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茴香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茴香是常见的抑制叶菜类蔬菜,而在种植过程中菌核病是常见的病害,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导致茴香严重减产。那么对于茴香的菌核病该怎么防治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1、发病症状

茴香菌核病注意危害近地面叶柄以及茎部,发病部分往往会出现褐色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后面病部会逐渐湿腐,病部以上组织常常萎焉,严重时地上部分因为没有养分和水分而枯死。在潮湿环境下,病部会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后白色菌丝会扭结成黑色的菌核。

2、发生规律

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不同的地区它发病时间是不一样的,在连作、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积水的地块极易发病;另外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也会诱发此病;肥水不均匀,导致植株徒长、旺长或长势过弱抗病能力低时,也会给此病可趁之机;早春低温,续阴雨时间长,保护地内长期湿度过大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与非伞形花科蔬菜轮作2—3年,有条件可进行水旱轮作,种植时尽量选择地势平坦不易积水的地栽培,要加强肥水管理不当,促使其健壮生长,增强期抗病力,要足以及时防风排湿,低温季节栽培尽量少浇水,以免大水漫灌。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清除并带出田间,在喷洒相对应的药剂进行防治,收获后可及时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闭棚7—10天,利用高温杀灭表层菌核,或者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以上是茴香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细辛菌核病怎么防治


细辛是辽宁名贵的地道中药材,分布面广,产量多,质量好,畅销国内外。新宾县从1986年开始发展人工栽培细辛,现留存面积2万多公顷,经济效益高,是农民致富,中草药主栽品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之一。细辛以全草入药,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疼的功能。主治风寒头疼、鼻渊、牙疼、痰饮咳嗽、风湿痹痛;近来又用于治疗鼻炎、喉炎、胃炎以及口腔糜烂等症,均有显著疗效。

细辛的生长习性

细辛是一喜阴性植物,多分部在山区腐殖土层深厚、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质肥沃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或生于密集的灌木丛间,山沟底部稍湿润的地方及林缘地带,所以形成一种喜湿、喜肥、喜阴、怕强光的特性,但在林下郁闭度过大则生长极为缓慢。实践证明只有透过花达阴或充足的散射光并加强水肥管理,才能使细辛速生高产。

细辛菌核病怎么防治?

什么是菌核病?

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发病部位由菌丝体集结成结构松紧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核。由菌丝并杂有寄主组织而形成的称假菌核。后者因往往还保持植物器官的形状(如僵果等)而较易诊断。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核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都能生长,以20℃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

细辛菌核病的症状:

此病多发生在6-7月,发病初期在叶柄基部,呈褐色条形病斑,扩展后地上部倒伏枯死。同时.病菌向根部蔓延.使根茎上布满黑色菌核.以至全根腐烂仅剩根皮。

细辛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早春及时松土,提高地温,注意排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毁掉;用0.3度石硫合剂、代森铵600-800倍液,代森锌600倍液喷洒;适时采收,换地栽培。

香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香菜,原名:芫荽,别名:香荽、胡荽,拉丁文名:CoriandrumsativumL.伞形科、芫荽属一年生或二年生,有强烈气味的草本,高20-100厘米。根纺锤形,细长,有多数纤细的支根。茎圆柱形,直立,多分枝,有条纹,通常光滑。根生叶有柄,花柱幼时直立,果熟时向外反曲。果实圆球形,背面主棱及相邻的次棱明显。胚乳腹面内凹。油管不明显,或有1个位于次棱的下方。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我国东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均有栽培。

香菜的形态特征

为伞形植物云姜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在《说文解字》中有载:荽作莜,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荽,乃茎叶布散貌。石勒讳胡,故晋地称为香荽。

香菜原产于亚洲西部、波斯及埃及一带,唐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孟洗《食疗本草》和陈藏器《本草拾遗》对这种植物的属性、生长周期、水文环境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香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香菜菌核病,近年来随着香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保护地种植的轮作困难,病菌越积越多,为害越来越严重,成为香菜生产中的一大障碍。

