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宁面的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缅宁柯Lithocarpus mianningensis Hu》,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缅宁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mianningensisHu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缅宁柯

缅宁柯(学名:LithocarpusmianningensisHu)为乔木,高达25米。叶略硬纸质,卵形,宽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全缘;叶柄长1.5-2厘米。花及花序轴与绵柯的相似。果序长8-15厘米,果序轴散生皮孔;壳斗浅碟状;坚果两侧近于平行的宽椭圆形,顶部圆或平缓,暗栗褐色,果脐深达4毫米。花期6月,果次年8-10月成熟。产云南。生于海拔1100-25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嫩枝、嫩叶叶柄及叶背中脉两侧被稀疏短柔毛,当年生枝紫褐色。叶略硬纸质,卵形,宽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4-6厘米,顶部突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有时一侧略短或稍偏斜,全缘,侧脉每边11-16条,在叶面凹陷,支脉甚纤细或不明显,嫩叶背面兼被灰白色细丝状鳞秕,干后灰棕色或带紫棕色;叶柄长1.5-2厘米。花及花序轴与绵柯的相似。果序长8-15厘米,果序轴粗7-13毫米,散生皮孔;壳斗浅碟状,高7-12毫米,宽25-30毫米,基部厚木质,小苞片宽三角形或菱形,背面略增厚且稍隆起,覆瓦状排列,密被灰色微柔毛;坚果两侧近于平行的宽椭圆形,高20-26毫米,宽22-30毫米,顶部圆或平缓,有时中央略凹陷,暗栗褐色,果脐深达4毫米。花期6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100-25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湿润地方。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西南部(临沧、景东、凤庆)。

延伸阅读

灰背叶柯Lithocarpus hypoglaucus (Hu) Huang


    中文学名灰背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hypoglaucus(Hu)Huang别名粉背石栎、粉背椆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部(盐边、冕宁)、云南西北部(邓川、鹤庆、盐源、剑川等地)。

灰背叶柯(学名:Lithocarpushypoglauc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枝、叶无毛。叶厚纸质,卵形,披针形,有时兼有中部稍上处最宽的叶,长7-15厘米,宽2-6厘米,顶部渐尖或短突尖,基部狭楔尖,下延,全缘,侧脉每边8-11条,末端常分枝,支脉甚纤细,有时不明显,嫩叶两面同色,成长叶叶背干后带苍灰色,有略油润的糠秕状的紧实蜡鳞层;叶柄长1.5-2厘米,新生嫩叶的较短。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长6-15厘米;雌花序成对生于枝顶部,长7-15厘米,花序轴被糠秕状蜡鳞;雌花每3朵一簇,偶有一壳斗内有雌花3或2朵,花柱,1-1.5毫米。壳斗发育至中期时为碗状,成熟时为近于平展的浅碟状,高1.5-5毫米,宽12-18毫米,壳斗薄,小苞片细小,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被蜡黄色略油润的糠秕状鳞秕;坚果扁圆形或宽圆锥形,高10-15毫米,宽8-20毫米,顶部微凹陷或急尖,果壁薄,淡褐色,无白粉,果脐深1-1.5毫米,口径8-12毫米。花期7-9月,果次年8-10月成熟。本种偶有在一个壳斗内有成熟的坚果3或2个的现象。

生长环境

灰背叶柯主要生长于海拔1700-3000米山地杂木林中。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较干燥坡地,常与云南松、云杉等针叶树混生。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部(盐边、冕宁)、云南西北部(邓川、鹤庆、盐源、剑川等地)。

主要价值

灰背叶柯的主要价值为可以做木材,多用作农具、家具、文具或商板用材。

钦州柯Lithocarpus qinzhouicus


    中文学名钦州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qinzhouic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钦州柯分布区域中国贵州、广西等地

钦州柯(学名:Lithocarpusqinzhouic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与马尾松、山谷常绿阔叶林或锥属植物混生,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钦州柯,乔木,嫩枝、嫩叶叶背、叶柄及花序轴均密被甚短的毡状柔毛,一年生枝的毛较稀疏且变污黑色.叶硬革质,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3厘米,两端狭尖,基部沿叶柄下延,全缘或中部以上叶缘波浪状起伏,中脉在叶面平坦或上半段微凸起,侧脉每边9-14条,在叶面微凹陷,支脉不显或甚纤细,叶背的毛早脱落,有紧实的蜡鳞层,干后灰白或黄灰色;叶柄长1-1.5厘米。

