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尾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地上部茎,块茎未见发病。叶片染病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圆形病斑,扩展后为黄褐色不规则斑,有的叶斑不太明显。潮湿条件下,叶背现致密的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concors(Casp.)Sacc.称绒层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上密生多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曲膝状,具分隔0一6个。分生孢子近无色或浅褐色,圆筒形或倒棍棒形,直或略弯,两端钝圆,大小14—80×3—6(μm),长度变化较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2)发病初期喷洒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一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编辑推荐

高粱链格孢叶斑病如何防治


高粱链格孢叶斑病,叶片染病后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相同的长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浅褐色,放大时可见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田块,植株提前枯死。

为害症状

叶片染病后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相同的长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浅褐色,放大时可见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田块,植株提前枯死。

病原特征

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直或稍弯曲。分生孢子3~6个串生,梭形、椭圆形、卵形、倒棒状,形状不一致,褐色至淡褐色,无喙或喙短,喙长不超过孢子的1/3,分生孢子光滑或具瘤,孢痕明显,大小为13~68×7~13微米,具横隔膜1~7个,多为4~5个,隔膜处缢缩,纵隔膜0~3个。喙大小为0~20.8×0~5.2微米,分隔数0~1个。在病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4根丛生,淡褐色至褐色,顶端细胞色淡或上下色泽均匀,多屈曲状,少数直,不分枝或少有不规则分枝,孢痕明显,基细胞膨大,具2~8个分隔。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但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玉米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利于该病扩展。

防治方法

(1)培育、选择抗病品种。

(2)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

(3)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5天1次,防治2~3次。

苏铁壳蠕孢叶斑病的防治


在养护管理苏铁的时候,如出现苏铁壳蠕孢叶斑病的危害,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发病症状危害叶片:发病时小叶片、叶柄上沿叶缘产生长形不规则斑,正面病斑边缘有褐色细线,中部为浅褐色至灰白色,病部生出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叶背病斑不分层,褐色,没有黑点。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壳蠕孢(Stagonosporacaricinella)。病原菌在病叶或残体上越冬,第2年通过雨水溅淋传播。6~7月份气温升高,雨日多、湿度赶及通风不良时,有利于发病。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叶或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淋溅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6~7月气温升高,雨日多、湿度大及通风不良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减少越冬菌源。注意降低养护地的环境湿度。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l:l:100倍式波尔多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

桂花壳二孢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桂花树为常绿阔叶乔木植物,风姿飘逸,碧枝绿叶,四季常青,枝干较细,飘香怡人。现将桂花壳二孢叶斑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主要为害桂花树叶片,近叶缘处生圆形病斑,直径5~6mm,四周围以红褐色线,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安徽6~10月发生。

2、病原

AscochytaeriobotryaeVogl.称枇杷壳二孢,属牛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生在叶片表皮下,后外露,黑色,球形,直径90~120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略弯,具1个隔膜,分隔处略缢缩,五色,后期略带黄色,大小8~11.53~8.5(m),除为害桂花外,还为害枇杷等。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气温15~20℃及多雨潮湿或湿气滞留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及时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

(2)发病地区冬春季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0.3~1波美度石硫合剂,树上与地面喷施相结合。

(3)发病初期喷洒75%达科宁可湿;陛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杀菌王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

花卉叶斑病如何防治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症状:

①鸡冠花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燕麦叶斑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1~2×0.5~1.2(mm),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mm)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在中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1~4根,单生或丛生,具3~8个隔膜,大小65~210×8~12(μm);分生孢子圆柱状,两端圆,浅黄褐色,具3~9个横隔膜,脐明显内凹,大小65~130×15~20(μm)。子囊座烧瓶状,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大小250~400×35~45(μm),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具3~6个横隔膜,1~4个纵隔膜,浅黄褐色,大小45~70×15~25(μm))。

传播途径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土温低、湿度高,苗期易发病,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玉米叶斑病应该如何防治


玉米叶斑病病症:

玉米叶斑病,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左右。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后期逐渐加重,发病叶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长5-10厘米、宽1.2-1.5厘米,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提早枯死。

玉米小斑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较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70%左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也危害叶鞘、包叶和子粒。病斑小,表现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病斑为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空气湿度高时,病斑表面生灰褐色稀疏霉层,后病叶变黄枯死。

