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非洲楝Khaya seegalesis (Desr.) A. Juss.》,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非洲楝拉丁文名Khayaseegalesis(Desr.)A.Juss.别名乌檀木、大乌檀木大叶褐檀木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楝科亚科桃花心木亚科属非洲楝属种非洲楝

非洲楝(学名:Khayasenegalensis(Desr.)A.Juss.)是楝科,非洲楝属乔木,高可达20米或更高;树皮呈鳞片状开裂。叶片互生,叶轴和叶柄圆柱形,无毛,下部小叶卵形,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略圆形,叶面深绿色,背面苍绿色,圆锥花序顶生或腋上生,短于叶,无毛;萼片分离,阔卵形长,无毛;花瓣分离,子房卵形,蒴果球形,果壳厚;种子宽,边缘具膜质翅。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或更高;幼枝具暗褐色皮孔,树皮呈鳞片状开裂。

叶互生,叶轴和叶柄圆柱形,无毛,长15-60厘米或更长;小叶6-16,近对生或互生,顶端2对小叶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下部小叶卵形,长7-17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略圆形,稍不对称,叶面深绿色,背面苍绿色,侧脉9-14对,干后两面稍突起,全缘;小叶柄长5-10毫米。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上生,短于叶,无毛;萼片4,分离,阔卵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瓣4,分离,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毫米,无毛;雄蕊管坛状;子房卵形,无毛,通常4室。蒴果球形,成熟时自顶端室轴开裂,果壳厚;种子宽,横生,椭圆形至近圆形,边缘具膜质翅。

生长环境

喜光,喜温暖至高温湿润气候,抗风较强,不耐干旱和寒冷,抗大气污染。夜晚,叶片垂落闭合。

分布范围

原产非洲热带地区和马达加斯加;中国福建(厦门)、台湾(中南部)、广东(广州)、广西(南宁、合浦)及海南等地有栽培。

繁殖方法

播种

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挑选,种子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播种能否成功。

1、最好是选用当年采收的种子,种子保存的时间越长,其发芽率越低。

2、选用籽粒饱满,没有残缺或畸形的种子。

3、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种子。

消毒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指对种子进行消毒,另一个是指对播种用基质进行消毒。家庭对种子消毒常用60℃左右的热水浸种一刻钟,然后再用温热水催芽12-24小时。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

催芽: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12-24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

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

对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可以把牙签的一端用水沾湿,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质的表面上,覆盖基质1公分厚,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2—2/3,让水慢慢地浸上来(这个方法称为“盆浸法”);

对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按3×5公分的间距点播。

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的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淋温,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播种后的管理。在深秋,早春季或冬季播种后,遇到寒潮低温时,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来,以利保温保湿。

一般种子发出土需要10-12天,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阳,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

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大部分的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叶子以后就可以移栽。

扦播

常于春末秋初用当年生的枝条进行嫩枝扦播,或者早春用过去一年生的枝条进行老枝扦播。

扦播基质:就是用来扦播的营养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消过毒的扦播基质,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冲洗几次,海砂及盐碱地区的河砂不要使用,它们不适合花卉植物的生长。

扦播枝条的选择:

进行嫩枝扦播时,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长旺盛时,选用当年生粗壮枝条作为播穗,把枝条剪下后,选取壮实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长的一段,每段要带3个以上的叶节,剪取播穗的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个叶节的上方大约1公分处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叶节下方大约为0.5公分处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锋利)。

栽培技术

移栽

小苗移栽时,先挖好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撤上一层有机肥料作为底肥(基肥),厚度约为4-6公分,再覆上一层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

放入苗木后,回填1/3深的土壤,把根系覆盖住,扶正苗本,踩紧土壤到穴口,用脚把土壤踩实,浇透水,浇水后如果土壤有下沉现象,再添加土壤,最后用小竹杆把苗木绑扎牢固,不使其随风摇摆,以利新根生长。

