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植物养护。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番茄白绢病怎么治?番茄白绢病的病症与防治》,希望您喜欢!

番茄是大家非常喜爱的果蔬,风味独特且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在番茄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病害,如番茄白绢病。番茄一旦染上白绢病,会在茎基部或根部出现暗褐色水漫状病斑,并在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物,严重时将导致全株萎蔫枯死,还应及时防治。那么,番茄白绢病怎么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番茄白绢病的病症与防治,一起来看看吧。

一、番茄白绢病的病害症状

番茄白绢病主要为害茎基部或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漫状斑,表面生白色绢丝状卤丝体,集结成束,向茎上部延伸,致植朱叶色变淡,菌丝自病茎基部向四周地面呈辐射状扩展,侵染与地面接触的果实,致病果软腐,表面产出白色绢丝状物,后菌丝纠结成菜杆状菌核,致茎部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终效全株萎焉枯死。

二、番茄白绢病的发病规律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c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都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l.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菜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末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三、番茄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发病严重地块,与禾本科类作物实行4-5年轮作,能与水田轮作最好,一茬即可见效;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灌注45%代森铵水剂400倍液250毫升或撒石灰粉;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热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或喷洒爱多收6000倍液,发病少,果实膨大快;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亩施消石灰100-15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2.药剂防治:发病后在植株周围地面撒五氯硝基苯药土。即70%五氯硝基苯粉剂0.5千克,加细土15-25千克拌匀,每亩用药1-1.5千克,隔两周撒一次,连撒两次。喷雾用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35%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悬浮液4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至控制病情止。

【小编结语】做好番茄白绢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保证番茄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番茄白绢病的病症与防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阅读

大叶黄杨白绢病的防治和识别


大叶黄杨发生白绢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毁灭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如控制不利,可能引致苗木全部死亡。根据以往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大叶黄杨白绢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

症状:发病初期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后期在近地表茎上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失绿最终变黄干枯。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使其发病。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发病(适宜pH值范围:1.9-8.4,最适pH值为5.9);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八九月份发病严重),最适生长温度30至35℃;连作土壤发病重(土壤含菌多且存活时间长);粘质土壤发病重;地势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发病重(病菌喜湿润窝风的条件)。

防治措施:

①严格进出苗制度,不从发病地区购进苗木,防止人为传播病害。

②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灭菌消毒是关键性措施。可用0.2%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等与土拌匀后栽种,或按每平方米用药5至10克,加适量细土撒入土中。种植时尽量选用无病地块,同时应避免连作。

③地块要做到基本平整。在五月份开始控制浇水,使地表保持相对干燥,并增施磷钾肥。注意雨季排涝,雨后突然暴晴,要分次排尽积水,不要一次排净。

④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并结合灌根或用25%敌力脱乳油2500倍液喷雾,对此病有特效,有效期2-5周,高效内吸,2小时起效,耐雨水冲刷。

⑤雨后及时中耕松土,做好其它病虫害防治工作。

⑥株行距不可过密,及时修剪过密枝。及时去除病叶病株,去掉土表的菌丝和菌核并集中烧毁,对土壤及时用杀菌剂消毒。

⑦在北方做好病弱苗的冬季防寒工作。

番茄脐腐病该如何防治?番茄脐腐病的病症与综合防治


番茄脐腐病是番茄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番茄的脐部。番茄一旦染上脐腐病,初时会在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而后逐步扩大,导致果实顶部凹陷、变褐,将严重影响到番茄种植的产量和品质。那么,番茄脐腐病该如何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番茄脐腐病的病症与综合防治,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症状

番茄脐腐病又称蒂腐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一般发生在果实长至核桃大时。最初表现为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致使果实顶部凹陷、变褐。病斑通常直径1-2cm,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在干燥时病部为革质,遇到潮湿条件,表面生出各种霉层,常为白色、粉红色及黑色。这些霉层均为腐生真菌,而不是该病的病原。发病的果实多发生在第1、2穗果实上,这些果实往往长不大,发硬,提早变红。

