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生植物种植。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粗毛猪笼草N. hispida》,希望您喜欢!

  • 中文学名粗毛猪笼草
  • 拉丁文名N.hispid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粗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hispid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2],生长于海拔100米至800米的荒原森林中,目前仅已知粗毛猪笼草存在于蓝比尔山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其种加词“hispida”来源于拉丁文“hispidus”,意为“粗毛,鬃毛”,粗毛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状况为依赖保育。

形态特征

粗毛猪笼草的茎可长达6m,直径6m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长达15cm。叶片革质无柄。呈倒披针形至椭圆形,可长达28cm,宽至4cm。叶片末端先尖后钝,常参差不齐。叶片基部缩小,包住茎部,常下延。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笼蔓可长达15cm。

粗毛猪笼草的捕虫笼很少高于15cm,宽于8cm。捕虫笼的下半部为卵圆形,上半部为圆柱形。上位笼比下位笼更接近圆柱形。在捕虫笼的前部有一对翼,可宽达3mm。上位笼的翼常退化消失。笼口为卵形且倾斜。唇可宽达12mm。笼盖为卵形至椭圆形。在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可达5mm。

粗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5cm,直径达1.5cm。花轴渐细,可长达10cm。二级小花梗可长达8mm,基部每个带两朵花,末端每个带一朵花。萼片为椭圆形,可长达4mm。雄性和雌性花序的结构类似。

茎部有非常茂密的鬃毛状紫灰色毛被。花序具有稀疏的短毛被。在叶片的发育期具有毛被,随着不断发育毛被会逐渐稀少乃至脱落。

在野外只发现了粗毛猪笼草与两眼猪笼草(N.reinwardtiana)的自然杂交种。

生长环境

粗毛猪笼草生长于陡峭的砂质山脊上阴暗的荒原森林中或与棕榈(Eugeissona)生活于同一个地区。该物种存在于海拔100~800m的地区。

分布范围

在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的著作《婆罗洲的猪笼草(Nepenthesof
Borneo)》中写道:“粗毛猪笼草在沙捞越北部和文莱有大量的分布,部分地区与刚毛猪笼草(N.
hirsuta)的原生地有重叠。”但是在查尔斯与李乾同著的《沙捞越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
Sarawak)》中写道:“最近对于粗毛猪笼草的观测表明其分布于沙捞越的全境,其变异性要比预想中的更为巨大。而粗毛猪笼草只分布于蓝比尔山地区。

zw59.com编辑推荐

无毛猪笼草Nepenthes glabrata


  • 中文学名无毛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glabrat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无毛猪笼草

无毛猪笼草是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glabrata”来源于拉丁语“glaber”,意为“无毛的”,是指这一物种大多无毛被的特征。其捕虫笼色彩鲜艳,为黄底红斑,但只有几厘米高。上位笼为圆柱形至略漏斗形;笼翼高度发达,但缺乏翼须;笼盖具有特殊的掌状脉。其生长于海拔1600~2100m的开阔高地森林中。已发现了无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形态特征

无毛猪笼草的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13m高的树上。其茎为圆柱形或略呈现出两个楞。节间距可达3
cm。叶片无柄纸质。幼年的莲座状植物的叶片为线形。攀援茎上的叶片为窄椭圆形至舌形或为窄披针形。其可长达12cm,宽至3
cm。其叶片末端急尖,与笼蔓的衔接处为盾状。叶片基部骤缩,包住茎部周长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叶片可能下延,形成一对叶柄翼。在中脉的两侧有1~3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

下位笼较小,为球形。上位笼为圆柱形至略漏斗形。上位笼可长达14cm,宽至3cm。上位笼的笼翼很特殊,其高度发达可宽达10
mm,但缺乏翼须。笼口倾斜。唇为圆柱形,狭窄,宽仅可达2.5mm。唇肋非常明显,高达0.1mm,间距为0.25~0.5
mm。无唇齿。笼盖近似圆形,可长达3.1cm,宽至2.8cm。笼盖末端浑圆至平截,基部平截。笼盖的下表面无附属物,但分布着直径为0.2
mm的蜜腺。笼盖具有特殊的掌状脉。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其可长达5mm。

