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榕树褐根病的症状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

榕树褐根病菌在自然界虽不易发现子实体,但有很特别的病症,仔细观察不难诊断。在接近地际部主茎及根部的发病树木往往有黄色至深褐色的菌丝面(mycelialmat)包围其表面,在根部之菌丝面常与泥沙结合而不明显,上述病症是现场鉴定本病害的主要依据。其引起植物地上部全株初期黄化萎凋,最后枯死。褐根病菌从黄化到枯死只需一个月至三个月,但有些较大棵植株或根系较深广的树种从发病到死亡可能需数年的时间。本病之所以造成萎凋的主要原因是褐根病菌可以直接为害树皮的输导组织,导致水份及养份之输送遭受阻碍而死亡。本病原菌除为害树皮外,也可造成木材白色腐朽。受感染之内侧木材组织具不规则黄褐网纹。在腐朽木材与健康木材间常有黑褐色带隔离。腐朽末期木材变轻、乾和海棉状。由于本病菌可以为害木材组织,导致木材白腐朽,因此受害树木较易风倒,具有潜在公共安全的危险性,需特别注意。更多绿色尽在

发生规律

在自然界,褐根病菌很少出现子实体,表示没有担孢子做长距离的飞散传播。同时,其主要为害根部及茎基部,因此,褐根病菌的主要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土壤,在病害的属性上较属于土传性病害(soil-bornediseases)。一般而言,土传性病害较不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病害,因其传播速度受到限制。近年来,发现褐根病有扩大发生的现象,这种情形似乎不符合褐根病菌的基本生态特性。会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褐根病菌受到环境的影响,较易形成子实体与担孢子,担孢子的產生可以增加长距离的飞散与建立新病害据点。第二是人为协助传播,如将病株或病土移动到没有病菌的场所。第二种可能情形在实际情况常常发现,如带菌树木的移植或利用病残体做有机肥,将病害扩散出去。第一种可能需再做仔细的观察与研究,才能下此结论。

防治方法

本病害的防治方法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正式剎菌剂被推荐於病害防治上。然而在实验室对病原菌之测定及林地初步试验之结果显示,三得芬、三泰芬、护硅得、硫酸铜、快得寧、铜快得寧、扑克拉、灭普寧、4-4式波尔多液及尿素等剂对本病有某些程度的抑制及治疗效果,但因未经完整的试验结果评估,及合法行政程序登记,仍不适合做为推荐防治药剂。同时,本病菌主要为害根部,药剂的施用不易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施与药剂之成效,常受树种与环境影响。

事实上,褐根病的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因本病原菌为害植物初期地上部没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现黄化萎凋时,根部已有80%以上受害,在此情况下如欲进行治疗处理,为时已晚。本病原菌主要传染的来源是病残根,其传播途径主要靠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传染。因此在预防的考虑下,只要可以阻止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及杀死或除去土壤中的感染病残根,就可以达到防治效果。以下的防治方法则依据上述的原则。

扩展阅读

松根朽病的症状及防治


松根朽病是我国林区常见病害,它能侵染多种阔叶树和针叶树,引起根部腐烂,在东北地区主要危害红松和落叶松,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杨树、柳树和果树,在西南地区主要危害华山松等。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干基部和根部,危害20年生以下的幼树,发病2-3年即可致死,壮龄和老龄树则可拖延10年左右,甚至更长,被害树最初外观无明显的变化,后期冠稀,色淡针叶变细,直至全冠枯死,干基肿大、流脂,有时病发溃烂,干裂变黑,病皮的碎片和流出的树脂常与土壤结成粘块,日久变硬,剥去外皮可见形成层部分有白色扇状菌丝膜,向树干上方延伸可达20-30cm,菌丝体在皮层下发展,破坏韧皮部、形成层和树脂道,引起溃烂和流脂的病状,当形成层养分消耗殆尽时,还可以进而侵染木质部边材,造成海绵状白色腐朽,阔叶树被浸害后,根部有磨菇味,夏秋季节,在腐朽的根上和附近地面长有成簇的蕊黄色小磨菇。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ArmillariellamelleavahlFr称小蜜环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盖宽4-14cm,淡土黄色,蜂蜜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有时近光滑,边缘具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cm,粗0.6-1.8cm,同菌盖色,有纵条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或带奶油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或稍带黄色,光滑,椭圆形或近卵圆形,7-11.35-7.5m。

