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柔毛野豌豆

2020-10-19

爱护野生动植物小知识。

卧室养花好不好?卧室养花可以吗?风水上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对人的各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因此常用植物来调节环境气场。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长柔毛野豌豆》,希望您喜欢!

植物名称长柔毛野豌豆

学名Vicia villosa

所 属 科豆科

所 属 属野豌豆属

分布 原产于欧洲。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均有栽培。北京偶见种植。wWw.zw59.cOM

描述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株高30~80厘米。全株有淡黄色长柔毛。茎细弱,有分枝。偶数羽状复叶,卷须分枝。托叶半箭头状,长约8毫米,有桑毛。小叶10~20,长圆形、线状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5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有细尖,基部近圆形,两面有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比叶长或等长,花多而密,生于一侧。萼钟状;萼齿线状披针形,下三齿较长。花冠紫红色、淡紫色或淡红色,长16~19毫米。旗瓣倒提琴状长圆形;翼瓣比旗瓣短,比龙骨瓣长,有爪和耳。子房有柄,花柱上部周围有柔毛。荚果,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8~10毫米,两侧扁。种子2~8粒,球形,较小,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用途
本种抗寒冷、耐干旱的能力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甚严格。植物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各种家畜都喜吃它,是良好的饲草。

zw59.com扩展阅读

北野豌豆


植物名称北野豌豆

学名Vicia ramuliflora

所 属 科豆科

所 属 属野豌豆属

分布 见于门头沟区百花山。生于林缘草地、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

描述
多年生草本。株高40~70厘米。茎直立,分枝,有棱。偶数羽状复叶,叶轴末端的卷须成刺状。托叶半箭头状或斜卵形,长约12毫米,基部有不规则的锯齿。小叶4~8,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与叶近等长或稍长,花序轴分枝成复总状花序,有时在同株上具单总状花序。花蓝色、蓝紫色、紫红色,少数为白色,长1.2~1.4厘米,花梗与萼近等长。萼钟状;萼齿三角形,先端锥状。旗瓣长倒卵形或长圆形,中部收缩;翼瓣比旗瓣稍短,比龙骨瓣稍长或近等长。荚果,长圆形,长2~3厘米,两端渐尖,稍偏斜、略扁,含种子3~5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大叶野豌豆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大叶野豌豆,拼音:dàyèyěwāndòu

拉丁学名:ViciapseudorobusFisch.exC.A.Meyer

别称:假香野豌豆、大叶草藤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亚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野豌豆族,属:野豌豆属

形态特征

大叶野豌豆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灶,分歧。茎有棱,稍被细柔毛或近无毛。叶为偶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荚果。花期6-9月,果期8-10。

生长习性

大叶野豌豆生于林缘、灌丛、山坡草及柞林或杂木森的林间草地疏林下和路旁等处。

大叶野豌豆图片

大花野豌豆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大花野豌豆,拼音:dàhuāyěwāndòu

拉丁学名:

别称: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豆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大花野豌豆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茎有棱,多分枝,无毛或稍彼细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具3-5对小叶,叶轴末端为单一或分歧的卷须;托叶半箭头形,长3-7毫米,有1至数个锯齿;小叶长圆形、线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25毫米,宽2.5-6(8.5)毫米,基部圆形,先端截形或微凹,有时呈不规则的牙齿状,全缘,表面无毛,背面疏生细毛:总状花序腋生,比叶稍长,具2-3朵花;花红紫色,长20-25毫米,花梗比萼短,有毛,萼钟形,被细毛,萼齿三角形至披针形,下萼齿比上萼齿长;旗瓣倒卵状披针形,顶端微凹,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子房有细长柄,沿腹背缝线有毛,毛常为金黄色,柱头附近密生长毛。荚果长圆形,稍膨胀或扁。花期5-7月,果期6-9月。

生长习性

大花野豌豆生于田边、路旁、沙地、山溪旁、湿地或荒地等处。

大花野豌豆图片

豌豆


豌豆是一种攀援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被称作青豆、寒豆及麦豆,日常生活中常作为蔬菜食物,供人们食用。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托叶比小叶大,叶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花冠颜色多样,随品种而异,但多为白色和紫色。豌豆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燥热,为半耐寒性作物。豌豆本身就具有多种营养物质,尤其铜、铬等微量元素含量多,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文学名:豌豆

拉丁学名:PisumsativumLinn

别名:青豆、麦豌豆、寒豆、麦豆、雪豆、毕豆、麻累

科:蝶形花科(豆科)