钦州柯花雌雄同序,近顶部部为雄花,或雌花常成对生于枝顶部,长10-15厘米;雌花每3或5朵一簇,花后不久壳壁上的小苞片呈短而直的针尖状体,壳斗成熟时长3-5毫米,呈粗线状向下弯垂,顶部又稍弯钩,被灰白色短细毛;成熟壳斗近平展的浅碟状,口径15-22毫米,包着坚果底部;坚果扁球形,高不过10毫米,宽15-20毫米,栗褐色,有灰白色粉霜,无毛,果脐凹陷,口径10-12毫米。果当年成熟,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约200米山谷常绿阔叶林或与马尾松和锥属植物混生。

分布范围

钦州柯产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和贵州省(荔波)。

物种鉴别

槟榔柯、菴耳柯和本种组成小自然群,其特征是壳斗的小苞片线状或针状,自近于平展的碟状壳斗向下弯垂;坚果的果脐深凹陷,但三者各有其明显的区别特征。

愉柯Lithocarpus amoenus


    中文学名愉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amoen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分布区域福建西南部、湖南西南部(通道)、广东、贵州南部

愉柯(学名:Lithocarpusamoen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贵州、湖南、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15米,胸径20-30厘米,芽鳞被棕黄色丝光质长毛。当年生枝粗壮,有明显纵棱,嫩叶叶柄、叶背及花序轴均密被泥黄色或灰棕色长绒毛,嫩叶叶面亦被绒毛及易抹落的粉末状鳞秕,干后叶面常有油润光泽。叶厚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2-18厘米,宽4-8厘米,顶部短突尖或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背面有稍疏松的鳞片状腊鳞层,成长叶变苍灰色,侧脉每边12-16条,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彼此不连接,在叶面常微凹陷,支脉密接,彼此近平行,通常甚明显;叶柄长2-3厘米。

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集成圆锥状花序,花甚多且密接;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长约2毫米。壳斗圆球形,通常全包坚果,径20-25毫米,壳斗幼嫩时的鳞片粗线状,略向内弯卷,长3-6毫米,粗约1毫米,横切面圆或近于圆形,被灰色微柔毛,坚果成熟时,鳞片多退化而仅具痕迹,但壳斗上部的鳞片仍为短线状;坚果近球形,高16-22毫米,宽16-20毫米,密被灰黄色细伏毛,果脐凸起,位于坚果的下部,最多约占坚果面积的1/4,有时四周边缘微凹陷。花期5-6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愉柯生长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福建西南部、湖南西南部(通道)、广东(北回归线以北)、贵州南部。

本种提示

愉柯与瘤果柯很近缘并相似,但毛被与果脐均有区别,分布区也不同。

台湾柯Lithocarpus formosanus


    中文学名台湾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formosan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种台湾柯分布区域台湾

台湾柯(学名:Lithocarpusformosan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台湾特有植物。分布在台湾海拔100米至500米的坡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胸径达40厘米,树皮不开裂,新生嫩枝稍具棱,枝、叶无毛。叶颇厚,革质,干后硬而质脆,椭圆形,或有时为倒卵状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顶端圆,基部狭楔形,沿叶柄下延,边全缘,稍背卷,叶背灰色,干后灰棕色,有紧实的蜡鳞层,中脉在叶面平坦,侧脉每边7-11条,在叶背稍明显,微凸起或不凸起,支脉不明显或甚纤细;叶柄长10-13毫米,基部稍增粗。雄穗状花序生于枝的顶部,密集,长3-6厘米,位于稍下部的多数为单朵散生;雌花序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果序长约3厘米,果序轴与其着生的枝条约等粗,壳斗浅碟状,高约3毫米,口径宽约12毫米,小苞片甚小,紧贴,三角形,覆瓦状排列,被灰白色甚短的毡状细毛;坚果宽圆锥形,高约13毫米,宽16毫米,顶部锥尖,栗褐色,无毛,果脐深约1毫米,口径约8毫米。花期2-3月,果9-11月成熟。