发病特点

病害的发生,阳坡重于阴坡,山中、山下腹林重于山上腹林,分析认为林内病孢子萌发侵染和地下菌索的生长延伸,除必要的温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温度配合。阴坡林内平均最高气温16-20℃,而阳坡林内为20-26℃。较低的温度限制了病菌的生长发育,山上腹林内病轻,主要取决于林内温度,一般来讲,山上腹林干燥,土壤水分少,不利于病菌活动。凡温度高而又不过分积水的地段病害较重。郁闭度与发病的关系,一般说郁闭度大,林内湿度大,并且根与根相接触的机会增多,有利于传播蔓延。但在卫生状态好,又不过分潮湿的林分内,即使郁闭度大,发病也不重。因此发病的轻重,除病原条件外,主要与地形,土壤水分有直接关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适当间伐以减少林内温度,清除中心病株或中心病区,做好林区卫生。

(2)药剂防治。

①发现染病后,及时清除病根。对整条腐烂根,须从根基砍除,并细心刮除病部,用1-2%硫酸铜溶液消毒,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配成1:50的药土,混匀后施于根部。

②在早春、夏末、秋季树木休眠期,在树干基部挖3-5条辐射状沟,然后浇灌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

油桐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分布及危害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Aleuritusifordii)的一种毁灭性新病害。此病在四川桐区发生年代可追溯至1957年。1978年以后,四川全省发病枯死桐林19300ha。贵州黔西南州桐梓60公顷发生病害。

地上部分病变进程是由根系腐烂状况所支配。Ⅰ级病株的须、侧根腐烂1/3左右,Ⅱ级病株为2/3至2/3以上。须根和侧根腐烂后,病株已为Ⅲ级,处于枯萎状态。根系腐烂失水,导致全株枯亡。在腐烂根系表面上,产生菌丝体和大、小型分生孢子。根部维管束未见阻塞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过氧化物同工酶测定表明,油桐健株与Ⅰ~Ⅲ级病株酶谱的差异极为显著,揭示了随着桐株衰亡程度的加剧,代谢失调严重,某些酶带消失,活性减弱,Ⅰ~Ⅲ级病株酶带依次为健株分别减少2,3和6条。

此病为害结果最终导致桐株死亡,以万县地区而言,桐籽减产55.7%。仅1979~1986年四川枯死桐株49.25万株,直接经济损失82.25万元,累计损失达657.98万元,给油桐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症状

初期,感病桐株叶片变小,浅红色,稍下垂,为Ⅰ级病株,继而叶片下垂,浅褐色,呈现失水状态,为Ⅱ级病株。随着病情进展,至Ⅲ级病株,叶片已明显下垂,红褐色,叶、芽停止生长,果小而干缩,全株濒死。

病原

根据Nelson等1983年关于镰刀菌分类标准,病原为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Mart.)App.etWollenw.emend.SnyderetHans.](笔者最初报道为F.solanif.sp.aleuritus)。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及长椭圆形,多为一胞,4.6~25.3m1.84.6m,平均12.8m3.1m,着生于不规则的分枝或不分枝的瓶梗上,聚合成假头状。孢子梗细而长,向顶端稍窄,38~78m2.5~3m。

大型分生孢子生于简单分枝的瓶梗上,或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纺缍形、棱形,两端对称,微弯曲,顶端钝圆,胞壁较厚,分隔明显,0~5分隔,以3分隔为主,占76.0%,23.0~43.7m3.8~5.2(30.64.7)m。厚垣孢子在菌丝顶生,或间生,球形或长椭圆形,单胞或双胞,6.9m11.5m。有时呈短串,平滑或粗糙。

大型分生孢子萌发适温范围为24~32℃,最适温度28℃,最适pH6~7,最适相对湿度93~100%。菌丝生长适温范围20~32℃,最适温度28℃,pH适宜范围6~8,最适pH为7。

莲藕褐纹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莲藕褐纹病,因其发病后莲叶呈现圆形至不规则形的褪绿色大黄斑或褐色枯死斑,又被称为黑斑病或莲叶斑病,虽只残害叶片,但严重时将导致整个藕田除叶脉外的整个叶片布满病斑,半叶或整叶干枯,如同被火烧过一样。该病目前为莲藕生产方面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将导致整个藕田的商品价值降低25%以上,极大的影响了莲藕种植户的利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莲藕褐纹病的发病症状以及莲藕褐纹病如何防治。

