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麦二叉蚜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麦二叉蚜,学名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同翅目,蚜科。分布全国各地。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此外还可传带小麦黄矮病。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0mm,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中胸腹岔具短柄。额瘤较中额瘤高。触角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喙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长为基宽的1,6倍。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长为基宽的1.5倍,有长毛5—6根。有翅孤雌蚜体长1.8mm,长卵形。活时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

生活习性

麦二叉蚜生活习性与长管蚜相似,年生20一30代,具体代数因地而异。冬春麦混种区和早播冬麦田种群消长动态:秋苗出土后开始迁入麦田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进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麦田残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麦上繁殖几代后,有的以无翅胎生雌蚜继续繁殖,有的产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麦田繁殖扩展,4月中旬有些迁入到春麦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现为害高峰期,并可引起黄矮病流行。麦二叉蚜在10—30℃发育速度与温度正相关,7℃以下存活率低,22℃胎生繁殖快,30℃生长发育最快,42℃迅速死亡。该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发育历期短,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虫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达万头以上。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当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一250头或滔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2)农业防治法①选用抗虫品种。如:“鲁麦23”。②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③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

扩展阅读

黍蚜如何防治


黍蚜,学名Phopalosiphumpadi(Linnaeus)同翅目,蚜科。别名粟缢管蚜、小米蚜、麦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分布全国各地。第一寄主桃、李、榆叶梅;第二寄主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玉米及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会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1.9mm,宽卵形。活体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被有薄粉。腹管基部四周具锈色纹。触角6节,黑色,长超过体之半。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长椭圆形。尾片长圆锥形,具4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1mm,长卵形,活体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具黑色斑纹。第7、8节腹背具中横带。腹管黑色。触角第3节具圆形次生感觉圈19—28个,第4节2—7个。

生活习性

年生10一20代。北方寒冷地区禾谷缢管蚜产卵于稠李、桃、李、榆叶梅等李属植物上越冬,翌春繁殖后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属异寄主全周期型。在温暖麦区则可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营不全周期生活,冬季天暖仍在麦苗上活动。夏秋季主要在玉米上为害。麦收后转移到黍子和自生麦苗上,北方秋后迁往草丛中越冬,在冬麦区或冬麦、春麦混种区,秋末小麦出土后,迁回麦田繁殖。禾谷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喜高湿,不耐干旱。天敌同麦长管蚜。

防治方法

参见麦长管蚜。该蚜发生重的地区,要在苗期或拔节期注意防治虫源基地的蚜虫,穗期防治要在小麦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达到防治指标,益害比小于1:120,近日无大风大雨时及时进行防治。

茄无网蚜如何防治


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solani(Kaltenbach),为同翅目蚜科无网蚜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东北、内蒙占、青海、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寄主于茄科蔬菜、豆类、甜菜等多种农作物。成虫和若虫吸食蔬菜汁液并传播病毒病。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吸食蔬菜汁液并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无翅孤雌成蚜:体长卵形,长2.8mm,宽1.1mm。头部及前胸红橙色,胸、腹部绿色。触角第1、2及第6节黑色,第3—5节端部黑色;头部粗糙,有深色小刺突,中额瘤不显,额瘤显著外倾,与中额成直角,额槽深“U”形;胸及腹部第1—6节有微网纹,第7、8节有明显瓦纹,体缘网纹明显;气门三角形关闭,气门片黑色;缘部有淡褐色节间斑;腹管0.65mm,为体长的0.23倍,为尾片的1.6倍;端部及基部收缩,端部有明显缘突和切迹;尾片长圆锥形,中部收缩,有小刺突构成瓦纹及长毛5—6根。

