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怎么防治白粉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效果。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白色针尖状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叶面上布满了白粉。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早落。秋季叶片上逐渐形成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的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枝条上越冬,亦可以菌丝形式在芽内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结合清园彻底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枯枝条并烧毁;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性;春季及时剪除分蘖,减少发病部位。

②药剂防治:黄栌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施15%可湿性粉锈宁8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编辑推荐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黄瓜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叶片黄枯,病斑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该病由黄瓜白粉病菌浸染致病。黑龙江黄瓜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以菌丝体在棚室瓜类作物上、或在花房及住宅的月季花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5天左右。高温、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棚室消毒:保护地黄瓜定植前,采用硫磺熏烟消毒,每100立方米棚室用硫磺粉0.25千克,加锯末0.5千克混合后,盛于花盆内分放几点,傍晚密封棚室,暗火点燃锯末熏一夜。也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药量为每公顷3.75千克,熏一夜。

3.药剂防治:每公顷用400克/升氟硅唑(福星)乳油0.12-0.14升;或20%三唑酮乳油0.6-0.7升;或250克/升丙环唑(敌力脱)乳油0.5升;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0.75-1.25千克;或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1.8千克,对水喷雾。保护地可用三唑酮烟剂,每公顷4.5千克熏烟。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黄连白粉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冬瓜粉。

分布为害白粉病在黄连产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引起黄连死苗缺株,一般减产50%以上。干旱年份病重;相反则轻。

症状白粉病主要为害叶。在病叶背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的小斑点,渐次扩大成大病斑,直径大小为2~2.5cm;叶表面病斑褐色,逐渐长出白色粉末,叶表比叶背多,由老叶向新生叶蔓延,白粉可能布满全株叶片。在病叶上,于7~8月间产生针头状黑色小颗粒,此即为病原菌的子囊壳。受害严重的叶片渐渐枯焦死亡,继而下部茎和根也会逐渐腐烂。次年,受害轻的植株尚可长出新叶,受害重的不再生长新叶,田间出现缺株。

病原ErysipheaquilegiaeDC.varranunculi(Grev.)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真菌。分生孢子大多柱形,少数桶形,27.9~38.1m12.7~17.5m;子囊果散生至聚生,深褐色,扁球形,直径87~112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7.5~18.8m;附属丝一般不分枝,大多数弯曲,少数近直,常常明显地曲折状或波状,有时近结节状,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1~4倍;子囊4~8个,卵形至球形,有短柄;子囊孢子3~5个,卵椭圆形,带黄色,18.8~23.8m10.2~12.7m。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子囊壳在田间黄连病残体上越夏、越冬。次年一般在4~5月间发生。此病因黄连荫棚低矮,荫度较大或地里积水引起。在此期间,凡气温、湿度高,病害发生严重。6月下旬~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以后病情发展趋于缓慢。

防治

1.调节荫棚荫蔽度,适当增加光照;冬季清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

2.发病初期喷射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1:1000倍液,或喷粉锈宁15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均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黄瓜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叶片黄枯,病斑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该病由黄瓜白粉病菌浸染致病。黑龙江黄瓜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以菌丝体在棚室瓜类作物上、或在花房及住宅的月季花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5天左右。高温、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棚室消毒:保护地黄瓜定植前,采用硫磺熏烟消毒,每100立方米棚室用硫磺粉0.25千克,加锯末0.5千克混合后,盛于花盆内分放几点,傍晚密封棚室,暗火点燃锯末熏一夜。也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药量为每公顷3.75千克,熏一夜。

3.药剂防治:每公顷用400克/升氟硅唑(福星)乳油0.12-0.14升;或20%三唑酮乳油0.6-0.7升;或250克/升丙环唑(敌力脱)乳油0.5升;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0.75-1.25千克;或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1.8千克,对水喷雾。保护地可用三唑酮烟剂,每公顷4.5千克熏烟。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黄芪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黄芪在整个生长期受白粉病的危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及品质。现将黄芪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黄芪白粉病不仅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蕊、荚果、茎杆等部位。黄芪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和荚果产生稀疏的白色粉状霉层。发病后期,白粉呈灰白色,叶片枯黄,病叶上出现许多小黑点。

病原菌

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侵染而致病的。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闭囊壳内有数个子囊,子囊椭圆形,倒卵形,无色,有短柄。

发生特点

经调查,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度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病菌繁殖,重复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借风传播,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8~9月份病情严重,普遍率及严重度均达100%,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田间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发病,是该病发生的特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烧毁残株落叶,减少越冬菌源。根据黄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的习性,待收割黄芪地上部分后,扫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黄芪白粉病发生期较长,6~10月份防治黄芪白粉病为最佳时期。在发病初期喷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中期及后期各喷药1次,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另外,可用甲托70%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葡萄白粉病防治