一、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莲藕叶片,叶柄上较少表现病征。在莲藕叶正面初始产生针头大小的圆形黄褐色小斑点,在叶背面尤为明显,以后逐渐扩大成直径0.5~2.0厘米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斑或暗褐色枯死病斑,叶背面病斑颜色较叶正面略浅,呈褪绿色的大黄斑。病斑稍凹陷,病斑上有或无明显的褐色同心轮纹,病健边缘清晰,四周具细窄的褪色黄晕。浮叶正面的病斑多呈深褐色,中后期病部易腐烂,用手触摸,上表皮易脱落,但不穿孔;离叶的病斑上表皮虽已坏死,但不易脱落。中后期往往数个病斑扩大融合成大的不规则形焦枯病斑,严重时除叶脉外,整个叶面上布满病斑,致使半叶至全叶干枯死亡。田间连片流行发病时,远眺藕田病区似火烧状。

二、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或采种藕株上存活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经2~3天潜育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和再侵染。在湖北本病5月中旬始发,7~9月高温多雨季节盛发,尤其是暴风雨后或莲藕生长衰弱时易染病,藕田水温高于35℃或偏施氮肥、蚜虫为害猖獗发病重。

三、防治办法

1.轮作换茬,避免连作

实行水旱轮作,是防治该病的最佳方法。发病田块一定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尤其是上年度发病较重的藕田,与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或大蒜、药芹等经济作物换茬,可有效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减轻侵染危害。

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鄂莲4号、鄂莲5号抗病性较强,品质优且产量高。必须选用无病种藕或在无病田块选留种藕。种藕应选用前端肥大的2~3节整藕,因其营养丰富,藕叶可较早伸展出水面,有利增强抗病性,减少病菌初侵染机会。

3.及早清洁藕田

在莲藕生长中后期随时采摘病叶,带出藕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掉,但需注意不要折断藕叶柄,以免雨水或塘水灌入叶柄通气孔,引起地下茎腐烂。收获莲藕前将病叶清除,采收莲藕后尽量清除田内莲藕残体,并立即集中到藕田外深埋或烧毁。另外,在立冬(11月7日至8日)后对藕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公斤拌细干土100公斤混匀后撒施,然后深翻耕地,冬闲冻垡。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不能一味为了提高产量而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否则易造成田间郁蔽,引发病害。只有合理密植才能使田间通风透光性能良好,保证藕株生长健壮。播种后宜灌浅水,以利于温度升高,使种藕提早发芽。

5.加强肥水管理

选择土质好、灌水方便的田块种莲藕。施足经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莲藕生长期间追肥注意适时适量,应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依据莲藕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水层管理。莲藕生长前期气温较低且立叶少,水层宜浅;中期高温季节水层宜深;后期水层又适当放浅,利于长藕和氧气交换。注意水温要控制在35℃以下。在台风、暴风雨来临前及时将藕田水灌足、灌深,风雨过后及时排水。

6.种藕消毒

种植前对种藕进行消毒处理,将种藕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中浸20~30分钟。也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种藕喷雾,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24小时,晾干后种植。

7.种藕田预防病害

对于上年发病的藕田,栽前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干细土10~15公斤拌匀撒施消毒土壤;或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消毒。

8.用药防治

浮叶一般首先受害,喷药于叶片正面;中后期以离叶受害为主,喷药于叶片正反两面。在发病初期,及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匀后兑水800倍液喷施;或喷洒0.5∶0.5∶100倍式波尔多液;或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7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58%甲霜·锰锌(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先喷田块中间植株,后喷四周植株。因莲藕叶片上蜡质较多,在喷药时最好加入少量洗衣粉,以增强药液黏着力。应选择无风晴天喷药为好。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若施药后遇雨天应及时补喷。

三七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三七根腐病的症状

该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常有两种:(1)地上部初期叶色不正,叶片萎蔫,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腐烂;(2)地下根部局部根系受害,叶片向一边下垂,萎蔫,及时拔除,还可加工利用,否则整个块根腐烂。发病规律:种苗、病根残体、土壤带菌浸染,全年均可发生,34月和810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期。由于该病是土传性病害,致病因素复杂,现查明的病原菌就达4种,其中有细菌和真菌。在4种病原菌中,细菌的致病性最强,从早春幼苗出土至枯萎均能感染发病。

