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榆树枯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榆树枯萎病是榆树最危险的病害,分布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各国。近几年来,美国因该病每年损失约1亿美元以上,不仅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园、道路等地的绿化。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该病,已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症状

本病症状常表现为2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以上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年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榆长喙壳(Ceratocystisulmi(Buis)Moreau=Ophiostomaulmi(Buism)Nannf),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侵入榆树导管后,通过纹孔从一导管扩展到另一导管,导管内菌丝能产生类酵母菌状的芽孢,可在导管中随树液的流动而扩散。孢子的存活期很长,在伐倒病株的原木上可存活2年之久。病原菌对活榆树的侵染主要由带菌的小蠹虫危害引起。该病亦可通过根接触传染。炎热干旱的年份,病害会加速发展。所有欧洲榆和美洲榆都易感病,亚洲榆抗病性较强。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对外检疫,严禁调运榆树苗木。

②培育和选用抗病树种。

③对病株(枝)应及早彻底砍除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④对感病植株的树干基部注入内吸杀菌剂如苯来特、多菌灵等,有抑制病害发展的疗效。

编辑推荐

芝麻枯萎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枯萎病是芝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普遍发生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河北、江西等主要芝麻产区,一般发病率10%~20%,严重时达30%,可减产30%,使芝麻的品质显着下降。所以,防治枯萎病是关系到芝麻增产增收的关键。

一、症状

芝麻枯萎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苗期发病出现猝倒或枯死。成株期发病根部往往是半边根系变为褐色,并沿茎部向上伸展,使相应的茎部外表变为红褐色的干枯条斑,湿度大时出现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发病的一侧叶片变黄、萎蔫后枯死,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一般病株较健株节间缩短、变矮。病株籽粒秕瘦,易炸蒴落粒。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侵染幼苗的根,从根尖或伤口侵入,也能直接侵染健根,进入导管,向上蔓延到植株各部。连作地、地温高、湿度大的瘠薄沙壤土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三、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着差异,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一个经济有效措施。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茬口与枯萎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合理轮作是防病增产的重要措施。实行2~5年轮作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轮作作物以禾谷类作物为好,不要与花生、豆类和黄麻等感病严重的作物轮作。

3.沟厢栽培。芝麻是一种耐旱怕涝的作物,涝渍时病害严重,进行沟厢栽培能达到排涝防病的目的。播种时要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小厢田间排水系统,一般厢宽2~5米,沟深15~20厘米为宜,做到地界沟、地头沟和地外排水沟3沟相通,使明水能排,暗水能泄。

4.科学施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施用纯氮应控制在15公斤/亩,氮、磷、钾比例为1∶1∶1。施用的厩肥或堆肥,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5.药剂拌种。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减少初次侵染的菌源,达到防病的目的。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使用量为种子量的0.2%~0.3%。防治效果为86.37%和82.04%;增产效果为19.10%和18.67%。

6.成株期喷药。田间发现病株后应及时喷药,可用40%克菌灵800倍液或2.5%适乐时1000倍液、50%速克灵1000倍液和40%抗枯宁1000倍液,喷药量为50公斤/亩,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

榆树枯萎病防治


榆树枯萎病是榆树最危险的病害,分布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各国。近几年来,美国因该病每年损失约1亿美元以上,不仅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园、道路等地的绿化。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该病,已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症状

本病症状常表现为2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以上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年枯死。

病原

病原为榆长喙壳(Ceratocystisulmi(Buis)Moreau=Ophiostomaulmi(Buism)Nannf),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侵入榆树导管后,通过纹孔从一导管扩展到另一导管,导管内菌丝能产生类酵母菌状的芽孢,可在导管中随树液的流动而扩散。孢子的存活期很长,在伐倒病株的原木上可存活2年之久。病原菌对活榆树的侵染主要由带菌的小蠹虫危害引起。该病亦可通过根接触传染。炎热干旱的年份,病害会加速发展。所有欧洲榆和美洲榆都易感病,亚洲榆抗病性较强。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对外检疫,严禁调运榆树苗木。

②培育和选用抗病树种。

③对病株(枝)应及早彻底砍除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④对感病植株的树干基部注入内吸杀菌剂如苯来特、多菌灵等,有抑制病害发展的疗效。

郁金香镰孢枯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为害鳞茎,郁金香花凋谢时,田间即出现零星病株,茎叶提前变红枯黄,枝秆基部烂腐。收获期的病球外层鳞片产生豆粒大小无色疱样凸起,疱破后流胶或呈湿腐状,鳞茎由外向内腐烂,有的呈青灰色水渍状湿腐,有的以鳞茎盘为初侵染点,出现湿腐向四周扩散,散发出刺鼻的酒糟味,干燥后病斑呈灰白色石灰质样。

