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连植物

2020-01-13

植物吊灯植物的养护。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马尾连植物》,希望您喜欢!

  • 中文学名马尾连
  • 别名马尾黄连
  •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 亚纲木兰亚纲(Magnoliidae)
  • 目毛茛目(Ranunculaceae)
  • 亚目毛茛亚目(Ranunculineae)
  • 科毛茛科(Ranunculaceae)
  • 亚科唐松草亚科(ThalictroideaeHeintze)
  • 族唐松草族(ThalictreaeLanglet)
  • 属唐松草属(ThalictrumLinn.)
  • 种马尾连

马尾连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多叶唐松草ThalictrumfoliolosumDC.及高原唐松草T.cultratumWall.T.deciternatumBoiv,以根部入药。春、秋季将根挖出,剪去地上茎叶,洗去泥土,晒干。多叶唐松草:多年生草本,植株全部无毛。地下有横走根状茎,生许多条细长的根,均黄色,上部有长分枝。茎中部叶为三回三出或近羽状复叶;叶片长达28厘米。花序圆锥状,多分枝。瘦果纺锤形,长3毫米。2.高原唐松草:似上种。地下生许多条细长的根,断面黄色。茎生叶为二回以上三出复叶。

形态特征

【金丝马尾连】

多年生草本,高60-85cm。根状茎短,有多数粗壮须根。茎直立,有分枝,上部被腺毛。叶互生;叶柄长达4cm,基部有短鞘;叶为三回羽状复叶;叶片长5-9.5cm;小叶草质,宽倒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长和宽约为0.7-1.6cm,上部具3-5齿,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上面密被小腺毛,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0.5-1cm;叶轴上的毛长达0.2mm。圆锥状花序,分枝上有少数花;花两性;花梗细,长0.3-2c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黄白色,外面中部有少数毛,早落;花瓣无;雄蕊约23,无毛,长约5mm,花丝狭线形或公状,花药长圆形,长约2mm,先端有小尖头;心皮4-5,无柄,柱头有狭翅,呈狭三角形。瘦果纺锤形或狭卵形,长约3mm,密被短毛,两侧稍扁,每侧各有2-3条纵肋,宿存柱头长1.2mm。花期6-8月,果期7-9月。

【昭通唐松草】

本植物形态与金丝马尾连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较大,长和宽为1.5-2.5cm;叶轴上的毛长达0.4mm;花药先端钝;柱头翅较宽,呈三角形。

【高原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全株无毛,或茎上部和叶片背面有稀疏短毛。茎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4cm;基生叶和茎干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为三至四回羽状复叶,有短柄;叶片长9-20cm,一回羽片4-6对,小叶薄革质或稍肉质,菱状倒卵形、宽菱形或近圆形,长5-14mm,宽3-14mm,先端常急尖,基都钝、圆形或浅心形,3钱裂,裂片全缘或有2小齿,上面叶脉下陷,下面被白粉,叶脉隆起,网脉明显。圆锥花序长10-24cm;花两性,花梗细,长4-14mm,萼片4,花瓣状,狭椭圆形,长3-4mm,绿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6-8mm,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2-2.6mm,无端有短尖头;心皮4-9,近无柄或有短柄,柱头狭三角形。瘦果扁,半倒卵形,长约3.5mm,具8条纵肋,近无柄或有短柄,宿存花柱长约1.2mm。花期6-7月,果期7-8月。

【多叶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90-200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上部有长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5-5cm,有狭鞘;茎中部以上叶为三回三出或羽状复叶,叶片长达36cm;小叶草质,顶生小叶菱状椭圆形或卵形,长1-2.5cm,宽5-15mm。先端钝或圆,基部浅心形或圆形,3浅裂,裂片有少数钝齿,齿端具小尖头,网脉稍明显,叶下面稍呈粉绿色。圆锥花序近伞房状,分枝极多,长约20cm;花为杂性,有多数花,萼片4,花瓣状,狭椭圆形,长3-4.5mm,淡黄绿色或浅紫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6-7mm,花丝丝状,花药狭长圆形,长约2.5mm,先端有短尖头;心皮4-6,无柄,花柱与子房近等长,弯曲,柱头线形。瘦果纺锤形,长约3mm,有8条纵肋,具宿存花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贝加尔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45-80cm。全株无毛。茎直立,上部分枝。

