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植物种植手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蔬菜种植业已发展成为吉林省的第二大种植产业》,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加强农业科技交流,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共同促进北方特色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7月22日-23日,由中国园艺学会葱姜蒜分会和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园艺学会葱姜蒜分会年会暨北方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交流会在北国春城长春举行。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特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蔬菜种植业已经成为支撑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二大种植产业,年种植面积650万亩,在吉林省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

据了解,吉林省特色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65万亩左右,年产值超13亿元,是露地蔬菜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目前,全省拥有洮南市、松原市、农安县、德惠市、延吉市等4个甜椒及干鲜两用辣椒主产区;榆树市泗河子镇、延吉市、乾安县等3个圆葱主产区;公主岭市怀德镇、农安县哈拉海镇及永吉县乌拉街镇等3个分蘖洋葱主产区;公主岭市城西乡、农安县、梨树县等3个香葱及秋葱主产区;白城市洮北区、辽源市、伊通县等3个反季节韭菜栽培区。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特色蔬菜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于1991年,主要从事辣椒、分蘖洋葱、大蒜等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30余项,累计获得科技成果26项,较好地促进了吉林省特色蔬菜产业发展。

小编推荐

吉林省长春、吉林、通化的市花和市树分别是什么?


市花市树作为现代城市的生命象征,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那吉林省长春、吉林、通化的市花和市树分别是什么呢?据相关资料显示,长春市花为君子兰、市树为黑松,吉林市花为玫瑰、市树为垂柳,通化市花为马兰、市树为枫树。

长春市花君子兰

长春市花、市树分别是君子兰和黑松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无论从哈尔滨南下还是从沈阳北上都会感觉到气温的细微变化,冬日无干冷,夏日无酷热是长春最大的气候特点,被誉为北国春城。

在长春,有着深厚近代城市底蕴和诸多伪满洲国时期历史建筑,同时,它还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

1984年10月11日,经长春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君子兰被确定为长春市市花。

2016年3月,长春举办了第12届中国长春君子兰节

君子兰是石蒜科君子兰属的观赏花卉,原产于非洲南部亚热带山地森林中,花期长达30-50天,以冬春为主。

据了解,君子兰的命名来自日本理科大学教授大久保立郎,他沿用该花卉拉丁名的种名、富贵、高尚、美好的寓意,取名为君子兰。20世纪30年代,长春君子兰由日本园艺家传入东北,作为珍贵花卉品种栽培于伪满洲国皇宫花苑内。1945年抗战胜利后,君子兰由皇宫专供流入民间栽培,后向全国各地铺开。

如今,长春城内布满君子兰,君子兰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展示长春君子兰风采以及便于爱好者交流,长春市还于每年3月举办中国长春君子兰节,至2016年已开展了12届,可见长春市民对市花的喜爱之情。

长春市树黑松

相较满城尽是君子兰,长春市树黑松的名声没有那么响亮。黑松又叫白牙松,为松杉目松科,原产于日本及朝鲜南部海岸地区。

黑松适生于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区域,最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含有腐殖质的砂质土壤处生长。因其耐海雾,抗海风,也可在海滩盐土地方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生长慢,寿命长。黑松一年四季常青,抗病虫能力强,是荒山绿化,道路行道绿化首选树种。

黑松一年四季常青

吉林市花、市树分别是玫瑰和垂柳

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沿江之城。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写下的《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诗句,使吉林市又有北国江城之称。精妙绝美吉林雾凇与泰山日出、黄山云海、钱塘潮涌并称为中国四大气象奇观。

吉林市花玫瑰

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印象不同的是,吉林市花、市树分别是玫瑰和垂柳。

玫瑰玫瑰我爱你,在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美国、英国、西班牙和保加利亚等国家都将娇艳动人的玫瑰评为国花,我国包括沈阳等不少城市将娇艳动人的玫瑰选为市花。

