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历史。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中草药种植的历史》,希望您喜欢!

我国种植中草药历史悠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早在2600年前,《诗经》即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至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在长安建立了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到内地栽种,丰富了中草药种类。公元6世纪40年代,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曾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姜、栀子、桑、胡麻、莲等多种药用植物栽培法。到公元581-618年的隋代,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种药。在隋书中还有《种植药法》、《种神草》等专著。至唐、宋时代,中草药栽培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唐代《千金翼方》中记载了百合、大蒜等药用植物的种植法。宋代,韩彦直在《橘录》一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中草药种植法。明代李时珍在其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述了180多种中草药种植法。有关本草学和农学的名著还有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陈扶摇的《花镜》,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等对多种药用植物栽培均有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据统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可以说今天的主栽品种多数是我们的祖先打下的基础。古代的著作为我们今天的栽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小编推荐

中草药栽培的特点


(一)中草药种类繁多;种植技术复杂

1.种类繁多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草药,共有12772种,其中植物来源11118种,动物来源的1574种,矿物来源80种。全国普查结果表明,已鉴定的可供药用的植物有9000多种,其中常用的500多种,而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约有250种,随着国内外对中草药需求量增大,原有品种的扩大栽培及野生中草药变为家栽是必然趋势。

2.生态条件不同种植技术各异

(1)干湿如麻黄、甘草、黄芪等药用植物分布于干燥地区;泽泻、菖蒲、莲则喜欢低湿地。

(2)光照莨菪、北沙参、地黄等为阳性植物,人参、西洋参、细辛、黄连、三七等则喜荫蔽,栽培时应搭设荫棚或利用自然荫蔽条件。一般情况下幼苗较成年植株需要更多的荫蔽,故随着植株长大,荫蔽度应逐渐调小。

(3)温度如砂仁喜高温高湿的气候,花期要求气温在22~25℃以上,若低于20℃则花朵不开放,干枯不能授粉,花期气温低,昆虫活动少,结实率也低,故砂仁选地应选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0℃,春季(3~5月)气温不低于22~25℃的地方。人参种子不经过15~20℃以上高温和0~5℃低温种子不发芽。

(4)坡向如广东种植砂仁多选择30以下三面环山,一面空旷,坡向东南的缓坡地,修成梯田,保持水土,这种条件下砂仁开花多,传粉昆虫多,结实率高。

(5)海拔高度当归原产高寒山区,其生长发育对气候有严格要求,甘肃岷县产区都选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地育苗,云南丽江一带则选海拔2800~3200米的山地育苗,海拔低处育苗气温偏高,幼苗生长不好。当归在生长的第二年比第一年需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甘肃选海拔2000米以上的平川,云南选海拔2600~2800米的缓坡地栽培,产量和质量较高,往低海拔处引种时产量降低,质量也差,抽薹增多,海拔更低时夏季死亡。可见生态环境是否适宜对中草药非常重要。

3.药用部位与种植技术由于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不同,栽培技术也不一样。党参、黄芪、山药等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时常需选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并要求深耕。为了获得根或根状茎的丰产,必须首先长好地上部分,有充足的叶面积,适当施用磷钾肥,摘花疏果,秋季根或根状茎膨大时期适当供给水分,并在根际培土。而栽培洋地黄、颠茄、穿心莲等叶类和全草类药材时,应多施氮肥,适当配合磷钾肥。合理密植,适时采收对产品产量和含量的影响较大。分期采收常能提高质量。而花、果实类药材如辛夷、金银花、山茱萸等,一般要求多施磷钾肥,注意修剪整形。有的品种如砂仁采用人工授粉能大幅度提高产量。

4.繁殖方法的多样性药用植物的繁殖方法也多种多样。约有35%的药用植物采用无性繁殖,如分根、分株或用鳞茎、块根、珠芽等繁殖,无性繁殖比用种子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生长年限短并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故多采用。但有时长期无性繁殖易引起退化,如地黄、山药等,须注意随时去杂、去劣,适时倒栽,防止退化。

(二)产量与质量并重中草药种植除要求一定产量外,更应重视质量。有效成分的高低是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因为有效成分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而有效成分又受植物种类或品种、栽培技术、栽种年限、采收部位、采收期、加工方法及贮藏条件等的影响。因此,在中草药种植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按技术规程进行,不能疏忽。

