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小知识为什么。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植物知识:杂交水稻为什么比普通水稻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杂交水稻为什么比普通水稻好?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30%,最高增产达50%,解决了人们没有粮食吃的困境。高产量的优质杂交水稻可以养活更多的地球人口!

杂交水稻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比起来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叶片也更伸展,方向更交错,单位面积内太阳光的利用率更高,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更强,结的稻穗更大、粒更多,而且杂交水稻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强,因此,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产量高。普通水稻最高亩产400公斤左右,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800公斤,在云南的一块试验田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1200多公斤。发明杂交水稻的科学家袁隆平希望还能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

扩展阅读

植物知识:植物为什么要长虫?


植物为什么要长虫?

虫子不是植物长出来的,而是有的植物含有虫子需要的营养成分,于是这些虫子就会聚集在植物身上。为什么虫子要吃植物?

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等。植物的皮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它们能起运输养分的作用,有些虫子会吸食初皮部的养分。植物躯干里面是纤维素,用来运输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如果虫子能分解纤维素就会在树干中生活。树叶主要成分也是这些,但它所含的蛋白质、糖类等成分比其他部位多,所以树叶部分更容易出现虫子。危害植物的动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是昆虫,另外有螨类、蜗牛、鼠类等。植物生虫后,它们的正常新陈代谢会受到干扰,从而产生枯萎、腐烂、斑点等现象。也有的虫子会把卵产在植物果实中,例如柑橘大实绳会把卵产在橘子里,把它当作巢穴和食物来源。除了害虫外,有的植物身上长虫子也是自身需要,例如寄生在榕果中的榕小蜂,能帮助榕树传播花粉。怎么除掉植物身上的虫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防止植物生虫,例如改善土壤质量、除草、修剪及清除杂草、合理施肥、选择能够抗病抗虫的植物。利用化学农药和辐射法能够消灭害虫,但是它对人畜危害较大,也不环保,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用生物防治来除虫。例如大量繁殖并释放能够对付害虫的昆虫,如鐘螂、对狮、步行虫等;利用益鸟、蛙类、鸡、鸭等消灭害虫;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寄生于害虫体内也可以让它们生病或死亡。

什么是水稻早衰?如何防止水稻早衰!


一、什么是水稻早衰

水稻早衰就是水稻在正常的安全成熟期内,水稻的根系和叶片的功能严重减弱,提前衰败,使水稻籽粒不能完成正常的灌浆鼓粒,形成瘪粒。造成严重减产,这就是水稻的早衰现象。

二、水稻早衰的原因

1.品种抗逆性差容易引起早衰。

2.翻地浅或长期不翻地,土壤板结,根系发育不良,容易造成水稻早衰!

3.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长期淹水不晒田,特别是烂泥田,在缺氧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毒害根系,根系发育不良,容易导致水稻早衰。

※4.水稻氮肥过多、钾肥不足,其它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调,容易导致水稻早衰。

5.盐碱地撤水过早,盐害根系,容易导致水稻早衰。

6.二化螟、稻螟蛉、水稻纹枯病、细菌性茎基腐病、稻瘟病和菌核病等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田,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7.秋季温度偏高的年份,撤水过早的地块,土壤干裂,根系受害,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8.秋季有阶段性低温的时候,一些氮肥偏大的地块,低温过后,根系失去活力,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9.越区种植的早熟品种,或者有早穗或减叶现象的水稻,如果肥水管理不当,秋季高温时,容易出现早衰现象。

三、解决办法

1.稻田要进行秋季深翻,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

2.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或土壤调节剂(如螯合剂等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通透性和共肥水能力。

3.适时多次晒田和晾田,促进根系发育,协调根茎叶比例,提高根茎叶活力。

4.合理施肥,减氮、稳磷、增钾,补充微量元素。使植株营养均衡,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5.及时防治和预防病虫害,防止水稻因病虫害引起的早衰。

植物知识:为什么要保持植物多样性?


为什么要保持植物多样性?

