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印度谷螟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印度谷螟,学名Plodiainterpunctella(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印度谷斑螟、印度谷蛾、印度粉蛾、枣蚀心虫、封顶虫。分布在世界各地。食性杂,主要食害豆类、干蔬菜、干果类、枸杞、菊花、鲜枣、中药材、糖类、昆虫标本及稻、麦、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

幼虫吐丝结网,把被害物连缀成团,藏于其中为害,排出异味粪便,污染食物。大发生时往往连成1片白色薄膜,遮盖在包装物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9mm,翅展13—18mm,身体密布灰褐色至赤褐色鳞片,两复眼间具一向前方突出的鳞片锥体。前翅长三角形,基部2/5赭白至淡赭色,内横线较宽,不规则,外侧锈超至红褐色,翅中域暗褐色,亚端线不明显略弯曲,与翅外缘平行,淡铅灰色;后翅三角形,淡暗褐色有闪光,翅脉及翅端域色深。卵椭圆形,黄白色,长0.4mm,一端具乳头状突起,卵面具细刻纹。老熟幼虫体长10—13mm,胴部乳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稍带粉红色或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至红褐色。蛹长5.7—7.2mm,宽1.6—2.1mm,细长,赤褐色,喙不伸达第4腹节后缘,后足露出,触角端内弯,腹端具8对钩刺。

生活习性

年生4—6代,北方3—4代,以老熟幼虫在室内阴暗缝隙中或壁角内越冬,翌春化蛹,羽化为成虫后即交尾产卵,卵多产在粮堆表面或包装物缝隙之中,每雌产卵39—275粒,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钻入为害,开始在堆垛的表层,后向下移至下半部,幼虫期22—35天,部分滞育幼虫能存活2年。幼虫老熟后爬到被害物表面或墙缝处结茧化蛹,蛹期14—21天,完成1个世代需40—60天。北京5—9月成虫陆续出现连续发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清除虫巢,减少虫源。

(2)仓库要安装纱门、窗,防止成虫飞进产卵。(

3)必要时在仓库内挂敌敌畏布条。有条件的可用高温或低温处理。

(4)大米、面粉等可套在密闭的塑料袋中,防止成虫钻入或产卵;

(5)用磷化铝熏治。方法参见玉米象。

(6)施用粮虫畏。25kg以下的粮食,用粮虫畏1个药袋,25kg以上放2个;如按空间计,每m2放2个农药袋,使用时先把外包装药袋去掉,把内药袋放在粮食或贮物的表面或附近,也可埋入粮食5—10cm处,但食用前要注意取出来,严防误食。

编辑推荐

如何防治“谷锈草”


谷莠草俗称谷莠子是谷地的伴生杂草,谷莠草分蘖力强,生命力强,成熟早易落粒,易和谷子串花杂交,是影响谷子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预防谷莠草首先必须弄清其来源。

一、谷莠草的来源

1.土壤带种。一年谷,三年莠,种植谷子的重茬地块,往往长有大量的谷莠草,其种子成熟后落入土壤里,多年仍能保持发芽力。

2.粪肥存带。施到大田里的鸡粪、畜粪等常混有大量的谷莠草种子,遇到合适的温、湿条件就可萌发出苗。

3.借助自然力量。在田边、地头,平原荒地上长有大量的谷莠草,谷莠草穗小轻软,成熟的种子随风四处飘落,或随雨水流溅进入农田。

4.播种量小,给谷莠草的发生造成可乘之机。如果播种时干旱少雨,谷种发芽出苗相对较少,而遗落在土壤中的谷莠草生命力极强,分蘖力旺盛,从而使谷莠草大量发生。

二、如何预防

1.轮作倒茬。当年种植谷子的地块2-3年内改种其他作物如玉米、甘薯、高粱等。

2.深耕。谷莠草子埋在土壤里,多年仍保持发芽力,只要翻到土壤表层就可发芽出苗,所以要深耕把地表的大部分种子翻到15-20厘米的土层中,使它们不能发芽出土。

3.及时拔除谷莠草。谷莠草的特征是叶片细长,茎较细,茎节突出,苗色多为深绿或浅红色,根系较浅,茎多露在地表。间苗时应认真识别,把谷莠草的幼苗剔除干净,当谷莠草抽穗时应及时拔除,以防下年留下大量的谷莠草种子。