无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20cm,花轴可长达7
cm。每个次级花梗带一朵花,共约55朵花,部分缺乏苞片。花为红绿色,具有椭圆形的花被片,花被片可长达3mm。次级花梗可长达8mm。

植株的大部分无毛。花序和笼蔓尾具有白色的毛被,其长约0.2mm。

生长环境

其生长在海拔1600~2100m的开阔高地森林中。在海拔1600m的地区,无毛猪笼草与大猪笼草(N.maxima)和锦地罗(Drosera
burmannii)生长在一起。

分布范围

无毛猪笼草是中苏拉威西省特有的物种。

植物学史

无毛猪笼草的植物学史和艾玛猪笼草(N.eymae)和钩唇猪笼草(N.
hamata)一样,关于其的两份正式描述几乎是同时发表的。第一份描述是由仓田重夫(Shigeo
Kurata)于1984年2月6日发表在《食虫植物学会杂志(JournalofInsectivorousPlant
Society)》上,他将其命名为“N.rubromaculata”。第二份描述是由约翰·R·特恩布尔(JohnR.
Turnbull)和安妮·T·米德尔顿(AnneT.
Middleton)于1984年2月10日发表在《分类生物学、植物社会学、植物生态学杂志(Reinwardtia)》上,他们将其命名为“N.
glabratus”。虽然仓田最先发表,但他使用的名称与1891年培育出的一种园艺种(N.×
rubromaculata)重名,因此这个名称为无效名(nomenillegitimum)。修改种加词后的名称“Nepenthes
glabrata”成为了该物种的正式名称。

无毛猪笼草的编号为“J.R.Turnbull&A.T.Middleton83113a”的模式标本于1983年8月31日由“Tri
TunggalEboni”公司在中苏拉威西省(CentralSulawesi)海拔1666
m的地区特许采集。在特恩布尔和米德尔顿关于这个种的描述中写道,该标本存放于茂物植物园标本馆(Herbarium
Bogoriense;BO)中,但马修·杰布(Matthew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1995年和1996年都无法找到该标本。他们写道:“可能永远也不能被分类了。”

仓田命名的“N.rubromaculataSh.Kurata”,其编号为“Atsumi&Komatsu
149a”的模式标本于1983年11月9日采集于中苏拉威西省马莱(Malei)至卡角加(Kajoga)之间的区域内。模式标本存放地并没有说明,但很可能存放于日本牙科学院(Nippon
DentalCollege;NDC)标本馆。

在这些描述发表后不久,他们就将其引种栽培。玩家将其分为两个变型:“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其捕虫笼更小巧,叶片较窄在强光环境下会转变为紫色。“福里斯特维尔(Forestville)”,其捕虫笼较大,尤其是上位笼。

保护级别

根据2000年的评估,无毛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易危(Vulnerable)。

相关物种

无毛猪笼草属于所谓的“毛盖猪笼草组(N.tentaculatagroup)”或“钩唇组(Hamata
group)”,其中包括了来自婆罗洲和苏拉威西的其他四种与之具有密切近缘关系的物种:钩唇猪笼草(N.hamata)、姆鲁山猪笼草(N.
muluensis)、毛律山猪笼草(N.murudensis)和毛盖猪笼草(N.tentaculata)。

在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2001年发表的专著中,他们认为无毛猪笼草与姆鲁山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近缘关系。这个观点基于这两者特殊的笼盖掌状脉,以及上位笼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但之后的研究认为,无毛猪笼草似乎是与苏拉威西特有高地物种——彼得潘猪笼草(N.
pitopangii)之间存在着最密切的近缘关系。这两个物种的茎、叶片以及下位笼都非常的相似,但上位笼显著不同。彼得潘猪笼草的上位笼远没有无毛猪笼草的细长,且完全没有笼翼。

