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马铃薯青枯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特征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扩展阅读

玉米青枯病如何防治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等县,因此病减产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省扶绥县,秋玉米上大发生,面积达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

发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目前,我国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为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症状表现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

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

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发病条件

1.雨量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植株生育阶段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RhizoctoniasolaniKt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初生菌丝无色,直径4.98—8.71u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多缢缩,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5mm。菌丝生长最低温度4℃,最高32—33℃,最适23℃,34℃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23—28℃。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子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一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1—5mm)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

发生规律

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书的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发生与春寒及潮湿条件有关,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该菌除侵染马铃薯外,还可侵染豌豆。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如渭会、高原系统、胜利1号等较抗病。

(2)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薯播种。

(3)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

(4)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

(5)其他方法参见绿豆立枯病。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番茄青枯病

英文名

Tomatosouthernbacterialwill

异名

番茄细菌性枯萎病,

病原

青拈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lh,属细菌。

寄主

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烟草、芝麻、花生等。

危害

高温多湿季节的重要病害,发病突然。温棚栽培主要为害秋延后或秋冬茬栽培番茄。靑枯病发病急,蔓延快,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成片死亡,使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分布

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苗期一般不发病,定植后植株长至30cm高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顶部嫩梢及叶片白天蔫萎下垂.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几天后,全株叶片也缺水蔫萎下垂,7天左右植株枯死_田间湿度大时,致死时间长些,若遇上土壤干燥,气温增高,病株蔫萎致死时间更短。死时植株仍然保持绿色,仅叶片色泽变淡,枝叶下垂。发病株下部茎表皮变得粗糙,有时会长出不定根。用小刀横切茎部,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用手挤压切口处,可见到溢出污浊的菌液。发病中心株在田间呈不均匀多点分布,还会扩大侵染范围,感染相邻健康株。

病原物

(1)形态:短秆状,单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mx(0.5-0.8)m,极生鞭毛1~3根。(2)特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从10~40℃均可生长,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30℃,耐pH值6~8,最适pH值6.6。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甚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

发生因素

(1)环境:髙温高湿易诱发青枯病发生。连阴雨天过后天气转啃,易引起病害流行。(2)栽培:病菌适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存,当土壤含水董达到25%时,有利于诱发青枯病,土温25弋病菌开始活动,活动最盛,田间会出现发病髙峰a幼苗不壮,多年连作,中耕伤根,低洼积水,控水过重,干湿不均,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适宜生产上推广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主要有毛粉802和西粉3号等品种,以及近年新育成的抗青19号,夏星、粤红玉、L402、洪抗1号、2号,28A,蜀早3号,湘番茄1号,秋星,湘引等。②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及豆科作物连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③选择无病地育苗。夏秋育苗采用遮阳育苗t④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施石灰750~1500kg/hm2,调节土壤酸碱度。⑤采用高畦种植,幼苗定植时不宜过深,避免培土过高。中耕时要避免伤根。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生物菌肥。⑦喷100mg/kg的硼酸液,进行根外追肥,以促进维管束生长,提髙抗病力》⑧忌大水漫灌,以防积水伤根。(2)药剂防治:①康地蕾得是一种以防治植物青枯病为主的、广谱、多功能生物农药,可以采取浸种,定植初期苗床泼浇,发病初期进行灌根,用药量30~45kg/hm2。②发病初期喷3%中生菌素600~800倍液。③发病初期灌50%敌枯双WP800-HM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4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WP4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400~500倍液,或50%琥乙磷铝WP400倍液,或25%络氨铜AS500倍液。隔7天灌根I次,连续灌2~3次。

白芝麻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生产中,白芝麻青枯病非常普遍,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如下:

一、发病条件

白芝麻青枯病,主要是由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引起的,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流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连作田块病情更重。发病高峰,常在炎热的7~8月份,暴雨过后,温度骤然升高,病害则易于发生和流行。

二、危害症状

白芝麻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受害植株根茎外部,呈黑褐色条斑,内部维管束呈褐色,有细菌溢浓渗出,干燥后变成漆黑晶亮颗粒。发病初期,病株似缺水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几天后叶片从顶部向下,急剧萎蔫,老叶挂垂,继而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后,叶脉呈墨绿条斑,有时纵横交错,结成网状,迎光透视,其中心呈油渍状。蒴果受害后呈水渍状病斑,并且逐渐变成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使病蒴瘦缩,进而使种子瘦瘪,失去发芽能力。

三、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良种并与非茄科、非豆科作物,进行三年轮作。

2、白芝麻不耐水渍,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如遇到大雨、暴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

3、增施有机肥,尤以钾肥为佳。

4、及时拔除、销毁或深埋病株。

(二)化学防治

1、用石灰水1份、石灰粉15份,进行病穴消毒。

2、在播种前,用百菌清进行土壤处理,预防效果较好;或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每亩用3%甲酚愈创本酚50毫升加50%多菌灵丹100克,兑水50千克喷施。

怎样区分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如何综合防治?


