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植物养护技术措施。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高温干旱后茶园恢复生产技术措施》,希望您喜欢!

目前根据气象预报,我县高温干旱有所缓解,为尽快恢复茶园生产,尽量在低温来临前恢复茶树生长势,各茶企业与茶农可根据茶园不同受害程度采取相应的生产技术措施:

1、适度修剪更多绿色尽在植物59网

茶树轻度或中度受害,可不修剪,留枝养蓬;茶树重度受害,应适当进行修剪,修剪程度应控制在枯死部位以下12厘米处,修剪时间应在确认高温干旱缓解后进行。

2、适时追肥

(1)高温干旱缓解后,茶树恢复生长,新芽萌发至1芽12叶,成龄茶园每亩施用1020公斤复合肥;幼龄茶园每亩施用510公斤复合肥。

(2)结合秋冬季生产管理,每亩施用100200公斤菜籽饼肥,适度混施氮肥。

3、合理留养

受旱茶园应以留养为主,实行适时采摘、分批采摘和留叶采的原则,保留一定的绿叶层,以复壮树冠。

4、防病治虫

干旱缓解后茶园易发生病虫危害,主要的茶树病虫害有茶炭疽病、茶尺蠖、茶毛虫、小绿叶蝉、螨类等,必须及时防治。

5、及时补苗

幼龄茶园原旱死幼苗应及时剔除,待十月小阳春时补种同一品种的茶苗,并做好防冻防旱保苗工作。

精选阅读

茶园新区的高温干旱管理技术


我省高温期出现在每年的79月份,这一时期气温高、光照强、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是一年中茶树需水量最大的季节,加强水肥管理是高温干旱茶季茶园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茶园灌溉茶园浇灌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与小区气候条件,提高土壤含水率与空气中相对湿度,降低土壤与空气中的温度,有利于促进茶树新陈代谢与加强茶树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与增加茶叶产量。研究表明,在茶树生长季节,当土壤含水率和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时,茶树生长速度与生长量最佳,植株生长旺盛,芽叶生长量大,持嫩性强,茶叶产量高,品质优;当下降至30%时,生长活动完全停止,芽叶永久萎凋而逐渐干枯,整株死亡。因此,当发现清晨茶树叶片上不带有露水,叶片失去光泽,触动叶片作响,说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已降至很低,茶树已经缺水,应抓紧时间供水,以确保高温干旱季节茶叶的平衡增产。茶园供水方法包括浇灌、流灌、喷灌、滴灌、渗灌和雾灌等,通过灌溉达到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和增产的目的。从综合因素考虑,喷灌与雾灌的效果最佳,滴灌与渗灌次之,流灌与浇灌最差;如果从节约用水量来考虑,滴灌与渗灌用水量最少,雾灌与喷灌次之,流灌与浇灌耗水量最大。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供水方法来达到抗旱防旱和实现茶叶高产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茶园铺草茶园铺草一是可以稳定土壤热变化,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量,防止或减轻茶树旱热害;二是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防止或减轻土壤被冲刷,并促使雨水向土壤深层渗透,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土壤含水率,起保土、保水、保肥效果;三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养分,保持土壤疏松,抑制杂草滋生,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茶园铺草最好把茶行间所有空隙都铺上草并以铺草后不见土为原则,要求铺草厚度在810厘米之间,草料不要带草籽,不带病菌虫害的稻草、绿肥、豆秸、山草、麦秆、蔗渣等为好。铺草时间第一次宜在春茶采摘结束、成耕除草施肥之后、旱季来临之前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第二次宜在夏茶采摘结束、浅耕除草施肥后的78月份进行。每亩每次用草量宜在15002000公斤之间,铺草后为防止草料被大雨冲走或被大风吹去,宜用土块适当盖压。间作绿肥间作绿肥既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又可以增加茶园行间绿色覆盖度,减少土壤裸露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增加雨水向土壤深处渗透的数量,减少水土肥的流失,实现茶叶增产提质的目的。据研究,幼龄茶园行间间植夏季绿肥,间植茶园与不间植茶园对比,79月份地温平均下降10℃15℃,大大减轻了茶苗受害率。因此,凡未进行铺草覆盖的茶园,特别是幼龄茶园更应种植夏季绿肥。夏季绿肥宜选择秆高、叶疏、枝干呈伞状的花生、大豆、绿豆、木豆、山毛豆等为佳。耕锄保水及时耕锄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直接蒸发散失,而且还可以减少杂草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耕锄时间宜在雨后土壤湿润,表土宜耕的情况下进行,不宜在旱季严重,土壤含水率低的情况下进行,否则会因耕锄伤根而影响吸水,加重植株缺水,特别是幼龄茶园的耕锄更应注意。耕锄时应尽量减少伤害茶树根系,耕锄深度宜在810厘米之间,并在离开植株30厘米处进行。植株周围杂草宜用手拔除或用小锄铲除,以免碰伤茶树。在耕锄时应把杂草连根铲除,用锄将杂草头泥土打碎,晒死后铺于茶株周围。根外追肥高温干旱期既是茶树需水量最大时期,又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根外追肥与除虫治病相结合是一项综合的茶园管理技术措施,它既可改善茶园小区气候条件,增加茶树叶片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又可达到防虫治病的目的。由于这一时期气温高,光照强烈,水分蒸发快,根外追肥浓度宜低,农药用量宜少,以免灼伤茶树。时间宜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进行效果最佳。合理采摘因伏旱期芽叶质量差,不少茶农采用少采、粗采、老采的茶叶采摘方法,致使茶树冠面叶片过多,增加了茶树对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容易引起茶树缺水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反,如果采用小采、强采、偏嫩采,就会导致茶树冠面新叶过少而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茶叶产量减少,质量降低。因此,这一时期的茶叶采摘应实施适时采摘和分批采摘的原则,实行留1片真叶或留鱼叶采摘1芽12叶或1芽3叶初展的采摘方法,既有利于抗旱又利于茶叶的增产强质