自然杂交种

在无毛猪笼草的分布地域与之重叠的地区,已发现了无毛猪笼草与钩唇猪笼草、大猪笼草和毛盖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这些自然杂交种一般都呈现出父母本的中间形态。

柔毛猪笼草Nepenthes mollis


  • 中文学名柔毛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mollis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柔毛猪笼草

柔毛猪笼草是婆罗洲加里曼丹(Kalimantan)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mollis”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柔软的”,指其毛被。其仅存在一个单一的干燥标本,是猪笼草属中唯一一个获得公认,却不清楚其捕虫笼形态的物种。

形态特征

B·H·丹瑟对于柔毛猪笼草的原始描述及所有后续的说明都基于存放于茂物植物园的那个单一的标本。

柔毛猪笼草表现为藤本植物。其茎至少可长达4米,
直径为6~9毫米。攀援茎为圆柱形,其他部分茎带钝棱角或扁平。节间距为10~15厘米。莲座状植株茎的形态特征未知。

攀援茎上的叶片革质,散生,无柄。叶片为披针形或匙形,长约18~20厘米,宽约3.5~4.5厘米。叶片末端为急尖。叶片边缘在叶片的基部平行,并下延为叶柄翼。叶柄翼渐窄,最宽可达1厘米,长约4~6厘米。叶片的基部宽约2厘米。叶片的叶片不明显。羽状脉首先斜发,然后向叶缘弯曲。在中脉的两侧形成1条,极少数为2条纵脉。

笼蔓可长达10厘米,靠近叶片处直径约1.5~2毫米,靠近捕虫笼处直径约2.5毫米。发育中的笼蔓似乎都会产生笼蔓圈。捕虫笼的形态特征未知。

柔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雌性花序的形态特征未知。雄性花序密集的分布着花朵,丹瑟将其描述为“不固定的”且“看似为横生”。总花梗长约7.5厘米,基部直径约4毫米,顶部直径约3毫米。花序轴渐细,长约10~15厘米。基部的花梗长约12毫米,上部的花梗稍短。所有的花梗都带2朵花,不具苞片。萼片为椭圆形,钝尖,长约4毫米。雄蕊柱包括单轮的花药在内长约4.5毫米。

植株的各个部分都覆盖着非常茂密的棕色毛被。茎部具天鹅绒般茂密的棕色粗毛被。这些绒毛可长达2毫米,部分较短、分叉,其他的较长、不分叉。类似的但更长更茂密的毛被覆盖着发育中的茎及叶腋附近,中脉的上下两面和发育中的捕虫笼。叶片的下表面披被着茂密的粗毛,为短且分叉和长且不分叉的柔软毛被。叶片的上表面也披被着茂密的粗毛,但其更短、更简单,且为白色。总花梗和花序轴完全覆盖着红褐色的毛被。部分花梗、萼片和雄蕊柱具短且脆的毛被。

丹瑟将该标本的颜色描述为“淡黄色-暗褐色(fallow-dun)至赭黄色-褐色(ochraceous-brown),毛被为深红棕色(dark-red-brown)”。

生长环境

柔毛猪笼草的原生地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约1800米。

分布范围

现仅知其存在于模式产地凯蒙山上,但由于其周围的众多山峰还未经考察,所以其分布可能更为广泛。

植物学史

1925年10月17日,弗雷德里克·爱德(FrederikEndert)在东加里曼丹(East
Kalimantan)采集到了柔毛猪笼草,这是唯一的一次。其采集于山顶海拔约1800m处。其是在由茂物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
InstituteofBogor)组织的一次对婆罗洲中部的考察中发现的,在这次考察中还发现首次采集到了暗色猪笼草(N.fusca)。