叶互生;叶柄长1-2.5cm,基都有狭鞘;托叶狭,膜质;茎中部叶为三回三出复叶,有短柄;叶片长9-16cm,小叶草质,顶生小叶宽菱形、扁菱形或菱状定倒卵形,长1.8-4.5cm,宽2-5cm,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3浅裂,裂片有圆齿,叶脉在背面隆起,网脉稍明显。复单歧聚伞花序近圆锥状,长5-10cm;花两性,花梗细,长4-9m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或卵形,长2-3mm,绿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10-20,长2.5-5mm,花丝上部与花药近等宽,下部窄近丝状,花药长圆形,长约0.8mm;心皮3-7花柱短,长约0.5mm,柱头椭圆形,长0.2-0.3mm。瘦果卵球形或芝椭圆球形,稍扁,长约3mm,有8条纵肋,果柄长约0.2mm。花期5-6月,果期6-7月。

【长柱贝加尔唐松草】

本植物与贝加尔唐松草主要区别在于:花柱较长,长1-1.2mm,先端稍向外弯曲,柱头长0.3-0.4mm,线状披针形或钻形,非椭圆形。

【黄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1.5m。全株无毛。叶互生;叶柄鞘有膜质翅;三回羽状复叶,茎中部叶长约30cm,有柄;顶生小叶楔状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4-7cm,宽2.5-5.5cm,上部有3粗齿或3浅裂,基部圆形或钝,侧生小叶稍斜,狭卵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1-2齿或全缘;茎上部叶长9-15cm,小叶较狭长,楔形或楔状倒披针形,长达4cm,宽达1.8cm,上部有3个锐齿或小裂片,基部楔形或钝。圆锥花序,长约25cm,有多数密集的花;苞片狭线形或钻形,长约2.5mm;花两性,花梗细,长5-10mm;萼片4。花瓣状,狭卵形,长约4mm,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约8mm,花丝丝状,花药线形,长约2.5mm,先端有不明显的小尖头;心皮约10,柱头有翅,正三角形。瘦果。花期7月,果期8-9月。

【粘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60cm。茎直立,上部和叶轴均有小腺毛,多分枝。茎中部叶为三回近羽状复叶,长约14cm;叶柄长约2cm,有狭鞘;叶片长约12cm;小叶草质,宽卵形或宽菱状卵形,长和宽均为0.6-1.1cm,无端圆或近截形,基部心形,3浅裂,裂片全缘或有2-3圆齿,上面密被小腺毛,下面被疏柔毛;小叶柄长2.5-5.5mm。单歧聚伞花序,长1.5-9cm,密被小腺毛;两性花,3-4朵,花梗长3-14mm;萼片4,花瓣状,椭圆形,长约3mm,宽约1.5mm,白色或淡紫色,外面被疏柔毛,早落;花瓣无;雄蕊约14,无毛,长约4mm,花丝狭线形,花药长约1mm,先端钝;心皮1-3,被小腺毛,花柱钻形,柱头狭线形。瘦果狭卵形或狭椭圆形,长约3mm,赛被小腺毛,基部无柄或有不明显短柄,宿存花柱长约1.2mm。花期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1.生于海拔2500m左右的山坡草地。2.生于海拔1600m的山地疏林中。

3.生于海拔1700-3800m的山地草坡、灌木丛中或沟边草地,有时生林中。

4.生于海拔1500-3200m的山地林中或草坡;5.生于海拔900-2800m的山坡或山地林下。

6.生于海拔2200-3000m山地沟边或林中。

7.生于海拔500m左右的山地、溪边、草地。

8.生于海拔1800m的河岸草丛中。

分布范围

1.分布于云南。

2.分布于云南昭通。

3.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4.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5.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西藏。

6.分布于四川和甘肃。

7.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区。

8.分布于云南丽江北部、金沙江河谷。

中药属性

性状鉴别

(1)金丝马尾连根茎由数个或十余个节结连生。细根数条至数十条密生于根茎下面,长10-20cm,直径1mm;栓皮棕色,常脱落,脱落处金黄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气微,味苦,嚼之粘牙。

(2)高原唐松草根茎由数个结节合生,密生细根数十条。根细长,长5-10cm,直径约1mm;表面棕色,木栓层有时脱落,脱落处浅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气微味苦。

