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花生病虫害高清图谱大全!》,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花生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阔。在花生栽种中常会遇到花生出现斑点、黄化、种植后死棵、根茎腐烂等各种种植问题。到底有哪些病虫原因会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呢,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

1.青枯病

苗期到收获期都可发病,盛花期发病最严重。

典型症状是病株开始时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时间长后早晚也不会恢复。

病株叶片自上而下萎蔫下垂,叶色暗淡,但仍为青绿色。

病株根部会变褐腐烂,茎部维管束边褐色,潮湿条件下用手挤压会出现污白色的菌脓。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水合霉素或三氯异氰尿酸防治。

2.花生黑斑病

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中后期。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和茎秆。

病斑圆形暗褐色,较小,有时会有黄色晕圈,叶片正反两面的病斑基本相同。

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叶柄和茎秆上的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或茎秆变黑枯死。

3.花生褐斑病

生长中后期多发。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和茎秆。

开始是褪绿的小斑点,然后扩展成近圆形小斑。

病斑与黑斑病相比要大、颜色浅。

叶片正面呈暗褐色或茶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会出现灰褐色粉状霉层。

发病严重的,病斑会汇合,使叶片干枯脱落。

防治药剂:

以上两种病害都可选用唑醚·代森联、戊唑醇、代森锰锌、苯甲·溴菌腈等药剂防治。

4.花生网斑病

一般从开花下针期始发,发病盛期在结荚期至成熟期。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和茎。

植株下部叶片先受害,在叶正面产生褐色小点或星芒状网纹。

病斑扩大后形成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大斑,边缘呈网状不清晰,表面粗糙,着色不均匀,无黄晕。

化学药剂:

发病初期选用甲基硫菌灵+己唑醇、代森锰锌、多·锰锌或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

5.花生焦斑病

主要在初花期开始发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会危害叶柄、茎和果柄。

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也可发生在叶片内部。

叶尖边缘处的病斑常呈半圆形,病斑由黄变褐,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变灰褐色会枯死破裂。

化学药剂:

田间发病初期可选三氯异氰尿酸、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防治,相隔10~5天喷1次,病害重的喷2~3次。

严重时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或苯甲·丙环唑喷雾防治。

6.炭疽病

主要为害叶片,以下部叶片发病较多。

病斑沿主脉扩展,褐色或暗褐色,呈楔形、长椭圆或不规则形。

病斑上有不明显轮纹,边缘黄褐色,病斑上着生许多不明显小黑点。

药剂防治:

结合其他叶斑病害及早喷药防治,可选溴菌腈、氟硅唑或苯醚甲环唑,连喷2~3次,隔7~15天喷一次。

7.茎腐病

苗期到成熟期均可患病。

主要危害花生的茎基部、根部和茎部。

蔓延至茎基部,会使茎基部变黑褐色腐烂,病株叶片变黄,萎蔫下垂,不久后枯死。

成株期多危害主茎和侧枝的基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斑,后病斑向下扩展,造成根、茎基变黑枯死。

防治药剂:

种子处理: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

然后在花生齐苗后和开花前后各喷一次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

8.根腐病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

成株期受害,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

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

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

防治方法

播种前,可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进行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结果前根腐病的发生,有效期长,效果好。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喷雾或灌根,可选用氟吡菌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灌根。

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有效防治根腐病为害和向周围扩展。

9.白绢病

花生根、荚果及茎基部受害后,常呈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有白色绢状菌丝。

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病部和四周地面,后产生油菜籽状白色小菌核,最后变黄土色至黑褐色。

药剂防治:

播种前种子处理:用多菌灵拌种。

在花生下针期,可用下列药剂腐霉利、异菌脲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或在结荚初期喷三唑酮、异菌脲等药剂。

10.锈病

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以后发生严重。

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也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

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的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粉锈宁、烯唑醇、丙环唑、咪鲜胺等喷雾防治。

11.病毒病

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病害。

花生病毒病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花生条纹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叶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现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

植株顶部嫩叶初期变现为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网状明脉等多种症状,病株中度矮化。

花生矮化病毒病:

初在顶端嫩叶出现明脉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和斑点,叶片变窄小,叶缘波状扭曲,病株常中度矮化。

荚果发育明显受阻,形成很多小果和畸形果。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或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香菇多糖等药剂间隔5~7天,连用2~3次。

及时诱杀或药杀传毒虫媒(田间蚜虫)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

12.根结线虫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分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入土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

线虫侵入根部,使根尖膨大变为纺锤形或不规则的根结,初呈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

此外在根颈、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

注意:

我们这里说的根结线虫不同于花生自身的根瘤。大家一定要区分开。

花生根结线虫的虫瘤常生在根尖端,使根端膨大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并长出许多须根,剖视内部有乳白色沙粒状雌虫。

而有固氮作用的根瘤常生在主、侧根的一侧,圆形或椭圆形,黄豆大小,比较均匀,表面光滑,不生须根。

药剂防治:

播种前处理:用噻唑膦,阿维菌素,或阿维·噻唑膦开沟均匀撒药,然后覆土。

13.蛴螬

花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均可为害。

成虫(金龟子)咬食叶片,咬成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残留叶脉。

蛴螬幼虫咬食花生的根、茎、造成花生缺苗断垄,严重咬食花生的果实。会把嫩果全部吃光,将老果咬成空壳。

防治:

花生收获时,在刨花生的同时将翻出的蛴螬收拾起来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来年虫口密度。

土壤处理。主要是用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拌细土施于播种沟或播种穴内,具有一定的防效。

14.花生蚜虫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需重点防治。

成、若虫群集在花生的嫩叶、嫩芽等部位,致使叶片变黄卷缩,生长缓慢或停止,植株矮小影响花芽形成和荚果的发育。

防治药剂:

花生生长期主要使用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等药剂对水喷雾。喷药时喷头朝上,多喷叶子的背面,并注意喷匀。

15.棉铃虫

主要发生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

低龄幼虫能吐丝缚住未张开的嫩叶,在其中啃食叶肉,使叶片仅剩叶膜形成透明状。

3龄后取食叶片,可将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

病害防治:

花生开花下针期是药剂防控的最佳时期。

药剂可选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等药剂喷雾防治。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来诱杀害虫。

精选阅读

茶花难养,爱生病?有了病虫害防治图谱,你还怕么!


有花友抱怨,茶花虽然漂亮,但是好难养,总是有病虫害!别担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茶花病虫害图谱,有了它,什么毛病一眼就知道,快来看看这个法宝吧!

1.锈壁虱

症状:被害叶片背面出现许多赤褐色小斑点,逐步扩大出现许多网状白色裂纹,表面发黄失去光泽,叶片两侧和顶端下曲萎缩畸形至落叶,主要是幼苗及幼龄树夏秋梢受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喷洒石硫合剂,杀螨剂及马拉硫磷,1.8%阿维菌素5000倍液加4.5%高效氯氢菊脂1500倍液或用15%哒螨灵2000~3000倍液喷药;也可用洗衣粉50克、柴油10毫升加水10公升搅拌均匀喷雾防治都可以。

2.锈壁虱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繁殖最快,所以要做好圃地降温喷水,对已受锈壁虱为害的叶片要及时剪除。

2.叶螨

症状:叶片长满小虫

防治方法同锈壁虱防治方法

3.煤烟病

茶花受煤烟病侵害,其表面产生一层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层,以后霉层增厚成为煤烟状。由于病原种类不同,后期霉状物各异,如霉层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或团囊壳)或刚毛状长形分生孢子器突起物,严重发生该病的果园,树冠如被盖上一层煤烟。

此病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闭囊壳等在病部越冬。翌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出孢子,并借风雨传播至寄主(荔枝树)上,以介壳虫、白蛾蜡蝉、粉虱、叶瘿螨等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生长繁殖,并辗转传播侵染为害。凡有上述害虫发生为害普遍和严重的果园,有利于此病侵害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茶花管理,坚持合理施肥,适度修剪,清除病枝,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减少发病。

(2)药剂防治:①用药防治介壳虫、白蛾蜡蝉、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减少发病因素。②对发病较重的,掌握在发病初期,连续用药2次,相隔10天左右喷1次。选用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后的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0.3%~0.5%波尔多液等。

4.介壳虫

症状:介壳虫子要寄生在茶花枝叶上,特别是叶片的主脉、叶缘及叶背,用刺吸口器刺叶肉或枝条皮层组织,吸取养分。使得叶面出现凹陷的黄斑点,或叶背有白色棉花状斑块,或者枝条出现粉色瘤状小突起,叶片转黄、卷曲,甚至脱落。植株生长不良,花蕾掉落。在室内、大棚栽培时,如通风不好,易受介壳虫危害。

防治方法

1、在介壳虫的孵化期,喷施较高浓度的杀虫剂,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喷杀防治或洗刷干净。还可用40%氧化乐果5倍液涂杆。45%的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

在高温高湿、通风透气不良的条件下,特别是秋冬季长时间搁放于棚室期间,其茎干及叶片上,易出现介壳虫危害。

加强通风透光,注意控制环境湿度。发现少量活虫体,及时用湿布抹去,也可用透明胶带将其粘去。生产性栽培,可于其若虫孵化盛期,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狂杀蚧对介壳虫防治特效,使用狂杀蚧800-10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

2、家庭养护茶花不多的情况下可用土办法防治。例如,可用洗衣粉水溶液喷洒。我曾用“杀虫气雾剂”喷,一样有很好的效果吧友们也可以试试。

5.蚜虫

症状:虫群集于茶花嫩梢上吸取汁液,使被害茶花的芽叶萎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蚜虫的排泄物,能引起烟煤病。

防治方法

①在蚜早发生盛期,用50%磷胺乳剂2000倍液或50%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茶花植株,每3~5天喷洒1次,连续3次,可消灭蚜虫。

②以烟筋0.5千克,生石灰0.25千克,加水10~15升,浸泡一昼夜,过滤去渣后用以喷雾防治,其效果好。

6.潜叶蛾

症状:潜叶蛾以幼虫潜入茶花嫩叶和新梢皮下,进行蛀食,5月份开始危害,6月份虫害逐渐严重,到7~9月份虫害最为严重。被害幼叶的表皮出现半透明斑纹,被害新梢的表皮,出现白色或半透明泡状。茶花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扭曲脱落。

