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硬头黄竹拉丁文名Bambusarigida别名硬头黄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百合纲亚纲单子叶植物纲目莎草目亚目禾本目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Bambusa种硬头黄亚种簕竹亚属分布区域广东省,贵州省,四川,江西赣州

硬头黄竹(Bambusarigida)是一种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繁殖方法多种多样,材质优良,经济价值高的中型丛生竹种。历来是造纸一级制浆原料和优良农用建筑材料,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硬头黄竹属双子叶植物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省和四川省、贵州省等地。绿,背淡,披针形,枝端约有5-9叶。穗白色,已干枯,仅自基部砍断之处生者,正常生长之杆未花。 

形态特征

竿高5-12米,直径2-6厘米,尾梢略弯拱,下部劲直;节间长30-45厘米,无毛,幼时薄被白色蜡粉,竿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偶在竿基部第一节的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或第二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直径粗4-6毫米。

箨鞘早落,硬革质,背面于下半部近内侧边缘贴生暗棕色刺毛,老时变无毛,先端向外侧倾斜而呈稍不对称的宽弧拱形;箨耳不相等,略有皱褶,深褐色,边缘被波曲状长约1厘米的繸毛,大耳通常呈卵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在竿上部者近长圆形或披针形,小耳卵形或近圆形,其大小仅为大耳的2/3;箨舌高2.5-3毫米,条裂,边缘具流苏状毛,毛落后而呈细齿状或啮蚀状;箨片直立,易脱落,呈近于对称的卵状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背面贴生极疏的棕色小刺毛,腹面近基部的脉间密生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作圆形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3-4毫米,边缘近基部被纤毛,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5。

叶鞘背面无毛,纵肋隆起,仅外侧边缘被短纤毛;叶耳椭圆形,边缘具少数繸毛;叶舌高0.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5-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或仅近基部被疏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细尖头,基部楔形,次脉4-9对。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当多枚簇生成丛时其中多为不孕小穗,单生者则多为发育良好的孕性小穗,后者长3-4.5厘米,含小花3-7朵,基部托以数枚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无毛,长2-4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颖椭圆形,长6-7毫米,多脉,先端急尖;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宽4-8毫米,具多脉,中脉隆起成脊,先端具短尖头;内稃较其外稃稍短,具2脊,脊于上部被纤毛,脊间5脉;鳞被3,长1.5-3毫米,上部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半匙形,后方1片稍较长,倒卵状披针形;花药长4-6毫米,顶端被画笔状毛,子房具3棱,卵球形,具柄,连柄长2-2.5毫米,顶部被糙硬毛,花柱被毛,长1.5-2毫米,柱头3,被短毛,长不及1毫米。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硬头黄竹适生于海拔350~500米之间的溪河沿岸和低山坡地,沟槽山地及屋前屋后,田边地角,坡度在30度以下的地区,小片或四旁零星栽培。硬头黄竹要求水热条件较高,年平均气温15~18℃左右,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绝对低温常年不低于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当年出笋的幼竹木质化程度低,如温度低于0℃时往往受冻形成千稍不能成竹。

硬头黄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在pH值4.5~7土壤中生长,比较紧实的山地土壤也可正常生长,但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竹丛生长虽好,叶色深绿,出笋亦壮平均胸径可达5~6cm,亩产竹株数可在1000株以上,总蓄积达3000公斤土壤贫瘠生长不良,出笋细弱,叶色发黄,黄竹需要充足的光照,栽植在林冠下或背光的条件下均生长不良,因此,应留出适当间隔进行定植。

分布范围

产四川。常栽培于平坝、河边或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巴县。现其他省市已引种。

主要价值

竿材厚而坚实,且其下部挺直,常用作搭棚架、晒架以及做各种农具。

繁殖方法

母竹选择:以一年生为宜。忌过幼与过老。鉴别方法为;竹丛内枝稍短,叶片少,而叶已完全展开,一般冠幅长1米。从竹秆上看,竹秆碧绿也,有丰富约白色蜡粉近地表看2~3片笙箨包裹竹节有箨的锯齿状宿存,修枝后节青色。