(3)多叶唐松草根茎横生,由数个至十余个结节连生,每个节结上面具圆形空洞状的茎痕,直径约1cm。细根数条至十余条窑生于根茎下侧,直径3mm;表面灰棕色;质硬,易折断,断面中心可见图形金黄色木心。气微,味稍苦。

(4)贝加尔唐松草细根数十条密生于根茎上。表面黄褐色,细根软而扭曲。

(5)长柱贝加尔唐松草同贝加尔唐松草根茎及根。

(6)黄唐松草细根多数密生于根状茎上,长5-10cm,直径约2mm。表面灰黄白色。

显微鉴别

(1)金丝马尾连外皮已脱落。最外为1列内皮层细胞,母细胞大,长方形,每个母细胞分成4-5个子细胞。中柱鞘部位可见石细胞数列。韧皮部宽广,韧皮纤维十至数十个成束,呈2-3轮排列,多数纤维束中可见有被包围的筛管群。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呈实心柱,微木化的木纤维5-6束镶嵌其间,呈星芒状排列,中央有1个较大的纤维束。

(2)高原唐松草表皮已脱落。最外侧为1列内皮层细胞;内为2-4列中柱鞘纤维连成环状。木质部束3个,与木射线中的三个纤维束相间排列,呈放射状,纤维强木化。

(3)多叶唐松草木栓细胞3-4列。韧皮部宽广,筛管群散在。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和木化薄壁细胞组成。较粗的根在靠近形成层的韧皮部偶见少数纤维束。

(4)贝加尔唐松草内皮层细胞1列,木质部由导管及纤维组成,3-4束,中央有1纤维束。

zw59.com延伸阅读

马尾松


植物名称马尾松

科属 松科
异名 松树、青杉、丛树
学名Pinus massoniana Lamb.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区。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40m,胸径1.5m以上,树皮上部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深裂或不规则鳞状块片;枝条斜展,小枝微下垂。一年生枝条淡黄或红黄色。针叶2枝一束,长10~20cm;树脂管4~7个,边生,叶鞘宿存。球果卵形或卵圆形,长4~7cm,直径2.5~4cm,成熟后栗褐色;种鳞的鳞盾平或微肥厚;鳞脐微凹,无刺尖;种子卵圆形,长4~6mm,连翅长2~2.7cm。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马尾松根系深,主根明显,侧根发达,并有菌根与之共生。树冠较稀,郁闭后自然整枝迅速,针叶分布在树冠外缘的1~2年生枝上,属喜光树种,幼树能耐一定荫蔽,也能在杂草丛生的生境中良好生长。适于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2~22℃,年平均降水量400~2000mm的地区,喜光、喜温、喜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在粘土、沙土、石砾土、山地薄土以及岩石裸露的石缝里都能生长。喜酸性土,最适宜在pH4.5~6.5的山地上生长,不耐盐碱和水涝。

马尾松初期生长缓慢,4~5年后生长加快,10~25年为径生长的速生期。其树干不能萌芽更新,而飞籽更新能力很强。人工直播或飞机播种,4~5年即可成林。

饲用价值
马尾松针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激素、杀菌素和酶等。针叶制成粉,是家畜和禽类很好的添加饲料。

叶粉是通过收集抚育和采伐时丢弃在林地上的枝丫,梢头、嫩枝、绿叶等,经过脱叶、切碎、干燥、粉碎等工序加工而成。实践中,每年修枝一次,年产枝叶3~4.5t/ha,2年修枝一次,年均产枝叶5.25~6.00t/ha,3年修枝一次,平均年产枝叶7.5~9.0t/ha。间伐林年均产枝叶9~12t/ha。

马尾松针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而且氨基酸的种类齐全,维生素C、维生素A的含量都很高,其化学成分如表881所示。

饲喂畜禽实践证明,马尾松针叶粉具有抗疾病、增重快、产蛋多的效能。在猪日粮中添加2.5~4.5%的针叶粉,增重提高15~40%,且毛皮光亮、瘦肉率高。奶牛日粮中添加10%的针叶粉,产奶量提高4.5~7.5%。蛋鸡在日粮中添加5%的针叶粉,提高产蛋率13%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马尾松可用种子繁殖。球果成熟在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及时采收,脱粒后就地育苗。播种前用30℃的温水浸种12~24小时,洗净阴干后播种。用0.5%的硫酸铜浸种4~6小时,或用0.3%的福尔马林喷洒种子表面,堆放30分钟后播种。一般播量75kg/ha,覆土0.5~0.8cm,及时镇压、盖草、浇水,保持湿润,苗期注意除草,一年后可移栽造林。