番茄枯萎病又叫萎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番茄青枯病又叫细菌枯萎病,它的病原菌是细菌。

番茄枯萎病是全国棚室番茄上的重要病害。番茄青枯病是南方茄科蔬菜上的重要病害,但近年来在北方棚室番茄生产中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番茄枯萎病一般在花期或结果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变黄,以后萎蔫、干枯、下垂而死亡。有时半边发病干枯,半边正常。病株根部变褐,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时,病株茎基部产生粉红霉。

番茄青枯病苗期一般不发病,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先是顶部叶片萎垂,继而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病株最初白天萎蔫,晚上恢复正常,土壤干燥、气温高,2-3天病株枯死,在气温较低、土壤含水量较大或连日阴雨的条件下,病株可持续一周左右才枯死。但枯死植株仍保持绿色,横切其新鲜基部,可见木质部变紫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粘液渗出,这是番茄青枯病的主要特征,可与番茄枯萎病相区别。

番茄枯萎病综合防治方法:①实行3―5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②选用适合棚室栽培的抗耐病品种苏保1号、双抗4号等。③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的0.1%的60%多菌灵盐酸盐加0.1%平平加冷浸1小时后清水漂干净催芽播种,或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④采用无菌新土育苗或旧床土消费,每平方米床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加细土4-5千克拌匀,1/3药土撒于床内,2/3药土作覆盖用土。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10%双效灵Ⅱ2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药液,5―7天1次,连灌3-4次。

番茄青枯病综合防治方法:①实行与非茄科蔬菜的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非专业菜区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②选用抗病品种杂优1号、3号,抗青19号、2号,蜀早3号,湘引,早抗1号、中抗1号等番茄,对青枯病有一定的抗病能力。③利用抑菌土和土壤添加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施用土壤添加剂S-H,可产生对青枯病菌杀菌的物质,使土中病菌的浓度迅速降低,具有抑菌效果。在整地时每亩施用50-100千克石灰,使土壤显微碱性,有一定的抑菌和防病作用。④培育无病壮苗。选无病土育苗,如用旧苗床,则换新土或土壤消毒,每33平方厘米用50倍福尔马林液2-2.5升,再用塑料薄膜或草帘等覆盖1周后翻土2次,使药液充分挥发后播种。⑤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定植时大苗浸根。⑥药剂防治。田间发现零星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在穴内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防止病害蔓延。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50%敌枯双5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毫升,隔7-10天1次,连续灌3-4次。

菊花怎么养青枯病的防治


菊花青枯病为菊花常见病害之一,

一、为害症状:整株染病地上部叶片打蔫,持续3-5日后,底叶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溢出污白色菌脓,病块根也可从裂缝流出菌脓。该病的病程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别于病程长的枯萎病。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Ralstonia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覆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三、发病特点:病菌在病部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有机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适合时机,就常从根颈部伤门侵入,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其变褐腐烂,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该菌主要靠带曹株传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农具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精心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3)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史密斯桉苗木青枯病的防治


史密斯桉为桃金娘科桉属高大乔木植物,速生树种,干形通直圆满,树高可达40~45米,胸径可达1.0~1.5米;桉叶含油量高,桉叶油质量好,材质好,是很好的提炼精油、造纸和建筑用材树种。

青枯病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是一种系统性维管束病害,寄生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危害史密斯桉幼苗和1~2年生幼树。幼苗发病初期一般产生萎蔫,随后出现叶枯,病株根部出现坏死,呈水渍状有臭味,横切后出现乳黄色的溢脓,皮层和木质部均出现上述症状。