防治方法

①可用杀灭菊酯5000倍液、氧化乐果1000倍液,在虫害发生前后,连续喷洒3次,即可防治。

②家庭盆栽茶花如有若虫为害,可用人工捕捉杀灭。

7.茶毒蛾

症状:这种病虫害主要以幼虫蛀食茶花顶部新梢为害,造成新梢枯死。

防治方法

在幼虫孵化后(7月中下旬)至转蛀枝梢越冬前(10月份)及时进行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40%乐果、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和50%巴丹粉剂1500倍液。喷药时务必将有虫斑的叶背喷湿。

8.卷叶蛾

防治方法同“茶毒蛾”

9.盲蝽象

症状:盲蝽象又叫盲蝽蟓,棉盲蝽象一年发生5代,主要种类有绿盲蝽象、三点盲蝽象、苜蓿盲蝽象等,以绿盲蝽象危害最严重。5月份就开始为害茶花嫩叶,6-8月危害剧烈,9月中下旬飞回越冬场所产卵越冬。盲蝽象喜阴湿,怕光照,昼伏夜出。6-8月间降雨多、湿度大的年份危害重,干旱年份为害轻。

防治方法:

1、药液一定要喷到茶花叶正反两面,特别是被害叶面、茎杆上下及地面周围裂缝都要喷施药液。

2、防治时间以下午5-7时最佳,防治药品要轮换使用,喷药时应先打外围,转着圈地往里打,集中歼灭,防止迁飞;

3.防治药剂选择内吸性、熏蒸性、触杀性,或者复配剂型。如马拉·辛硫磷、氟虫氰、氯氰·丙溴磷、毒死蜱·辛硫磷、氯氟氰菊酯等等。

10.小绿叶蝉

症状:被害叶初现黄白色斑点渐扩成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早落。

防治方法

(1)成虫出蛰前清除落叶及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2)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20%叶蝉散(灭扑威)乳油800倍液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40%杀扑磷乳油1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35%赛丹乳油2000一3000倍液,均能收到较好效果。

看了这些是不是有些毛骨悚然啊!不用怕,有了防治方法,我们还是能养好美美的茶花的!

苹果病虫害防治大全


1.果树腐烂病 全国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老果园和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尤其是冬季遭受冻害的果树极易发病。果树一旦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树势衰弱,病害加重。连续几年,就会造成主枝或侧枝死亡,甚至全树死亡。 苹果树腐烂病的危害症状有2种类型:即溃疡型和枝枯型。 防治方法: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主要方法是刮治病斑。病斑刮除后再涂药杀菌。常用药剂有腐必清乳剂2倍液、5%菌毒清水剂30~50倍液、2%农抗120水剂10~20倍液、10%银果乳油150倍液等。在第一次涂药半月后再涂一次。为防止病害复发,第二年春季在病疤处再涂药一次。 2.轮纹病 这种病菌既为害枝干,也危害果实。病菌在树干上的病瘤内越冬,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病菌在幼果期侵入,在果实生长发育后期发病。一般在落花后10天左右,如果有降雨,病菌即可侵染幼果。病菌的侵染时期从5月下旬至9月上旬,侵染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旬至8月中旬,此间每遇降雨,必有病菌侵染果实。病害发生程度受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影响较大。在降雨频率高和雨水多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干旱年份,病害发生轻。苹果不同品种其抗病性差异较大,金冠、富士等品种比较感病。 防治方法:a.刮治病瘤。早春刮除树干上的病瘤并涂药,是铲除病菌的有效方法。一般在刮除病瘤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涂抹,可有效铲除病菌,减少初侵染源。b.化学防治。防治烂果病第一次喷药应在落花后15天左右,以后每隔半月左右喷一次,直到8月中旬。喷药次数应根据果树落花后的降雨情况而定。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波尔多液等。实践证明,用波尔多液与有机合成杀菌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尤其在雨季,效果更加明显。 3.早期落叶病 早期落叶病主要由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苹果褐斑病菌所引起,以前者为重。幼树发病较轻,结果树发病较重,元帅系品种发病较重。发病严重的果树常提前落叶,严重影响翌年花芽形成和当年果实质量。造成病害大发生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降雨。在多雨年份,常出现病害流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特点是侵染后即可发病,并很快造成落叶。 防治方法:苹果早期落叶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喷药重点时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病叶率达到10%时开始喷药,此后,病叶率达到20%~30%时再喷一次,共喷3次即可。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多氧霉素(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这些药剂可与波尔多液和代森锰锌交替使用。

梨树病虫害防治大全


梨树病虫害是梨树生产上严重的生物危害。每年因梨树病虫危害,都会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了解梨树病虫害的发生消长、扩散传播规律及其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避免或减轻经济损失,以保证梨树生产高产、稳产、品质优良。

梨树病害

我国梨树病害大约有八十余种,其中发生普遍和为害严重的有黑星病、锈病、轮纹病、腐烂病、黑斑病等。这些病害导致梨树生长衰弱,结果延迟,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损失很大。下面就这些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做以详细介绍。

一、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又名疮痂病,在我国梨产区发生普遍,是梨树的一种主要病害。

1、症状:黑星病可为害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芽鳞等部位。梨树受害后,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斑,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果实受害,先出现淡黄色圆形小病斑,病斑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上长黑霉。被害的幼果,多龟裂并成干疤,易早期落果。

果梗上发病多在幼果期,出现黑色椭圆形凹斑,上长黑霉。

叶片上发病首先在叶背面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淡黄色斑,以后病斑稍有扩大,出现煤烟状的黑色霉状物,为害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连接,在整个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霉层,其中叶脉上最易着生。

叶柄染病时,首先出现针头大小的黑斑,后不断扩大,绕叶柄一周时,由于影响水分及养料运输,往往引起早期落叶。

新梢染病有二种症状。一种是由越冬芽染病所引起的病芽梢,这种病梢一般是春季在病梢的基部先变成黄褐色,继而变黑坏死,并且病部长满黑霉,终致新梢全部枯死;另一种症状是由夏季感染所致,这种病梢一般是先在新梢上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病斑,稍隆起如豆粒大,在病斑表面布满黑霉,最后病斑呈疮痂状,并出现龟裂。以后龟裂处,会翘起脱落,仅留疤痕。

越冬芽被侵染,芽片松散,并有黑霉,第二年萌发形成病芽梢。病芽受害严重时,鳞片开裂,全芽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鳞片内,枝梢病部和落叶上越冬。第二年4月,多在新梢基部先发病并成为病源中心。4月下旬~5月上旬,叶片,幼果出现病斑,病菌借雨水传播,因而降雨是梨黑星病侵染危害的必要条件。5月中旬~6月份华北地区干燥少雨,多数年份发病很轻,6月底~8月中下旬,华北地区一般是雨季,为发病高峰期,秋季雨水多的年份,仍会持续发病。

不同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不同,一般以中国梨最感病。发病重的品种有鸭梨、京白梨、秋白梨、宝珠梨等。其次为砀山酥梨、莱阳茬梨,而以西洋梨系统的品种抗性最强,日本梨次之。

3、防治方法

(1)秋冬季清园清除落叶落果,同时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2)采取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发芽前全园喷布3~5度石硫合剂,以铲除树上的越冬病源。5月份以后,根据梨树病情和降雨情况及时喷药。一般第一次喷药在5月中旬(病梢初现期),第二次在6月中旬,第三次在6月末至7月上旬,第四次在8月上旬。可选用的药剂有:1:2:200倍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二、梨锈病

梨锈病又叫赤星病,羊胡子病等,以在梨园附近有桧柏栽培的地区发病严重。

1、症状: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能为害幼果。叶片受害时,在叶正面产生有光泽的橙黄色的病斑,病斑边缘淡黄色,中部橙黄色,表面密生橙黄色小粒点,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粘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变厚,叶正面稍凹陷,叶背面稍隆起,此后从叶背病斑处长出淡黄色毛状物,这是识别本病的主要特征。新梢和幼果染病也同样产生毛状物,病斑以后凹陷,幼果脱落。新梢上的病斑处易发生龟裂,并易折断。

2、发病规律:锈病病菌春季从桧柏上随风力传播到梨树上为害,为害的程度与桧柏的多寡及距离远近有关。锈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为5~10千米,但以距梨园1.5~3.5千米以内的桧柏对发病影响最大。另外,病菌一般只能侵害幼嫩的组织。当梨芽萌发,幼叶初展时,如天气多雨,风力较大则发病较重。病菌最适萌发温度为22~24℃,侵入寄主后需潜伏6~10天才出现病斑,20~25天后可形成羊胡子状的锈孢子器,这种锈孢子不能再为害梨树,转而侵害桧柏嫩叶或新梢,并在桧柏上越夏越冬,翌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又转主寄主为害梨树,如此循环为害。

3、防治方法:砍除梨园附近的桧柏,以断绝病菌来源,或于早春对桧柏喷1~2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减少或抑制病源。梨树上发现有锈病发生时,应在开花前、谢花末期和幼果期喷药保护。常用药物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3%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

三、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又叫粗皮病、瘤皮病,是我国梨树重要病害之一,特别是90年代以来,梨轮纹病有发展趋势,已成为生产上突出的问题。

1、病症: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其次是叶片。

枝干受害,通常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凸起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或不正形的暗褐色病斑,初期病斑隆起呈现瘤状,后病斑周围有时环状下陷。第二年,病斑上出现许多黑色小粒点,即为轮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与健部裂缝逐渐加深,病组织翘起,病情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接在一起,使枝干表皮极为粗糙。

果实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褐色近圆形的斑点,后逐渐扩大,呈暗红褐色有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发展迅速,病果很快腐烂,并流出茶褐色粘液,有些病果最后也会干缩成僵果。

叶片发病,多从叶尖上开始,产生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后逐渐变为灰白色,严重时,叶片提早脱落。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等形式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早春恢复活动,3月上旬即可捕捉到孢子。分生孢子在下雨时散出,引起初次侵染。因而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相对湿度75%以上或降雨量达10毫米时,病菌传播最快。老病斑在3月中旬开始扩展,4月上旬至5月上旬扩展速度较快。果实从5月上旬至8月上旬均可感病,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一般至成熟后才陆续发病表现症状。

