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榆四脉绵蚜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榆四脉绵蚜,学名Tetraneuraulmi(Linnaeus)异名T.akinireSasaki属同翅目,绵蚜科。别名谷榆蚜、秋四脉绵蚜、高粱根蚜。分布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第一寄主榆树;第二寄主高粱、谷子、糜子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为害高粱、玉米等根部,造成黄化。为害榆树时形成红色袋状竖立在叶面上的虫瘦。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0—2.5mm,椭圆形,体杏黄色、灰绿色或紫色,体被呈放射状的蜡质绵毛,触角4节,短。喙短且粗,呈矛状,超过前足基节。腹管退化。尾片半圆形,有5—7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5—3.0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至灰褐色,触角4节,前翅中脉不分叉,共4条,后翅中脉1条,没有腹管。卵长椭圆形,长1mm,初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一端具1微小突起。

生活习性

河南、宁夏年生10多代,以卵在榆树枝干、树皮缝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若蚜,爬至新萌发的榆树叶背面固定为害,5月上旬在受害叶面形成紫红色或黄绿色无刺毛的袋状虫瘦,干母独自潜伏在其中为害,5月中旬干母老熟,在虫瘦中胎生仔蚜,即干雌蚜的若蚜,每只干母能繁殖8—15头或更多,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翅干雌蚜长成,又称春季迁移蚜,迁往高粱、玉米根部胎生繁殖为害,9月下旬又产生有翅性母,飞回榆树枝干上产生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每雌产1粒卵,产在体下。天敌有食蚜瓢虫、食蚜蝇等。

防治方法

(1)根型蚜为害严重时,用40%乐果乳油1kg加氯化铵化肥25—30kg,对水500kg,浇淋根部,干旱时要注意防止药害。

(2)有条件地区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

精选阅读

苹果绵蚜(红色蚜虫)的防治技术


树干、枝条和根系受害严重处,逐渐形成瘤状突起,被覆许多白色棉絮状物,用手拨去棉毛状物,可见红色蚜虫体。

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7―2.0mm,身体暗褐色,头及胸部黑色,体覆被白色绵状物,翅透明,翅脉及翅痣棕色,腹菅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mm,体近椭圆形,肥大,赤褐色,被有白色蜡质绵状物,腹部背面有4条纵裂的泌蜡孔,分泌白色蜡质绵状物,腹菅退化呈半圆形裂口。有性雌蚜,体长约1.0mm,体浅黄色,腹部赤褐色,稍被绵毛。有性雄蚜,体长0.7mm,黄绿色,触角稍短,腹部节中央隆起,,有明显的沟痕,椭圆形,长约0.5mm,橙黄色至褐色,光滑外覆白粉。若虫呈圆筒状,赤褐色,体被有白色绵状物。

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2―18代,以若蚜在树干伤疤,裂缝和近地表根部处越冬。5月上旬越冬若蚜成长为成蚜,开始胎生第1代幼蚜,多在原处危害。5月下旬至6月是全年繁殖盛期,特别是阴雨连绵天气,1令若蚜四处扩散,远看象雪后景象。7―8月份受高温和寄生蜂影响,蚜虫数量大减,9月中旬后,虫口密度又有增长,11月中旬若蚜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1、禁止从该虫发生区调进苗木或接穗。2、根部施药,4―5月份若虫变成蚜时,扒土露根,撒入辛硫磷等药物颗粒剂1.5―2kg/667m2或毒土,撤药后再覆盖原土或用钉耙搂一遍。3、可结合防治介壳虫、螨类,在发芽前用80―100倍机油乳剂+灭扫利2000倍液喷全树,杀死越冬若蚜。4、生长期可与防治其他害虫一起喷蚜死光1000倍+机油乳剂300倍+25%灭幼脲2000倍;也可用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或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倍+机油乳剂300倍+蚜虫一次净1000倍喷全树。5、用氧化乐果涂与树干中上部或主枝基部,呈环状,宽5―7cm,如树皮粗糙,可先刮去老皮(稍露白即可),涂药后用农膜包扎好,10天后观察,如蚜虫仍很多,可在药环上再涂一次药,方法同上,以保证防治效果,切忌药液过浓,发生药害,造成损失。