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地球95%以上的生物量,是人和动物生存的根本,植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植物种类发生变化,相应的以该种植物为生的生物或动物就会灭绝,这种传导效益最终会落在食物链顶端——人类的身上。

什么是植物多样性?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包含了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绿藻及真菌等熟悉的生物,多样的植物种类组成了森林、草原、苔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各样的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植物还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吃、穿、用各方面的资源,从粮食、蔬菜到水果、油脂,从棉、麻到竹纤维、丝绸,从能源、纸张到药物、家具,从空气到环境,哪一样都离不开植物的贡献。通常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植物的多样性,即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态习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拯救和保护植物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虽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但是全世界每年用于生产纸张的树木需要80亿棵10年生树木,每年被我们“吃掉”的一次性卫生筷需要砍伐400万棵10年生的树木。如果每个人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对植物、对环境造成危害,提醒自己从日常小事做起:少用一次性的卫生筷、少买转基因食品、少用洗涤剂、少使用塑料口袋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一大步了。

植物知识:苦瓜为什么是苦的?


苦瓜为什么是苦的?

苦瓜之所以苦,是因为果实里含有苦叶素和野黄瓜汁酶两种苦味物质。

苦瓜的苦叶素是什么?

苦瓜的果实是长长的椭圆形,果实的外表是一幅疙疙瘪瘪的瘤状突起,加上它的苦味,常会被人们去形容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模样:怎么一副苦瓜脸呢?

不过,苦瓜虽苦,用它烹调菜肴却从不会把苦味传给其他菜,所以大家称苦瓜为“君子菜”。苦瓜虽苦,但是它的苦味对我们身体有益,比如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而苦瓜中含有的奎宁能控制体温,所以能清热解毒。

植物知识:莲藕里为什么会有孔?


莲藕里为什么会有孔?

莲藕生长在淤泥里,藕的节和节之间长有很多根,如果这些根呼吸不到空气就会烂掉,为了让淤泥里的根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莲藕把叶柄进化成空心的,藕的肚子里自然也进化出能让空气流动的通道孔了。

为什么莲藕的孔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当我们切开莲竊的时候,会发现莲藕呼吸的小孔不是一个,而是有很多个,中间一个孔,周围一圈呈花瓣状,排列着若干的孔。莲藕的孔越多,身体的重量就越轻,这样能避免在淤泥里越陷越深,不容易发生叶子来不及长出就被室息而死的惨剧。为什么藕断了还有很多丝连在一起?我们在吃藕时常会发现藕之间有很多小丝相连,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是藕的自身结构决定的。藕在生长时需要运送水和养分,运送这些物资的器官是导管和管胞。藕的导管壁有一段会特别厚,并呈螺旋状。在我们把竊折断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轉:部分会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它们直径很小,

只有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所以即使藕断了它们仍然连在一起。但如果用很锋利的刀去切藕,在切口上很少会发现细丝,这是因为藕细胞间的联系被破坏了,就像弹簧被切断了样。

知识大全:为什么苔藓植物都长得矮小?


为什么苔藓植物都长得矮小?

由于苔藓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根也只是假根,像海藻那样只起固定作用,身体里没有运送水分和养料的管道,只能依靠含有叶绿素的小叶片来直接吸收水分和营养,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都长得很矮小,最高也就10厘米左右。

什么叶面肥对水稻最好?了解这些让水稻增产增收!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稻属植物,性喜湿热,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先人们总结了很多种植水稻的经验。水稻对水肥的要求比较高,在没有肥料的时候,农民会把家畜的排泄物施到水田里,增强土壤肥力;近年来叶面肥的发明让水稻的产量迈入了新的台阶。对水稻最好的叶面肥是哪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叶面肥使用

如果不了解农作物方面知识的人,可能不太清楚叶面肥是啥。顾名思义,叶面肥是直接喷洒在农作物叶面上的一种肥料。

一般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需要喷施叶面肥,水稻的前期主要补充氨基酸、微量元素;后期增加氮磷钾,其中钾要多增加。故水稻破口期要用磷酸二氢钾,南方稻田对钾的需求量更大,可以追施氯化钾。

综上所述,每一种叶面肥对水稻的生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在合适的时间喷施合适的叶面肥才是最好的。

看来叶面肥的使用颇具讲究呢!叶面肥对水稻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都有什么具体作用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叶面肥的功效1、补充根部肥力吸收的不足

在水稻生长的后期,根系吸肥力不足,需要喷洒叶面肥补充营养。

2、迅速补充水稻营养

在植物生长时期已经表现为生长素匮乏的状况,在叶面喷洒叶面肥可以迅速进入植物体内。

3、充分发挥肥效

磷钾这些元素遇上泥土容易被固化,不易被水稻吸收,造成肥料的浪费。

今天关于叶面肥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增长知识呢?有没有比昨天更博学一点呢?如果有关于水稻方面的疑问欢迎致电小编哦!