生长环境

台湾柯生长于海拔100-500米坡地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台湾柯产台湾恒春半岛,最南见于老佛山、出风鼻,向北分布至台东浸水营及大武一带。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是否中国特有是是否引种栽培非人工引种栽培国内分布台湾省

该种概述

Skan引用的另一号标本A.Henry1995,是具幼嫩壳斗,它们是3个一簇散生于花序轴上,看来不可能是本种植物。

粤北柯Lithocarpus chifui


    中文学名粤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hifui别名粤北石栎、粤北椆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分布区域产广东东北部(乳源)、贵州南部(雷公山)

粤北柯(学名:Lithocarpuschifui)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贵州、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1,400米的地区,见于山谷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50厘米,各部无毛。新枝有浅的纵沟棱,干后暗褐色。叶革质,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6-12厘米,顶部渐尖,基部狭楔形,沿叶柄下延,全缘,中脉在叶面稍凸起,侧脉每边10-14条,在近叶缘急弯向上,常与相邻侧脉的支脉连结,支脉纤细且疏离,彼此近于平行,叶背有细片状颇紧实的蜡鳞层,干后灰棕色;叶柄长15-28毫米。雄穗状花序多穗聚生成圆锥花序,位于下部的穗状花序长3-4厘米,渐向顶部渐缩短,花序轴被棕黄色微毛状鳞秕;雌花序长10-18厘米,位于花序轴中段以下的通常3花一簇,位于其上部的5花一簇,花柱3枚,长约1毫米。果序长达17厘米,果序轴基部粗6-10毫米,基部无果的一段散生棕色细皮孔,幼嫩壳斗的小苞片鳞片状,成熟壳斗有3-5个细肋状圆环,壳斗圆球形,径25-30毫米,全包坚果,壳壁厚约1毫米,近顶部的圆环上有时尚有裂齿状的鳞片;坚果近圆球形,顶部被灰黄色细伏毛,果壁木质,厚2-2.5毫米,果脐占坚果面积的绝大部分。花期5-6月,果次年8-10月成熟。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乳源县。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1400米的山谷杂木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东北部(乳源)、贵州南部(雷公山)。

包果柯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中文学名包果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leistocarpus别名包槲柯,猪栎树(湖北)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包果柯分布区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湖南、福建、湖北、浙江等地

包果柯(学名:Lithocarpuscleistocarp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湖南、福建、湖北、浙江、四川、安徽、江西、陕西、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9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地乔木及灌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5-10米,树皮褐黑色,厚7-8毫米,浅纵裂,芽小,芽鳞无毛,干后常有油润的树脂,当年生枝有明显纵沟棱,枝、叶均无毛。叶革质,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9-16厘米,宽3-5厘米,萌生枝的较大,顶部渐尖,基部渐狭尖,沿叶柄下延,中脉在叶面近于平坦或稍凸起,但有裂槽状细沟下延至叶柄,全缘,侧脉每边8-12条,至叶缘附近急弯向上而隐没,或有时位于上半部的则与其上邻的支脉连结,支脉疏离,纤细,叶背有紧实的蜡鳞层,二年生叶干后叶背带灰白色,当年生新出嫩叶干后褐黑色,有油润光泽;叶柄长1.5-2.5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或数穗集中成圆锥花序,花序轴被细片状蜡鳞;雌花3或5朵一簇散生于花序轴上,花序轴的顶部有时有少数雄花,花柱3枚,长约1毫米。壳斗近圆球形,顶部平坦,宽20-25毫米,包着坚果绝大部分,小苞片近顶部的为三角形,紧贴壳壁,稍下以至基部的则与壳壁融合而仅有痕迹,被淡黄灰色细片状蜡鳞,壳壁上薄下厚,中部厚约1.5毫米;坚果顶部微凹陷、近于平坦、或稍呈圆弧状隆起,被稀疏微伏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的1/2-3/4。花期6-10月,果次年秋冬成熟。

生长环境

见于海拔1000-1900米山地乔木或灌木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长江北岸山区向南至南岭以北各地,即陕西南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贵州东北部。

变种

峨眉包果柯(变种)

var.omeiensisFang,Ic.Pl.Omeien.2(1):pl.117a.1945.——L.cleistocarpusvar.fangianaA.Camus,Chenes3:653.1953,Atlaspl.379,f.12-14.1948.