生活习性在植物叶背面取食后,叶面常出现白点。此种蚜虫虽发生量和直接为害不大,但可传播马铃薯、甜菜和烟草病毒病。

防治方法

加强预测预报一是有翅蚜迁飞的调查。鉴于蚜虫传毒导致病毒病的危害远远高于其本身吸食造成的为害,因此,监测有翅蚜向菜田的迁飞十分重要。通常采用黄皿诱测法,即选用黄色中号搪瓷碗或塑料盆,在调查田周围开阔的空地上,距地面20cm设置,盆内装入0.1%浓度的中性肥皂水,定期检查,对白菜地从播种前一个月到包心期每5天调查一次。用毛笔或小网将落入盆内的蚜虫捞出,识别种类,统计虫数。如田间鉴定有困难,可装入70%酒精小瓶中携回室内镜检。一旦发现有翅蚜数量陡增,即应采取防治措施。二是田间蚜虫数量消长调查。对被调查田抽样调查50菜株,依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可做全株检查(如苗期),或抽查规定的第几片叶,或用事先准备好的定格框板检查若干空格内的蚜虫数。也可使用机动取样器将调查株的蚜虫全部吸入小管中,或使用毛笔把蚜虫全部扫入酒精瓶中携回室内考察。在完成蚜虫空间分布型等许多基础研究的菜田内,也可采用“零频法”调查,更为简便。在蚜虫猖獗的年份或地区,可采用病害调查使用的分级指数调查法。依据调查结果,并考虑作物生长状况及损害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生物综合防治设施栽培时,提倡采用防虫纱网和20块彩色粘虫板,主防蚜虫,兼防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猿叶虫、黄条跳甲等。全棚覆盖有困难时,北方于冬春两季、南方于夏秋两季在棚室保护地的入口或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也有效。

生物防治①用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防治菜蚜。北京一带食蚜瘿蚊发生在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其中6~7月和9月发生量大,基本与菜蚜发生期吻合。因此,在田间蚜虫发生初期开始释放。单株有呀虫20头时,应释放2头瘿蚊,每667平方米释放1.5万头。每株有蚜虫200头时,就应释放20头,每667平方米则应释放15万头。益害比为1∶20~30,可有效控制白菜、甘蓝上的甘蓝蚜、萝卜蚜,辣椒上的桃蚜、黄瓜上的瓜蚜。放蜂后9天,防效可达70%~90%。需注意的是要精心操作,稍有放松蚜虫就会猖獗为害。要求比化防提早5~6天。②也可用毒力虫霉菌、烟蚜茧蜂防治菜蚜。③提倡喷洒1%苦参碱水利1000倍液。

麦长管蚜如何防治


麦长管蚜属于蚜科。分布在全国各产麦区。寄主小麦、大麦、燕麦,南方偶害水稻、玉米、甘蔗、获草等。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

为害特点

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当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250头或滔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2)农业防治法①选用抗虫品种。如:“鲁麦23”。⑧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⑧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

(3)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药方法,避免杀伤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据测定七星瓢虫成虫,日食蚜100头以上,生产上利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能统一多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法,准确测定复合天敌发生时综合控蚜能力,是采用其它措施依据。测定天敌控蚜指标,把该指标与化防指标、当量系统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证。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时再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l)250倍液、50%辟蚜雾或40%氧乐果2000倍液,杀蚜效果90%左右,且能保护天敌。

榆四脉绵蚜如何防治


榆四脉绵蚜,学名Tetraneuraulmi(Linnaeus)异名T.akinireSasaki属同翅目,绵蚜科。别名谷榆蚜、秋四脉绵蚜、高粱根蚜。分布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第一寄主榆树;第二寄主高粱、谷子、糜子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为害高粱、玉米等根部,造成黄化。为害榆树时形成红色袋状竖立在叶面上的虫瘦。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腹管退化。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5—3.0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

生活习性

河南、宁夏年生10多代,以卵在榆树枝干、树皮缝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若蚜,爬至新萌发的榆树叶背面固定为害,5月上旬在受害叶面形成紫红色或黄绿色无刺毛的袋状虫瘦,干母独自潜伏在其中为害,5月中旬干母老熟,在虫瘦中胎生仔蚜,即干雌蚜的若蚜,每只干母能繁殖8—15头或更多,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翅干雌蚜长成,又称春季迁移蚜,迁往高粱、玉米根部胎生繁殖为害,9月下旬又产生有翅性母,飞回榆树枝干上产生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每雌产1粒卵,产在体下。天敌有食蚜瓢虫、食蚜蝇等。