(三)重视中草药的道地性中草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及双向选择过程中,与产地生态环境建立了相互适应的紧密联系,如果新引种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原产地基本相似,植物能很快适应,生长发育正常,反之若差异悬殊则会使品质受到影响。例如金银花(分析所用材料为灰毛忍冬)在不同产地其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差异极显著。山东平邑所产为5.66%,河南新密市为5.18%,山西太谷为3.88%,重庆为2.2%,云南大理为1.81%。又如不同产地的芍药,不但化学成分种类不同,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也有差异。宝鸡、兰州、四川垫江所产芍药含芍药甙C,而山东曹县、安徽毫县、浙江东阳所产则不含芍药甙C,各地所产芍药其有效成分均随纬度的降低而下降。所以,发展药材应以地道产区为主,选择与地道产区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发展为好。

中草药的良种繁育


药用植物良种繁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速繁殖新的优良品种,以便更换已在生产上应用的老品种;二是保持新品种的优良性,防止混杂和退化。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根据在地黄上的观察,一株地黄劣种一年能繁殖出十几株甚至几十株,第二年可发展到几百株,第三年就可发展到数千株。在同一块地里,良种单株产量200~250克,而劣种仅产36~56克,品种混杂退化后良种比例下降,劣种比例上升。如河南地黄引种北京,初期良种占89%,劣种仅占11%,不进行去杂去劣,经过3年以后,良种仅占5.76%,劣种却上升到94.24%,每平方米产量由1.5千克下降到0.7千克。采取去杂去劣措施的比不采取该措施的增产3倍以上,又如我国广西特产罗汉果的混杂退化严重,传统的优良品种长滩果和拉江果在生产中仅占25%,特别是纯正的长滩果的雄株和冬瓜果品种已经很难找到,这些濒危品种如果不注意保存、提纯复壮、繁育发展,将有绝种的危险。

(二)良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机械混杂良种中混进了异品种或异种植物的种子或栽子叫机械混杂。机械混杂是在下种、收获、晒干、贮藏过程中操作不严造成的,是目前种子混杂的主要原因,应高度重视。

2.生物学混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和其他品种及类型发生天然杂交而引起的混杂叫生物学混杂。优良品种中有个别植株和其他品种杂交后,后代必然发生分离,使本来整齐一致的优良品种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个体,破坏了优良品种的整齐性和丰产性。此外,有些需要进行人工授粉的药用植物,如果对所授花粉选择不当也会引起混杂退化。

3.品种本身的性状分离品种的纯只是相对的,任何一个新品种不可能做到所有性状都绝对稳定,而是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杂合性,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性状分离,从而造成品种的混杂退化。

4.良种本身的自然突变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即基因控制的,在自然界,基因突变是经常发生的,基因改变必然引起相应的性状的改变。

5.不科学的无性繁殖如罗汉果传统的繁殖方法是利用垂于棚下的徒长性匍匐茎(俗称懒藤)压蔓繁殖。但是,一般情况是生长发育良好,开花结果多的母株懒藤较少,而徒长不结果的母株才生长较多懒藤。因此,这种繁殖方法不是繁殖良种,而是繁殖了劣种。又如地黄用块茎繁殖,有些人为节约用种量,往往将膨大好的块茎作商品,而将膨大差的细长根茎留种,这种不科学的留种方法也会导致种性退化。

(三)防止品种退化的方法一个优良品种应经常提纯复壮,等混杂退化严重后再来提纯复壮就事倍功半了。在防杂保纯的技术上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1.去杂去劣在药苗生长季节,首先应根据品种的特征,把与良种不同的杂株拔除,保留纯的植株。其次,如果种过一个品种的地块,第二年再种另一品种,头一年收挖不尽的品种有可能混杂。因此,要注意轮作。

2.隔离繁殖白花授粉的药用植物异变率不高,一般不用隔离,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的药用植物,为防止异交,要采取措施隔离繁殖。隔离的方法有空间隔离(品种或类型相隔一定距离种植;时间隔离就是使不同品种或类型花期不遇),天然屏障(房屋、树木、高秆作物等或人工屏障(用塑料薄膜,网罩等)隔离。少数珍贵药用植物也可用人工套袋方法隔离。但是简便而经济的方法还是空间隔离为好。根据作者对延胡索授粉习性的观察,延胡索为异花授粉植物,品种内自交基本不结实,但与他种元胡相邻种植时,结实率可达61.3%,相距50米左右时,结实率降为21.5%,相距500米,结实率仅1.4%,在温室内由于没有昆虫授粉,完全不结实。以上说明空间隔离是防止混杂退化的重要手段。