整地不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和种苗损伤、有病史都可能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当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95%时,就会引起根腐病大发生或流行,荫棚透光率过大,发病严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地年限越长病情越重。肥料种类、施肥方法以及田间管理措施都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故单一化学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往往很难奏效。目前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适宜地块

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67(中偏微酸性土壤)。地块要有一定坡度,以利雨季排水;不要选择5年内种过三七的地块种植。

2、选择健康种苗移栽

种苗带菌或起挖后贮藏时间过长,是导致根腐的一大原因,因此,选择健康种苗,适时移栽非常重要。健康种苗的选择还要查看种苗中是否有腐烂病株,种苗地是否有病株残体存在,如有应及时清除,并用1∶300倍的瑞毒霉锰锌+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种苗处理30分钟后带药移栽。

3、施用腐熟肥料、适时浇灌

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是造成烂根烂芽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是用猪粪、油枯等农家肥,一定要堆沤3个月以上,使之充分腐熟,少施用氮素化肥。

4、加强冬季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瑞毒霉锰锌1∶500倍液处理。

5、化学防治

是防治三七根腐病的辅助性措施,可采用杀细菌药剂叶枯净、叶枯宁和杀真菌药剂敌克松、多菌灵等复配使用。据试验:每亩用10%叶枯净(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制成药土撒施,防效达70%以上。

墨兰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根腐病是南方栽植兰花苗期严重的病害,轻者烂根,影响植株生长势和开花;重者全株死亡。植株肉质根初期出现水渍状斑,后渐腐烂变黑,叶片干枯。有时在茎基土表长出黄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墨兰根腐病原菌为Pelliculariafilamentosa(Pat.)Rogers,无性世代为Rhizoctoniasolani:菌丝粗状,分枝处缢缩,近直角,不产生孢子。

3.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丝体繁殖传染,老菌丝可交织形成粒状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发育温度为20~24℃。温度较高、通风不良、盆内积水的兰花容易遭受病菌侵染危害。

4.防治方法

(1)繁殖器官药剂处理:分株繁殖时,用清水将肉质根洗净,剪除断根和病根,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然后剪口涂以木炭粉,可防止病菌感染。

(2)圃地土壤药物处理:育苗前选择地无病土或经消毒的土壤作盆土,预防病原侵染。发病后可用上述分株方法处理或换土,并淋洒铜铵合剂。铜铵合剂配方如下:硫酸铜2份,碳酸铵11份,充分混合后,放在密闭的容器内24小时即成。使用时取药粉1份,溶解在400份水中淋洒,7~10天1次,连续2~3次。

木棉斑点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1~3年苗木受害较重,造成叶片穿孔、早落。病菌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相互连成不规则的病斑,直径1~20毫米,中部褐黄色至淡灰色,有时略现不甚明显的云纹,边缘黑褐色。病部两面着生橄榄至灰色绒毛状物,即病菌的子实体,后期有些病斑穿孔,叶脱落。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CercosporabombacicolaMunjal.引起木棉斑点病。子座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呈褐色,由少数细胞构成,直径28~56微米;分生孢子梗束生,密集,榄褐色,末端色淡,有分隔,直或屈曲成膝状;分生孢子无色,针状,底部平截,多分隔,但不甚明显。

3.发生发展规律

此病严重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以后逐渐减弱。病菌以子座和菌丝在病落叶中度过不良环境,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初次侵染,在病叶上不断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扩大危害,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害蔓延,生长势纤弱的苗木,有利于病菌侵入。

4.防治方法

(1)选择圃地:避免在发生过此病的地方育苗。

(2)合理疏植,增施磷肥:适当疏植,以利于通风透光。发病期间,增施磷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洒1%波尔多液或0.5%代森锌,或0.01~0.05%苯莱特液,效果较好。

水仙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

水仙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系统花叶或产生黄色条斑,叶片黄化扭曲,植株生长矮小,由于病毒种类复合侵染组合不同及水仙品种的差异,症状变化很大。