防治方法

(1)根型蚜为害严重时,用40%乐果乳油1kg加氯化铵化肥25—30kg,对水500kg,浇淋根部,干旱时要注意防止药害。

(2)有条件地区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大麦二星蝽如何防治


学名Eysacorisguttiger(Thunb.)半翅目,蝽科。异名Stolliaguttiger(Thunberg)。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至内蒙古、宁夏、甘肃,折入四川、西藏。

寄主

麦类、水稻、棉花、大豆、胡麻、高粱、玉米、甘薯、茄子、桑、无花果等。

为害特点

成、若虫吸食寄主茎秆、叶穗部汁液,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阻,籽粒不饱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6mm,宽3.3—3.8mm,头部全黑色,少数个体头基部具浅色短纵纹,咏浅黄色,长达后胸端部。触角浅黄褐色,具5节。前胸背板侧角短,背板的服区黑斑前缘可达前胸背板的前缘,小盾片末端多无明显的锚形浅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点刻,腹部腹面黑色,节间明显,气门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点刻。

生活习性

山西年生4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4月开始活动为害,卵产于叶背面、穗芒上,数十粒排成1—2纵行,有的不规则,成虫有趋光性。江苏、福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成虫爬行在大豆英或叶柄上,不爱飞行。

防治方法

(1)成虫集中越冬或出蜇后集中为害时,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动植株,使虫落地,迅速收集杀死。

(2)发生严重的喷洒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

玉米二斑叶螨如何防治


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属于蜱螨目叶螨科。别名棉红蜘蛛、普通叶螨。分布在全国各地。寄主植物广泛,有玉米、高粱、苹、梨、桃、杏、李、樱桃、葡萄、棉、豆等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螨群聚在叶背吸取汁液,叶片正面呈灰白色或枯黄色细斑,后来出现小红点,严重时叶片变色枯干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成螨体色多变有浓绿、褐绿、黑褐、橙红等色,一般常带红或锈红色。体背两侧各具1块暗红色长斑,有时斑中部色淡分成前后两块。体背有刚毛26根,排成6横排。足4对。雌体长0.42-0.59mm,椭圆形,多为深红色,也有黄棕色的;越冬者橙黄色,较夏型肥大。雄体长0.26mm,近卵圆形,前端近圆形,腹末较尖,多呈鲜红色。

卵球形,长0.13mm,光滑,初无色透明,渐变橙红色,将孵化时现出红色眼点。

幼虫幼螨初孵时近圆形,体长0.15mm,无色透明,取食后变暗绿色,眼红色,足3对。若螨前期若瞒体长0.21mm,近卵圆形,足4对,色变深,体背出现色斑。后期若螨体长0.36mm,黄褐色,与成虫相似。雄性前期若虫脱皮后即为雄成虫。

该螨与朱砂叶螨仅有下列区别:(1)体色为淡黄或黄绿色。(2)后半体的肤纹突呈较宽阔的半圆形。(3)卵初产时为白色。(4)雌螨有滞育。

发生规律

南方年生20代以上,北方12-15代。北方以雌成虫在土缝、枯枝落叶下或旋花、夏枯草等宿根性杂草的根际等处吐丝结网潜伏越冬。2月均温达5-6℃时,越冬雌虫开始活动,3月均温达6-7℃时开始产卵繁殖。卵期10余天。成虫开始产卵至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需20-30天。以后世代重叠。随气温升高繁殖加快,在23℃时完成1代13天;26℃8-9天;30℃以上6-7天。越冬雌虫出蛰后多集中在早春寄主(主要宿根性杂草)上为害繁殖,待出苗后便转移为害。6月中旬-7月中旬为猖獗为害期。进入雨季虫口密度迅速下降,为害基本结束,如后期仍干旱可再度猖撅为害,至9月气温下降陆续向杂草上转移,10月陆续越冬。行两性生殖,不交尾也可产卵,未受精的卵孵出均为雄虫。每雌可产卵50-110粒。喜群集叶背主脉附近并吐丝结网于网下为害,大发生或食料不足时常千余头群集叶端成一团。有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传播的习性。高温、低湿适于发生。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应进行秋冬深翻,结合冬灌消灭枯叶、杂草以及在土块缝隙中越冬的棉叶螨。在棉田叶螨发生时期主要保持田园清洁,拔除杂草等。