如何改善茶园新区低产量的技术措施


低产茶园改造是目前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必须根据低产茶园的成因及其不同表现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我镇多年来低产茶园的改造经验,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改造园地,深翻改土1.对前无埂后无沟的梯地低产茶园进行开沟筑埂,即在梯地内侧挖15厘米深的竹节式横沟,在梯地前沿用草皮砖或石子筑成20厘米高的梯埂,保持梯层外高内低,园面向内倾斜,达到小雨水量不出园,大雨水量不冲园,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园保水、保肥、保土的能力。2.对茶树长势差、长年失耕、土壤板结的低产茶园采取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的措施,结合冬季深翻增施绿肥、沼肥、蘑菇土、禽畜粪肥、饼肥等有机肥,配施钙镁磷、过磷酸钙等,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3.对土层浅、质地差的低产茶园采用客土、培土结合施用有机肥的方法,加深活土层,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4.根据茶树喜温、喜湿、喜阴的特性,在茶园适当套种绿肥、铺草覆盖,改善土壤和茶园空气条件,为茶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二、改造树冠,更新复壮1.对树冠上面分枝细而密,鸡爪枝多,新梢长势减弱,产量逐渐下降的低产园进行深修剪,在春茶后剪除鸡爪枝层10~20厘米,当年夏、暑、秋茶多留少采,恢复树势。2.对树势呈半衰老和末老先衰、产量显著减少的茶树进行重修剪,春茶后剪去树高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当年夏、暑、秋茶合理打顶养蓬,年底可复壮树势。3.对生产力已明显衰退、茶树十分衰老的茶园实行台刈措施,春茶前在离地面5~10厘米处砍去,及时清理树桩,增施有机肥。通过春、夏两季定型修剪,暑、秋茶留叶采,重新复壮树势,培养丰产树冠。4.对缺株少丛和密植程度低的茶园进行补植缺株。在2~3月或10~12月,通过移栽、补苗、压条等技术手段进仔补植,提高茶树覆盖度,增加采摘面。茶树树冠改造,必须结合其他技术措施,如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采养,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更新换种,调优结构更新换种就是对品种差,或树龄太大已无更新复壮意义,或地形虽好,但茶行安排非常不恰当又无法改造调整,或自然环境不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低产茶园,进行改植换种或嫁接换种。1,改植换种。对于自然环境不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如海拔低,生产乌龙茶品质难以提高)的低产茶园,可改植市场看好、适合当地生产、效益高的果竹优良品种或其他经济作物;对于缺昧多,有效树桩太少,或茶行安排非常、不恰当又无法进行改造调整的低产茶园,可以改植适制性好的高优茶叶品种。