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牡丹

2021-08-06

多肉植物蜡牡丹怎么养护。

阳台种花需要注意哪些?人都有爱美之心,对于女士朋友们尤为如此。很多朋友喜欢在阳台上种花,这样可以让阳台更加的美观。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岩牡丹》,希望您喜欢!

岩牡丹(学名:Ariocarpus retusus)又叫七星牡丹,是一种长在亚热带的肉质仙人掌,喜欢温暖且阳光充足的环境,夏季开花,开出的花朵非常的美丽,原产于墨西哥北部,是世界三级濒危植物,数量非常稀少。岩牡丹是一种观叶、观花植物,可以用来装饰客厅、卧室等地的环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很好的辐射吸收能力!

中文学名:岩牡丹

拉丁学名:Ariocarpusretusus

别称:七星牡丹

科:仙人掌科zw59.cOm

属:岩牡丹属

价值:观赏、净化空气分类:多肉植物

zw59.com编辑推荐

岩柃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岩柃,拼音:yánlíng

拉丁学名:EuryasaxicolaH.T.Chang

别称: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侧膜胎座目,亚目:山茶亚目

科:山茶科,亚科:厚皮香亚科

族:杨桐族,属:柃木属

主要产地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及广东

形态特征

岩柃灌木,高1.2-4米,全株无毛;嫩枝有2棱,淡褐色或灰褐色,小枝灰褐色;顶芽锥形或披针形,渐尖。叶厚革质,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0.8-1.5厘米,顶端圆或钝,有时略尖,而有微凹,基部阔楔形,边缘密生细锯齿,干后常反卷,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5-7对,连同网脉在上面显著凹下,下面稍凸起;叶柄长2-3毫米,无毛。花1-4朵腋生,花梗长1.5-2毫米,无毛。雄花:小苞片2,极小,无毛;萼片5,近圆形,长约1.2毫米,顶端圆,有小突尖,外面无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毫米,白色,基部合生;雄蕊5枚,有时6枚,花药不具分格,退化子房无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花瓣5,倒卵形或卵形,长约1.5毫米,顶端圆;子房圆球形,3室,无毛,花柱长0.5-1毫米,顶端3裂。果实圆球形,直径3-4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次年6-8月。

生长习性

岩柃多生于海拔1500-2100米的近山顶林中、矮林中、悬岩陡壁密阴地及林缘灌丛密阴处。

岩柃图片

岩生庭荠


品种名称岩生庭荠

学名Alyssum saxatile L.

植物种类 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
生物分类十字花科

产地欧洲中部和南部,在我国有栽培。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呈匍匐状生长,形成30-40厘米直径的株丛,高15-30厘米。叶倒披针形,有时呈匙状,有浅齿,厌绿色,基生叶匙形。由密生的伞房状小花序组成总状花序,花金黄色。花期4-6月。

生活习性:耐寒,喜冷凉、干燥气候,要求向阳、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经质土壤,忌酷暑,忌湿涝,在一般园土中生长良好,在稍含石灰质的土壤生长更佳。在沈阳可露地越冬。

栽培要点:播种、分株、扦插繁殖,播种、分株在春、秋季均可进行,但以春天分株为宜,扦插在5-6月进行。

应用价值:用于花坛、花境镶边,也是岩石园、石缝中栽植的重要花卉,还可片植布置花带等。

岩乌头植物


  • 中文学名岩乌头
  • 别名岩乌子、岩乌、雪上一枝蒿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属乌头属
  • 种岩乌头
  • 分布区域中国云南东北部

岩乌头,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岩乌头AconitumracemulosumFranch.的块根。分布于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云南镇雄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倒圆锥形,长2.3-3.6厘米,粗9-11毫米,或近圆柱形,长约7厘米,粗约5毫米。

茎高40-65厘米,无毛,等距地生叶。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短柄,无毛;

叶片革质,五角形,有时圆菱形,长5.5-9厘米,宽8-10厘米,基部心形或浅心形,有时圆形,三深裂至距基部1.5-2厘米处,中央深裂片卵状菱形,长渐尖,边缘疏生三角形牙齿,叶脉多少隆起形成?飨缘穆鐾?灰侗??2.2-3厘米,圆柱形。茎上部叶变小,宽卵形或菱形,三裂稍超过中部,有时狭卵形,几不分裂。