4.高温堆肥。用秸杆、杂草为原料堆沤而成的有机肥,要经过夏季高温充分腐熟,杀死杂草种子再施入农田。

5.田园清洁防止外来侵入。要及时清除田边、地头、道旁的杂草,从而减少下年谷地的谷莠草来源。

谷斑皮囊如何防治


谷斑皮囊,学名TrogodermagranariumEverts鞘翅目,皮蠢科。异名T.khapraArrow。分布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现已传播到60家多个国。寄主杂食性。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高粱、玉米、稻谷、花生、干果、坚果等。以幼虫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3.2mm,椭圆形。头、前胸背板暗褐色或黑色;鞘翅红褐色,具浅色毛形成的花斑,不清晰,触角11节;雄虫触角棒3—5节,雌3—4节,触角窝后缘隆线退化。卵长0.7mm,长筒形略弯。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着生很多刺突。末龄幼虫体长4—6.7mm,纺锤形,背面乳白色至红褐色,背板侧区上着生箭刚毛,尤其在腹末几节的背板两侧很集中,形成很密的褐色毛簇。该虫与黑斑皮蠢近似,但黑斑皮蠢的触角棒5—7节,雄虫触角窝后缘隆线几乎无任何部分消失,幼虫体黑色。第8腹节背板有前脊沟。谷斑皮责第8腹节背板无完整的前脊沟或完全消失。

生活习性

幼虫喜钻入物品的缝隙内,温度不适或缺乏食物即进入滞育状态,滞育期长达13个月。发育适温32—36℃,最低10℃,最高40—45℃。幼虫耐热,耐低温能力强。一5.5℃,多数幼虫能存活90天。连续4个月以上,均温高于20℃,相对湿度50%以下地区,对其生育有利。该虫生活隐蔽。

防治方法

主要防治方法

1、谷斑皮囊幼虫态较多见,检查仓库内墙壁、地面缝隙、农产品中、花生仁、花生饼、棉籽饼及包装用的麻袋等处有无幼虫及其蜕皮,若发现有虫,要尽快进行熏蒸处理。

2、采用磷化铝熏蒸法防治麦、玉米、豆类害虫。先做好准备工作,熏蒸前把粮食晒干,使其达到规定的含水量标准。即小麦、蚕豆、釉稻为12.5%,粳稻为14%,大麦、玉米为13.5%,大豆为13%。贮粮的仓库或容器要求密闭,贮粮可散装也可袋装,但不得用塑料薄膜等不透气的包装材料。施药时要由经过培训或懂技术人员选晴天进行,药量按每200~300kg粮食用磷化铝3.3g(一片)做为计算标准,根据贮粮仓库粮食总量计算总用药量,迅速、准确地把准备好的磷化铝药片取出,随即把瓶盖封口拧紧,这时把已取出的药片一片一片地用已备好的10×10cm小布块包好,要求每包上拴一条有色的长绳子,分放在粮食中部或埋在粮堆中,药包上的绳子要露出来。粮堆高度超过2m的,采用粮堆面与粮堆中埋药相结合的方法,施药后再次检查做好密闭工作。采用塑料帐熏蒸的,在粮堆上投放的药片部位,要求薄膜与粮食之间有10cm左右空隙,以保证磷化氢气体释放后扩散到粮堆里,防止从药片中分解出来的气体,不能扩散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燃烧。熏蒸3天后选晴天启封散气,散完后把药包及时取出,集中深埋于土中,处理后开仓散气4天,粮食再经3~7天自然通风,使农药残留降至规定标准以下方可食用或饲用。

具体防治方法

1、田间防治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常与豌豆结荚盛期相吻合)及幼虫孵化盛期喷药防治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0.6%灭虫灵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并尽量使每个豆荚均匀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2、豌豆脱粒后,立即曝晒5~6天,可杀死豆粒内幼虫90%以上。

