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高粱弯孢霉穗腐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高粱弯孢霉穗腐病主要为害穗部。初在高粱谷粒上现褐色至黑色坏疽,湿度大时布满黑色绒毛状菌丝和分生孢子。染病的籽粒收获过程中易粉碎,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且可能产生毒性物质。繁种高粱活性下降,严重的影响发芽率。

病原

Curvularialunata(Walker)Boedijw.称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形态特征参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及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高粱穗部。尤其在高粱开花后籽粒成长期,若连续阴雨,易发病。有些已成熟的籽粒也不能幸免。病穗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散。生产上春高粱易发病。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株、种子、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翌年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发病适温22—28℃。在发病期间降雨多,相对湿度大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实行3—4年以上轮作。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等微生物肥料。如5406菌肥,可减轻发病。

小编推荐

高粱炭腐病如何防治


高粱全生育期均可发病。感染此病可引致苗枯或根茎炭腐。根部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变黑,内部组织崩溃,皮层腐烂并延及侧根。茎秆染病植株提早成熟,穗小粒秕,遇风易折倒。茎秆内部组织崩解后,残存维管束,其中有大量黑色菌核。我国高粱各产区均有发生。

病原

Macrophominaphaseoli(Maubl.)Ashby称菜豆壳球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初埋生,分散,直径89—275um;产孢细胞葫芦形,无色,大小5—13×4—6(u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16—32×5—10(um)。菌核黑色,坚硬,直径5—100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引起幼苗或成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高温多湿、地势低洼及土壤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高粱顶腐病如何防治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成株顶部叶片染病表现失绿、畸形、皱褶或扭曲,边缘出现许多横向刀切状缺刻,有的沿主脉一测或两侧的叶组织呈刀削状。病叶上生褐色斑点,严重的顶部4—5片叶的叶尖或整个叶片枯烂。后期叶片短小或残存基部部分组织,呈撕裂状。有些品种顶部叶片扭曲或互相卷裹,呈长鞭弯垂状。叶鞘、茎秆染病致叶鞘干枯,茎秆变软或淬倒。花序染病穗头短小,轻的部分小花败育,重的整穗不结实。主穗染病早的,造成侧枝发育,形成多头穗,分蘖穗发育不良。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粉红色霉状物。

病原

Fusarium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Wr.Reink.称亚粘团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6天菌落粉白色,中央浅紫色,气生菌丝长2—3mm,絮状。小型分生孢子长卵形至拟纺锤形,不串生,多聚集成疏松的假头状粘孢子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细直,顶胞渐尖,足胞明显,具2—5个分隔,多3个分隔,2隔者大小20一32.5×2.0一2.8(um),3隔者5.5—48.8×2.5—3.0(um)。产孢细胞为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单瓶梗或复瓶梗。培养10—12天后产生大型分生孢子。菌丝上形成厚垣孢子,顶生或侧生,单生或串生,椭圆形或近球形,浅褐色,大小5.2一l0×4.8—6.4(um)。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谷子、水稻、小麦、燕麦、薏苡等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株、种子、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翌年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发病适温22—28℃。在发病期间降雨多,相对湿度大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实行3—4年以上轮作。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等微生物肥料。如5406菌肥,可减轻发病。

玉米枝孢穗腐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及时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10)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生物防治

(1)浸种剂:

80%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2)发病时喷施:

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

(3)药土: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

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

化学防治

(一)拌种剂:

用种子重量用种子0.2%的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拌种,堆闷24~48小时后播种。

用种子重量0.4%的50%萎锈灵或50%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

拌种方法: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

提倡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5%根保种衣剂拌种、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

(二)药土:

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

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

(三)喷施用药: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视病情防治1~2次,重点喷施穗部。

如何防治草坪喙孢霉叶枯病


该病又叫云纹斑病,病原为喙孢属(Rhynchosporiumspp.)喙孢霉叶枯病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是我国常见病害之一。据贵州报道,主要危害羊茅、早熟禾、鸭茅、黑麦草和翦股颖等多种草坪草。