芽、嫩枝及未开放的雌花干后无半透明树脂,嫩叶干后无油润光泽,嫩叶背面无粉末状可抹落的鳞秕,叶侧脉在叶缘附近隐没,在叶面不凹陷或微凹陷,支脉不明显或仅少数隐约可见;叶柄长1-2厘米,稀更长。壳斗每3个一簇,陀螺状,近顶部最宽,宽2-2.5厘米,被灰棕色毛状蜡鳞,小苞片三角形,覆瓦状排列,位于下部的略连生,包着坚果2/3-4/5;坚果栗褐色,无毛,花柱座四周多少被微柔毛及微凹陷,果脐占坚果面积的一半至2/3。花期6-7月,果翌年8-9月。

产四川西部(峨眉、峨山、凉山等)、云南东北部(昭通等)、贵州西北部(习水、仁怀等)。生于海拔1500-2400米山地杂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树皮黑褐色、颇厚、内皮浅红褐色,聚合射线密接而窄长,不甚凸起。材身稍圆滑,槽棱细小,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木材浅灰棕色,略坚重,不甚耐腐,属白椆类。

梨果柯Lithocarpus howii Chun


    中文学名梨果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howiiChun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梨果柯分布区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

梨果柯(LithocarpushowiiChun)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15米,胸径20-40厘米,树皮暗灰色浅纵裂。芽鳞披针形,当年生枝浑圆,密被短柔毛,二或三年生枝粗糙,有明显的环状芽鳞痕和叶痕及散生皮孔。叶厚纸质,干后质脆,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2-20厘米,宽4-7厘米,间有较小的,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尖,叶缘浅波状或有钝裂齿,中脉及侧脉在叶面均凹陷且幼嫩时略被短毛,叶背初时被星状毛,脉腋上的毛较密,侧脉每边15-18条,直达齿端,支脉明显,两面同色、叶背被甚细小、圆形的鳞腺;叶柄长15-35毫米。花雌雄同序,穗状,花序长达10厘米,雌花少数,每3朵(有时5朵)一簇,很少兼有单朵散生,花柱长约2毫米,壳斗梨形或半球形,高50-60毫米,连刺横径45-55毫米,全包坚果,壳斗壁厚1-2毫米,小苞片为粗而短的鸡爪状,疏离,位于壳斗中部以下的向下弯钩,上部的或劲直、或向凹陷的壳斗顶部下弯;坚果高30-35毫米,宽约40毫米,顶部近于平坦,果壁厚6-10毫米,基部达15毫米,硬角质,果脐占坚果面的绝大部分。花期5月,果7-8月成熟。模式标本采自海南保亭县。

生长环境

梨果柯生长于海拔1000-1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见于较干燥的阳坡。

分布范围

梨果柯主要产于海南。

文献来源

中国植物志第22卷,4.梨果柯(海南植物志)山林春木(海南)图版24:1LithocarpushowiiChuninJourn.Arn.Arb.28:235.1947;A.Camus,Chenes3:585.1954,Atlaspl.515,f.1-8.1948;海南植物志2:348.图471.1965.

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门英文名Angiospermae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纲英文名Dicotyledoneae目中文名牻牛儿苗目目英文名Geraniales科中文名壳斗科科拉丁名Fagaceae属中文名石栎属属拉丁名Lithocarpus种中文名梨果柯种拉丁名LithocarpushowiiChun生境本种没有生境资料是否中国特有是是否引种栽培非人工引种栽培国内分布海南省

向阳柯Lithocarpus apricus


    中文学名向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apric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     种向阳柯分布区域产自云南南部(新平、景东)。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景东县。