3.加强选择人工选择不仅可以除去杂株,保证品种纯度,并且有巩固和提高优良性状的作用。

良种繁育用选择方法,培育新品种也用选择的方法,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培育新品种是从原有品种中选择比原有品种更好的个体培育或优于原有品种的新品种,而良种繁育选择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持原有品种的特征,能保证原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在技术上比较简单易行。例如浙贝母,因繁殖系数很低,为保证种子质量,生产上将商品地和种子地分开培植,对种子地种栽有较高要求,不太大也不太小,太大不但成本高,而且相应地减少了当年商品产量。过小,既影响种子的质量也影响下年商品的产量和质量。又如元胡的块茎分母元胡和子元胡,生产上必须用子元胡作种才能获优质高产(参阅浙贝母、延胡索种植技术的良种繁育部分)。再如地黄新品种A和B,其每公项产量曾分别达到28740和35820千克,由于这两个新培育出来的品种都存在优劣两种类型的个体,因此退化很快。后来把B品种中的优良类型选出单独繁殖,恢复了B品种原来的种性,使每公顷产量达到了24350千克,而没有进行选择复壮的A品种,每公顷仅产6195千克,完全退化而被淘汰。

4.改变繁殖方法有的药用植物长期无性繁殖容易引起生活力衰退,采用有性繁殖则可使生活力得到提高。天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天麻的人工栽培,开始是用无性繁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长期无性繁殖退化严重,经过努力,终于发明了天麻的有性繁殖方法--树叶菌床法。既解决了天麻无性繁殖品种退化问题,又解决了天麻种源缺乏的问题。

5.其他方法

(1)异地换种本地品种退化严重,可从外地调进种子以提高生活力和适应性。如美国栽培西洋参,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常常从加拿大购进种子以替换自产种子。我国平原栽培川芎常常在山区培育芎苓子,实际上也是异地换种的一种方式。

(2)采用倒栽方法生产繁殖材料如地黄用块茎繁殖,如果用春栽地黄秋天收获的块茎作栽子,由于块茎大,不但用种量大,成本高,而且生长不好,产量不高。若在7月将未长大的地黄块茎刨出栽植(俗称倒栽),到回苗时,其块茎不但数量多,而且大小匀称,相对处于年幼和生活力较强的阶段,用这种块茎作种栽,不但成本低,而且生长好产量高,可防止退化。

(3)利用茎尖培养方法获得无病毒植株如地黄农家品种金状元,经过茎尖培养所得无病毒苗与原品种相比,病害轻,产量高,可使因感染病毒而退化的品种复壮。

(4)提芽栽培防止退化山东淄博药材站于百功等经十多年试验,总结出了提芽栽培技术防止地黄退化的新方法,比传统方法平均增产30%左右,传统方法每0.1公顷用种50千克,而新方法仅需用种15千克。

此外,根据每种药用植物所要求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地区种植;注意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都是防止品种退化的重要环节。

中草药大全之催肥


养牛:(1)薏苡仁、黄精各60克,沙参50克,研末掺入饲料中喂服,每日1剂,连喂5天~7天。(2)首乌、鸡血藤各250克,当归60克,猪骨适量,煮汤,连服3剂~5剂。养猪:(1)山楂、苍术、陈皮、槟榔、神曲各10克,麦芽20克。川芎、甘草各6克,木通8克,混合粉碎后,与少量饲料混合,在早晨饲喂前让猪吃完。每周1次,适用于35公斤左右的猪。(2)首乌、枳壳、贯众三味药等量,混合研末,体重50公斤的猪每天喂8克~20克,每天早上将药粉掺到饲料中喂服,连喂14天,停药2天再喂,30天即可出栏。(3)首乌、土黄芪、麦芽(或神曲)各20%,丹皮10%,柏仁(或酸枣仁)20%,食盐10%,共研细末,50公斤以上的育肥猪,早晚各添加15克~25克。养鸡:(1)姜粉24克,肉桂50克,肥草、硫酸亚铁各9克,八角8克,共研细末,每只鸡每次喂服0.5克~1克,每天用1次。本方冬季使用更适宜。(2)肉桂粉50%,干姜粉20%,甘草粉9%,大葱粉7%,黄豆粉6%(炒),硫酸亚铁8%,充分混合后拌入料中,并加水拌匀,每只鸡每天喂1克~1.5克。隔天喂1次,15天后增重明显,平均每天可增重25克~50克。

中草药植物如何施肥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药材需求量的日趋增加,许多草药都进入了人工栽培行列。但由于中草药的营养规律与特点较为突出,人们对其施肥技术的研究又很少,使得目前在中草药施肥上存在两种偏向,一种认为野生型中草药不需要施肥,尤其不能施化肥,最多施点有机肥。第二种是搬用大田作物的施肥方法,一味大水大肥地催产量,而不针对中草药的特点进行科学施肥。这两种情况对人工栽培中草药的药材产出和提高药效都是不利的。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当地在中草药施肥管理中,主要是以有机肥当家,凭经验施肥,在施肥决策上还不能运用测土施肥和药用植物营养诊断等先进技术。