玫瑰耐寒耐旱

玫瑰是爱情之花,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花语,不同花束也具有不同的寓意。

玫瑰耐寒耐旱,原产于中国华北以及日本和朝鲜,现在于中国各地都有种植。

吉林市树垂柳

垂柳也叫垂杨柳,语出南朝梁简文帝《长安道》诗: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轮。垂柳生命力强,是常见的树种之一,在吉林地区栽植广泛,历史较长。其枝条细长柔软下垂,树姿优美,极具观赏性常植于河、湖边点缀园景或作孤植树,亦可作行道护堤树等,是吉林市雾凇景观的主要载体。

2018年如何推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寒来暑往,又是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种植业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如何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又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如何在资源强约束下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如何推动种植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让我们共同期待。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强基固本守住安全底线。今年,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一是突出两保,狠抓政策落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二是突出两藏,夯实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并建设好粮食功能区9亿亩,尽快将任务落实到县(市)、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突出抓好耕地质量建设,重点抓好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提升基础地力。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打造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升级版。选择400个重点县开展整建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扩大示范效应,引领绿色发展。三是突出两导,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分区域、分季节、分作物制定技术方案和防灾减灾预案,加强技术培训,落实关键技术。推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为重点的工作督导,科学考核,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力推进结构调整,提升质量促进产业兴旺。一是抓好两减。调减水稻和籽粒玉米,缓解库存压力。适当调减南方低产区籼稻和东北寒地井灌稻面积,力争调减水稻面积1000万亩,继续调减镰刀弯非优势区籽粒玉米。调减耗肥水、易感病的作物,缓解生态压力。重点调减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的小麦面积,适当调减西北条锈病菌源区和江淮赤霉病易发区的小麦。二是抓好三优。调优品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甘蔗等,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促进农牧结合,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调优区域结构。在巩固主产区的同时,重点打造特色区,加快发展道地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水果、杂粮杂豆等特色作物区。抓紧编制出台《全国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指导各地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道地药材基地。调优种植制度。在东北一作区探索建立三三轮作的种植制度,在南方两熟区探索建立粮油、粮菜等水旱轮作种植制度,在黄淮海两熟区探索建立粮油轮作种植制度,做到用地养地结合。此外,继续抓好马铃薯主食开发。筛选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建立生产基地,为主食加工提供优质原料。优化产品工艺,完善主食产品配方及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将马铃薯主食产品全粉配比提高到50%以上。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拓展主食产品市场,壮大消费群体。

加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宜居。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聚焦重点,聚合资源,聚集力量,创新思路,加大力度,更高层次上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突出果菜茶等用肥、用药量大的作物,还要突出优势产区、核心产区和品牌基地。选择一批重点县市整建制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同时,切实抓好《农药管理条例》贯彻落实。二是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结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控制东北地区井灌稻面积,京津冀地区基本退出水稻种植(保留部分京西稻和天津小站稻)。在华北、西北地区,加快节水小麦品种推广应用,力争节水小麦品种比例达到20%,提高8个百分点。三是推进果菜茶绿色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路径,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持续推进,提升水平。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做到适区适种,逐步形成品种互补、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生产布局。选择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重点作物,创建100个特色园艺产品优势区,积极发展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和特定区域的产品。四是扩大轮作休耕试点。试点面积比2017年翻一番。推行老任务老办法,新任务新办法,原有试点继续实行,新增加的任务实行申报制度,选择一批重点县(市)开展轮作整县推进,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行政村开展休耕整建制推进。

加力推进质量兴农,提质增效促进生活富裕。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制修订一批农药残留、技术规程、产品等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果菜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100个果菜茶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优化产地环境。加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选择东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盐渍化及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等区域,开展地力培肥综合治理。加强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重点抓好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北方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北生态退化区的修复治理。三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继续在苹果、柑橘、设施蔬菜、茶叶优势产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适当扩大到节肥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草莓、芒果、梨等名特优作物,并选择一批大县开展整建制试点。四是加强品牌建设。结合开展农业质量年活动,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加力推进创新驱动,提升素质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培育生产性服务组织。扶持一批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组织,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在400个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培育1万个设施装备先进、服务能力强的新型服务组织。三是创新组织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和园艺作物优势产区,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壮大集体经济,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办事,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乡村有效治理。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选择1000个村开展试点。