【病原】病原为FusariummoniliformeSheld.属半知菌类真菌。气生菌丝白色,基质紫红,菌落疏松,分生孢子梗短瓶状分枝;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单胞,大小为2-5O.65-2(微米),链生或聚生成伪头状;无大孢;厚垣孢子圆球形,表面光滑,单胞或多胞相连,单胞大小3-52-4(微米),顶生或间生于菌丝或分生孢子梗上。F.oxysporumf.sp.tulipae气生菌丝白色,基质无色,菌落质密,菌丝成束状,分生孢子梗长,有分枝,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肾脏形,多数单胞亦有双胞,大小为2.7-6.751.35-2.75微米,散生天菌丝间,大分生孢子镰刀形或腊肠形,微弯,1-5隔膜,3隔膜多,大小为10.8-271.35-2.7微米,产生于粘分生孢子团;厚垣孢子球形或洋梨形,表面光滑,大小为5-62.7-4.05(微米),单生或双生,以单生为多,顶生或间生于菌丝和分生孢子梗上,串珠镰孢出现频率达80%,但后者致病力很强。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染病鳞茎和土壤中越冬,种植带病鳞茎常引起发病。郁金香生长期和贮藏期也常发病。收获前1个月是此病发病盛期。西安5月田间生长后期至6-9月贮藏期都是该病发生期,6月进入盛发期,7-9月病情减缓,10月后鳞茎原基开始膨大、萌芽,病情停止。栽培中土壤阴湿粘重和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及施用氮肥过多易发病,小地老虎、金针虫、刺足根螨发生多时,鳞茎损伤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天气好时可适当提前采收球茎,防止日灼、擦伤,挖出的鳞茎在48小时内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30摄氏度时浸泡半小时后晾干,可消毒。也可往种球上喷洒50%多菌灵或40%百菌清200倍液消毒。

(2)贮藏种球时,要排成薄层,贮藏在15℃低温通风条件下。

(3)田间发现有病种球要及时挖集中烧毁。不要在带菌率高的低洼地块种郁金香。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发病初期,可用络铵铜、乙磷铝茎叶喷雾,同时用恶霉灵或苗菌灵200-300倍液灌根处理。

(4)发病重的地区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3kg撒在地表耙人土中有效。

桉树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桉树是一种经济树种,有着药用、经济、观赏等多种价值,因此,种植桉树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在种植桉树的时候,经常会引发枯萎病的危害,枯萎病会危害桉树的指尖,从而慢慢感染更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桉树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

感病植株先由枝尖干枯,逐渐延至整枝,其上的叶片亦随之变褐干枯。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树干部表面无明显症状,树干横断面上可见边材的年轮上有绿褐色的变色条斑。纵剖时可见条斑由根向上蔓延。剖面保湿3-5天,即可长出暗褐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厚垣孢子在土中或树干上越冬,翌年多由地下根部侵入,然后向上蔓延。秋季在树皮脱落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菌丝可在导管内蔓延,堵塞导管,并分泌毒素,引起树木萎蔫。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易发病。在土壤略呈碱性、线虫多时,病害常较严重。

【防治方法】

严格实行苗木检疫,严禁使用带病苗木植树;防治地下害虫;砍除、烧毁病株,然后用200倍福尔马林液进行土壤消毒。

榆树黑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分布及危害

榆树黑斑病国内已知北京市及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新疆、江苏、安徽等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如日、英、美等国亦有其分布。当病害发生早且严重时,则引起过早落叶,甚至导致小枝枯死,因而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本病在我国危害榆(Ulmus)、榔榆(U.parvifolia)、大果榆(U.macrocarpa)、春榆(U.propinqua)等榆属树种,并能侵染刺榆(Hemipteleadavidii)、大叶榉(Zelkovaschnoideriana)。在苏皖地区,以榔榆罹病最为常见。受害也较严重。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上,从早春新叶开放期起,直到晚秋都有发生。苏、皖地区,多于初夏发病,最初在叶子表面形成近圆形乃至不规则形的褪色或黄色小斑,以后病斑扩大,直径3~10mm,边缘不整齐,并在斑内产生略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突起,如同蝇粪,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露水湿润,从盘中排出淡黄色乳酪状的分生孢子堆。10~11月间,病斑上出现圆形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病斑呈疮痂状。每一病叶上的病斑数,由几个到十几个不等,有时几个病斑联合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的大斑。

病原

病原菌为榆盾孢壳菌[Stegophoraoharana(NishikadoetMatsumoto)Petrak,Syn,GnomoniaoharanaNishik.etMatsum.]。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埋生于基物中,直径180~380m,高120~280m,黑色,有比较发达的喙状孔口,多偏于子囊壳的一侧。子囊在壳内底部丛生,棍棒形,直或稍弯曲,40~60m10~20m,无色,壁薄,顶端壁厚,中央有沟槽通至孔口,下端有细长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呈不规则双行排列,双胞,无色,长倒卵形,1016m3.6~6m。子囊孢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下部细胞很小。分生孢子盘群生于黑色子座组织上,覆盖于角质层下,最后裂开露于叶片上表皮。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至卵形,4.5~8m1.5~2.5m。