3、当豌豆量不太大时,可将曝晒后立即收到塑料袋中并扎紧,或埋进干净麦糠堆里,密闭贮藏半个月至一个月,可杀死所有成幼虫。

4、当豌豆量大时,在豌豆收获半个月内,将脱粒晒干后的种子,置入密闭容器内,用56%磷化铝熏蒸,每200千克豌豆用药量3.3克(1片),密闭3天后,再晾4天。必须严格遵守熏蒸的要求和操作规程,避免人畜中毒。

谷婪步甲如何防治


Harpalus(Parsileus)calceatus(Duftschmid)鞘翅目,步甲科。别名谷穗步甲、谷步甲。分布北、东两面靠近边境线,南至福建、江西、四川,西达新疆。

为害特点

成虫食害夏播上述作物的种子,造成缺苗断垄或毁种,也有的为害谷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5—14.5mm,宽4.4—5.7mm,体黑色无毛,有光泽。触角、下颚、上下唇、唇基前缘、前胸背板侧缘、财节均为棕红色。头上刻点很少。触角长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宽于长,两侧略凸,中纵沟在基部前消失,具刻点,基部及侧缘明显。鞘翅上具较深的纵沟9条。足财节背面具毛,负爪节腹面端半部有粗刺2列。

生活习性

年生1代,4月下旬成虫出现,6月下旬一8月上旬进入发生盛期,8月中旬后减少,成虫白天隐藏在阴湿茂密植株下或潮湿土中及土块下,夜间活动,高湿无月亮的夜晚尤为活跃,可做短距离飞行,具趋光性。成虫尤其喜欢取食谷子、高粱、玉米种子胚部。

防治方法

(1)播种前用50%1605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或10%呋喃丹胶悬剂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

(2)播种时同时施入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1.5~3kg。也可施用1605毒谷。

(3)穗期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L。

小穗螟如何防治


小穗螟,学名Cryptoblabesgnidiella(Milliere)。分类鳞翅目,螟蛾科。危害春、夏高粱穗期的一种主要害虫。分布华东、华中、华南等地。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前翅狭长,紫褐色,翅面上尤其是翅的前缘部分混杂有较多的白色鳞片。前翅中央有2条宽黑纵纹,从翅的基部分成两支,一支沿中室上方,一支沿中室下方向外延伸,它们均终止于中室外方,接着是几条较细黑纵纹。外横线白色,横跨在中室外方与细黑纵纹之间,翅外缘有6个小黑点,排成一线,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

(2)卵:长0.3~0.4毫米,宽0.2~0.3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后渐变褐色。

(3)幼虫:体长10~12毫米,体细长,两端尖削,似纺锤形。幼龄时黄白色,3龄后体色多变,有土黄、草绿、灰黑等颜色。体背两侧从中胸至腹末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胸节及腹部第八节亚背毛的毛片较其它各节明显,尤其是中胸节上的亚背毛黑色毛片显著高耸。腹足趾钩为三序环形。

(4)蛹:长6~7毫米,黄褐色,羽化前变黑褐色。其中央有1对紧靠着的棘,棘端钩状,棘外侧每边各有2根小钩刺。气门椭圆形,较突出。薄茧长约10毫米,腹部末端较尖。

为害症状

自高粱抽穗至成熟甚至收获的堆垛上,幼虫均可食害,使籽粒破碎、干瘪。每穗一般有虫3~5头,多的达数10头,个别穗甚至有幼虫百余头,给高粱带来严重损失。被害严重的穗,籽粒几乎被食一空,里面全是虫粪。

