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质根植物如何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麦(镰刀菌)根腐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分布在全国各地,东北、西北春麦区发生重,黄淮海冬麦区也很普遍。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成为我国麦田常发病害,发病率205—60%,减产10%—50%或更多。苗期染病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在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死。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病原FusarimgraminearumSchw.称禾谷镰孢、F.av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W.G.Smith)Sacc.称黄色镰孢。是多元性复合侵染的病害。黑龙江检测出5种真菌,其中蠕孢占77%,镰刀菌占23%。重庆地区小麦根腐病病菌种类较多,重庆植保站和西南农大在当地巴麦18和绵阳11号病组织和带菌种子上分离出Fusariumoxysporum(尖孢镰孢)、F.moniliforme(串珠镰孢)、F.culmorum(黄色镰孢)、F.graminearum(禾谷镰孢)、Botrytiscinerea(葡萄孢)、Gerlachianivalis(雪腐格氏霉)、Alternariatriticna(链格孢)、Rhizopusnigricans(根霉)等11种。回接后致病力强的有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均可引起冬小麦根腐病。内蒙西部春麦区主要病原有Fusariumsp.称镰刀菌、Rizoctoniasp.称丝核菌和Bipolarissp.称平脐蠕孢根腐菌、Gaeumanomycessp.及Alternariasp.等,引致春小麦根腐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该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生产上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致苗期发病。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安侵染源多则发病重;在种子带菌为主的条件下,种子被害程度较其带菌率对发病影响更大;播后温度由10℃上升到20℃时,该病分生孢子萌发快,萌发率高,高于22℃萌发率明显下降,35℃停止萌发。菌丝生长温限4—37℃,菌丝生长pH范围为pH2.7—10.3,产孢温限11—35℃,适温为20—24℃。生产上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易发病,土质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春小麦可选用龙麦23号、龙辐麦7号。冬小麦可选用西农881、秦麦2号、12号,西农1376等抗根腐病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3)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4)播种前用万家宝30g加水3000g拌20kg种子,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卫福合剂、58%倍得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80%喷克可湿性粉剂,按种了重量的0.2%—0.3%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

(5)成株开花期喷洒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6672用药100g,对水75kg喷洒。

(6)小麦起身期在施用一定的有机肥基础上,结合喷施植物动力—2003,10ml对清水10kg喷雾,促进根系发育,增产效果显著。也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喷洒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一次。(7)提倡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m2用50g,对水20—30L喷施,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小编推荐

小麦根腐病如何防治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

为害症状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

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与球霉病,颖枯病和叶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发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夕卜,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此种种子叫“花斑粒”。

发病原因

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ItoetKurib.)Drechsl.根腐病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根腐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成株期叶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S曲线型,初期病情增长缓慢,中期发展迅速,后期平稳。叶部病情与病菌密度、气象条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关。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

分布范围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作物和30余种禾本科杂草。病菌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致病力有差异,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根腐病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麦田缺氧植株早衰,抗病力下降,发病重;叶片龄期愈长,抗病力愈低,小麦抽穗后出现高温、多雨的潮湿气候,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加重。黑龙江春麦区小麦抽穗后正进入雨季,雨湿条件对根腐病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因而成为这一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华北、西北麦区由于湿度低、为害轻。根腐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春麦区播种过迟,冬麦区播种过早以及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成株期叶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S曲线型,初期病情增长缓慢,中期发展迅速,后期平稳。叶部病情与病菌密度、气象条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关。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

侵染过程

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大气相对湿度98%以上,只要温度适合即可萌发侵染,病菌直接穿透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时,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形成球形附着胞,穿透叶角质层侵入叶内;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芽管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在25℃下病害潜育期5天。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病叶丧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叶枯死亡。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病种胚内越冬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附着种子表面越冬越夏,成为初次发病的侵染源。如病残体腐烂,体内的菌丝体随之死亡;土壤中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的病菌,当种子发芽时即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枯和苗腐。

病害循环

春麦区,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当气温回升到16℃左右,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穗内,为害种子,成黑胚粒。在冬麦区,病菌可在病苗体内越冬,返青后带菌幼苗体内的菌丝体继续为害,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特点

小麦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24—28℃C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重茬地块发病逐年加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3、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如何防治杜鹃根腐病