利用竹秆节的每一生枝部分,在其主柱的基部萌发盼蝌枝,成簇生长,具有隐芽,能萌发生报的特性,选用2~3年生撼壮竹,在其上选择节短,基部粗于0.5cm。基部2~3节上有明显可见的饱满芽,枝篼肥大有白色根点露出侧枝,剪取长度为20cm,枝篼上一般保留2~3个节,最上一节留一小侧枝带叶2~3片,其余剪掉,断尖,脓桩竹的主侧枝都较粗壮,育苗,造林效果好。其次也可用伐桩上的鸡毛腿育苗造林,育苗时间,多在春末进行,育苗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苗生根。竹苗可多次出笋成苗,经3~4月形成有十余株的苗丛。可以分株再繁殖或次年移苗造林。育苗方法与常规的扦插育苗,管理基本相同。

扩展阅读

硬头青竹Phyllostachys veitchiana Beudle


    中文学名硬头青竹拉丁文名PhyllostachysveitchianaBeudl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倭竹族亚族刚竹亚族属刚竹属

硬头青竹是产于湖北西部及四川的一种竹子,竿高3-5米,粗1-2.5厘米,幼竿被白粉并疏生短柔毛;节间一般长20-22厘米,壁厚3-5毫米;节处隆起,竿环高于箨环。

形态特征

竿高3-5米,粗1-2.5厘米,幼竿被白粉并疏生短柔毛;节间一般长20-22厘米,壁厚3-5毫米;节处隆起,竿环高于箨环,节内长4毫米。箨鞘背面绿色具紫色纵条纹,被白粉,基部箨鞘混生有灰白色或淡褐色柔毛及长短不一的短硬毛,其余的箨鞘则近于无毛或无毛,边缘生长短不齐的纤毛;箨耳紫色,三角形、阔镰形至镰形,斜上举,与箨片基部明显相连、边缘饰以弯曲的繸毛;箨舌紫色,拱形,长约2-3毫米,边缘呈啮蚀状,密生长为2-3毫米并带紫色的粗纤毛;箨片三角形至狭三角形,直立或外倾,紫色或绿紫色,微呈波状。末级小枝具1或2叶;无叶耳,有鞘口繸毛数条,直立;叶舌边缘具粗纤毛;叶片线形或阔线形,长8-14厘米,宽1.2-1.8厘米。花枝为稍紧密的头状或短穗状,其下托以5-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后者薄革质,边缘密生纤毛;佛焰苞生于花枝下部者为广卵形,愈向枝的上部则愈狭,叶耳及鞘口继毛俱缺,叶舌明显,缩小叶极小,锥状或三角形,每片佛焰苞腋内具假小穗1或2枚;小穗通常具4或5朵小花;小穗轴易自颖之上及诸小花之间脱节:颖1或2片,大小多变化,通常较外稃为狭,多少呈膜质,被长柔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外稃狭披针形,除基部外密被长柔毛,有不明显的多脉,背部具脊,顶部渐尖呈短芒状,第一小花的外稃长12-14毫米,其内俘及雌雄蕊常发育不良而极小,其余小花的内稃短于外稃,具长柔毛,顶端2裂;鳞被匙形,上端具细纤毛;花药长6毫米;子房三棱形,花柱1,柱头3。果实未见。笋期5月,花期5-6月。

分布范围

产湖北西部及四川。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主要价值

竹竿坚实挺直,质地优良,可作家具或劈篾编织均可。

本种提示

本种原系根据一花枝标本发表,此花枝及叶枝仅具1或2叶的特征与四川名山、灌县等地所产的被命名为P.RigidaX.JiangetQ.Li者极相似,故将P.Rigida作为本种的异名。本种与贵州刚竹P·guizhouensisC.S.ChaoetJ.Q.Zhang很相似,但本种的地下茎具一圈明显的通气道、竿中部的箨鞘无刺毛、末级小枝具1或2叶等特征可以与之相区别。

慈孝竹Bambusa multiplex


    中文学名孝顺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别名孝顺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簕竹属Bambusa亚属孝顺竹亚属分布区域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慈孝竹,又名孝顺竹。为禾本科簕竹属灌木型丛生竹,地下茎合轴丛生。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但在南方暖地竹种中,慈孝竹的耐寒力较强,喜排水良好、湿润的土壤。性好高爽,适生于温暖湿润、背风、土壤深厚之环境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主要价值

孝顺竹竹秆丛生,四季青翠,姿态秀美,宜于宅院、草坪角隅、建筑物前或河岸种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本种杆青绿色,枝叶密集下垂,形状优雅、姿态秀丽,为传统观赏叶竹种。多栽培于庭院供观赏,在庭院中可孤植、群植,作划分空间的高篱;也可在大门内外入口角道两侧列植、对植;或散植于宽阔的庭院绿地;还可以种植于宅旁作基础绿地中作缘篱用。也常见在湖边、河岸栽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栽培技术