安徽省“十三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总体精神和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安徽省十三五设施蔬菜发展规划》。

一、生产现状

我省是全国十大蔬菜主产省和全国五大棚菜主产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30万亩,其中大中棚面积320万亩,小棚面积190万亩,温室面积10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1550万吨,产值350亿元。设施蔬菜占全省瓜菜播种面积32.5%,占蔬菜总产量43%,占蔬菜总产值62%。我省设施蔬菜主要按结构类型安排茬口和蔬菜种类,多实行春提前和秋延后两茬栽培。主要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白菜类、葱蒜类、叶菜类、食用菌类等10余大类的60多种。其中生产茄果类占45%,叶菜类占27%,瓜类占10%,根菜类占10%,葱蒜类占5%,甘蓝类占2%,食用菌类占1%。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内销总量810万吨,外调总量740万吨,分别占52.5%和47.5%。主要调出地为长三角地区。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也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我省农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扶持措施和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到位等原因,与全国和相邻设施蔬菜大省相比,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统筹规划与科学引导不足。各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重视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设施类型、栽培制度、作物种类、栽培技术结构趋同,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设施蔬菜生产园区设计与建造缺乏标准,同一地区设施类型和结构五花八门。一些地区盲目照抄照搬外省设施结构类型,未能按照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进行科学设计。

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园区规划设计不科学,田间布局不合理,水电路不配套,装备水平不高,温、光、水、气等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外来技术、外来人员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生产基地运行机制不健全,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补贴,忽视技术推广服务等软件投入。专用品种不足,集约化育苗的供苗率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

二、产业优势和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人们对蔬菜商品质量和供应均衡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蔬菜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设施蔬菜的需求量也会相应提高,除了冬季设施蔬菜防寒生产以外,炎夏多雨季节遮阳和避雨设施蔬菜生产将会进一步增加,以提高逆境条件下的蔬菜产量。

我省发展设施蔬菜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适于多种蔬菜种植。特别是在冬季设施栽培季节,气温、日照时数均比北方地区高和长。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江近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合肥市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周边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密布,交通便利,城乡人口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蔬菜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设施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省农村劳动力可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且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同时,我省劳动力成本不高,设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增长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提高设施蔬菜整体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为内容,强化蔬菜科技驱动,推广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着力发展生态菜园,推进安全投入品科学使用,促进现有设施升级换代、品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产品安全、效益增加、竞争力增强、市场供应稳定。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相适宜,避免盲目超前发展。二是合理利用资源原则。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选择基础条件好、资源优势强的区域,充分挖掘生产潜能,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三是依靠科技支撑原则。广泛应用设施蔬菜生产新装备、新材料、新品种、新肥药、新种苗和新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设施蔬菜的科技含量及单产水平。四是注重粮菜统筹原则。大力推广粮菜轮作接茬生态栽培,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肥力、栽培季节、栽培模式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功效,发展稳粮增效的蔬菜生产。

(三)发展目标。按照农业部《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安徽省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积极打造设施蔬菜产业,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适度扩大设施规模。重点在皖北、江淮、沿江、皖南及城市中远郊等主产区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到2020年,全省新增塑料大棚、日光温室150万亩,提升改造530万亩,总面积达680万亩,产量2150万吨,占全省瓜菜播种面积的40%以上。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高设施蔬菜商品档次,规模化基地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出口蔬菜达到出口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力争全省设施蔬菜总产值突破480亿元,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占重点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设施蔬菜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