发生规律

小穗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穗内或叶鞘等处结茧过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幼虫于6月上中旬化蛹,6月底至7月初羽化的越冬代蛾,产卵于春高粱小穗缝隙间或颖壳上。7月中旬是第一代幼虫为害春高粱盛期,7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穗内结茧化蛹,蛹期7~8天。7月下旬至8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抽穗扬花的晚播春高粱(多为制种田或多穗高粱)及早播夏高粱上为害,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中旬是第三代幼虫为害迟熟高粱盛期。在淮河流域,第一代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春高粱和杂交制种高粱。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第三代幼虫发生于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常与第二代重叠发生,主要为害晚播或生育期较长的夏高粱。小穗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高粱品种、播种期、生育期长短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一般紧穗型品种发生重,而散穗型品种由于不利于幼虫的吐丝结网,发生轻,大散把高粱一般不发生为害。另外,各品种的抽穗扬花期和小穗螟成虫盛发期是否吻合,也是受害轻重的一个原因。据江苏调查,生育期早的高粱品种,多在6月下旬至7月初抽穗扬花,此时正是小穗螟发蛾产卵盛期,因而受害严重;而抽穗期在7月上旬,扬花盛期在7月中旬的高粱品种,与小穗螟产卵期不吻合,受害轻。生活习性幼虫极活泼,受震动即向穗内躲藏或吐丝下垂。3龄以后的幼虫常吐丝结网。末龄幼虫在穗上结薄丝筒,将高粱穗粒粘在一起,躲在筒内食害籽粒,并化蛹于丝筒内。一条幼虫一生可食10多个籽粒。当每穗有虫5~6头时,可使高粱减产20%左右,虫数多时,减产更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越冬防治针对小穗螟以幼虫在高粱茎、穗中越冬的特点,可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幼虫进入越冬场所,从而压低来年初发虫源。②消灭虫源选晴天随收随打高粱,使收获的高粱穗不在农舍内外堆放过夜,可将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场所之前;来不及随收随打的高粱,可在晚间用稻草或草席披盖在割下的高粱穗堆上,使堆内温度升高,结果幼虫会爬出穗头至草(席)上。早晨揭去草(席),集中处理,并清扫越冬场所,消灭虫源。③压低越冬基数在清明节前后,以烧、沤、作饲料等方法处理完高粱穗、茎,以压低越冬基数。④适当早播。于3月上旬浸种催芽,薄膜覆盖育苗,力求苗齐苗壮,适时移栽,使其在6月底前扬花,可避过或减少越冬代成虫的产卵,从而有效地减轻其发生危害程度。

赤拟谷盗如何防治


赤拟谷盗,学名Triboliumcastaneum(Herbst)属鞘翅目,拟步甲科。别名拟谷盗。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世界热带与较温暖地区。

寄主食用菌、玉米、小麦、稻、高粱、油料、干果、豆类、中药材。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面粉,该虫有臭腺分泌臭液,使面粉发生霉腥味,其分泌物还含有致癌物苯醌。

形态特征成虫长椭圆形,体长3—4.5mm,赤褐色至褐色,体上密布小刻点,背面光滑,具光泽,头扁阔;触角锤状11节,锤端3节膨大,复眼黑色,两复眼腹面距离约与复眼的横径等长,前胸背板呈矩形,两侧稍圆,前角钝圆,有刻点;小盾片小,略呈矩形,鞘翅长达腹末,与前胸背板同宽,上具10条纵刻点行。前、中、后足5R节分别为5、5、4节。幼虫细长圆筒形,长6—8mm,有胸足3对,头浅褐色,口器黑褐色,触角3节,长为头长之半,胸、腹部12节,各节前半

部骨化区浅褐色,后半部黄白色。臀叉向上翘。腹末具1对伪足状突起。

生活习性年生4—5代,以成虫在包装物、苇席、杂物及各种缝隙中越冬,雄虫寿命547天,雌虫226天,把卵产在仓库缝隙处,卵粒上附有粉末碎屑一般不易看清,每雌产卵327—956粒。最适发育温度27—30℃。相对湿度70%,30℃完成一代27天左右。把气温调到44℃,相对湿度77%,幼虫10小时、成虫7小时即死亡;50℃1小时即死亡;低于-1.1℃各虫态17天即死亡;-6.7—-3.9℃5天全死亡。