改植换种时,要按照新建园的标准要求,重新建好园地,并注意拣净残根,根据土壤性状做好消毒、改良等工作。2,嫁接换种。对于因品种差,而茶园基础较好、茶行安排合理,可供嫁接的有效树桩较多的低产茶园,可以进行嫁接换种。嫁接换种采用劈接法,接后以土代绑固定。一般3~12月均可进行嫁接,3~5月、10~12月为最适时间,以雨后阻天或晴天进行为好,雨天不宜。应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壮优良品种的接穗,接穗以一芽二叶,下片叶剪去一半,上片叶保全,长2.5厘米为标准,下端削楔形面,削口长1.5厘米左右,削面要光滑理整。先将茶丛根部表土扒开,每丛选直径1厘米以上树桩3~5个,离地面3厘米处剪平或踞平,其余树桩全部在根基部切除,砧木尽量与接穗同时剪、削。在砧木平面上稍偏离圆心垂直向下切一刀(砧木直径2厘米以上的切2~3刀),把削好的接穗插入切口处,要求切口一边的韧皮部相吻合。在接好的茶丛周围小心铺上细黄土,铺至上片叶柄基部全盖住,再用洒水壶淋湿盖土后铺草或狼萁以保持水分,春、晚秋嫁接时密闭搭盖架高50厘:米以上的农膜,夏、早中秋嫁接的则搭遮光率60%左右的遮阳网。嫁接完成后注意水分管理,保持表土湿润,及时清除砧木基部抽发的新芽梢,适时揭膜、揭网练苗,细致管理,提高嫁接成活率。茶树嫁接后,一般2~1年可成园投产,最低产茶园换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提高鹤望兰切花生产效益的技术措施


鹤望兰别名天堂鸟花,原产南非,为旅人蕉科鹤望兰属植物。因其花形奇特,尤似极乐鸟之头,故颇受花卉消费者喜爱,是当今花卉市场上价格较昂贵的高档切花种类。针对本省南亚热带地区鹤望兰切花生产上存在的切花质量不高、产花盛期与市场需求旺季不相适应等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相关方面试验,初步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实用的栽培技术措施。

(一)选地及栽植

鹤望兰种植应选择光照较充足、土壤排水透气性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pH值6~7的沙质壤土为宜。定植时间一般在4~5月或9~10月,植前挖好穴,下足基肥,株间距1m1m,植后浇足定根水。成活恢复期间植株适当遮阳。

(二)水肥管理

鹤望兰大苗肉质根系粗壮,有较强的储存及调节植株水分供需功能,因而不必每天浇水,夏季一般每周3~4次,冬季每周2~3次。每次浇水应以浇透为准。鹤望兰大苗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开花,需肥量较大,应多施饼肥、畜粪肥等有机肥料,1年每丛有机肥施用量在30~50kg。化肥施用上应注意根据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量进行科学配方,以及根据产花旺淡季调整施肥量。试验表明:生长旺盛的植株,需氮量较大,其切花的商品花率、一级花率也较高。复合肥的施用量为月每丛100g,但应根据市场对切花的需求及花价变化适当增减,以提高产投比为原则。一般而言,夏季是切花消费的淡季,市场花价较低,因而应采取减少施肥量的措施,控制夏季产花量,同时也节约生产成本。叶面喷施硼酸、磷酸二氢钾对提高切花质量有一定效果。