病原物

病毒种类主要有(1)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mosaicvirus,NMV)属马铃薯X病毒组。病毒粒体线条状,55012纳米。(2)水仙黄条病毒(Narcissusyellowstripevirus,NYSV)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条状,75512~15纳米,有风轮状内含体。此外,还有水仙潜病毒(Narcissuslatentvirus,NaL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imosaicvirus,TMV)、烟草脆裂病毒(Tobaccirattlevirus,TR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VY)等也感染水仙。带毒鳞茎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叶蝉、蚜虫和土壤线虫是田间传播介体。

传染途径

子鳞茎带毒,使病毒传递到下一代并广为流传。寄生植物NMV可侵染红口水仙、黄水仙和水仙杂交种、风信子、长春花、矮牵牛、千日红、绒缨菊、三色旋花等。NYSV可侵染明水仙、红口水仙、多花水仙、黄水仙、长寿花等。

防治方法

1、生产中采用脱毒组培苗。生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

2、用高温处理鳞茎,效果很好。1年生鳞茎在43.5℃的温水中浸泡3小时;2年生鳞茎在44℃的温水中浸泡2小时;3年生鳞茎在44.5℃的温水中浸泡1.5小时。

3、生长期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防治各种蚜虫。

刺槐干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该病危害幼树至大树的枝干,引起枝枯或整株枯死。大树主要发生在干基部,少数在上部枝梢的分叉处。大树基部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剥开树皮内部已变色腐烂,有臭味,木质部表层产生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斑。病斑不断扩展,包围树干1周,造成病斑以上枝干枯死,叶片即发黄凋萎。枝梢或幼树的主茎受害,病组织呈水渍状腐烂,产生明显的溃疡斑,稍凹陷,边缘紫褐色,随着病斑的扩展,不久病斑以上部位即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病原肉桂疫霉菌(PhytophththoracinnamomiRands),隶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常自干基部侵入,也有从干部开始发病的。地下害虫的伤口是侵染主要途径。土壤含水量过高或大风造成的伤口,以及人、畜活动造成的机械伤,都能成为侵染途径。病害盛发期在5-9月。气温25℃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斑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

①低洼积水或靠近水源,均不宜栽植刺槐。或做好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②及时清除死株或残桩,土壤用5%甲醛液消毒。

③树干涂白和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或石灰撒于土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④早期病斑采用外科手术挖除或在病斑上打孔或刀划破,然后涂25%多菌灵30-50倍液或50%退菌特60倍液,涂2-3次,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⑤用溴氰菊酯2000倍液灌浇土壤,防治地下害虫。

甘蔗褐条病的防治


甘蔗褐条病

英文名

Sugarcanebrownstripe

病原

Bipolarisstenospia(Drectis)Shoemk-er,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Cochtiobotusstenaspitus(Drechs)Mat.etYam,属子囊菌亚门。自然状态下很少发现有性态。

寄主

甘蔗。

危害

对甘蔗生产不构成威胁。严重流行时,使大面积甘蔗受到为害,发病蔗株叶片早枯,植株矮小,对甘蔗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分布

褐条病曾在古巴和美国等植蔗国严重流行。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均有发生,零星发生。

为害症状

最初在甘蔗的嫩叶上出现细小的水溃状小点,长约0.5mm。后病斑上下扩展成为与叶脉平行的条斑。早期病斑为红色,后转红褐色。成熟的病斑长2~25mm,有时甚至达50~70mm,宽不超过2~4mm。条纹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生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早枯。

病原物

分生孢子橄榄绿色或淡褐色,圆茼形或纺锤形,两端钝圆,微弯,大小(37~105)mx(ll~18)m,具3~11个隔膜,为7~8个。子囊壳近球状,暗褐色,大小(266~462)mx(238~448)m具有很短的孔口。子囊梭形,直或稍弯曲,基部有短柄,内含1~8个子囊孢子。子褒孢子无色,线状,有4~12个隔膜,在7囊中呈整齐的蜾旋形排列。