1928年,B·H·丹瑟(B.H.Danser)在其开创性著作《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对柔毛猪笼草进行了正式描述。丹瑟写道:“虽然爱德最近一次在婆罗洲的考察中采集到的这种猪笼草的捕虫笼形态还未知,但该猪笼草的其他部分却是相当的特殊,与任何已知的猪笼草属植物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看起来已经足够让我将其视为一个新的物种。其被发现于一个陡峭的山坡上,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海拔约1800
m。这让我联想到爱德在同一个山上发现的另一种猪笼草,即暗色猪笼草。其具有红棕色的毛被,但其与柔毛猪笼草在叶片的形状和叶脉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

柔毛猪笼草的模式标本编号为“Endert4282”,存放于茂物植物园标本馆(Herbarium
Bogoriense;BO)中。其包括一段带叶片和雄性花序的茎。捕虫笼和雌性花序未知。

生态关系

丹瑟将柔毛猪笼草归入了“Regiae”分支,这个分支还包括其他14个物种,分别为博士猪笼草(N.boschiana)、斑豹猪笼草(N.
burbidgeae)、圆盾猪笼草(N.clipeata)、鞍型猪笼草(N.ephippiata)、暗色猪笼草(N.fusca)、克罗斯猪笼草(N.
fusca)、劳氏猪笼草(N.lowii)、大猪笼草(N.maxima)、倒披针叶猪笼草(N.oblanceolata)、细毛猪笼草(N.
pilosa)、马来王猪笼草(N.rajah)、窄叶猪笼草(N.stenophylla)、宝特瓶猪笼草(N.truncata)和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关于柔毛猪笼草的分类,丹瑟写道:

“因为鞍型猪笼草和柔毛猪笼草捕虫笼的形态特征未知,所以它们的分类学地位仍是不确定的。但其粗糙的茎和叶片、特别是其茎呈黄色,且具丰富的粗毛被;叶片呈红褐色,可毫无疑问的将它们归入‘Regiae’分支。”

马修·杰布(MatthewJebb)在他对新几内亚猪笼草属植物的报告中认为柔毛猪笼草“可能具有与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相似的生长方式,如极少出现攀援茎,甚至不出现捕虫笼”。

在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的《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Nepenthesof
Borneo)》一书中写道“来自丹瑟(1928)关于柔毛猪笼草的线条画‘Fig.14’看起来有些部分与刚毛猪笼草(N.
hirsuta)很相似”,但他也描述到其比刚毛猪笼草的体型更大。简·斯洛尔(JanSchlauer)也怀疑其是否与刚毛猪笼草有关联。

可能的再次发现

1999年,布鲁斯·萨蒙(BruceSalmon)的一篇文章《柔毛猪笼草(猪笼草科)——再次发现?(Nepenthesmollis
(Nepenthaceae)—Rediscovered?)》刊登于《食虫植物通讯(CarnivorousPlant
Newsletter)》。在这篇文章中,萨蒙描述了一个被称为“N.sp.”,但身份不明的雄性猪笼草标本。其采集于卢马库山(Mount
Lumarku)海拔1700米处的“开阔的嵴线上的茂密高大森林”中。基于形态特征密切的相似和分布地域合理的重叠,他认为这个身份不明的类群可能是柔毛猪笼草。萨蒙对这两者进行了以下比较:

“我在描述‘N.sp.’的茎和叶片时,恰巧看到了在丹瑟专著(Danser,
1928)中的一幅柔毛猪笼草的图画。当将这两份压制标本同时放在面前时,我发现这个两个物种几乎一模一样。之后我开始对比这两个物种,发现它们之间连毛被的特征都完全相符,除了以下区别:

特征

柔毛猪笼草

N.sp.

