,长形,灰色,其中杂有褐色斑点,边缘不明显。穗部染病几个小穗梗和颖片呈褐色。

病原Cochliobolussativus(ItoetKurib.)Drechsl.称禾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菌为异宗配合种,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物,24℃培养7天,移至20℃培养14天可形成子囊座。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从寄主表皮间生出,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圆筒形,直或弯曲,两端略细,褐色,大小60-120×150-30(μm),具隔膜3-10个。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有的生理小种对幼苗为害严重,有的为害大麦成株。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病残组织内越冬或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以上部位越冬。种子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率很高,其内菌丝能直接为害幼苗。病菌从幼苗芽鞘侵入,然后蔓延到幼叶及根冠。机械伤、虫伤利于病菌侵入。当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成株叶、茎及穗发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连作、遭受冻害易诱发该病。土壤瘠薄、施肥不足、麦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养花大全菊花斑点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边缘呈紫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或浅黄色,并有不明显的轮纹,病部着生褐色小点(病原菌)。

【病原】病原为叶点霉属真菌(PhyUostictachrysanthemiE11.EtDeam),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

【发生规律】病菌在病落叶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借风雨传播引起侵害。病害一般于8月份开始发生,逐渐发展,至秋末缓和。通常老叶比嫩叶受害严重。菊花受害程度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据调查,一般黄色花如迎春、秋艳、粉莲、粉紫雀等品种较易感病,而白色花如大立菊、和平等品种则抗病力较强。

【防治方法】预防方法

1、轮作

盆栽更换盆土。

2、清园

生长季摘除病叶、老叶;花后割去病株地上部分,清除病残体烧毁;深翻埋残落病叶。

3、无病苗木

从无病植株取插条或分根繁殖幼苗。

4、改进浇水方式

不从植株上部淋浇,沿盆缸边缘浇水;在地面铺草木灰、泥炭土等作隔离层减少水淋传播。

5、降低湿度

种植不过密,加强通风透光,改进浇水方法,浇水时间不过迟,降低地上部植株间的湿度,尤其是过夜时的株间湿度。

6、加强管理

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钾均衡配合,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性。

治疗方法

1、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进入花期即喷药,7~10天1次,连续2~3次,喷药前先摘除病叶、老叶,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可选用45%百菌清500~8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50%百菌清多菌灵混合胶悬剂1000倍液,80%敌菌丹500倍液,或将80%敌菌丹500倍液与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混合喷洒。药剂使用时请参照生产厂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如何防治铁树斑点病


铁树斑点病是庭园、盆栽铁树常见的病害。严重受害的植株,大部分叶片干枯,易破碎,断裂。

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片,病害初出现时为淡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1~5毫米。病斑边缘红褐色,中央暗褐色至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上产生散生或聚生的黑色小粒点,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间可相互联结形成大斑,造成叶片上部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AscochytacycadinaSicalia(苏铁壳二孢)。苏铁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球形成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径100239微米,突破表皮。分生孢子圆筒形或卵形,近无色或略带浅褐色,中央有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或无缢,大小8.1~11.13.2~4.2微米。病菌生长发育温度0~35℃,最适温度为28℃左右。

传染途径

此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被害中片上越冬,次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此病在广州地区自5~11月均有发生,以8~9月生发较重,高温多雨利于病害的发生。铁树栽植在瘦瘠的粘质土壤中,或将盆栽铁放置于辐射热强烈的水泥地上,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时宜选择土层深厚,带微酸性砂质壤土,周围环境应通透光;新叶展开时,适当剪除下部老叶;适当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发病初期可喷1:1:2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喷药次数视病害发展情况而定。

水仙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

水仙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系统花叶或产生黄色条斑,叶片黄化扭曲,植株生长矮小,由于病毒种类复合侵染组合不同及水仙品种的差异,症状变化很大。

病原物

病毒种类主要有(1)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mosaicvirus,NMV)属马铃薯X病毒组。病毒粒体线条状,55012纳米。(2)水仙黄条病毒(Narcissusyellowstripevirus,NYSV)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条状,75512~15纳米,有风轮状内含体。此外,还有水仙潜病毒(Narcissuslatentvirus,NaL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imosaicvirus,TMV)、烟草脆裂病毒(Tobaccirattlevirus,TR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VY)等也感染水仙。带毒鳞茎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叶蝉、蚜虫和土壤线虫是田间传播介体。

传染途径

子鳞茎带毒,使病毒传递到下一代并广为流传。寄生植物NMV可侵染红口水仙、黄水仙和水仙杂交种、风信子、长春花、矮牵牛、千日红、绒缨菊、三色旋花等。NYSV可侵染明水仙、红口水仙、多花水仙、黄水仙、长寿花等。

防治方法

1、生产中采用脱毒组培苗。生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

2、用高温处理鳞茎,效果很好。1年生鳞茎在43.5℃的温水中浸泡3小时;2年生鳞茎在44℃的温水中浸泡2小时;3年生鳞茎在44.5℃的温水中浸泡1.5小时。

3、生长期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防治各种蚜虫。

刺槐干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该病危害幼树至大树的枝干,引起枝枯或整株枯死。大树主要发生在干基部,少数在上部枝梢的分叉处。大树基部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剥开树皮内部已变色腐烂,有臭味,木质部表层产生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斑。病斑不断扩展,包围树干1周,造成病斑以上枝干枯死,叶片即发黄凋萎。枝梢或幼树的主茎受害,病组织呈水渍状腐烂,产生明显的溃疡斑,稍凹陷,边缘紫褐色,随着病斑的扩展,不久病斑以上部位即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病原肉桂疫霉菌(PhytophththoracinnamomiRands),隶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常自干基部侵入,也有从干部开始发病的。地下害虫的伤口是侵染主要途径。土壤含水量过高或大风造成的伤口,以及人、畜活动造成的机械伤,都能成为侵染途径。病害盛发期在5-9月。气温25℃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斑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