一般在施肥方法上,重施底肥不施追肥。大部分底肥在秋季使用,也有少部分在春季用,基肥是有机肥,追肥用腐熟的有机肥,如饼肥(豆饼、芝麻饼)和人粪尿等。更多绿色尽在植物59网

中草药的施肥目标,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药材产量,同时应注重提高中草药的药效。至于如何将平衡施肥的原理用于中草药的施肥,首先要看到中草药的植物种类繁多,对于不同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来说,为了获得较高的药材量和足够的药效,必须针对药用器官特性在施肥上有所区别。

中草药施肥要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适量的化肥,二者的配合施用才有助于产出和药效的综合提高。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单独多用有机肥也不完全适合于各种药材植物,如人粪尿用在人参和西洋参上容易抑制须根的发育;在黄芪上全部施有机肥的效果不如施专用复合肥的效果好。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化肥的施用原则为:谨慎施用化学氮肥,重视配施化学磷钾肥,巧施中微量元素肥料。例如,以花和果为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植物,要注重配施磷钾肥;以根和鳞茎为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植物,要特别注意钾肥的施用。对于各种中草药植物的施肥来说,化学氮肥的使用都要特别谨慎,过量施氮会导致药性降低或者徒长与烂根。由于中草药植物既要获取适量的药材又要有较高的药效,根据近代药物化学的研究表明,起药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大部分都是一些体内次生代谢产物,为了这些成分的产出和作用效果,在施肥供应上不仅要保证大量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的参与。但很少量的微量元素肥料(一般用量在每亩4两至两公斤之间,因不同元素而异)通过土壤使用时,必先和大量有机肥掺混后才可施得均匀。当微量元素肥料直接喷施时,一定要把握肥液的适当浓度和使用次数,这样才有预期的效果。

中草药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的意义营养繁殖在药用植物栽培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中草药收种子非常困难或不结种子,如雅连、川芎等,生产上一直用无性繁殖。另一些虽然结籽,但种子发芽困难或植株生长慢年限长或产量低,如贝母用鳞茎繁殖一年一收,种子繁殖5年才能收。又如地黄、玄参等均用无性繁殖,只是选育良种时才用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许多优点,如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和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二)营养繁殖的类别

1.分株繁殖又叫分割繁殖,有分离和切割的含意。分离是营养器官自然脱离母体而单独生长形成新的个体。如鳞茎与球茎的繁殖。切割与分离不同的地方是,母体的营养器官供作繁殖材料时,大多是籍人力方能与母体分开。分株繁殖法有以下五种:

(1)鳞(球)茎繁殖鳞茎如贝母、百合,球茎如半夏、蕃红花等。在其地下茎周围长出许多小的鳞(球)茎,可作繁殖材料。

(2)块茎(根)繁殖地黄、山药(块根)何首乌(块茎)等按芽和芽眼位置切割成若干小块,每一小块必须保留一定表皮面积和肉质部分。

(3)根状茎繁殖款冬、薄荷、甘草等,其横走的根状茎可按一定长度或节数分割为若干小段,每段有3~5个节,做为繁殖材料。

(4)分根繁殖芍药、牡丹、玄参等多年生宿根草(木)本植物,植株地下部枯死后萌芽前将宿根挖出,分成若干小块作为种栽。

(5)珠芽繁殖百合、半夏、小根蒜(薤白)的叶腋或花序上长的珠芽相当于种子取下播种即可。

分株繁殖时间以休眠期到出苗前为好,新切割的繁殖材料以晾1~2天待伤口稍干或拌草木灰后种植为好,可加强伤口愈合,减少腐烂。栽时土壤要适当踩紧,土壤干旱及时浇水。

2.压条繁殖压条繁殖是将植物的枝条压入土中,生根后与母株分离,而形成新生个体的繁殖方法。

压条时间视植物的种类和气候条件而定。一般落叶植物多在秋季压条。这时枝条的营养物质积累较丰富,能充分满足生根的需要,长出的新个体也健壮。压条前,在欲使生根的部位进行环状剥皮,绞缢等,以中断来自叶和枝条上的有机物向下输导,使之聚结在伤口上部附近,有利生根。常绿植物一般宜在霉雨时期进行,此时压条易生根,但需注意不宜切破树皮,以免树液流出,有碍植物生长。常用的压条方法有:

(1)普通压条法如金银花、连翘、辛夷等,从母株上选择靠近地面枝条的适当部位进行环割,然后将其割伤处弯曲压入土中,并用树叉钉桩加以固定,枝梢露出地面,生根后剪下移栽即成。