第二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较大,中央灰褐色或浅黄色,一般无明显边缘,后期稍显轮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表面生灰褐色霉层。叶片病斑数量多时,很快萎蔫枯死。

第三种类型,叶片上形成黄褐色坏死小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极少,叶鞘和包叶病斑较大,呈纺锤形,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果穗腐烂。

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注意与其他作物轮作,轮作面积越大越好。

B、播种时每20公斤种子,用25克“天达2116”(浸拌种型)+5克96%天达恶霉灵,兑水0.75公斤拌种,阴干后播种。

C、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锌肥和生物菌肥,追施足量氮肥,保障玉米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能。

D、玉米3--4叶时喷洒800倍“壮苗灵”+6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7-10叶时,喷洒800倍“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70%代森锰锌、或800倍“粮宝”+800倍72%杜邦克露药液,每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地防治大小叶斑病。喷药时加入1000倍3%蚜虱速克或1500倍啶虫脒可以兼防蚜虫、飞虱、瑞典蝇等害虫发生,并能防治玉米纹枯病、粗缩病等病害,增产玉米15%左右。

如何防治香蕉黑条叶斑病


斐济假尾孢拉丁学名:Pseudocercosporafijiensis(Morelet)Deighton、CercosporafijiensisMorelet.属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假尾孢属,斐济假尾孢。无子座,分生孢子梗3~5根簇生,无色,短,直立或弯曲,产孢细胞合轴生,顶端孢痕小,直径1~1.5(m)。分生孢子倒棒形,无色,3~6个隔膜,顶端稍尖,基部脐点凹入,孢子大小2.5~4.23~3.5(m),少数隔膜6~8个,长60~70(m)。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fijensisMorelet称斐济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深褐色,球形,具乳突状孔口。子囊倒棒状,无侧丝,大小28.0~34.56.5~8.0(m),内含子囊孢子8个,双列。子囊孢子浅色,梭形或棍棒状,双胞,隔膜处溢缩,大小14~204~6(m)。

香蕉黑条叶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初在叶脉间生细小褪绿斑点,后扩展成狭窄的、锈褐色条斑或梭斑,两侧被叶脉限制,外围具黄色晕圈。随着病情扩展,条纹颜色变成暗褐色、褐色或黑色,病斑扩大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形成具有特征性的黑色条纹。病斑背面生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高湿条件下,病斑边缘组织呈水浸状,中央很快衰败或崩解,以后,病部变干、浅灰色,具明显的深褐色或黑色界线,周围组织变黄。发生多时,病斑融合、大片叶组织坏死,重者整叶干枯、死亡,下垂倒挂在茎上。近年该病在华南香蕉栽培区为害日趋严重,应引起生产上的重视。

香蕉黑条叶斑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在田间病株和病残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因本菌的分生孢子数量较少,所以子囊孢子在侵染中至关重要。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嫩叶易受侵染,老叶一般不受害。抗黄条叶斑病的大蕉品种对该菌却感病。

香蕉黑条叶斑病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病球茎和病吸芽带菌传入。

(2)割除病残叶,减少侵染源。

(3)于发病初期(4月初)喷洒25%施立脱乳油1500倍液或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1000~12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500倍液,隔25~30天一次,或每公顷喷施十三吗啉0.6L,加5.7L矿物油、加50~70(ml)乳化剂,对水至20~25L,每隔18~21天一次,有良好防效。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15天一次,连喷4~5次。需要适当缩短打药间隔时间,增加施药次数。

如何正确防治康乃馨的叶斑病


康乃馨极易感染叶斑病,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切花产量和质量。康乃馨叶斑病病菌以菌丝和分子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左右。当温度升高、叶面长时间湿润时,病菌极易快速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至30℃(26℃最适),分子孢子在18℃至27℃(24℃最适)时开始萌发,通过气流及水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10至60天。所以温室栽培周年都可发病,露地栽培在4月至11月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叶和茎上,有时也发生在花上。发生在叶片上时,病斑初为淡绿色水溃状小圆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大斑,变成紫褐色,病斑中央慢慢枯死,变成灰白色。整个叶片扭曲,枯死倒挂于茎上。浸染茎秆时,多发生在枝条叉处和摘芽产生的伤口处。病斑长条形、灰褐色,严重时病斑环割茎部,使上部枝叶枯死。浸染花时,常在花梗和苞片上造成危害,苞片上病斑多时,花不能开放或出现畸形。