防治方法

(1)仓贮玉米等种子或粮食要纯净干燥,颗粒完整。

(2)控制成品含水量在12%一13%,贮藏中发现成品含水量超过上限时,要及时晾晒或置入55—60℃烘干机内烘焙。

(3)干菇、干耳最好贮藏在3—5℃条件下,成品包装要密封在不透气容器中。

(4)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

高粱条螟如何防治


高粱条螟,学名ChilosacchariphagusBojer异名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寄主

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为害特点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甘蔗种植区,主要为害甘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粟灰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玉米螟。

生活习性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广东、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梁、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梁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别于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

(2)药剂防治。1.每亩用25%广治乳油对水50千克于心叶期喷雾。2.用有效成份0.2%的辛硫磷毒土,在高粱的心叶期施于心叶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高粱用药要注意安全,敌敌畏和敌百虫对高粱敏感易发生药害,不能使用。

粟穗螟如何防治


粟穗螟学名MampavabipunctellaRagonat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粟缀螟。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主要寄生于粟、高粱、玉米、黍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在谷子、高粱、黍的穗上吐丝结网,在网中蛀食籽粒,致受害穗籽粒空瘪,穗头颜色污黑,附有破碎籽粒和粪粒。并能随粮食进仓后继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llmm,翅展21-27mm,体、前翅白色略带红色,前翅前缘具小黑点5个,中室中央及端部各生1个黑点;后翅白色,半透明无斑点。卵长0.5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至灰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0mm,蜡黄色,胸部、腹部背面生浅红褐色纵纹2条。蛹长10—12mm,长纺锤形,尾端略尖,黄褐色,无尾刺。

生活习性

华北、华东年生2代,西南年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子或高粱穗内、场面四周及仓库缝隙越冬。华北、华东翌年6月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旬—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江苏扬州越冬成虫7月上旬羽化产卵,1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为害春高粱,老熟幼虫在穗上结茧化蛹,蛹期6—7天。7月下—8月上旬进入1代成虫羽化盛期,2代幼虫为害夏高粱,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越冬,个别的能化蛹、羽化、产卵。3代幼虫为害播种晚或迟熟的夏高粱。成虫趋光性强,夜晚活动,喜欢把卵产在半袖穗或刚抽穗的嫩穗上,每处2—3粒,每雌产卵200—300粒,卵期3—4天,幼虫共6龄,历期24—28天。初孵幼虫先在籽粒顶端咬一小孔,钻入粒内为害,2龄后可转粒,每只幼虫可食害谷粒30—40个。该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凡越冬虫量大,冬季气候温暖,夏季雨水较多的年份1代为害重。8月上中旬雨水均匀,雨量大于100mm,且暴雨次数不多,第2代有可能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在场面晾晒高粱、谷子穗时,四周堆置一些禾草,诱使幼虫爬入,早晨用石磙压死谷草下的幼虫。

(2)掌握在卵孵盛期或幼虫2龄前喷洒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50%杀螟威2000倍液、2.5%溴氰菊酪乳油4000倍液、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对该虫防效明显且对高粱安全。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敏感,用后即产生药害,生产上不要使用。

水稻大螟如何防治


水稻大螟,学名Sesamiainferens(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分布在陕西、河南以南稻区。寄主水稻、玉米、高粱、麦、粟、甘蔗、芦苇、油菜、英白、稗等。

为害特点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又别于二化螟。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别于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栉齿状。卵扁圆形,初白色后变灰黄色,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3行。末龄幼虫体长约30mm,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共5—7龄。蛹长13—18mm,粗壮,红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臀棘有3根钩棘。

生活习性云、贵高原年生2—3代,江苏、浙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年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开远4—5代,广东南部、台湾6—8代。在温带以幼虫在茭白、水稻等作物茎秆或根茬内越冬,翌春老熟幼虫在气温高于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春玉米或田边看麦娘、李氏禾等杂草叶鞘内侧,幼虫孵化后再转移到邻近边行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蛀入处可见红褐色锈斑块。3龄前常十几头群集在一起,把叶鞘内层吃光,后钻进心部造成枯心。3龄后分散,为害田边2-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30cm,老熟时化蛹在叶鞘处。成虫飞翔力弱,常栖息在株间,每雌可产卵240粒,卵历期一代为12天,2、3代5—6天;幼虫期一代约30天,二代28天,三代32天;蛹期10—l5天。苏南越冬代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宁波一带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生,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沙、武汉越冬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江浙一带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盛发,主要为害茭白,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水稻,对茭白为害轻。茭白与水稻插花种植地区,该虫在两寄主间转移为害受害重。浙北、苏南单季稻茭白区,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则集中为害茭白,尤其是田边受害重。

