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栽培技术

2019-12-13

植物栽培养护技术设施。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猪苓栽培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种植猪苓时,首选土壤肥沃、多为疏松的砂质土壤,最好是在半阴坡地区。栽培时间为每年的3-4月或者是秋季的7-8月。栽培前要培育好菌床和菌材,通常选用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作为菌种。种植3-4年后才能进入繁殖旺季,全年都可以采摘。

一、猪苓高产种植技术

1.生长特性

猪苓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2.栽培备料

猪苓种植选择栎类,桦树,槭树,枫树、赤杨、桑、柳等多种材质坚硬的阔叶树木锻,直径10厘米左右,锯成长60厘米,晾晒10~15天,使含水量70%左右,然后将其每隔3~5厘米,按品字形打三行孔,将猪苓菌种塞满孔内。

3.选地整地

猪苓种植应选择湿润,通透性能良好,土壤含水量30~50%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坡向以西南或西北向的二阳坡为好,坡度在20~30度之间。地选好后,顺坡挖窖培育,窖深50厘米,长和宽各70厘米。

4.栽培时间

猪苓的栽培时间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5.下窖培育

将窖底挖松7~10厘米,放入1/3的腐殖质土,整平后,铺一层浸湿的干柞叶,将猪苓菌棒平放在树叶上,间距6~10厘米。棒与棒之间放一些蜜环菌枝,然后将蜜环菌栽培种撒在树叶树枝上。。将小猪苓紧贴在蜜环菌棒旁。然后填充腐殖土,轻轻压紧,不留空隙,松紧适度,不要压得太实。最后,覆盖细土10~15厘米,窖顶盖枯枝落叶,稍高出地面,使呈龟背形,以利排水。

6..栽后管理

猪苓培育不施肥、不除草,让其保持野生状态,但要经常保持窖土适当湿润,防止人畜践踏和鼠害。也不要任意翻看,以免破坏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植物59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猪苓栽培技术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精选阅读

种猪苓的栽培技术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我国许多大中型医药集团(厂)用猪苓开发了大量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约在500种以上。猪苓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品种。进入21世纪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之势,已由2000年的90万千克,上升至2006年的400万千克,其中出口100万千克。近几年因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库存空虚,猪苓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价格逐年上涨,从2000年的15~20元(千克价,下同),涨至2001~2002年30~40元,2003~2004年又涨至48~55元,2005年再攀升至57~60元,2006年已上涨至65~73元。业内资深人士预测2008年猪苓价格有望逼近百元大关。栽培猪苓是农民和下岗职工致富的一个好项目,有条件的地方不妨试一试。

栽培技术

选地:

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地形选择荫坡或半荫坡半阳坡地为好,坡度在15~45度,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整地:

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60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材料(以每平方米计):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繁殖方法

窝底铺树叶2~3厘米厚,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左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再盖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10厘米左右腐殖土,然后窝顶再盖树叶。

菌种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60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购买菌种应认清优劣,谨防假冒,以免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

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到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采收与加工

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约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采收。

将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掉杂质,刷洗干净、晒干,即为商品药材。装入麻袋或竹筐,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待售。猪苓外皮呈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优级品。

种猪苓高产栽培的技术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表面呈褐色,苓肉白色,干后淡褐色、坚硬,略有弹性,稍轻,内部致密。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生长过程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产生子实体及孢子,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营养源脱离关系,这时只等蜜环菌侵入后,又开始继续生长,蜜环菌不侵入当年的白苓。只侵入休眠后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猪苓为著名传统药物、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主治肾炎、肝炎、肝硬化、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淋疾,猪苓中分离的猪苓多糖制剂对肝癌、食道癌、肺癌及白血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幼嫩的子实体味道十分鲜美,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随猪苓药用价值开发和猪苓在食品保健和化妆品应用,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八十年代末,科研人员采用菌核伴蜜环菌仿野生栽培,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投入大,生长缓慢,效益低,难以推广。随着科学技术对猪苓的研究开发,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出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生长期由过去的5-6年,缩短为3年,每平方米可获得10-15公斤鲜品猪苓,且栽培不受季节限制。可获得巨大的效益。宜于阔叶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林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林业为主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发首选致富项目。

栽培方法:

1、选地。人工栽培选地十分重要。要以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猪苓生长应选择在海拔300-1500米,坡度15-50度。地势东照阳和西照阳的半阳半背坡向为好,植被应选以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土壤选择15公分左右的腐殖质土层下为黄沙粘土为好,微酸性,含水量在40%左右,盐碱土和草碳土地段不宜栽培。