(3)保护、利用好天敌。棉田捕食棉花叶螨的天敌有很多,如七星瓢虫、中华草蛉、草间小黑蛛等。这些天敌对棉花叶螨分别起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农药防治。当前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有特效的是仿生农药1.8%农克螨乳油2000倍液效果极好,持效期长,并且无药害。此外,可采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0%螨克乳油2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25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000-8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8%爱福丁(BA-1)乳油抗生素杀虫杀螨剂5000倍液、15%哒螨灵(扫螨净、牵牛星)乳油2500倍液、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2-3次。

绣线菊蚜的防治方法


绣线菊蚜有无翅型和有翅型2种。无翅胎生雌成蚜卵圆形,长1.4-1.8毫米,宽0.9-1毫米。体黄色、黄绿色或绿色,体表有网状纹。头部淡黑色,复眼、口器黑色。口器伸达中足基节窝,触角短于体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色,口器黑色,伸达后足基节窝。触角6节,第三节上有感觉圈6-10个,第四节上有2-4个。腹部绿色或淡绿色,两侧有明显的乳状突起。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卵椭圆形,漆黑色。若蚜体鲜黄色,触角、足、腹管均为黑色。

发生规律:绣线菊蚜在台湾每年发生18代左右,以成虫越冬。在福州等地,冬季可在冬梢上繁殖。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秋后产生两性蚜,于雪柳等树上产卵,少数也能在柑橘树上产卵越冬。春季孵出无翅干母,并产生胎生有翅雌蚜,在柑橘树春芽伸展时,开始飞到柑橘树上为害。发生初期,柑橘园边的树上虫口密度显著多于园内,但随后这种差异趋于消失。春叶硬化时,虫数暂时减少,夏芽萌发后,又急剧上升,盛夏雨季时又趋下降,秋芽时再度大发生,虫口常达全年的高峰,直到初冬才趋于下降。

天敌:已知的捕食性天敌有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圆斑变、弯叶毛瓢虫、艳色广肩瓢虫、黑襟毛瓢虫、黑背小瓢虫、台湾小瓢虫、赤星小瓢虫、六条瓢虫、七星瓢虫、波纹瓢虫、小十三星瓢虫、二星小黑瓢虫、四星小黑瓢虫、十斑大瓢虫等70余种瓢虫;亚非草蛉、大草蛉、台湾草蛉、曹氏褐姬蛉等14种草蛉;狭带食蚜蝇、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半黄球尾食蚜蝇、刺腿食蚜蝇、斑刺食蚜蝇和短翅食蚜蝇等20余种食蚜蝇。

寄生性天敌有绣线菊蚜茧蜂、日本柄瘤蚜茧蜂、印度双瘤蚜茧蜂、棉蚜刺茧蜂、菜蚜茧蜂、桃蚜茧蜂、烟蚜茧蜂等近30种蚜茧蜂和苹果绵蚜小蜂、蚜虫跳小蜂、黄腰跳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冬、夏季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或有虫、卵的枝梢,主干和大枝不能剪除时可将虫卵刮除。生长季节抹除零星抽发的新梢。

