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兰植物怎样养护。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一柱齿唇兰植物》,希望您喜欢!

  • 中文学名一柱齿唇兰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微子目
  • 科兰科
  • 属齿唇兰属

一柱齿唇兰是兰科二尾兰属植物,株高18-25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分布于广西(融水、凌云)、云南南部至西南部、西藏(墨脱)。生于海拔480-1250米的山坡或沟谷密林下地上或岩石上覆土中。不丹、泰国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株高18-25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粗壮,直径约5毫米,无毛,具5-6枚叶。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长2.5-8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钝,稍偏斜,不等侧,基部骤狭成柄;叶柄长2-2.5厘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具多数较密生的花,花序轴被短柔毛,花序梗粗壮,较短,具1-2枚鞘状苞片;花苞片卵状披针形,背面被短柔毛,先端渐尖,较子房稍长;子房圆柱形,扭转,疏被短柔毛,连花梗长13毫米;花较大,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紫绿色,具褐紫色的斑纹,背面被疏的短柔毛,具1脉,中萼片卵形,凹陷,长8毫米,宽4毫米,向先端渐狭,急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偏斜的长圆形,长9毫米,宽3毫米,先端急尖;花瓣绿白色,具褐紫色斑纹,斜歪的半卵形,镰状,长8毫米,中部宽4毫米,较萼片薄,基部收狭,在上部2/3处收狭成渐尖的尖头,无毛,具1脉;唇瓣白色,向前伸展,呈Y字形,长达17毫米,基部稍扩大并凹陷呈近球形的囊,其囊长约3毫米,在内面近末端具2枚肉质、长圆形、长约1毫米、其顶部3浅裂的胼胝体,中部收狭成爪,爪长7毫米,其前部两侧各具4-5条不等长的流苏或流苏状的齿,其后部两侧各具4-5个波状齿,而背面还具1条纵向、细长的脊状龙骨突起,前部明显扩大,宽倒卵形,长6毫米,宽11毫米,2裂,其裂片倒卵形,宽达4毫米,先端钝,外侧边缘波状,它们呈锐角叉开;蕊柱粗短,长2.5毫米,前面具2枚三角状线形的附属物,附属物片状,向上弯曲,先端钝;花药卵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先端渐尖;蕊喙颇大,倒卵形,长3毫米,上部宽2毫米,直立,2裂,叉状;柱头1个,大,近圆形,位于蕊喙前面基部正中央。花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480-1250米的山坡或沟谷密林下地上或岩石上覆土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西(融水、凌云)、云南南部至西南部、西藏(墨脱)。不丹、泰国也有分布。

zw59.com延伸阅读

美丽唇柱苣苔


品种名称美丽唇柱苣苔

学名Chirita speciosa Kurz

植物种类 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
生物分类苦苣苔科柱苣苔属

产地云南大部分地区,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及越南也有分布。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株高可达40cm。叶互生,叶片草质,卵圆形至圆形,长7-18cm,宽3-14cm,先端钝至渐尖,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具锯齿或圆齿,叶面绿色,背面较淡,侧脉每侧8-10条,一侧较另一侧多2-3条;叶柄扁平,密被红褐色具节柔毛。聚伞花序在一茎上多至7个,1-2个生于叶腋,每花序具1-4花,具梗,总梗长3-17cm;苞片狭椭圆形,长0.4-1.5cm,宽0.1-0.4cm,全缘或具齿;花梗长0.3-2.5cm;花等长1-2.5cm,筒状漏斗形,背面深裂达基部;花冠蓝紫色,长5-7cm,冠筒长漏斗形,口部宽1.6-2cm;能育雄蕊2,着生于离花冠基部1.4cm处,长约1.3cm,退化雄蕊2,着生于离花冠基部0.6cm处,长0.4-0.7mm;雄蕊长3-4cm,子房宽2mm,花柱宽1mm,柱头2裂,宽5mm。蒴果线形,长12cm,宽2-3(-4.5)mm。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活习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于海拔1400-2700m的沟谷林下、陡坡岩石上。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亦可扦插或组培繁殖。


应用价值:适宜盆栽观赏或花坛种植。

长苞无柱兰植物


  • 中文学名长苞无柱兰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微子目
  • 科兰科
  • 属无柱兰属