3、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树势,增强树体抗性。轮纹病是弱寄生菌,树体衰弱则发病严重,树体健壮则发病轻或只感病而不发病。

(2)冬季认真做好清园工作。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对被害病枝上的病斑及时刮除,而后用5度石硫合剂或腐必清2~3倍液消毒伤口,并将刮掉的组织及清除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

(3)喷药保护果树发芽前喷布40%福美砷100倍液或石硫合剂5波美度。梨树谢花后,视降雨情况并结合防治其它病害及时喷药,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交替使用,但退菌特在果实采收20天前要停止使用。

四、褐斑病

梨树褐斑病又称斑枯病、白星病,各地梨区都有少量发生,仅为害叶片,一般不成灾。但南方梨区发病较重,严重发病的果园,引起大量早期落叶造成减产。

1、症状:病叶上有近圆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大。病斑中间为灰白色,其上密生黑色粒点,周围淡褐色至深褐色,最外层为紫褐色至黑色。发病严重的叶片,一片叶上往往有十多个病斑,后互相连接呈不规则大病斑,导致叶片早期落叶。

2、发病规律:病菌在落叶的病斑上越冬,翌年春天梨树发芽后借风雨传播并沾附在新叶上,待条件适宜时,孢子发芽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在雨水多的年份和月份发病严重,北方7月上旬进入雨季后,发病盛期,落叶最多。

不同的品种对褐斑病的抵抗力不同,一般来说,以西洋梨品种最易感病,日本梨次之,中国梨大部分品种抗此病能力较强,少数品种也易感该病。

3、防治方法

(1)做好清园工作。秋冬季认真扫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以减少病源。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整枝修剪,促使树体健壮,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梨树萌芽前喷1:2:160~200波尔多液,谢花后如遇雨立即喷一遍50%退菌特500倍液及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7~8月结合防治其它病害,每隔20天喷一遍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但采收前20天停用,以免影响果实外观。

五、梨树腐烂病

梨树腐烂病又叫臭皮病,在我国各梨区都有发生。发病后常引起全株死亡,对生产影响很大。

1、症状:主要为害主干、主枝及侧枝上的向阳面及枝杈部。在大树上,以表皮光滑的3年生以上大枝最易发病;在幼树上,2年以上细枝也能发病。

在发病初期,病斑稍隆起,呈水渍状,红褐色,用手压之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散发出酒糟味,以后病部逐渐凹陷、干缩,在病健部出现龟裂,表面布满黑色小点,当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淡黄色孢子角。在抗病性较强的中国梨上,病部扩展一般比较缓慢,很少环绕整个枝干。一般只是树皮表层腐烂,形成层不致被害,但是在衰弱的树上或遭受冻害的西洋梨上,病部可深达木质部,破坏形成层,病斑会环绕枝干一周,造成梨树死亡或严重削弱树势。

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早春树体萌动时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雨水传播,多从伤口侵入。病害发生一年有二个高峰,春季盛发,夏季停止扩展,秋季再次活动,但没有春季严重。

发病与土质、树龄、枝干部位、品种有一定关系。土质为砂质土的梨园,一般发病重,有机质含量高的砂壤土中种植梨树发病率低;七、八年以上的结果树及老树较易发病;在光滑的大枝上或树干分叉的向阳面容易发病;西洋梨在遭受冻害后容易发病;树势衰弱发病重,树势强,发病轻。

3、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控制产量,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是防治的重要环节。

(2)、秋季梨树落叶后对易感病的品种进行枝干涂白,防止冻伤和日灼。

(3)、春季梨树发芽前刮除病斑。刮治时要注意边缘光滑,刮到病斑以外0.5~1厘米处,呈梭形,以便愈合。刮后要对伤口及工具用腐必清2~3倍液或9288等农药进行消毒,有良好防效。

4、春季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另外修剪后留下的剪锯口要在发芽前涂抹100倍的高浓度奈乙酸水溶液(奈乙酸原粉先用少量70%酒精溶解后再兑水),既防萌生徒长枝,又促进剪锯口愈合。另外要注意防治枝干害虫,以减少伤口。

六、梨黑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及新梢。

幼嫩的叶片最早发病,开始出现小黑斑,近圆形或不整形,后逐渐扩大,潮湿时出现黑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叶片上病斑多时合并为不规则的大斑,引起早期落叶。

幼果受害,在果面上产生漆黑色圆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凹陷,并长出黑霉。以后病斑处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有时裂口纵横交错,并在裂缝内产生黑霉,病果易脱落。

新梢受害,病斑早期黑色、椭圆形或梭形,以后病斑干枯凹陷,淡褐色,龟裂翘起。

2、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病叶(包括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及树皮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梨树展叶后,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新叶、新梢上,引起初次侵染。条件适宜时,侵入寄生的病菌1~2天即可出现症状。枝条上的病斑形成的孢子被风雨传出去后,隔2~3天又会形成一批新孢子,如此可重复10次以上,因此,只要条件合适,极易在短期内暴发。

在果树生长季节,一般气温24~28℃,同时连续阴雨时有利于本病发生蔓延;树龄10年以上,树势衰弱者发病严重;日本梨系统一般易感病。

3、防治方法

(1)做好清园工作。清除枯枝落叶、病果,并结合冬剪,剪除有病枝梢,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防止梨树座果太多,同时避免偏施N肥、枝稍徒长及园内积水。

(3)果实套袋保护,早期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

(4)喷药保护,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与0.3%五氯酚钠混合液,果树生长期喷药次数要多些。套袋前,必须打一遍药,打后立即套袋。喷药在雨前效果好。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梨树虫害

梨树害虫的种类在我国大约有三百余种,其中发生普遍的有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山楂叶螨、梨实蜂、梨茎蜂等等。一般管理粗放,使用药剂少的梨园食叶性害虫如梨瘤蛾比较严重,相反在栽培管理较好,使用农药较多的果园螨类、梨木虱、蚧类则比较突出,它们都是主要的防治对象。

一、梨大食心虫

梨大食心虫,俗称吊死鬼,简称梨大,主要为害梨果和梨芽。

越冬幼虫从花芽基部蛀入,直达花轴髓部,虫孔外有由丝缀连的细小虫粪,被害芽干瘪。越冬后的幼虫转芽为害,芽基留有蛀孔,鳞片被虫丝缀连不易脱落。花序分离期为害花序,被害严重时,整个花序全部凋萎。幼果被害时,虫果干缩变黑,果柄被虫丝牢固的缠于果台上,悬挂在枝上,经久不落,故称为吊死鬼。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体暗灰褐色;卵初为乳白色,后变为红色,圆形,稍扁平,长约1毫米;幼虫体淡红色,老熟幼虫体背为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蛹黄褐色,长约13毫米,腹部未端有6根弯曲的钩刺,排成一横列。

2、生活史及习性:梨大食心虫在河南郑州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梨芽中结白色小茧越冬,第二年春梨花芽露绿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蜇。幼虫出蛰后7~10天进入转芽盛期,这是防治的有利时机。开花后,当梨果长到拇指大时(4月下旬)开始转入幼果为害,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果内化蛹,6月中旬成虫出现,将卵产于果实萼洼、芽掖处。幼虫孵化后,先为害当年芽,然后再为害果。第二次成虫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羽化,卵几乎都产在芽旁,幼虫多数在芽内为害一段时间后越冬。

梨大食心虫的发生量与气候关系很大,如成虫发生期多雨、湿度大,则发生严重,干旱年份则发生轻。

3、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时剪除被害芽。鳞片脱落期用竹棍轻敲梨枝,鳞片振而不落的即为被害芽,应及时掰去。

(2)5月中旬以前彻底摘除虫果。由于幼虫转果时间不整齐,应连续摘虫果二、三次,并在成虫羽化以前完成,黄河故道地区应在麦收前全部摘完。

(3)药剂防治越冬幼虫出蜇转芽期,施用杀灭菊酯2500倍液、或功夫4000倍液。此期是全年药剂防治的关健时期;在转果期可喷布敌杀死2500倍液或功夫4000倍液。此次喷药,防治效果不如转芽期高,只是弥补转芽期防治的不足,如转芽期防治的好,这时可不必再施药。在第二代成虫的产卵期,必要时可喷布菊脂类农药进行防治。

二、梨小实心虫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主要为害梨、桃、苹果,在桃梨混栽的梨园受害较重

1、为害:前期为害桃、杏、李嫩梢,多从新梢顶部第二、三片叶的叶柄基部蛀入,在髓部向下蛀食,被害梢端部凋萎、下垂,受害部流有胶液。幼虫害果多从梗洼或萼洼蛀入,入果孔周围变黑腐烂,内有虫粪。后期蛀果孔小,孔口周围绿色,果内蛀道直达果心,果形不变。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0.6~15毫米,灰褐色,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翅面中央有一小白点,近外缘处有10个黑色斑点;卵扁椭圆形,淡黄白色、半透明;末龄幼虫体长10~13毫米,淡黄白色或粉红色;蛹纺锤形,黄褐色;茧为灰白色。

3、生活史及习性:梨小食心虫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4~5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裂皮缝隙及树干周围的土缝里结茧越冬。次年3月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桃梢。第二代幼虫也为害桃梢,3~4代在梨果上为害,为害梨果的卵多产在梨果萼洼处或两果接缝处。蛀果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以晚熟品种受害最重。

梨小食心虫对糖、醋、酒的气味和黑光灯有趋性,成虫多在上午8~9时羽化,傍晚活动交尾,夜间产卵,多产在味甜皮薄质细的果实上。

4、防治方法

(1)建园时,尽量避免将桃、梨混栽,以杜绝梨小食心虫交替为害

(2)做好清园工作。在冬季或早春刮掉树上的老皮,集中烧毁,清除越冬幼虫。越冬幼虫脱果前,可在树枝、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于来年春季出蜇前取下草把烧毁。

(3)果园内设黑光灯或挂糖醋罐诱杀成虫,糖醋液的比例是红糖5份、酒5份、醋20份、水80份。

(4)用性诱捕器和农药诱杀,一般每亩地挂15个性诱捕器,虫口密度高时,要先喷一遍长效专用杀虫剂然后再挂

(5)药剂防治在成虫高峰期及时用药,药剂可用5%的阿维虫清5000倍液或25%的蛾螨灵3000倍液等。

三、梨黄粉虫

梨黄粉虫又名梨黄粉蚜,俗名膏药顶,黑屁股等,寄主只有梨。

1、为害状:成虫、若虫常群集在果实的萼洼部位刺吸果实的汁液,被害部不久变为褐色或黑色,故称为膏药顶。果面上虫量大时,能看到一堆堆的黄粉,此为该虫的卵堆及小若蚜,因此,称为黄粉蚜。