花序有1-6朵花,长2.2-3厘米;轴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约1厘米,稍向下弯曲;小苞片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3-8毫米,宽约1.5毫米,几无毛;萼片蓝色,上萼片圆筒状盔形或高盔形,高2.4-3.2厘米,中部粗5-10(-15)毫米,无毛,下缘稍凹,长1.5-2.4厘米,花瓣具长爪,无毛,瓣片大,唇长约6毫米,距长5-7毫米,向后弯曲;雄蕊无毛,花丝有2枚小齿或全缘;心皮3,无毛。蓇葖长1.6-1.8厘米;

种子倒圆锥状三棱形,长约2毫米,只在一面生横膜翅。9-10月开花。

生长环境

生海拔1620-2280米山谷崖石上或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北部(镇雄)、四川(天全、南川)、贵州及湖北西部。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北部。

主要价值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岩乌头的块根。

【采收储藏】:夏末秋初采挖块根,去掉苗叶及小根,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母根圆锥形,长约50px,直径约25px;表面暗棕色,有横皱及纵沟。子根圆柱形,长2.5-75px,直径约12.5px;表面有细纵皱纹和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1列细胞;皮层窄;内皮层为1列长方形细胞。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母根的韧皮部细胞皱缩,有多数裂隙,近形成层处有韧皮纤维及石细胞群。

粉末特征:⑴石细胞类长方形或类方形,长30-70μm,直径20-36μm,壁稍厚。纤维长150-174μ,直径20-26μm,有的可见纹孔。⑵淀粉粒细小,单粒类圆形,直径2-8μm,脐点人字形、一字形、十字形、点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炮制】用清水浸漂7天,每日换水1-2次,待中心办透后切片,蒸2-3h,取出晒干。再用熟猪油拦和,炒透入药。

【性味】味辛;苦;性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g。

【使用注意】炮制后用。孕妇慎服。

科学研究

岩乌头根部的二萜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PAF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所得浸膏采用经典的酸-碱处理方法,得到总碱,总碱经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柱色谱分离,得到生物碱单体,再通过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对分离鉴定的生物碱进行抗PAF活性的检测。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二萜类生物碱,分别为sachaconitine(1),14-acetylsachaconitine(2),hemsleyanineC(3),circinasineA(4),talatisamine(5);化合物1和2显示了一定的抗PAF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和2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栽培技术

1、修根打尖:修根分两次进行,第一次4月上旬苗长出4-5片叶时进行,把植株附近泥土刨开,现出母根及草乌在母根内侧留2~3个较大的草乌,小苗留一个,其余的草乌全部摘掉。第二次在5月中旬,刨13~16厘米深以露出上半草乌部为度,削去母根上的新生小草乌及所保留的大草乌上的须根,只留下面一个独根,使草乌表面光滑,注意勿损伤母根。

2、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3~5天后,在植株叶腋间长出腋芽,立即拿去,使营养集中于附子的生长。、除草、浇水、施肥。防病虫害、防治雨水侵入根部,减少根腐病,降低地温,可大大提高农药有效成分利用率,不怕太阳暴晒蒸发,能调节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

3、除草追肥:乌头栽植宜精细,除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外,见草就除,夏天忌积水,适时追肥,苗高
6厘米时,追第一次肥,每亩施腐熟饼肥50公斤,混合稀粪液1000公斤,施在行间。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修根后,施腐熟饼肥50公斤混合稀粪水1000公斤,施在每两株距间。第三次施肥在第二次修根后,粪量加大施在上次未施的两株距间。注意病植株,发现即拔掉烧毁,缺苗者要补齐。

4、培土:为防治雨水侵入根部,减少根腐病,降低地温,促进块根膨大,在追肥时将畦两侧的土搂入植物根部作成鱼背形。

5、灌水排水:如果遇到春旱或土壤过于干旱,应及时浇水,气温升高后,应浇早晚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烂根。