一、症状表现: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叶呈煮熟水浸状,有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后期叶片枯萎死亡,干后呈云纹状。早熟禾、黑麦草上常为长条形、不规则形褐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两端有与叶脉平行的深褐色坏死线,中间枯黄色至灰白色。病斑上有霉层产生。后期多个病斑汇合呈云纹状,病叶常由叶尖向基部逐渐枯死。叶鞘病斑可绕鞘一周,导致叶片枯黄死亡。

二、发病规律:病原菌喜冷凉,生长适温为20-12℃,夏季高温干旱不利病害发生,秋季病情又会加重。在贵州发病期为5~10月,高峰期6月中旬和8月底9月初。该菌寄生专化性强,禾草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草坪管理不当,修剪不及时,都会使病情加重。

三、病害防治:

(1)把好种子关,播种抗病和耐病的无病种子,提倡不同草种或品种混合种植。

(2)适时播种,适度覆土,加强苗期管理以减少幼芽和幼苗发病。合理使用N肥,特别避免在早春和仲夏过量施用,增加P、K肥。

(3)浇水应当在早晨进行,特别不要傍晚灌水。避免频繁浅灌,要灌深、灌透,减少灌水次数,避免草坪积水。

(4)及时修剪,保持植株适宜高度。如绿地草坪最低的高度应为56cm。

(5)及时清除病残体和修剪的残叶,经常清理枯草层。

(6)化学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重量0.2%~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草坪发病初期用必菌鲨、25%敌力脱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喷药量和喷药次数,可根据草种、草高、植株密度以及发病情况不同,参照农药说明确定。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防治方法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主要发生于中国辽宁。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危害叶片,从叶尖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叶片,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叶片干枯其上布满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状。

为害症状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接菌)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危害叶片,从叶尖开始慢慢蔓延至整个叶片,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叶片干枯其上布满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状。

传播途径

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

发病条件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病。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注意玉米田通风。

(2)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

(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其他方法参见小麦灰霉病。

高粱链格孢叶斑病如何防治


高粱链格孢叶斑病,叶片染病后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相同的长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浅褐色,放大时可见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田块,植株提前枯死。

为害症状

叶片染病后形成不规则、大小不相同的长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浅褐色,放大时可见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的田块,植株提前枯死。

病原特征

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直或稍弯曲。分生孢子3~6个串生,梭形、椭圆形、卵形、倒棒状,形状不一致,褐色至淡褐色,无喙或喙短,喙长不超过孢子的1/3,分生孢子光滑或具瘤,孢痕明显,大小为13~68×7~13微米,具横隔膜1~7个,多为4~5个,隔膜处缢缩,纵隔膜0~3个。喙大小为0~20.8×0~5.2微米,分隔数0~1个。在病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4根丛生,淡褐色至褐色,顶端细胞色淡或上下色泽均匀,多屈曲状,少数直,不分枝或少有不规则分枝,孢痕明显,基细胞膨大,具2~8个分隔。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但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玉米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利于该病扩展。

防治方法

(1)培育、选择抗病品种。

(2)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

(3)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5天1次,防治2~3次。

草坪腐霉枯萎病如何防治


草坪腐霉枯萎病(Pythiumdiseases),又称油斑病、绵腐病或者絮疫病,是冷季型草坪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如土壤含氮量高或碱性强,易加重病害的发生,严重时能在一夜之间毁坏大面积的草坪,对景观效果破坏较为严重。

症状该病能侵染草坪的各个部位,从种子到成株都会受害,染病时间越早,危害越大。种子萌发时如感染此病,胚芽会发霉而不能出苗;如出苗后染病,会使幼苗猝倒;成株后发病,在早晨有露水或大雨过后的清晨,草坪病株上离地面2-3厘米处可见一层绒毛状的白菌丝,干燥后菌丝体消失。叶片枯萎失水后变成干稻草色,形成一个个枯死圈。这时如果修剪或灌水,将加速病毒传播,导致大面积的草坪染病,严重时植株腐烂枯死,危及整块草坪。