属:豌豆属

种:豌豆分类:蔬菜植物

柔毛猪笼草Nepenthes mollis


  • 中文学名柔毛猪笼草
  • 拉丁文名Nepenthesmollis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石竹目
  • 科猪笼草科
  • 属猪笼草属
  • 种柔毛猪笼草

柔毛猪笼草是婆罗洲加里曼丹(Kalimantan)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mollis”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柔软的”,指其毛被。其仅存在一个单一的干燥标本,是猪笼草属中唯一一个获得公认,却不清楚其捕虫笼形态的物种。

形态特征

B·H·丹瑟对于柔毛猪笼草的原始描述及所有后续的说明都基于存放于茂物植物园的那个单一的标本。

柔毛猪笼草表现为藤本植物。其茎至少可长达4米,
直径为6~9毫米。攀援茎为圆柱形,其他部分茎带钝棱角或扁平。节间距为10~15厘米。莲座状植株茎的形态特征未知。

攀援茎上的叶片革质,散生,无柄。叶片为披针形或匙形,长约18~20厘米,宽约3.5~4.5厘米。叶片末端为急尖。叶片边缘在叶片的基部平行,并下延为叶柄翼。叶柄翼渐窄,最宽可达1厘米,长约4~6厘米。叶片的基部宽约2厘米。叶片的叶片不明显。羽状脉首先斜发,然后向叶缘弯曲。在中脉的两侧形成1条,极少数为2条纵脉。

笼蔓可长达10厘米,靠近叶片处直径约1.5~2毫米,靠近捕虫笼处直径约2.5毫米。发育中的笼蔓似乎都会产生笼蔓圈。捕虫笼的形态特征未知。

柔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雌性花序的形态特征未知。雄性花序密集的分布着花朵,丹瑟将其描述为“不固定的”且“看似为横生”。总花梗长约7.5厘米,基部直径约4毫米,顶部直径约3毫米。花序轴渐细,长约10~15厘米。基部的花梗长约12毫米,上部的花梗稍短。所有的花梗都带2朵花,不具苞片。萼片为椭圆形,钝尖,长约4毫米。雄蕊柱包括单轮的花药在内长约4.5毫米。

植株的各个部分都覆盖着非常茂密的棕色毛被。茎部具天鹅绒般茂密的棕色粗毛被。这些绒毛可长达2毫米,部分较短、分叉,其他的较长、不分叉。类似的但更长更茂密的毛被覆盖着发育中的茎及叶腋附近,中脉的上下两面和发育中的捕虫笼。叶片的下表面披被着茂密的粗毛,为短且分叉和长且不分叉的柔软毛被。叶片的上表面也披被着茂密的粗毛,但其更短、更简单,且为白色。总花梗和花序轴完全覆盖着红褐色的毛被。部分花梗、萼片和雄蕊柱具短且脆的毛被。

丹瑟将该标本的颜色描述为“淡黄色-暗褐色(fallow-dun)至赭黄色-褐色(ochraceous-brown),毛被为深红棕色(dark-red-brown)”。

生长环境

柔毛猪笼草的原生地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约1800米。

分布范围

现仅知其存在于模式产地凯蒙山上,但由于其周围的众多山峰还未经考察,所以其分布可能更为广泛。

植物学史

1925年10月17日,弗雷德里克·爱德(FrederikEndert)在东加里曼丹(East
Kalimantan)采集到了柔毛猪笼草,这是唯一的一次。其采集于山顶海拔约1800m处。其是在由茂物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
InstituteofBogor)组织的一次对婆罗洲中部的考察中发现的,在这次考察中还发现首次采集到了暗色猪笼草(N.fusca)。

1928年,B·H·丹瑟(B.H.Danser)在其开创性著作《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对柔毛猪笼草进行了正式描述。丹瑟写道:“虽然爱德最近一次在婆罗洲的考察中采集到的这种猪笼草的捕虫笼形态还未知,但该猪笼草的其他部分却是相当的特殊,与任何已知的猪笼草属植物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看起来已经足够让我将其视为一个新的物种。其被发现于一个陡峭的山坡上,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海拔约1800
m。这让我联想到爱德在同一个山上发现的另一种猪笼草,即暗色猪笼草。其具有红棕色的毛被,但其与柔毛猪笼草在叶片的形状和叶脉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

柔毛猪笼草的模式标本编号为“Endert4282”,存放于茂物植物园标本馆(Herbarium
Bogoriense;BO)中。其包括一段带叶片和雄性花序的茎。捕虫笼和雌性花序未知。