水稻稻田粘虫


学名

Leucunia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东方粘虫,俗称剃枝虫、行军虫、、五色虫。国内除新疆、西藏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国稻作上间歇性、局部为害的害虫,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稻区受害相对较重。我国有粘虫类害虫60余种,较常见的还有劳氏粘虫M.loreyi(Duponchel)、白脉粘虫M.compta(Moore)等,在南方与粘虫混合发生,但数量、为害一般不及粘虫,在北方各地虽有分布,但较少见。

寄主

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危害特点

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水稻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稻株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故称剃枝虫。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mm,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顶角具一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卵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mm,红褐色。

生活习性

粘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随偏北气流南迁。国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我国东半部,北纬27以南一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地区一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以北一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O℃-8℃(北纬33-27)北半部多以幼虫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丛、莲台、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为害。

成虫顺风迁飞,飞翔力强,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喜食花蜜。卵多产于稻株枯黄的叶尖处或叶鞘内侧,几十粒至一二百粒成一卵块。在适宜条件下每雌一生可产卵1000粒,最多达3000粒。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后爬至叶面分散为害,3龄后有假死习性。幼虫老熟后在稻株附近钻入表层土中筑土室化蛹,田间有水时也可以在稻丛基部化蛹。

发生数量与迟早取决于气候条件。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19℃-21℃;相对湿度低于50%时产卵量和交配率下降,低于40%时1龄幼虫全部死亡。成虫产卵期和幼虫低龄时雨水协调、气候湿润,粘虫发生重,气候干燥发生轻,尤其高温干旱不利其发生。但降水量过多、特别是暴雨或暴风雨会显著降低种群数量。

防治方法

1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667m2插30-50把,每隔5-7天更换一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鸭啄食。

2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6.3重发稻田,可在低龄幼虫期(2龄、3龄高峰期),选用20%除虫脲胶悬剂5000-6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或40.7%乐斯本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或109,6除虫精2000-3000倍液、25%的杀虫双水剂200-400倍液,按每667m2加水50-75升均匀喷雾;也可用2.5%敌百虫粉1.5-2.5kg按1:1拌细土喷粉。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随着农业的发展,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白叶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出现在水稻的叶片上,严重时可布满整个叶片,直至枯死。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如何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及危害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发生,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发生在水稻的中后期,病斑只局限在叶片以及叶鞘上。

2、调萎型:主要发生在苗期、秧田后期到拔节期。

3、黄叶型:病株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片则呈均匀淡绿色或黄色和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

二、发病原因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细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在已发病地区主要通过有病稻草传播危害,无病地区主要通过带病种子传入。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抗性都有密切关系。

三、防治方法

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特点:来源多,途径广,侵染时间长,再侵染平凡等,所以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子。

(2)药剂防治:可选用5%菌毒清200毫升/亩或15%叶枯宁100克/亩,在病害初发期,天晴下午4点以后,每亩兑水100-120斤喷雾,间隔7天喷一次,连续预防2-3次即可。

水稻病害、虫害图谱


水稻常见病害

1、恶苗病

由半知菌亚门串珠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期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2、稻瘟病

由半知菌亚门灰梨孢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

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3、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

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3、白叶枯病

由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见图3-5)。

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1.病株2.病叶前期3.病叶(粳稻)4.病叶(籼稻)5.病部菌胶6.病原细菌

田间受害状

4、立枯病

分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2种。病理性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真菌侵染引起的。

病理性立桔病:多发生于立针期至三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种子和茎基交界处常有霉层,茎基软腐烂,根变成黄褐色。用手拔苗,秧苗茎基部断裂,根系留在苗床里。