香菜菌核病的症状识别

香菜菌核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其次是叶片。开始时,出现褪色水渍状病斑,后来变成淡褐色,迅速扩大,绕茎一圈,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后期在白霉层下面菌丝结成黑色菌核,严重时,病苗枯死。

识别要点:潮湿时,病部表面长有白色棉絮状霉层,后期在茎表面形成有菌核,或剥开茎部可看到呈黑色的菌核。

香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1.病原菌香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核盘菌侵染所致。菌丝呈白色,菌核外部为黑色,内部是白色。菌核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多的可达几十个,一般3-10个。子囊盘初为杯状,后来呈盘状,淡黄褐色,盘下有长柄。子囊盘表面排列有子囊,呈棍棒状,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

2.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即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发病后,则通过菌丝在田间进行再侵染。田间还可通过染有菌核病的杂草(如马齿苋)传播到香菜上,反复侵染,后来条件恶化时,病菌又形成菌核进行越冬。

3.发病条件

1)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病菌发台的温度是0-30℃,最适的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利于病菌发生发展。所以,在温度比较低,湿度大的冬、春两季保护地香菜菌核病发生严重。

2)发病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菌核在水中生存时间短,1个月时间菌核即死亡。因此,在比较潮湿的土壤中,菌核可生存1年左右,而在较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可见,土壤湿度大,不利于菌核生存,发病减轻。

3)发病与其他蔬菜的关系由于菌核病可为害几乎所有的蔬菜,寄主包括甘蓝、莴苣、芹菜、黄瓜、番茄、茄子、菜豆、茴香、白菜等。这些蔬菜发生菌核病后,土壤中就有菌核,种植香菜即可侵染发病。

4)发病与种子的关系如果种子中混有菌核,菌核随播种进入菜田,侵染香菜发病。

香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氯硝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保护地种植的,可用10%速克灵烟剂或15%腐霉利烟剂进行烟熏,每666.7平方米每次250克,傍晚进行,点燃冒烟后密闭烟熏,隔7天熏1次,连熏4―5次。

其他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或高温防治病地实行与粮食作物进行2-3年的轮作,保护地病地,可采取高温防治,方法是:在三夏高温期间,先清洁田园,清除残枝病叶、杂草,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每666.7平方米施石灰50-100千克,加碎麦秸或麦芋子500千克,均匀施在地表,马上翻入土中,起高垄30厘米左右,垄沟里灌水,直至饱和,为了使垄沟里始终有水,要天天灌水;铺盖地膜,四周用土封严,密闭棚、室15-20天。此法不仅可杀死下部分菌核,而且还可杀死镰刀菌、根结线虫等病菌。

2、无病土育苗应选大田土或草炭土进行育苗,并加强管理,培育出无病壮苗。有条件的,种植过蔬菜的苗床,可用地热线育苗,在播种前将苗床的温度调到55-56℃,处理2小时,即可杀死苗床土壤中的菌核。然后降温,播种,正常育苗。

3、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株上留种。对混有菌核的种子,可用10%盐水漂洗种子,淘除菌核。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温水50℃浸种10分钟(保持温度),可杀死混在种子中的菌核。

4、加强放风保护地种植的要加强放风,降低湿度,创造一个不利于菌核病菌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5、铺盖地膜地膜可阻挡子囊盘出土,如果用紫外线阻断膜覆盖地面,效果更佳,因为此膜可抑制菌核萌发。

6、清洁田园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可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7、无公害农药防治保护地种植的,发病前用3.3%特克多烟剂,每666.7平方米每次250克,分放4-5个点,傍晚进行,密闭烟熏,隔7天熏1次,连续熏5-6次。发病初期,也可喷42%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