生态关系

丹瑟将柔毛猪笼草归入了“Regiae”分支,这个分支还包括其他14个物种,分别为博士猪笼草(N.boschiana)、斑豹猪笼草(N.
burbidgeae)、圆盾猪笼草(N.clipeata)、鞍型猪笼草(N.ephippiata)、暗色猪笼草(N.fusca)、克罗斯猪笼草(N.
fusca)、劳氏猪笼草(N.lowii)、大猪笼草(N.maxima)、倒披针叶猪笼草(N.oblanceolata)、细毛猪笼草(N.
pilosa)、马来王猪笼草(N.rajah)、窄叶猪笼草(N.stenophylla)、宝特瓶猪笼草(N.truncata)和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关于柔毛猪笼草的分类,丹瑟写道:

“因为鞍型猪笼草和柔毛猪笼草捕虫笼的形态特征未知,所以它们的分类学地位仍是不确定的。但其粗糙的茎和叶片、特别是其茎呈黄色,且具丰富的粗毛被;叶片呈红褐色,可毫无疑问的将它们归入‘Regiae’分支。”

马修·杰布(MatthewJebb)在他对新几内亚猪笼草属植物的报告中认为柔毛猪笼草“可能具有与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相似的生长方式,如极少出现攀援茎,甚至不出现捕虫笼”。

在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的《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Nepenthesof
Borneo)》一书中写道“来自丹瑟(1928)关于柔毛猪笼草的线条画‘Fig.14’看起来有些部分与刚毛猪笼草(N.
hirsuta)很相似”,但他也描述到其比刚毛猪笼草的体型更大。简·斯洛尔(JanSchlauer)也怀疑其是否与刚毛猪笼草有关联。

可能的再次发现

1999年,布鲁斯·萨蒙(BruceSalmon)的一篇文章《柔毛猪笼草(猪笼草科)——再次发现?(Nepenthesmollis
(Nepenthaceae)—Rediscovered?)》刊登于《食虫植物通讯(CarnivorousPlant
Newsletter)》。在这篇文章中,萨蒙描述了一个被称为“N.sp.”,但身份不明的雄性猪笼草标本。其采集于卢马库山(Mount
Lumarku)海拔1700米处的“开阔的嵴线上的茂密高大森林”中。基于形态特征密切的相似和分布地域合理的重叠,他认为这个身份不明的类群可能是柔毛猪笼草。萨蒙对这两者进行了以下比较:

“我在描述‘N.sp.’的茎和叶片时,恰巧看到了在丹瑟专著(Danser,
1928)中的一幅柔毛猪笼草的图画。当将这两份压制标本同时放在面前时,我发现这个两个物种几乎一模一样。之后我开始对比这两个物种,发现它们之间连毛被的特征都完全相符,除了以下区别:

特征

柔毛猪笼草

N.sp.

叶片基部

下延成为2个叶柄翼,上部宽约1厘米,长约4~6毫米,渐缩。

下延1~2厘米。

花梗

无苞片。

苞片源于花梗基部,长3~4毫米。

为了更客观的看待这些差异,我们必须记住上述的差异都来源于压制标本,丹瑟从未见过柔毛猪笼草的活体标本。从‘N.
sp.’的活体标本中观察到,其叶片基部为叶柄,叶片的下部4~5厘米的边缘向上卷曲。当叶片被压制平展后,其叶片就呈现出类似丹瑟描绘的柔毛猪笼草叶片一样的窄披针形。在压制标本的过程中‘N.
sp.’叶鞘也会被压平,看起来就好像是下延的。因为无法对活体标本进行参考,所以不能得出任何的结论。那么这是否就是丹瑟所述的柔毛猪笼草呢?一定程度上叶片的下延和花梗的苞片可被解释为该物种自然多样性允许的差异。在西北方的‘N.
sp.’(卢马库山、毛律山、麦里根山脉)与东南方的柔毛猪笼草(凯蒙山)之间存在着足够多的高山将它们联系起来。”

萨蒙还注意到“N.sp.”的生活习性与柔毛猪笼草描述的很相似,其写道“据说柔毛猪笼草没有上位笼,‘N.
sp.’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特别是其带花茎顶部的70厘米”。他认为当植株受到环境压力时,如旱季等,其即会停止产生捕虫笼。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将这两个物种等同起来的假说是相当不可能的。
萨蒙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简·斯洛尔在编者按中提到将这两个种群合并前必须对柔毛猪笼草的模式产地进行考察。

“采自卢马库山(G.Lumarku)的标本的柔毛猪笼草身份,其应通过与采自凯蒙山(G.
Kemul)的可靠捕虫笼材料进行对比后才能证明。只有做到这点,上述数据才能被视为对丹瑟关于柔毛猪笼草原始描述的一个校订,但其只涉及婆罗洲北部是毫无疑问的。”