幼树发病时,急性症状为:病株叶片萎蔫,失绿,不脱落,茎、枝、干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条斑,木质部渐变黑褐色,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坏死,表面有乳黄色或浅白色的菌溢脓产生,一般只需7~20天导致全株死亡。慢性病症为:一般为植株发育不良,较矮小,下部叶片变紫红色,且渐向上发展,导致叶片全部脱落,部分枝条出现不规则变褐或坏死,部分根系出现细菌性溢脓。一般3~6个月导致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与改善营林措施,控制病苗上山;整地时深翻暴晒,杀死病菌,适当施足不带菌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抗病性。

2、发病期及时清除并烧毁病株,开沟隔离,防止病害在林地土壤中蔓延。营造混交林,增强遗传抗病力。

3、青枯病的发病时间为4~11月,高温多雨的7~8月为高峰期,在此期间,注意大地内开沟排水,加强通风,控制密度。此外,在播种造林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在病害发生地和周围用生石灰消毒。

4、对病株喷洒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

马铃薯早死病如何防治


VerticilliumdahliaeKleb.称大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老熟后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大小25—215×21—69(μm)。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终透明,孢子梗上每轮具2—4根小枝,大小13.7—21.4×2.3—2.7(μm),每小枝上顶生1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1.5—3.0(μm),能形成微菌核。

为害症状

又称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复叶枯死,不脱落。根茎染病初症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褐变,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字半圆形变色环。

发生规律

该病是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残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病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此外有报道V.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也可引起该病。

防治要点

(1)选育抗病品种如国外的阿尔费、迪辛里、斯巴恩特、贝雷克等品种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3)播种前种薯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

(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

(5)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可浇灌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一300倍液,每株浇灌1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马铃薯小叶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小叶病病原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PotatovirusM简称PVM,称马铃薯M病毒。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为害症状

由植株心叶长出的复叶开始变小,与下位叶差异明显,新长出的叶柄向上直立,小叶常呈畸形,叶面粗糙。发芽后生长初期病症较明显,本病多发生在农户自行留种的田块,经组织培养脱毒的田块发病少。

发生规律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要点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

(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马铃薯疮痂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疮痂病,危害马铃署块茎,块茎表面出现近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或斑块,手摸质感粗糙,一般分为两种发病症状,分别是网纹状病斑和裂口状病斑(容易被误认为马铃薯粉痂病)。通常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招致一定的经济损失。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最初在块茎表面产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大斑,以后病部细胞组织木栓化,使病部表皮粗糙,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呈疮痂状,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匍匐茎也可受害,多呈近圆形或圆形的病斑。

病原

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发病因素编辑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病菌从薯块皮孔及伤口侵入,开始在薯块表面生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或合并成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凹入,边缘凸起,表面显著粗糙.呈疮痂状。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土中容易发病。一般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薯块留种,种薯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2小时,浸种后再切成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2、选择保水性好的土地种植,特别是秋马铃薯应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可减轻发病。3、实行轮作:除萝卜等根菜类外,与其他作物都可轮作。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也有防病作用。

马铃薯癌肿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癌肿病,中文名:内生集壶菌或马铃薯癌肿菌,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产生癌肿病变。

病原Synchytriumendobioticum(Schulbersky)Percival称内生集壶菌或马铃薯癌肿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内寄生,其营养菌体初期为一团无胞壁裸露的原生质(称变形体),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当病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整个单胞菌体的原生质就转化为具有一个总囊壁的休眠孢子囊堆,孢子囊堆近球形,大小47×100一78×81(μm),内含若干个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锈褐色,大小40.3—77×31.4—64.6(μm),壁具脊突,萌发时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游动孢子具单鞭毛,球形或洋梨形,直径2—2.5Pm,合子具双鞭毛,形状如游动孢子,但较大。在水中均能游动,也可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很强,甚至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通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经过生长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可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进行重复侵染。并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和增生。在生长季节结束时,病菌又以休眠孢子囊转入越冬。病菌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在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12—24℃的条件下有利病菌侵染。本病目前主要发生在四川、云南,而且疫区一般在海拔2000m左右的冷凉山区。此外土壤有机质丰富和酸性条件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国云南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

(3)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6)及早施药防治坡度不大、水源方便的田块于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浇灌;在水源不方便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60L,有一定防治效果。

马铃薯病毒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nm,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100000一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71畴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马铃薯S病毒(Potatovirus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nm,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马铃薯A病毒(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体外存活期12—18小时。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01eafr011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nm。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麓婊?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为害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发生规律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要点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

(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马铃薯青枯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