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叶植物养护技术。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马铃薯卷叶病防治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马铃薯卷叶病,初期症状是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的,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在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发生非常普遍。

病因

引致生理性卷叶的原因有几种:如过量偏施氮肥,土壤干旱,缺水,高温,或根系发育差、受损伤等引致吸水能力受阻等等因素常会引起植株生理功能减弱,代谢机能受影响,使碳水化合物从叶的输出被削弱,叶片中积累淀粉粒过量,使之老化,变厚,而呈上卷。植株根部供水不足时,若遇高温,往往使叶面水分蒸腾量大于吸收量,供不应求,则植株本能地保护自己,机制调节,使下部叶片卷曲,减少蒸腾面积。

症状

1、初期症状是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的,上部叶片卷曲,尤其是小叶的基部。这些叶片趋于直立并且一般是淡黄色。对许多品种而言,它们的颜色可能是紫色、粉红色或红色。后期感染可能不会有症状,而且有些品种感染后并没有症状。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

2、次生症状(从被感染的块茎长成的植株(普通栽培亚种)是基部叶片卷曲、矮化、垂直生长及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片变硬并革质化,有时它们的背面呈紫色。

3、安第斯亚种反应不一样:它从边缘开始发生并相间失绿,尤其是上部叶片明显的直立生长,通常严重矮化。一般下部叶片不卷曲。通过蚜虫自然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也通过感染的块茎传播。

防治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综合措施防治。

1、选用脱毒种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种薯应尽可能提早收获。可由黄皿诱蚜数量来确定收获时间,避免后期蚜虫传毒。

2、早期要及时拔除感病植株,加强检测。叶面肥翠杰制剂用药量:800—1000倍

使用方法:均匀喷施于叶片正反面,每5——7天喷施一次。

3、喷洒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蚜虫:用乐果、灭蚜威等农药稀释500-1000倍喷施。种薯生产在蚜虫发生高峰期之前,每隔10天喷药一次,直至收获。

4、对种薯进行升温处理:将块茎放置在37℃条件下25天,可钝化卷叶病毒,种植后不出现病症。

编辑推荐

马铃薯卷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马铃薯卷叶病,初期症状是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的,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在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发生非常普遍,应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一、病因

引致生理性卷叶的原因有几种:如过量偏施氮肥,土壤干旱,缺水,高温,或根系发育差、受损伤等引致吸水能力受阻等等因素常会引起植株生理功能减弱,代谢机能受影响,使碳水化合物从叶的输出被削弱,叶片中积累淀粉粒过量,使之老化,变厚,而呈上卷。

植株根部供水不足时,若遇高温,往往使叶面水分蒸腾量大于吸收量,供不应求,则植株本能地保护自己,机制调节,使下部叶片卷曲,减少蒸腾面积。

二、症状

1、初期症状是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造成的,上部叶片卷曲,尤其是小叶的基部。这些叶片趋于直立并且一般是淡黄色。对许多品种而言,它们的颜色可能是紫色、粉红色或红色。后期感染可能不会有症状,而且有些品种感染后并没有症状。高感品种的块茎薯肉中有明显的坏死组织。

2、次生症状(从被感染的块茎长成的植株(普通栽培亚种)是基部叶片卷曲、矮化、垂直生长及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片变硬并革质化,有时它们的背面呈紫色。

3、安第斯亚种反应不一样:它从边缘开始发生并相间失绿,尤其是上部叶片明显的直立生长,通常严重矮化。一般下部叶片不卷曲。通过蚜虫自然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也通过感染的块茎传播。

三、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综合措施防治。

1、选用脱毒种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种薯应尽可能提早收获。可由黄皿诱蚜数量来确定收获时间,避免后期蚜虫传毒。

2、早期要及时拔除感病植株,加强检测。叶面肥翠杰制剂用药量:8001000倍

使用方法:均匀喷施于叶片正反面,每57天喷施一次。

3、喷洒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蚜虫:用乐果、灭蚜威等农药稀释500-1000倍喷施。种薯生产在蚜虫发生高峰期之前,每隔10天喷药一次,直至收获。