2003年,马丁·奇克(MartinCheek)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
Lamb)对产自卢马库山不明物种进行了正式描述,命名为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虽然其已知的自然分布范围不含加里曼丹(Kalimantan),但其已包括了沙捞越北部、文莱和沙巴西南部。
如果柔毛猪笼草和胡瑞尔猪笼草在将来被证明是同一个物种,那么后者将是前者的一个异型同物异名。

《旧大陆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theOldWorld)》及《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
Borneo)》中都认为在弗雷德里克·爱德采集到柔毛猪笼草后,再也没有在野外重新采集到柔毛猪笼草。在安西娅·飞利浦(Anthea
Phillipps)、安东尼·兰博(AnthonyLamb)和李钱(Ch’ien
Lee)2008年的《婆罗洲的猪笼草》第二版中写道:“近期关于胡瑞尔猪笼草攀援茎的描述显得与柔毛猪笼草非常的相似,但仍不确定它们是否是相关联的。”

保护状况

尚未发现关于柔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也未发现其种下类群。柔毛猪笼草也没有任何的同物异名。
其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数据缺乏(DataDeficient)。

香豌豆的代表寓意 香豌豆的花语


香豌豆花色繁多,有白、粉红、榴红、大红、蓝、堇紫及深褐色,亦有带斑点或镶边等复色品种。那么香豌豆的花语以及香豌豆的代表寓意是什么呢?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吧。

香豌豆的花语:喜庆、优美、甜蜜温馨的回忆、离家出走

香豌豆开着色彩淡雅的蝶形花,宛如展翅欲飞的彩蝶,有人形容它像急着离开家门,赶赴约会的少女,这就是香豌豆花语“离家外出”的由来。

香豌豆的代表寓意

纤细娇柔的香豌豆一向是女性的。据说越温柔的女性越喜爱此花。英国爱德华六世那位贤淑出名的王后艾莉珊德拉就是典型的香豌豆迷,从卧室、餐桌到服饰都不可一日无此花。

香豌豆的香味幽雅,带着橙花、风信子和玫瑰花混合香味,早期欧洲人认为这种香味有催情的作用,所以很喜欢用香豌豆布置卧房,至今仍然有很多地方保留着这种习俗。

豌豆花刚长出来,从大体上看是白色的,但是你再仔细看,那层白纱衣里面两个小黑点,就如一个母亲,给孩子百般的呵护。

豌豆尖的功效与作用 豌豆尖有哪些菜


豌豆尖是一种很好吃的蔬菜,那么豌豆尖是什么菜?豌豆尖有什么营养价值呢?豌豆尖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豌豆尖是什么菜

豌豆尖知识介绍:豌豆尖,是有土栽培,又名,豆苗,龙须菜,豆苗为荷兰豆的幼嫩枝叶。在16世纪的明朝,被《遵生八笺》称为「寒豆芽」,又有被称为「龙须菜」,但由於水蕨科植物水蕨和江蘺科植物石花菜也都称为龙须菜,三者容易混淆。

豌豆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钙和磷等营养成分。此外,还含有大量的抗酸性物质,具有很好的防老化功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豌豆尖的功效与作用

养肝,调节体质防衰老

豌豆尖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镁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此外,豌豆尖还是不错的碱性食物,搭配肉类等温热食物可以做到酸碱平衡。经常适量地吃豌豆尖对热性体质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和防衰老功效,含有大量的镁以及叶绿素,有助于体内毒素排出,保护肝脏。

改善视力,熬夜的人要多吃

其中含大量胡萝卜素、叶黄素,这些元素对于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力有很好的帮助。豌豆尖中的胡萝卜素每百克含2710微克。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在肝脏中转化成维生素A,可以保护上皮细胞完整、预防炎症、提高肌体。尤其是经常熬夜用眼、眼睛疲劳干涩、视力模糊的朋友更适合常用。

高钾低钠,防高血压并发症

豌豆尖是高钾低钠食物,钾的比例是钠的50倍。高钾低钠的食物有消肿利水的作用,不但对缓解经常熬夜出现的“熊猫眼”、肿眼泡有效,而且高钾低钠的食物也是“三高”疾病人群非常好的经常性膳食,可以降低血压、帮助预防并发症。

豌豆尖的食用方法

豌豆尖既可与肉类炒食、蒸食,涮锅,又可凉拌、作快餐蔬菜,更可用于调味、配色。一般来讲,豌豆尖在四川地区主要是做汤。但还是用大火快炒,并放点醋,以保持豆芽的脆嫩,同时还可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长柔毛野豌豆》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爱护野生动植物小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