①低洼积水或靠近水源,均不宜栽植刺槐。或做好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②及时清除死株或残桩,土壤用5%甲醛液消毒。

③树干涂白和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或石灰撒于土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④早期病斑采用外科手术挖除或在病斑上打孔或刀划破,然后涂25%多菌灵30-50倍液或50%退菌特60倍液,涂2-3次,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⑤用溴氰菊酯2000倍液灌浇土壤,防治地下害虫。

含笑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


含笑花,拉丁文名:Micheliafigo(Lour.)Spreng。常绿灌木,高2-3米,树皮灰褐色,分枝繁密;叶革质,狭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期3-5月,果期7-8月。原产中国华南南部各省区,广东鼎湖山有野生,生于阴坡杂木林中。芳香花木,苞润如玉,香幽若兰。

含笑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造成病叶早落。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环,后逐渐扩展成2-10毫米圆形或不规形的病斑,有的病斑可相互连结成大斑块。病斑呈深褐色至灰白色,有轮状斑纹,边缘黑褐色,稍隆起。病部中央散生或轮生黑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含笑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毛盘孢属的木兰炭疽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埋生于寄生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盘内,分生孢子长筒形,单细胞,以此侵染传播病害。病菌最适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0-24摄氏度,最低为12摄氏度,最高为33摄氏度。

含笑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或落叶上越冬。3月上旬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飘扬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为主。5-6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高温季节基本停止,10-11月又有病害出现,病菌大多为害植株下部叶片。缺肥、缺水,叶片黄化时,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适时施肥、淋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随时清除地上、地下病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来源。

3、发病前喷0.5%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喷洒75%百菌清800倍液。

油桐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


炭疽病是油桐上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油桐产区都有发生,危害千年桐、侵染叶片、果实及枝梢,引起早期落叶、落果以及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症状叶片感病后,生出红褐色斑点,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由红褐色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呈暗色,中央常生不明显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可产生粉红色粘质的分生孢子堆。病叶后期皱缩、焦枯、提早脱落。受害果实表面生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渐渐扩大为软腐状,后期干燥失水成黑褐色、中央凹陷的枯斑,其上呈现黑色粒状子实体,遇雨产生粉红色或橘红色分生孢子堆。感病的当年生新梢呈干枯状。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黑色,近球形或扁球形,单个埋生,具乳突状孔口,大小为81.7-125.5m80.5-108.5m。子囊无色,棒状,大小为40.0-51.2m10.2-16.5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较弯曲,在子囊内呈双行交错排列,大小为10.5-18.2m5.5-7.4m。

其无性世代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生于寄主表皮下,大小为78.9-129.6m41.2-55.0m。刚毛褐色,有1-3个分隔,大小24.0-81.9m3.2-4.5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集生于分生孢子盘上,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肾形,两端钝圆或一端钝圆、一端稍尖。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次年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叶或幼果上。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潜育期2-7天。当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环境可多次再侵染。由于各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其发病时期也不同。在我国南方多在3-5月份发病,而河南省多在6月底开始发病。通常是大气气温升到18-20℃,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开始发病;7-9月份,气温在2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病害停止发生。当千年桐纯林面积大,管理又很粗放,易发病,且病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千年桐混交林,加强营林措施,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林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果病叶,减少病原。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70%托布津4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也可在雨后或早晨撒施草木灰(3份)和生石灰(2份)混合剂进行防治,均可取得显著效果。

月季灰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灰斑病在苗圃或盆栽月季均有发生。病菌侵害叶片后,形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2-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至红褐色,湿度较高时,在叶面生淡黑色的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月季灰斑病为cercosporapuderiBenDavis,属丝孢纲丝孢目。病叶表面淡黑色的霉状物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子座球形、近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密集,淡榄褐色,顶端较狭,不分枝,无屈曲,无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倒棒形,近无色至无色至淡褐色,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这截形至倒圆锥形,顶端略钝,隔膜多。

3.发生发展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潜伏于病叶或落叶上越冬,于次年5月间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10月份以后病情趋缓,干旱比多雨年份病害发生较轻。

4.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地上和地下的病叶,消灭越冬病原。若在发病期间及时摘除病叶,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扩展,这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2)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

木槿枝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

主要为害枝条或树干。初发病时症状不明显,后树叶及树枝干枯,病死枝干上生有红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病原

StachybotryskampalensisAunsf.称坎帕葡萄穗霉和PhomafimetiBrun.称类茎点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前者分生孢子梗无色,平滑。分生孢子椭圆形,暗褐色至黑色,大小11~156~8(m)。类茎点霉菌落橄榄褐色,气生菌丝稠密。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3~3.52~2.5(m)。此外Nectriacoccina(Pers.)Fr.称绯球丛赤壳,属子囊菌门真菌。也能引起木槿枝枯。子囊壳卵形,大小120~300m,丛生在小子座上,有孔口,内生圆筒形子囊,大小75~907~12(m)。子囊孢子无色,双细胞,近梭形,大小12~184~6(m)。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借风雨及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该病发生与管理水平有关。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适度施肥,按时浇水,及时整枝修剪,提高抗病力。

(2)必要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杀菌王(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木棉斑点病的症状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