根腐病对杜鹃是严重威胁,其发病率虽不高,但杜鹃感染后死亡率很高。所以,在杜鹃的栽培管理中必须重视对根腐病的防治。

根腐病多发生在杜鹃的根茎部位,因为,根茎部位因阳光照射不足往往会很潮湿,半知菌类镰孢霉活动频繁。半知菌类镰孢霉一旦侵入杜鹃皮层,不久即会引起其腐烂:根部出现水渍状褐斑,腐烂脱皮,木质部呈黑褐色,树皮逐渐呈灰白色,并逐步蔓延,进而扩大到树干,使整个皮层坏死,造成养分及水分输导阻断,植株顶端嫩叶逐渐干枯,并自上而下?植株萎蔫失水,导致死亡。

防治杜鹃根腐病,可采取以下措施:半知菌类镰孢霉存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数年内遇合适寄主仍有浸染力。凡湿度大、温度高的碱性土壤,均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蔓延,故当杜鹃确定患根腐病后,应及时对死株及盆土进行处理。对邻近的植株可先用0.1%高锰酸钾浸泡或淋洗全株,然后用净水冲洗后再上盆,盆土可事先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喷洒。应注意改善场地的通风条件,增加光照,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每年5月份用200倍液甲基托布津涂抹于主干进行防治,每7-10天涂抹1次,连续涂抹3次。

甜椒镰刀菌腐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椒镰刀菌腐烂病发生在幼苗、叶、茎和果实等部位,尤其在叶片上发生普遍。幼苗发病,子叶上生银白色小斑点,呈水渍状,后变为暗色凹陷病斑。

幼苗受侵常引起落叶,植株死亡。成株上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黄绿色的小斑点,后扩大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且稍隆起、中部颜色较淡稍凹陷、表皮粗糙的疮痂状病斑。病斑常联在一起,所以在叶片上有的仅具有几个大病斑,直径达6mm。如叶片上病斑多时则病斑较小,此时植株受害最重。

受害重的叶片,叶缘、叶尖常变黄干枯、破裂,最后脱落;如病斑沿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片变为畸形。茎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的条斑,后木栓化隆起,纵裂呈溃疡状痂斑。叶柄和果梗上病斑,大体与茎上病斑相似。果实上初生黑色或褐色隆起的小点,或为一种具有狭窄水渍状边缘的泡疹,逐渐扩大1-3mm,隆起的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斑。病斑边缘有裂口,开始时并有水渍状晕环,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液溢出。

发病条件病原细菌

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也可以借带菌种子作远距离传播。病菌又可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有资料证明病组织中的细菌在消毒土壤中可存活9个月之久。

病菌接触叶后从气孔侵入,在细胞间隙进行繁殖发育,故使表皮细胞层增高,所以病斑边缘常稍隆起。又由于寄主细胞被分解,造成孔穴而凹陷,孔穴中充满了细菌,溢出以后成为菌脓。病原细菌借雨水反溅或昆虫作近距离传播。

病菌多发生于7-8月份高温多雨的季节,在暴风雨后由于伤口的增加,也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和侵染,病害发生严重。在长期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状而迅速扩展为叶缘焦枯斑或叶片上形成多个小斑点而大量脱落。本病的潜育期随温度下降而延长。一般叶片在适温(27℃)潜育期为3-6天,果实上大约5-6天。

防治方法

1、采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株或无病果上留种。如种子带菌应进行种子消毒,其方法除温水浸种和硫酸铜液处理种子外,还可用1:10的链霉素液种30分钟。

2、实行轮作:轮作2-3年,结合深耕,以促使病残体腐解,加速病菌死亡。避免与番茄轮作。定植后注意松土,追肥,促进根系发育,雨季时注意排水。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波尔多液(1:1:200)或200ppm农用链霉素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每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4、种植抗病品种:重病区可考虑选栽较抗病的品种,一般灯笼椒比较感病。

黍稷根腐病如何防治


黍稷根腐病症状侵害幼苗的根部,引起死苗,多发生在幼苗的2—4叶期。发病初期病苗变黄色或深紫色,根部变褐,不久即萎蔫枯死,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

病原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和Fusariumnioale(Fr.)Ces.var.setariaeYuetLou称雪腐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F.monilifore