黍蚜如何防治


黍蚜,学名Phopalosiphumpadi(Linnaeus)同翅目,蚜科。别名粟缢管蚜、小米蚜、麦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分布全国各地。第一寄主桃、李、榆叶梅;第二寄主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玉米及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会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1.9mm,宽卵形。活体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被有薄粉。腹管基部四周具锈色纹。触角6节,黑色,长超过体之半。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长椭圆形。尾片长圆锥形,具4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1mm,长卵形,活体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具黑色斑纹。第7、8节腹背具中横带。腹管黑色。触角第3节具圆形次生感觉圈19—28个,第4节2—7个。

生活习性

年生10一20代。北方寒冷地区禾谷缢管蚜产卵于稠李、桃、李、榆叶梅等李属植物上越冬,翌春繁殖后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属异寄主全周期型。在温暖麦区则可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营不全周期生活,冬季天暖仍在麦苗上活动。夏秋季主要在玉米上为害。麦收后转移到黍子和自生麦苗上,北方秋后迁往草丛中越冬,在冬麦区或冬麦、春麦混种区,秋末小麦出土后,迁回麦田繁殖。禾谷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喜高湿,不耐干旱。天敌同麦长管蚜。

防治方法

参见麦长管蚜。该蚜发生重的地区,要在苗期或拔节期注意防治虫源基地的蚜虫,穗期防治要在小麦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达到防治指标,益害比小于1:120,近日无大风大雨时及时进行防治。

白脉粘虫如何防治


白脉粘虫,学名Leucaniavenalba(Moore)异名Mythimnavenalba(Moore)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华北、中南、华南等地。常与粘虫混合发生混合为害。

寄主、为害特点

同粘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13mm,翅展27—29mm,前翅黄褐色,中脉总干白色直达翅基部,白色线条四周具黑暗纹。卵长0.6mm,椭圆形至馒头形,表面具细网纹。幼虫浅青色至污黄绿色,头部黄褐色,上生褐色八字纹。颅侧区具网状细纹,靠近单眼外侧部分的颜色较深,呈黑褐色,余为浅黄褐色,气门筛浅黄褐色,四周黑色。蛹与粘虫近似,但尾端外侧的l对钩刺基部膨大明显。

生活习性

华北发生代数不详。广东年生5—6代,福建年生6代,以幼虫及蛹越冬。常与粘虫、劳氏粘虫等混合为害,但发生量不大。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667m260-10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

(2)根据预测预报,掌握在幼虫3龄前及时喷撒2.5%敌百虫粉或5%杀虫畏粉,每667m2喷1.5—2.5kg。有条件的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提倡施用激素农药,667m2用20%除虫脲胶悬剂10ml,对水12.5kg,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有条件的可用运-5型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每667m2用20%除虫腮1号胶悬剂10ml,对水0.5kg,适用于大面积联防。

(3)防治粘虫药剂丁硫克百咸、辛硫磷、双甲脒单独防治粘虫时防效从高到低顺序为辛硫磷大于丁硫克百威大于双甲脒。丁硫克百威与辛硫磷以1:4混配,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及双甲脒与辛硫磷1:1混配有增效作用。

茄无网蚜如何防治


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solani(Kaltenbach),为同翅目蚜科无网蚜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东北、内蒙占、青海、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寄主于茄科蔬菜、豆类、甜菜等多种农作物。成虫和若虫吸食蔬菜汁液并传播病毒病。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吸食蔬菜汁液并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无翅孤雌成蚜:体长卵形,长2.8mm,宽1.1mm。头部及前胸红橙色,胸、腹部绿色。触角第1、2及第6节黑色,第3—5节端部黑色;头部粗糙,有深色小刺突,中额瘤不显,额瘤显著外倾,与中额成直角,额槽深“U”形;胸及腹部第1—6节有微网纹,第7、8节有明显瓦纹,体缘网纹明显;气门三角形关闭,气门片黑色;缘部有淡褐色节间斑;腹管0.65mm,为体长的0.23倍,为尾片的1.6倍;端部及基部收缩,端部有明显缘突和切迹;尾片长圆锥形,中部收缩,有小刺突构成瓦纹及长毛5—6根。