向阳柯(学名:Lithocarpusapricus)是壳斗科柯属的一种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的地区,常生于较干燥的坡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树高2~5米,新生枝顶部被灰色微柔毛,小枝干后暗褐黑色,有甚多灰色小皮孔。叶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5~6厘米,顶部长尖或尾状,基部急尖,全缘,中脉在叶面稍凸起,但中央细裂沟状,侧脉8~12条,在叶缘附近常分枝且上下连结,在叶面稍凹陷,嫩叶背面被红褐色或黄棕色粉末状可抹落鳞秕;叶柄长1.5~2.5厘米。果序长5~12厘米,果序轴粗6~12毫米;壳斗每3个一簇,碗状,高6~12毫米,宽18~22毫米,包着坚果约一半或稍多,小苞片宽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被红褐色细片状鳞秕及甚短的微柔毛,上部边缘质薄,向下增厚呈木质;坚果扁圆形,高11~16毫米,宽14~22毫米,顶部近平坦,果壁薄,常有纵裂缝,栗褐色,无毛,果脐稍凸起,位于坚果的底部,口径12~16毫米。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2500米较干燥的坡地,常与矮竹和蕨类混生,阳坡较多见。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南部(新平、景东)。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景东县。

小箱柯Lithocarpus arcuala


    中文学名小箱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arcuala别名小箱椆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种小箱柯Lithocarpusarcuala分布区域西藏,云南

小箱柯(学名:Lithocarpusarcuala)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分布在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2,3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70厘米,嫩枝暗紫褐色,枝、叶无毛。叶纸质,稍厚,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5~8厘米,顶部短渐尖,全缘,中脉在叶面稍凸起,侧脉每边12~15条,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彼此不连接,支脉一再分支并连结成细方格状脉网,两面同色,叶背无蜡鳞层;叶柄基部枕状增粗,长1.5厘米。雄穗状花序多穗排成圆锥花序,或单穗腋生,长15~30厘米;雌花序长25~40厘米,有时雌花序的上段着生雄花,花序轴密被短毛;雌花每5~7朵或3朵一簇,果序长20~40厘米,果序轴基部粗8~18毫米(果序长40厘米者其轴粗达18毫米),下部通常无成熟壳斗,散生皮孔,壳斗浅碟状,高5~8毫米,宽15~20毫米,小苞片薄三角形,隐约可见,紧贴,有时仅顶部钻尖部分较明显,覆瓦状排列,有时基部略连生成环状,壳壁顶端甚薄,向下稍增厚,近木质;坚果扁圆锥形,有时两侧呈压扁状,高14~20毫米,宽15~20毫米,无毛,淡棕色,有淡薄的白粉,果壁薄,透熟时有纵裂缝,果脐深1~2毫米,口径8~10毫米。花期5~6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100-23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与青冈属植物混生组成以壳斗科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常为优势树种。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藏(聂拉木友谊桥附近、墨脱)、云南(腾冲高黎贡山)。尼泊尔也有分布。

窄叶柯Lithocarpus confinis Huang


    中文学名窄叶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confinisHuang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种窄叶柯L.confinis分布区域贵州、云南等地

窄叶柯(学名:LithocarpusconfinisHuang)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贵州、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较干燥山坡次生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米,小枝干后褐黑色,枝、叶无毛。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3厘米,宽1.2-3.5厘米,很少较宽,顶部短渐尖或狭而钝,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全缘,中脉下半段的中央明显裂槽状凹陷,侧脉每边12-16条,甚纤细,其走向与上、下脉之间的距离常不规则,有时远离叶缘即行分枝,支脉更纤细或不显,背面有干后略油润的紧实蜡鳞层,成长叶背面带苍灰色或灰白色;叶柄长稀达1厘米,基部略呈枕状。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无或几无毛,雌花序轴被或多或甚稀疏的微毛状灰黄色蜡鳞,2-6穗聚生于枝顶部;雌花每3朵一簇。果序轴粗4-7毫米;壳斗近于平展的碟状,高1-3毫米,宽10-16毫米,小苞片甚小,三角形,紧贴,覆瓦状排列,有干后稍油润微毛状蜡鳞;坚果扁圆形,少有略长的圆锥形,高10-18毫米,宽14-20毫米,顶部近平坦且中央微凹陷,很少短尖,淡棕黄色或灰黄色,有时有淡薄的白粉,果壁薄,果脐深1-1.5毫米,口径5-8毫米。花期6-8月,果次年8-11月成熟。