(三)夏季遮阳

在南亚热带地区,夏季采用遮阳网对鹤望兰植株遮阳,能减轻植株和叶片受强烈阳光及高温的暴晒和灼伤,保持植株生长良好。夏季植株遮阳处理会明显降低所产切花的一级花率。由于夏季市场花价低,价格仅为需求旺季的20%左右,因而应控制夏季切花产量,减少上市量,保护植株顺利越夏,从而提高冬春市场需求旺季切花的产量和质量,从全年的经济收益来看,得大于失。

(四)冬季搭棚

本省南部地区冬春季的12月至翌年3月气温较低,并常有北方寒潮侵袭,鹤望兰切花产量少,而此阶段市场对切花的需求量增大,价格上升。试验表明,采用田间搭薄膜拱棚措施能明显促进切花产量的提高,尤以小拱棚的效果最佳,其切花产量比露地增加300%。且简易薄膜小拱棚取材及搭盖容易,成本低,保温促花效果好,适合广大农村种植户采用。

高温季节茶园管理技术


一、茶园铺草覆盖。这一技术具有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杂草滋生、繁衍有益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旱抗旱等功效,其覆盖厚度一般以3-5cm为宜,每亩10001500公斤

二、综合治理杂草。要及时耕除与茶树争光争肥的害草,留养茶园空地自然生长的匍匐性杂草,如:地稔、落地蜈蚣和花期长的日本菁等益草,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土。更多绿色尽在植物59网

三、合理采摘和养树。高温季节是夏暑茶的采收季节,高温容易使茶树新梢老化,因此应及时按标准嫩采鲜叶,确保采收效益,减少病虫害发生。最理想的的措施是伏季休采留叶养树,高温季节不喷农药保护天敌,营造天敌活动良好环境,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减少夏暑茶产量,降低中、低档茶的比例,增加春、秋茶产量,提高产品优质率。

四、及时防治害虫。小绿叶蝉发生代数多,爆发快,对夏暑茶和树冠发育影响严重。对茶园虫害的防治要坚持综合防治和无害化防治策略,提倡使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以保护天敌。如果达到防治指标,必须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时,应按照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绿色食品茶园的不同质量安全标准,选取合适农药并注意农药安全期。一般无公害茶园可选择: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用2.5%联苯菊酯(天王星)3000倍药液或10%的吡虫啉1500倍药液;有机茶园以农业防治为主,辅助物理、生物防治,将虫害控制在最低损失线以下。

五、灌溉补水防旱降温。高温干旱持续时,灌溉是最有效的措施。水源条件较好的茶园提倡建立喷灌、滴灌等灌溉设施。当旱情发生时可及时进行灌溉,灌溉时必须灌足浇透。

六、使用遮阳网对茶园进行覆盖,也能降温缓解旱情。

白灵菇生产技术要点


白灵菇,因其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地区投料量逐年增加,并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前景,是广大种菇新手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首选菇类之一。

目前白灵菇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菌、出菇阶段污染率高、发菌慢、出菇率低、菇型差等,对此,我们在这里结合生产技术要点的介绍给出解决方法。

要点一:制种

专家提示:制备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故建议菇农最好到正规食用菌研究所或科研单位购买母种,切忌到无经营许可证、无科研实力的小商贩那里购买,以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在购买试管母种时,要注意鉴别菌种的优劣,需仔细检查试管中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免买到老化的菌种。一般来说,健壮的母种表现为菌丝洁白、粗壮、尖端整齐。若菌丝干散或培养基收缩,瓶底有黄色积水,说明菌丝已老化,请勿购买。

菇农经验:11月29日,家住寿光市田柳镇巨家村的种菇能手李本亮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制种经验。我们当地白灵菇的生产设施多于金针菇生产设施相同,一般为大拱棚(棚面由塑料薄膜+麦秸+无纺布覆盖)。制种时间一般从6月中旬开始,栽培的大众菌种多从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购买,一般品种为天山二号。制种分两个阶段:一是从母种(试管一级种)到原种(玻璃瓶或啤酒瓶二级种);二是从原种到栽培种(生产袋三级种),所需时间约32天。