(2)粘捕橘园中设置黄色粘虫板可粘捕到大量的有翅蚜。

(3)保护利用天敌蚜虫有多种有效天敌,果园中应避免不必要用药。如园中天敌稀少,也可从麦田、棉田或油菜田中搜集瓢虫、食蚜蝇和草蛉释放到橘园中。

(4)药剂防治蚜虫的药剂防治指标可掌握在1/3以上的新梢有蚜虫发生。但当新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或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时可不用药。因为当嫩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时,作为蚜虫的食料已不是很适宜,这样的食料会抑制蚜虫自身的繁殖,并促使产生有翅蚜。另外,此时蚜虫的天敌常已大量增加,对蚜虫有很大的控制力。防治蚜虫的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20%好年冬(或好安威)乳油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24%万灵(灭多威)乳油或25%速灭威乳油1000-2000倍液、22%蚜虱灵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3%莫比朗乳油2500倍液、松碱合剂15-18倍液、0.3%苦参碱水剂2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6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肥皂粉300倍液等。

柑橘绣线菊蚜防治方法


绣线菊蚜有无翅型和有翅型2种。无翅胎生雌成蚜卵圆形,长1.4-1.8毫米,宽0.9-1毫米。体黄色、黄绿色或绿色,体表有网状纹。头部淡黑色,复眼、口器黑色。口器伸达中足基节窝,触角短于体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色,口器黑色,伸达后足基节窝。触角6节,第三节上有感觉圈6-10个,第四节上有2-4个。腹部绿色或淡绿色,两侧有明显的乳状突起。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卵椭圆形,漆黑色。若蚜体鲜黄色,触角、足、腹管均为黑色。

发生规律:绣线菊蚜在台湾每年发生18代左右,以成虫越冬。在福州等地,冬季可在冬梢上繁殖。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秋后产生两性蚜,于雪柳等树上产卵,少数也能在柑橘树上产卵越冬。春季孵出无翅干母,并产生胎生有翅雌蚜,在柑橘树春芽伸展时,开始飞到柑橘树上为害。发生初期,柑橘园边的树上虫口密度显著多于园内,但随后这种差异趋于消失。春叶硬化时,虫数暂时减少,夏芽萌发后,又急剧上升,盛夏雨季时又趋下降,秋芽时再度大发生,虫口常达全年的高峰,直到初冬才趋于下降。

天敌:已知的捕食性天敌有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圆斑变、弯叶毛瓢虫、艳色广肩瓢虫、黑襟毛瓢虫、黑背小瓢虫、台湾小瓢虫、赤星小瓢虫、六条瓢虫、七星瓢虫、波纹瓢虫、小十三星瓢虫、二星小黑瓢虫、四星小黑瓢虫、十斑大瓢虫等70余种瓢虫;亚非草蛉、大草蛉、台湾草蛉、曹氏褐姬蛉等14种草蛉;狭带食蚜蝇、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半黄球尾食蚜蝇、刺腿食蚜蝇、斑刺食蚜蝇和短翅食蚜蝇等20余种食蚜蝇。

寄生性天敌有绣线菊蚜茧蜂、日本柄瘤蚜茧蜂、印度双瘤蚜茧蜂、棉蚜刺茧蜂、菜蚜茧蜂、桃蚜茧蜂、烟蚜茧蜂等近30种蚜茧蜂和苹果绵蚜小蜂、蚜虫跳小蜂、黄腰跳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冬、夏季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或有虫、卵的枝梢,主干和大枝不能剪除时可将虫卵刮除。生长季节抹除零星抽发的新梢。

(2)粘捕橘园中设置黄色粘虫板可粘捕到大量的有翅蚜。

(3)保护利用天敌蚜虫有多种有效天敌,果园中应避免不必要用药。如园中天敌稀少,也可从麦田、棉田或油菜田中搜集瓢虫、食蚜蝇和草蛉释放到橘园中。

(4)药剂防治蚜虫的药剂防治指标可掌握在1/3以上的新梢有蚜虫发生。但当新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或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时可不用药。因为当嫩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时,作为蚜虫的食料已不是很适宜,这样的食料会抑制蚜虫自身的繁殖,并促使产生有翅蚜。另外,此时蚜虫的天敌常已大量增加,对蚜虫有很大的控制力。防治蚜虫的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20%好年冬(或好安威)乳油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24%万灵(灭多威)乳油或25%速灭威乳油1000-2000倍液、22%蚜虱灵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3%莫比朗乳油2500倍液、松碱合剂15-18倍液、0.3%苦参碱水剂2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6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肥皂粉300倍液等。

