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日本莠竹Microstegium japonicum (Miq.) Koidz》,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日本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japonicum(Miq.)Koidz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节稍膨大,膝曲,无毛,下部节生根,有分枝。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节稍膨大,膝曲,无毛,下部节生根,有分枝。叶鞘短于其节间,长2-4厘米,边缘与上部具疣基柔毛;叶舌截平,长约0.2毫米;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6-12毫米,平滑无毛,顶端尖,边缘微粗糙,基部圆形。总状花序长4-6厘米,4-5枚互生于长2-3厘米的主轴上,平滑无毛;总状花序轴节间长4-5毫米,每节着生一短柄和一长柄小穗,短小穗柄长1.5毫米,长小穗柄长约3毫米,无毛或上部微粗糙;小穗同形,长3.5-4毫米,第一颖宽约1毫米,披针形,背部扁平,平滑无毛;脊微粗糙,顶端尖,基盘具短毛;第二颖舟形;芒自第二外稃顶端伸出,长约1厘米。花果期6-9月。

产地分布: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生于林缘沟边、山坡路旁。也分布于东亚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延伸阅读

短轴莠竹Microstegium glaberrimum (Honda) Koidz


    中文学名短轴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glaberrimum(Honda)Koidz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学名:Microstegiumglaberrimum(Honda)Koidz.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禾本目Grami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膝曲上升,下部节着土生根,直径约1.5毫米。叶鞘具纤毛;叶舌长约1.5毫米,背面贴生微毛;叶片披针形,长约7厘米,宽约7毫米,无毛或基部上面生有少许疣基糙毛。总状花序长5-6厘米,5-6枚在秆顶排列成指状;总状花序轴各节着生一有柄和一无柄小穗,节间短缩,长1.5-2毫米,无毛,先端稍膨大;小穗柄长约1毫米,两侧边缘具纤毛;无柄小穗长3-3.2毫米,第一颖近革质,二脊具短毛,背面中央具纵长凹沟;第二颖三角状披针形,中脉成脊,生纤毛,顶端延伸成长约3毫米之细芒,边缘内卷呈撕裂状;第一外稃线形,膜质,具1脉,顶端延伸成长8毫米之直芒;第二外稃长约0.2毫米,具1脉,顶端具1扭转长约15毫米之芒;第二内稃长约0.5毫米,先端凹缺;鳞被2枚,倒三角形,长约0.5毫米。花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特产于我国台湾;生于林下或森林边缘。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台北阳明山。

法利莠竹Microstegium fauriei (Hayata) Honda


    中文学名法利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fauriei(Hayata)Honda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草本。秆下部匍匐,节处生根并分枝,高50-80厘米,直径约1.5毫米。叶鞘短于其节间,被毛;叶舌长约0.4毫米;叶片披针形,长3-5厘米,宽3-4毫米,上面生疣基柔毛。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下部匍匐,节处生根并分枝,高50-80厘米,直径约1.5毫米。叶鞘短于其节间,被毛;叶舌长约0.4毫米;叶片披针形,长3-5厘米,宽3-4毫米,上面生疣基柔毛。总状花序长约8厘米,4-5枚近指状排列于秆顶;总状花序轴节间细长,等长或稍长于其小穗,下部具纤毛;无柄小穗长4(-4.5)毫米,基盘具短毛;第一颖薄革质,顶端具2齿裂,背部有凹沟,二脊上半部具较长纤毛;第二颖背脊具硬纤毛,顶端延伸成长约1毫米的短芒;第二外稃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2裂,生有短毛,芒自裂齿间伸出,长20-25毫米,稍曲折,微粗糙;第二内稃长约1.5毫米,有裂齿;雄蕊3枚,花药长约1.5毫米;鳞被2,长约0.4毫米,具2叉状脉纹。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相似或稍短;小穗柄长约2毫米,具纤毛,下部毛较长,向上毛变短且较少。染色体2n=40(Chen,Hsu,1962)。花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我国台湾特产;生于中山区林地,大多连片成群。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嘉义县阿里山。

本种提示:

本种以小穗较长、总状花序轴细长,长于其小穗而有别于短轴莠竹M.glaberrimum(Honda)Koidz.。其小穗先端具长约1毫米之短芒,第二外稃之芒长达25毫米,因而又区别于膝曲莠竹Microstegium(Hayata)Honda。