6、壮茎强根:在生长旺盛期,喷施药材根大灵可促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有效物质含量大大提高。

7、病虫防治:草乌病虫使植株衰弱、抗病能力差、病毒易侵染,要根据植保措施喷洒药剂灭虫,在秋末冬初,做好越冬抗寒准备,为来年丰产增收奠定基础。

大岩桐


大岩桐(学名:Sinningia speciosa (Lodd.) Hiern),为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扁球形,地上茎极短,株高15-25 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叶片对生,宽大肥厚,卵圆形,有锯齿;叶脉间隆起,花顶生或腋生,花冠钟状,有粉红、红、紫蓝、白等色,夏季为盛花期。大岩桐适合室内栽培,观赏价值极高。

中文学名:大岩桐

拉丁学名:Sinningiaspeciosa(Lodd.)Hiern

别称:六雪尼、落雪泥

科:苦苣苔科

属:大岩桐属

目:管状花目分类:草本植物

耳羽岩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耳羽岩蕨,拼音:ěryǔyánjué

拉丁学名:WoodsiapolystichoidesEaton

别称:岩蕨

门:蕨类植物门,纲:蕨纲

目:真蕨目,亚目:

科:岩蕨科,亚科:

族:,属:岩蕨属

形态特征

耳羽岩蕨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先端渐尖,棕色,膜质,全缘。叶簇生;柄长4-12厘米,粗1-1.5毫米,禾秆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顶端或上部有倾斜的关节,基部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向上连同叶轴被狭披针形至线形的棕色小鳞片和节状长毛;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0-23厘米,中部宽1.5-3厘米,渐尖头,向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6-30对,近对生或互生,平展或偶有略斜展,下部3-4对缩小并略向下反折,以阔间隔彼此分开,基部一对呈三角形,中部羽片较大,疏离,椭圆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略呈镰状,长8-20毫米,基部宽4-7毫米,急尖头或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与叶轴平行并紧靠叶轴,有明显的耳形凸起,下侧楔形,边缘变异较大,或为全缘,或呈波状,有时为缺刻状或钝齿牙状浅裂,罕为浅羽裂。叶脉明显,羽状,小脉斜展,二叉(在羽片基部上侧耳形凸起为简单的羽状),先端有棒状水囊,不达叶边。叶纸质或草质,干后草绿色或棕绿色,上面近无毛或疏被长毛,下面疏被长毛及线形小鳞片;叶轴浅禾秆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二叉小脉的上侧分枝顶端,每裂片有1枚(羽片基部上侧的耳形凸起有3-6枚),靠近叶边;囊群盖杯形,边缘浅裂并有睫毛。

生长习性

耳羽岩蕨生于林下石上及山谷石缝间,海拔250-2700米。喜阴湿环境,耐寒性强,需中度光照。温度维持在10℃以上。对土壤的营养要求不严,但必须有较高的通透性,最好为弱碱性土壤。

耳羽岩蕨图片

岩梭花植物


  • 中文学名岩梭花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莎草目
  • 科莎草科
  • 属羊胡子草属
  • 种丛毛羊胡子草
  • 分布区域西南及甘肃、湖北、广西、西藏等地

岩梭花,中药名。为莎草科植物丛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comosumNees的花。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湖北、广西、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咳喘。

入药部位

花。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止咳平喘。

主治

咳喘。

岩槭叶草


品种名称岩槭叶草

学名Mukdenia acanthifolia Nabai

植物种类 多年生花卉-宿根花卉
生物分类虎耳草科

产地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在朝鲜也有分布。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2厘米。根状茎粗大,基生叶通常1-5片,叶柄长7-15厘米;叶片卵圆形、卵形或近圆形,长7-16厘米,宽6-18厘米,不分裂或3浅裂。复聚伞花序,条花,长7-13厘米,宽5-8厘米,花白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活习性:生于岩石缝上。

栽培要点:挖取根状茎栽植。

应用价值:用做花坛、花境材料或在岩石园栽植。

《岩牡丹》由植物大全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多肉植物蜡牡丹怎么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