长苞无柱兰是兰科无柱兰属的植物,植株高3.5-9厘米。块茎小,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肉质。茎纤细,直立,光滑,基部具2枚筒状鞘。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600米至4200米的地区,见于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植株高3.5-9厘米。块茎小,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肉质。茎纤细,直立,光滑,基部具2枚筒状鞘。叶基生,具1枚叶,叶片线形或狭长圆形,长1.5-5厘米,宽1.5-4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多少成抱茎的鞘。花苞片狭披针形,先端急尖,长常常为子房长的2倍,有时还过之;子房纺锤形,稍扭转,无毛,连花梗长4-5毫米。花单生于茎顶端,较大,粉红色;萼片长圆形,长5.5-8毫米,宽4-5毫米,先端钝,具3脉;中萼片直立,凹陷呈舟状;侧萼片上举,偏斜;花瓣直立,斜长圆状卵形,较萼片稍宽和稍短,与中萼片靠合,边缘略波状,先端钝,具3脉,有时侧脉还具支脉;唇瓣向前伸展,轮廓为倒卵形,基部宽楔形,具距,近中部3裂,长7-12毫米,两侧裂片先端之间宽为5-10毫米,内面无毛,侧裂片斜三角形,先端截形,尖,边缘具细圆齿,中裂片外形为肾形或倒卵形,中部宽5-9毫米,前部近圆形,先端中部具深的凹深,在缺口中间具1枚小齿,边缘具细圆齿;距圆筒状,下垂,长3-4毫米,几乎直的,距口几乎不增大,向末端略增粗,末端钝,与子房近等长;蕊柱粗短,直立,长约2.5毫米;花药椭圆形,先端钝,药室卵球形,并行;花粉团卵球形,具花粉团柄和粘盘,粘盘椭圆形;蕊喙直立,三角形;柱头2个,隆起,长圆形,从蕊喙之下伸出;退化雄蕊2个,小,椭圆形。花期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600-4200米的山坡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吹雪柱植物


  • 中文学名吹雪柱
  • 科仙人掌科
  • 属管花柱属
  • 分布区域玻利维亚山地

吹雪柱原产玻利维亚山地。仙人掌科管花柱属,茎细圆柱状。

形态特征

仙人掌科管花柱属,茎细圆柱状,高1.5m,粗6~7cm,有棱30。刺座密生,有白色刺毛状刺30~40,刺长1.5cm,有4根黄色的粗刺。春夏开花,花红色,浆果小球形。种子黑色。

生长习性

习性强健,栽培容易。

培育繁殖

播种和扦插繁殖。

二叶舌唇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二叶舌唇兰,拼音:èryèshéchúnlán

拉丁学名:PlatantherachloranthaCust.exRchb.

别称:二叶舌唇兰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微子目,亚目:

科:兰科,亚科:兰亚科

族:兰族,属:舌唇兰属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50厘米。块茎卵状纺锤形,肉质,长3-4厘米,基部粗约1厘米,上部收狭细圆柱形,细长。茎直立,无毛,近基部具2枚彼此紧靠、近对生的大叶,在大叶之上具2-4枚变小的披针形苞片状小叶。基部大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4-8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收狭成抱茎的鞘状柄。总状花序具12-32朵花,长13-23厘米;花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最下部的长于子房;子房圆柱状,上部钩曲,连花梗长1.6-1.8厘米;花较大,绿白色或白色;中萼片直立,舟状,圆状心形,长6-7毫米,宽5-6毫米,先端钝,基部具5脉;侧萼片张开,斜卵形,长7.5-8毫米,宽4-4.5毫米,先端急尖,具5脉;花瓣直立,偏斜,狭披针形,长5-6毫米,基部宽2.5-3毫米,不等侧,弯的,逐渐收狭成线形,宽1毫米,具1-3脉,与中萼片相靠合呈兜状;唇瓣向前伸,舌状,肉质,长8-13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距棒状圆筒形,长25-36毫米,水平或斜的向下伸展,稍微钩曲或弯曲,向末端明显增粗,末端钝,明显长于子房,为子房长的1.5-2倍;蕊柱粗,药室明显叉开;药隔颇宽,顶部宽1.5毫米,下部宽近4毫米;花粉团椭圆形,具细长的柄和近圆形的粘盘;退化雄蕊显著;蕊喙宽,带状;柱头1个,凹陷,位于蕊喙之下穴内。花期6-7(-8)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4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

药用价值

补肺生肌,化瘀止血。用于肺痨咳血、吐血、衄血;外用治创伤,痈肿,水火烫伤。

大轮柱植物


  • 中文学名大轮柱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科仙人掌科
  • 属仙人掌属
  • 分布区域原产南美洲。