二、番茄脐腐病的传播途径

因生长期间水分供应不足或不稳定引起的。即在花期至坐果期遇到干旱,番茄叶片蒸腾消耗增大,果实,特别是果脐部所需的大量水分被叶片夺走,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形成脐腐。发病初期,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果实脐部凹陷,变为黑色,逐渐扩大。这是番茄生理病害。土壤忽干忽湿。持续高温干旱后突降暴雨以及土壤缺钙等均可发生。

三、番茄脐腐病的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浇足定植水,保证花期及结果初期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在果实膨大后,应注意适当给水;育苗或定植时要将长势相同的放在一起,以防个别植株过大而缺水,引起脐腐病;选用抗病品种。番茄果皮光滑、果实较尖的品种较抗病,在易发生脐腐病的地区可选用;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能减少土壤中钙质养分淋失;使用遮阳网覆盖,减少植株水分过分的蒸腾,也对防治此病有利。

2.药剂防治:采用根外追施钙肥技术。番茄及甜(辣)椒结果后1个月内,是吸收钙的关键时期。可喷洒1%的过磷酸钙,或0.5%氯化钙加5mg/kg萘乙酸、0.1%硝酸钙及爱多收6000倍液,或绿芬威3号1000-1500倍液。从初花期开始,隔10-15d1次,连续喷洒2-3次。使用氯化钙及硝酸钙时,不可与含硫的农药及磷酸盐(如磷酸二氢钾)混用,以免产生沉淀。

【小编结语】做好番茄脐腐病的防治工作,是番茄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引起种植户的重视。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番茄脐腐病的病症与综合防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番茄红粉病怎么防治?番茄红粉病的危害与防治


红粉病是番茄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番茄的果实。番茄一旦染上红粉病,会在果实表面产生水浸状病斑,到最后腐烂落地或干缩为僵果挂在枝条上,造成严重的减产。那么,番茄红粉病怎么防治?现将番茄红粉病的危害与防治介绍如下。

一、番茄红粉病的危害症状

发病果实的蒂部产生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至深褐色,不凹陷,逐渐扩展并环绕果蒂,后期可扩展至整个果面。湿度大时可产生致密的白色霉层,不久其上长满一层绒状浅粉红色霉层,病果最后腐烂。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危害叶片,发病叶片上产生小圆形至椭圆形浅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展。

二、番茄红粉病的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避免植株过密,及时整枝,打权,中后期适时摘去下部老叶,以增加通透性。

2.生态防治。棚室要加强放风排湿,使相对湿度低于85%,可有效地控制红粉病的发生和蔓延。

3.发病初期,在病果尚未长出粉红色霉层之前摘除病果,装入塑料袋内,携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4.药剂防治,重点是在苗期下雨前后和发病初期摘去病叶后施药,每隔5-10天再行用药,连治3-4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百菌灵与多菌灵,或百菌清与托布津各1:1:1000混合液。发病初期熏烟百菌清烟雾剂,或喷粉10%百菌清粉尘剂,每1000平方米1.5千克。

【小编结语】做好番茄红粉病的防治工作,是实现番茄种植产量效益的关键。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番茄红粉病的危害与防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番茄疫病怎么防治?番茄疫病的病症与防治


番茄疫病是番茄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可分为早疫病和晚疫病。番茄一旦染上疫病,会在发病部位出现凹陷病斑,进而导致番茄植株枯死,产量损失严重。因此在番茄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做好番茄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那么,番茄疫病怎么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番茄疫病的病症与防治,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番茄疫病的发病症状

1.番茄早疫病:该病发生普遍,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褐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层;茎及叶柄上病斑为椭圆形或梭形,黑褐色,多产生于分枝处。果实多在绿熟期之前(青果)受害,多在花萼或脐部(后期在果柄处)形成黑褐色近圆形凹陷病斑,病部密生黑色和白色霉层。发病后期,茎基部病斑绕茎一周,植株枯死,产量损失严重。