生活习性在植物叶背面取食后,叶面常出现白点。此种蚜虫虽发生量和直接为害不大,但可传播马铃薯、甜菜和烟草病毒病。

防治方法

加强预测预报一是有翅蚜迁飞的调查。鉴于蚜虫传毒导致病毒病的危害远远高于其本身吸食造成的为害,因此,监测有翅蚜向菜田的迁飞十分重要。通常采用黄皿诱测法,即选用黄色中号搪瓷碗或塑料盆,在调查田周围开阔的空地上,距地面20cm设置,盆内装入0.1%浓度的中性肥皂水,定期检查,对白菜地从播种前一个月到包心期每5天调查一次。用毛笔或小网将落入盆内的蚜虫捞出,识别种类,统计虫数。如田间鉴定有困难,可装入70%酒精小瓶中携回室内镜检。一旦发现有翅蚜数量陡增,即应采取防治措施。二是田间蚜虫数量消长调查。对被调查田抽样调查50菜株,依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可做全株检查(如苗期),或抽查规定的第几片叶,或用事先准备好的定格框板检查若干空格内的蚜虫数。也可使用机动取样器将调查株的蚜虫全部吸入小管中,或使用毛笔把蚜虫全部扫入酒精瓶中携回室内考察。在完成蚜虫空间分布型等许多基础研究的菜田内,也可采用“零频法”调查,更为简便。在蚜虫猖獗的年份或地区,可采用病害调查使用的分级指数调查法。依据调查结果,并考虑作物生长状况及损害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生物综合防治设施栽培时,提倡采用防虫纱网和20块彩色粘虫板,主防蚜虫,兼防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猿叶虫、黄条跳甲等。全棚覆盖有困难时,北方于冬春两季、南方于夏秋两季在棚室保护地的入口或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也有效。

生物防治①用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防治菜蚜。北京一带食蚜瘿蚊发生在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其中6~7月和9月发生量大,基本与菜蚜发生期吻合。因此,在田间蚜虫发生初期开始释放。单株有呀虫20头时,应释放2头瘿蚊,每667平方米释放1.5万头。每株有蚜虫200头时,就应释放20头,每667平方米则应释放15万头。益害比为1∶20~30,可有效控制白菜、甘蓝上的甘蓝蚜、萝卜蚜,辣椒上的桃蚜、黄瓜上的瓜蚜。放蜂后9天,防效可达70%~90%。需注意的是要精心操作,稍有放松蚜虫就会猖獗为害。要求比化防提早5~6天。②也可用毒力虫霉菌、烟蚜茧蜂防治菜蚜。③提倡喷洒1%苦参碱水利1000倍液。

麦长管蚜如何防治


麦长管蚜属于蚜科。分布在全国各产麦区。寄主小麦、大麦、燕麦,南方偶害水稻、玉米、甘蔗、获草等。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

为害特点

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当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250头或滔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2)农业防治法①选用抗虫品种。如:“鲁麦23”。⑧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⑧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

(3)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药方法,避免杀伤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据测定七星瓢虫成虫,日食蚜100头以上,生产上利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能统一多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法,准确测定复合天敌发生时综合控蚜能力,是采用其它措施依据。测定天敌控蚜指标,把该指标与化防指标、当量系统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证。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时再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l)250倍液、50%辟蚜雾或40%氧乐果2000倍液,杀蚜效果90%左右,且能保护天敌。

麦二叉蚜如何防治


麦二叉蚜,学名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同翅目,蚜科。分布全国各地。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此外还可传带小麦黄矮病。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0mm,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中胸腹岔具短柄。额瘤较中额瘤高。触角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喙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长为基宽的1,6倍。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长为基宽的1.5倍,有长毛5—6根。有翅孤雌蚜体长1.8mm,长卵形。活时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

生活习性

麦二叉蚜生活习性与长管蚜相似,年生20一30代,具体代数因地而异。冬春麦混种区和早播冬麦田种群消长动态:秋苗出土后开始迁入麦田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进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麦田残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麦上繁殖几代后,有的以无翅胎生雌蚜继续繁殖,有的产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麦田繁殖扩展,4月中旬有些迁入到春麦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现为害高峰期,并可引起黄矮病流行。麦二叉蚜在10—30℃发育速度与温度正相关,7℃以下存活率低,22℃胎生繁殖快,30℃生长发育最快,42℃迅速死亡。该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发育历期短,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虫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达万头以上。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当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一250头或滔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2)农业防治法①选用抗虫品种。如:“鲁麦23”。②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③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

四脉麻植物【知识详解】


    学名:LeucosykequadrinerviaC.B.Robinson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

    学名:LeucosykequadrinerviaC.B.Robinson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荨麻目Urticales