发病规律高温高湿、草坪积水是腐霉菌侵染和发病的最适条件,该病的主要危害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高温高湿季节,特别是在7月中下旬,8月上旬发病尤为严重。

防治措施1.建立良好的立地条件在建植草坪前要注意平整土地,防止草坪积水,所植草坪要有20-30厘米深的优质土层,深耕后,应清除石块等杂质,做到质地一致,床面整成龟背形,使排水畅通;草坪面积过大时,应设置积水井埋管排水,尽量减少地表积水,防止草坪受涝。

2.选择抗病品种冷季型草坪中各品种的特性不一,早熟禾对腐霉病的抗性较强、草质好,但成坪慢,幼草期与杂草竞争能力太弱;黑麦草色泽好,只要密度合适,草坪也较细腻,管理粗放,成坪快,但易感染该病;高羊茅的特性和黑麦草相似,但草质粗,抗该病能力和黑麦草相近,也为易感病品种。因此,在建植草坪时,最好采用混播方式:即以早熟禾60%、黑麦草15%、高羊茅25%的比例进行搭配混播,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有利于防治腐霉枯萎病,又能使草坪质量好、成坪快、成本低。另外,草种在播种前可选用杀毒矾、代森锰锌、消菌灵等800倍液消毒苗床;也可将种子浸泡24小时后,晾干水分待种子表皮稍湿时,用代森锰锌250-500克,拌种500克消毒,对防治前期病害极为有利。

3.合理管理首先做到均匀施肥,看草坪的颜色、土壤肥瘦、草坪密度及草龄长短来定施肥。对旺长草坪宜少施,颜色发黄、土壤贫瘠、4年以上的衰老草坪宜多施,在施肥时做到春季增施磷钾肥,以增强坪草的抗逆性。其次是合理浇水,避免夜间或傍晚灌水,定期对草坪打孔、梳草,防止土壤板结,提高浇水后土壤的保水能力。在病害高发季节,灌水尤其要注意不能积水而诱发病害大面积发生。

4.抓住四次喷药时期第一次喷药在5月上中旬,第二次喷药在6月上旬或中旬,第三次喷药在7月中旬,第四次喷药在8月中旬,喷施的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倍液,两者交替使用,预防效果会更好。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如何防治


丝核菌侵入玉米果穗后,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粉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

传播途径

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越冬。该菌大多为表面生。

发病条件

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及时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10)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11)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12)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

二、生物防治:(1)浸种剂:80%抗菌剂402水剂50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2)发病时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3)药土: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三、化学防治:(一)拌种剂:用种子重量用种子0.2%的10%二硫氰基甲烷(浸种灵)拌种,堆闷24~48小时后播种。用种子重量0.4%的50%萎锈灵或50%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拌种方法: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提倡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5%根保种衣剂拌种、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二)药土: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螟丹粉剂+30份干细土干旱缺水地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防效80%左右(三)喷施用药: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重点喷施穗部。

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防治方法


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出现似缺水状的萎蔫,病苗皮层、维管束呈褐色水渍状,细根软化并腐烂。成株染病叶片下垂稍卷曲,老叶片黄化,从叶尖端和叶缘开始干枯。根部染病根、根冠部变褐腐烂。

病原

Periconiacircinata(Mangin)Sacc.称高粱黑葱花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2—3根束生或单生,褐色至深褐色,壁厚,大小l50—300×6—8(um),近顶端旋转状,顶端细胞膨大,上面生3个产孢细胞,顶端细胞能分裂,每分裂1次,形成1个产孢细胞,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密集成头状,黑色,球状,表面光滑或有刺,直径12—27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是腐生菌,能诱发植株地上部或根部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加强管理,密度适当,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地种植高粱。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排水要及时,严禁大水漫灌。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如何防治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又称小麦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冬麦或春麦区均有发生,而春麦区流行频率最高。