防治措施:

1.选取健壮无病的插穗,清除病残体。尽可能保持植株表面干燥,在通风透光、排水良好处实行两年以上轮作。温室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黄昏前通风。

2.叶斑病周年可发生,所以必须每周喷一次预防性杀菌剂,如代森锰、代森锌、扑海因、百菌清等,特别是在切花采收之后及时喷药,用75%百菌清、50%克菌丹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均可。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如何防治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又称小麦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冬麦或春麦区均有发生,而春麦区流行频率最高。

发病症状

小麦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是取普遍,为害最重。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发病轻的可萌发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根腐、茎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一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镒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叶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很多椭圆形、浅褐色至褐色小斑,大小1至几mm。拔节后至成株期显症,产生典型的浅褐色、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0.5—1%(c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枯黄色,其上常生长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或其它第二寄生物,外围淡褐色,其上可见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扩展快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部分或全叶干枯。此外有些品种上可产生椭圆形深褐色小斑,长约1cm。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病颖上菌丝侵染种子后,胚部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胚粒,种了瘦秕。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次基部叶鞘等中位发病。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的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潜育期仅几天至七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气温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春麦迟播或冬麦早播羁期易发病,种植过密发病重。在田间管理上凡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翻、中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则发病轻、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4)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5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小麦用三唑酮拌种影响小麦出苗严重的地区或品种,提倡用三唑酮与增产菌混用拌种可消除三唑酮对小麦出苗影响,用量每100kg麦种用三唑酮按种子量有效成分0.02%—0.03%,增产菌40—60g,增立菌代谢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中,含有类似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成分,可解除三唑酮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

②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③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木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如何防治凤仙花叶斑病


【别名】风仙花褐斑病。

【分布】四川、河南、广东、台湾、吉林、上海、浙江、湖南等地。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近圆形,直径2~5毫米,以后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叶片两面生淡黑色的霉状物。严重感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褐枯黄,直至植株死亡。8~9月间发生。

【病原】病原为真菌,福士尾孢(Cercosporafukushian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丛生,淡褐色,很少分隔或分枝,直或波纹状,或有膝状屈曲1-3处,大小10-100um4-6um。分生孢子狭棍棒形.直或弯曲,向顶端渐细、基部平截,隔膜多,但不明显,基端平切,顶端尖,30-140um3-4.5um.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叶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散。新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引致多次再侵染,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上般8-9月发病,10月逐渐减少。老叶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在无病、健壮的植株上采种,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或代森锌进行种子消毒。

(3)药剂防治:发病前用0.5%波尔多液进行喷雾预防.早期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发病初期或发病严重时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代森锌800-1000倍液,或50%万霉灵600倍液。

防治芹菜叶斑病


芹菜是近年来设施保护地种植较多的叶类蔬菜,但随着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芹菜叶斑病为害逐年加重。近日,据大兴区植保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发现大部分芹菜田均已发生叶斑病。若不及时防治,将会影响菜农的经济收入。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老叶比新叶易感病。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以后发展为圆形、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色绒状霉层。茎、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直径3-7毫米,灰褐色,稍凹陷,病害严重时全株倒状,高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种子用50度温水恒温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晾干直接播种。

(2)高温季节育苗要遮阴,防暴雨,培育壮苗。

(3)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4)适当密植,及时间苗、锄草,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严禁大水漫灌。

(5)收获后马上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400倍液,7天-10天左右喷1次,连续2次-3次。

翠菊叶斑病的防治


翠菊叶斑病是翠菊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在北京、东北地区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导致全株枯萎。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出现近圆形大小不一的褪绿斑点,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其上出现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该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翠菊叶斑病的防治

病原:病原为翠菊壳针孢菌(SeptoriacallistephiGloy),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危害。高温多雨,发病严重。植株种植过密时,易于发病。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秋末收集病落叶和病残体集中销毁。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种植密度要适当。③选择抗病品种。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

《马铃薯尾孢菌叶斑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麒麟尾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