2、形态特征:梨黄粉虫有干母、普通型、性母和有性型4种。其中干母、普通型、性母均为雌性,行孤雌卵生繁殖,形态相似,体形略呈倒卵圆形,鲜黄色,体上有一层薄蜡粉、无翅、无尾片。雌性蚜,长椭圆形,鲜黄色,口器退化;卵椭圆形,淡黄色;若虫形似成虫,仅虫体较小,淡黄色。

3、生活史及习性:黄粉虫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枝干的裂缝翘皮或枝干上的残附物内越冬。第二年4月梨树开花时卵孵化,5~6月陆续转移到果实萼洼、梗洼处,继而蔓延到果面等处。8月中旬为害最重。成虫活动力较差,多喜在背阴处栖息吸食,而套袋果更易遭受为害。

4、防治方法

1)早春认真刮除树体上的粗皮,翘皮及附属物,以清除越冬虫卵;

2)梨树发芽前,树体喷布5%柴油乳剂杀灭虫卵。

3)花前及麦收前后,喷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并添加0.3%洗衣粉,以增加粘着性。

4)梨黄粉虫害果期,喷药的重点是果实的萼洼处。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0~100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2000~4000倍液。

四、梨二叉蚜

梨二杈蚜又称梨蚜、卷叶蚜。在国内各梨区几乎都有发生。

1、为害状:成虫常群集在芽、叶、嫩梢和茎上吸食汁液,以枝梢顶端的嫩叶受害最重。受害叶片伸展不平,由两侧向正面纵卷成筒状,早期脱落,影响花芽分化与产量,削弱树势。

2、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左右,绿色或黄褐色,常被薄层白粉;有翅胎生雌蚜长1.5毫米,宽0.76毫米;卵椭圆形,黑色有光泽;若蚜与成蚜相似,体小,绿色。

3、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10~20代,以卵在芽腋或小枝的粗皮裂缝中越冬。春季为害花序和幼叶,使叶片卷成筒状,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以梢顶嫩叶受害较重,一般落花后,大量出现卷叶,气候干旱,温度高时,发生严重。麦收后产生有翅蚜虫,飞到其它寄主上为害,落叶前,有翅蚜产生无翅蚜后代,到落叶时长成雌雄两种蚜虫,交配产卵越冬。

4、防治方法

1)在发生数量不大的情况下,摘除被害卷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

2)梨花芽膨大露绿至开裂以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卷叶后施药效果不好。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敌杀死2500倍液,20%杀灭菊酯2500倍液。

3)保护和引放天敌,例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对二杈蚜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五、梨木虱

在我国梨区普遍发生为害的为中国梨木虱,有的年份极为严重。

1、为害状:成虫、若虫多集中于新梢、叶柄为害,夏秋多在叶背取食。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粘液,这些粘液可将相邻两张叶片粘合在一起,若虫则隐藏在中间为害,并可诱发煤烟病等。当有若虫大量发生时,若虫大部分钻到蚜虫为害的卷叶内为害,为害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引起早期落叶。

2、形态特征:冬型成虫黑褐色,夏型成虫黄绿色至淡黄色;卵一端稍尖具有细柄。越冬成虫早春产卵黄色,夏季卵均为乳白色。若虫,体扁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夏季各代若虫体色随虫体变化由乳白色变为绿色,老若虫绿色。

3、生活史及习性: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5~7代。以成虫在树枝上或树皮裂缝、落叶杂草及土隙中越冬。成虫出蛰后先集中到新梢上取食为害,交尾产卵。第一代卵出现于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蜇盛期正是第一代卵出现的初期,这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期。此时,成虫暴露在枝条上,进行连续防治效果非常好。越冬成虫活泼善跳,卵主要产在短果枝的叶痕上,呈线型排列,以后各代卵大多产在叶片中脉沟内,且分泌大量糖蜜状粘液,易生黑霉。以后世代重叠,各种虫态同时存在。梨木虱的发生程度与湿度关系极大,干旱季节发生重,降雨季节发生轻。重要天敌有:小花蝽、瓢虫及寄生蜂。

4、防治方法

1)冬季刮粗皮,扫落叶,消灭越冬虫源。

2)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药,可选用1.8%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5%阿维虫清5000倍液等。

3)在第一代若虫发生期(约谢花3/4时),第二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旬前后)可选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光)3000倍液,0.6%海正灭虫灵3000倍液,28%硫氰乳油2000倍液等。

六、山楂叶螨

山楂叶螨,又名山楂红蜘蛛,是当前果树生产的一大害虫,常造成很大的损失。

1、为害状:主要吸食叶片及幼嫩芽的汁液。叶片严重受害后,先是出现很多失绿小斑点,随后扩大连成片,严重时全叶变为焦黄而脱落,严重抑制了果树生长,甚至造成二次开花,影响当年花芽的形成和次年的产量。

2、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0.5毫米,宽0.3毫米,前体部与后体部交界处最宽,体背前方稍隆起,雌虫有冬型与夏型之分,冬型体色鲜红,略有光泽;夏型初蜕皮时为红色,取食后变为暗红色,雄成虫身体末端尖削,初为浅黄绿色,渐变为绿色及橙黄色;卵圆球形、半透明、橙黄色,后期产的卵黄白色;幼虫足3对,若虫足4对,后期若虫形似成螨,可辨别雌雄。

3、生活史及习性:以受精雌虫在枝干树皮裂缝内,粗皮下及树干基部土缝里越冬。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发生8~9代。翌年梨芽萌动时出蜇为害,展叶以后即转到叶上为害,雌虫为害嫩叶7~8天就开始产卵,盛花期前后产卵最多,在落花一周左右,卵基本孵化完毕,同时出现第一代雌成虫,此时还没有产卵,这是防治上的有利时机。第二代卵在落花后一个月左右为盛孵期,此期也是防治上的有利时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山楂叶螨多集中在树冠内膛危害,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由内膛扩散到外围枝上为害,9月下旬气温转凉时潜藏越冬。

4、防治方法

1)在越冬雌虫下树前在主干基部捆绑草把诱集越冬雌螨,于次年化冻前将草把取下烧掉。

2)结合防治其它害虫,在冬季休眠期刮除老翘树皮,集中烧毁,并在发芽前喷布1~2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雌螨。

3)保护天敌,综合防治,合理用药。

山楂叶螨的天敌类群及数量较多,常将叶螨种群数量控制在为害不明显的水平上。例如:食螨瓢虫、小花蝽,中华草蛉等等,它们的抗药能力都较差,因此,应尽量选用高效、安全的选择性杀虫剂。另外强调果园的综合防治,以减少打药次数。在花前、花后和麦收前后,当每百片叶上雌成虫超过20头时,要立即喷药。可选用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000液倍,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达螨灵2500~3000倍液,1%灭虫灵乳油3000~5000倍液等。

七、茶翅蝽

茶翅蝽又名臭蝽象,俗称臭大姐,分布较广,可为害梨、苹果、桃、李、杏等。

1、为害状:成虫若虫为害叶片、嫩梢和果实,刺吸它们的汁液。正在生长的果实被害后,呈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俗称疙瘩梨,受害处变硬味苦,对产品外观,内在质量影响很大。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毫米,宽8~9毫米,扁椭圆形,灰褐色略带紫红色,触角丝状。腹部两侧各节间均有1个黑斑,卵粒短圆筒状,形似茶杯,灰白色,近孵化时黑褐色,常20~30粒并排在一起。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

3、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屋角檐下、草堆、石缝或室内等处越冬,来年5月上旬出蜇,6月产卵,多产于叶背。7月上旬陆续孵化,8月中旬成虫大量出现,7~8月梨果受害最重,9月下旬开始飞到适当场所越冬。

4、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成虫越冬期进行捕捉,实行套袋栽培;

2)化学防治以若虫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好,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2000倍加入菊酯类3000倍液,或速灭杀丁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等。

八、梨茎蜂

梨茎蜂又名折梢虫,剪头虫,是为害梨树春梢的重要害虫,寄主为梨树和杜梨树。

1、为害状:成虫产卵时,用产卵器锯断新梢,受害梢及叶片随即萎蔫下垂,随后干枯,因而影响幼树的扩冠和整形。

2、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并稍有光泽,体长10毫米,翅展14~16毫米;卵长椭圆形,稍弯曲,白色,长约1毫米;幼虫黄白色,体略扁,头胸部向下弯,尾部向上翘;蛹乳白色,复眼红色,近羽化前变为黑色,长约10毫米。

3、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条蛀道的基部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4月末5月初,在梨盛花期1周后,开始折梢产卵,卵产于残留的枝梢端部,5天后达到产卵高峰期,5~6月是幼虫为害期,6月中旬起,幼虫老熟,蛀入二年生枝且在其中越冬。成虫白天非常活跃,早晚及夜间不活动,常群集在树冠下部的梨叶背面停息,阴天活动差,中午气温较高时交配产卵。幼虫在嫩梢髓部蛀食,蛀道由粪便填塞,被害部位较脆因而易折断,黑褐色,幼虫老熟后,在原处休眠化蛹。

4、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修剪,彻底剪除被害枝梢,在生长期,成虫产卵结束后,也应及时剪除被害新梢,应在断口下1厘米处剪除,以消灭虫卵。

2)利用成虫的群栖性和停息在树冠下部新梢叶背的习性,在早春梨树新梢抽发时,于早晚或阴天捕捉成虫。

3)在成虫盛发期,喷布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或敌杀死3000~4000倍液等等。

九、梨圆蚧

梨园蚧又名梨园蚧壳虫,俗称树虱子,在国内分布普遍,是国际检疫对象之一。

1、为害状:梨园蚧能寄生果树的所有地上部分,特别是枝干。其刺吸枝干后,引起皮层木栓化和韧皮部输导组织的衰亡,使皮层爆裂,抑制生长,引起落叶。梨果被害后,出现黑褐色斑点,降低果品商品价值。