莴笋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莴笋也叫莴苣,是一种受人欢迎的市场,对于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很多农户都有种植,但是在种植时多种病虫害危害,其中菌核病就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一旦感染此病,会严重降低莴苣的产量和品质,重则造成绝收,那么对于莴苣菌核病该怎么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1、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茎基部先受害,病斑初期为褐色水渍状,后逐渐扩展至整个茎部,使得茎基部软腐,病情受害部位还会密布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会产生菌核。有时茎基部还会出现开裂的症状,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被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莴笋染病后,植株下部叶片会变软发褐,病害向上发展,上部叶片青枯状萎焉,茎秆发病,植株生长不良,重者整株枯死或倒伏。

2、发病规律

莴笋菌核病的发生和气候、公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病菌能通过气流、雨水以及农事工作进行传播,菌核病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0度左右,湿度大于80%以上是利于此病的发生,当温度高于35度时,病害较难发生。在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田间湿度高,发病也比较高,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微机室除去基部老叶、病叶、杂草,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发病田块要和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或者夏季高温休田时采用灌水浸田,棚室进行高温焖棚,可减少田间病原菌。加强田间积水,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增加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种子可用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漂洗种子,再用55度温水浸种15分钟进行消毒。在生长中后期极易发病,可用药剂喷洒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再喷淋1次,防治较好,但是要注意轮换用药,要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以上是莴笋菌核病的防治技术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莴笋菌核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莴笋也叫莴苣,是很受大家喜欢的蔬菜之一,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很多农户都有种植。在莴笋种植的过程中,有较多的病虫害,其中以莴笋菌核病最为严重。一旦莴笋感染此病,会降低莴笋的产量和品质,甚至会导致莴笋绝产。那么莴笋菌核病都有哪些症状及发病规律?该如何防治?

一、莴笋菌核病的症状

发病初时,植株近地面茎基部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扩展至整个茎部,使茎基部软腐,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有时茎基部还会出现开裂的症状。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

莴笋染病后,植株下部叶片变软发褐,病害向上发展,上部叶片青枯状萎焉,茎秆发病,植株生长不良,重者整株枯死或倒伏。

二、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莴笋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病菌可通过气流、雨水和农事传播。莴笋菌核病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0℃,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当温度高35℃,病害很难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田间湿度高,发病率也高;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未及时除去基部老叶、病叶、杂草,有利于发病;前茬作物有病菌(莴笋菌核病除危害莴笋外,还可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蔬菜作物),不注重种子处理、偏施氮肥,容易发病重。

三、莴笋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在莴笋生长中、后期的易发病阶段或发病初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0.5%小檗碱水剂400-600倍液等、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等喷施茎基部、老叶和地面,隔7天1次再喷淋1次。注意事项:要轮换用药,要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2、发病田块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或夏季高温休田时采用灌水浸田,棚室进行高温闷棚,可较少田间病源菌。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3、种子、土壤消毒,减少菌源。种子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漂洗种子,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进行消毒;在定植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千克拌细土撒在畦面上消毒。

以上就是莴笋菌核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莴笋菌核病在露地种植和棚室栽培中都有发生,主要危害莴笋的茎基部,在收获前更是是发病高峰期。农户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防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关于莴笋菌核病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植物59网其他农业内容。

阅读推荐:夏季莴笋的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莴笋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莴笋又称莴苣,菊科莴苣属莴苣种能形成肉质嫩茎的变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茎用莴苣、莴苣笋、青笋、莴菜。产期:1-4月。原产中国华中或华北。莴笋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

莴笋品种介绍

一、尖叶紫笋。株高约40厘米,开展度约55厘米。叶呈披针形,长约42厘米,宽约55厘米。叶呈披针形,长约42厘米,宽约14厘米,叶面多皱褶。笋呈长棒形,长51厘米,横径6厘米,外皮及肉均为绿白色,肉质脆,水分较少,品质好。单笋重1000克左右,较抗霜霉病。适宜秋播越冬栽培,为中熟品种。

二、柳叶笋。株高40-60厘米,开展度45厘米,生长势强。叶片直立,叶色浅绿,呈披针形,似柳叶。叶面有浅皱褶,具有蜡粉,叶缘浅波状。笋呈现长棒形,长30-35厘米,横径5厘米,外皮绿白色,肉浅绿色,质地脆嫩,品质好。单笋重500克左右,亩产2000-3000公斤。耐寒又耐热,抽薹晚,为中晚熟品种。适宜秋季露地栽培。