水稻二化螟如何防治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蛀食水稻茎部,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形态特征

二化螟拉丁学名为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成虫:水稻二化螟是螟蛾科昆虫的1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雌25~28毫米。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点﹐中室下方有3个斑排成斜线。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带褐色。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1]。卵:扁椭圆形,有10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灰黑色。[1]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1]蛹: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5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1]

生活习性

二化螟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产卵为块产,主要产在靠近叶鞘的叶片叶背基部,也有很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产卵时对植株具有选择性,喜在叶色浓绿、生长粗壮、高大、茂盛的稻株上产卵;产卵时对植物种类也有选择性,以水稻着卵量最大,其次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稗草上着卵量较少。幼虫耐水淹且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蚁螟孵化后,先群集于叶鞘内取食,2龄后开始蛀食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虫伤株和白穗。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化蛹。

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鞘分布与危害编辑二化螟是重要的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多个国家,具有越冬场所多、转株危害等特点。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危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安徽以及贵州、云南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稻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二化螟食性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菱白、野菱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二化螟幼虫通过蛀害水稻叶鞘、心叶、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苗、白穗,成熟期造成半枯穗状虫伤株,导致严重减产。二化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其分布特点是丘陵山区发生较多。不同稻区之间的分布也有差异一般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平原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食性比较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菱白、野菱白、甘蔗、高梁、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发生特点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

防治方法

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1)农业防治。主要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避害等措施。①冬闲田在冬季或翌年早春3月底以前翻耕灌水。早稻草要放到远离晚稻田的地方曝晒,以防转移危害;晚稻草则要在春暖后化蛹前做燃料处理,烧死幼虫和蛹。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高峰至蛾始盛期),灌水淹没稻桩3~5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减少发生基数。③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可以有效切断虫源田和桥梁田之间的联系,降低虫口数量。不能避免时,单季稻田提早翻耕灌水,降低越冬代数量;双季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防止幼虫转移危害。④单季稻区适度推迟播种期,可有效避开二化螟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危害程度。⑤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在一代化蛹初期,先排干田水2~5天或灌浅水,降低二化螟在稻株上的化蛹部位,然后灌水7~10厘米深,保持3~4天,可使蛹窒息死亡;二代二化螟1~2龄期在叶鞘危害,也可灌深水淹没叶鞘2~3天,能有效杀死害虫。

(2)药剂防治。为充分利用卵期天敌,应尽量避开卵孵盛期用药。一般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当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6672米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挑治枯鞘团。二化螟盛发时,水稻处于孕穗抽穗期,防治白穗和虫伤株,以卵盛孵期后15~20天成熟的稻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药剂品种是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一般每667米2用78%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或兑水200升泼浇或400升大水量泼浇。目前,许多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双、三唑磷等已产生严重抗药性,2009年前常用5%锐劲特(氟虫腈)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但自2009年10月起氟虫腈因为对环境极不友好禁止在水稻上使用,建议采用苏云金杆菌(金骠悍)等生物制剂,防效突出的同时对环境友好,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施药期间保持深3~5厘米浅水层3~5天,可提高防治效果。(3)其他。利用其他方法诸如①黑光灯(波长3650es4000埃)诱集二化螟成虫,可诱集到大量的二化螟雌蛾(由于雌蛾对黑光灯的趋性更强)。②增施硅酸肥料。硅酸含量不影响二化螟成虫产卵的选择性,但幼虫取食硅酸含量高的品种时死亡率高,发育不良。这是由于硅酸在水稻茎秆组织内主要分布于表皮石细胞组织。

防治紫薇长斑蚜


紫薇长斑蚜又名又名紫薇棘尾蚜,属同翅目、蚜总科、斑蚜科。在江苏地区,紫薇长斑蚜一般一年会发生10多代。

紫薇长斑蚜以卵寄生于寄主植物的芽腋、芽缝、枝杈或树皮等处进行越冬。第二年春天,当紫薇萌发新梢抽长时,越冬卵开始孵化成为无翅胎生蚜,无翅胎生蚜成熟后,孤雌生殖。6月之后,虫口数量开始上升,并伴随着气温升高而不断产生有翅蚜。有翅蚜再迁飞,进而扩散紫薇长斑蚜的危害。不久以后,又会产生两性蚜,雌雄进行交尾以后,产卵越冬。