2、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背覆盖近圆形蚧壳,蚧壳直径1.8毫米,有同心轮纹,蚧壳中央隆起的壳点黄色或黄褐色,虫体扁椭圆形,橙黄色。雄成蚧壳长椭圆形,较雌蚧壳小,壳点位于蚧壳的一端,橙黄色;若虫椭圆形,橙黄色,上下极扁平,口针比身体长。雌若虫蜕皮3次,雄若虫蜕皮2次,蚧壳长椭圆形,化蛹在蚧壳下;蛹淡黄色,圆锥形。

3、生活史及习性: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2~3代,主要以1、2龄若虫及少数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春树液流动时,在原固定处取食为害。4月中旬可分辨雌雄蚧壳,5月中旬成虫羽化,雄虫交尾后即行死亡。雌虫继续取食约一个月,到6月中旬越冬代雌虫陆续产仔,可延迟至7月上旬,世代很不整齐。

野外如何诊断树木是否发生病虫害


野外诊断是通过对树木上有无患病症状,症状特征和周围环境的仔细观察和判断,初步确定发病原因的实践。

1.症状观察:植物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大型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变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至孔或至屑,即使由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以藉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2.病树林间分布判断: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树种上表现的病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以及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或双管解剖镜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害虫名称擎定,病原物还要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矮牵牛的病虫害防治大全


矮牵牛白锈病

白锈病对矮牵牛的叶、叶柄和嫩茎的危害最为严重,病害侵染的叶片最初会生出浅绿色小斑,随后慢慢变成淡黄色,病情进一步加深后会变成大型病斑,后期叶片感染部分背面会有白色的疤状突起,受害的嫩茎会导致花和茎生长扭曲,当病斑扩散并包围了叶柄、嫩梢时,会造成环切面以上的寄主部分异常生长,直至萎缩死亡。

解决方法

在感染初期喷百分之一浓度的波尔多液或者百分之五十浓度的疫霉净500倍液,间隔10~15天进行一次喷雾防治效果会比较好。

矮牵牛白霉病

白霉病对叶子的伤害最为严重,最初的病菌侵染表现为成片的白斑,后期加重会导致染病的叶子脱落。

解决方法

出现初期染病表现后尽快摘除病叶,并及时喷洒百分之七十五浓度的百菌清600~800倍液。

矮牵牛叶斑病

叶斑病危害的也主要是矮牵牛的叶子,严重的时候同样会导致整颗株植的死亡。

解决方法

及时摘除病叶并且烧毁,周围落叶也要尽快清除;喷洒百分之五十浓度的代森铵1000倍液。

矮牵牛病毒病

如果矮牵牛植株出现生长缓慢和根茎较弱等情况,则极有可能感染了病毒病,严重时叶片会出现黄化现象。

解决方法

喷洒百分之四十浓度的氧化乐果1000倍溶液。

蚜虫

蚜虫是矮牵牛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虫害,对矮牵牛的叶和嫩茎等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侵蚀。

解决方法

当大量蚜虫出现时,应采取隔离措施,用百分之十浓度的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马拉硫磺乳剂1000~1500倍液或高搏(百分之七十浓度的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000~20000倍液喷洒。

结语

相信在了解过这几种常见的威胁矮牵牛健康的病虫害后,花友们都能将自己的牛牛养护得非常健康,让这份美丽能够陪伴自己长长久久。

花生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花生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茎腐病、根腐病、叶斑病、锈病等。

1、茎腐病。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病重,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种子贮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霉变、质量差的种子,做好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0.2%进行药剂拌种;当病墩率达到5%时,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喷淋茎部。

2、根腐病。茎基部水浸状,黄褐色,植株较矮,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主侧根变褐腐烂,后期只剩褐色干缩的主根。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严格选种、晒种,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发病初期病株率达到5%时用多菌灵800倍液全田喷雾。

3、叶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病斑圆形、暗褐色,较大,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有灰色霉状物;黑斑病病斑圆形、黑褐色,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比褐斑病小。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高温多雨的7、8月份是防治叶斑病的重点时期,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时,可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每隔15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

4、花生锈病。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小形,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0%粉锈宁500倍液全田喷雾。

花生种植技术之病虫害的防治


花生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茎腐病、根腐病、叶斑病、锈病等。 1、茎腐病。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茎腐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为主,连作病重,因此应实行合理轮作,种子贮藏前要充分晒干,播前要进行晒种、选种,不用霉变、质量差的种子,做好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0.2%进行药剂拌种;当病墩率达到5%时,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喷淋茎部。 2、根腐病。茎基部水浸状,黄褐色,植株较矮,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主侧根变褐腐烂,后期只剩褐色干缩的主根。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严格选种、晒种,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发病初期病株率达到5%时用多菌灵800倍液全田喷雾。 3、叶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病斑圆形、暗褐色,较大,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有灰色霉状物;黑斑病病斑圆形、黑褐色,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比褐斑病小。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高温多雨的7、8月份是防治叶斑病的重点时期,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时,可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每隔15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 4、花生锈病。底叶最先开始发生,叶片产生黄色疱斑,小形,周围有很窄的黄色晕圈,表皮裂开后散出铁锈色粉沫,严重时叶片发黄,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0%粉锈宁500倍液全田喷雾。