四、区域布局

(一)皖北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谯城区、埇桥区、颍州区、颍泉区、相山区、阜南、砀山、萧县、濉溪、蒙城、涡阳、临泉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255万亩增加到330万亩,净增75万亩。该区要突出棚型改造升级,避免盲目照搬,发展宽体标准化钢架大棚,推广结构标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节能日光温室,开发和引进新棚型、新材料,逐步淘汰保温性能差的竹木结构中小棚。要充分利用冬、春季光照条件较好的优势,加强冬季蓄热增温和保温防寒,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主栽种类: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叶菜类等喜温果菜,推广间作套种,充分利用空间。塑料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根菜类、葱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喜温果菜及金针菜、草莓等蔬菜。连栋温室以瓜菜商品化育苗为主。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实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目标市场以当地及华北、华中、长三角地区冬春淡季市场为主。

(二)江淮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包河区、庐阳区、淮上区、潘集区、田家庵区、裕安区、南谯区、肥东、庐江、凤台、寿县、怀远、长丰、舒城、来安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180万亩增加到225万亩,净增45万亩。本区域以塑料大中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蔬菜具备市场运距短、供应及时、产品新鲜、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该区要围绕省会城市和当地市场周年均衡供应,重点打造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都市型蔬菜瓜果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钢架大棚,适度建造连栋大棚和温室,强化基地沟、渠、路、水、电、泵站等基础建设,提高蔬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实现多样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综合应用率应达到90%以上,主打产品要逐步实现包装、分级,满足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需求。主栽种类:冬春季宜采用大棚内加小拱棚、地膜覆盖等多层覆盖方式保温栽培,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及马铃薯、草莓、黄秋葵等喜温果菜,夏季采用遮阳降温、防虫网隔离、棚膜避雨栽培,以白菜类、绿叶菜类、食用菌栽培为主,着力解决伏缺期市场供应问题。新建连栋大棚或温室重点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

(三)沿江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雨山区、鸠江区、宜秀区、贵池区、义安区、和县、无为、怀宁、繁昌、东至、宿松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85万亩增加到110万亩,净增25万亩。该区要适应气温高、阴雨天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以推广跨度在8米左右的标准化钢架大棚为主,以园艺机械引进推广为重点,实现蔬菜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当前要在规范设计、制造和施工,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工程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适度推广由和县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复式日光温棚。该区要面向长三角市场,以生态绿色为抓手,创建绿色蔬菜生态示范区,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优质绿色蔬菜产业带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主栽种类:利用标准化钢架大棚,采取多层覆盖方式,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等喜温果菜。同时,加快区域蔬菜品牌建设,加速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扩大传统的优质辣椒、番茄等秋延栽培和早春茬大棚甜瓜等生产规模。

(四)皖南大棚菜产区。主要包括屯溪区、徽州区、宣州区、宁国、石台、青阳、绩溪、郎溪等县区。到2020年,该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由目前15万亩增加到20万亩,净增5万亩。以黄山、九华山旅游市场供应为主。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美丽田园、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各类农事节庆活动,发展富有特色的蔬菜生态观光采摘园区,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蔬菜瓜果基地。该区设施类型以塑料大中棚和遮阳棚、防虫网并举,城郊适度发展连栋大棚或温室。同步加大专用型、抗病型蔬菜新品种推广应用,推广EVA膜、紫光膜、转光膜等新型覆盖材料。主栽种类:冬春季主栽种类为茄果类、瓜类、甘蓝类、豆类等喜温瓜菜,夏季利用遮阳棚、防虫网覆盖种植白菜类、绿叶菜类等喜凉蔬菜,连栋大棚或温室以集约化育苗为主。同时,可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扩大香菇、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秀珍菇等传统食用菌生产。

五、重点任务

(一)调整优化蔬菜产业结构。一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明确皖北、江淮、沿江、江南不同区域设施蔬菜产业优势和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蔬菜产业集群,建立一批万亩以上连片蔬菜优势产区。加强园区内沟、渠、路、水、电、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生产运输到田头。二是调整生产设施结构。普及标准化钢架大棚,因地制宜地推广节能日光温室,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限制低水平设施发展,提高蔬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三是调整种类和品种结构。根据各地区域气候、生产资源、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等特点,加大新品种选育、引进、筛选工作力度。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广30个以上抗逆性强的优质瓜菜新品种,全省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左右。