4、对种薯进行升温处理:将块茎放置在37℃条件下25天,可钝化卷叶病毒,种植后不出现病症。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疮痂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较广,部分地区发病较重,对马铃薯的商品性有很大影响。此病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可侵害其他一些块茎作物。马铃薯疮痂病怎么防治?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放线菌马铃薯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scabies(Thaxter)Waks.etHenvici侵染引起。病菌在种薯上越冬,或在土壤中腐生。病土、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初侵染源。种植带菌种薯,发病率很高。病菌一般在块茎外表皮木栓化之前从皮孔、气孔或伤口侵入染病,木栓化后侵入较难。蛀食性昆虫在危害时也会传播病菌。最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5~30℃,土壤为中偏微碱性的砂壤土。土壤高温干燥发病重,pH值在5.2以下土壤则很少发病。品种间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相对较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加强检查,剔除带有疮痂的病薯。

②改进栽培方式,实行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等非块茎类蔬菜5年以上轮作。

③选择保水较好的土地种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禁止施用带菌厩肥。结薯期适时浇水,避免干燥。

④做好地下害虫防治工作。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病害,马铃薯晚疫病是什么样的症状?

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叶、叶柄、茎和薯块。染病植株,一般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初始产生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快速扩大,在病斑边缘有一层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的白霉。染病植株茎部和叶柄变细呈黑褐色,重病植株萎蔫或折倒,使田间一片枯焦。薯块染病,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或带紫色的小病斑,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使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我县连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1成,温度较低光照不足,特别是近期的降雨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和蔓延。据我站4月15-20日在洋州、七氏、贯溪、谢村等地调查,共调查147个田块,发病16块,病田率10.9%,病株率1.86%。望各乡(镇)及广大农户加强田间检查,及时用药防治。

防治措施:

1、发病前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药1次。

2、发病初期亩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雾防治。

马铃薯癌肿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癌肿病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产生癌肿病变。

病原

Synchytriumendobioticum(Schulbersky)Percival称内生集壶菌或马铃薯癌肿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内寄生,其营养菌体初期为一团无胞壁裸露的原生质(称变形体),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当病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整个单胞菌体的原生质就转化为具有一个总囊壁的休眠孢子囊堆,孢子囊堆近球形,大小47×100一78×81(μm),内含若干个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锈褐色,大小40.3—77×31.4—64.6(μm),壁具脊突,萌发时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游动孢子具单鞭毛,球形或洋梨形,直径2—2.5Pm,合子具双鞭毛,形状如游动孢子,但较大。在水中均能游动,也可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很强,甚至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通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经过生长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可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进行重复侵染。并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和增生。在生长季节结束时,病菌又以休眠孢子囊转入越冬。病菌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在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12—24℃的条件下有利病菌侵染。本病目前主要发生在四川、云南,而且疫区一般在海拔2000m左右的冷凉山区。此外土壤有机质丰富和酸性条件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国云南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

(3)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马铃薯黑胫病防治措施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会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的保证。现在小编带大家看一下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

一、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二、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

(1)马铃薯幼薯染病,节间短缩,叶片黄化,上卷,茎基以下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故称为马铃薯黑胫病。

(2)感病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细弱,甚至死亡。

(3)马铃薯薯块染病,湿度大时,薯块变黑褐色,腐烂发臭。

(4)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5)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6)种薯染马铃薯黑胫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三、防治措施

(1)遗择无病块茎作种在收获后,种薯入库、出库切块时,都要注意严格淘汰病薯,选用抗病、无病种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2)田间拔出病株从幼苗出土以后,注意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

(3)种薯消霉用福尔马林溶液(40%福尔马林l份,加水200份)浸泡种薯3一5分钟,拿出堆起闷蒸2小时(加上薄膜等物),以后将堆薯摊开,在阴凉处晾干。切块时也要注意切刀消毒。

(4)实行轮作每隔3—4年轮栽一次,可以避免病菌感染。不要在涝洼地上种植。

(5)适时早播加强田块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有马铃薯黑胫病的薯苗。

(6)种薯入窑要严格挑选,入窑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l-4℃,要求透风良好。

梅花缩叶病防治技术


一、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春季,首先被害的是新发嫩芽和新出叶片,嫩梢节间变粗缩短,叶片密生,叶面皱缩变厚,呈肉质化,表面粗糙,向叶背卷曲。病叶初呈黄色、红色或紫红色,后逐渐变成灰白色,并有粉状物出现。发生严重时,病梢枯死,树势衰弱,花量减少。