挖头移植有大树也有小树,不管种哪种树都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树才能存活.一是被移植的树必须是健康的,不带任何病茵的;二是要种植地方的土地必须是消毒过的.同时在此特的讲土壤和树距对树生长的影响.在此以小苗移植为例.2006年3月在同一块地方采用红土和沙土搞实验,一年实验证明,在同等水份同等肥料同等管理的情况下,红土地和沙土地种树的长势是不一样的,树和树之间的距离不同对树的长势也不同.如在红土地上,树距离为一米的地方种的树身高为4米,身宽为8公分,在红土地上,树距离为80公分的地方种的树身高为3米,身宽为3公分;在沙土地上,树距离为一米的地方种的树身高为3米,身宽为3.5公分,在沙土地上,树距离为80公分的地方种的树身高为2米,身宽为2公分因此,决论是,非洲楝最适合的环境是红土,行列距离为2米,因为该树的长势比较快,树枝较大,树叶较多,只有长距离才能起到光合作用有利于树的生长,而沙土对该树的生长也比较好;三是被移植的树必须要带有一定数量的根系,经免损坏树头影响树的成活率;四是刚移植种植的树浇灌一定要到位,如果水份不够树就会枯死.扦播枝条(这里只谈小树苗)

管理

播穗生根的最适温度为20℃-30℃,低于20℃播穗生根困难、缓慢;高于30℃,播穗的上下两个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并且温度越高,腐烂的比例越大,扦播后才遇到低温时,保温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来扦播的花盆或容器包起来,扦播后温度太高温时,降温的措施主要是给播穗遮荫,要遮去阳光的50-80%,同时,给播穗进行喷雾,每天3-5次,晴天温度较高,喷的次数也较多,阴雨天温度较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

扦播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温度在75-85%,播穗生根的基本要求是,在播穗未发根之前,一定要保证播穗鲜嫩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制造生根物质。但没有生根的播穗是无法吸收足够的水份来维持其体内的水分平衡的,因此,必须通过喷雾来减少播穗的水分蒸发,在有遮荫的条件下,给播穗进行喷雾,每天3-5次,晴天温度越高喷的次数越多,阴雨天温度越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但过度地喷雾,播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烂,因为很多种类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

扦播繁殖离不开阳光的照射,因为播穗还要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使养分和生根的物质来供给其生根的需要。但是,光照越强,则播穗体内的温度越高,播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播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播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60%,根系长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网,晴天时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网,第二天上午9:00前盖上遮光网。

对光线要求不严,喜欢阳光充足,也耐半荫。

肥水

对于盆载的植株除了在上盆时添加有机肥料外,在平时的养护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肥水管理。

杀虫管理:非洲楝这种树不管大小树每月至少杀虫一次。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不浇。

冬季,在冬季林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3-7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对于地栽的植株,春夏两季根据干旱情况,施用2-4次肥水,先在根颈部处30-100公分,开一圈小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部为20公分,沟内撒进25-50斤有机肥,或者1-5两颗粒复合肥(化肥),然后浇上透水。入冬以后开春以前,照上述方法再施肥一次,但不用浇水。

修剪:冬季修剪,在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

主要价值

本植物除用作庭园树和行道树外,木材尚可作胶合板的材料;叶可作粗饲料;根可入药。

精选阅读

老挝柯Lithocarpus laoticus (Hick. et A. Camus) A. Camus


    中文学名老挝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laoticus(Hick.etA.Camus)A.Camus别名老挝石栎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老挝柯分布区域产云南东南部(金平)。

老挝柯(Lithocarpuslaoticus(Hick.etA.Camu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0厘米。

形态特征

基本特征

一年生枝干后褐黑色,二年生枝及果序轴有多数明显凸起的皮孔,枝、叶无毛。叶略硬纸质,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4-9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突尖,基部宽楔形或急尖,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10-13条,有时上部在近叶缘处连结,支脉尚可见,干后叶面暗灰黑色,叶背淡灰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1.5-2.5厘米。雌花序长4-10厘米,多穗聚生于当年生枝的顶部,花序轴被短柔毛;雌花序长10-15厘米,花每3朵一簇。果序轴下部粗4-6毫米,壳斗近圆球形,高达35毫米,宽20-25毫米,全包坚果,顶部略平坦,壳斗壁厚约1.5毫米,有多个肋状环圈,或在环圈之间有明显或隐约的鱼鳞片状痕迹;坚果近圆球形,径16-22毫米,顶部圆,果壁厚不及1毫米,几无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的绝大部分。花期3月,果次年9月成熟。