三、雁翎笋。株高60厘米左右,开展度40厘米,生长势强。叶呈现披针形,浅绿色,叶面有皱褶。笋呈长棒形,长24厘米,横径5.5厘米,外皮绿白色,肉浅绿色,皮薄、质脆、味甜、水分多。单笋重500克左右,亩产3000-3500公斤。耐寒又耐热,抗病性强。,为中熟品种。适宜作春、秋两季栽培。

莴笋菌核病是莴笋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莴笋的种植效益,那么莴笋菌核病如何进行综合防治呢?

莴笋菌核病的症状

植株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受菌核病危害,中后期荫蔽多,通风透气性差,湿度大,危害更重,植株下部的茎、叶柄或叶片一般先发病,茎部受害后,引起地上部分萎蔫,最后枯死,叶柄、叶部受害,症状与茎部相同。发病部位初期呈水浸状,淡褐色,逐渐扩大引起组织软化腐烂,但无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浓密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菌丝体交织纽集成白色颗粒,并产生黄色水珠,白色颗粒长大后成为黑色褐色的鼠粪状菌核。

莴笋菌核病的病原

莴笋菌核病是由子襄菌亚门核盘属病原真菌侵染所致,其营养体为有隔菌丝。菌核萌发长出子襄盘,底部有柄,直径约2-8毫米。子襄棍棒形,无色,大小为91-1256-9微米,内含8个子襄孢子。子襄孢子椭圆形,单孢,无色,大小为9-143-6微米,整齐地排列在子襄内,子襄孢子是它的有性繁殖器官。

莴笋菌核病的传器途径及发病条件

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遇适宜条件,形成子襄盘,放射出子襄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田间侵染一般通过带病组织与健株接触,菌丝直接蔓延危害。

菌核萌发适温15℃左右。子襄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0-35℃,适温5-10℃。菌丝0-30℃都能生长,适温20℃。菌核在PH值为1.68-10的环境中可以生长,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于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低于70%发病轻。因此,当田间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85%时,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莴笋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1)实行轮作病地实行与百合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

2)土壤消毒不能实行轮作的病地,可在春保护地拉秧后,利用三夏高温进行土壤消毒。方法是:先清洁出园,把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每666.7平方米施石灰50―100千克,碎稻草或麦芋子500千克,均匀施在地表上;深翻60厘米,起高垄30厘米;垄沟里灌水,要求处理期间沟里始终有水,所以要不断的浇水;铺盖地膜,四周盖严;密闭棚室15―20天,使土壤20厘米深土温达50℃以上(最高温时),可杀死菌核。

3)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地留种。带有菌核的种子可用10%盐水选种,菌核被淘除,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再播种。

4)栽培防治培养无病苗;铺盖黑色地膜,可防止子囊盘出土;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加强放风、降低湿度;及时清洁田园,把病叶、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包括及时铲除出土的子囊盘)。

化学农药防治:无公害农药防治定植后发病前,可用3.5%噻菌灵(特克多)烟剂进行烟熏,傍晚进行,隔7天1次,连熏3-4次(每666.7平方米每次用烟剂250克)。

1.苗床喷药定植前几天,苗床的苗可喷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4000―5000倍液。

2.病田喷药定植后,发病初期,可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一12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重点喷洒茎基部和基部叶片,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

3.烟熏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10%速克灵烟剂,或15%腐霉利烟剂,每666.7平方米每次250克,傍晚密闭棚室熏烟,隔7天熏1次,连熏3―4次。

4.粉尘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6.5%甲霉灵粉尘,或5%灭霉灵粉尘,或5%利得粉尘,每666.7平方米每次用1000克,早上或傍晚喷,用喷粉器(不加水),隔7天喷1次,连喷3―4次。

《茴香菌核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