防治方法(1)对第一代进行测报,通过查上一代化蛹进度,预测成虫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报出防治适期。(2)有茭白的地区冬季或早春齐泥割除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螟虫。(3)根据大螟趋性,早栽早发的早稻、杂交稻、以及大螟产卵期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点。防治策略狠治一代,重点防治稻田边行。生产上当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2龄阶段,及时喷洒18%杀虫双水剂,每667m2施药250ml,对水50—75kg或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200g或50%杀螟丹乳油100ml对水喷雾,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8加40%乐果乳油50ml对水喷雾。虫龄大于3龄时,每667m2可用50%磷胺乳油150ml对水补治。

桃蛀螟如何防治


危害作物

桃、李、杏、樱桃、梅、山楂、苹果、梨、石榴、柿、栗、柑桔、枇杷、龙眼、荔枝、芒果、无花果、木菠萝等。

危害特征

幼虫蛀果和种子,被害果内外排积粪便,常腐烂、早落。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年生4-5代,北方2-3代,均以老熟幼虫于粗皮缝中、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内结茧越冬。武昌各代成虫盛发期:越冬代5月中下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8月上中旬,第3代9月上中旬,第4代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世代重叠严重。北方4月下旬至5月化蛹,蛹期20-30天,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2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卵期7-8天,非越冬幼虫期20-30天,1、2代蛹期10天左右。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趋性较强,喜食花蜜和吸食成熟的葡萄、桃的果汁。喜于枝叶茂密处的果上或相接果缝产卵,1果2-3粒,多者20余粒。每雌可产卵数十粒。产卵前期3天,成虫寿命l0天。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脱皮后从果梗基部蛀入果心,食害嫩仁、果肉,一般1果内有1-2头,多者8-9头。有转果习性,老熟后于果内、果间、果台等处结茧化蛹。第1代卵主要产在桃、杏等核果类果树上,早熟品种落卵较多。第2-3代卵多产于梨、柿、栗、石榴和农作物上,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寻找适当处所结茧越冬,发生迟者以第2代幼虫越冬。天敌有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

防治方法

(1)越冬幼虫化蛹前处理向日葵、玉米、蓖麻等寄主植物的残体,消灭其中幼虫。

(2)果树在幼虫越冬前树干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刮除老翘皮,连同束草集中处理消灭其中幼虫。

(3)有条件可设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

(4)及时摘虫果、清理落果,集中处理消灭其中的幼虫和蛹。

(5)药剂防治:应在卵盛期至孵化初期施药,毒杀卵和初孵幼虫,使用药剂参考桃小食心虫。

(6)有条件者于成虫产卵前进行果实套袋,对多种种子果实害虫均有防效。测报方法:可用性诱剂和查卵果率来指导树上药剂防治,具体方法参考桃小食心虫。

粟灰螟如何防治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谷子等茎秆,苗期受害形成枯心苗,穗期受害遇风易折倒形成瘪穗和秕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5—10mm,翅展18—25mm,雄娥体淡黄褐色,额圆形不突向前方,无单眼,下唇须浅褐色,胸部暗黄色;前翅浅黄褐色杂有黑褐色鳞片,中室顶端及中室里各具小黑斑1个,有时只见1个,外缘生7个小黑点成一列;后翅灰白色,外缘浅褐色。雌蛾色较浅,前翅无小黑点。卵长0.8mm,扁椭圆形,表面生网状纹。初白色,孵化前灰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23mm,头红褐色或黑褐色,胸部黄白色,体背具紫褐色纵线5条,中线略细。蛹长12—14mm,腹部5—7节周围有数条褐色突起,第7节后瘦削,末端平。初蛹乳白色,羽化前变成深褐色。