种植

孝顺竹以母竹移栽最为简便,应于3月间进行,以竿基芽眼肥大,须根发达者为佳,母竹留枝2、3盘。至于移兜栽植,则不留竿部,只栽竹兜也会成活。

孝顺竹也可用分根或埋条繁殖,剪取每节带叶枝条埋土繁育。

病虫害防治

及时清扫慈孝竹下的枯竹叶,组织人力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生长过快失去控制。注意病虫害及植株干旱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常见变种

毛凤凰竹(变种)(湖南)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箨鞘背面被糙伏毛。

产江西、湖南。生于旷地或溪边。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

观音竹(变种)(广东)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特征为竿实心,高1-3米,直径3-5毫米,小枝具13-23叶,且常下弯呈弓状,叶片较原变种小,长1.6-3.2厘米,宽2.6-6.5毫米。

原产华南地区。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也常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或盆栽以供观赏。

石角竹(变种)(台湾)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蘀鞘先端近于两侧对称的宽拱形。

产台湾。常年植于旱地田野间和山麓,广州庭园间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本变种常栽培以作绿篱和防风林。

黄纹竹(栽培型)(广西植物)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节间在具芽或具分枝的一边具黄色纵条纹。

产四川。栽培于成都望江楼公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成都。

小琴丝竹(栽培型)(四川)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

四川、广东和台湾等省于庭园中栽培。

竿和分枝的色泽鲜明,有如黄金间碧玉,在庭园种植以供观赏。

银丝竹(栽培型)(香港)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

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垂枝竹(栽培型)

原产我国,广州庭园中有栽培。

为庭园观赏品种,叶片细长,枝叶下垂,形似垂柳,甚为美观。

凤尾竹(栽培型)

本栽培品种与观音竹相似,但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具9-13叶,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等特征与之有别。

原产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小叶琴丝竹(栽培型)

本栽培型与凤尾竹相似,其不同处在于植株较矮小,高1-3米,竿初时色淡红,后转为黄色并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小枝下弯,具12-20叶,叶片长1.6-3.8厘米。

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银丝大眼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basistriata McClure


    中文学名银丝大眼竹拉丁文名Bambusaeutuldoidesvar.basistriataMcClure别名斑坭竹、坭竹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属刺竹属

丛生竹。秆高6-12m,径4-6cm。秆基部数节的节间绿色而间有黄白色条纹,非常漂亮。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在于竿下部各节间和新鲜箨鞘的背面均为绿色而具黄白色纵条纹,箨耳大的那一枚强波状皱褶。

竿高6-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近于无粉,无毛或有时仅于上半部疏生脱落性小刺毛;竿壁厚5毫米,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革质,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干时向黄白色细条纹,先端向外侧一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形状各异,质极脆,略皱,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耳极下延,其下延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2/5-1/2,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长5-6.5厘米,宽约1.5厘米,小耳近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厘米,或有时完全与箨片基部相连,故难以区分;箨舌高3-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齿裂或条裂,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不对称的三角形至狭三角形,背面疏生脱落性小刺毛,腹面近基部脉间被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锐利硬尖头,基部略微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约为1厘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5。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有时不存在,存在时则呈卵形或狭倒卵形乃至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具数条直或曲的细长繸毛;叶舌高约0.5毫米,截形,边缘具微齿;叶片披针形至宽披针形,一般长12-25厘米,宽14-25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骤渐尖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数至多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长2.5-5.5厘米;小穗含小花5-6朵,基部承托以数片具芽苞片;小穗轴节间形扁,长3-4毫米,顶端膨大且在其边缘被短纤毛;颖仅1片,长圆形,长9-10毫米,背面无毛,但有许多极小的紫色斑点,具11脉,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外稃与颖相似,但长12-13毫米,具13-15脉;内箨披针形,长约11毫米,具2脊,脊近顶端被短纤毛,脊间4脉,脊外每边各具2脉;鳞被3,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较窄,长约2毫米,后方1片较大,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花药长5毫米,顶端又开;子房近球状,直径约1毫米,顶端被短硬毛,花柱极短,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颖果幼时近倒卵状,长约5毫米,顶部被短硬毛,并留有柱头残余。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观赏应用:丛态优美,高大。