(2)空中压条法如酸橙、佛手、山茱萸等在母株上选1~2年生枝条,在准备触土的部位刻伤或环割用牛粪或松软细碎肥土与苔藓混后缚裹于枝条环割处,外用塑料薄膜包扎,下口捆紧,上口稍松或用从中部剖开的竹筒套住,其内充肥沃细土,注意浇水保湿

3.扦插繁殖直接从母株割取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扦插,生根成活后就成为独立的新个体。

容易发根的植物,用扦插繁殖最经济简便,因而被广泛采用。插条繁殖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保持母体的本性。

(1)影响插条生根的内外因素:

①内因一是决定于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根的再生能力均不相同。如菊花、无花果、连翘等枝插最易发根;柑橘、藿香等次之;山楂、大枣根插易发枝,而枝插则不易生根。二是插条的年龄。一般枝龄较小,其分生组织生活力旺盛,扦插后易生根。三是插条的贮藏物质:插条中淀粉、可溶性糖类、含氮有机物、硼元素及生长素等均有利于发根。四是母株年龄:幼年母株较老年母株的枝条易发根。五是插条叶面积:叶片多,叶面积大有利光合作用,因而有利于生根,但叶片太多蒸腾失水过多会起反作用。

②外因主要有水分、湿度、氧气、光照、土壤,而最关键的因素是水分和温度。为了使插穗尽快生根成活,需要一个空气湿度大、土壤湿度适中,空气温度稍低,而土壤温度较高的环境条件,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弥雾下带叶扦插技术,创造了一个最适宜插穗生根的环境条件,在弥雾条件下嫩枝扦插和大叶面积插穗生根良好,成苗也快。

我们可以根据内、外因素对插条生根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促成生根。

(2)扦插时期扦插时期因植物种类而异。草本植物的适应性较大,扦插时间要求不严格,凡温暖季节或地区,都可进行;有温室温床的设备,四季都可以扦插。

木本植物应选择树枝含养分较多的时期扦插。当落叶树开始落叶或经过几次霜以后进入休眠期,树液流动减慢,树枝积累的养分多,容易产生愈合组织,生根较快,通常在此时将树枝进行贮藏或直接插入苗床。由于地理气候的影响,各地扦插期也不相同。例如北方冬季地冻,气候干燥不能扦插,将插条贮藏至来年春季4~5月温暖时扦插较为安全。

一般常绿植物发根较落叶植物需要较高的温度,故常绿植物宜在6、7月的雨季扦插。我国古书中有插条时令的记载,以春季清明、谷雨(4月份),气温14~15℃和秋季白露、秋分(9、10月),气温18~23℃为宜。

(3)扦插方法依扦插的材料可分为:①根插法,山楂、大枣、大戟等可用根作插条。②叶插法,如落地生根、秋海棠植物可用。③枝插法,根据插条的成熟度及木质化程度又分为:硬枝扦插(如木槿、木瓜、银杏等),软枝扦插(如菊花、藿香等)。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枝插法。

其方法是将插条剪成15~20厘米长的小段,每一段应有2~4个芽,剪时应注意插条下段紧靠芽的下边剪(容易发根)上段离第一个芽上端1厘米处剪,以免上芽枯萎。常绿植物的插条应剪去叶片或只留顶端1~2片半叶,要边剪边插,在已备好的插床上按16~30厘米的行距开横沟,将插条按6~18厘米的株距斜靠沟壁,埋土深浅要依插条对象种类而定。休眠期或成熟枝条约12~20厘米深,软枝插条约2.5~7厘米深就够了,覆土按紧,使插条与土密接,然后用喷壶浇水。经常保持湿润以利生根,常绿植物和嫩枝插条应搭棚遮荫。

4.嫁接繁殖将一株植物上的枝条或芽(接穗或接芽)接到另一株带有根系的植物(砧木)上,使它们愈合生长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新个体。这种繁殖方法称为嫁接繁殖。如香橼、佛手接在柑橘上,猪牙皂接在皂角上,山楂接在山里红上等。嫁接不仅能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保持植物品种的优良性状,增强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还能选育新品种,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

植物嫁接能够成活,主要是接穗和砧木双方的形成层和薄壁细胞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使接穗和砧木彼此愈合生长在一起。其过程是当接穗嫁接到砧木上时,两者伤口表面受伤细胞形成一层薄膜,覆盖着伤口,以遮断水分蒸发;以后,薄膜下的受伤细胞受削伤刺激分泌愈伤激素,刺激原生质生长,使形成层和薄壁细胞组织旺盛分裂,生长柔组织细胞,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不断增长,填满接穗和砧木间缝隙后,表面薄膜逐渐消失,接穗和砧木的新生柔组织细胞相互交错愈合,输导组织连接完成,愈合成为新个体。