第一阶段:母种原种。

1.材料准备:试管母种、啤酒瓶(按照1个试管种接种10个啤酒瓶的用量准备)、玉米粒(按照1个啤酒瓶盛56两的用量准备)等。

2.操作过程:第一步先处理用料。因玉米粒种皮较厚,不易泡透,需将其煮熟后使用。注:煮玉米粒时要把握好火候,既不能让玉米粒开花,也不能外熟内生。第二步,待瓶内装入用料约4/5瓶时,再用棉塞封口,且外用牛皮纸包裹,以防高温灭菌时蒸汽浸湿棉塞。第三步,将瓶子摆放到蒸锅上进行高温灭菌,约12小时左右。第四步,灭菌完成后,待瓶温降至30℃左右,再将其转移至无菌操作箱内进行接种,即用接种针从试管内挑起少许菌丝,并快速放入啤酒瓶内,同样棉塞封口,外用牛皮纸包裹。最后,把接种好的啤酒瓶放在约25℃的室内保存,以促发菌丝生长。原种长满瓶之后,需立即扩大为栽培种,否则一旦营养耗尽,菌丝就会出现衰老,甚至死亡。

第二阶段:原种栽培种。

一般情况下,生产用料多为棉籽壳(85%)、麸皮(10%)、玉米面(5%)、石膏或石灰(5%)、无机营养(5%)配比,料与水的比例为1∶1.41.5(搅拌后达到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用宽18厘米长3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袋,捆扎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因白灵菇所要求为熟料栽培),一般来说,每万斤料需连续灭菌72小时以上。菌袋灭菌后,待冷却至室温便可接种。接种在无菌箱内进行,采用两头接种,每瓶原种可接30-40生产袋。生产袋接种后便可将其移至菇棚内发菌培养,可堆放57层。

要点二:发菌

专家提示:据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庆温老师介绍,发菌是白灵菇栽培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产量。如果菌丝长得不理想,后边的出菇管理得再好,其产量也不会太高。

白灵菇发菌理想的菌袋标准是:发菌过程中,菌丝浓密洁白,菌丝前端整齐一致。发菌完毕后,菌袋坚硬结实,用力拍打菌袋发出砰砰的响声。若将其掰开,可见有大量白色菌丝,这种菌袋出菇时不但产量高,而且出菇后期也不易被杂菌所污染。

菇农经验:据李本亮介绍,白灵菇发菌阶段所需时间比其它菇种(平菇、金针菇)时间要长1倍多,一般为7585天,这就特别要求在其发菌期要调控好菇棚环境,以利于正常发菌。

温:白灵菇发菌温度要求为,菌袋内的温度在2024℃,菇棚内气温上限为30℃,若棚温过高,易出现菌袋烧菌现象。在北方大部分地区,8月中下旬正值白灵菇发菌阶段,这就要求广大菇农切实做好菇棚降温工作。方法:一是除下雨及大风天气外,菇棚昼夜始终保持通风状态。若是大棚,应在其后墙上设置通风口(高于地面30厘米为宜)。二是在棚面上覆盖一层遮阳网进行降温。

湿:白灵菇发菌湿度要求为,应尽量控制在70%以下。若棚内湿度过大,菌袋易被杂菌所感染。控湿方法:地面撒施石灰,用于吸收水汽。

气:因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生长量越大氧气需求量越大,所以在白灵菇的发菌过程中,必须结合温度和湿度管理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就是改善菇棚内空气条件,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除注意菇棚内通风换气外,菌袋内氧气的供给也必须充分及时,否则袋内原料易产生厌氧发酵,影响菌丝生长。方法:在发菌进行到半月至20天时,进行一次菌袋倒堆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下部菌袋移至其上部,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加菌袋内的氧气含量。而不建议采用打孔增氧的办法,因该法易增加白灵菇感染杂菌的机会。

要点三:后熟

专家提示:白灵菇和平菇、金针菇生产区别之处,就是其菌丝长满菌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

白灵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其发菌期的管理方法基本相同。袋温在2024℃,生理成熟期为30天左右。如果温度在20℃以下,温度越低生理成熟的时间将会越长。生理成熟期菌袋温度的上限为26℃,超过26℃虽然生理成熟期可以缩短,但白灵菇菌丝的生活力衰退,产量下降。菌袋的生理成熟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菌丝代谢积累营养的过程,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其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菌袋生理成熟的时间。