硬头苦竹P.longifimbriatus S.Y.Chen


    中文学名硬头苦竹拉丁文名P.longifimbriatusS.Y.Chen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族亚族北美箭竹亚族属大明竹属亚属川竹亚属分布区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广东、浙江

硬头苦竹,被子植物,竿高3—4米,竿壁较薄,髓丰满,棉絮状,新竿绿色,密被不均匀的针点状紫色和白粉,老竿暗绿色;箨鞘薄革质,宿存,长约为节间的1/2,绿色,竿基部1或2节上者初带紫红色,后转绿带暗桔黄色,箨耳深绿色,狭镰形,耳缘有紫色作放射状伸展而较粗壮的缝毛,箨舌截形,高约1毫米,背部有短绒毛,边缘具短纤毛;箨片披针形,左右稍不对称,淡绿色。末级小枝具4或5(稀6)叶;叶耳点状乃至椭圆形,叶舌微呈拱形,叶片质薄,椭圆状披针形,笋期5月下旬至6月底。产自广东,篾性差,不宜被篾,可作棚架、篱笆等用。

形态特征

竿高3—4米,径粗约1.5厘米,竿壁较薄,厚约3毫米,髓丰满,棉絮状,新竿绿色,密被不均匀的针点状紫色和白粉,无毛,老竿暗绿色,被灰黑色粉质;节间长29—42厘米,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基部微凹;竿环隆起,高于箨环;节内长约7毫米;箨环无毛,仅留有箨鞘基部的残留物而呈阔圆环状;竿每节分3–7枝,枝与竿成200—25的夹角,主枝上所生的小枝则密集。箨鞘薄革质,宿存,长约为节间的1/2,绿色,但竿基部1或2节上者初带紫红色,后转绿带暗桔黄色,背部被脱落性白粉,无毛,仅箨鞘基部被脱落性毛环,箨鞘边缘生棕色短纤毛;箨耳深绿色,狭镰形,耳缘有紫色作放射状伸展而较粗壮的缝毛,后者长达1—1.5厘米,先端微曲;箨舌截形,高约1毫米,背部有短绒毛,边缘具短纤毛;箨片披针形,左右稍不对称,淡绿色,外翻,先端渐尖,基部向内收窄,两面均具微毛,边缘具细齿。末级小枝具4或5(稀6)叶;叶耳点状乃至椭圆形,耳缘有长达0.8—1厘米的曲折缝毛;叶舌微呈拱形,高约1毫米;叶片质薄,椭圆状披针形,长9-14.5厘米,宽1.4-1.8厘米,次脉通常5—6对,叶缘两边都具细锯齿。花枝未见。笋期5月下旬至6月底。

分布范围

产广东,浙江杭州也有栽培。

主要价值

篾性差,不宜被篾,可作棚架、篱笆等用。

风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


    中文学名凤尾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别名观音竹、米竹科禾本科

凤尾竹又名观音竹,该竹子原产中国南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摄氏度。

简介

学名:Bambusamultiplexcv.Fernleaf.

别名:观音竹、米竹科属:禾本科、箣竹属

习性:喜光,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稍耐阴。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土层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耐寒性稍差。

形态特征:为孝顺竹的变种。为禾本科竹亚科凤尾竹属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植株丛生,叶细纤柔,弯曲下垂,宛如凤尾。叶细小,长约3厘米,常20片排生于枝的两侧,似羽状。

分布: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江、浙-带也有栽培,地栽、盆栽均可。

繁殖:多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在2—3月间选一二年生母竹3~5株为一丛带土分栽。扦插,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移栽:需在2-3月进行。盆栽,每2-3年换盆1次,将老竹取出,扒去宿土,剪除细小地下茎和老竹,加入肥土。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放半阴处养护,勤向叶面喷水,每月施肥1次。冬季搬入室内向阳处。

病虫害:常发生叶枯病和锈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叶枯病,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锈病。虫害有介壳虫和蚜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施肥:为使每年能生长健壮竹子,应施用氮,磷,钾,硅肥和有机肥。幼苗培土兼有保墒,初栽期使用腐叶土和草木灰打底,固竹抗摇曳之功能,简单而有效。