2.番茄晚疫病:本病发生于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

二、番茄疫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多品种轮换或混合栽培,发挥品种自身的抗病、防病效果。不与易染病的番茄轮作,阻断或减少土壤传播源。

2.农业防治:采用高畦深沟覆盖地膜种植,整平畦面以利排水,及时中耕除草及整枝绑架,薄膜覆盖保护栽培应特别注意通风降湿;合理密植,增加透光,浇水时严禁大水浇灌,采用小水勤浇,温室要勤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防止高湿引发病害。增施优质有机肥及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1:1:200的波尔多液封锁发病中心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每7天1次,连喷2-3次。番茄全棚实施药物防治: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疫毒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喷雾,每次用液量25-30公斤。5-7天用药一次,连用3-4次。

【小编结语】做好番茄疫病的防治工作,对于提高番茄种植的产量效益有着重要意义。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番茄疫病的病症与防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防治兰花白绢病


白绢病(Southermblight、Whitemold、Whitesilk)

兰花白绢病由真菌Sclerotiumrolfsii所引起,可对兰花造成严重损失,高温潮湿时病害发生严重。

病征:

此病菌生长适温为28-32℃,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最容易发生,可以感染根及叶片,造成根腐及叶片软腐,常在聚盆苗或幼苗上发生。感染后期在根茎基部与植材相接处,出现白绢病特有的白色菌丝及白色(初期)、淡褐色及褐色(后期)的菌核颗粒,此乃病菌的残存组织,菌核是本菌的重要传染源。当病菌侵入茎基部及根组织内时,叶片稍加用力即脱落。本病害发生于春作末期或秋作初期,性喜高温多湿之气候,于高温时发病严重。

本病病菌发生于多种兰花植物,如洋兰、东亚兰、报岁兰、四季兰、拖鞋兰、春秋石斛兰、文心兰、蝴蝶兰、寒兰及一叶兰等。遇环境适合时可侵害寄主之任何部位,如球茎、根、茎及与介质接触之叶部等。因寄主种类、年龄、生理状况及侵入部位之不同而病征稍异,最常见病征为为害根部、伪球茎及分生芽未展开幼嫩组织(如图)植株近地际部附近组织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呈不同程度之褐色到黑褐色坏疽,随后长出白色绢状菌丝,植物失去生气,地上部萎凋黄化,叶片干枯卷曲死亡,湿度高时,检视受害部位,病部常覆盖白色绢状菌丝,附近介质亦出现白色菌丝及菌核,其后菌丝崩解消失,仅余菌核,地下部茎或根系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幼嫩组织发病时造成之软化腐败与疫病、软腐病等类似。老组织发病时或环境改变不宜病势发展时,仅出现坏疽斑,生育不良。

葉部病徵白絹病形成菌核文心蘭白絹病白絹病形成菌核

病原菌:分类:无性世代Deuteromycetes(不完全菌纲)Agonomycetales(无胞子菌目)Mycelialsterilia(无胞子菌科)Sclerotium(菌核属)有性世代Basidiomycetes(担子菌纲)Aphyllophorales(无折菌目)Corticiaceae(膏药菌科)Athelia

分布:病原菌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美国、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地中海沿岸、东南亚、中国及中国台湾均有之。纬度虽高,但局部条件适合,北韩、日本及西伯利亚亦曾发生。

寄主:寄主多达100科500种以上,以豆科及菊科最多,其次为葫芦科、石竹科、十字花科、唇形花科、毛莨科、大戟科、玄参科及茄科。单子叶植物则以禾本科、百合科、鸢尾科及石蒜科为主。低等植物如苔藓类亦有。寄主植物中有多种作物常发生白绢病,如大豆,花生、西红柿、水稻苗、兰花、百合、鸢尾、麒麟菊、宿根花卉的黄花、白花孔雀菊、洋桔梗及其它多种花卉。