症状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叶片受害,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现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黑色。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病原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钩丝壳属。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粉孢属。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上或芽鳞片内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表面;菌丝上产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则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叶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响。病害一般在7月上、中旬至9~10月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摘心,疏剪过密枝叶和绑蔓,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病害发生。 ②注意果园卫生,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③在发芽前应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芽后喷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规律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三、防治方法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喷30%特富灵5000倍液,亦可喷四氟醚唑和硫磺悬浮剂。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香椿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危害香椿。白粉病多在夏秋两季发生。病原菌主要危害叶子,有时也危害嫩枝,吸取香椿苗木营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时,使树叶卷缩,枯干早落,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退绿斑,随后,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粒状物(闭囊壳)。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香椿白粉病由榛球针壳菌(Phyllactiniacorylea(pets)Karst.)引起。

发生规律

除为害香椿外,还可为害麻栎、梓、柳、核桃、柿等多种阔叶树。为害叶片,菌源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之后,在叶背产生菌丝层及粉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大。89月问形成闭囊壳,910月成熟后,随病叶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落叶和感病枝梢,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原。

②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分粉剂800倍液,或15%粉锈宁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

南瓜白粉病防治


瓜类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较重的病害。俗称白毛病、粉霉病。我国南方和北方不论温室、大棚及露地栽培的瓜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常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瓜叶焦黄,致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株早衰,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

1.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也常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成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以后蔓延到叶柄和茎蔓甚至嫩果实上。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叶发黄变褐,质地变脆。后期有时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先为黄色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南瓜上越冬。病原菌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

南瓜白粉病防治

3.综合防治技术:

棚室消毒:定植前57天,每半亩棚室用硫磺粉250克,并与500克干锯末混均匀后,分装在几个塑料袋或花盆内,分放在棚室内,在傍晚时分,密闭棚膜,点燃熏蒸一夜,第二天放大风。熏蒸时,棚室内气温最好维持在20℃左右,架杆等物也可放在棚室内同时消毒。

物理法防治:发病初期,可用高脂膜或京2B,兑水为305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4次,每亩喷药液5075千克。

小苏打防治:发病初期,可用0.2%小苏打溶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生物防治:用农抗120或农抗BD-10,兑水为2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75千克。

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5%硫磺胶悬剂5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1000倍液,或20%敌菌酮胶悬剂600倍液,或40%敌硫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烟剂防治:每亩每次用10%百菌清烟剂3004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或粉锈宁烟剂300克,在初发病时进行熏蒸。

茄子白粉病的防治


茄子白粉病

病原

茄白粉菌单丝壳白粉菌Oidiumsp.属子褒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子。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相应的叶背面则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仔细观察可见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以后,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童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叶背面、叶柄、果梗及花萼上均出现霉斑。

病原物

(1)形态:菌丝体无色,叶表寄生,在菌丝上立生分生孢子梗,.当孢梗长到4~5个细胞以后,分隔处缢缩形成分生孢子,孢子成熟后脱落,因此往往呈现出串生的状态、分生孢子无色,圆柱形或腰鼓形,(18~30)mx(12~18)m。(2)特性:发病温限16~24℃。

茄子白粉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闭埃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

发生因素

温暖多湿,低洼潮湿,株间郁闭,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2)药剂防治:①发病初期喷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WP10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2000倍液,或40%多硫SC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600倍液,或50%硫磺SC300倍液。保护地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茄子白粉病的病害防治


在茄子的养护管理过程中出现茄子白粉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影响茄子产量,减少经济收入。

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合,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致叶组织变黄干枯。

白粉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一般在偏施氮肥、田间阴蔽、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易发病严重。白粉病进入秋季开始发生,温度16-24℃适宜发病。

防治上,以农业防治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田间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防止和减少病害发生。

发病前,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

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粉锈宁)乳油8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即可。

树木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分布与危害

白粉病分布在全国,主要危害玫瑰、月季、槐树等。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两面,叶面多于叶背,叶两面初现白色稀疏的粉斑,后不断增多,常融合成片,似绒毛状,严重的布满全叶,后期常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uncinulasinensistaiwei称中国钩丝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叶两面生,以叶背为主,展生。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扁球形,大小90120m。附属丝1020根,直或弯,长为75160m,是子囊果直径0.81.25倍。具子囊48个,近球形或不规则卵形,有短柄或无,大小48.355.938.143.2,有46个子囊孢子,短圆卵形,大小17.822.910.215.2。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

防治方法

初期摘除病叶,秋季清除病叶。

喷洒50%硫磺胶悬剂30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

槐树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分布与危害

槐树白粉病分布在全国。主要危害玫瑰、月季、槐树等。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两面,叶面多于叶背,叶两面初现白色稀疏的粉斑,后不断增多,常融合成片,似绒毛状,严重的布满全叶,后期常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UncinulasinensisTaiWei称中国钩丝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叶两面生,以叶背为主,展生。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扁球形,大小90120m。附属丝1020根,直或弯,长为75160m,是子囊果直径0.81.25倍。具子囊48个,近球形或不规则卵形,有短柄或无,大小48.355.938.143.2(m),有46个子囊孢子,短圆卵形,大小17.822.910.215.2(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芽鳞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大。

防治方法

(1)初期摘除病叶,秋季清除病叶。

(2)喷洒50%硫磺胶悬剂30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3)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

《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怎么防治白粉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