大轮柱属大型柱状仙人掌植物,原产地可高达3-4米,径粗15厘米左右。20年以上成年植株每年开花,并结出球形红果,鲜艳夺目,非常美丽。

生长环境

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干旱和高温。要求含腐殖质丰富、排水好的沙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4℃。

分布范围

大轮柱又名大花大轮柱,原产南美洲。

主要价值

大轮柱属大型柱状仙人掌植物,原产地可高达3-4米,径粗15厘米左右。20年以上成年植株每年开花,并结出球形红果,鲜艳夺目,非常美丽。大型盆栽可放公共场所摆设,盆栽幼龄植株可供家庭居室观赏。

发育繁殖

常用扦插和播种繁殖。扦插,在生长期选取充实健壮的茎部,切成每段20厘米长,待切口晾干后插入沙床中,插后约30-40天愈合生根,并从地上部切口处萌发出新茎。播种,常用盆播,播后10-12天发芽,幼苗生长迅速。

栽培技术

盆栽需肥沃、疏松和含石灰质的土壤,用大型的盆钵。生长期保持盆土稍湿润,施肥3-4次。50厘米以上植株要设立支柱,防止碰撞倒状。每2-3年换盆1次。冬季放室内向阳处即行。

病虫防治

主要有根结线虫病危害,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虫害有介壳虫和粉虱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二齿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二齿猪笼草
  • 别名二距猪笼草
  • 二名法Nepenthesbicalcarat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食虫植物
  • 种二齿猪笼草
  • 分布区域婆罗洲西北部

二齿猪笼草(学名:Nepenthesbicalcarata),又称二距猪笼草,是婆罗洲西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bi”意为“二”,“calcaratus”意为“尖状物”,指其两个尖齿状结构。

植物学史

1873年,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DaltonHooker),根据劳氏(HughLow)及奥多阿多·贝卡利(Odoardo
Beccari)在婆罗洲收集的标本,发表及描述了二齿猪笼草。这个名为“Lows.n.”的模式标本现正保存在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Botanic
Gardens,Kew)中。斯潘塞·李·马钱特·摩尔(SpencerLeMarchant
Moore)于几年后,根据约翰·埃利亚斯·特朱斯曼(JohannesElias
Teijsmann)在婆罗洲西部的新当(Sintang)近郊卡普阿斯河畔(KapuasRiver)收集的标本“Teijsmann10962
”,描述为“Nepenthes
dyak”。这些模式标本也一样被保存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中,而且副本存放在位于莱顿(Leiden)的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NationalHerbariumof
theNetherlands)。虽然“N.dyak”曾多次在文献中被提及,现在认为“N.dyak”与二齿猪笼草是同一品种。

1879年,为维琪苗圃(VeitchNursery)收集了许多植物的英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将二齿猪笼草引进欧洲。1881年,这些植物被以更大的规模栽培种植。这段期间,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园丁纪事(The
Gardeners’Chronicle)》在1881年的记录中提到了维琪苗圃中的二齿猪笼草。

“这就是二齿猪笼草,一种拥有健壮叶片和老鼠夹般笼子而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猪笼草。”

在引进二齿猪笼草至欧洲后,二齿猪笼草仍然非常的稀有。在1889年的维琪目录(Veitch’s
catalogue)中,二齿猪笼草的价格为每株3.3英磅,而同期有名的诺斯猪笼草(N.northiana)和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只售2.2英磅。

形态特征

二齿猪笼草是在猪笼草属中体型最大的,它可以攀爬至20m高的林冠。二齿猪笼草具有比其他任何猪笼草都粗壮的圆柱状茎,直径可达3.5cm,节间距可达40cm。二齿猪笼草的叶子为革质的带柄叶。叶片呈倒卵形或披针形,而且非常巨大,最大可长达80cm,宽至12cm。它的叶微微向下弯折,叶柄处形成两个很短的脊。叶片上有少量的纵向叶脉和有许多羽状叶脉。笼蔓长达60cm,宽8mm。它的笼蔓是中空的,靠近捕虫笼的位置膨大为一个中空的气室,可为某种与之共生的蚂蚁提供住所。