二芒莠竹Microstegium biaristatum (Steud. ) Keng


    中文学名二芒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biaristatum(Steud.)Keng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基部匍匐地面,节处生根并向上分枝,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基部匍匐地面,节处生根并向上分枝,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或边缘有纤毛;叶舌紫色,长1-2毫米,背部生短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4-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无毛或上面疏生柔毛。总状花序3-5枚,长5-7厘米,呈指状排列于秆顶,草黄色;总状花序轴节间长约3毫米,小穗柄长约2毫米,边缘皆具纤毛;无柄小穗线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基盘毛长约1毫米;第一颖背部中央具一纵沟,顶端有2微齿,两脊中上部疏生纤毛,脊间具2-4脉;第二颖具3脉,脊上具纤毛,先端延伸成长2-4毫米的短芒;第二外稃长约0.5毫米,先端2微齿间伸出细芒,芒长15-20毫米,稍扭转;第二内稃长约0.8毫米;雄蕊3,花药长1-1.8毫米。有柄小穗稍小于其无柄小穗。花果期夏秋季。

产地分布:

产于台湾、广东;生于阴湿草地。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

植物图片:

刚莠竹Microstegium ciliatum (Trin.) A. Camus


    中文学名刚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ciliatum(Trin.)A.Cam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多年生蔓生草本。秆高1米以上,较粗壮,下部节上生根,具分枝,花序以下和节均被柔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蔓生草本。秆高1米以上,较粗壮,下部节上生根,具分枝,花序以下和节均被柔毛。叶鞘长于或上部者短于其节间,背部具柔毛或无毛;叶舌膜质,长1-2毫米,具纤毛;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6-15毫米,两面具柔毛或无毛,或近基部有疣基柔毛,顶端渐尖或成尖头,中脉白色。总状花序5-15枚着生于短缩主轴上成指状排列,长6-10厘米;总状花序轴节间长2.5-4毫米,稍扁,先端膨大,两侧边缘密生长1-2毫米的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约3.2毫米,基盘毛长1.5毫米;第一颖背部具凹沟,无毛或上部具微毛,二脊无翼,边缘具纤毛,顶端钝或有2微齿,第二颖舟形,具3脉,中脉呈脊状,上部具纤毛,顶端延伸成小尖头或具长约3毫米的短芒;第一外稃不存在或微小;第一内稃长约1毫米;第二外稃狭长圆形,长约0.6毫米;芒长8-10(-14)毫米,直伸或稍弯;雄蕊3枚,花药长1-1.5毫米。颖果长圆形,长1.5-2毫米,胚长为果体的1/3-1/2。有柄小穗与无柄者同形,小穗柄长2-3毫米,边缘密生纤毛。染色体2n=40(Celarier,1956;Chen,Hsu,1962)。花果期9-12月。

产地分布:

产于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生于阴坡林缘。沟边湿地,海拔达1300米。也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爪哇、马来西亚。

植物价值:

叶片宽大繁茂,质地柔嫩,分枝多,产量大,为家畜的优质饲料。

多芒莠竹Microstegium somai (Hayata) Ohwi


    中文学名多芒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somai(Hayata)Ohwi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年生草本。秆细弱。多节,下部节上生根并向上分枝,高30-60厘米,直径约1毫米,无毛或被微毛。叶鞘长1-5厘米,边缘具纤毛,鞘口生柔毛;叶舌短,长0.2-0.5毫米,背面生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4厘米,宽3-6毫米,两面无毛,边缘微粗糙。总状花序长3-6厘米,3-5枚互生于长约1.5厘米之主轴上而略成指状排列;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细弱。多节,下部节上生根并向上分枝,高30-60厘米,直径约1毫米,无毛或被微毛。叶鞘长1-5厘米,边缘具纤毛,鞘口生柔毛;叶舌短,长0.2-0.5毫米,背面生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4厘米,宽3-6毫米,两面无毛,边缘微粗糙。总状花序长3-6厘米,3-5枚互生于长约1.5厘米之主轴上而略成指状排列;总状花序轴节间纤细,无毛,长4-5毫米,径约0.3毫米,每节着生一长柄和一短柄小穗,短柄长约1(-1.5)毫米,长柄长2.5-3毫米;小穗披针形,长4-4.5毫米,宽约0.7毫米,基盘毛长约为小穗的1/3,第一颖薄革质,背部扁平无毛,微粗糙,具明显的3脉,二脊粗糙,顶端渐尖成长约0.5毫米的二齿裂;第二颖微粗糙,边缘薄膜质,内折,具丝状柔毛,顶端2齿间伸出长约2毫米之芒;第一外稃膜质,线状披针形,具1脉,顶端延伸成长达10毫米之直芒;第二外稃长约2毫米,顶端具长约15毫米之细芒,第二内稃不存在;雄蕊2枚,花药长0.6-0.8毫米。花果期秋冬季。