二、发病规律

以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在寄主芽鳞内外病梢上越冬。菌丝为1年生或多年生,芽孢子有薄壁和厚壁两种类型,前者可以继续芽殖,后者有休眠和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在度过不良环境后,再萌发形成芽孢子侵染寄主。翌年4月上旬病菌开始侵染,5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停止发病。病菌1年侵染1次,偶尔也发生再侵染。但由于气温高,条件不适,危害不显著。冷凉湿润的气候最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20℃左右最适于病菌的生长,28℃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害不能发生。早春连阴雨或多雾天气,不利病害发生。

三、防治技术

1、如冬季需要修剪,一定要捡拾干净掉落的梅叶、梅枝,打扫干净梅园。结合冬剪,在追肥管理时,多施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或最好不施氮肥,以促进梅树枝叶的健壮生长,提高植株对梅花缩叶病的抗病能力。

2、春季如需要剪枝,把剪掉的病枝、病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以减少下一年的病菌来源。在剪除病枝、病叶时,可把剪刀放入1∶1∶100的波尔多液中浸泡3至5分钟,然后再剪。

3、可在梅花的叶芽刚膨大时,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年喷1至2次,连续防治2至3年,效果较好。注意,在喷药时,千万要均匀喷雾,使药液形成药膜。

4、对盆栽的梅花,除在冬、春季节进行剪枝、剪叶,并把病枝、病叶远离花盆烧毁外,花盆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干燥,这样,有利于抑制病菌的发生。如已发生了梅花缩叶病,则按上述药及浓度逐盆喷洒。

园林植物碧桃卷叶的防治技术


碧桃春夏季常出现卷叶,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碧桃缩叶病春天碧桃叶片卷曲通常为缩叶病。主要表现为嫩叶刚展开时就遭侵染,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局部或全叶增厚,呈灰褐色。随着病叶的长大病害加重、病部肿大,皱缩扭曲,质脆而易破裂,红色或淡紫红色。后期病叶正面出现一层银白色粉状物,最后变褐枯死脱落。在新梢下部先长出的叶片受害较严重。

碧桃缩叶病的病原为外囊菌属真菌。病菌在芽鳞内外越冬,次年春发芽时侵入新叶发病。病菌喜冷凉潮湿气候,当桃芽膨大及展叶时,如遇春寒多雨天气则发病重,五月上中旬发病最重,6月趋于停止。病菌借助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一是早春及时剪除病叶集中烧掉;二是桃芽刚膨大未展叶时,喷洒波美度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1次,消灭越冬病菌,并使冬芽萌发时免受侵染;三是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至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二、蚜虫危害碧桃的叶及嫩梢易遭蚜虫危害,受害部呈卷曲畸形状,并布有粘稠的蜜状排泄物。危害碧桃的蚜虫种类主要桃蚜。桃蚜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桃树上越冬。第2年桃树萌芽时,群集在芽上危害。后转害花和叶片,并不断生殖。四五月份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其他植物上危害。晚秋产生有翅蚜迁至桃树上,交配产卵越冬。桃蚜发生与温湿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春季干旱的年份,发生和危害常很严重,常使被害叶变黄以至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为喷80%敌敌畏1500倍液或菊酯类杀虫剂防治。

葡萄扇叶病防治


1988年首次在城南、会善果园的巨峰葡萄上发现银杏状叶片,当时误认为是除草剂(2,4D丁脂)所致,尚未引起重视。1989年5月间,在多处发现类似症状,经查对确认是葡萄扇叶病。葡萄扇叶病又名葡萄退化,是一种病毒病害。在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表现为病株衰弱、寿命短,平均减产达30%50%。

【葡萄扇叶病症状】

葡萄扇叶病镶脉症状

扇叶株系:主要症状为叶片变小。叶基部的裂刻扩展增大,呈平截状。叶片边缘的锯齿伸长,主脉聚缩,全叶呈现不对称等畸形。有些品种的叶片出现褪绿斑驳。新梢和叶柄有时变成扁平的带状,或在一个节上生出两个芽,节间缩短。