虽然二齿猪笼草本身非常巨大,但它的捕虫笼却比马来王猪笼草(N.rajah)等品种小。不过,它的捕虫笼的容量仍可以超过1L,最大的高达25cm,宽至16cm。在下位捕虫笼的前面有一对明显的翼(≤15
mm宽),在上位笼中退化。二齿猪笼草的唇是典型的向内弯曲平展类唇(≤20
mm),这个品种最有名的就是长在盖子和唇颈间的两个齿状尖刺,长约3厘米。盖子呈肾脏形至心形。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小于15mm。

二齿猪笼草的花是圆锥花序。花梗约40cm长,而且花轴可长达1m。雌性花序通常较短。在花茎上的分枝长达4厘米,最多可有15朵花。花萼呈倒卵形或呈披针形的,可以长达4mm。

分布范围

二齿猪笼草是婆罗洲的特有种。它一般生长在包括沙捞越(Sarawak)、沙巴(Sabah)、加里曼丹(Kalimantan)和文莱(Brunei)这些岛屿西部沿岸的泥炭沼泽森林里。

生长环境

它一般生长在当地甚为普遍的龙脑香科的红柳桉荫下。二齿猪笼草亦会在荒原森林,甚至在沙捞越及东加里曼丹的石楠林中生长。它们经常与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在同一区域生长。

二齿猪笼草常生长于阳光充裕且空气湿度极高的原始泥炭沼泽森林中。二齿猪笼草的根系很浅,只分布在最上层的泥炭和落叶层中,大约只有25cm深。在这层之下的土壤含有高浓度的单宁和生物碱,对于二齿猪笼草来说是有毒性的。

虽然1894年,H·哈利尔(H.
Hallier)曾在海拔700~950m之间的地区发现过二齿猪笼草。但二齿猪笼草一般生长在海拔300m以下的地区。

依据2000年的评估结果,二齿猪笼草在《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被列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1997年,查尔斯·克拉克非(CharlesClarke)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IUCN
criteria)非正式的将它列为近危(NearThreatened)物种。世界保育监测中心(theWorldConservation
MonitoringCentre)监测着二齿猪笼草的保护状况。

食肉植物

二齿猪笼草带有两个尖牙的捕虫笼在猪笼草属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二齿猪笼草拥有猪笼草属中最大的蜜腺。这两个尖牙状结构的用途在植物学界已争论了许久。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
William
Burbidge)认为其功能是吓阻栖息在树上的哺乳动物,如眼镜猴(tarsiers)、懒猴(lorises)和阻止猴子偷取捕虫笼中的东西。克利·夫多德(Cliff
Dodd)在一篇1982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他并不认同这两个尖齿具有捕捉猎物的功能。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注意到眼镜猴和猴子会从侧边撕开捕虫笼取食,而不是直接将手伸入笼口中。然而,他发现哺乳动物攻击二齿猪笼草的捕虫囊的频率低于攻击其他品种,如莱佛士猪笼草(N.
rafflesiana)。克拉克的研究表明,这两个尖齿可能是用来引诱昆虫爬到笼口的正上方,昆虫一不小心就会坠入笼子中,之后被消化液淹死。

苏门达腊岛特有的小舌猪笼草(N.
lingulata)也具有类似功能的结构,在它的笼口处有一个丝状的突出物。不过这个突出物是属于笼盖的一个结构,而不属于唇颈上的齿。

与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和葫芦猪笼草(N.
ventricosa)一样,二齿猪笼草捕虫笼中的蜜腺延伸到唇上,唇上面只有少量或根本没有蜡质区。蜡质区的作用是让猎物滑入笼子中。2004年的研究发现二齿猪笼草的唇在捕捉猎物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空气干燥时,唇对捕捉昆虫是没有帮助的,但空气潮湿时,捕捉率可以提高3倍以上。

二齿猪笼草捕虫笼的光谱反射特性的研究发现,它的唇和捕虫笼在紫外光照射下没有强烈的对比,但是在450纳米波长的紫光照射下有-0.17的对比,548纳米波长的绿光有0.32,668纳米的红光有-0.16。这表示唇反射紫光和红光比捕虫笼少,但却发射了较多的绿光。强烈的绿光和蓝光似乎较能引起昆虫的注意,其他波长的光则不能。根据这个发现,研究者估计二齿猪笼草的上位笼捕喜花昆虫的成功率低于同域的莱佛士猪笼草(N.
rafflesiana)。