白灵菇后熟结束后,菌袋坚挺,菌丝浓密,通体发白。而后便可进入催菇阶段。

要点四:催菇

菇农经验:据李本亮介绍,白灵菇的催菇管理原则就是人为创造适合白灵菇形成原基的条件,使其出菇整齐,出菇率高。

白灵菇催菇的关键在于把握温、湿、光、气等的刺激措施:

一是温差刺激。白灵菇催菇温度调控的原则是,保持10℃左右的昼夜温差,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要高于18℃,并且温差及低温刺激的天数应在10天以上。具体措施为:白天适当掀开草苫等覆盖物,室温保持在1518℃,夜间棚内通风,保持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

二是湿度刺激。白灵菇催菇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对于菇棚栽培白灵菇而言,达到这一湿度比较容易。方法一:地面灌水。方法二:空间喷雾器加湿。

三是通风与光线刺激:白灵菇催菇时,在保证催菇要求的温湿度条件下,应尽量大通风,多通风。并保持棚内为散射光要求(可采用遮阳网达到散射光条件)。

按以上的催菇方法保持15-20天或有效积温达到600℃,就可看到菌袋两端形成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结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要点五:出菇

专家提示:白灵菇出菇阶段仍以调控环境为主,但此期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与发菌、催菇阶段有所不同。

温:白灵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保持在8-18℃,并尽量较少昼夜温差,保持恒温。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或畸形菇增多,商品价值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如果袋温超过25℃,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再想催菇就困难了。

湿: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应保持在80%-90%,但不要直接往菇体上喷水,同时也要防止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落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价值。注意:采菇前可适当降低空气湿度,以保持菇体表面洁白。

风、光:菇棚内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其优质高产的关键。如果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这样的菇体售价低。因此,在白灵菇生产中,应在协调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如前文所述,通风的目的就是降低菇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保证菌盖正常发育。因二氧化碳比重大,常沉积在棚内下部,所以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位置应尽量低些(距离地面30厘米为宜),同时应将拱棚两边的塑料薄膜掀起30厘米左右,从而能在棚内形成空气对流。另外,生产优质白灵菇还需有足够的散射光,以在棚内看报纸不费力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菌袋或菇体上,若光线过强,菌盖易变色,降低其品质。

菇农经验:菇农李本亮介绍说,如同蔬菜上的疏花疏果,为了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精品菇,也应采取疏蕾的措施。

疏蕾,即当白灵菇菌袋原基长至花生仁大小时要将多于的菇蕾疏去,菌袋两头各保留1个健壮的原基。因疏蕾需要大量人工,建议菇农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错过最佳疏蕾时间。

疏蕾原则: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留健壮蕾,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留下菇型圆整的菌蕾去掉长条形菌蕾;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

疏蕾时应注意:疏蕾用的工具(由自行车辐条做)注意在每个菌袋疏蕾过后,都要将其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疏蕾工作要适时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摆放位置放好。

此外,头茬菇从催蕾到采菇约10天,一般头茬菇占总产量的60%。在头茬菇采收过后,可用补水器对料袋进行补充肥水(营养液一般包括白糖、尿素、磷酸二氢钾等),以促发二茬菇来潮。

要点六:防病虫

1.白灵菇生产中常见的畸形:

小盖长柄:白灵菇菌柄细长、菌盖过小,是由于菇棚内气温较高、通风不良致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故建议改善棚内的通风条件。

死菇:白灵菇幼菇开袋后表现为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在敞口前温湿度变化过大,导致幼菇不适应而发生此情况,所以需避开极端高温和低温(棚温24℃、4℃)。

龟裂:可发生在菌盖和菌柄上,影响白灵菇产量和外观。当菇棚内湿度低于70%、温差过大,通风过猛时,易龟裂。因此,要保持适当湿度、通气条件,尽量减少菇房昼夜温差,避免该情况发生。

2.白灵菇常发病虫害:

绿霉病:保持发菌场所清洁、卫生、通风良好,菌袋点片发生绿霉时,可用5%石灰清液注射霉菌斑及周围培养料,抑制绿霉菌生长。

细菌性腐烂病:严格控制空气湿度(不超过90%),保持适当通风,注意水滴不与菇体直接接触

菇蚊:菇棚场所通风口处张挂60目防虫网,以防菇蚊成虫飞入,也可在菇棚内悬挂黄板诱杀。

大丽花盆栽生产技术


大丽花又名大理花,为菊科大丽花属多年生球根花卉,其品种繁多,花形多变,色彩丰富。我国栽培大丽花始于19世纪末,目前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栽培较盛,其中甘肃矮种大丽花较为著名,一些地区矮生盆栽大丽花已开始规模化生产。

植物学特性

大丽花地下具肉质块根,茎光滑直立,中空。单叶对生,多羽状深裂,极少数为单叶。头状花顶生,直径5至35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由中心的管状花和外围的舌状花组成。舌状花色彩多变,有红、紫、白、黄、橙等色,管状花常为黄色。花期6至10月。花朵特征与瓣形变化是品种鉴定的主要依据。

大丽花为异花授粉植物,四季均可开花,以秋后开花最盛。外轮之舌状花雌蕊较先成熟,因多数无完整胚珠,不易结实;内轮的管状花两性,发育由外向内渐次成熟,同一管状花则雄蕊较雌蕊早熟2至3天。因而除单瓣型、环领型、复瓣型品种外,未经特殊处理和人工授粉,多数不易结实。瘦果长椭圆形,种子黑褐色,果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

生态习性

大丽花原产墨西哥高原地带,喜温暖、湿润环境。生长适温为10℃至25℃,高于30℃则生长不正常,开花少。温度低于0℃,易发生冻害。块根贮藏以3℃至5℃为宜。大丽花对水分比较敏感,不耐干旱又怕积水。喜充足阳光,但忌强光直射,需适当遮阴。土壤以疏松肥沃的混合基质为好。

繁殖方法

一、分株繁殖发芽前将贮藏的块根分割,要注意带根颈部的发芽点,不带发芽点的不能形成新植株。分株时每个块根需带芽点1至2个,操作时勿伤幼芽。

二、扦插繁殖露天春秋季扦插,在温室内四季均可。从健壮母株上剪取嫩枝,保留2个节,每段7厘米左右,至少要有一个健壮腋芽或顶芽。以蛭石或粗沙为插床基质,插后经常喷水,遮阴60%,约30天可生根,40天上盆,上盆90至110天后可开花。

栽培管理

一、苗期管理上盆扦插生根的大丽花苗,长到8至10厘米高即可上盆。基质用腐叶土、河沙、有机肥按3∶1∶1配制。

浇水苗期浇水要适当,不宜过多,以防徒长。阴雨天蒸发量少,应少浇;晴天或干热夏季,蒸发量大,每天除浇水外,还需叶面喷水1至2次,同时地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温度与通风苗期最适的生长温度是日温22℃至28℃,夜间12℃至16℃。白天暖和、夜间凉爽有利于大丽花的生长发育。为保证幼苗生长健壮,必须防止幼苗徒长,白天应适当加强通风。

二、盆栽管理温度大丽花喜凉爽环境,生长适温为10℃至25℃,若温度高于30℃,则生长不正常,花少而小。昼夜温差在10℃左右可使植株矮壮,生长开花更为理想。因此,在温室生产时,除了要保持生长适温,还要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光照大丽花喜光,充足阳光可使其茎叶生长健壮,开花多而色彩鲜艳。但夏季强光直射会使叶片粗糙而无光泽,甚至黄叶、干边,因此应使其在上午充分见光,中午和下午遮光50%左右。

浇水大丽花对水分敏感,不耐干旱,怕积水,雨季大量降水,对室外盆栽大丽花生长极为不利,往往受涝死亡。浇水量大小,可影响植株高矮决定,在生长前期应适当控制浇水量。夏季每天向叶面喷水1至2次,同时向地面喷水,以保持60%空气湿度。

《高温干旱后茶园恢复生产技术措施》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沙地植物养护技术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