应用: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

介绍

凤尾竹四季常青,苍翠可爱,竿细而矮,叶狭而小,制作成微型盆景,娇小玲珑,体态闲雅,置之阳台、案头、窗前,十静幽观感,所以人们对它作了“不可一日无竹”的极高品价。凤尾竹性喜半荫半阳、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繁殖大部分地区都以分株为主,四至五月进行,成活率极高。如需大量繁殖,或只需十厘米以内的微小凤尾竹,只有在梅雨天用扦插的方法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效果。六月份剪取腋生冒出的茂盛细枝,从节下五毫米处剪下,用800PPm的萘乙酸湿泡半分钟,晾干后扦插在纯谷糖灰中,(如剪取簇生枝效果更佳)浇足水,植于湿度较好的荫凉处。一定要保持盆内湿润,半月后开始生根,立秋后用普通培养土上盆,旁配玲珑剔透的英石或湖石,渐见阳光,秋末便可成一盆理想的微型盆景。凤尾竹从四月至十月不断萌发新笋长枝出叶,因此盆内要保持充分的水份,盛夏炎热,严忌太阳直射,还应常向枝叶喷水,以防叶尖发焦。冬季气温低于0℃必须搬进室内养护,因盆小土少经不起严寒霜冻,否则轻则枝枯叶落,重者难发新笋,甚至枯死。风尾竹喜肥,生长期每周应施一次千分之零点五的复合肥,或十比一的粪肥即可。凤尾竹病虫害极少,长期氮肥过多,通风不良,容易发生白粉病,生长期不可通风不良。

栽培与养护

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春、夏、秋生长季节,由根茎部数次长出小笋,富有生机,颇为有趣。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老竿逐渐枯萎,可随时剪去,以保持姿态的优美。总之,凤尾竹管理较简易,除盆干时浇水外,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管理

凤尾竹亦称“观音竹”。禾本科。杆丛生,枝叶细小,四季常青,为盆栽佳品。凤尾竹性喜深厚、肥沃、疏松、偏酸壤土。盆栽一二年就得来一次换土。培养土最好用腐植土6份,菜地表层熟土2份,河砂1份,苔醇或锯末(发酵)过磷酸钙共1份上盆,盆要逐渐加大,竹丛则逐年壮旺,春秋季节,不断发生新叶,色泽翠绿,玲珑异常。凤尾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民间有“早浇复苏水,控浇拔节水,巧施行鞭肥”的说法。早春浇1遍复苏水可减少早春竹叶干黄,还可促进受冻竹丛迅速复壮。小满过后是新笋生长盛期,水份过大,竹茎陡长,破坏株形。待新笋生长足再浇大水。新笋展叶后正是根鞭生长旺盛季节,每间隔2周施1次饼肥液。10月底再施1次有机物,促冬笋肥大健壮。竹丛更新,民间有:“存三去四莫留七”的竹谚。每年冬初或早春,结合换盆,对幼年茎杆保留不动,对多年老茎杆或另栽或剪去。保持竹丛处于青壮才能枝繁叶茂。繁殖方法有分株、根插、杆插。分株在晚冬或早春进行。首先将植株从盆中倒出,将丛生状的茎杆分割成若干株,再进行盆栽或地种。只要保持湿润,五六月份会萌发新叶。根插在早春进行。先从基部将幼嫩根鞭刨出,切成4?5个节1段,埋人土中踏实,浇足定根水,覆一层薄土掩墒。苗盆置于疏荫下,套塑罩保湿,介质表层发白时喷雾水。茎杆扦插,早春选2?3年生茎秆作插穗,去掉基部和杆梢留中间1节,分别节上1厘米,节下2厘米,垂直插于砂质中、深至上部与床面平齐为止。(大型竹类扦插可在节中间钻1小孔,灌人清水,以补充水分)竹类是比较难发根植物,只要管理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发根有望。病虫害防治,早春起,陆续有竹林蚜虫危害竹叶,有金针虫危害嫩根和竹笋。防治蚜虫用1500倍液的氧化乐果或甲胺磷。金针虫可于早春每盆埋5?6克映喃丹或30-50粒铁灭克于土内。药效可持续40-50天。

药用价值

药名:凤尾竹来源:为禾木科植物凤尾竹的叶、叶芽。

功效:清热除烦,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神昏谵语,手足心热、心烦,小便不利,淋涩不通。

性味归经:甘,凉;心、膀胱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别名:观音竹(《广州常见经济植物》)

拉丁名:凤尾竹Bambusamultipiex(Lour.)Raeusch.Var.Nana(Roxb.)Keng.F.