紫薇长斑蚜对紫薇的为害基本上年年都会发生。5月份是紫薇长斑蚜的发病初期,6月以后是紫薇长斑蚜为害盛期。若虫和成虫常常在嫩叶背面密集,靠刺吸寄主汁液为活。

紫薇受到紫薇长斑蚜为害后,新梢会变得扭曲,嫩叶会卷缩且凹凸不平,进而可能还会影响到花芽的形成,甚至导致花序缩短,最严重时会造成寄主无花。紫薇长斑蚜不但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传播病毒病,其排泄的蜜露常常导致寄主烟煤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观赏树木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

1.适当修剪:

紫薇长斑蚜以卵越冬,在冬季修剪时可剪除部分带卵枝梢,以减少紫薇长斑蚜的虫口数量。同时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好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蜘蛛、食蚜绒螨、小花蝽、步行虫等天敌。

2.色板诱杀:

可利用蚜虫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振动植物使有翅蚜虫飞向涂有粘油物质的黄色

3.药剂防治:

施药的重点部位应是树木的生长点和叶片背面。药剂可选用40%乙酰甲胺磷1000至1500倍液,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或鱼藤精1000至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紫薇长斑蚜,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绣线菊蚜的综合防治


绣线菊蚜,属蚜科,蚜属。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内蒙古、浙江等地区,对一些常见园林植物和果树造成危害,如多种绣线菊、樱花、丁香、榆叶梅、白兰、木瓜、石楠及苹果、梨、山楂等,不仅影响园林景观,还使得果树减产,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绣线菊

危害方式

群集在幼叶、嫩梢及芽上,被害叶片向下弯曲或稍横向卷曲,严重时可盖满嫩梢10厘米内和嫩梢反面,使植物营养恶化,生长停滞或延迟,严重的畸形生长。生长史及发生规律:根据笔者观察,此虫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寄主植物的枝条缝隙、芽苞附近越冬,第二年3、4月间越冬卵孵化,4、5月间在绣线菊嫩梢上大量发生,后逐渐转移到丁香等其他木本花卉上为害,10月上、中旬出现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分化,据查资料为有翅雄蚜和无翅雌蚜,11月上、中旬产卵越冬。

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长0.5毫米,初淡黄至黄褐色,后漆黑色,具光泽。

若虫:鲜黄色,触角、足、腹管黑色。

成虫:无翅雌蚜体长1.6毫米左右,体多为黄色,腹管与尾片黑色,足与触角淡黄至灰黑色,腹管圆管形,有瓦纹,基部较宽尾板端圆。有翅雌蚜体长约1.5毫米,近纺锤形,头、胸、腹管、尾片黑色,腹部绿色或淡绿至黄绿色,有黑色斑纹,触角丝状,较体短。

防治方法

(1)木本花卉上的蚜虫,可在早春刮除老树皮及剪除受害枝条,消灭越冬卵。

(2)保护和利用天敌。适当栽培一定数量的开花植物,引诱并利于天敌活动,蚜虫的天敌常见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小蜂等,施用农药时尽量在天敌极少,且不足以控制蚜虫密度时为宜。

(3)当蚜虫大量发生时,如果在越冬卵孵化后,及时喷50%抗蚜威超微可湿粉剂2000倍液,50%灭蚜松(灭蚜灵)乳油1000-2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烟草水”防治,即烟草末40克加水1公斤,浸泡48小时后过滤制得原液,使用时加水稀释(1公斤水)另加洗衣粉2-3克,搅匀后喷洒植株。