典型

据A.Camus的描述,典型的老挝柯其成长叶革质,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支脉几不显,壳斗顶部平坦。

据《中国木本淀粉植物》P101页载:滇南石栎与老挝石栎同种。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500-22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老挝北部。

壶壳柯Lithocarpus echinophorus (Hick. et A. Camus) A. Ca


    中文学名壶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echinophorus(Hick.etA.Camus)A.Ca别名壶斗石砾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产于云南南部(元江)。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

壶壳柯(学名:Lithocarpusechinophorus(Hick.etA.Camus)A.Camus)乔木,高约15米,当年生枝、嫩叶叶柄、叶背至少中脉及花序轴均被脱落性的短柔毛。叶近革质,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果序长约10厘米,果序轴粗约12毫米,壳斗每3个一簇。小苞片线状,坚果扁圆形。果期11月。产于云南南部。生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坡疏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约15米,胸径20厘米,当年生枝、嫩叶叶柄、叶背至少中脉及花序轴均被脱落性的短柔毛,小枝干后暗褐黑色,皮孔不明显。叶近革质,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9-15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狭尖,基部楔形,全缘,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上段平坦,中央裂槽状凹陷,侧脉每边13-17条,支脉不明显,二年生叶的叶背无或几无毛,有带苍灰色紧实的蜡鳞层,干后叶面淡棕色或茶褐色;叶柄长1-1.5厘米。果序长约10厘米,果序轴粗约12毫米;壳斗每3个一簇,幼嫩时长椭圆形,顶端平坦且凹陷,成熟壳斗全包坚果,高20-24毫米,宽16-20毫米,下部宽,近顶部突然狭窄且稍伸长呈壶咀状,口部宽8-12毫米,小苞片线状,略弯钩,上部的长3-4毫米,下部的约1.5毫米,近顶部的则向壳斗口部下弯,覆瓦状排列,有糠秕状鳞秕,壳壁上薄下厚,厚达3毫米;坚果扁圆形,高10-12毫米,宽14-18毫米,柱座明显突出,无毛,无白粉,果脐深不到1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果期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坡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南部(元江)。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

变种

沙坝柯(变种)

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0-12厘米,宽约3厘米,无毛,侧脉每边10-15条,至叶缘附近隐没;叶柄长约1厘米。壳斗扁圆球形,连线状小苞片宽3-3.5厘米,高1.5-2厘米,包着坚果约3/4,壳壁脆壳质,小苞片甚多,弯钩的线状,长5-8毫米;坚果扁圆形,宽22-25毫米,果脐中央部分微凸起,径15-18毫米。花、果期同前。

产云南屏边等地。生于海拔约19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越南东北部也有。

金平柯(变种)金平石栎

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4厘米,宽2-4厘米,侧脉每边12-14条,互不连接,叶背的毛较迟脱落但稀疏且纤细。壳斗扁圆形,包着坚果一半以上,或有时不到一半,宽20-25毫米,小苞片短线状或有时钻尖状,弯钩或稍伏贴生壳壁,长2-3毫米,稀较短,被棕黄色蜡鳞;坚果扁圆形,顶部略平坦,无毛,果脐凹陷,口径15-20毫米,深约1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花期7-8月,果次年10-11月成熟。

产云南东南部(金平、西畴、麻栗坡等地)。

球壳柯Lithocarpus sphaerocarpus (Hick. et A. Camus) A. C


    中文学名球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sphaerocarpus(Hick.etA.Camus)A.C别名各黎(广西德保),球果石栎、球壳椆二名法Lithocarpussphaerocarp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广西、云南、越南北部