形态特征

F.nioale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或成粘孢团,粘孢层肉色至蜜黄色。分生孢子桔瓣状,顶胞三角形,楔形,0—4个隔,大小5.8—34.5×2.1—6(Ftm),多为1—3隔,大小11—23.4×3.1—4.4(um)。此菌有人主张移入Gerlachia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是土传病害。一般5、6月气温低、多雨的年份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选择高燥易排水的地块栽培谷子。

(3)播种前药剂拌种。

如何防治香榧紫色根腐病


分布与危害

紫色根腐病分布于世界温带地区和我国各地。它主要危害松、芒果、蕃薯等100多种树木、果树和农作物,是常见的根部病害。树木(果树)受紫色根腐病病菌危害后,导致植株死亡;蕃薯受紫色根腐病病菌侵害后(当地农民称网筋蕃薯),能使整个蕃薯腐烂。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先是幼嫩的细根染病腐烂,后扩展到粗根。5月初,病根表面布满紫褐色网状菌丝束或绒布状菌丝体。后期,菌丝体中有紫褐色颗粒状小菌核。病根皮层腐烂,容易剥落。病根木质部也呈紫褐色。病害扩展到根颈部后,菌丝体继续向上蔓延,裹着干基。病株随着根部腐烂的加重而逐渐枯死。

香榧树树龄在50年以上,如侵染紫色根腐病病菌后,也不易引起植株枯死,但会出现不正常的落叶;树龄在20年-50年的香榧树,感染紫色根腐病病菌后,当年或数年时间,部分植株会枯死;香榧树的幼树或刚造林的苗木,侵染紫色根腐病病菌后,数月或当年植株就会枯死。

病原

真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中的紫色卷担菌[Helico-basidiumpurpureum(Tul.)pat.]。菌丝体在病根周围集结成菌膜或菌索,紫红色。担子无色,圆筒形,有三个隔膜。无性世代常形成菌核Rhi-zoctoniacrocorumFr.。

病菌以菌丝体、菌束或菌核随着病根在土壤里越冬。菌核在土中可成活多年,当环境适宜时,发生菌丝体,侵染树木(果树)幼根,遂使根部腐烂。菌丝束能在土中或地表蔓延,当接触到健康树木(果树)根部后即直接侵入。同时,病菌通过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或病残组织的转移也会传染。

发生规律

病害在4月发生,整个生长季节都可感病,7-8月份仍是发病盛期。病害在低洼潮湿、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一株树先发病后,它就成为该病害的发病中心。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


(一)病原与症状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又称镰孢根腐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桃红色。病菌产生2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多细胞,有3个隔膜,具明显脚胞,大小28.9~42.lmX4.6~6.2m,可产生厚垣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纺锤形,偶有分隔,大小9.2~14.5mX5.2~5.9m。

此病主要侵染根部,发病初期根部产生水渍状褐色坏死斑,严重时整个根内部腐烂,仅残留纤维状维管束,病部呈褐色或红褐色。湿度大时,根茎表面产生白色霉层(即为分生孢子)。由于根部腐烂病株易从土中拔起。发病植株随病害发展,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由外向里逐渐变黄,最后整株枯死。苜蓿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常见病害之一,我国主要分布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和北京等地区。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根腐病为土壤习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和湿度,根腐病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土壤湿度大,地下害虫发生多,连作地块往往发病较重。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Affinity十Z、CW227、CW301、CW400、WL232HQ、WL324等。

(2)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地种植苜蓿。

(3)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及线虫,减少伤口侵染。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生长期适时浇水施肥,促进根系生长。

(5)发病严重的地块可实行3~5年的轮作。

(6)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3炻的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与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后拌种。

(7)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君子兰根腐病如何防治


君子兰在养护过程中易发生根腐病,开始时只是个别根系变褐软腐,地上植株无症状;然后肉质根腐烂,植株在阳光强烈、蒸发旺盛时顶部叶片萎蔫;后期根部腐烂程度加剧,叶片变小、颜色由绿变黄,新叶生出慢而少;最后根部全部腐烂,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全株枯死。

造成君子兰根腐病的病菌多为真菌。该病菌在苗栽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通过栽培操作、雨水传播,多从根系损伤等伤口侵入。土壤带菌、土质通透性差、水肥施用不当、地下虫害严重等都是发病的原因。