草莓病虫害治理大全防治技术


草莓上经常发生比较严重的病毒病、炭疽病、青枯病、灰霉病、红蜘蛛、红心病蚜虫、地下害虫等,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为此,老何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种苗消毒 种苗带菌常常是露地栽培的主要原因。在种苗种植前,多菌灵500倍液浸根1分钟,可有效防治病害。 二、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有助于防治土壤带菌的病害和地下害虫,消毒方法有两种: 1.晒太阳法:草莓采收后,全部拔除植株,翻地、浇水,把地块整成弓背形的长垄,垄宽根据塑料薄膜的宽度决定,于7-8月在35℃以上高温15天,太阳辐射可使地表土温升高到60℃以上,可有效地防治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毒病菌。 2.施毒肥法:栽苗前,将3%呋喃丹颗粒剂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人农家肥中,按每亩2-3kg,撒施于栽植沟内,能较好地防治地下病虫害,而且栽苗后也能兼治红蜘蛛、红心病、蚜虫。 三、加强栽培管理 通过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病菌初侵染的数量,并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虫力。 1.栽植不要过密,保持通风良好:一般畦栽株距为16-18cm,行距20-25cm,保持亩株数在8000至8500株左右为宜。 2.合理施肥、灌水:控制氮肥用量,一般于花期前后叶面喷施0.3%尿素或0.3%建德肥料3号3-4次。适量灌水,不宜多,尤其是开花到成熟期水分过多会导致灰霉病发生蔓延,小水勤灌,雨后应注意排水,做到雨停田干。 3.清除病株、残体:经常到田间进行检查,及时拔除病株,摘除老叶、枯黄叶带出田外集中烧掉。 4.轮作倒茬:草莓连作几年灰霉病加重,最多连作2-3年就需轮作,大田轮作时前茬选玉米、小麦、水稻、瓜类等作物,不要与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病害的作物轮作。 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一)灰霉病 是草莓最危险的病害之一,分布广,严重发生年份可减产50%左右。 该病是开花后发生的病害,在叶柄、叶片、花蕾、花果柄、果实上均可发病。叶上发病前症状:花萼片变红色,发病时产生褐色水浸状病斑,在高湿条件下,叶背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叶柄、果柄受侵染后变褐,病斑常环绕叶柄、果柄、最后萎蔫、干枯。被害果实症状最明显,发病常在接近果实成熟期。果实发病初期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是全果组织变软腐烂。受侵染果的表面,常生出一层灰戎状物。 病原菌为灰霉病,除危害草莓外,还侵害茄子、黄瓜、莴苣、辣椒、烟草等多种作物。在20℃左右及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飞散蔓延。31℃以上的高温、2℃以下低温和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病原菌在受害组织中越冬,孢子随风和水广泛传播。 一般在地势低洼,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或氮肥过多,生长过于繁茂,种植密度过大,阴雨连绵等情况下发病严重。温度较高,空气干燥的情况下发病轻。从草莓品种来说,一般叶片稀的,花茎直立、果实外露的发病轻;叶密的,花茎下垂,果实被盖下面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首先需要从栽培入手防病。选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栽植。要合理密植,避免氮肥过多防止植株过度茂盛。及时清除老叶、苦叶、病叶、病果,并及时销毁深埋。保护地栽培要经常通风,避免湿度过大。 药剂防止要以防为主。蕾期用50%的建德农药44号进行防治。20克/桶水,一般7天喷药一次,共3次;发生灰霉病的时候,使用40%建德农药45号1000倍液一桶水或香芹粉轮换进行防治,一般57天喷一次,直至采收结束。 (二)褐斑病 在夏末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生重。叶、叶柄、叶梗、萼片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边缘不明显的紫褐色小斑,而后扩展成3--4mm的不定型斑。在一片叶生有多片病斑时。在一片叶生有多片病斑时,扩大联合,是整叶变为暗褐色,最后成黄褐色枯死。在病斑中散生很多小黑点(病孢子)。叶柄、叶梗发病初产生紫褐色斑点,并办扩大后向纵长延伸,使叶柄、果梗变为黑褐色。病害发生盛期正遇花芽分化期,所以可影响下年产量。病害在老草莓园及栽植过密、杂草多的地块容易发生,多雨的年份发生重。衰老的叶片抗病性差。品种间抗病有明显的差别。 防治方法: 栽培上要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密植。田间发病始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水500--700倍喷洒,每隔10天喷一次可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三)白斑病 由半知菌类中的柱隔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分布较广,国内草莓产区多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叶病,匍匐茎、萼片、果实、果梗。开花结果前开始轻度发病,果实采收后才严重发病。病叶上开始形成紫红色小斑,随后扩大成2--5mm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似蛇眼,俗称蛇眼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直至叶片枯死。该病主要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 防治方法: 即使摘除病叶、老叶、并妥善处理。育苗地要发病前早期预防。甲米丙环唑或安泰生治疗,10天喷一次。 (四)白粉病 该并广泛发生于保护地栽培,在某些特殊年份,甚至可上升为最严重的病害。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果梗、果实、叶柄。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保双似的白色粉状物易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情加重,叶片向上卷曲,成汤匙状。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病后,过面将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差,几乎失去商品价值。 真菌生长后期,形成黑褐色子实体越冬,也可在植株商议菌丝体形式越冬。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豹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 该病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大发生情况下,可严重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不易成活。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法兰地等。在植密度不要过大,并及时打去地面老叶和病叶。控制氮肥施用。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以下任一种药:翠贝一包一桶水、乙嘧酚25克1桶水、杜邦福星2毫升1桶水、多抗霉素、成标30克1桶水。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后。 (五)枯萎病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感染所致。病菌在土壤里的病残体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从草莓根部侵入,并在维管束里移动扩展。发病适温2224℃,28℃以上高温病菌繁殖受阻,发病轻,属于较低温型。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多种作物。 本病在草莓开花结果期为多发期。发病初期,也并初期,也并出现黑褐色条形长斑,外围叶自叶缘开始变为黄褐色。植株矮化,最后呈枯萎状凋零。与此同时,根部减少,西根变黑腐败。切开叶柄和根茎,可见维管束呈破线状或环形褐变。有时植株出现一侧发病,呈现出半身调萎症状。 防治方法: 不要与茄科作物重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掉残体。用氯化钴或太阳热消毒土壤。繁殖和栽种无病毒健康秧苗。无病母株可采用空间采苗方式取得,即在匍匐茎的先端着地以前切取,插入无病土壤中,使其生根成苗,此即可作为母株。选用抗病品种。 (六)黄萎病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能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发育室温为28℃,最低界限温度512℃,最高界限温度3236℃,在60℃温度下,10分钟即可杀死。 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被害株残体上存留,成为以后的侵染源。当草莓移植时厚垣孢子发芽,菌丝侵入根组织中进行繁殖,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仲移动、增值,堵塞倒灌,是草莓茎叶出现该病特有症状。感病新叶变黄绿色,并扭曲成舟形。三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小叶变小而畸形化。畸形株多发生在植株的一侧。发病株生育不良,失去生机,下部叶变褐,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枯死。切开根茎、叶柄、果柄,可见维管束褐变,根量减少,根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在于苗圃和假植圃中,7-9月发生;保护地和陆地栽培,在开花结果期发生。该病为危害性大的,顽固性土传病害。土壤通透性差、过干、过湿、氮肥过多、或有线虫危害的地块均利于发病。病菌主要靠秧苗和土壤传播。连作会使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法兰地等。药剂防治 1、可在草莓在植前后用0.2%笨菌灵滴灌土壤,当年和第二年都有明显效果,对防止百般和灰霉病也有效。 2、络氨铜25克一桶水。 (七)红中柱根腐病 该病的病原菌只侵害草莓,是一种低温性疫霉病。春天和秋天,逢土壤潮湿,真菌从根的顶端侵入后,向根心发展,是中心柱变为红褐色,则是该病最明显的特征。严重时根变为黑褐色而腐败。地上部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凋萎枯死。将根茎横切,再中心部位可见针点样褐变。 病菌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孢子在土中越夏。当地温20℃以下,卵孢子发芽侵入根部。低温在10℃左右,土壤水分多时发病重。低温在25℃,即是水分多发病也少的。因此,在气候凉爽和潮湿的情况下,此病已成为草莓生产的毁灭性病害。此病常见与陆地栽培,保护地栽培较少。 防治方法: 实行轮做到茬。使用不带菌的秧苗及土壤消毒。(氯化钴或高温处理土壤)。防止田间积水,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以提高地温减少发病。选用耐病品种。药剂防治可用克菌丹(187g/l00l)药液浸苗根也有效。 (八)芽枯病 此病为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与蔬菜的立枯菌病相同,为多犯性菌。在保护地内,早春通风差时易发病。 该病主要侵害花蕾、牙及新生幼叶,成龄叶及果柄、短缩茎亦可感病。感病后的花蕾、芽及新生幼苗出现清枯,随后变成黑褐色而枯死。芽枯部位有霉状物产生,且多有蛛网状白色或淡黄色丝络形成。展开叶较小,叶柄或托叶带红色,然后从茎叶基部开始变褐。 发病适温22-25℃,多湿多肥的栽培条件下易导致发病和蔓延。保护地栽培中,如长期密闭,棚内高温、高湿更易发生。种植密度过大、栽植过深、未摘除老叶的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保护地栽培要经常通风降湿。在植不要过深、密度不要过大、灌水不要过多,特别是不要淹水。及早拔除病株。药剂防治可通过地菌乙酸铜60克一桶水,每次间隔7天左右,共喷3次。 (九)病毒病 病毒病是草莓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害。由于该病具有潜伏性侵染的特性,植株不能很快表现症状。所以,生产上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已知侵染草莓的病毒多达数十种。我国草莓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草莓斑驳病毒 单独侵染草莓时无明显症状,但与其病毒符合侵染时期则使病株严重矮化、则是叶边变黄、失绿。 2、草莓和性黄边病毒 单独侵染病株轻微矮化。复合侵染后,引起黄化或失绿,老叶变红,植株矮化,叶脉下弯或全部扭曲,造成严重减产。 3、草莓镶脉病毒 单独侵染无明显症状。复合侵染后,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黄白或紫色病斑,严重减产。 4、草莓皱叶病毒 此病毒有致病力强弱不同的株系。强株系侵染后,植株矮化,叶片产生不规则的黄色病斑,叶片扭曲变形。与斑驳病毒侵染时病株严重矮化。如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危害更为严重,甚至造成绝产。 防治方法: (1)培养和使用无病毒秧苗,是防治病毒的根本措施。无病毒苗的繁殖,借助于热处理法,茎尖组织培养或花药培养法获得。无病毒苗在生产中的使用每两三年更新一次。 (2)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防治蚜虫是防治病毒蔓延的主要措施。 (3)用氯化钴或溴甲烷进行土壤消毒,也可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处理土壤。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侵染源。 (5)加强栽培管理,提高草莓抗病力。 现简要介绍上述土壤消毒法: 草莓连坐造成减产已成为草莓集中产区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无理想解决办法,土壤消毒对防治病毒、枯黄萎病、线虫等各种土传病虫害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1.氯化钴熏蒸法 适于母株育苗床或小面积保护地。在母株或秧苗定植前,低温达到10℃以上时用氯化钴处理。以25cm25cm的间距,打1.5cm深的孔穴。初次使用的土壤,每穴灌氯化钴2-2.5ml;多次使用的土壤,每穴灌4-5ml。灌药后穴洞立即覆土,并用塑料薄膜封闭地面10-15天。去膜后翻地1-2次,让药剂充分挥发,15天后可以栽植草莓。氯化钴对人畜有剧毒,操作时必须带防毒面具。 2.太阳能处理土壤 温室或田间草莓采收后,连根清除病田老株。多施有机肥并浇水,然后耕翻整平,7-8月份气温达到35℃以上时,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密闭15-20天。处理时土壤保持不干不湿为好。 (十)炭疽病 (1)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匍匐茎抽生期与育苗期,定植后的生长结果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匍匐茎与叶柄,叶片、托叶、花、果实也可感染。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大小37毫米,后病斑变为黑色,或中央褐色、边缘红棕色。叶片、匍匐茎上的病斑相对规则整齐,很易识别。匍匐茎、叶柄上的病斑可扩展成环形圈,其上部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鲑肉色胶状物,即分生袍子堆。该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还易导致感病品种尤其是子苗整株萎蔫,初期12片展开幼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雨天仍能恢复原状;当病情加重后,则全株枯死。此时若切断根冠部,可见横切面上自外向内发生褐变,但维管束未变色。 (2)发病规律病菌在致病的茎叶上过冬,主要由雨水等分散传播。发病适温为2832℃,属高温型。发病盛期多在母株匍匐茎抽生及假植育苗期。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草莓连作地,给生产上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硕丰均易感病。 (3)防治方法该病药剂防治很困难,预防是主要的措施。首先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早红光等。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制。注意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带病残体,并妥善处理。药剂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栽植不宜过密,氮肥不宜过量,施足有机肥和磷钾肥,扶壮株势,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及时清除病残物。 (4)鲜清15毫升一桶水或使百克或使百功(主要成份咪鲜胺类、福美双成分)进行喷施。 (十一)疫霉烂果病(疫病+瘟病) 叶面喷施:甲霜福镁双0.25包+力泰勒1包(丙森锌霜脲氰),半月内连打3次。 土壤消毒:五氯硝锡苯,喷1至2次土壤,可喷叶面也没问题。 (十二)果实生锈 上海产敌敌畏25至30毫升加高效氯氰菊酯15毫升,苗子活了半个月时就喷,喷2至3回。 (十三)丛枝病、叶子畸形 盐酸玛灵呱。 (十四)黑痘病 杜邦福星+防霜霉病的药 (十五)黑心病 杜邦福星+睛菌唑 二、虫害 (一)螨类(红蜘蛛) 螨类是草莓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害虫,尤其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温度高时螨类发生比露地栽培更严重。草莓上寄生的螨类有数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二点叶螨和仙客来红蜘蛛两种。二点叶螨的寄主植物很广,果树类、蔬菜类、豆类、花卉类及多种杂草,共100多种。各种寄生植物上的红蜘蛛可以相互转移危害。一年可以发生10代以上,世代重叠,周年危害。以雌性成虫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春产卵,孵化后开始活动危害。高温干燥是诱发螨虫大量发生的有利条件。螨类的若虫和成虫在草莓叶的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局部形成灰白色小点,随后逐步扩展,形成斑驳状花纹,危害严重时,使叶片成锈色干枯,似火烧状,植株生长受抑制,造成严重减产。螨类的传播是靠风、雨、种苗及人体、工具等。 防治方法: 草莓育苗期间注意及时浇水,避免干旱。红蜘蛛多以植株下部老叶栖息密度大,故虽是摘除老叶和枯黄叶可有效的减少虫源传播。药剂防治在蕾期以前和浆果收获以后建德农药23号+哒曼宁喷施。 (二)蚜虫 危害草莓的蚜虫有数种,常见的有桃蚜、棉蚜、马铃薯长管蚜等。蚜虫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均有发生,以初夏和秋初密度最大。多在幼叶叶柄、叶的背面活动吸食汁液,蜜露污染叶片,并使叶卷缩、扭曲变形。更严重的是:蚜虫是病毒病的传播者,其传毒所造成的危害损失,远大于其本身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蚜虫在河北、北京地区1年发生10-20多代,在25℃左右温度条件下,每7天左右完成1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给防治造成一定困难。蚜虫以成虫在塑料薄膜盖的草莓株茎和老叶下面越冬,也可在风障作物近地面主根间越冬,或以卵在果树枝、芽上越冬。在温室内不断繁殖危害。 防治方法: 及时摘除老叶,消灭杂草。 吡虫啉,10%,十克装,一包一桶水。 (三)草莓芽线虫 抑制寄生草莓的线虫有10余种,但主要的是草莓线虫和草莓芽线虫。这两种线虫都是寄生在草莓芽上,故一般都称为草莓芽线虫。体长0.6-0.9mm,体宽0.2mm,头部方或稍细。是草莓病虫害中重点防治对象。在夏天的匍匐茎和苗上,以及定植后的植株或收获后的母株上面,几乎每个发育阶段都有所发现。症状特征是:被害程度轻的,新叶歪曲成畸形,叶色变浓,光泽增加。症状加重后则植株萎蔫,芽和叶片变成黄色或红色,往往可见到所谓的草莓红芽的症状。有时主芽受到侵害而腋芽还可以生长,芽的数量明显增多。危害花芽时,使花蕾、萼片以及花瓣变成畸形,严重时,花芽退化、消失或者坐果差,显著减产。 芽线虫主要靠被害母株发生的匍匐茎进行传播,被害株发生的匍匐茎上几乎都有线虫,从而传给子株,随秧苗扩展到更大范围。线虫也靠雨水和灌水游出,移到其他株上。如果在发病田里进行连作,则土中残留的线虫也移向健康株危害。 防治方法: ⑴用热水处理秧苗。将秧苗先在35水里预热10分钟,然后放在45-46℃热水中浸泡10分钟,处理后冷却栽植。 ⑵栽前用氯化苦熏蒸土壤。 ⑶实行轮作,耕翻换茬。 ⑷不要从被害母株上采集匍匐茎苗栽植。外引苗要严格检验。 ⑸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 ⑹药剂防治:在草莓花芽分化时期用敌百虫原粉500-6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共喷3-4次。芽的部位一定要喷到。 (四)象鼻虫 幼虫和成虫都能给草莓带来危害。以成虫越冬,翌年春季咬食叶片、花萼,并能进入花蕾,吃掉花粉。成虫产卵于花蕾上,而后咬伤花茎,造成花蕾落地。幼虫在凋落的花蕾里发育,6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有时也会发现花的里面被吃掉了,但花茎没有被危害。成虫灰黑色,体长2-3mm,在叶下或土内越冬。 防治方法: ⑴早春清除苦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⑵及时摘除并烧毁受害花蕾,发现成虫随时捕杀。 ⑶蕾期和浆果采收后,喷1000-2000倍的50%的马拉硫磷液或1000倍的敌百虫。 (五)白粉虱 属同翅目,粉虱科。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多种蔬菜、果树、花卉。喜欢群聚于叶背,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输导受阻变黄。 白粉虱繁殖快,代数多,并有世代重叠现象。在河北、北京1年可发生10代以上。不能在野外越冬,但可在温室内继续危害。第2年春,从温室向阳畦、大棚、露地蔬菜作物迁移,扩散危害。4-5月份增长慢,7-8月间虫口密度增长最快,此时也是草莓上虫量最多的时期。10月下旬以后,气温下降,虫口数量减少,并向温室内迁移危害。在温室内,温度适宜,又有寄主植物,可常年繁殖危害。 防治方法: 危害期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由于成虫体表有蜡质覆盖物,所以在药液里加入0.2%洗衣粉可提高杀虫效果。 (六)蛴螬 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幼虫的总称。华北地区常见的、危害较严重的有朝鲜金龟子、、铜绿金龟子、东方金龟子的幼虫。体形圆筒形,常弯曲成C字状,乳白色,密被棕褐色细毛头橙黄或黄褐色,有胸足3队。 蛴螬喜欢聚集在有机质多而不干不湿的土壤中危害活动,成虫还喜欢在厩肥上产卵,故施用厩肥多的地块发生严重,是危害多种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常咬食草莓的幼根或咬断新茎,造成死苗。在被害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可以找到白色、弯曲成C状的幼虫。 防治方法: (1)草莓栽植以前,用水胺硫磷或辛硫磷等农药处理土壤和有机肥。 (2)生长期危害,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200g,或50%辛硫磷乳油200-300g,对水500-750kg关根或浇灌。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是用黑光灯诱杀。 (七)地老虎 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科中的一类害虫,以幼虫危害作物。我国常见的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其中一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分布普遍。3龄以前的幼虫,栖于草莓地上部分,取食嫩芽和嫩叶。被咬食的叶片成半透明的白斑或小孔。3龄以后成虫,白天躲在土表2-6cm深处,深夜到地面危害,常咬断幼苗近地面的幼茎,或把地面的果实咬成小洞,失去商品价值。早晨检查,扒开被害株附近的土壤,可找到其幼虫。育苗地常有发生。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在华北地区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消灭草上的卵和1-2龄幼虫。 (2)用90%敌百虫原粉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洒,消灭植株地上部1-3龄幼虫。 (3)用50%敌百虫粉50g,拌入切碎的鲜草25-40kg或炒香的麦麸2.5-3kg,加少量水拌成毒饵,傍晚洒在幼苗附近诱杀。 (4)清晨发现缺叶或断株时,扒开附近表土捕杀幼虫,要连续进行,已达到保苗目的。 (八)蝼蛄 属直翅目蝼蛄科。在我国危害作物及蔬菜幼苗的蝼蛄,主要由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 蝼蛄食性很杂,各种作物和蔬菜均受其伤害。对草莓的危害常咬伤根茎,或咬食根部,造成植株调萎死亡。也可咬食地面浆果,失去食用价值。由于蝼蛄在地表穿行,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 蝼蛄以其成虫或若虫在冻土层下休眠越冬,第2年4月上旬,随地温上升,进入土表活动。温室内提前活动。5月中下旬至六月中旬形成危害高峰。蝼蛄喜欢潮湿的环境,在有机质多和低洼的地方发生严重。并喜欢比较粘的、偏碱性土壤。 防治方法: (1)用90%敌百虫30倍液150ml加谷秕5kg。先将谷秕(大半仁谷)煮半熟,凉后拌药。将制成的毒谷撒在蝼蛄活动的隧道处。每亩用毒谷1.5-2kg。 (2)用90%敌百虫30倍液150ml,拌炒香的麦麸或豆饼5kg,傍晚撒在地表。 (3)蝼蛄趋光性强,可以黑光灯诱杀。 (4)春季根据蝼蛄可在地表造成虚土堆的特点,查找虫窝,顺虫窝挖下,即可找到蝼蛄。夏季在蝼蛄盛发地,查卵室。先铲去表土,发现洞口,下挖10-18cm可找到卵。 (九)蛞蝓 为陆生软体动物,分类上属复足纲蛞蝓科的一种。常在农田、菜窖、温室、草丛一级竹市附近的下水道等潮湿多腐殖质的地方生活。一般白天潜伏,晚上咬食植物的幼芽、嫩叶、果实等部位。 保护地栽培的草莓,果实被咬食后,常造成空洞。能分泌一种粘液,粘液干后呈银白色,所以即使未被咬食,凡该虫爬过的果实,果面留有粘液,令人厌恶,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防治方法: (1)保护地草莓栽培使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破膜提苗措施,以减少危害的机会。 (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 (3)草莓坐果前发现该虫可用2.5%敌杀死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8000倍液喷撒地面进行防治。但草莓坐果后不要喷洒,只能用上述药液关在植株附近的土壤中,防止果实接触药液。