球壳柯,学名:Lithocarpussphaerocarpus(Hick.etA.Camus)A.Camus。为壳斗科柯属的一个种。乔木。产广西西部(靖西、德保)、云南南部(金平、勐腊等地)。生于海拔600-13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在广西凤山、靖西一带多见于阳坡疏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胸径20-40厘米,小枝及二年生叶干后颜色苍暗,嫩叶干后叶面常有油润光泽,枝、叶无毛。叶厚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2-20厘米,宽4-7厘米,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沿叶下延,全缘,中脉在叶面甚凸起,侧脉每边14-18条,支脉密接,彼此近于平行,叶背有紧实的蜡鳞层,成长叶背面带灰白色;叶柄长1.5-2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有时单穗腋生;雌花序长10-2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很少2朵或单朵同时生于花序轴的基部,花簇基部有长3-7毫米的花柄,柄上着生细小、三角形的小苞片,花柱长1-1.5毫米,稍斜展。果序轴粗7-12毫米,壳斗全包坚果,圆球形或略扁圆形,径15-20毫米,壳壁脆壳质,厚约0.5毫米,被苍灰色细毛,小苞片三角形,细小,疏离,位于壳斗顶部的有时仅具痕迹;坚果扁圆形,高12-16毫米,宽14-19毫米,密被灰黄色粉末状细毛,果脐凹陷,深约1毫米或较浅,口径8-12毫米。花期12-1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3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多见于阳坡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西西部(靖西、德保)、云南南部(金平、勐腊等地)。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苦楝病虫妨害防治方法


苦楝病害有溃疡病、褐斑病、丛技病、花叶病、叶斑病;苦楝虫害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蝉、星天牛等。

1.大袋蛾:大袋蛾的幼虫蚕食叶片,79月危害最严重,可用90%的敌百虫0.1%溶液喷杀。亦可在冬季或早春人工剪摘虫囊。

2.斑点病:是病原真菌引起的。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斑,周围有紫红色晕圈,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随着气温的上升,有时数个病斑相连,最后叶片焦枯脱落。该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至30℃,孢子萌发适温18℃至27℃,在温度合适且湿度大的情况下,孢子几小时即可萌发。本地区现已进入雨季,有植株栽植密,通风透光差,株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湿、温度适宜的环境,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非常有利,且病菌可反复侵染,不加以重视,可能会使病害大发生。防治方法: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大生1000倍液喷雾。

3.金龟子:防治时应于傍晚或凌晨进行,防治可用辛硫磷或乐斯本喷雾防治。

4.红蜘蛛:可用敌敌畏1200~1500倍液喷杀之,也可用40%乐果1500倍液喷杀。五,缺铁引起的叶子黄化:缺铁的典型表现是嫩叶先黄化。

5.黄化病:

(1).吃药片。采取在树干上直接嵌入含有螯合铁的绿亨铁王药片。通过树木的营养吸收将铁均匀输送到树叶中去,从而补充有效铁元素。

(2).打吊瓶。即将专用吊瓶营养液挂在树身1.3米左右,类似于给病人打吊瓶。

(3).喷药水。除了在根系部、枝杆部想办法外,还可以对树叶片进行喷施,由叶片吸收铁。

(4).打注射。就是给树干注射的技术来防治树黄化病。即用充电式电钻在树干上钻注射孔,深约1.2-1.5厘米至木质部,再用手动式树干注射器注射硫酸亚铁+纯净水+杀菌剂稀释液。

黑家柯Lithocarpus magneinii (Hickel et A. Camus) A. Camu


    中文学名黑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magneinii(HickeletA.Camus)A.Cam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黑家柯分布区域产自云南东南部(金平、屏边)。

黑家柯(学名:Lithocarpusmagneinii(HickeletA.Camus)A.Camus)为乔木,高15-25米,小枝及叶柄干后变褐黑色。叶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常较大;雌花每3朵一簇,壳斗挺直,果序轴较其着生的枝条粗壮,壳斗碗状,包着坚果2/3-4/5;坚果宽圆锥形或扁圆形,透熟时有纵缝裂隙。花期2-4月,果次年同期或10月成熟。产老挝、越南和中国云南。生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25米,胸径40-60厘米,新生嫩叶及花蕾干后常有油润的树脂,小枝及叶柄干后变褐黑色,皮孔小,淡棕黄色。叶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危?浯笮⒅实亍⒀丈?鸵堵龅慕峁咕?氲ス?碌募竿耆?恢拢灰侗??1-1.5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常较大,长6-1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很少兼有单朵散生于花序轴的下部,花簇的基部有长3-8毫米,粗3-4毫米,壳斗成熟时粗达7毫米的柄,花柱3或4(-5)枚,长不过1毫米,挺直,果序轴较其着生的枝条粗壮,下部无果,散生明显的皮孔,壳斗碗状,高(柄除外)10-15毫米,宽16-22毫米,包着坚果2/3-4/5,壳壁厚1.5-2.5毫米,外壁有6-8个线纹环圈(柄部有1-3个);坚果宽圆锥形或扁圆形,高12-16毫米,宽18-20毫米,被黄灰色丝光质细伏毛,透熟时有纵缝裂隙,深约1毫米,口径12-15毫米,中央部分稍隆起。花期2-4月,果次年同期或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东南部(金平、屏边)。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该种特征