君子兰根腐病可以通过消毒盆土及种苗预防,盆土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浇透,种苗栽植前用50%甲基托布布津800倍液浸根系10分钟,晾干后栽培。初发病时可进行化学防治:用80%的402乳油1500倍液或70%敌克松1200倍液灌根,每7至10天1次,连灌2至3次,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灌根时,待盆土稍干时进行,更有利于药效充分发挥。对肉质根已腐烂但地上部分尚未枯死的病株,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先将病株取出,洗净根系上的泥土,用利刀把腐烂部分彻底削除,然后将茎基部浸入0.1%高锰酸钾溶液中30分钟,取出后在伤口处涂抹木炭灰以防腐防感染,之后置于通风处稍晾干,栽前再用B12(医用针剂)原液浸蘸一下;栽培土用2∶5∶1的细河沙、园土、砻糠灰充分混合,再用沸水浇透消毒,冷凉后使用,这种盆土透气性、保温性、保湿性均好,有利于病株栽后再生新根;植株栽入时,要用手把入土部分按紧,使茎基与盆土紧密接触;栽后温度保持20℃至25℃,盆土保持稍润湿即可,不干透不必浇水,一般30至40天即可生出新根。

豌豆尖镰刀菌萎凋病的防治方法


豌豆萎凋病又称尖镰刀菌根腐病,不同于茄类镰刀菌豌豆专化型引起的根腐病。尖镰刀菌侵染引起的萎凋病或称根腐病,发病晚,地上部由下向上扩展,叶片卷曲褪绿后逐渐萎蔫,根部染病呈浅褐色至褐色,接种20天后病株率67%,病情指数30上下。

病原

FusariumoxysporumSchl.f.sp.ptsi(vanHall)Snyder&Hansen.称尖孢镰刀菌豌豆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丝平铺或厚密,正面苍白色或带紫白色,背面米黄色、紫色或兰紫色,菌株培养5天的菌落直径45.5~71毫米。

小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或腊肠形,着生在侧生瓶状小梗上或短的侧生分生孢子梗上的瓶状小梗上。厚垣孢子近球形、淡黄色,大分生孢子是对称型镰刀形,中间宽,向两端渐窄,顶端细胞略呈喙状,多3个分膈,大分生孢子大小22.95~50.1×3.06~4.08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土壤和带菌肥料中或种子上越冬,病菌在±壤中呈垂直分布,主要分布在0~25厘米耕作层,翌年种子发芽时,耕作层病菌数量迅速增多,其初侵染过程是:在接种24小时后,豌豆尖孢镰刀菌从豌豆幼苗根部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根毛和根毛后区均可成功侵染。但各侵染区的情况因细胞壁的木质化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菌丝从根冠、分生区和幼根毛等薄壁细胞组织侵入时,菌丝形态未见异常变化,可从细胞间隙或细胞壁直接侵人,通常菌丝顶端呈锥形,寄主细胞反应亦不明显,有时可见寄主细胞壁内侧原生质有颗粒状抗性物质产生。而当菌丝从伸长区、根毛区、根毛后区及木质化根毛侵入时,通常菌丝顶端明显膨大呈“头状”,附着于寄主细胞壁,后产生一个极细的侵入丝,穿透木质化的细胞壁而进入寄主细胞,当侵入丝进入细胞壁后呈卵形膨大,迅速杀死寄主细胞,后进一步向内部细胞侵入。

初侵入有时可见寄主细胞在菌丝侵入点上产生一个乳状突起,阻止菌丝进入。当菌丝进人寄主体内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时,薄壁细胞亦可直接侵人,木质化细胞在菌丝通过细胞壁时明显缢缩。该病属弱寄生性一环境主导作用发生型病害,病原寄生性不强,寄主植物由于受到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生理生化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致原有的抗性减小而感病,外界条件变化对其发生有明显的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害不会发生,只有在低温、湿度过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才会发病。

防治方法

(1)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不要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改良土壤。

(2)合理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必要时进行中耕,使土壤疏松,创造根系生长发育良好的条件,使豌豆向抗病方面转化。

(3)实行轮作,豌豆根系分泌物对翌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及根系生长有影响,故忌连作。