马尾铁Yucca aloifolia Quadricolor


  • 中文学名马尾铁
  • 拉丁文名YuccaaloifoliaQuadricolor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百合目
  • 亚目百合亚目
  • 科龙舌兰科
  • 属龙血树属
  • 种马尾铁
  • 分布区域原产马达加斯加岛

马尾铁,观赏性植物,色叶红妍美丽,四季不凋,适合庭园观赏,北方常做盆栽观赏。株高可达4公尺,有时分歧,茎干直立。叶宽线形,簇生,长30~40公分,宽5~10公分,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尖突,基部渐尖,叶色全绿,无毒。马尾铁是百合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繁植方法是扦插法来繁殖,春至夏季为适期。以观叶为主,属于观叶植物。

形态特征

株高可达4米,有时分枝,茎干直立。

叶宽线形,簇生,长30~40厘米,宽5~10厘米,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尖突,基部渐尖,叶色全绿。以观叶为主,属于观叶植物。

盆栽,有一条细圆的茎,表面满布环状叶痕。叶片带状披针形,通常集生于茎端,形成伞状的树冠,叶片绿色或杂以黄褐色和红色等条纹,螺旋状紧密排列于茎上。马尾铁具有多个叶色不同的品种,目前流行的品种有两色马尾铁、三色马尾铁、红彩马尾铁、彩虹马尾铁和白苞马尾铁。

生长环境

耐阴耐旱,性喜高温多湿,冬季应温暖避风。

主要价值

适合庭院美化。

叶色红妍美丽,四季不凋,适合庭园观赏。北方常做盆栽观赏。

繁殖方法

扦插、分株或取花穗上的芽体繁殖。

栽培技术

以肥沃之壤土或腐殖质土为佳,排水需良好。放于室内阳光较好处,避免夏季强光直射。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会使叶片失去色彩,变为绿色,太阴暗的环境会使茎下部叶片脱落。浇水应遵循宁湿勿干的原则,冬季应温暖避风。

栽培用土可用排水良好和肥沃的沙质壤土或腐殖土。水肥管理在生长旺盛期内要求充足,浇水宁湿勿干,施肥每1~2个月1次,用稀释的液肥或固态复合肥均可。马尾铁生长需要80%以上的高湿度,湿度不足容易导致叶尖干枯,浇水时最好用水雾喷叶,可杜绝枯尖叶片的产生。放于室内阳光较好处,避免夏季强光直射。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会使叶片失去色彩,变为绿色,太阴暗的环境会使茎下部叶片脱落。冬季减少浇水和停止施肥,最好让其休眠,以便来年长势更好,休眠温度为50℃。平时为了避免造成主干下部光秃可以采取截顶的方法培育。马尾铁用扦插法来繁殖,春季至夏季为适期。

温馨提示:冬季保温是马尾铁栽培是否成功的关键,低温刺激会引起落叶,故冬季应放在温暖避风的地方。

品种区别

种类区别:与龙血树属其他种类的区别为叶片呈披针形或宽线形,极易辨别。

不同品种:具有多个叶不同的品种,在园艺上又称为“线叶龙血树”、“剑叶铁”、“红边年木”和“红边竹蕉”。

两色马尾铁:特点是叶片密生,黄褐色,边缘有一条银白色的镶边,呈两色的叶丛聚生于茎顶。

三色马尾铁:与两色马尾铁不同之处为叶片具有红、黄、绿3色,观赏和摆设效果更胜一筹。“红彩马尾铁”特点是叶片色更红,远望之如红火之状,尤以叶背红色着色率更高,又称为“五彩马尾铁”。