生活习性

长江以北年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茬内或谷草、玉米茬及玉米秆里越冬。内蒙古、东北及西北幼虫于5月下旬化蛹,6月初羽化,一般6月中为成虫盛发期,随后进入产卵盛期,第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为害。8月中旬至9月上旬进入第二代幼虫为害期。华北地区和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5月初气温18℃左右时化蛹;5月下旬成虫盛发,5月下旬—6月初进入产卵盛期,5月下旬—6月中旬为一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中下旬为二代幼虫为害期。三代产卵盛期为7月下旬,幼虫为害期8月中旬—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越冬。南方年生4—5代,海南5—6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甘蔗,具体情况参见甘蔗二点螟。成虫昼伏夜出,傍晚活动,交尾后,把卵产在谷叶背面,每雌产卵约200粒,卵期2—5天,初孵幼虫爬至茎基部从叶鞘缝隙钻孔蛀入茎里为害,完成上述过程需时1—3天。幼虫共5龄,除越冬幼虫历期较长外,一般19—28天。低龄幼虫喜群集,3龄后开始分散。在茎内为害15天左右。4龄后开始转株为害,每只幼虫常为害2—3株,老熟后化蛹在茎里。该虫发生程度取决于越冬基数和气候条件,越冬后的幼虫遇有雨量多、湿度大利其化蛹、羽化及产卵。如河南新乡5月份降雨量大于40mm,降雨多于8次,可能大发生。山东聊城百茬中越冬活虫10头左右,5月中旬—6月上旬气温20—25℃,相对湿度70%,降雨量25mm以上,一代发生重。相对湿度小于50%则发生轻。二代遇7月上中旬相对湿度高于70%则发生重。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一般可依据5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对一代粟灰螟作出发生程度的预报或估计。

(2)推广抗虫品种。

(3)秋耕时,拾净谷茬、黍茬等,集中深埋或烧毁,谷草须在4月底以前铡碎或堆垛封泥,以减少越冬虫源。播种期可因地制宜调节,设法使苗期避开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可减轻受害。

水稻褐边螟如何防治


水稻褐边螟,学名CatagelaadjurellaWalk鳞翅目,螟蛾料。国内分布北限为黄河以南,南至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达四川。主要为害水稻、稗、鸭舌草、荆三棱等。

为害特点

幼虫钻茎而入,多从水稻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蛀入茎秆第一节,蠕行至白色柔嫩组织处蛀食,且转株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0mm左右,翅展20—123mm。前翅黄褐色,前缘褐色,从顶角到后缘具1褐色斜纹,翅中央具棕褐色小点3个,排列成等边三角形,外缘具棕褐色小点7个,缘毛浅黄色。后翅银灰色。卵乳白色至青黑色。卵块为长椭圆形,覆盖灰黄色鳞毛匀称,无杂色。末龄幼虫体长15—20mm,头深褐色,胸部、腹部主要是绿色,从腹部第2节后渐渐转黄。蛹长11—13mm,初黄绿色,后变浅黄色,羽化前变成黄褐色。茧白色。

生活习性

发生代数、发生期与三化螟相似,以末龄幼虫在寄主残留株或背风向阳的沟边杂草上越冬。卵成块产在稻叶上,初孵幼虫喜爬至叶尖处吐丝下坠,借风扩散,从茎上钻孔侵入。水稻孕穗或抽穗时,则从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钻入茎秆的第1节,爬至白色幼嫩组织处蛀害。有的转株为害,先把近水面的稻茎咬断后吐丝封口,咬断茎的另一端则形成囊状物,幼虫隐藏在其中浮在水面上,碰到新稻株后,爬至稻茎上向内蛀食,钻入新株后又吐丝遮住蛀孔。该虫喜在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喜在旱秧田中为害,转株为害现象明显。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据各种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历期、交配产卵历期、卵历期,预测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蚁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导防治。