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离乳期,其症状表现为病苗叶尖无露珠,心叶上部叶片打绺,秧苗黄、瘦、弱,根部变褐色,根毛、白根减少或无根毛,用手拔发病秧苗时,连根拔出。生理性立枯病主要是苗期管理不当造成的。

5、稻曲病

由半知菌亚门引起,属真菌性病害。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病菌为害穗上部分谷粒,轻则一穗中出现1-5病粒,重则多达数十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其上布满黑粉状物。

6、稻粒黑粉病

由狼尾草腥黑粉菌为害水稻谷粒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

7、稻胡麻斑病

由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引起的真菌病害。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

初期病叶

穗部受害状

8、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

1.苗期症状水稻植株表现为矮缩,叶色深绿,叶片僵直。

2.分蘖期症状水稻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直立,叶色浓绿。

3.拔节期后症状水稻植株表现严重矮化,高节位分蘖,叶色浓绿,叶片皱缩,茎杆上有倒生根和白色蜡条,严重时蜡条为黑色,不抽穗或抽半包穗,谷粒空秕。

水稻常见虫害

1、稻飞虱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群集为害

灰飞虱

灰飞虱成若虫基部为害状

褐飞虱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

2、二化螟

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初孵卵块(右)和即将孵化的卵(左)

幼虫

成虫

3、三化螟

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

卵块

初孵幼虫和幼虫

成虫

4、稻纵卷叶螟

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卵粒放大

幼虫

成虫

田间出现大量白叶表明该虫进入4龄高峰期

5、稻蓟马

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枯死,状如火烧。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苞,扬花时,转入颖壳内,为害子房,造成空瘪粒。

若虫

成虫

6、稻瘿蚊

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成虫

田间危害状

7、稻苞虫

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吃完。

幼虫

成虫

水稻稻瘿蚊如何防治


水稻稻瘿蚊,学名Orseoiaoryzae(Wood—Mason)双翅目,瘿蚊科。别名稻瘿蝇。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海南、江西、湖南、台湾。据江西广昌县观察,该虫从石城县进入广昌县以后,每年仍以10一20km的速度向北蔓延。主要为害水稻、李氏禾等。

为害特点

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4.8mm,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第1、2节球形,第3一14节的形状雌、雄有别: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略凹;雄蚊似葫芦状,中间收缩,好象2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卵长0.5mm左右,长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橙红色或紫红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4.5mm,纺锤形;蛆状。幼虫共3龄,1龄蛆形,长约0.78mm;2龄纺锤形长约1.3mm;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体长约3.3mm。蛹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长3.5—4.5mm。

生活习性

广东连山年生6—7代,广东从化、广西、江西、云南、福建7—8代,广东佛山、中山8—9代,海南12—13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游草、再生稻、李氏禾等杂草上越冬。年生7—8代地区,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现,羽化后成虫飞到附近的早稻上为害,该虫从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很难分清代数,但各代成虫盛发期较明显。一般1、2代数量少,3代后数量增加,7—10月,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的秧田和本田很易遭到严重为害。成虫羽化的当晚即交配,雄虫多次交配,雌虫仅1次,卵散产在近水面嫩叶上,每雌产卵100一150粒,雌虫有趋光性,因此诱虫灯上出现的高峰日就意味着田间产卵高峰日。初孵化幼虫借叶上湿润的露水下移,从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开始为害生长点,生长点受害后心叶停止生长,叶鞘伸长成管状,即“标葱”出现,这时管里幼虫已化蛹。羽化前蛹体头部向上,蛹上升到葱管顶端,用额刺破顶而出,在出口处留有白色的蛹壳。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利其发生。生产上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天敌有蜘蛛、螨类、蚂蚁、步行甲、青蛙、黄柄黑蜂等。

防治方法

防治稻瘦蚊的策略是“抓秧田,保本田,控为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

(1)选用抗虫品种如抗蚊1号、抗蚊2号、汕优999、水辐17等。

(2)春天及时铲除稻田游草及落谷再生稻,减少越冬虫源。把单、双季稻混栽区因地制宜改为纯双季稻区,调整播种期和栽插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如何防治


稻纵卷叶螟,学名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卵长1mm,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幼虫5—7龄,多数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

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

(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667m2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

《植物知识:杂交水稻为什么比普通水稻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小知识为什么”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