    荨麻科Urticaceae

    苎麻族Trib.Boehmerieae

    水丝麻亚族Subtrib.Maoutiinae

    四脉麻属Leucosyke

    形态特征:

    常绿或小乔木灌木,高可达7米:分枝有时呈“之”字形弯曲,表面有细条纹,在节上有一环痕,幼枝密被柔毛。叶互生,坚纸质,狭卵形,长7-16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偏斜,边缘有浅圆齿,两面有粗毛,在下面网脉内有灰色毡毛,基出脉4,侧脉2-3对;叶柄长4-10毫米,腹面有一条沟,被贴生的柔毛。托叶披针形,长1-1.7厘米,先端2裂,外面密被贴生的短柔毛,早落。雌雄异株,花序二叉状分枝,长与叶柄近等;团伞花序头状,球形。雄花具梗:花被片4,狭倒卵形,长1.5-2毫米,外面近顶端被短粗毛;雄蕊4;退化雌蕊卵形,表面被一层细绵毛。雌花具极短的梗,花被片极短,三角形,子房长1.4毫米,顶端被短柔毛。果卵形或狭卵形,长1.5-2毫米;头状果序径约1厘米。花期3-5月。

    产地分布:

    产台湾。生于山坡低海拔地区的河谷林中。菲律宾也有分布。

    植物图片:

    韭菜绵疫病害防治


    韭菜绵疫病染病植株叶片上初现水渍状暗绿色病变,当病斑扩展至半张叶片大小时,叶片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物;假茎受害后呈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稀疏霉层;鳞茎染病时,根盘呈水浸状,后变褐腐烂;根部染病呈暗褐色,难发新根。

    【病原与发生规律】

    PhylophthoracinnamoniRands称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到韭菜上,长出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韭菜表皮进人体内,遇有高温高湿条件,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北京地区7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甘肃保护地栽培常发生在12月下旬3月中旬。地势较低,易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连续阴雨天多;保护地栽培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昼夜温差大,叶缘吐水严重,经常大水漫灌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严格挑选育苗地和栽植地,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百合科蔬菜高燥地块,苗床应冬耕施肥,栽植地要求深耕,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做基肥,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幼苗期浇小水,勤浇水。夏季雨水多时须控制浇水,定植第二年以后可多次收割,3年以上的韭株要及时剔根培土,防其徒长或倒伏。

    发病前期,注意施用保护剂以防止病害侵染发病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8001200倍液;84.51%霜霉威乙磷酸盐可溶性水剂8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烯脂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

    丝瓜绵腐病害防治


    【丝瓜绵腐病症状】

    丝瓜绵腐病有棱丝瓜发病症状

    丝瓜绵腐病苗期染病引起猝倒,在幼苗12片真叶期侵染基部,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干缩猝倒。果实染病,多从贴近地面的部位开始发病,染病的瓜果表皮出现褪绿、渐变黄褐色不定形的病斑,迅速扩展,不久瓜肉也变黄变软而腐烂,随后在腐烂部位长出茂密的白色棉毛状物,并有一股腥臭味。

    【病原与发生规律】

    Pythiumaphanidermatum称瓜果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腐霉菌是一类弱寄生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普遍存在于菜田土壤中、沟水中和病残体中,它的菌丝可长期在土壤中腐生。通过灌溉水和土壤耕作传播。病菌从伤口处侵入,侵人后其破坏力很强,瓜果很快软化腐烂。一般地势低、土质黏重、管理粗放、机械伤、虫伤多的瓜田,病害较重。高温、多雨、闷热、潮湿的天气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

    主要抓好肥水管理,提倡高畦深沟栽培,整治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避免大水漫灌;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或过施氮肥,可减轻发病。

    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60010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5%烯酰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2%丙森磷酸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76%霜代乙膦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1次。注意轮用混用,喷匀喷足。

    绣线菊蚜的防治方法


    绣线菊蚜有无翅型和有翅型2种。无翅胎生雌成蚜卵圆形,长1.4-1.8毫米,宽0.9-1毫米。体黄色、黄绿色或绿色,体表有网状纹。头部淡黑色,复眼、口器黑色。口器伸达中足基节窝,触角短于体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色,口器黑色,伸达后足基节窝。触角6节,第三节上有感觉圈6-10个,第四节上有2-4个。腹部绿色或淡绿色,两侧有明显的乳状突起。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卵椭圆形,漆黑色。若蚜体鲜黄色,触角、足、腹管均为黑色。