叶片基部

下延成为2个叶柄翼,上部宽约1厘米,长约4~6毫米,渐缩。

下延1~2厘米。

花梗

无苞片。

苞片源于花梗基部,长3~4毫米。

为了更客观的看待这些差异,我们必须记住上述的差异都来源于压制标本,丹瑟从未见过柔毛猪笼草的活体标本。从‘N.
sp.’的活体标本中观察到,其叶片基部为叶柄,叶片的下部4~5厘米的边缘向上卷曲。当叶片被压制平展后,其叶片就呈现出类似丹瑟描绘的柔毛猪笼草叶片一样的窄披针形。在压制标本的过程中‘N.
sp.’叶鞘也会被压平,看起来就好像是下延的。因为无法对活体标本进行参考,所以不能得出任何的结论。那么这是否就是丹瑟所述的柔毛猪笼草呢?一定程度上叶片的下延和花梗的苞片可被解释为该物种自然多样性允许的差异。在西北方的‘N.
sp.’(卢马库山、毛律山、麦里根山脉)与东南方的柔毛猪笼草(凯蒙山)之间存在着足够多的高山将它们联系起来。”

萨蒙还注意到“N.sp.”的生活习性与柔毛猪笼草描述的很相似,其写道“据说柔毛猪笼草没有上位笼,‘N.
sp.’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特别是其带花茎顶部的70厘米”。他认为当植株受到环境压力时,如旱季等,其即会停止产生捕虫笼。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将这两个物种等同起来的假说是相当不可能的。
萨蒙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简·斯洛尔在编者按中提到将这两个种群合并前必须对柔毛猪笼草的模式产地进行考察。

“采自卢马库山(G.Lumarku)的标本的柔毛猪笼草身份,其应通过与采自凯蒙山(G.
Kemul)的可靠捕虫笼材料进行对比后才能证明。只有做到这点,上述数据才能被视为对丹瑟关于柔毛猪笼草原始描述的一个校订,但其只涉及婆罗洲北部是毫无疑问的。”

2003年,马丁·奇克(MartinCheek)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
Lamb)对产自卢马库山不明物种进行了正式描述,命名为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虽然其已知的自然分布范围不含加里曼丹(Kalimantan),但其已包括了沙捞越北部、文莱和沙巴西南部。
如果柔毛猪笼草和胡瑞尔猪笼草在将来被证明是同一个物种,那么后者将是前者的一个异型同物异名。

《旧大陆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theOldWorld)》及《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
Borneo)》中都认为在弗雷德里克·爱德采集到柔毛猪笼草后,再也没有在野外重新采集到柔毛猪笼草。在安西娅·飞利浦(Anthea
Phillipps)、安东尼·兰博(AnthonyLamb)和李钱(Ch’ien
Lee)2008年的《婆罗洲的猪笼草》第二版中写道:“近期关于胡瑞尔猪笼草攀援茎的描述显得与柔毛猪笼草非常的相似,但仍不确定它们是否是相关联的。”

保护状况

尚未发现关于柔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也未发现其种下类群。柔毛猪笼草也没有任何的同物异名。
其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数据缺乏(DataDeficient)。

刚毛猪笼草Nepenthes hirsuta


  • 中文学名刚毛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hirsut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分布区域婆罗洲

刚毛猪笼草Nepentheshirsut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披被着厚厚一层棕色的毛被,而其他猪笼草多只在花序上有毛被。捕虫笼多为全绿色,内表面有红色的斑点。

形态特征

刚毛猪笼草的整个植株都覆盖着深色的毛被,特别是在茎和叶片的背面。产自古晋的山都望(Santubong)附近的刚毛捕虫笼,常为绿底红斑。

生长环境

刚毛猪笼草一般存在于只有少量光线可以照进的热带雨林中,通常是生长在低地森林或是开阔地的植被中。

分布范围

主要生长在婆罗洲。

种植方法

刚毛猪笼草较喜欢一个空气湿度高且较阴暗的环境。它可以忍受偶尔的低温。

猪笼草


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p.),属于热带食虫植物,因为它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其形状像猪笼而得名。猪笼草喜生长于茂密阴暗的森林中,它喜爱光照,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很多朋友因其独特的外观喜爱在家中养殖猪笼草。

中文学名:猪笼草

拉丁学名:Nepenthessp.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瓶子草目

科:猪笼草科

属:猪笼草属

界:植物界分类:宿根植物

绅士猪笼草Nepenthes x gentle=N.x Velvet=N.x(fusca x maxima)