嫁接成活还与接穗和砧木间的亲和力有关。亲和力是指接穗和砧木嫁接后愈合生长的能力。亲和力与接穗、砧木的亲缘远近有直接关系,近缘植物(如酸枣与大枣、山里红与山楂)嫁接的,彼此供应的营养比较适合相互的需要,容易被对方接受,一般容易成活。反之,远缘植物(如杜仲与酸橙、桃与厚朴)由于彼此的新陈代谢类型差异较大,嫁接后一般难以成活。所以,嫁接时接穗和砧木的配置要选择近缘植物。一般来说,种间嫁接容易成活,属间嫁接比较困难,科间嫁接就更困难了。

由于形成层和薄壁细胞是嫁接愈合的主要部位,因而接穗和砧木两者的形成层的紧密结合是嫁接成活的关键。所以,接穗的削面要平滑,斜度和长度要适当,接穗插进砧木时要使两者形成层对准。药用植物嫁接繁殖还应特别注意有效成分的变化。

常用的嫁接方法,主要有枝接和芽接两类。简述如下:

(1)枝接法用一定长短的一年生枝条为接穗。根据嫁接的形式又可分劈接、舌接、合接、靠接、桥接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劈接法,多在早春树木开始萌动而尚未发芽前进行。先选取砧木,以横径2~3厘米为宜,在离地面2~3厘米或平地面处,将砧木横切,选皮厚纹理顺的部位劈深3厘米左右,然后,取长5~6厘米带有2~3个芽的接穗,在其下方两侧削成一平滑的楔形斜面,轻轻插入砧木劈口,使接穗和砧木双方的形成层对准,立即用塑料薄膜扎紧,用石蜡或黄泥浆封好接口,再行培土。

(2)芽接法芽接是在接穗上削取一个芽片,嫁接于砧木上,成活后由芽萌发形成植株。芽接法因接芽形状不同又可分芽片接、环状芽接和芽眼接等几种方法,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芽片接。在夏末秋初(7~8月),选直径粗0.5厘米以上的砧木,在离地面2~3厘米处,用芽接刀在树皮上以纵横各切一刀,切成T字形切口,深达木质部,长约1~1.2厘米,并用刀柄轻轻将皮层与木质部分离。随即在接穗枝条上用利刀削取盾形带有小片木质部的芽,由上而下将芽片嵌插入砧木的切口中,使芽片和砧木皮层紧接,用塑料膜条缚扎。

(1)影响插条生根的内外因素:

①内因一是决定于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根的再生能力均不相同。如菊花、无花果、连翘等枝插最易发根;柑橘、藿香等次之;山楂、大枣根插易发枝,而枝插则不易生根。二是插条的年龄。一般枝龄较小,其分生组织生活力旺盛,扦插后易生根。三是插条的贮藏物质:插条中淀粉、可溶性糖类、含氮有机物、硼元素及生长素等均有利于发根。四是母株年龄:幼年母株较老年母株的枝条易发根。五是插条叶面积:叶片多,叶面积大有利光合作用,因而有利于生根,但叶片太多蒸腾失水过多会起反作用。

接芽后7~10天,轻触芽下叶柄,如叶柄脱落,芽片皮色鲜绿说明已经生成。叶柄脱落是因为砧木和接穗之间形成了愈伤组织以及叶柄下产生离层的缘故。反之,叶柄不落,芽片表皮呈褐色皱缩状,说明未接活,应重接。接芽成活后15~20天,应解除绑扎物,接芽萌发抽枝后,可在接处上方将砧木枝条剪除。

中草药种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气候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等。

(一)光照与中草药

1.光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由于各种药用植物在它们的系统发育过程中,长期处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而形成对各种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性。所以根据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将植物分为三类:

(1)喜光植物(阳性植物)要求阳光充足的环境,若缺乏光照,则植物细弱,生长不良,产量很低。如:地黄、黄芪、红花、决明、北沙参、芍药等中草药是喜光植物。

(2)喜阴植物(阴性植物)喜欢有遮荫的环境,不能忍受强烈的日光照射。如人参、西洋参、黄连、细辛等。栽培这类中草药需要人工搭棚遮荫或种在林下荫蔽处。

(3)耐阴植物它是前两种植物中间类型,在光照良好或稍有荫蔽的条件下都可生长,不至于受到特别损伤,如天门冬、款冬花、麦冬等。

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北五味子、党参、厚朴等在幼苗期或移栽初期怕强光照射,必须注意短期荫蔽。