形态:白绢病菌菌丝呈白色,分二型,大菌丝直线生长,每节细胞约5.7×60-100mm,有扣子体;小菌丝宽约2.5mm,生长较不规则。菌丝分枝增加并交织后形成白色菌核苞芽,发育成熟菌核之形状为球形,椭圆形至数菌核合并而成之不规则形,深褐色,大小在直径0.5-1.5mm左右。成熟菌核分外皮、皮层及髓,外皮含可抵抗不利环境之黑色素,外观很像萝卜或油菜种子,为存活于土壤或介质中之主要构造。有性世代在自然界中不易产生,需用人工诱导。担子器棍棒状,形成于分枝菌丝的顶端,上生2-4个担子柄,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梨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平滑,大小约7.17±0.63×4.80±0.12mm。有性世代曾于我国蝴蝶兰及寒兰病株上发现。有性孢子无病原性。

诊断技术:

1.植株失去生气,垂头丧气。挖出后,地下部常有水渍斑,并有白色菌丝。其上常有白色黄色至褐色,大小有如萝卜或油菜种子之菌核。

2.幼苗常于地际部茎及叶片上发生软化腐败,亦有白色菌丝及菌核形成。

3.介质表面及其中有白色菌丝及菌核。生活史:本菌以菌核为主要存活之构造。室温干燥下,可存活达5年以上,浸于水中亦可达3个月以上。菌丝则很容易崩解而消失。高温下(50℃)菌核只能生存2小时左右,菌丝则不到15分钟。本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内有机质中则可行腐生生活,而长期存活。本菌可藉水流和带菌土壤、介质、有机质或人员机具之携带而传播。带病苗木及种球,宿根等则可行远距离传播。

栽培介质中以蛇木最容易携带本病。潮湿时如肉眼可见其上有白色物,常为本菌之菌丝。进口介质,原封只开一小口,种植花卉后,亦有本病发生,可为远距离传播之例。其它生物性介质如、如稻谷秆、花生壳、玉米碎梗等堆积过久易为本菌污染而传播。菌核遇温度及湿度合宜时,发芽很快,侵入植物,产生白色菌丝,其后又产生菌核。

发生生态:

土壤或介质松软时,病菌可于相当深的部位为害,而黏土则只能于表层发生,80%之菌核分布于土表下30公分之内。黏土中,土表7公分以下之菌核,几乎不能发芽,埋太深菌核即死亡。在通气良好的砂质土壤及坋质土含量高、保水性佳的土壤或介质,利于本菌之腐生生长,并增加病害发生严重性。病菌菌丝生长之温度最低为8-9℃,最高42℃,最适宜为25-35℃之间。本菌菌核发芽最适温度为21-30℃,低于或超过此温度范围时,发芽率明显降低。潮湿适合病菌的发育,土壤含水量在20%时,本菌腐生能力最高。随含水量之增加菌核发芽率降低,但通入空气后可得良好之发芽,此现象明显与本菌之好气性有关。漂浮于水面之菌核仍能造成严重之菱角白绢病。高空气相对湿度对本病之发展非常重要,湿度饱和时,菌丝可向植株上方蔓延,反之则仅于地际部发生。

种植花卉时,使用大量介质及有机质,其间有大量空隙,因此地下部之相对湿度及通气甚高,故病菌侵入地下部植株,有时地面尚未见菌丝。本病的大发生往往是由于兰花生长繁茂,已全部屏蔽盆面,或放置密度过高,温室通风排水不良,造成微气候中高空气相对湿度所致。有机质(腐生基质)为本病猖獗最重要因素之一。未分解之有机质常发出挥发性气体,促使菌核形爆发式发芽而侵害寄主,或提供病菌之食物及能源才能为害,并降低土壤酸碱度,提供病菌之有利环境。除此之外,尚可增加土壤通气性与土壤表层之湿度。保存不当之有机质如稻谷秆、花生壳、玉米碎梗等堆积过久易为本菌污染而成为传染源。已腐熟之有机质不易为本菌利用,且其中如有病菌亦会被酵过程中产生之高热杀死。