黄色花叶株系:在新梢叶片上出现鲜明的黄色斑点,逐渐扩散成为黄绿相间的花斑叶。已黄化的叶片,秋季呈日烧状并发白,叶缘部分常变褐色。

镶脉株系:镶脉症状多出现在夏季初期和中期。发病时,沿叶脉形成淡绿色或黄色带状斑纹,但叶片不变形。

【病原与发生规律】

Grapevinefanleafvirus(GFLV)称葡萄扇叶病病毒,属于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Nepovirus)。目前已知有3个致毒株系,即扇叶株系(Fanleafstrain)、黄色花叶株系(Yellowmosaicstrain)和镶脉株系(Veinbandingstrain)。

病毒存在于葡萄根、幼叶和果皮中,可由几种土壤线虫传播,通过嫁接亦能传毒。介体线虫的成虫和幼虫都可传毒,传毒与得毒时间相同。病毒和线虫间具有专化性。得毒时间相当短,在病株上饲食数分钟便能带毒。线虫的整个幼虫期都可带毒和传毒,但蜕皮后不带毒。葡萄扇叶病毒远距离传播主要由调运带毒苗木导致。其他线虫传播多角体病毒能通过各自的虫媒传给葡萄和杂草。

【防治方法】

1、培育葡萄无病毒母本树,繁殖和栽培无病毒苗木。实行植物检疫、建立健全植物检疫制度,是防止葡萄扇叶病继续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

2、清除发病株,减少病毒源。定植前施足腐熟有机肥,生长期合理追肥,细致修剪、摘梢和绑蔓,增强树体抗病力。进行土壤消毒。

3、在扇叶病严重发生的地区或葡萄园,土壤中有传毒线虫存在,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澳甲烷30k以亩,施用深度为5075cm,问距为165cm,施后覆盖塑料薄膜;或用1,3一二氯丙烷,用量为93155L/亩,施用深度7590cm。

4、及时防治各种害虫,尤其是可能传毒的昆虫,如叶蝉、蚜虫等,可采用下列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减少传播机会。防治线虫,用5%克线磷颗粒剂200300倍液,浸根530分钟,可杀灭线虫,防止传毒。

燕麦叶枯病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颖等地上部。叶片染病初生1—2×0.5—1(mm)、边缘不明显的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扩大至5—20×2—3(mm),中间褐色,四周略带黄色。病斑多时,从叶尖端逐渐向下枯死。该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叶鞘染病病症与叶片相似。

病原

Bipolarisvictoriae(MechanetMurophy)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MechanetMurphy称一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方法

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桑卷叶枯病的防治


桑卷叶枯病又称桑叶枯病。辽宁、内蒙古、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桑叶。春季嫩叶发病时,桑叶边缘现深褐色连片大病斑,后随叶片生长发育,叶身向叶正面卷缩。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褐变,逐渐扩展致叶片的前半部出现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受害,叶脉间及叶缘产生梭形大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干燥时病斑裂开,吸水后易烂腐。病叶易脱落或干枯。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暗蓝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从HormodendrummoriYendo称桑单胞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鼠褐色,初单条,后形成丛梗,大小235—290×5—7(um),具隔膜6一10个,丛梗的顶端或隔膜处分枝长出数个细长细胞,多为单胞,具隔膜l一3个,分生孢子梗顶端与这种细胞之间明显收缩。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柠檬形,暗褐色,从各个细长细胞的顶端长出,大小6~l0×4—6(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桑叶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不断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江苏、浙江一带每年4一l0月发病,尤其夏秋高温多湿易流行。该菌在萌发和入侵桑叶时不能缺水,但侵入后即使天气干燥也可产生大病斑。阴雨条件下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该病大流行。天气干燥时孢子形成少,该病处于停滞状态。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团头荷叶白、剪刀桑、红顶桑、荷叶白易感病;育2号、新一之濑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晚秋落叶后,及时收集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合理密植,适度采叶,保持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夏伐后喷洒波美4°一5°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树体消毒。

玉米心叶打卷如何防治


玉米出现心叶卷曲的现象,原因主要有高温干旱、除草剂使用不当、蓟马危害、顶腐病危害等。生产上宜仔细排查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一、高温干旱导致