    发生规律:绣线菊蚜在台湾每年发生18代左右,以成虫越冬。在福州等地,冬季可在冬梢上繁殖。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秋后产生两性蚜,于雪柳等树上产卵,少数也能在柑橘树上产卵越冬。春季孵出无翅干母,并产生胎生有翅雌蚜,在柑橘树春芽伸展时,开始飞到柑橘树上为害。发生初期,柑橘园边的树上虫口密度显著多于园内,但随后这种差异趋于消失。春叶硬化时,虫数暂时减少,夏芽萌发后,又急剧上升,盛夏雨季时又趋下降,秋芽时再度大发生,虫口常达全年的高峰,直到初冬才趋于下降。

    天敌:已知的捕食性天敌有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圆斑变、弯叶毛瓢虫、艳色广肩瓢虫、黑襟毛瓢虫、黑背小瓢虫、台湾小瓢虫、赤星小瓢虫、六条瓢虫、七星瓢虫、波纹瓢虫、小十三星瓢虫、二星小黑瓢虫、四星小黑瓢虫、十斑大瓢虫等70余种瓢虫;亚非草蛉、大草蛉、台湾草蛉、曹氏褐姬蛉等14种草蛉;狭带食蚜蝇、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半黄球尾食蚜蝇、刺腿食蚜蝇、斑刺食蚜蝇和短翅食蚜蝇等20余种食蚜蝇。

    寄生性天敌有绣线菊蚜茧蜂、日本柄瘤蚜茧蜂、印度双瘤蚜茧蜂、棉蚜刺茧蜂、菜蚜茧蜂、桃蚜茧蜂、烟蚜茧蜂等近30种蚜茧蜂和苹果绵蚜小蜂、蚜虫跳小蜂、黄腰跳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冬、夏季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或有虫、卵的枝梢,主干和大枝不能剪除时可将虫卵刮除。生长季节抹除零星抽发的新梢。

    (2)粘捕橘园中设置黄色粘虫板可粘捕到大量的有翅蚜。

    (3)保护利用天敌蚜虫有多种有效天敌,果园中应避免不必要用药。如园中天敌稀少,也可从麦田、棉田或油菜田中搜集瓢虫、食蚜蝇和草蛉释放到橘园中。

    (4)药剂防治蚜虫的药剂防治指标可掌握在1/3以上的新梢有蚜虫发生。但当新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或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时可不用药。因为当嫩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时,作为蚜虫的食料已不是很适宜,这样的食料会抑制蚜虫自身的繁殖,并促使产生有翅蚜。另外,此时蚜虫的天敌常已大量增加,对蚜虫有很大的控制力。防治蚜虫的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20%好年冬(或好安威)乳油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24%万灵(灭多威)乳油或25%速灭威乳油1000-2000倍液、22%蚜虱灵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3%莫比朗乳油2500倍液、松碱合剂15-18倍液、0.3%苦参碱水剂2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6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肥皂粉300倍液等。

    柑橘绣线菊蚜防治方法


    绣线菊蚜有无翅型和有翅型2种。无翅胎生雌成蚜卵圆形,长1.4-1.8毫米,宽0.9-1毫米。体黄色、黄绿色或绿色,体表有网状纹。头部淡黑色,复眼、口器黑色。口器伸达中足基节窝,触角短于体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长。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色,口器黑色,伸达后足基节窝。触角6节,第三节上有感觉圈6-10个,第四节上有2-4个。腹部绿色或淡绿色,两侧有明显的乳状突起。腹管和尾片均为黑色。卵椭圆形,漆黑色。若蚜体鲜黄色,触角、足、腹管均为黑色。

    发生规律:绣线菊蚜在台湾每年发生18代左右,以成虫越冬。在福州等地,冬季可在冬梢上繁殖。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秋后产生两性蚜,于雪柳等树上产卵,少数也能在柑橘树上产卵越冬。春季孵出无翅干母,并产生胎生有翅雌蚜,在柑橘树春芽伸展时,开始飞到柑橘树上为害。发生初期,柑橘园边的树上虫口密度显著多于园内,但随后这种差异趋于消失。春叶硬化时,虫数暂时减少,夏芽萌发后,又急剧上升,盛夏雨季时又趋下降,秋芽时再度大发生,虫口常达全年的高峰,直到初冬才趋于下降。