  • 中文学名绅士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xgentle=N.xVelvet=N.x(fuscaxmaxim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瓶子草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绅士猪笼草仅1种
  • 分布区域东南亚

绅士猪笼草,学名Nepenthesxgentle=N.xVelvet=N.x(fuscaxmaxima),是暗色猪笼草和大猪笼草的交种,为猪笼草花卉栽培常用的一个杂交种。适应力强、生长快、病虫害少。

形态特征

国内市场普遍被称为的“绅士猪笼草”并非是真正的绅士猪笼草,绅士猪笼草叶片、笼子多毛,笼子上的斑纹呈现深褐色或红褐色,所谓的“绅士猪笼草”只有在叶片上有不大明显的短毛,笼子上的斑纹呈现红褐色或红色,出售品为绅士猪笼草正品!

生长环境

生存温度:10-38摄氏度

适宜温度:20-32摄氏度

栽培基质:泥炭、水苔、珍珠岩等

环境湿度:>60%

分布范围

东南亚

栽培技术

刚种下时保持高的空气湿度,2周左右时看到植物处在正常生长后可采用渐进式适应,逐渐降低湿度;喜欢明亮而不强烈的光线;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浓度的1/5喷施!

红灯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红灯猪笼草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红灯猪笼草

红灯猪笼草叶子容易红,笼子即使光照稍差也能很红,如果光照充足会呈现红黑色,只是它都是高地品种,所以让其耐热性实在有点差,不过生长速度比较快,合适想看黑色笼子的玩家!

主要病害

猪笼草易得叶斑病、根腐病、日灼病等。以叶斑病、根腐病危害较重。

叶斑病

症状特征:叶片上发生水渍状和小点,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斑点,褐色。病部产生黑色霉层,后期破裂。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

防治方法:加强管理,促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力。喷施10%抗菌剂1000倍液。要求喷洒均匀、全株周到。

根腐病

症状特征:在生长衰弱,对病虫抵抗力下降时,易诱发病害的发生,使猪笼草生长无生机,根部变褐无新根、腐烂,地上部萎蔫。由镰刀菌侵入所致,有的致病力强,产生毒素侵害植株;有的致病力弱,只在有伤口或植物衰弱时才侵染。低温、浇水过多是主要诱因。

防治方法:于发病初期,喷施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根粉蚧

防治方法:用2.5%凯素灵胶悬剂100~200倍液、40%速扑杀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爱卡士乳油700~800倍液喷雾或根。

栽培技术

刚种下时保持高的空气湿度,2周左右时看到植物处在正常生长后可采用渐进式适应,逐渐降低湿度;环境最好有很好的光照;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浓度的1/5喷施!

白环猪笼草植物


  • 中文学名白环猪笼草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白环猪笼草

白环猪笼草是一种原产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热带藤本食虫植物。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物种,在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都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为0~1200m。

简介

白环猪笼草是一种原产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热带食虫植物。它的名字来自于唇下白色的环状绒毛。

植物学史

白环猪笼草由托马斯·洛布(ThomasLobb)于1848年发现。之后正式的描述由约翰·林德利(JohnLindley)发表于《园丁记事(The
Gardeners’Chronicle)》中。1856年,白环猪笼草被引种至英国。

形态特征

白环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可长达4m,直径5m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15cm。叶片革质,呈披针形,可长达25cm,宽至2cm。叶片末端很细长,基部包住茎。白环猪笼草的叶片没有叶柄。纵脉不明显。笼蔓可长达20cm。白环猪笼草的下位笼下部为球形,上部为圆柱形。它的下位笼较小,只能达到15cm高,4cm宽。在每个捕虫笼的前部有一对宽约5mm的翼(wing)。笼口呈圆形且倾斜。唇圆柱形,宽约2mm,上面的唇齿不明显。在唇下有一层浓密的白色绒毛,目前认为这是用于引诱白蚁而进化出来的。在捕虫笼的内表面覆盖着圆形的腺体。