彩虹马尾铁:彩虹马尾铁是三色马尾铁的变异品种,特点是叶片中央为黄绿色,两边呈鲜艳的红色,犹如一道彩虹,十分美丽。

白苞马尾铁:一个较新的品种,特点是叶片呈深绿色,接近开花时其茎端叶片变成黄白色的花苞片之状,出现于绿色的叶丛中央,色彩对比强烈。

马尾松无性系5012


种质名称 马尾松无性系5012
种质外文名 Mason Pine 5012
科名 Pinaceae (松科)
属名 Pinus(松属)
种名或亚种名 Pinus massoniana Lamb(马尾松)
原产地 开化县
省 浙江省
来源地 开化县
资源类型 野生资源
主要特性 高产;优质
主要用途 材用
气候带 亚热带
生长习性 喜光,温暖湿润气候,低立地指数,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开花结实特性 多年生长,花期3-4月,果实采集期次年10月-212月。
特征特性 树干通直、生长快; 木材增益76.7%
具体用途 水土保持,家具、建筑、桥梁等用材,造纸,采脂,松花粉。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马达加斯加散尾葵,拼音:mǎdájiāsījiāsànwěikuí

拉丁学名:Howeaforsteriana(F.Muell.etH.Wendl.)

别称: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初生目,亚目:

科:棕榈科,亚科:

族:,属:棕榈属

形态特征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丛生灌木至小乔木,叶羽状全裂。

生长习性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原产于马达加斯加。

药用价值

紫金牛的全株,性平,味辛、微苦。归肺、肝经。化痰止咳,利湿,活血。用于咳嗽、痰中带血、慢性支气管炎、湿热黄疸、跌扑损伤。

马达加斯加散尾葵图片

观叶植物:凤尾竹浇醋


凤尾竹可以用醋浇,醋液可以补充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促进土壤的酸性性质产生。醋液中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促进凤尾竹的生长,加快光合作用。醋中的醋酸成分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浇醋时,需合理控制用量,以免影响凤尾竹的生长。

凤尾竹可以浇醋

1、改善土壤

凤尾竹株型苍翠挺拔,寓意良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凤尾竹喜酸性、弱酸性壤土,在酸性环境下能使根部吸收更多土壤中的养分,使得植株长势良好,凤尾竹浇醋可以促进土壤的酸性性质产生,有利于凤尾竹枝繁叶茂,快速生长。

2、营养丰富

醋由高粱、小麦等作物发酵而成,具有丰富的营养,其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能能促进凤尾竹的生长,加快植株的光合作用进程,使得植株更加青翠欲滴,颜色鲜亮,增强其观赏价值。

3、有效除虫

醋经由长时间发酵而成,其中的醋酸成分可以杀死大量细菌和病毒,能有效防止凤尾竹感染病虫害,能防治凤尾竹易感染的虫害问题,如植株,蚜虫等。出现这类虫害,可将醋液稀释,对感染病害的植株进行喷洒消毒。

注意事项

给凤尾竹浇醋时,切记不可过量使用,浇施喷洒前,需将醋液进行稀释,以不伤凤尾竹根系和叶片为基准进行浇施。且醋水不可代替正常浇水量,否则会影响土壤肥力,对凤尾竹的生长起反作用。

标签:凤尾竹浇醋

马兜铃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马兜铃猪笼草
  • 二名法Nepenthesbeccarian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马兜铃猪笼草

马兜铃猪笼草(学名:Nepenthesaristolochioide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它的捕虫笼形态非常的特别,笼口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因为它的捕虫笼形态很类似于马兜铃的花朵,所以它的名字由此而来。

形态特征

马兜铃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分枝,可长达8米,直径约5毫米,呈圆柱形至钝棱柱形。节间距可长达15厘米。叶芽明显突出,位于叶腋上1.5至7毫米处。

在马兜铃猪笼草的自然分布地中已发现了小的变种,但尚未有关于其种下类群的描述。

叶片革质,无柄。呈汤匙形至披针形,可长达15cm,宽至3cm。叶片末端尖细,基部缓缓缩小。各有2~5条纵脉从中脉分出。羽状脉不明显。笼蔓长达15cm。

马兜铃猪笼草的下位笼只会产生于还未开始拉长攀爬的茎和攀援茎的侧芽。下位笼下三分之二为漏斗状,上三分之一为球形。可长达7cm,宽至3cm。在每个笼子的前部有一对小于4mm的翼。唇可达5mm,向内弯曲。在唇的内缘,有一排排弯曲的小唇齿。捕虫笼的内表面几乎全部覆盖着腺体。腺体凸出,直径为0.2~0.3mm,密度约为每平方厘米200~500个。捕虫笼的盖子为圆形或心形,约1.5cm宽,没有附属物。在盖子基部的后方有一个分叉或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小于7mm。