生长环境

窄叶柯生长于海拔1500-2400米较干燥的山坡次生林中。常呈灌木状。

窄叶柯分布在中国贵州西部(兴义、兴仁、安龙等地)、云南中部以东(嵩明、禄劝、寻甸、砚山等地)。

南投柯Lithocarpus nantoensis (Hayata) Hayata


    中文学名南投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nantoensis(Hayata)Hayata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南投柯分布区域产自台湾

南投柯,Lithocarpusnantoensis(Hayata)Hayata,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15米,嫩枝无毛,小枝棕褐色,皮孔多且大。产台湾,在南部见于浸水营、大武一带,中部见于南投、莲华池至眉原、关刀山一带。非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叶近革质,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7-14厘米,宽2-4.5厘米,顶端渐狭长尖或长尾状尖,基部狭楔形,沿叶柄下延,中脉在叶面明显凸起,在叶背则纤细,侧脉每边10-15条,叶背灰绿或淡绿色,有紧实蜡鳞层;叶柄长通常1厘米以内。雄花序生于新枝的近顶部,花序轴有稀疏蜡鳞;雌花序长10-16厘米,单朵散生于有腊鳞而无毛的花序轴上,花柱长不及1毫米。果序轴粗约3毫米,壳斗幼嫩时包着坚果约1半或更多,成熟时碟状,包着坚果基部,宽12-15毫米,基部狭窄,常呈柄状,小苞片退化并连生成数个圆环,有灰黄色蜡鳞;坚果圆锥状,高10-20厘米,顶狭尖,栗褐色,果脐深约1.5毫米,口径5-8毫米。花期6-8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台湾,在南部见于浸水营、大武一带,中部见于南投、莲华池至眉原、关刀山一带。

刺壳柯Lithocarpus echinotholus


    中文学名刺壳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echinotholus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山毛榉目Fagales科壳斗科Fagaceae属柯属Lithocarpus分布区域产自云南东南部(河口、金平、屏边)。

刺壳柯(学名:Lithocarpusechinotholus)为壳斗科柯属的植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中以及较平缓的河溪两岸密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胸径40-60厘米,芽鳞披针形,被棕色伏毛,当年生枝及叶背有紧实蜡鳞层,嫩叶干后常有油润光泽。叶硬纸质,椭圆形,稀兼有倒卵状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5-11厘米,顶部长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急尖,全缘,侧脉每边11-14条,在叶缘附近急弯向上,彼此不连结,在叶面微凹陷,支脉纤细或不明显,干后暗茶褐色或棕灰色;叶柄长1-1.5厘米。雄穗状花序腋生,长8-12厘米;雌花序长10-15厘米,花序轴纤细,密被短柔毛,雌花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有时雌花序的顶部有少数雄花,花柱4或3或5枚,长约2毫米,斜展。果序轴粗4-6毫米,壳斗扁圆形,全包坚果,高10-20毫米,宽20-30毫米,壳壁厚不达1毫米,脆壳质,顶部常开裂,小苞片短线状而弯钩,将壳斗外壁完全遮蔽,长3-5毫米,被黄灰色短伏毛;坚果扁圆形,高12-15毫米,高20-28毫米,密被灰黄色,略有光泽的长伏毛,柱座明显突出,果脐凹陷,深1-1.5毫米,口径15-18毫米,有时中央部分微隆起。花期3月,果9-10月成熟。

名称状态

被SP2000收录,状态为:Lithocarpusechinotholus为接受名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1200米常绿阔叶林中,常见于海拔约500米以下较平缓的河溪两岸密林中。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东南部(河口、金平、屏边)。越南北部也有。

本种提示

白枝柯与刺壳柯二者甚近缘,特征是:雌花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花序较长;壳壁薄,小苞片短线状,略弯钩;坚果密被略有光泽的短伏毛(非粉末状细毛),柱座明显突出;果脐凹陷。

《缅宁柯Lithocarpus mianningensis Hu》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宁面的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