综而言之,于土表或接近土表处,白日29-35℃,夜晚不低于23℃,土质或介质松软,含大量有机质,空气湿度高,介质潮湿但未淹水,介质酸碱度在pH6以下,本病发生严重。各地四至十月梅雨、台风季节温度及湿度均高发病较严重,十月以后温度下降,病势即停滞。冬季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大,盆花放置过密,遇温度回升亦易诱发病害。

传播途径:

本病为土壤传播之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状态残存土中多年,遇寄主时抽菌丝发芽为害。在田间藉水及农具污染而传播病源。

防治方法:

兰花因为盆栽,白绢病问题较为单纯,仅需考虑介质、种苗、盆具及管理。

一、药剂防治:1.50%脱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2.50%福多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3.75%灭普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药液应喷及栽培基质,喷药后应停止喷水5~7天)。

二、发现白绢病后应将病叶、病株及附近植材搬走烧毁,附近植株则要立刻喷施防治药剂三次以上。

三、种植前,介质以蒸气消毒,或使用0.6%尿素淋注后覆盖一周消毒。

四、阳光充足地区或夏季,可将盆栽材料堆成25cm高(2.3×1.1m),覆盖双层透明塑料布行日光能杀菌。腐霉病菌、疫病菌、镰孢菌及白绢病菌10日即可杀灭。春秋季则可减少堆积高度或延长处理时间。使用平面式阳光收集器(Flatsolarcollectors),视日光强度而定,白绢病菌及土香1日即可杀灭。立枯丝核菌及根瘤线虫需2日。如此除白绢病外,尚可防治其它数种重要兰花病害。处理后储存于干燥干净处。

五、除经洗净并处理,不可使用水稻育苗盘育兰苗或发病植株所遗之盆具种兰花。

六、种苗消毒:种苗易携带本病成为初次感染源,故应向信誉卓越之公司采购,有疑虑时种植前应消毒,可用50%免赖地、50%福多宁或75%灭普宁可湿性粉剂,稀释后浸泡。

七、温室必需保持通风良好,植株不可过密,避免微气候中之湿度过高。

八、力行田间卫生:兰花发病后应迅速隔离,拔出植株清理后以干净介质重新栽植,灌注50%福多宁及75%灭普宁可湿性粉剂。病株之介质及盆具应予销毁。如发病严重,或不合经济价值之兰花则全部销毁。

注意浇水以免病菌随水溅至健株。

西瓜病毒病怎么治?西瓜病毒病的危害与防治


西瓜病毒病是西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西瓜的叶子。西瓜一旦染上病毒病,会引起西瓜叶片变小、生长缓慢,进而导致果实发育不良、畸形、果小、产量低、品质差,失去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西瓜病毒病怎么治?现将西瓜病毒病的危害与防治介绍如下。

一、西瓜病毒病的危害症状

西瓜病毒在田间主要表现为花叶型和蕨叶型两种症状。第一是花叶型,初期顶部叶片出现黄绿镶嵌花纹,以后变为皱缩畸形,叶片变小,叶面凹凸不平,新生茎蔓节间缩短,纤细扭曲,座果少或不座果;第二是蕨叶型,新生叶片变为狭长,皱缩扭曲,生长缓慢,植株矮化,有时顶部表现簇生不长,花器发育不良,严重的不能座果。发病较晚的病株,果实发育不良,形成畸形瓜,也有的果面凹凸不平,果小,瓜瓤暗褐色,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二、西瓜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再催芽播种。集中育苗,田间铺银灰膜避蚜。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30%病毒K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小叶敌1000倍液等与防治蚜虫的药剂混用,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续2-3次。对于蕨叶型症状可添加奇宝920,防治效果好。

3.施肥: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钾肥,及时浇水防止干旱,合理整枝,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铲除瓜田内及周围杂草,及时拔除病株。在进行整枝、授粉等田间操作时,要注意尽量减少对植株的损伤。打杈选晴天,在阳光下进行,使伤口尽快干缩。消灭蚜虫。

【小编结语】做好西瓜病毒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西瓜种植产量效益的关键。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西瓜病毒病的危害与防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番茄白绢病怎么治?番茄白绢病的病症与防治》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白掌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