甘蔗褐条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在病株或遗落田间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次侵染源。当环境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蔗叶上的孢子遇到雨水或铒水时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气孔或表皮直接侵人。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1)环境:凡遇长时间的阴雨,水湿充足,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2)栽培:①秋植蔗比春植蔗发病重=②土壤瘦瘠、缺磷的红壤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选3、印度997和海蔗4号等。②下种时多施有机肥,及时追施磷、钾肥,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③去除病叶、老叶,集中烧毁,间去无效过密的蔗株,可以减少发病。④阴雨天注意及时清沟排溃降湿,保持和提高棺株根系活力。⑤对非宿根蔗田及时进行翻耕晒土,可减少病菌数量。(2)药剂防治:植株封行期至发病初期喷1:2:200石灰倍量式倍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或40%多.硫SC6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含笑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


含笑花,拉丁文名:Micheliafigo(Lour.)Spreng。常绿灌木,高2-3米,树皮灰褐色,分枝繁密;叶革质,狭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期3-5月,果期7-8月。原产中国华南南部各省区,广东鼎湖山有野生,生于阴坡杂木林中。芳香花木,苞润如玉,香幽若兰。

含笑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造成病叶早落。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环,后逐渐扩展成2-10毫米圆形或不规形的病斑,有的病斑可相互连结成大斑块。病斑呈深褐色至灰白色,有轮状斑纹,边缘黑褐色,稍隆起。病部中央散生或轮生黑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含笑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毛盘孢属的木兰炭疽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埋生于寄生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盘内,分生孢子长筒形,单细胞,以此侵染传播病害。病菌最适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0-24摄氏度,最低为12摄氏度,最高为33摄氏度。

含笑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或落叶上越冬。3月上旬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飘扬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为主。5-6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高温季节基本停止,10-11月又有病害出现,病菌大多为害植株下部叶片。缺肥、缺水,叶片黄化时,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适时施肥、淋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随时清除地上、地下病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来源。

3、发病前喷0.5%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喷洒75%百菌清800倍液。

油桐炭疽病的症状及防治


炭疽病是油桐上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油桐产区都有发生,危害千年桐、侵染叶片、果实及枝梢,引起早期落叶、落果以及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症状叶片感病后,生出红褐色斑点,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由红褐色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呈暗色,中央常生不明显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可产生粉红色粘质的分生孢子堆。病叶后期皱缩、焦枯、提早脱落。受害果实表面生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渐渐扩大为软腐状,后期干燥失水成黑褐色、中央凹陷的枯斑,其上呈现黑色粒状子实体,遇雨产生粉红色或橘红色分生孢子堆。感病的当年生新梢呈干枯状。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黑色,近球形或扁球形,单个埋生,具乳突状孔口,大小为81.7-125.5m80.5-108.5m。子囊无色,棒状,大小为40.0-51.2m10.2-16.5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较弯曲,在子囊内呈双行交错排列,大小为10.5-18.2m5.5-7.4m。

其无性世代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生于寄主表皮下,大小为78.9-129.6m41.2-55.0m。刚毛褐色,有1-3个分隔,大小24.0-81.9m3.2-4.5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集生于分生孢子盘上,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肾形,两端钝圆或一端钝圆、一端稍尖。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次年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叶或幼果上。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潜育期2-7天。当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环境可多次再侵染。由于各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其发病时期也不同。在我国南方多在3-5月份发病,而河南省多在6月底开始发病。通常是大气气温升到18-20℃,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开始发病;7-9月份,气温在2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病害停止发生。当千年桐纯林面积大,管理又很粗放,易发病,且病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千年桐混交林,加强营林措施,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林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果病叶,减少病原。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70%托布津4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也可在雨后或早晨撒施草木灰(3份)和生石灰(2份)混合剂进行防治,均可取得显著效果。

月季灰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灰斑病在苗圃或盆栽月季均有发生。病菌侵害叶片后,形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2-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至红褐色,湿度较高时,在叶面生淡黑色的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月季灰斑病为cercosporapuderiBenDavis,属丝孢纲丝孢目。病叶表面淡黑色的霉状物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子座球形、近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密集,淡榄褐色,顶端较狭,不分枝,无屈曲,无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倒棒形,近无色至无色至淡褐色,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这截形至倒圆锥形,顶端略钝,隔膜多。

3.发生发展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潜伏于病叶或落叶上越冬,于次年5月间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10月份以后病情趋缓,干旱比多雨年份病害发生较轻。

4.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地上和地下的病叶,消灭越冬病原。若在发病期间及时摘除病叶,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扩展,这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2)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

《榕树褐根病的症状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