(4)提倡使用蚜霉菌400-800倍液,掌握在蚜虫高峰前选晴天喷洒均匀。

(5)药液涂干。木本药用植物在蚜虫初发时用毛刷蘸药,在树干上部或主干基部涂6厘米宽的药环,涂后用塑料膜包扎,可选用40%乐果乳油20-50倍液,或50%辛氰乳油1500倍液,也可用2.5%功夫乳油30毫升加水60公斤,再加入消炎液30毫升,效果显著。

(6)物理机械防治。在花卉栽植地或温室内,可放置黄色沾胶板,诱粘有翅蚜虫,或雨水冲刷、夏季修剪。

葡萄根瘤蚜防治


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vitifolii)已经传至各大洲。1892年张裕葡萄酒厂在烟台东山建葡萄园,1895年从法国引入葡萄苗时被引入。经长期控制,90年代仅在烟台西葡萄山上有零星发生。在有完整生活史的地区,枝条往往附着越冬卵,如用此种枝条做插条就可传播。也可以随装葡萄的箱和耕作工具传播。对葡萄属植物有较大危害。

主要为害根部和叶片。根部受害,须根端部膨大,出现小米粒大小、呈菱形的瘤状结,在主根上形成较大的瘤状突起。叶上受害,叶背形成许多粒状虫瘿。

葡萄根瘤蚜为害根部症状

【形态特征】

由于生活习性及环境条件不同,葡萄根瘤蚜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可分为根瘤型、叶瘦型、有翅型和有性型。

根瘤型:成虫,卵圆形,鳞毛黄色,或黄褐色,头部颜色稍深,足和触角黑褐色,体背面各节有许多黑色瘤状突起,各突起上各生12根刺毛。卵长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渐变为暗黄色。幼虫初为淡黄色,触角及足呈半透明,以后体色略深,复眼由3个单眼组成,红色,足变黄色。

叶瘦型:成虫近圆形,黄色,体背有微细的凹凸皱,无黑色瘤状突起,全体生有短刺毛,腹部末端有长刺毛数根。卵长椭圆形,淡黄色,较根瘤型卵色浅而明亮,卵壳较薄。幼虫初孵出时与根瘤型幼虫相似,仅体色较浅。有翅型:成虫长椭圆形,前宽后狭,初羽化时淡黄色,继而橙黄色。中、后胸红褐色,触角及足黑褐色,翅灰白色透明,上有半圆型小点,前翅前缘有翅痣,后翅前缘有钩状翅针,静止时翅平迭于体背。初龄若虫同根瘤型,2龄体较狭长,体背黑色瘤状突起明显,触角较粗。3龄体侧有黑褐色翅芽,身体中部稍凹入而腹部膨大,若虫成熟时,胸部呈淡黄色半透明状。

有性型:由有翅型产下卵孵化而成,小卵孵化成雄蚜,大卵孵化成雌蚜,身体长圆型,黄褐色无翅,较小,雌雄蚜交尾后,产一冬卵,冬卵深绿色。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8代,以初龄若虫在表土和粗根缝处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旬产生第l代卵,5月中旬至6月底和9月份两个时期发生最重。有翅若虫于7月上旬始见,9月下旬至10月为盛期,延至11月上旬,有翅蚜虫极少钻出地面。干旱年份易造成大量发生为害。土壤疏松,物理性状好,团粒结构好,便于蚜虫迁移繁殖,发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进行苗木检疫及消毒:葡萄根瘤蚜是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在苗木出圃时,必须严格检疫。如发现苗木有蚜病,必须认真消毒。消毒方法:

①热水杀蚜:将苗木、插条先放入30~40℃热水中浸5~7分钟,然后移入50~52℃热水中浸7分钟。

②将苗木和枝条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浸泡1~2分钟,取出阴干,严重者可立即就地销毁。

2、改良土壤:该害虫在砂壤土中发生极轻,黏重园片应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中砂质含量。

3、土壤处理。发现有根瘤蚜虫的葡萄园,可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细土50kg进行毒上处理,已发生根瘤蚜的葡萄园,在5月上中旬,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ml;或利用大水灌溉,阻止根瘤蚜的繁殖。

《麦二叉蚜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