产地分布:

产于安徽黄山及福建、台湾;生于山地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台湾台北县。

膝曲莠竹Microstegium geniculatum (Hayata) Honda


    中文学名膝曲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geniculatum(Hayata)Honda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达1米,直径约1毫米,较细弱,基部匍匐节上生根,具分枝,节密生短毛。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达1米,直径约1毫米,较细弱,基部匍匐节上生根,具分枝,节密生短毛。叶鞘短于其节间,边缘及鞘口具纤毛;叶舌长约2毫米,顶端钝,背面贴生微毛;叶片长10-20厘米,宽5-10毫米,两面密生短毛,边缘粗糙,基部狭窄。总状花序长7-8厘米,细弱;总状花序轴节间细长,无毛,等长或较长于小穗;无柄小穗长3.5(-4.5)毫米,基盘具短毛;第一颖披针形,顶端渐尖,有2微齿,脊上疏生短硬纤毛,脊间有不明显之2脉,背部扁平或凹陷;第二颖舟形,中脉具硬纤毛,顶端具小尖头或有长约3毫米之短芒;第一外稃不存在;第二外稃极小,长约0.3毫米,具一长约15毫米的细直芒;第二内稃较大,长圆形;雄蕊3枚,花药长约1.5毫米。颖果纺锤形,长约2.5毫米。有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小穗柄长2-3毫米,下部边缘具纤毛。花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产于福建、台湾、广东;生于林下阴湿处或小河溪边。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台湾阿里山。

云南莠竹Microstegium yunnanense R. J. Yang


    中文学名云南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yunnanenseR.J.Yang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多年生蔓性草本。秆高1米以上,下部横卧地面,节处生根,节部密生柔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秆高1米以上,下部横卧地面,节处生根,节部密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被疣基长柔毛,顶端向上延伸成三角形耳状物;叶舌质厚,长1-2毫米;叶片披针形,长约15厘米,宽1-1.5厘米,下面贴生柔毛,边缘粗糙,顶端尖,基部具有长1-2厘米的叶柄。总状花序长6-10厘米,10余枚互生于长约5厘米之主轴上,形成伞房状圆锥花序,主轴与紧接花序以下的部分秆无毛;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短于其小穗,压扁,上部稍膨大,两侧边缘具纤毛;无柄小穗长约5毫米,基盘具短柔毛;第一颖长圆形,宽约1.2毫米,背部中央具纵沟,有8脉,表面散生颗粒状突起,边缘内折成明显二脊,先端稍有翼,边缘粗糙;第二颖等长于小穗,顶端尖,中脉成脊,粗糙,边缘具纤毛;第一外稃稍短于颖,含3枚雄蕊;第二外稃长约3毫米,边缘具纤毛,芒自其中部二裂片间伸出,长约1厘米,棕色,扭转,中部膝曲;雄蕊3,花药长约3毫米;柱头2。颖果椭圆形。有柄小穗稍小,长4-4.5毫米,第一颖具7脉,粗糙,边缘具纤毛;第二颖上部贴生徽毛,芒长6-8毫米。花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产于云南昆明;生于海拔2100米的路边草地。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西山。

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 (Nees ex Steud. ) A. Camus


    中文学名蔓生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vagans(NeesexSteud.)A.Cam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多年生草本。秆高达1米,多节,下部节着土生根并分枝。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高达1米,多节,下部节着土生根并分枝。叶鞘无毛或鞘节具毛;叶片长12-15厘米,宽5-8毫米,顶端丝状渐尖,基部狭窄,不具柄,两面无毛,微粗糙。总状花序3-5枚,带紫色,长约6厘米,着生于无毛的主轴上;总状花序轴节间呈棒状,稍短于小穗的1/3,较粗厚,边缘具短纤毛,背部隆起,无毛;无柄小穗长圆形,长3.5-4毫米;基盘具长约1毫米的柔毛;第一颖纸质,先端钝,微凹缺,脊中上部具硬纤毛,背部常刺状粗糙;第一颖膜质,稍尖或有小尖头;第一小花雄性,花药长约2毫米;第二外稃微小,卵形,长约0.5毫米,2裂,芒从裂齿间伸出,长8-10毫米,中部膝曲,芒柱棕色,扭转;第二内稃卵形,顶端钝或具3齿,无脉,长为其外稃的2倍;雄蕊3,花药长2-2.5毫米。有柄小穗与其无柄小穗相似,但第一颖脊上粗糙而无毛。染色体2n=80(MehraK.L.,1963)。花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产于广东、海南、云南;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缘和林下阴湿地。也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爪哇、马来西亚。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植物图片:

荏弱莠竹Microstegium delicatulum (Hook. f.) A. Camus


    中文学名荏弱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delicatulum(Hook.f.)A.Cam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下部匍匐地面,膝曲上升,具分枝,细弱。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下部匍匐地面,膝曲上升,具分枝,细弱。叶鞘平滑;叶舌短;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5-8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狭窄,边缘平滑,两面贴生细毛,中脉较细。总状花序长2-3厘米,苍绿色,细弱,直立,宽1-1.5毫米,3-5枚着生于秆顶呈伞房状;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长约2毫米,下部扁平,边缘具纤毛,上部扩大成棒状,顶端截平;无柄小穗长2-2.2毫米;基盘具长约0.2毫米之白色短毛;第一颖长圆形,宽约0.7毫米,背面中央具凹槽,间脉不明显,贴生微毛,先端钝圆,边缘具纤毛;第二颖舟形,顶端尖;第一外稃不存在;第二外稃极小,伸出与小穗近等长之芒,芒外露之膝曲部分长1-1.5毫米;雄蕊3枚,花丝短;柱头自小穗顶端伸出。有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花果期10-12月。

产地分布:

产于云南耿马;生于海拔600米之季雨林缘草地。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潞西柯Lithocarpus thomsonii (Miq.) Rehd


    中文学名潞西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thomsonii(Miq.)Rehd别名白粉毛柯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潞西柯分布区域分布于潞西柯产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

潞西柯(学名:Lithocarpusthomsonii(Miq.)Rehd)为乔木,高8-10米。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嫩叶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叶背灰白色。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雌花序约与雄花序等长,每3朵一簇。果序长约10厘米;壳斗深碗状,外壁及坚果均密被灰白色甚短细的卷毛及鳞秕,坚果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产中国云南和西藏。生于海拔约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8-10米,当年生枝、叶柄、嫩叶叶背、花序和果序轴均密被灰白色、甚纤细的卷曲柔毛,顶芽的芽鳞被灰白色较长的伏毛,二年生枝几无毛,有灰白色皮孔,干后暗褐色或灰黑色。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0厘米,宽4-6.5厘米,顶部钝或渐尖,基部急尖或楔尖,中部以上叶缘呈波浪状,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平坦,但下部的一段中央裂槽状,侧脉每边10-13条,在叶缘附近有时叉分,很少彼此连接,支脉纤细,嫩叶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叶背灰白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很少稍超过1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长5-10厘米;雌花序约与雄花序等长;雌花每3朵一簇,幼嫩壳斗为顶部平坦的扁圆形,小苞片三角形,分明,被灰白色微柔毛及鳞秕,花柱长不超过1毫米。果序长约10厘米;壳斗深碗状,横径15-18毫米,外壁及坚果均密被灰白色甚短细的卷毛及鳞秕,坚果高13-14毫米,密14-16毫米,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约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潞西柯产云南西南部(瑞丽、耿马、潞西、盈江、腾冲、景东等地)、西藏东南部(墨脱)。

老挝和泰国北部也有。

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


    中文学名山油柑拉丁文名Acronychiapedunculata(L.)Miq.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飞龙掌血亚科属山油柑属种山油柑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

形态特征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

形态特征

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对生,单小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3.5-7厘米,或有较小的,全缘;叶柄长1-2厘米,基部略增大呈叶枕状。花两性,黄白色,径1.2-1.6厘米;花瓣狭长椭圆形,花开放初期,花瓣的两侧边缘及顶端略向内卷,盛花时则向背面反卷且略下垂,内面被毛、子房被疏或密毛,极少无毛。果序下垂,果淡黄色,半透明,近圆球形而略有棱角,径1-1.5厘米,顶部平坦,中央微凹陷,有4条浅沟纹,富含水分,味清甜,有小核4个,每核有1种子;种子倒卵形,长4-5毫米,厚2-3毫米,种皮褐黑色、骨质,胚乳小。花期4-8月,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较低丘陵坡地杂木林中,为次生林常见树种之一,有时成小片纯林,在海南,可分布至海拔900米山地密茂常绿阔叶林中。