养花大全大丽花的病虫害防治


大丽花的病虫害防治

大丽花在我国虽引种较晚,但现在也普遍栽培,成为我国名花之一。大丽花适于布且花坛、花带、花境。矮生品种盆栽可用于室内装饰和会场布置。花朵为重要切花,是装饰花篮、花圈、花束的主要材料。

1.根腐病

土壤过湿,排水不良或空气湿度过大是导致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发病后根部腐烂,引起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由绿变黄,甚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①合理浇水,避免浇水过大。同时应尽煲改变土壤结构,在土壤中掺入河砂,以利排水透气。对病株可挖出,晾晒后重栽。②用1:1:100的波尔多液2.5公斤加赛力散10克浇土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1公斤。

2.白粉病

在温室空气不流通及阴雨天易发生。发病时,初在叶背产生退绿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白粉斑状,以致蔓延整个叶片,使受害叶片很快枯萎凋落。

防治方法:①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并加强通风。阴雨天不浇水,抑制病苗萌发。及时清除病株病叶。②喷洒50%退菌特600~1000倍液或40%灭菌丹500倍液。

3.红蜘蛛

在空气干燥、水分不足、久早不雨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使叶子变黄凋落。

防治方法:①经常对大丽花及四周地面喷水,以增加混度。②喷洒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4.蚜虫

在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湿度过大时易发生。危害茎叶及嫩梢。

防治方法:①喷洒20%乐果乳油500~1000倍液。②喷5%的灭蚜松1000倍液。

水稻病害、虫害图谱


水稻常见病害

1、恶苗病

由半知菌亚门串珠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期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2、稻瘟病

由半知菌亚门灰梨孢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

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3、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

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3、白叶枯病

由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见图3-5)。

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1.病株2.病叶前期3.病叶(粳稻)4.病叶(籼稻)5.病部菌胶6.病原细菌

田间受害状

4、立枯病

分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2种。病理性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真菌侵染引起的。

病理性立桔病:多发生于立针期至三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种子和茎基交界处常有霉层,茎基软腐烂,根变成黄褐色。用手拔苗,秧苗茎基部断裂,根系留在苗床里。

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离乳期,其症状表现为病苗叶尖无露珠,心叶上部叶片打绺,秧苗黄、瘦、弱,根部变褐色,根毛、白根减少或无根毛,用手拔发病秧苗时,连根拔出。生理性立枯病主要是苗期管理不当造成的。

5、稻曲病

由半知菌亚门引起,属真菌性病害。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病菌为害穗上部分谷粒,轻则一穗中出现1-5病粒,重则多达数十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其上布满黑粉状物。