中药化学成分:同属植物Bambusamultiplex含有茁长素(auxins)。

考证:《植物名实图考》谓:“现音竹,饶州山坡有之,以千层喜。春时短叶中抽细葶,发小叶,梢开绿花,长柄如石斛。一瓣长圆如小指甲,向上翘如首,下有三细尖瓣,下垂如足;复有一长瓣,弯曲如尾。白心点点,颇似青蛙翻肚。茎花齐发,长六七寸,殊状罕俪。”与图对照,此观音竹实为本种。

印度簕竹Bambusa arundinacea (Retz.) Willd.


    中文学名印度簕竹拉丁文名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禾本目(Po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属簕竹属(Bambusa)种印度簕竹分布区域我国广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产印度。

印度簕竹,别名:茨竹,拉丁文名: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禾本科、簕竹属竿高10-17米,尾梢略弯,下部近劲直;光滑无毛,节处稍隆起,仅于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长为5毫米的棕色刺毛,分枝习性低,竿下部的分枝为基部膨大的粗长单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缩而成反曲的锐利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刺丛,竿中部的分枝为3枝簇生,其主枝显著较粗长。竿箨迟落;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 

形态特征

竿高10-17米,直径6-9厘米,尾梢略弯,下部近劲直;节间长10-23厘米,光滑无毛,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仅于解箨后在箨环上暂时留有长为5毫米的棕色刺毛,基部第一、二节均生有短气根;分枝习性低,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分枝,竿下部的分枝为基部膨大的粗长单枝,此枝上的小枝常短缩而成反曲的锐利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刺丛,竿中部的分枝为3枝簇生,其主枝显著较粗长。竿箨迟落;箨鞘背面除近底缘中央部分被有暗棕色刺毛外,余均无毛,干时纵肋隆起,鞘内面在两侧近顶端被暗棕色刺毛,鞘边缘的上部稍有皱褶,并生有暗棕色纤毛,先端宽拱形;箨耳由箨片基部向两侧下延而成,与箨片并无明显界线,呈波状皱褶,两表面均被黑褐色刺毛,尤以内表面被毛更密;箨舌高约4毫米,近全缘,密生纤细短纤毛;箨片直立或上部的外展,宽三角形,其基部并不收缩窄,直接下延与箨耳相连,背面(或下表面)无毛或于近基部两侧被暗棕色刺毛,腹面(或上表面)被极密的黑褐色刺毛。末级小枝具7-10叶,叶鞘背面无毛或稍被柔毛;叶耳短小,边缘具脱落性弯曲繸毛;叶舌低矮;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1-18厘米,宽11-15毫米,上表面仅近基部有少数长硬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分布范围

我国广州和香港均引入栽培。原产印度,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主要价值

本种为一大型具刺竹类,竹竿通直,粗大而坚实,可作建筑及棚架用材。

崖州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gracilis McClure


    中文学名崖州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gracilisMcClur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簕竹属分布区域广东,广西

崖州竹,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形态特征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点在于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

(资料来源:植物通)

分布范围

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

主要价值

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白节簕竹Bambusa dissimulator McClure var. albinodia Mcclur


    中文学名白节簕竹拉丁文名BambusadissimulatorMcClurevar.albinodiaMcclur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PO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Nees族簕竹族/BAMBUSEAETrin.属簕竹属/Bambusa亚属簕竹亚属/Subgen.Bambusa

白节簕竹为禾本科簕竹属下的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香港地区。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特征为竿下部各节在箨环上下方均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

生长环境

常生于村落附近。

分布范围

产广东,香港偶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竹材可作棚架及农作物支柱等用。

参考文献

BambusadissimulatorMcClurevar.albinodiaMcClureinLingnan.Sci.Journ.19(3):415.1940;广州植物志774.1956;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11页.1957;香港竹谱31页.1985.

紫竿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textilis cv. Purpura


    中文学名紫竿竹拉丁文名BambusatextilisMcClurevar.textiliscv.Purpur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竹超族属簕竹属亚属单竹亚属

紫竿竹,所属植物界,属禾本科(Gramineae),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

形态特征

本栽培型的营养体与青皮竹原变种也极为相似,其相异之点在于竿的节间具有宽窄不等的紫红色纵条纹。

分布范围

产广东,栽培于庭园中。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主要价值

本栽培型很有观赏价值,可种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

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中文学名凤尾竹拉丁文名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xSchult.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簕竹族属簕竹属亚属孝顺竹亚属种孝顺竹