捕虫笼的盖子接近于圆形,没有附属物。在盖子基部后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长度小于3mm。白环猪笼草的上位笼为圆柱形至漏斗形。原来翼的位置缩小为一对凸起。白环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通常雄性花序较长。花梗可长达25cm,花轴可达40cm。小花梗带1~2朵花,长约30mm,没有苞片。萼片成卵形至椭圆形,长越4mm。白环猪笼草植株的大部分披被着茂密的白色短毛,但在叶片下面的毛被较长。

生态学

白环猪笼草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物种,在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都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为0~1200m。白环猪笼草的典型原生地是荒地森林(kerangas
forest),但也会生长在以泥炭和石灰石为基质的低地山峰上。

食虫性

白环猪笼草最特别的是它只捕食白蚁,而其他猪笼草不会对猎物进行选择。据植物学家马利斯·A·梅尔巴赫(MarlisA.
Merbach)和他的同事说,白环猪笼草是一种食性专一的食虫植物。白环猪笼草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在其唇下有着白色的绒毛。而这些白毛的作用是诱使白蚁掉入捕虫笼内。梅尔巴赫说:“有时会接连几日都没有任何事发现,接着某个夜晚过后,捕虫笼内充满了白蚁,同时唇下的白毛也不见了。”

梅尔巴赫为了研究这个现象,将一棵白毛完整的白环猪笼草放在正在寻找食物的白蚁(Hospitalitermes
bicolor)附近。当白蚁发现了白环猪笼草的捕虫笼上的白毛后,便会啃食它。在吃了那些白毛后,不管是工蚁还是兵蚁都陆陆续续的掉入了捕虫笼内。一旦它们掉入了捕虫笼内就再也无法爬出来了。梅尔巴赫记录到的最高记录是每分钟有22只白蚁落入笼内。一个小时过后,白毛都没有了,因此现在的捕虫笼不再吸引白蚁,也就不再有白蚁落入捕虫笼了。现在还不清楚这些白毛是如何吸引白蚁的。梅尔巴赫在实验中发现,这些白毛对于白蚁并没有远距离的吸引力。梅尔巴赫说:“这一切看起来好像都是巧合,那些白蚁经常在离白毛只有不到1cm的地方却并没有发现它。”

梅尔巴赫还指出,白环猪笼草是唯一一种将自身的一部分作为诱饵引诱猎物的食虫植物。

自然杂交种

N.albomarginata×N.ampullaria

N.albomarginata×N.chaniana

N.albomarginata×N.clipeata

N.albomarginata×N.eustachya

N.albomarginata×N.gracilis

N.albomarginata×N.hirsuta

N.albomarginata×N.macrovulgaris

N.albomarginata×N.northiana[=N.×cincta]

N.albomarginata×N.rafflesiana

N.albomarginata×N.reinwardtiana[=N.×ferrugineomarginata]

N.albomarginata×N.sanguinea

N.albomarginata×N.veitchii

自然杂交种1

N.albomarginata×N.northiana

别名:雪线猪笼草(Nepenthes×cincta)

由于诺斯猪笼草(N.
northiana)的分布很局限,通常只生长在沙捞越(Sarawak)巴乌(Bau)的石灰岩基质上,所以雪线猪笼草更为罕见。

白环猪笼草在杂交中很强势,使得与诺斯猪笼草杂交的后代完全失去了宽大的唇。捕虫笼为漏斗形,笼身为奶油色至暗紫色上面,布满了红色或黑色的斑点。

自然杂交种2

N.albomarginata×N.reinwardtiana

别名:红脉猪笼草(Nepenthes×ferrugineomarginata)

红脉猪笼草的分布范围涵盖了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它的模式标本由仓田重夫(ShigeoKurata)于1981年在西加里曼丹(West
Kalimantan)收集。第二年,仓田重夫发表描述了这个自然杂交种。

《粗毛猪笼草N. hispida》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粗生植物种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