本种生长在海南的阔叶杂木林中偶有高达20米、胸径40厘米的大树,但据树干解析,51年树龄的树高15.8米,胸径21厘米,生长颇为缓慢。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六省区南部。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本种分布于亚洲南及东南部广大地区,其器官形态除子房的毛被外相当稳定,产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部的,其子房通常密被长毛,毛质颇硬,产中国南部大陆的,其子房通常仅下部或中部以下被柔毛,但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其子房亦密被毛。采自广西西南部局部地区的一些标本,其子房光滑无毛,这些都可能是不同地区及其生境的生活型。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根、叶、果用作中草药,有柑橘叶香气。化气、活血、去瘀、消肿、止痛、治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心气痛、(Shànqì)疝气痛、跌打肿痛、消化不良。据实脸,对于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抗癌药理]

1.山油柑碱对网状细胞白血病L615有显著治疗作用,口服40mg/kg,小鼠生存时间超过60日,可以认为能100%治愈。对网织细胞腹水瘤有治疗作用。对小鼠宫颈癌U14,口服给药,抑瘤率高达57.1%。对小鼠肝癌,抑瘤率平均达52.5%,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动物骨髓性白血病1498、浆细胞性骨髓瘤、腺癌755均有抑制活性作用。

2.山油柑碱能降低吉田腹水瘤细胞分裂指数,能影响癌细胞核酸的生成,显著降低L615小鼠脾中RNA的含量,而对正常动物组织中RNA和DN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抗癌应用]

1.治疗各种癌症山油柑根皮或树皮15~30g,水煎服,或研末服。

《抗癌本草》

2.治疗胃癌、霍奇金病、骨纤维肉瘤山油柑碱50mg,口服,每日2~3次,4周为1疗程。《抗癌本草》

【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树皮的氯仿提取物250mg/kg,出现活动减少,耳廓反射和痛觉反射消失,最后死亡[A-25]。在印度用于毒鱼。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化合物6—去甲山油柑素(6—demethylacrohylin)(77-8)、山油柑双素(acrovestone)、山油柑素(acronylin)(77—9)、山油柑萜醇(bauerenol),叶含挥发油,其中含俨蒎烯和柠檬烯(limonene);叶和木材中含生物碱吴茱萸春碱(evolitrine)(77—10)和香草木宁(kokusaginine)(77—11)。

使用价值

本种的树皮松脆,纤维短,不甚发达,故树皮剥落时呈不规则片状。茎干的下部树皮含鞣质16.72%(据云南样品分析)。木材为散孔材,无心边材之区别,材色浅黄,纹理直行,不变形,易加工,在海南列为五类材。

单花莠竹Microstegium monanthum (Nees ex Steud. ) A. Camus


    中文学名单花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monanthum(NeesexSteud.)A.Cam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蔓生草本。秆高30-90厘米,下部匍匐,节着土生根,较细弱。叶鞘口部及鞘节生有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叶片长10-20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窄,质地较软,被短毛。

形态特征:

蔓生草本。秆高30-90厘米,下部匍匐,节着土生根,较细弱。叶鞘口部及鞘节生有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叶片长10-20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窄,质地较软,被短毛。总状花序长5-10厘米,4-6枚呈伞房状着生于秆顶;总状花序轴节间短于其小穗,向上变宽,压扁,边缘具纤毛;无柄小穗长约2.5毫米;基盘具短毛;第一颖较宽,中央有凹沟,背部微粗糙,先端钝,狭截形,脊上部有短纤毛,间脉不明显;第二颖顶端尖或具短芒尖;第一外稃不存在;第二外稃极小,具一长约6毫米、扭转膝曲之芒;第二内稃稍大,卵形,长约0.5毫米,无脉;雄蕊3,花药长约1.5毫米。有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小穗柄稍短于总状花序轴节间。花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产于广东、海南;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林缘草地。

植物图片:

《日本莠竹Microstegium japonicum (Miq.) Koidz》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竹类植物全年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