本病的另一种病原菌为S.ulmea,其与上一种区别,即子囊孢子一般地比较大,孔口颈部常突破叶表皮露出。

榆树黑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分布及危害

榆树黑斑病国内已知北京市及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新疆、江苏、安徽等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如日、英、美等国亦有其分布。当病害发生早且严重时,则引起过早落叶,甚至导致小枝枯死,因而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本病在我国危害榆(Ulmus)、榔榆(U.parvifolia)、大果榆(U.macrocarpa)、春榆(U.propinqua)等榆属树种,并能侵染刺榆(Hemipteleadavidii)、大叶榉(Zelkovaschnoideriana)。在苏皖地区,以榔榆罹病最为常见。受害也较严重。

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上,从早春新叶开放期起,直到晚秋都有发生。苏、皖地区,多于初夏发病,最初在叶子表面形成近圆形乃至不规则形的褪色或黄色小斑,以后病斑扩大,直径3~10mm,边缘不整齐,并在斑内产生略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突起,如同蝇粪,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露水湿润,从盘中排出淡黄色乳酪状的分生孢子堆。10~11月间,病斑上出现圆形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病斑呈疮痂状。每一病叶上的病斑数,由几个到十几个不等,有时几个病斑联合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的大斑。

病原

病原菌为榆盾孢壳菌[Stegophoraoharana(NishikadoetMatsumoto)Petrak,Syn,GnomoniaoharanaNishik.etMatsum.]。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埋生于基物中,直径180~380m,高120~280m,黑色,有比较发达的喙状孔口,多偏于子囊壳的一侧。子囊在壳内底部丛生,棍棒形,直或稍弯曲,40~60m10~20m,无色,壁薄,顶端壁厚,中央有沟槽通至孔口,下端有细长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呈不规则双行排列,双胞,无色,长倒卵形,1016m3.6~6m。子囊孢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下部细胞很小。分生孢子盘群生于黑色子座组织上,覆盖于角质层下,最后裂开露于叶片上表皮。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至卵形,4.5~8m1.5~2.5m。

本病的另一种病原菌为S.ulmea,其与上一种区别,即子囊孢子一般地比较大,孔口颈部常突破叶表皮露出。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子囊壳于10~11月发育成雏形,而后即以其在落叶中越冬,来年春季子囊和子囊孢子成熟,约在5~6月,由此放散子囊孢子,借风、雨水传播而侵染新叶。7~8月并又形成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继续为害叶片。有人认为病菌也可以菌丝在寄主的休眠芽内越冬,并作为初侵染来源。

本病一般发生于春末夏初。外界温,湿度条件与病害发生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雨量多,湿度大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

1.晚秋或初冬时,收集并烧毁落地病叶,消灭越冬病原。在发病初期,结合林木抚育管理,及时剪除发病较重的枝叶,以减少病菌的再次侵染。

2.在多雨的春季,可实行喷药防治。即于榆树放叶后、子囊孢子飞散前,可用1%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防病,每两周一次,连续2~3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施用65%可湿性福美铁500倍液,防病效果亦好。

药用植物菊花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病原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hrysanthemiSnyderetHansen称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丛背面浅紫色至紫色,个别白色。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3个隔膜的大小25―363.6―4.7(m);小分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l一2个细胞,大小6―142.7―3.6(m);厚壁孢子球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个别串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防治方法(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2)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选种适宜本地的抗病品种;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合理灌溉,加强植地沟渠管理,尽量避免田间过湿或雨后积水。(3)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上述对好的药液0.4~0.5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苦瓜枯萎病的防治种植


苦瓜枯萎病是真菌性病害,发生在主蔓茎节部,染病后初时发生水烫症状,病部很快向上下两头的节间扩展。以后的病部变褐腐烂收缩,患部以上茎叶失水下垂枯萎。此病也可在地面根须部发生,染病后初时也呈现水烫症状,随后病部变褐腐烂收缩,地上剖植株失水枯萎。如防治不及时,会使苦瓜造成严重减产。下面介绍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土壤处理:整地时翻土暴晒5天-7天,让土壤充分晒白风化。每亩施石灰50公斤-75公斤,中和土壤酸性和抑制病菌生长。

3、高畦深坑:高温多湿容易发生枯萎病,采用高畦深坑种植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雨后积水,使畦面土壤通风,可减少病害。