2、温度。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到9.5度即可萌发,在18-20度生长最快,超过28度生产缓慢,低于9度超过30度猪苓停止生长。

3、材料。⑴猪苓菌;⑵蜜环菌。猪苓和蜜环菌应选择菌丝粗状,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的优质菌种。⑶菌材:以柞、桦、槭、榆为好,木棒直径4-10公分,长60公分,并砍上鱼鳞口备用;⑷阔叶树叶;以湿润的树叶为好;⑸树叶和腐蚀土的混合物。

4、栽培方法。在选好的栽培地中,顺山挖栽培窝,窝与窝之间株距30公分,行距为50公分,并有作业道,窝的规格长1米,宽70公分,深15公分,每窝栽培两层猪苓,在窝底铺上2-3公分的湿树叶,选8-10公分左右的菌棒,用打眼器或电钻,钻眼深1.5厘米,眼距10公分,把猪苓菌种投入眼中,不用封口,然后每窝中间放一根。再把砍完的菌棒以行距6-8公分摆放在树叶上,把蜜环菌菌段摆放菌棒在鱼鳞口处,猪苓菌种掰成4-6公分的小块均匀地摆放在菌棒中间,上面铺上湿树叶,培上2公分的腐蚀土,在按上述规程进行第二层栽培,栽完后窝顶层盖约6公分并形成龟背形,以防窝内雨季积水。

管理与加工:管理简单,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使其保持自然生长,试验表明猪苓菌种在一适宜的条件下,播种50天左右,可长出豆粒大的白色幼苓,再经过40天左右即可形成灰苓和黑苓,3年后每窝为产鲜苓10-15公斤,按折干率40%可干品4-6公斤,采挖的猪苓去净泥土和菌索,及时晾干晒干或烘干,然后放在通风处保存待售。

效益分析:每平方米放1瓶猎苓菌,1瓶蜜环菌,即菌种款15元,栽坑人工费2元,材料费2元,总计19元左右,三年可产商品苓5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每公斤60元,每平方米产值300元,除掉投资19元,可获利281元,每亩地可栽培300窝以上,可获利8.43万元,除人工看护费三年计1万元,计利润7.43万左右,效益非常可观。

怎样高产栽培猪苓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以菌核作药用,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之功效。临床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浊、赤白带下等症。其提取物猪苓多糖有显著的抗癌作用。主产地有陕西、云南、甘肃、吉林、安徽、山西等省。

形态特征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菌核呈长形块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姜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瘤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或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3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一、生长习性猪苓生长发育需要密环菌提供养料。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6℃。土壤含水量以12~30%为宜。pH值以4.5~5.8为佳。对土壤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质黄壤土为佳。

二、培养密环菌材和菌床

1、母种制作

原料配方:马铃薯200克(去皮)、蔗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制作时,先将去皮的马铃薯切成薄片,放入1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半小时,再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将琼脂放入滤液中溶化。再加糖搅拌均匀。并将水补充至1000毫升即成液体培养基。将液体培养基用漏斗趁热分装入试管,装量为试管长度的四分之一,上面用双层牛皮纸包扎后,放入高压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取出带培养基的试管趁热斜放,冷却凝固成斜面培养基,然后采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在无菌条件下将密环菌组织或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即成密环菌母钟。

2、原种制作

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麦糠20%、木屑29%、石膏粉1%。将上述配料加水适量,调拌均匀后,装入菌种瓶内。料中心打透气孔,用棉赛将瓶口密封后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并置于22~26℃室温下培养17天左右,菌丝布满培养料时,即得原种。

3、栽培种制作

培养基配方为木屑80%、马铃薯汁液20%。制作时,先将木屑装入三角瓶内,每500毫升瓶装10克,然后将马铃薯汁加入瓶内,使木屑湿透,再继续加至液面高出木屑0.5厘米为准。再将母指粗的栎类树枝,截成6~7厘米长的小节,用刀将皮部砍成鱼鳞状,每瓶插入三节,使枝条半露于培养料之外。经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将原种接入三角瓶内。置入25℃下培养1个月,当三角瓶内培养基和短枝上长出大量棕红色的蜜环菌后即得栽培种。

4、栽培种扩大培养

选直径3厘米以下的新鲜阔叶树枝,截成30厘米的小段,用刀砍成鱼鳞状,将栽培种贴附在鱼鳞口上,堆积在30厘米深的地窖内。然后将木屑树叶覆盖在表层,保持湿润,在20~25℃温度下培养2个月左右,待菌丝长满树枝后,即可作培养菌材种材。