(二)示范推广绿色生态安全技术。一是推广轮作换茬、高温闷棚等生态栽培技术,改良酸化土壤,防治菜园次生盐渍化。治理设施农地膜污染。二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防虫网、生物农药,推进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综合防治。优化集成农药的种类,注重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三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施肥、喷灌施肥技术,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推广智慧农业。在合肥等大中城市示范建立全制动温室等大型植物工厂,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蔬菜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促进设施蔬菜生产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十三五期间,每年全省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生产模式20项以上。

(三)开展绿色生态循环推进行动。积极发展设施蔬菜高效生态综合种养,大力发展以作物秸秆为基质的食用菌生产,扩大沼液、沼渣的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猪沼菜、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换茬优质高效种植、日光温室秸秆反应堆技术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绿色生态循环示范基地10个以上。

(四)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集成项目、资金、技术力量,继续在我省蔬菜优势产区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设施蔬菜标准园。强化标准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十三五期间,全省每年创建30个左右国标园、50个省标园。所有标准园产能和效益水平高于全省20%以上。

(五)发展集约化绿色种苗产业。制定育苗技术规程、精量播种、护苗运输等相关配套技术,建设育苗基质、育苗专用穴盘生产线,解决冬春西瓜、甜瓜、番茄、辣椒、黄瓜等育苗和嫁接等关键技术,提高绿色优质种苗供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每年建立10个左右育苗能力达5001000万株的蔬菜集约化种苗场,每个育苗场规模不低于4000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全省年集约化育苗超过10亿株,商品化供苗率占20%以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六)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修订、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完善标准化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设施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安全蔬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专用原料基地、特色创汇蔬菜出口基地。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要节点检验检测力度,鼓励生产企业开展自律性农残检测。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示范,包括建立生产者编码、产地编码、产品编码,规范包装标识,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可查询。十三五期间,设施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全部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七)做优做强绿色生态蔬菜品牌。一是加快发展蔬菜三品一标。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全程质量监控、突出生态环保,在设施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有机蔬菜农场,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产品。二是着力创建蔬菜加工品牌。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培育电商、直销店和蔬菜批发市场品牌。扩大设施蔬菜品牌产品网上营销规模,切实保障城乡蔬菜市场供应。十三五期间,每年全省蔬菜三品一标认证40个以上,新增蔬菜品牌10个以上。

(八)蔬菜产销信息预警推进行动。以谯城区、阜南县、怀远县、埇桥区、蒙城县、来安县、和县、颍州区、裕安区、岳西县、无为县等现有11个部级蔬菜预警监测县区为重点,聘请乡镇技术员和种菜大户等专职人员,做好当地蔬菜产销、市场价格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专家会商制度,快速传递不同时段、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产销预警信息,为菜农民理性安排生产,为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农业部门要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制定本地区具体发展规划,坚持以升级换代提升质量为主,避免盲目发展。要积极探索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和服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统筹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动设施蔬菜技术措施和推进行动的落实。

(二)培育经营主体。按照生态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理念,加快培育蔬菜产销经营主体,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围绕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紧密联系的蔬菜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实现设施蔬菜种植生产、加工包装、流通贮运、市场消费全程绿色生态化。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农业项目资金支持设施蔬菜发展。按照省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实施主体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地点聚焦核心示范基地,实施内容聚焦建设重点的要求,今后省级菜篮子资金将全部用于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同时积极利用国家财政农业高产创建资金,建设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

(四)建立产业扶持体系。根据蔬菜产品公益性特征和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建议各级财政强化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贴息和农村小额信贷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建立设施蔬菜风险基金。积极探索产业信贷保障,解决设施蔬菜生产企业和菜农融资困难的问题。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推动完善政策性保险,积极争取政府补贴部分保费,鼓励菜农参保。