上位笼为漏斗形,上半部类似囊状。上位笼比下位笼大,可高达15cm,宽至8cm,捕虫笼前部的翼缩小为一对凸起。笼口几乎与地面垂直。唇可达6mm,向内弯曲。在唇的内缘,有一排排弯曲的小唇齿。捕虫笼的盖子为卵形。捕虫笼内表面下部的三分之二覆盖着腺体。腺体略微凸出,直径0.2~0.4mm,密度为每平方厘米200~250个。在其他很多方面,下位笼与下位笼很相似。

马兜铃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和花轴都可以达到15cm长,通常雌株较短些。小花梗带小苞片与一朵花,可长达12mm。萼片呈卵形,可长达4mm。果荚可长达20mm,宽至4mm,呈披针形。种植为丝状。马兜铃猪笼草植株大部分无毛被。在叶腋、中脉和捕虫笼有稀疏的白色短毛。

茎和叶片都为淡绿色。捕虫笼为白色或淡红色带红褐色斑点。唇为暗红色。盖子的整个下表面为红色,上表面带斑点。干燥标本为棕色,捕虫笼上保留有黑色斑点。马兜铃猪笼草还未发现变种或个体。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地区。

分布范围

苏门答腊。

植物学史

马兜铃猪笼草首次由威廉·梅哲(WillemMeijer)于1956年8月5日在占碑的土朱山(MountTujuh)发现的。它的编号为Meijer
6542的模式标本收集于土朱山海拔2000m的地区。现存放于荷兰莱顿的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theNationalHerbariumofthe
Netherlands)。除此之外,另一个副本存放于爪哇的茂物植物园(theBogorBotanicalGardens)中。

虽然它被标记为“新物种?”,但它还是被忽略了几乎30年。直到1988年,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Nerz)访问莱顿大学植物标本馆(the
herbariumofLeidenUniversity)后才被注意到。1994年,这个物种才被命名为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同年,分类学家简·斯洛尔(JanSchlauer)研究了编号为Meijer
7426的模式标本后,错误的认为马兜铃猪笼草看起来垂直的笼口是因为标本压制不当造成的。

1996年,那兹在法兰克福棕榈公园(Frankfurt
Palmengarten)遇见了梅哲,在那梅哲给那兹看了一种神秘物种的照片。之后,1996年6月,连同卡特琳·欣德·霍弗(KatrinHinder
hofer),那兹组织了一次苏门答腊实地考察,再次在野外找到了马兜铃猪笼草。

1997年,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正式描述了马兜铃猪笼草,并发表在一本植物学杂志上。第二年,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也写了一篇关于马兜铃猪笼草的详细描述,发表在《食虫植物通讯(CarnivorousPlantNewsletter)》上。

生态学

马兜铃猪笼草生长于陡峭的山脊上的森林中。它通常扎根于地面,也可以附生于树干上的水苔中。它的海拔分布范围是1800~2500m。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认为马兜铃猪笼草只存在于占碑(Jambi)的土朱山(Mount
Tujuh)。而之后赫伯特·斯托弗·罗宾逊(HerbertChristopherRobinson)和塞西尔·博登·克洛斯(CecilBoden
Kloss)收集的标本来自葛林芝山(Mount
Kerinci),所以他们认为马兜铃猪笼草可能分别得更为的广泛。葛林芝山位于土朱山附近,是苏门答腊的最高峰。克拉克认为葛林芝山大部分尚未开发,马兜铃猪笼草很有可能会在这有分布。关于马兜铃猪笼草在土朱山的分布了解得也不是很全面,因为在土朱山的七个山峰中,只考察了其中的三个。

2009年,斯图尔特·麦克弗森(StewartMcPherson)了解到,马兜铃猪笼草在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KerinciSeblat
NationalPark)原有三处原生地,但其中的一处可能已经消失了。马兜铃猪笼草原生地周围同时存在着裸瓶猪笼草(N.gymnamphora
)和欣佳浪山猪笼草(N.singalana)。马兜铃猪笼草生长于山地森林和火山湖沿岸长满露兜树(Pandanus)的沼泽中。裸瓶猪笼草(N.
gymnamphora
)的海拔分布范围是1800~2100m,虽然与马兜铃猪笼草的原生地有部分重叠,但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自然杂交种。个头较小的欣佳浪山猪笼草(N.singalana
)与马兜铃猪笼草的分布范围一致。但它们似乎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置,欣佳浪山猪笼草(N.singalana
)通常在地表生活,而马兜铃猪笼草则常攀爬至树冠上。马兜铃猪笼草与欣佳浪山猪笼草(N.singalana)的自然杂交种已被发现。