(4)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香榧紫色根腐病应该如何防治


紫色根腐病分布于世界温带地区和我国各地。它主要危害松、芒果、蕃薯等100多种树木、果树和农作物,是常见的根部病害。树木受紫色根腐病病菌危害后,导致植株死亡;蕃薯受紫色根腐病病菌侵害后,能使整个蕃薯腐烂。

症状

先是幼嫩的细根染病腐烂,后扩展到粗根。5月初,病根表面布满紫褐色网状菌丝束或绒布状菌丝体。后期,菌丝体中有紫褐色颗粒状小菌核。病根皮层腐烂,容易剥落。病根木质部也呈紫褐色。病害扩展到根颈部后,菌丝体继续向上蔓延,裹着干基。病株随着根部腐烂的加重而逐渐枯死。

香榧树树龄在50年以上,如侵染紫色根腐病病菌后,也不易引起植株枯死,但会出现不正常的落叶;树龄在20年-50年的香榧树,感染紫色根腐病病菌后,当年或数年时间,部分植株会枯死;香榧树的幼树或刚造林的苗木,侵染紫色根腐病病菌后,数月或当年植株就会枯死。

病原

真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中的紫色卷担菌[helico-basidiumpurpureumpat.]。菌丝体在病根周围集结成菌膜或菌索,紫红色。担子无色,圆筒形,有三个隔膜。无性世代常形成菌核rhi-zoctoniacrocorumfr.。

病菌以菌丝体、菌束或菌核随着病根在土壤里越冬。菌核在土中可成活多年,当环境适宜时,发生菌丝体,侵染树木幼根,遂使根部腐烂。菌丝束能在土中或地表蔓延,当接触到健康树木根部后即直接侵入。同时,病菌通过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或病残组织的转移也会传染。

发生规律

病害在4月发生,整个生长季节都可感病,7-8月份仍是发病盛期。病害在低洼潮湿、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一株树先发病后,它就成为该病害的发病中心。

马铃薯根腐线虫病如何防治


主要为害根部。严重的植株矮小,地上部黄化,薯块表面产生黑褐色小斑点或褐色溃疡斑,贮藏中病斑扩展后引起腐烂。线虫为害产生的伤口,为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因此线虫发生重的地块会加重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病原Pratylenchuscoffeae(Zimmermarn)Filip.etScher.称咖啡短体线虫和P.vulnusAllenetJense称伤残短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成、幼虫均为圆筒形,蚯蚓状,唇部低且扁平,具很有力的吻针,雌线虫阴门位于虫体后部近尾端处,雄虫尾部发达。伤残短体线虫雌虫长0.46-0.91mm,雄虫较雌虫略短、稍细,形状两型相似,低龄线虫纤细,完全成熟后变宽,吻针15—18um,粗短较强壮,具圆形吻针基球,食道具1中食道球,窄,具瓣,雌虫的阴门位于体后,侧区有等距纵线4条,尾部逐渐变细,末端圆形无侧线,雄虫交合刺小,稍弯。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前者雌成虫把卵产在根组织里,孵出的幼虫在附近为害,每个雌虫产卵20粒左右,温暖种繁殖适温25—30℃,寒冷种为25℃上下,在适温条件下,30一40天完成1代,年生多代。伤残短体线虫从2龄幼虫至成虫期均可侵入根系,其中4龄幼虫和雌成虫是重要侵染阶段,雌虫把卵产在块根里或土壤中,第1次脱皮在卵中进行,产生2龄幼虫,从卵中孵出的幼虫脱3次皮,产生3、4龄幼虫,幼虫在块根里移动和取食,生活历期25—50天,30℃时最短,土壤湿度高不利其成活。

防治方法(1)收获后立即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严格选种,种植无线虫种薯。(3)种植前每667m2施干燥鸡粪150一500kg,有较高防治效果。(4)实行2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5)用20%二溴氯丙烷(DBCP)颗粒剂于栽植前施药,在开沟时沟距60cm,沟深15cm,把药撤匀后覆土,用药量每m215—20g;也可用30%除线特乳剂,先开好播种沟,按667m2用药1.5—2.5kg,1份药对140—230份水稀释后淋浇,有较好防效。