共生关系

二齿猪笼草会让一种蚂蚁在其空心笼蔓中筑巢。这种弓背蚁(Camponotus
schmitzi)在1933年被发现,属于数量极多并且广泛分布的弓背蚁属。

这种动物与植物间独特的相互作用最初是由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
Burbidge)在1880年发现的。1904年,奥多阿多·贝卡利(Odoardo
Beccari)认为这些蚂蚁是以在二齿猪笼草上或附近的昆虫为食物,但蚂蚁自己也可能会落入笼子成为二齿猪笼草的食物。1990年,B·霍德伯勒(B.
Hölldobler)和E·O·威尔逊(E.O.Wilson)后来又认为二齿猪笼草与蚂蚁间存在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但是当时都没有实验数据来支持这两个假说。查尔斯·克拉克1992年至1998年间在文莱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及实验,得到的结果支持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观点。

这种蚁会下到捕虫笼中取食二齿猪笼草捕捉到的节肢动物。它们似乎会忽略较小的昆虫,而只会针对较大的猎物。它们会将食物从捕虫笼搬运至唇,虽然只有短短的5cm,但最多却得花上12小时。故此,二齿猪笼草的捕虫笼内的昆虫尸体就不会积聚至腐化,而影响蚂蚁及猪笼草本身的健康。为了给与二齿猪笼草共生的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二齿猪笼草的消化液的酸性相对于其他猪笼草来说总是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可能就解释了为什么偶尔会在二齿猪笼草的捕虫笼中发对于酸性环境是相当敏感的树蛙的卵。

丹尼斯(Dennis)和马利斯·梅尔巴赫(Marlis
Merbach)的研究发现这种蚂蚁还会保护二齿猪笼草免受长足象属昆虫(Alcidodes)的啃食。

这种蚂蚁主要在二齿猪笼草的笼蔓中筑巢,而很少选择其他植物。似乎更喜欢在上位笼上生活,而较少在下位笼筑巢。这可能是因为当地的暴雨会定期令它们在下位笼的巢穴进水而导致巢穴中的卵和幼虫死亡。一方面,它们是完全依赖二齿猪笼草提供住所和提供食物。另一方面就算没有这种蚁,二齿猪笼草也能生存及繁殖。这是一种所谓非必要的互利共生。但因此二齿猪笼草在没有这种蚂蚁共生的情况下很少高于2m。

一种学名为“Naiadacarus
nepenthicola”的螨似乎只能在二齿猪笼草的捕虫笼中生存。估计它们是吃在捕虫笼中腐化的树叶及昆虫。此外若螨会以借共生的蚂蚁(C.
schmitzi)的活动而被带到另一个捕虫笼中。

自然杂交种

杂交种类下列是已发现的二齿猪笼草的天然杂交种:

中文名

学名

苹果猪笼草与二齿猪笼草杂交种

N.ampullaria×N.
bicalcarata

苹果猪笼草、小猪笼草及二齿猪笼草的复合杂交种

N.ampullaria×N.
gracilis
)×N.bicalcarata

赜坛猪笼草及小猪笼草杂交种

N.bicalcarata×N.
gracilis

赜坛猪笼草及飞碟唇猪笼草杂交种

N.bicalcarata×N.mirabilis
var.echinostoma

赜坛猪笼草及莱佛士猪笼草杂交种

N.bicalcarata×N.
rafflesiana

赜坛猪笼草、莱佛士猪笼草及飞碟唇猪笼草复合杂交种

N.bicalcarata×N.
rafflesiana
)×N.mirabilisvar.echinostoma

以上的所有变异种都不与蚂蚁(C.schmitzi)共生。

二齿猪笼草与苹果猪笼草的杂交种
N.ampullaria×N.bicalcarata

由于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与二齿猪笼草生活在同一区域,故出现自然杂交种也不足为奇。在文莱经常有出现这种自然的杂交种,它们通常生长在泥炭沼泽森林及石楠林中。它最初是由堀田充(Mitsuru
Hotta)于1966年发现的。

它的捕虫笼具有二齿猪笼草带尖齿的特点,但较为细小。笼口呈圆形,盖子则呈心形或卵形。它有点像虎克猪笼草(N.×
hookeriana),但与虎克猪笼草不同的是,它在盖下有刺,而上位笼更似球状及盖较细小。