马兜铃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极危(Threatened)。在做评估的时候它只在一座山上有分布了。尽管它所有的分布都位于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Kerinci
SeblatNationalPark)中,但它依然因为其独特的捕虫笼外表而受到过度采集的威胁。

食虫性

马兜铃的下位笼常生长于茂密的水苔上,它的笼口位于捕虫笼的顶部。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认为,下位笼只是捕食地面昆虫的。而上位笼却很特别,和克罗斯猪笼草(N.klossii
)一样,马兜铃猪笼草的上位笼上也有白班,使得阳光可以照入捕虫笼内。这样从捕虫笼的内部看,唇和盖子的部分就会显得很黑暗,而笼身上的白斑就会显得很明亮,飞虫在捕虫笼中就会误以为白斑处是出口而困在捕虫笼内,最终筋疲力尽落入消化液中。这个结构类似北美的一些瓶子草的结构,如眼镜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小瓶子草(Sarraceniaminor)和鹦鹉瓶子草(Sarraceniapsittacina)。在贾桂林猪笼草(N.
jacquelineae)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

在马兜铃猪笼草的捕虫笼内并没有发现存在共生生物。但这不是由于这个区域不存在这类共生生物,因为在同区域生长的欣佳浪山猪笼草(N.singalana
)的捕虫笼内就有大量的共生生物。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马兜铃猪笼草的捕虫笼结构也会使那些共生生物迷失方向,所以那些共生生物不会选择在马兜铃猪笼草的捕虫笼中生存。马兜铃猪笼草的上位笼和下位笼具有不同的捕食机制。

陷阱机制

马兜铃的下位笼常嵌入茂密的水苔中,仅其顶部可见。约阿希姆·那兹认为下位笼仅捕食地面昆虫。昆虫爬到捕虫笼顶部的笼口时就可失足落入捕虫笼内而无法爬出,最后被消化液淹死。

光诱机制

克洛斯猪笼草(N.
klossii)和马兜铃猪笼草是猪笼草属中仅有的两种具有带白斑球状部分捕虫笼的物种,阳光可透过白斑照入捕虫笼内。从捕虫笼的内部看,唇和盖子较黑暗,而笼身球状部分的白斑则较明亮。类似的结构还存在于北美的一些瓶子草上,如眼镜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小瓶子草(Sarraceniaminor)和鹦鹉瓶子草(Sarraceniapsittacina)。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也具有类似的捕虫机制。
事实证明,马兜铃猪笼草所捕捉到的猎物都是由飞虫组成的,其都具有趋光性。飞虫在捕虫笼中就会误以为白斑处是出口而困在捕虫笼内,最终落入消化液中。因此,马兜铃猪笼草的捕虫笼有类似龙虾笼的功能。

马兜铃猪笼草以半透明穹顶为核心的捕虫机制已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在2012年一项对马兜铃猪笼草光诱机制的研究中,用红色赛璐珞覆盖捕虫笼顶部的捕虫笼其果蝇捕获率比正常捕虫笼减少了约三分之二(果蝇为红色盲,仅对紫外线、可见光内的蓝绿波段敏感)。

粘捕机制

马兜铃猪笼草可产生大量粘稠的消化液,并在捕虫笼的内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至少马兜铃猪笼草的上位笼已发展出了利用粘稠的内表面来捕捉飞虫的功能。其他七种与具密切近缘关系的苏门答腊猪笼草物种也同样具黏稠消化液,分别为疑惑猪笼草(N.
dubia)、杏黄猪笼草(N.flava)、无刺猪笼草(N.inermis)、贾桂琳猪笼草、马桶猪笼草(N.jamban)、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和细猪笼草(N.tenuis)。与马兜铃猪笼草一样,这些物种都具漏斗形的捕虫笼,且其内表面几乎都完全覆盖着消化腺。