发病症状

小麦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是取普遍,为害最重。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发病轻的可萌发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根腐、茎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一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镒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叶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很多椭圆形、浅褐色至褐色小斑,大小1至几mm。拔节后至成株期显症,产生典型的浅褐色、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0.5—1%(c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枯黄色,其上常生长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或其它第二寄生物,外围淡褐色,其上可见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扩展快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部分或全叶干枯。此外有些品种上可产生椭圆形深褐色小斑,长约1cm。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病颖上菌丝侵染种子后,胚部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胚粒,种了瘦秕。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次基部叶鞘等中位发病。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的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潜育期仅几天至七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气温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春麦迟播或冬麦早播羁期易发病,种植过密发病重。在田间管理上凡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翻、中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则发病轻、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4)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5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小麦用三唑酮拌种影响小麦出苗严重的地区或品种,提倡用三唑酮与增产菌混用拌种可消除三唑酮对小麦出苗影响,用量每100kg麦种用三唑酮按种子量有效成分0.02%—0.03%,增产菌40—60g,增立菌代谢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中,含有类似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成分,可解除三唑酮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

②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③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木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如何防治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是一种针对玉米发作的真菌性病害。病发时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导致玉米减产。为害的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和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病害症状

T型雄性不育系被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果穗后,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别于小斑病菌O小种。T小种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叶片上的病斑大小为10~20×5~10(mm),苞叶上产生直径2cm的大型中央黄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斑,四周具明显中毒圈,病斑上有霉层。

病原特征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ikadoetMiyake、Drechsleramaydis(NisikadoetMiyake)Subram.Jai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异名:Oph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276~443微米,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大小124.6~183.3×22.9~28.5微米。每个子囊内有4个或3个或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327.3×6.3~8.8微米,萌发时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病叶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具隔膜3~18个,一般6~8个,大小80~156×5~10微米。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弯向一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一般6~8个,大小14~129×5~17微米,脐点明显。该菌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传播途径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掖单4号、掖单2号和3号、沈单7号、丹玉16号、农大60、农大3138、农单5号、华玉2号、冀单17号、成单9号和10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号、冀单30号、冀单31号、冀单33号、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l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鲁玉16号、鄂甜玉11号、鄂玉笋1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陕玉911、西农11号等。(2)加强农业防治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1-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草坪喙孢霉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又叫云纹斑病,病原为喙孢属(Rhynchosporiumspp.)喙孢霉叶枯病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是我国常见病害之一。据贵州报道,主要危害羊茅、早熟禾、鸭茅、黑麦草和翦股颖等多种草坪草。

一、症状表现:主要危害叶片、叶鞘。病叶呈煮熟水浸状,有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后期叶片枯萎死亡,干后呈云纹状。早熟禾、黑麦草上常为长条形、不规则形褐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两端有与叶脉平行的深褐色坏死线,中间枯黄色至灰白色。病斑上有霉层产生。后期多个病斑汇合呈云纹状,病叶常由叶尖向基部逐渐枯死。叶鞘病斑可绕鞘一周,导致叶片枯黄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规律:病原菌喜冷凉,生长适温为20-12℃,夏季高温干旱不利病害发生,秋季病情又会加重。在贵州发病期为5~10月,高峰期6月中旬和8月底9月初。该菌寄生专化性强,禾草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草坪管理不当,修剪不及时,都会使病情加重。

三、病害防治:

(1)把好种子关,播种抗病和耐病的无病种子,提倡不同草种或品种混合种植。

(2)适时播种,适度覆土,加强苗期管理以减少幼芽和幼苗发病。合理使用N肥,特别避免在早春和仲夏过量施用,增加P、K肥。

(3)浇水应当在早晨进行,特别不要傍晚灌水。避免频繁浅灌,要灌深、灌透,减少灌水次数,避免草坪积水。

(4)及时修剪,保持植株适宜高度。如绿地草坪最低的高度应为56cm。

(5)及时清除病残体和修剪的残叶,经常清理枯草层。

(6)化学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重量0.2%~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草坪发病初期用必菌鲨、25%敌力脱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喷药量和喷药次数,可根据草种、草高、植株密度以及发病情况不同,参照农药说明确定。

《高粱弯孢霉穗腐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