6、稻粒黑粉病

由狼尾草腥黑粉菌为害水稻谷粒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

7、稻胡麻斑病

由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引起的真菌病害。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

初期病叶

穗部受害状

8、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

1.苗期症状水稻植株表现为矮缩,叶色深绿,叶片僵直。

2.分蘖期症状水稻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直立,叶色浓绿。

3.拔节期后症状水稻植株表现严重矮化,高节位分蘖,叶色浓绿,叶片皱缩,茎杆上有倒生根和白色蜡条,严重时蜡条为黑色,不抽穗或抽半包穗,谷粒空秕。

水稻常见虫害

1、稻飞虱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

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群集为害

灰飞虱

灰飞虱成若虫基部为害状

褐飞虱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

2、二化螟

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初孵卵块(右)和即将孵化的卵(左)

幼虫

成虫

3、三化螟

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

卵块

初孵幼虫和幼虫

成虫

4、稻纵卷叶螟

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卵粒放大

幼虫

成虫

田间出现大量白叶表明该虫进入4龄高峰期

5、稻蓟马

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枯死,状如火烧。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苞,扬花时,转入颖壳内,为害子房,造成空瘪粒。

若虫

成虫

6、稻瘿蚊

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成虫

田间危害状

7、稻苞虫

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吃完。

幼虫

成虫

郁金香切花生产病虫害防治


青霉病:由青霉菌引起。病菌会感染受机械损伤的种球,也可能感染那些收获得较早(表皮还是白色)、然后在相当低的温度且不够干燥环境环境下储藏的种球。这时,种球的表皮将附着一层蓝绿色的菌丝,但内部的鳞片不会受影响。有时,该病菌也会出现在发生叶片倒伏症状的植株上。

预防:避免损伤种球和芽;种球到货后,将它们储藏在通风良好而且相对湿度足够低的储藏室中;在种植前根据建议立即对种球进行消毒。

软腐病:由腐霉菌引起。真菌在种植后头几个星期,土壤温度高于12℃时开始感染种球。早期被感染的植株只发出很短的芽,种球组织变软,通常呈粉红色,并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难闻的气味,与感染镰刀菌的种球相似。茎和根在开始阶段看上去还健康,但是以后将全部腐烂。在后期感染植株的可抑制植株生长,叶尖发黄,植株倒伏,在一定的环境下花苞在最后的阶段也会干枯。

预防:种植前应从根盘处将种球的表皮除去,并对种球进行消毒;生根期,土壤温度应低于12℃,最好是低于10℃;土壤结构一定要好,而且排水要通畅。

郁金香切花病虫害防治

枯萎病:由郁金香尖孢镰刀菌引起。贮藏时期被感染的种球上出现灰褐色小斑点,有时会有同心园和出现明显的黄色边缘。种球枯萎,其表皮疏松,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难闻的气味以及乙烯气体。感染不严重时,植株生长缓慢,花苞尖端变黄、变干。将植株进行纵切就可发现,茎内从基部开始变为褐色。感染枯萎病的郁金香种球会释放出乙烯气体进入土壤,这可造成周围其它植株生长缓慢,甚至花苞的干枯。在栽培5℃郁金香种球时,尤其是种植比较早时,种植温度高(13℃以上),感染该病菌的危险较大。

预防:贮藏时,提供足够的通风,将感染的种球提前除去;种植前应除去受感染的种球消毒种球,5℃郁金香球种植时土温要12℃或更低;及时地除去种植后未发芽的种球。

霉病:由郁金香灰霉病葡萄孢菌引起。无论种球或根系都有可能被感染。种球感染后,种球的一层或多层鳞片完全或部分发软并变为深褐色,在感染的组织上有大的(2毫米至3毫米)黑色扁平的菌核。地面以上部分感染后,植株脆弱,会突然折断。与正常的花相比,其颜色变暗。叶片由于蜡质层的破坏而失去光泽,呈褶皱状的水泡。严重感染的植株生长的很矮或花不会开放。在温室土栽时,土壤中加入有机肥料后更易产生。灰霉菌产生的斑点较小且只发生的叶片上。

预防:种植前进行种球消毒;不要在纯泥炭基质中种植;箱栽时,通过升高相对湿度(90%至95%)来防止根系干枯受损。

褐斑病:由郁金香褐斑病葡萄孢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植株不会开花或生长停滞。茎最下面的叶片卷曲,上面生长大量灰褐色的真菌孢子。土壤以下的部分会产生1-2毫米大小,黑色的菌核。病菌孢子的萌发在叶片和花上引起小的水浸状的斑点。这些斑点起初为绿色,以后变为大的白色或褐色斑点。病菌的菌核和孢子只在潮湿的条件下萌发。孢子可通过水分或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在叶片上24小时之内,花上10小时之内便可形成灼伤斑点。

预防:种植前,对温室以及土壤进行消毒;种植前种球应消毒,且不要种植的过密;没有发芽的种球应被立即除去;使用杀菌剂进行预防;最好在早晨浇水,保持植株的干燥,尤其是夜晚;防止植株积水,相对湿度应在85%至90%,保持充分的空气流动。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感染郁金香在土壤中的芽,植株长出地面后,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危害。芽上形成橙褐色的斑点和条斑,以后植物的组织开裂,通常能正常开花,但底部叶片的尖端向外卷曲。危害严重的植株,茎基部呈椭圆形,严重内陷,植株生长缓慢,加工时容易折断。

预防:种植前,对温室以及土壤进行消毒;种植前种球应消毒,且不要种植得过深。

庭院苗圃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大全


庭院苗圃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一)

一、苗木病害

1.苗木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在育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苗木生病的问题,引起苗木生病的原因简称病原。病原的种类很多,凡是由于温度、水分不适,营养元素缺乏以及有毒物质引起生理病害的病原为非生物性病原。凡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靖类等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原为生物性病原。

(1)非生物性病害的发生低温是引起苗木病害的重要原因。当苗木的嫩枝由于木质化程度较低时易受冻害而死亡;当昼夜温差变化太大时易引起树木皮层损伤,流出汁液;对于一些针叶树来说,根部在冰冻的土壤中吸收不到水分,而地上部分由于干风引起大量蒸发,在这种情况下易引起叶尖干枯发红。冻拔害也是由低温引起,当土壤中的水分结冰而形成冰柱时,将表层土壤抬起,苗木上升。当冰柱融化时,土壤下沉,如果这一过程发生数次,则苗木被拔出。

温度过高也可引起苗木病害。如土壤表层温度过高,可使幼苗幼茎基部受灼伤,尤以黑土地为最甚。

在常年育苗的苗圃中,某些营养元素得不到补充就会发生元素缺乏症,如Fe缺乏时易引起叶片发生白化或黄化,并出现黄褐色枯死斑。

当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易引起烂根,当水分含量过低易引起苗木萎蔫,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

对于有毒物质如空气污染、农药及除草剂引起的药害,也是苗圃育苗经常发生的现象。

非生物性病原除了直接引起苗木病害以外,还是某些侵染性病害的诱因,如土壤温度过高,可使幼苗根茎部直接受伤,这个伤口也成为某些病原菌侵入苗木的通道,加剧碎倒病的发生。

(2)生物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生物性病原物绝大多数不能营光合作用,靠吸收现成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有的病原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不能在死的组织上生长发育,如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的白粉菌、锈菌等,这一类生物叫专性寄生物。

有的病原物通常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营腐生生活,这一类生物叫强寄生物。如杨树黑斑病,对于专性寄生物和强寄生物在防治上可以采取培育抗病品种措施来根本解决。

有的病原物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条件下也能侵染活的寄主组织,这一类生物叫弱寄生物,如苗木拌倒病病原菌。

病原物的侵染活动分初侵染和再侵染。初侵染是病原物越冬后,在生长季进行的第一轮侵染。再侵染是初侵染形成的繁殖体所进行的第二轮、第三轮、一的侵染活动。

初侵染来源(即病原物的越冬场所)有:生病的植株、病落叶、土壤、种子及繁殖材料。再侵染来源就是有病的植株。

病原物从生病部位到达健康植株可通过下列方式:一是病原物本身的运动,如游动袍子、细菌的游动、土壤中菌丝、根状菌索的生长等。二是借助如风、雨、昆虫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等媒介来传播。

病原物以某种方式越冬后,从越冬场所散发出来,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完成之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经传播到达新的侵染点进行再侵染,再侵染可以进行若干次,随着生长期的结束,病原物进入越冬状态。

2.苗木病害的症状类型与诊断

(1)苗木病害的症状类型无论是非侵染性或侵染性的病害,在一系列的病变之后,必然在外部显现出病变的症状特征,通过对苗木病害症状的观察,可初步鉴定病害的类别与病原。苗木病害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变色一种情况是苗木受病后叶绿素减少,因而叶片变为浅绿色,即退绿;当叶绿素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叶片变为黄色或白色,这叫黄化或白化,如缺Fe可引起叶片黄化或白化;还有的整个叶片变成紫色或红色。另一种情况是叶片不均匀退绿,因此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颜色,这叫花叶,

如杨树花叶病。

②坏死和腐烂坏死是受害部位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在叶片上常见的叶斑和叶枯等就属于这一类。腐烂是受害部位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并被分解和破坏,常见的烂皮病、根腐病

就属于这一类型。

③萎蔫缺水、施肥不当或维管束系统发生病变均可引起植株萎蔫,如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

④畸形叶片的肿大、卷曲、皱缩、肿瘤、毛根、丛枝、植株矮小等均属于这一类型,如根癌病。

⑤粉霉苗木生病后在体表产生白色、黄色、黑色的粉状物。这些霉状物、粉状物都是病原物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很容易识别病害及其病原。如叶片、嫩枝上有白色粉层的是白粉病,有黄色粉堆的是锈病等。

(2)苗木病害的诊断苗木病害的诊断就是确定苗木病害的病原,以便防治时做到对症下药。

苗木病害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症状观察以及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蔓延等情况进行了解,对病害发生的原因作出判断。首先确定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片状的,而且没有扩展的现象;而侵染性病害其扩展、蔓延趋势很明显。第二步是确定病原的种类,如生物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等,可通过显微镜检查。

《花生病虫害高清图谱大全!》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虫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