5、培养菌材和菌床

于6~7月选杨、柳、桑、枫、桦或栎等木质坚硬的阔叶树上直径10厘米左右的枝条,截成60厘米的木段,晒15天,使含水量70%左右。将其砍成一排鱼鳞口。每段3~4排,深达木质处。并排放入地窖内,再将菌枝放入两棒之间,每行放菌枝2~3枝。然后用阔叶树木屑将缝隙填平。如此再排上一层。并用树叶盖顶,加盖10厘米厚的土以保墒。培养两个月后蜜环菌便可长好。

三、培育猪苓

于4~6月或8~10月份,扒开菌床,取出上层菌材,摆入事先挖好的窖内,菌材间间距10厘米。下层就地不动。将小块猪苓贴附在鱼鳞口上和菌材两端,使苓种与断面或菌丝紧密结合。接好后,填充腐殖质土。轻轻压紧。然后覆细土10厘米,使窖顶呈龟背形,以排水,并加盖树叶以保墒。

四、管理栽好猪苓后,要保持窖内土适当湿润。防上人畜遣踏和鼠害。

五、收获与加工猪苓栽培后,2~3年方能采收。采收时间以春秋两季为宜。将采挖出的猪苓,去净泥土和菌索,晒干或烘干后即可入药出售。折干率50%。以个大,皮黑、色亮,肉色粉白者为佳品。

种猪苓的栽培


(一)概述

别名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

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GrifolaumbellataPilat]的菌核。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渗湿之功能。近年来发现猪苓有抗癌作用。用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热淋,尿急,尿频,尿道痛,口渴,饮水则吐,受暑水泻,黄疸等病症。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吉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均产。陕西省的安康、汉中、商洛、宝鸡、长安、渭南等秦、巴山区有野生。

(二)植物特性

猪苓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菌丝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分枝干姜状,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丰收,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子实体从理于地下的菌核内生出。菌柄往往于基都相连或大量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燥后坚硬而脆,圆形,中央为脐状,表面近白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常常内卷。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个。

(三)生长特性

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3.栽培时间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五)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猪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

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

猪苓种植技术 猪苓种植时间及方法


作为一种真菌,猪苓的种植和一般的菇菌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猪苓作为一种药材,其有效成分是猪苓的菌核,所以在采收方面会和一般的菇菌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瞧瞧吧!

猪苓种植技术

1、选择适宜场地理想的场地为次生林半阳半阴的山地,坡度在30-40度、腐植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的蔽阴之地。

2、精选菌柴要选用麻栎类的青冈树段较好,椴木、桦树、枫相木等树种,皮厚质良,负载蜜环菌生长的营养丰富,持久性强,有利高产。

3、种植深度由于猪苓喜阴凉怕热不怕寒,在培育时应高寒浅坑,窖深应在30-40厘米;低山深坑,窖深应为50厘米;阴蔽的地方要浅,阳光常照的地方要深。

4、菌核栽埋把砍过鱼鳞口的新柴段和蜜环菌段在窖内相间隔放,用腐植质土壤填充菌棒空隙,菌核种放在蜜环菌棒与新菌柴之间的鱼鳞口处。每窖用种10-15个,重约250克。放好后覆腐植质土于菌核之上,然后再放一层菌柴和新柴。如此相间隔放,即菌核2层,菌柴3层。坑窖上面覆土成弓背形,以利排水和保温。

5、科学管理刚下种后的窖坑不宜脚踏畜踩,菌棒也不宜扒土翻动。到了夏秋季节要进行一次检查,从窖坑中小心取出上中层1-2根新菌柴,看蜜环菌是否生长健旺。如干旱就要洒水保湿,若渍水要及时开沟排除。如窖内有蚂蚁、螬虫等,需用药剂毒杀。

猪苓种植时间及方法

猪苓属于低温菌类寄生真菌。一般在12月份冰冻之前或春季3月解冻之后直至5月均可栽培。但冬季栽培比春季栽培要好,因为冬栽可使蜜环菌与猪苓有充足的接触时间,蜜环菌有充足的时间吸取寄主树木的营养进行发育,然后才能确保猪苓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丰产。

猪苓的生长环境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

种植猪苓的难度应当说实在药材种植中比较小的,不过由于猪苓的特殊性,所以种植方法要与普通的药材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想要种植猪苓就需要充分掌握猪苓的特殊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猪苓栽培技术》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栽培养护技术设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