凤尾竹(学名: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xSchult.'Fernleaf'R.A.Young)是禾本科,簕竹属孝顺竹的变种。植株较高大,杆高可达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下部挺直,绿色;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叶片线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小穗含小花,中间小花为两性;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内稃线形,脊上被短纤毛,花

形态特征

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具9-13叶,稍下弯,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

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

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中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凤尾竹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盆栽的培养土以腐叶土1份、园土0.5份、及少量河沙和砻糠灰等混合配制而成。忌粘重、碱性土壤。

繁殖方法

分株:可在2-3月结合换盆时进行,分株时将生长过密的株丛,从盆中倒出,从根茎处用刀切开,另行上盆。注意不要伤根。切分时至少要让每个笋芽都带有一枝老竹,并尽量保留须根,以期保证成活。新分的植株要栽在大小适中的盆内,培以沃土,注意灌水,保持湿润,置于半阴处养护,笋芽将迅速成长。

扦插:凤尾竹扦插繁殖在5-6月进行,将一年生枝剪成有2-3节的插穗,去掉一部分叶片,插于沙床中,保持湿润,当年可生根。

栽培技术

温度

凤尾竹为常绿丛生灌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度。

光照

凤尾竹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欢潮湿和温暖,还喜欢半通风和半阴。冬天应该搬到室内有阳光的地方。凤尾竹喜向阳高爽之地,有“向阳则茂,宜种高台”之说;但也能耐阴,可作为室内观叶赏姿的理想装饰。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风处,入冬放置在向阳处,就可良好生长。地栽的凤尾竹,春后抽长新叶(这是畏寒之反映),在暖地则四季常青。

土壤

凤尾竹喜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以pH4.5至7.0为宜,忌粘重、碱性土壤。北方土壤碱性强,可加入0.2%的硫酸亚铁。土壤最好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可用农田土拌红黄壤、腐殖土与细沙。菲白竹如用普通盆土栽植成活率低,可用蛭石或泥炭拌珍珠岩作为基质,成活率较高。以保持姿态的优美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一般疏松的沙质土就可以了。

水分

凤尾竹喜湿怕积水,装盆后第一次水要浇透,以后保持盆土湿润,不可浇水过多,否则易烂鞭烂根。从装盆至成活阶段还要经常向叶片喷水。如果盆土缺水,竹叶会卷曲,此时,应及时浇水,则竹叶又会展开。夏天平均1至2天浇水一次,冬天少浇水,但要保证盆土湿润,以防“干冻”。

肥料

凤尾竹肥料以有机肥为主,经腐熟后的畜粪、垃圾肥及河泥等均可。有机肥主要作为基肥,拌入盆土中混合使用,用量一般为盆土量的10%至15%。凤尾竹生长期每月施入1-2次稀薄的氮肥即可。

病虫防治

受到真菌等病菌侵害引起的叶斑病,易使叶片局部坏死,出现黄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整叶枯黄脱落,受到花叶病毒侵染后叶片上出现黄绿相嵌的斑驳,遭受介壳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也会变成局部黄枯,甚至整叶萎黄脱落。均应及时喷药防治。

主要价值

适于在庭院中墙隅、屋角、门旁配植,植株较小的凤尾竹可栽植于花台上,也可制作竹类盆景,同时也栽于寺庙庭园中,在南方地区也常作为低矮绿篱的配植材料广泛应用。h

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


    中文学名黄条金刚竹拉丁文名Pleioblastuskongosanensisf.aureostriaus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大明竹属

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kongosanensisf.aureostriatus)是禾本科大明竹属金刚竹的一个变种,是一种观叶竹种,由田中辛南于1972年在名古屋市的守山镇发现,1986年被引进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