豇豆根腐病怎样防治


[症状特点]危害主根及根茎部。根部自根尖开始发生褐色病变,由侧根延及主根,致整个根系坏死腐烂,剖检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并可延及根茎部。当主根腐烂后,植株地上部亦呈萎垂乃至枯死。本病与枯萎病容易混淆。不同之处在于本病根表皮先变褐,继而根系腐烂,木质部外露,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但地上茎部维管束一般不变色,此有别于枯萎病。湿度大时病株根茎部出现粉红色霉病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solanif.sp.phaseoli(Burk.)SnyderetHansen〕,归半知菌亚门真菌。本病属土传病害,病菌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营较长时间(10年以上)的腐生生活,借助流水、灌溉水、施用土杂肥等而传播,萌发后从伤口侵入致病,种子不传病。土壤温湿条件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低温高湿,或土温过高,或土温变化剧烈,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部伤口愈合,植株抗病力降低,而易诱发根腐病。低洼地,粘质土壤,施用带菌土杂肥,或地下害虫多,农事操作伤根多,皆易加重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全面调查,已知之豇14(浙江)、五月鲜豇豆(河南安阳地方种)抗根腐病(但不抗豆荚螟虫害)。至于其他一般表现较强抗逆和抗病性的品种,特别是那些抗枯萎病的品种,如新青豆角、猪肠豆、珠燕(广州)、青豇-80(河南地方种)、蓝山春秋红豇豆和蓝山红色肉豇豆(湖南)、盘豇豆(河北地方种)等是否也抗根腐病,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观察调查。

[防治方法]豇豆根腐病和枯萎病是两个不同种的镰刀菌病害,发病特点有许多共同之处,两病防治可结合进行。但根腐病多发生于播后20天内的幼苗期,故防治上应以保护幼苗为重点,抓好以下环节(1)注意寻找抗病品种。(2)重病地实行轮作。(3)重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和带杯移栽。或穴直播或移苗时药土护种(苗)。(4)加强排水管理,勿过度浇灌水,防大水漫灌。(5)中耕松土时应减少伤根,防好地下害虫。(6)加强苗期淋喷药预防(出苗后以淋施高锰酸钾600―1000倍液为主,连续喷淋4―5次,隔5―7天1次)。见病后拔除病株,继续淋药封锁发病中心。其他用药参照枯萎病。

怎样防治豇豆根腐病


最近笔者在山东五莲、聊城等地走访菜农,发现大棚内种植的豇豆根腐病特别严重。个别大棚豇豆甚至已经绝产。该病不仅在豇豆上普遍发生,在菜豆(芸豆)上也比较常见,并且危害也特别严重。造成该病的原因有:常年连作,忽视对土壤的处理;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特别是忽视对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播种方法不科学;播种密度过大。防治豇豆根腐病的主要措施:

一、提倡轮作换茬和用微生物菌剂灌根的办法预防已多年种植豇豆的大棚,最好与白菜或葱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没有条件轮作的,在豇豆出土后,苗长到5-10厘米时,每亩地用复合微生物肥料3公斤按100倍液灌根,预防效果十分理想。由于多数农民采取套种豇豆,不便于在土壤中大面积使用土壤处理剂,所以建议大家还是采用复合微生物肥料灌根的办法,提前进行预防。由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山东盛隆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将5种功能菌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起到改良土壤,改变作物生长环境,促使作物根系发达,从而达到预防豇豆根腐病发生的目的。

二、改直播为营养钵育苗,进行移栽通过调查对比,直播豇豆根腐病发病率达75%以上,采取拌营养土、采用营养钵育苗,实行移栽的办法种植豇豆根腐病明显减少。具体办法是,农民可自制营养土:每100公斤干细土中拌5公斤金微微生物菌剂加1公斤硫酸钾复合肥或二铵作为营养土。即土、菌肥的比例是100∶5∶1。定植后再用100倍液复合微生物肥料灌水。定植前也可采取穴施微生物菌剂,每穴50克或穴施富根10克。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可用菌克400倍液灌根,也可用20%络氨铜水剂400倍液喷洒茎蔓基部或灌根,每隔7-10天灌一次,连续3-4次,灌根每次每株用药液在200-250毫升左右。

《小麦(镰刀菌)根腐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肉质根植物如何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