黑家柯与单果柯组成一个较特殊的自然群,其特征是:壳斗有规则的线纹状圆环,其基部有长的壳斗柄,果脐凹陷,坚果密被丝光质、纤细的伏毛;植株的幼嫩器官干后有暗褐色树脂流出。单果柯与该种的唯一区别是前者单个壳斗散生而本种则是3个一簇。

棱果柯Lithocarpus triqueter (Hickel et A. Camus) A. Camu


    中文学名棱果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triqueter(HickeletA.Camus)A.Cam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棱果柯分布区域产自云南(河口、屏边)。越南北部也有。

棱果柯(学名:Lithocarpustriqueter(Hickel&A.Camus)A.Camus)为高大乔木。花序轴及叶背有细片状紧贴的蜡鳞层。叶厚纸质,狭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全缘,叶柄长2-2.5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长8-10厘米,每3朵一簇;果序轴粗壮,壳斗略呈不对称的近圆球形,全包或包着坚果的绝大部分;坚果一或两侧稍呈压扁状的圆球形,果脐凸起。花期约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产中国云南省及越南。生于海拔600-12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花序轴及叶背有细片状紧贴的蜡鳞层。叶厚纸质,狭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15-25厘米,宽5-7厘米,顶部短渐尖,基部楔尖,沿叶柄下延,全缘,中脉的下半段在叶面微凸起,但上半段及侧脉稍微凹陷,侧脉每边8-11条,在叶缘附近斜弯向上并隐没,支脉纤细,疏离,干后叶面暗褐色,叶背灰棕色;叶柄长2-2.5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长达20厘米;雌花序长8-10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1毫米,通常3花、有时2花同时发育结实;果序轴粗壮,基部粗约1厘米,壳斗略呈不对称的近圆球形,径22-26厘米,全包或包着坚果的绝大部分,小苞片鳞片状,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干后苍灰或淡褐灰色,密被糠秕状腊鳞;坚果一或两侧稍呈压扁状的圆球形,上半部有钝纵棱,柱座四周明显浅凹陷,高与宽约16-24毫米,被脱落性毛状蜡鳞,果脐凸起,占坚果面约一半或稍多。花期约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河口、屏边)。越南北部也有。

该种提示

棱果柯的原描述仅有果序,记载其果被毛,果脐位于坚果的底部至约1/3。

苦楝白斑病的防治方法


苦楝白斑病在江苏、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该病危害苗木和幼树叶片,引起早期落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严重时导致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片的正面出现褐绿色圆斑,以后病斑中心变灰白色至白色,边缘褐色似蛇眼状。发病后期,病斑穿孔,其外围有一黄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斑两面密生许多黑色小霉点,以叶背面为多,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为楝尾孢菌(CercosporameliaeEll.etEv.),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生长季内分生孢子可进行反复侵染。8-9月为发病盛期,病害延续至10月中旬。高温、高湿发病重,夏季、秋季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木的抗病力。

②秋季清理地面上的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③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波尔多液,以预防侵染。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1000-1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2-2次。

红柯Lithocarpus fenzelianus A. Camus


    中文学名红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fenzelianusA.Camus别名琼崖柯(海南植物志),琼崖石栎、赤杯、红铁楣(海南岛),洽楣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

红柯(学名:Lithocarpusfenzelian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海拔350米至1,000米的地区,常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海拔较高的山地。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厘米。一年生枝有明显槽棱,枝、叶无毛。叶硬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3-6厘米,顶部尾状长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或上部叶缘明显波浪状,中脉在叶面微凸起,侧脉每边7-10条,在叶面常裂槽状凹陷,支脉密,有时隐约可见,二年生叶的叶背干后棕灰色或灰白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2-3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被短柔毛;雌花序长达15厘米;雌花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幼嫩壳斗的小鳞片细小,三角形,基部连生,成熟壳斗圆球形或扁圆形,高16-22毫米,宽20-25毫米,全包坚果,壳壁厚1-2毫米,小苞片与壳壁愈合,形成6-8个肋状环圈,有时为宽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宽四边形,位于壳斗上部的常较明显;坚果近圆球形,顶部被细伏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的2/3或更多。花期2-4月,果次年8-9月成熟。