    天敌:已知的捕食性天敌有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圆斑变、弯叶毛瓢虫、艳色广肩瓢虫、黑襟毛瓢虫、黑背小瓢虫、台湾小瓢虫、赤星小瓢虫、六条瓢虫、七星瓢虫、波纹瓢虫、小十三星瓢虫、二星小黑瓢虫、四星小黑瓢虫、十斑大瓢虫等70余种瓢虫;亚非草蛉、大草蛉、台湾草蛉、曹氏褐姬蛉等14种草蛉;狭带食蚜蝇、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半黄球尾食蚜蝇、刺腿食蚜蝇、斑刺食蚜蝇和短翅食蚜蝇等20余种食蚜蝇。

    寄生性天敌有绣线菊蚜茧蜂、日本柄瘤蚜茧蜂、印度双瘤蚜茧蜂、棉蚜刺茧蜂、菜蚜茧蜂、桃蚜茧蜂、烟蚜茧蜂等近30种蚜茧蜂和苹果绵蚜小蜂、蚜虫跳小蜂、黄腰跳小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冬、夏季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或有虫、卵的枝梢,主干和大枝不能剪除时可将虫卵刮除。生长季节抹除零星抽发的新梢。

    (2)粘捕橘园中设置黄色粘虫板可粘捕到大量的有翅蚜。

    (3)保护利用天敌蚜虫有多种有效天敌,果园中应避免不必要用药。如园中天敌稀少,也可从麦田、棉田或油菜田中搜集瓢虫、食蚜蝇和草蛉释放到橘园中。

    (4)药剂防治蚜虫的药剂防治指标可掌握在1/3以上的新梢有蚜虫发生。但当新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或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时可不用药。因为当嫩梢叶片转为深绿色时,作为蚜虫的食料已不是很适宜,这样的食料会抑制蚜虫自身的繁殖,并促使产生有翅蚜。另外,此时蚜虫的天敌常已大量增加,对蚜虫有很大的控制力。防治蚜虫的有效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20%好年冬(或好安威)乳油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24%万灵(灭多威)乳油或25%速灭威乳油1000-2000倍液、22%蚜虱灵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3%莫比朗乳油2500倍液、松碱合剂15-18倍液、0.3%苦参碱水剂2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6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肥皂粉300倍液等。

    防治紫薇长斑蚜


    紫薇长斑蚜又名又名紫薇棘尾蚜,属同翅目、蚜总科、斑蚜科。在江苏地区,紫薇长斑蚜一般一年会发生10多代。

    紫薇长斑蚜以卵寄生于寄主植物的芽腋、芽缝、枝杈或树皮等处进行越冬。第二年春天,当紫薇萌发新梢抽长时,越冬卵开始孵化成为无翅胎生蚜,无翅胎生蚜成熟后,孤雌生殖。6月之后,虫口数量开始上升,并伴随着气温升高而不断产生有翅蚜。有翅蚜再迁飞,进而扩散紫薇长斑蚜的危害。不久以后,又会产生两性蚜,雌雄进行交尾以后,产卵越冬。

    紫薇长斑蚜对紫薇的为害基本上年年都会发生。5月份是紫薇长斑蚜的发病初期,6月以后是紫薇长斑蚜为害盛期。若虫和成虫常常在嫩叶背面密集,靠刺吸寄主汁液为活。

    紫薇受到紫薇长斑蚜为害后,新梢会变得扭曲,嫩叶会卷缩且凹凸不平,进而可能还会影响到花芽的形成,甚至导致花序缩短,最严重时会造成寄主无花。紫薇长斑蚜不但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传播病毒病,其排泄的蜜露常常导致寄主烟煤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观赏树木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

    1.适当修剪:

    紫薇长斑蚜以卵越冬,在冬季修剪时可剪除部分带卵枝梢,以减少紫薇长斑蚜的虫口数量。同时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好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蜘蛛、食蚜绒螨、小花蝽、步行虫等天敌。

    2.色板诱杀:

    可利用蚜虫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振动植物使有翅蚜虫飞向涂有粘油物质的黄色

    3.药剂防治:

    施药的重点部位应是树木的生长点和叶片背面。药剂可选用40%乙酰甲胺磷1000至1500倍液,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或鱼藤精1000至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紫薇长斑蚜,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榆四脉绵蚜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