高温干旱,玉米吸收肥水不足,会出现心叶卷曲成筒状的现象。不同品种对气候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心叶卷曲的比例有较大的差异。田间干旱造成玉米心叶卷曲,一般能随土壤墒情好转逐渐恢复,下过雨或灌水后恢复快。喷施一些优质叶面肥,可以促进快速恢复。

二、药害导致

在玉米生长期间使用烟嘧磺隆等药除草,如果玉米苗龄低于3叶或超过5叶,或在高温条件下施药,或用量过大,或施用除草剂前后7天内施用有机磷农药,在施药后3~7天会出现心叶卷曲、叶片皱缩,并有不规则黄色药斑等现象,严重时心叶腐烂。

症状轻时多数植株会自然恢复正常生长,心叶严重扭曲的可人工剖开心叶。对受害田块及时施肥浇水、喷施芸薹素内酯和优质叶面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恢复。

烟嘧磺隆药害

三、虫害导致

导致玉米心叶打卷的虫害有两种:

1、玉米在3~5叶期常受蓟马危害,受害严重的植株心叶卷曲成鞭状,里面的叶片不能正常抽出。

受蓟马危害的叶片上有褪绿小点,剥开心叶可见蓟马活动。可选用烯啶虫胺、乙基多杀菌素等药防治蓟马,重点对心叶和叶背喷雾。严重畸形的植株需人工剖开扭曲心叶。

2、受瑞典秆蝇危害,瑞典秆蝇又称黑麦秆蝇,自1998年在玉米上突然暴发,近年来为害逐年加重。其虫体很小(成虫体长1.5-2毫米,黑色有光泽;初孵幼虫像水一样透明,成熟幼虫黄白色蛆状),加之为害较为隐蔽,人们一般不易察觉。

幼虫孵化后即从心叶缝间钻入心叶内为害,使心叶的叶尖受害,并被其分泌的粘液粘着,不能展开,但下部叶片继续生长,从而使心叶形成“歪头状”或“环形状”,老百姓称之为“长城了小辫儿”。

玉米苗受害较早且伤到生长锥,会形成“枯心苗”;如受害较晚,幼虫仅为害到心叶的边缘,叶片展开时会形成“皱缩状”,并可见发亮的粘液痕迹。如果不是形成“枯心苗”,对玉米一般没有太大的影响。

对这两种害虫,应在早期防治,玉米心叶卷曲后再用药防治效果不好。防治方法有:

①用含内吸性杀虫剂成分的种衣剂包衣种子,预防效果理想。

②在玉米出苗后3-5天,及时喷一次药非常重要(越早越好),既可除治瑞典秆蝇、蓟马,又可防治灰飞虱、蚜虫、叶蝉等传毒昆虫。以后可结合防治苗期玉米螟、粘虫用药兼治1-2次即可。

③结合间苗、定苗,将展不开的“歪头状”、“环形状”玉米苗心叶人工破开或间除。

④出现症状的地块,可结合防治苗期害虫用药时配合锌肥钾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且利用增加产量。

⑤对较旱和未施种肥的地块,应及时浇水、追肥,以加快幼苗生长。

葡萄环纹叶枯病防治


【葡萄环纹叶枯病症状】

葡萄环纹叶枯病为害叶片中期症状

葡萄环纹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初发时,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病斑,周边黄色,中央深褐色,可见轻微环纹。病斑逐渐扩大后,同心轮纹较为明显。病斑在叶片中间或边缘均可发生,一般一片叶上同时出现多个病斑。天气干燥时,病斑扩展迅速,多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水浸状大斑,后期病斑中部长出灰色或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相连形成大型斑,严重时34天扩至全叶,致叶片早落。受害严重叶片叶脉边缘可见黑色菌核。

【病原与发生规律】

Cristulariellamoricola称桑生冠毛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一般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作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在早春气候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幼嫩叶片。葡萄近收获期易感病。多雨潮湿,冷凉,少日照,病害易流行。

【防治方法】

1、葡萄收获后,清除葡萄园内枯枝落叶等病残体,集中销毁。注意修剪,保持通风透光良好,降低园内湿度。

2、发病初期,可结合白腐病和炭疽病等病害防治,在枝叶上喷施下列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均匀喷施,间隔1015天1次,连喷34次,对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马铃薯卷叶病防治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观叶植物养护技术”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