产地生境

产海南。生于海拔350-1000米常绿阔叶林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它常与陆均松或鸡毛松混生,为组成针叶阔叶常绿林的上层树种。模式标本采自海南红毛岭。

主要价值

树皮灰色,厚8-10毫米,小片状剥落,内皮红褐色,聚合射线密而明显突出,木质部的管孔甚细小,宽木射线甚窄,心边材区别分明,心材红褐色,边材色较淡,材质甚坚重,耐水湿,耐腐,为水工、梁柱、车船、建筑、器械的优良材,在海南产的木材类别中属于一类材,列入红稠类。

望楼柯Lithocarpus garrettianus (Craib) A. Camus


    中文学名望楼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garrettianus(Craib)A.Cam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望楼柯分布区域望楼柯产自云南西南部(景东)。泰国、缅甸、老挝及越南也有分布。

望楼柯(学名:Lithocarpusgarrettian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多生在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约达20米,胸径约30厘米,嫩枝粗壮,密被灰黄色绒毛,2-3年生枝散生皮孔。叶革质,倒披针形或有时倒卵形,长12-22厘米,宽4-8厘米,顶部短突尖,基部楔尖,嫩叶两面被灰黄或黄棕色绒毛,叶背中脉兼被长柔毛,毛脱落后显出黄灰色蜡鳞层,中脉在叶面稍凸起,侧脉每边10-13条,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位于近顶部的常互相连接,在叶面稍凹陷,支脉明显,彼此近于平行;叶柄长1-2厘米,粗壮,被毛。雄花序穗状或组成圆锥花序,雌、雄花序轴均被绒毛,雌花序长达20厘米,有时顶部为雄花,雌花每3朵一簇,小苞片初期为小鳞片状,花后不久伸长,结果时为弯钩的线状,长4-6毫米,壳斗包着坚果2/3以上,连小苞片横径2-2.5厘米,高约1.5厘米,壳壁脆壳质,被毛;坚果扁圆形,宽12-15毫米,高8-12毫米,顶部略尖,栗褐色,果脐凹陷,口径9-12毫米。花期6-8月,果次年秋季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望楼柯产自云南西南部(景东)。泰国、缅甸、老挝及越南也有分布。

近种区别

望楼柯与L.skanianus(Dunn)Rehd.近似,望楼柯线状的小苞片较长。

滇南柯Lithocarpus pakhaensis A. Camus


    中文学名滇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pakhaensisA.Camus别名滇南石栎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滇南柯分布区域云南东南部(屏边、金平),越南北部。

滇南柯,Lithocarpuspakhaensi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植物。产云南东南部(屏边、金平)。生于海拔1000-1400米山谷密林中较湿润地方。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芽鳞、枝及叶均无毛,当年生枝与叶柄压干后暗褐色至褐黑色且有淡薄的灰白色粉霜,3-4年生枝有少数皮孔。叶薄革质,披针形,长7-12厘米,宽1.5-3?迕祝?ゲ拷ハ脸ぜ猓??肯列?猓?匾侗?卵樱?新鲈谝睹媛∑穑?嗦雒勘?8-12条,支脉不显,全缘,两面同色,嫩叶干后叶面有油润光泽;叶柄长1-1.5厘米。雌花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有时位于花序轴近顶部的为3朵簇生,花序轴被干后呈毡毛状甚细小的蜡鳞,花柱3或2枚,长约1毫米。果序长4-6厘米,果序轴粗4-6毫米,有成熟壳斗2-5个;壳斗碟状,包着坚果基部,基部突狭窄且稍延长,外形近似宽漏斗状,高8-12毫米,宽15-20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疏离,紧贴,隐约可见,位于壳斗下部的常略连生成3-4个圆环;坚果圆锥形,很少扁圆形,高15-20毫米,宽16-20毫米,顶端尖,无毛,果脐深1.5-2毫米,口径10-15毫米。花期2-3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屏边、金平),越南北部。