4、剪疏叶片:病害开始发生时,疏剪基部叶片,使田间植株、畦面通风排湿,能抑制病菌的发育和传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病害开始发生时,速将病株拔除,同时喷75%百菌清500倍-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6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原粉500倍-800倍液,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续3次-4次。每次把药液喷在植株下半段的茎蔓上,以喷至叶片至湿不滴水为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马铃薯枯萎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枯萎病初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病原

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Schlecht.)称尖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灰褐色;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团里生成,镰刀形,弯曲,基部有足细胞,多3个隔膜,大小19—45×2.5—5(μm),5个隔膜的大小为30一60×3.5—5(μm)。小型分生孢子1一2个细胞,卵形或肾脏形,大小5—26×2—4.5(μm),多散生在菌丝间,一般不与大型分生孢子混生。厚垣孢子球形,平滑或具褶,大多单细胞,顶生或间生,大小5—15um。该菌还可侵染番茄、球茎茵香、甜瓜、草萄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等进行4年轮作。

(2)选择健薯留种,施用腐熟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

红花枯萎病的防治办法


红花枯萎病亦称根腐病。浙江省红花产区发病较普遍,发病严重时,造成红花植株大量死亡。

症状病菌主要为害根部,一般十根茎部感病。初期根部呈现褐色斑点,茎基表面呈现粉红色的粘质物,终于导致茎基部皮层及须根腐烂,引起植株死亡。剖视病株根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取病部进行保温保湿培养,则在病部变色处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出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

病原菌FusariumoxysporumSch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瘤座菌科,镰刀菌属真菌。大型分生孢子呈梭形至镰刀形,无色透明,两端逐渐尖削,微弯或近乎正直,多具3个隔膜,大小为19~46m3~5m;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无色透明,具1个隔膜或无隔膜,大小为2~4.5m6~24m。

侵染循环病菌系土壤习居菌,带菌土壤是本病的根本来源。病菌还可通过病株的维管束感染种子,故带病种子也可为次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

防治

1.轮作:病菌能长期于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随着红花的连作,可增加土壤中病菌的数量,不利下季栽培红花。因此必须实行轮作,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为好,可减轻发病u

2.选用健株上的种子,下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此外,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增强红花植株的抗病力,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田间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粉消毒土壤。

地黄枯萎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发病初期,在叶柄上出现水渍状揭色病斑,由外缘叶片迅速向同心叶蔓延,叶柄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解剖叶柄,维管朿变褐,后根茎干腐,只剩下表皮和木质部,细根腐烂脱落。

病原引起地黄枯萎病的病厣菌比较复杂。据华南农大在广东省一些地区调查鉴定,有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num)、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等。腐皮镰孢和恶疫霉是其主要病原,两者共同则症状更严重,损失极大。立枯丝核菌只为害长势较弱的植株,或是在前两种菌侵染后,它进一步为害较深层的根茎引起干腐。另外,还有一种腐霉菌(Pythiumsp.)虽不能直接造成枯萎,但可加速根茎腐烂。

侵染循环病菌能以菌丝体、孢子在被害株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因此,种栽和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侵染来源,也是传播的途径。

防治

1.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种。

2.选用无病健栽(种段)。

3.种栽要选自无病和无损伤的根茎,并用50%退菌特或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3~5分钟消毒。置于通风处使切口愈合,或用草木灰涂蘸切口后栽种u

4.选离畦栽培,及时排除积水,保持土壤半干半湿状态。

5.种前土壤用50%退菌特15~22.5kg/hm2消毒,生长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每隔10~15天1次,连续浇灌2~3次,可控制病害蔓延。

如何防治亚菊枯萎病


亚菊枯萎病又名疫病,是亚菊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病率不高,但危害大,植株遭此病害侵染后,很快萎蔫枯死。发病初期,地上部顶端生长缓慢,一个分枝或数个变为淡灰色,失去光泽。发病后期,枝条萎蔫下垂,最后枯萎,叶片颜色变淡。常常是植株的一侧枯萎明显。幼株受害时,造成畸形。解剖病茎,可以看到维管束中有变褐色的条纹,条纹从根部一直扩散到茎的最上部。从下向上逐渐变淡。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病原细菌在病残件中及土壤存活,来年随工具再修剪,摘心及搬运中扩散,自植株伤口侵入。病害发生最适合温度为27~32度,湿度90%~100%.温度15度以下,湿度低于80%时病害很少发生。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该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源。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

2.选取无病害插穗进行繁殖。

3.加强栽培管理,发病较重的地区,要对土壤、花盆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使用旧盆、旧土和不腐熟地基肥。小苗移植时要避免伤根,所用工具用70%酒精或1%甲醛水浸泡后使用。

4.扦插前将插条放于1000倍链霉素或(氯霉素、土霉素)溶液中浸泡4小时。

《榆树枯萎病的症状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