(2)农业防治①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②选用生长期适中的品种。③及时春耕沤田,处理好稻茬,减少越冬虫口。④选择无螟害或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为绿肥留种田,生产上留种绿肥田因春耕晚,绝大部分幼虫在翻耕前已化蛹、羽化,生产上要注意杜绝虫源。⑤对冬作田、绿肥田灌跑马水,不仅利于作物生长,还能杀死大部分越冬螟虫。⑧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虫和蛹。⑦栽培治螟。调节栽秧期,采用抛秧法,使易遭蚁螟为害的生育阶段与蚁螟盛孵期错开,可避免或减轻受害。

(3)保护利用天敌。

谷鳞斑叶甲如何防治


谷鳞斑叶甲,学名PachnephoruslewisiiBaly属鞘翅目,肖叶甲科。别名粟灰褐叶甲。过去误订为粟番死甲。分布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北等地。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粟产区发生严重。

寄主

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旋花科、唇形花科、锦葵科等14科40多种植物。嗜食谷子和小蓟等。为害特点谷子萌芽出土时,成虫大量转入谷田,咬食幼苗的生长点,使幼苗未出土即死亡,俗称“劫白”;谷苗出土真叶现绿时,从基部齐土咬断,造成死苗,俗称“劫青”,造成缺苗断垄,致改种或毁种。幼虫也可为害寄主的幼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mm,近椭圆形,土褐色或灰褐色,稍带铜色光泽,体背密被浅褐色和白色鳞片,腹部、足有灰白色鳞片,头小,向前下方弯,触角念珠状,11节。第1节膨大为球形,2—6节细,末端5节扁宽。前胸背板近圆形,鞘翅基部宽于前胸背板,鞘翅上具刻点不规则。胸足3对等长。中足、后足胫节末端无距,胫端部外侧呈半月状,腹部腹面可见5节,基部1节长等于其余4节之和。卵长0.5一0.6mm,椭圆形,初乳白色,近孵化时变深。末龄幼虫体长约5mm,身体稍弯曲,乳黄色,头部黄褐色,胴部13节,1节细,9—11节略膨大,其余各节渐细缩,4—7节各具1对小肉瘤,肉瘤上生有3—7根细毛。3对胸足,短弯。裸蛹长3mm左右,初白色,后变暗,腹未有2条刺。

生活习性

辽宁、山西年生1代,华北1—2代,以成虫在田边土块下、土缝里、作物根茬及杂草根际处5—6cm土中越冬。东北1代区,越冬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进入出土盛期,即田间为害盛期,7月上旬一8月下旬进入幼虫期,7月下旬一9月上旬化蛹,接着成虫出现。9月下旬成虫开始越冬。华北二代区,2月下旬末越冬代成虫已开始为害,4月下旬一5月上旬进入成虫盛发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7月上旬一8月中旬是二代幼虫发生期,8月下旬一9月上旬化蛹后羽化,10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有时第一代成虫直接越冬。该成虫寿命可达8个月。产卵期延续3个多月,出现世代重叠,春季谷子尚未出土,该虫在小蓟或苍耳上取食,谷苗出土时迁入田中,把卵产在幼苗根部或杂草根际1—2cm土层中,每雌产卵140粒。卵期9一13天,初孵幼虫在土下4—6cm处食害幼根,幼虫期30天左右,老熟后在地下4—5cm处作土室化蛹。蛹期7天。该虫食性杂,喜干旱,一般干旱少雨年份易大发生。坡地、旱田、播种深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地,达到地平土细无坷垃,早春开始清除田边、地头、地埂杂草,清除田间作物根茬、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杀灭大量越冬成虫。

(2)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甲拌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也可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0.5kg,对水20kg拌种子200一300kg,拌匀后堆闷,晾干后播种。

(3)播种时,每667m2施用3%映喃丹颗粒剂2kg,处理土壤。

(4)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后,及时调查虫情,当每m2有虫4—5头时,应及时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1.5kg,拌干土10一15kg,拌匀后撒在植株四周。必要时也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对硫磷乳油、50%氟铃脲乳油1000倍液。

《印度谷螟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