2.药用植物对光照的反应许多植物的花芽分化,开花结实,地下贮藏器官的发育,休眠与落叶等,对白昼与黑夜持续时间的长短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由于各种药用植物长期生长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因而它们对光照时间的要求各有不同。只有满足了这种光照条件,它们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然,植物这种对光照时间上不同要求的特性,在人为的控制下也是能够改变的。根据各种药用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要求,可以把植物分为以下三大类:

(1)长日照植物在长于一定时间日照长度(临界日长)下开花或促进开花,而在较短的日照下不开花或延迟开花,如小茴香、栀子、除虫菊等。

(2)短日照植物在短于一定时间日照长度(临界日长)下促进开花,而在较长的日照下不开花,如紫苏、地黄等。

(3)中日照性植物对光照长短没有严格的要求,如掌叶半夏、红花等。

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临界日长不是以12小时光暗信号为分界,也不是对日照长短要求的绝对数值,而是决定于每种植物对光照要求一个最低或最高的临界值。如长日照植物天仙子其临界日长为11小时,木槿为12小时。植物的这些特性在引种栽培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从南方(短日照高温条件)向北方(长日照低温条件)引种,往往出现生育期和成熟期延迟现象,所以应引种早熟品种。反之亦然。

3.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1)光饱和点在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的光合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一定范围以后,光合速度减缓,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度不随光强的增加而加速,达到一个稳定的值,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光补偿点如果光强度减弱,光合速度将随之减缓,待到光强度降到某一程度时,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而呼吸作用是放出二氧化碳,消耗有机物质,当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出的二氧化碳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制造养料与消耗养料相等,达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植物只有在光补偿点以上时才能积累干物质。在种植中草药时,要根据不同中草药的光照习性合理调光,使之光强不大于光饱和点,不低于光补偿点。

4.中草药的合理密植与立体栽培合理密植和立体栽培都是人类为提高光能利用率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所谓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所消耗的光能与照射到叶面的总光能之比。目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利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全年辐射能的0.1%到1%~2%,可见,光能的利用还很不充分。

合理密植:其要求是既保证植物群体得到最大发展,又使每一单株获得充分光照。由于光合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叶片进行,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大小与产量高低成正相关,因此要使单位面积产量高就应当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但是叶面积也不宜过大。如果超过一定范围,使叶片互相遮荫,反而会降低总叶片的平均光合作用率。密植程度可以用叶面积系数和叶片的角度来决定。

①叶面积系数即田间植物群体总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植物种类和生育期不同,最适宜的叶面积系数也不相同。生产上常根据植物整个生育过程中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分析,来决定适宜的播种量和栽植密度。

②叶片角度为了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不仅要有一个最适叶面积,而且还要有适宜的叶片角度及方向。如叶子是垂直分布还是水平排列对光合作用有重要关系,因为叶片的配置方式直接影响叶片的受光量,如果只是叶面积虽大,但配制方式不好,彼此遮荫,也就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而影响产量。

③密植贵在合理密植不是种植株数越多越好,相反密植超过了限度,反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不同的植物种植的密度是不同的,体形细长的可适当密一些,如薏苡、荆芥要比芍药密一些。即使同一植物,由于栽培目的不同,密度也应不同。一般收获营养体的要比收获果实、种子的适当密一些。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土壤、水、肥条件不同,栽培的密度也应有差别。如地黄,在河南每公顷90000株,产量最高,在北京每公顷150000株产量最高。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区相同的条件下,由于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稀密度也有所不同。如牛膝采用宽行短株距密植,植株个体及整个群体均生长良好,从而达到高产目的。总之,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植物特性和栽培的需要来确定密度。

(二)温度与中草药温度指植物生长期间的空气及土壤温度。气温受纬度、海拔高度、季节的影响。一年中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变化的相差,称为年较差。把一日中气温变化的相差,称为日温差。一般来说,我国各地的日温差和年较差由南向北增大;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大,由于土壤传热比空气慢,所以地温变化较小。

1.温度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要加强。但它们也都有一个最低及最高温度,而且不同的植物对这三种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植物光合作用的温度以25~35℃为最适,超过这个温度,光合强度随之下降,到40~50℃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光合作用是制造(合成)有机物质的,而呼吸作用相反,是分解(消耗)有机物质的。所以,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日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在冬天,温室里晚上的温度过高会影响植物生长。对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高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称为温度三基点。

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古柯、萝芙木等的早期发育需要20~40℃的高温期,而人参、北沙参等则需要经0~20℃的低温阶段,否则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温度对各种植物休眠与萌发也有很大的影响,各种植物萌发的温度亦有它的最低、最适与最高的三基点。从植物萌发的适温与基点温度也可以发现植物种与原产地条件的关系。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的蒸腾与水分的吸收也有很大的影响。大气温度的增高会促进植物水分支出,土温降低会减少植物吸水,如果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即会产生对植物十分不利的影响。