二齿猪笼草与苹果猪笼草杂交种通常更接近苹果猪笼草(N.ampullaria)的特点,它们往往很小。

二齿猪笼草与苹果及小猪笼草的复合杂交种
(N.ampullaria×N.gracilis)×N.bicalcarata

这个罕见的复合杂交种是在文莱的低地森林中发现的。它的尖齿较短,且笼上有小斑点。外观很像毛果猪笼草(N.×
trichocarpa)与二齿猪笼草的中间型。

二齿猪笼草与小猪笼草的杂交种
N.bicalcarata×N.gracilis

别名:坎特利猪笼草(Nepenthes×cantleyi)。它的捕虫笼形状很像二齿猪笼草,而唇较像小猪笼草(N.
gracilis)。尖齿大幅度的缩小而变成了微小的隆起。它继承了小猪笼草茎沿地面生长的习性。它生长在开阔的砂地。消化液和小猪笼草(N.
gracilis)一样带有酸性,曾发现其pH值低至1.82。

二齿猪笼草与飞碟唇猪笼草的杂交种
N.bicalcarata×N.mirabilisvar.echinostoma

这是只有在文莱有飞碟唇猪笼草(N.mirabilisvar.
echinostoma)生长的地方发现的稀有的自然杂交种。它很像二齿猪笼草,尽管尖齿较细小且唇变得宽大了。与二齿猪笼草不同,它生长在开阔的砂质土壤上。

二齿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的杂交种
N.bicalcarata×N.rafflesiana

这个是在二齿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N.rafflesiana)都有生长的地方发现的相当罕见的自然杂交种。它的外观很像其两个亲本种的中间型。

二齿猪笼草与莱佛士及飞碟唇猪笼草变种的复合杂交种
(N.bicalcarata×N.rafflesiana)×N.mirabilisvar.echinostoma

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在二齿猪笼草、莱佛士猪笼草(N.rafflesiana)及飞碟唇猪笼草(N.mirabilis
var.echinostoma)都有生长的地方发现了它。这可能是一个复合杂交种,但却未有基因测试来确定。

栽培与育种

二齿猪笼草更温暖环境和更潮湿的空气。用较大的花盆种植会让它更快的生长,因为根部生长受阻会阻碍整株的生长。在适当的条件下,二齿猪笼草将会迅速的长成巨大的成株。

除了自然生长在泥炭沼泽森林中,二齿猪笼草也成功的栽培于无土栽培基质(Seramisclayperls,lavagravel,and
Lecatonexpandedclayperls)中。

二齿猪笼草已成功与刚毛猪笼草(N.hirsuta)杂交获得人工杂交种,并为了纪念比利时根特(Ghent)的植物园长卡雷尔·奥滕(Karel
Otten)而命名为Nepenthes‘HortulanusOtten’。

二齿猪笼草与戴瑞安娜猪笼草(N.×dyeriana)的人工杂交种获得于1988年,命名为Nepenthes‘Nina
Dodd’,以纪念其培育者克利夫·多德(CliffDodd)。

与二齿猪笼草相关的另外两种人工杂交种也被命名了,分别是Nepenthes‘Bella’=(N.ampullaria×N.
bicalcarata)×N.truncata及Nepenthes‘Rapa’=N.ampullaria×N.
bicalcarata。但是这两个杂交种的名字并不是正式的。

一齿小米草Euphrasia exilis


  • 中文学名一齿小米草
  • 拉丁文名Euphrasiaexilis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合瓣花亚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玄参科
  • 属小米草属
  • 亚属热带小米草组
  • 种一齿小米草

一齿小米草茎(学名Euphrasiaexilis)特产于我国台湾大武山。

形态特征

茎长地匍匐,上部直立,短小而纤细,圆柱形,被白色短毛,有两列乳头状毛,下部分枝。叶下部的小,长1.5-2毫米,但与中部的同形;中部的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3-5毫米,厚,稍光亮而无毛,基部近楔形,无柄,顶端多少急尖,每边仅具一个齿,齿短而稍钝;上部的叶几乎同形,但略窄些,齿急尖。花有梗,梗细,常长于叶子;花萼长4-5毫米,无毛,筒部近于膜质,裂片矩圆形而厚,顶端多少急尖,短于筒部;花冠背面长10-11毫米,外面被微毛,筒部略超出花萼,向上骤然扩大,上唇直立,弓形,顶端2裂,裂片圆钝,反折,下唇裂片矩圆形,顶端2齿裂,齿钝。蒴果倒卵状,长4毫米,扁,上部边缘被硬毛,顶端圆钝,有小凸尖。

生长环境

小米草生于阴坡草地及灌丛中。生于山坡草地,极少生近水边或疏林下草丛。生于高册草地、湿草地及林中。

分布范围

特产于我国台湾大武山。

《一柱齿唇兰植物》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虎头兰植物怎样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