主要价值

用作木材。

相近种群

本志据以描述的标本,它的叶片及坚果远比原描述及其附图的为小。A.Camus的16-14图很可能是万宁柯的果,但她发表该种时仅凭Poilane25065一号标本。

本种与万宁柯较为近缘,除坚果较小,枝及叶干后暗褐色或黑暗色有差异外实难区分。

毛果柯Lithocarpus psedudovestitus A. Camus


    中文学名毛果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psedudovestitusA.Camus别名毛果柯白杯、五指山椆、细叶椆、姜磨椆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毛果柯分布区域产广东西南部、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

,Lithocarpuspsedudovestitu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25米,胸径50厘米;二年生枝有皮孔,枝、叶无毛。本种多见于海拔180-900米山谷较湿润地方,产于广东西南部(阳春)、海南、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至南宁一带)、云南东南部(屏边、西畴等地)。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胸径50厘米;二年生枝有皮孔,枝、叶无毛。叶厚纸质,倒披针形,有时兼有长椭圆形,长8-18厘米,宽2-4厘米,顶部钝或近于圆,很少急尖,基部楔尖,沿叶柄下延,中脉在叶面稍凸起或近于平坦,侧脉每边9-14条,有时在叶面微凹陷,互不连接,支脉不显,全缘,干后叶面颜色苍暗,叶背灰或带苍灰色,有较厚的紧实蜡鳞层;叶柄长很少超过1厘米。雄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或雌雄同序,花序轴被糠秕状鳞秕,雌花每3或2朵一簇,很少兼有单朵散生,花柱3-5枚,长不到1毫米,常坚直,花簇基部短垫状凸起,花后伸长呈柄状,长达5毫米。果序的果密集,果序轴粗达10毫米,散生皮孔;壳斗浅碗状或碟状,高2-5毫米,宽10-20毫米,小苞片甚小,有时仅顶端的钻尖部尚分明,位于基部的略连生成圆环,与坚果相同均密被淡黄灰色细毛;坚果宽圆锥形,高12-15毫米,宽16-20毫米,顶端柱座短突起,果脐凹陷,口径4-6毫米,深2-3毫米。花期8-10月,果次年同期成熟。

生长环境

在两广,本种多见于海拔180-900米山谷较湿润地方,在云南则多见于海拔1500米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西南部(阳春)、海南、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至南宁一带)、云南东南部(屏边、西畴等地)。

榄叶柯Lithocarpus oleaefolius A. Camus


    中文学名榄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oleaefoliusA.Camus别名榄叶石栎、榄叶椆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Bl.)种榄叶柯分布区域江西、福建、湖南、贵州四省南部、广东、广西

榄叶柯,Lithocarpusoleaefoliu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8~15米,芽鳞几无毛,一年生枝、叶柄、叶背及花序轴被易脱落的褐锈色或棕黄色长柔毛,二年生枝暗褐黑色,皮孔甚小,不易察见。

形态特征

叶硬纸质,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6厘米,宽2~4厘米,顶部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很少上段边缘浅波浪状,中脉的下半段在叶面微凸起,侧脉每边11~14条,支脉不显,叶背被向同一方向倒伏的柔毛兼被紧实的蜡鳞;叶柄长1~1.5厘米。雄穗状花序三数穗排成圆锥花序,少有单穗腋生;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1毫米,壳斗圆球形或扁圆形,或顶端略狭窄而伸长呈乳头状凸起的梨形,径26~32毫米,全包坚果或兼有包着坚果的3/4,壳壁上薄下厚,顶部薄,小苞片三角形,分明,覆瓦状排列,伏贴,位于壳斗顶部的密接而细长,有时向壳斗的顶口下弯,鳞秕细片状,略松散,无毛;坚果扁圆形或近圆球形,径20~25毫米,栗褐色,无毛,无白粉,果脐深约1毫米,口径14~20毫米。花期8~9月,果次年10~11月成熟。模式标本采自广西融安县。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500~1200米山地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贵州四省南部、广东、广西。

主要价值

树皮暗灰至灰黑色,不开裂,树高约13米的树皮厚约8毫米,内皮淡红褐色,脊棱显著突出。果实含淀粉为50%~60%。

《非洲楝Khaya seegalesis (Desr.) A. Juss.》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