形态特征

地下茎有时呈单轴型,有时亦可部分短缩呈复轴型。竿小型至大型,散生或少数种类可丛生成群,直立;节间圆筒形或在其有分枝之节间下部一侧微扁平,节下方的白粉环明显,中空或少数种类近实心,髓作笛膜状或棉絮状;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箨环常具一圈箨鞘基部残留物,幼竿的箨环还常具一圈棕褐色小刺毛;竿每节分3-7枝,唯竿上部数节分枝数更多且呈束状,无明显主枝,枝条展开,与竿呈40°-50°夹角。箨鞘宿存,厚草质或厚纸质,背部通常除基部密生一圈毛茸和边缘具纤毛外,其余部分无毛或具脱落性小刺毛和白粉;大多数种类无箨耳和鞘口繸毛但亦可有大形的箨耳和鞘口繸毛;箨舌截形至弧形;箨片锥形至披针形,基部向内收窄,常外翻。每小枝通常生3-5叶,少数种类多可多达13叶;叶鞘背部被毛或无毛,鞘口具流苏状通直的或波状弯曲的繸毛;叶舌截形或拱形;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狭长披针形,小横脉明显而呈长方格状,叶缘具细锯齿或一边的锯齿不明显;叶片微形态在上表皮的脉间有二种类型的长细胞,最中央2-4行的长细胞为有波纹的正方形至长方形;下表皮细胞普遍具乳突。圆锥花序由少数乃至多枚小穗组成,侧生或稀可顶生于叶枝上;小穗细长形或窄披针形,具数朵乃至多朵小花;小穗轴节间被微毛,顶端杯状,边缘常具短纤毛;颖2片,或可多至5片,先端锐尖,边缘具纤毛,内稃背部于2脊间具沟槽,先端钝,边缘密生纤毛;鳞被3,后方1片长约为前方2片长的2倍,雄蕊3,具互相分离的细长花丝,花尊擎形,基部为箭镞状,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笋期5-6月。

生长环境

混生竹。本种为地被竹种,性喜阳,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一定的旱,以肥沃疏松的土壤生长为好。秆高0.5~1m,径0.2~0.3cm。叶片较宽大,绿色,不规则间有黄条纹,非常美丽,观赏价值高。

主要价值

本种为地被竹种,彩叶,耐修剪,是一种观叶竹种,也常被用作地被的形式做园林中的绿化植物。叶片较宽大,绿色,不规则间有黄条纹,非常美丽,观赏价值高。

耐旱性能

自然干旱胁迫后第17天,黄条金刚竹出现干旱伤害症状,叶片失水下垂、内卷,第43天地上部分失水死亡;复水后10d,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第43天无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021d,SWC显著下降,而在17d以后,LWP急剧下降,29d以后LWC显著降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持续下降,而光合速率(Pn)波动较大,瞬时水分利用效率(PWUE)则先升高后降低;17d后,Pn由气孔限制为主转为非气孔限制为主,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开始下降;25d后,黄条金刚竹的光合机构被破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热耗散能力(qN)分别由0.64、0.79下降到-0.11、0.33.Tr、gs、PWUE与LWP密切相关,大气湿度对Pn、Tr、gs的影响显著,气孔是光合参数变化的主导因素.本试验条件下,黄条金刚竹适宜在土壤相对含水率≥12%的土壤中生长,且干旱胁迫持续时间不超过25d.

分布范围

浙江、江苏

人工繁殖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为主,也可以扦插繁殖。

田间管理

使用保水剂处理后,土壤含水量增加,保水剂用量越大效果越好。使用保水剂处理的叶片含水量下降时间能推迟3d,苗木生长受抑制时间推后。使用保水剂处理的植物叶片电导率升高时间推迟,能有效延长黄条金刚竹的萎蔫点,大约能推迟5-7d。通过对2011年新植竹种使用保水剂与未使用保水剂成活率的统计,使用保水剂的竹种成活率明显高于未使用保水剂的竹种。

病虫害防治

调查表明,退笋与病虫为害有很大关系,病虫为害导致的退笋占总退笋的70.12%。因此,加强竹林的病虫害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硬叶蒲桃植物


    中文学名硬叶蒲桃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桃金娘目科桃金娘科亚科桃金娘亚科族蒲桃族属蒲桃属分布区域广东、广西等省区,越南

硬叶蒲桃,是桃金娘科的灌木至小乔木,高1-5米。嫩枝有四棱,干后暗褐色。花期6-9月。

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高1-5米;嫩枝有四棱,干后暗褐色。叶片革质,狭披针形,长6-13厘米,宽1-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下延,上面干后灰褐色,不发亮,下面褐绿色,侧脉多而密,彼此相隔1-1.5毫米,急斜向上,靠近边缘0.5毫米处相结合成边脉,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稍突起;叶柄长3-6毫米。

聚伞花序腋生或生枝顶叶腋,长1-1.5厘米,有花数朵;花白色,无花梗或有短梗;花蕾长4.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长3毫米,萼齿不明显;花瓣连合成帽状;雄蕊长3-4毫米;花柱约与雄蕊等长。果实椭圆形,长7-8毫米,宽5-6毫米,顶部冠以长1-1.5毫米的宿存萼檐。花期6-9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山谷或河边。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广西等省区,也分布在越南。

《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