2.药用植物不同种类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植物种类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及原产地不同,可将植物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物等四大类。

(1)热带植物我国热带植物分布在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的南部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5℃,全年无霜雪。热带药用植物有:砂仁、肉豆蔻、胖大海、槟榔、古柯、丁香、安息香等。这些药用植物喜高温,当气温降到0℃或0℃以下时,就要遭受冻害,甚至死亡。

(2)亚热带植物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大多分布在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的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全年霜雪很少。亚热带药用植物如三七、厚朴、柑橘和樟等,喜温暖、能耐轻微的霜冻。

(3)温带植物我国温带植物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上,也有-25℃以下的,如黑龙江地区。这个地区的药用植物种类很多,它们喜温和至冷凉气候,一般能耐霜冻和寒冷。其中如玄参、川芎、红花、地黄、浙贝母和延胡索等喜温和气候;而人参、黄连、大黄、当归等则要求冷凉气候。

(4)寒带植物我国无寒带地区,仅西部地区有高寒山区,常年积雪,这些地区有雪莲花生长。

(三)水分与中草药水分对植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水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生质含水80%以上。嫩茎、幼根等的含水量可达90%以上,没有水就没有植物。水是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重要原料;是植物新陈代谢的重要介质,没有水溶解一切养料,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水是器官运动的调控者。由于水有最高的比热、最大的气化热及较大的热传导率,高热时能降温,冷时降温慢,对抵抗自然灾害能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界中的植物,对水分条件也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方式,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1.早生植物如仙人掌、沙棘、芦荟、龙舌兰、甘草、麻黄等。这类药用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或有良好的抑制蒸腾的结构、发达的贮水构造和辅导组织等早生结构,具有显著的耐旱能力,适应在地势高燥少雨的地区栽培。

2.水生植物如睡莲、莲等根系极不发达,没有抑制蒸腾的构造,输导组织衰退,而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所以它们一般不能离开水生环境。

3.湿生植物如泽泻、慈姑、菖蒲、意苡等。湿生植物根系浅,侧根少而短,抑制蒸腾的构造和输导组织弱化,而且通气组织发达,适宜在沼泽、河滩、低洼地、山谷林下等环境生长。

4.中生植物大多数药用植物都属这一类,如地黄、浙贝母、延胡索等。中生植物的根系、输导系统、机械组织和节制蒸腾作用的各种结构,都比湿生植物发达,但不如旱生植物。它们在干旱情况下容易枯萎,在水分太多时又容易发生涝害。因此,在栽培这类植物过程中,注意适当的排灌能有效地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四)空气和风与中草药这里所指的空气是指近地面的大气与土壤里所有气态物质的总称。这些气态物质常对植物产生影响。

1.空气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空气中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系的成分有氧、二氧化碳、水气、尘埃和工厂的废气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其含量随工业的发展逐步在提高,一般在0.03%。土壤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一般在0.15%~0.65%。当含量高到2%~3%,对根系的呼吸不利,有毒害作用。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以1%左右最适宜。在塑料薄膜温室内,每天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像决明和大豆(开花到种子成熟)群体中通入含有二氧化碳800~1200毫升/立方米的空气,可提高它们种子产量40%~50%。

氧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必要气体,土壤空气中的氧含量很少,同时变化不定,常成为植物地下部分呼吸的限制因素。

水气影响空气的温度,工厂的大量废气(二氧化硫、氨化氢等),烟雾及尘埃等会严重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某些中草药可吸收有毒气体,减轻环境污染,如1公顷柳杉一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柑橘树的吸硫能力也很强,能吸硫达叶重的0.8%。丁香、夹竹桃、八角等中药树叶吸硫能力也很强。丁香、柑橘还能吸收有害气体氛及氟化氢等。

2.风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风是空气的运动形式。风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决定地面热量(冷、热气团)与水分(干燥与湿润的气团)运转的因素,有的风对植物起着直接的影响,如台风、海陆风、山风与谷风等。

风媒花植物要依靠微风来进行传粉。很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依靠风来传播,以达到繁殖后代或扩大繁殖地区。微风对防止轻微的霜冻有利。

风的直接害处是损伤或折断植物的枝叶造成落花、落果使植物倒伏。在播种时如风大,种子就不易均匀地撒下,出苗即疏密不匀。风的间接害处是改变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能使土干燥,地温降低,细土吹走等。这些都对药用植物生长不利。控制和防避风的危害对水土保持和创造有利的小气候有重要意义。

《中草药种植的历史》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种植历史”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