(五)加强科技攻关。充分利用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全省菜篮子工作体系的技术专家平台,针对阻碍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套覆盖我省主要设施蔬菜种植种类、涵盖主要栽培模式的绿色增长技术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应用节肥节水节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实施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六)建立考核机制。各级蔬菜主管部门要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切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培育典型,抓点示范,确保工作扎实推进。省农委每年年初将设施蔬菜新增指标任务下达到各市,年底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建立督促、考核和年终综合评估工作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设施蔬菜主产区项目资金及相关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大棚蔬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的施肥误区介绍


众所周知,就像人需要补充营养一样,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施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蔬菜种植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的普及,施肥这个环节也被备受关注。然而,在大棚蔬菜的施肥过程中,常常会进入误区,导致肥效降低,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那么,大棚蔬菜种植有哪些施肥误区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冬季大棚内施用碳铵和硫铵

碳铵施用后会挥发出大量氨气,对蔬菜生长不利;硫铵是生理酸性肥料,施用后会增加土壤的酸性。碳铵是冬暖大棚蔬菜追肥的速效肥料,即使在5℃的土温时,也能转化分解被作物吸收利用,但施用时应注意深施,一般在离蔬菜根茎8-10厘米处开10厘米深的沟,撒施后用土盖严,可提高利用率10%-30%。

二、冬季多施用磷酸二铵

蔬菜需要大量的氮和钾,需要磷比较少。比如说,茄子需要的氮磷钾之比为3∶1∶4,黄瓜为3∶1∶10,番茄为6∶1∶12等。磷酸二铵含氮18%、含磷46%,不含钾,所以大棚是不适宜多施用磷酸二铵。另外应注意,磷酸二铵不得与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以免引起氨的挥发,造成氨害。

三、分散施用磷肥

磷容易被土壤吸收固化,失去肥效,因此磷肥适合作基肥或在蔬菜前期集中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壤中,一般在移栽行开8厘米深沟,撒入磷肥后覆土4-5厘米,然后在浅沟内移栽蔬菜,缩短磷肥与作物根的距离来弥补磷移动性小的弱点。

四、后期追施钾肥

蔬菜一般在开花前后需钾较多,以后逐渐减少,后期施用钾肥会造成钾的利用率明显降低,浪费肥料。

五、尿素表土浅施

蔬菜作物发育阶段对肥水需求比较多,提前追施深施比浅施提高利用率28%左右。追肥时开8-10厘米深沟,施后严密盖土,对株行距大的蔬菜可采用开穴深施,根据棚温隔5-7天浇水,使其在土壤中有充足的时间氨化,以利吸收利用。在蔬菜生长期间,还可用0.3%尿素溶液喷洒叶面,每7天1次,每亩用肥液75-100公斤,连喷2-3次即可。

六、在干旱条件下施肥

大棚蔬菜是喜水作物,在土壤干旱时施肥,不但肥效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使土壤溶液浓度骤然升高,容易使蔬菜烧根。因此,大棚施肥要与灌水相结合,要开沟施肥,把肥料埋实以后再灌水,或顺水追肥,小水冲施相结合。

【小编结语】做好蔬菜种植的施肥工作,是保证大棚蔬菜种植产量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引起重视。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施肥误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部:重点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


加快转型升级,优化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十三五期间,农业部种植业司将着力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三个能力。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证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效益偏低的状况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提升持续发展能力,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永续利用、持续发展。

聚焦重点加力推进。调整结构促动转型升级。保口粮、保谷物,到2020年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重点是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5000万亩。

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促进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完善政策拉动转型升级。重点是完善价格政策、补贴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税收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实施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育种创新,加快推进商业化两杂育种创新能力建设,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力争尽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扎实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分区域、分作物形成一批适宜不同耕作制度的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

基础建设推动转型升级。实施好藏粮于地战略,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高标准口粮田,优先投入到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力争到2020年,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养分平衡、质量修复,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全国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健全机制带动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是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集中育秧、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等全程托管服务。国际国内联动转型升级。短缺品种和先进技术要引进来,满足国内需要,优势产品和优势技术要走出去,加快对外输出。

《蔬菜种植业已发展成为吉林省的第二大种植产业》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蔬菜植物种植手册”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