相关物种

马兜铃猪笼草的捕虫笼与其他猪笼草有着巨大的差别。它的笼口几乎与地面垂直。

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Nerz)认为马兜铃猪笼草与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有着近缘关系。但通过笼口的特点可以容易的将它们区分开来。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的笼口是与地面水平的。此外,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有一个很短的唇颈,而马兜铃猪笼草缺少这个结构。无论是笼口还是盖子,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的都较大。它们的生长习性也不同,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只生活于地面,不善于攀爬,而马兜铃猪笼草则会常常作为一个附生植物,攀爬到林冠上。

2001年,查尔斯·克拉克对来自苏门答腊岛和西马来西亚的猪笼草进行了分支系统学分析,共利用了70个形态特征。以下为猪笼草进化树的“第1分支”,其相关性达51%。

虽然马兜铃猪笼草在很多方面与克罗斯猪笼草(N.klossii
)很相似,但这两个物种间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不认为他们的关系很近。这只是一种趋同进化的表现,即是不紧密相关的两个独立的物种却获得相似特征的现象。

自然杂交种

目前发现的马兜铃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只有一种,即是马兜铃猪笼草与欣佳浪山猪笼草(N.singalana
)的自然杂交种。它存在于土朱山的两个山脊上的水苔森林中,在其中一个山脊上有马兜铃猪笼草分布。这种自然杂交种是很罕见的,因为马兜铃猪笼草与欣佳浪山猪笼草(N.
singalana)的花期并不相同。它体型比父母本都要小,捕虫笼很少会超过5cm高。它的下位笼与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很相似,但唇齿更发达。上位笼的下部为漏斗形,中部为球状,上部为圆柱形。这个自然杂交种区别于马兜铃猪笼草的特点是它的唇更窄且为圆柱形,笼口倾斜,而不像马兜铃几乎与地面垂直。

观叶植物:凤尾竹百科知识


凤尾竹介绍

凤尾竹(学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为禾本科簕竹属植物,别名:观音竹、米竹、筋头竹、蓬莱竹等。

凤尾竹植株丛生,叶细纤柔,弯曲下垂,风韵潇洒,宛如凤尾而得名。人们常把凤尾竹作庭院丛栽或盆景植物,配以山石,摆件,别有情趣。正所谓山有水则灵,家旁有凤尾竹则有灵气。

形态特征

凤尾竹秆密丛生,矮细但空心;秆高1~3m,径0.5~1.0cm.,枝叶下垂,每小枝有叶9~13枚,叶细小,长约3厘米,宽0.4~0.7cm,呈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常常20片叶子排生于枝的两侧,似羽状。整体上凤尾竹枝干纤细,竹竿上端由于枝繁叶茂,干细,加之负担过重,形成枝叶向下低垂犹如凤尾,状似少女含羞把头低下,默默无言。

生长习性

凤尾竹喜温向阳,也喜半阴环境,适合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喜湿忌积水。春、夏、秋三季为生长活跃期,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

分布区域

凤尾竹源产地于我国两广、四川、福建等地,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如今凤尾竹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台湾、香港等地,日本和印度也有栽培。

繁殖方法

凤尾竹作为竹类的一种,其繁殖方法比较简单,园林中常以移植母竹(分兜栽植)为主,亦可埋兜、埋秆、埋节繁殖。母株要及时栽植,栽前要施足底肥,保证足够的营养,栽后要浇足定根水。

分株繁殖:可在早春(2-3月)结合换盆时进行。分株时将生长过密的株丛,从盆中倒出,从根茎处用刀切开,另行上盆。注意不要伤根。切分时至少要让每个笋芽都带有一枝老竹,并尽量保留须根,以期保证成活。新分的植株要栽在大小适中的盆内,培以沃土,注意灌水,保持湿润,置于半阴处养护,笋芽将迅速成长。

常见品种

凤尾竹为多年生植物,其中常见的品种有:有毛凤尾竹、小叶凤尾竹、大叶凤尾竹等。

主要用途

1、观赏作用:凤尾竹为丛生型竹子,固定在原地生长,不致蔓延成片,适于在庭院中墙隅、屋角、门旁配植,幽雅别致。植株较小的凤尾竹可栽植于花台上,也可制作竹类盆景,同时也栽于寺庙庭园中。在南方地域,凤尾竹也常作为低矮绿篱的配植材料广泛应用。

2、药用价值:

【来源】:为禾木科植物凤尾竹的叶、叶芽。

【功效】:清热除烦,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神昏谵语,手足心热、心烦,小便不利,淋涩不通。

标签:凤尾竹

《马尾连植物》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吊灯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