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高粱苗枯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高粱苗枯病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很变褐。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

症状

高粱生长到4—5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很变褐。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源。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加强管理,密度适当,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地种植高粱。同时应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下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排水要及时,严禁大水漫灌。在田间第三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做到后期不脱肥,增强抗病力。在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可强化作物生理机能,增强植株对病害的免疫能力,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

小编推荐

高粱青霉颖枯病如何防治


高粱青霉颖枯病主要为害穗部。灌浆初期开始发病,初期颖壳由绿色变为褐色或灰色,胚轴变灰变暗。颖壳与枝梗连接处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至暗红色,后坏死或干枯,致籽粒秕瘦变小,颖壳张开度减小,似睁不开眼状。籽粒表面皱缩,色泽暗,光滑度低。枝梗上有时出现不规则红色斑。轻的上半穗发病,严重的整穗发病。

病原

PenicilliumoxalicumCurrieetThom称草酸青霉菌和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称链格抱,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草酸青霉菌为主,链格孢是后续寄生引起高粱穗部病害。P.oxalicum菌落平坦,绒状,暗绿色,结成外壳,背面无色、浅黄色至粉红色,小梗一般6—10个,大小9—15×3—3.5(um)。分生抱子椭圆形,光滑,大小4.5—6.5×3—4(um)。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幼苗。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系常见的土壤菌,于高粱花期和灌浆期进行侵染。当侵入枝梗或种脐部位时,则阻碍茎、叶中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输送,致籽粒秕瘦腐败或变小变轻。也可通过病、健穗碰撞接触传染。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晋杂12号、晋杂11号、晋中405、抗4、晋杂86—1等抗黑穗病兼抗青霉颖枯病的品种。

(2)在初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杉苗赤枯病如何防治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

树冠基枯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择圃地。苗圃地要选择沙壤土和壤土,避免选用沙土、粘土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土地。发生过赤枯病的苗圃,冬季要深耕或实行轮作,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②加强林区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对过密的苗木要及时间苗,使苗床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在光照强时要注意遮阴,幼林要及时抚育、间种绿肥,创造不利于赤枯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苗木和幼树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减少发病;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雷雨过后,要经常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2)药剂防治。

发病期间每两周喷洒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或喷洒50%退菌特800倍液、70%的百菌清500-800倍液。

杉苗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更多绿色尽在

树冠基枯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玉米种植如何防治苗枯病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我省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

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

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

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棣棠花枝枯病的防治方法


棣棠花枝枯病主要引起枝枯。

症状

从茎尖向下干枯,使茎由绿色变为灰白色,表皮上形成许多黑色小粒点,病健部界线明显,由紫黑色线分界。

病原

MacrophomaabutilonisNakataetTakimoto称苘麻大茎点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半埋生,扁球形至球形,器壁膜质,黑褐色,大小126~262.5105~189(m),有孔口。分生孢子圆筒形、长卵形至纺锤形,单胞无色,直或略弯曲,大小13.5~24.35.4~8.1(m)。是一种弱寄生菌。更多绿色尽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等在枯枝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死伤组织或伤口侵入,也可从皮孔侵入。4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雨季过后病害扩展趋缓。该病流行与冻害及管理有关,夏季持续干旱,树枝含水量低利其发生和扩展,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提高寄主抗病力。

(2)及时剪除枯枝,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3)必要时于春季发芽前喷洒40%福美胂100倍液或30%腐烂敌100倍液、50%杀菌王(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

竹水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枯病是竹林重要病害,在浙江、福建等地区有发生,主要为害毛竹、刚竹、淡竹,受害竹林常成片枯死。

症状初发病时,竹梢有部分叶子卷缩,变为枯黄至淡红,最后成灰白色脱落。竹梢逐渐枯死,并向下部扩展,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节间有水,色黄而气臭。在2-3m高的节间贮水量最多,近地面节间则较少。秋季枯死的竹子,节间贮水少,或没贮水,有灰褐色斑点。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不详

发病特点浙江在2-3月份开始发病,福建全年都有发生,但以5-8月,尤以大小暑期间枯死最多。病株先是零星分散的,后逐渐蔓延扩展成片枯死。病竹从开始发病到整株枯死。一般在向阳坡,竹林稀疏、土壤干燥的地方发病多。在荫郁的山窝、竹林茂密、湿度大的地方发病较轻。砍伐不合理和不抚育管理,使竹林生活力逐渐下降,减弱了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栽培管理。

及时中耕松土,科学施肥灌溉,合理砍伐,保持适当密度,增强植株抗病力,减少发病。

(2)病期管理。

注意竹林卫生,清除落地病叶,伐除发病植株,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在病区(病竹)四周(距枯死竹稍远)开沟隔离,以防其继续蔓延扩展。

杉木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杉木叶枯病又称落叶病、落针病,是杉木上重要病害,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杉木林区,杉木感病后,引起枝叶枯死,影响正常生长。该病病原菌主要危害裸子植物的松科之云杉属、冷杉属的一些乔木树种,寄主树种尤以鳞皮云杉、粗枝云杉受害最重。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多发生在杉木树冠下部、中部的针叶上。自枝条基部针叶向项梢方向蔓延。为害老叶多,新叶少。春夏季感病针叶出现黄斑,并逐渐加深,扩展全叶,秋季则呈枯黄色。在枯黄的病叶上可见圆形黑色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翌年3月上、中旬,病叶上有或无黑色细横线、长椭圆形漆黑色具光泽的小颗粒,中央有条纵裂缝,为病菌的子囊盘。病叶一般长时间不脱落。

病原

LophodermiumuncinatunDarker.称云杉散斑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盘在黑色的子座中,子座单生,顶部与寄主表皮结合成1个盾形盖,子囊盘成熟后,盾形盖破裂而露出子实层。子囊棒形,具短柄。侧丝线状,顶端稍粗而弯曲,略长于子囊。子囊孢子无色,线形。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Leptostromasp.。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内生无色单胞圆柱形的分生孢子。

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末夏初子囊孢子陆续成熟,从子囊盘中释放,借风雨传播,侵染针叶为害。中年林或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受害较多。林地水肥条件差,造林后未及时抚育管理或林分过密,下部枝叶通风透光不良,杉木生长衰弱,容易感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树种。

(2)造林前要提高整地质量,造林后头几年加强抚育管理。促使幼林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3)严格控制造林密度,初植密度较大的林分,当林木郁闭时要及时间伐,并清除林内有病枯枝叶,以推迟杉木生长袁老和减少病菌蔓延发生。

茶胴枯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病原Macrophomasp.球壳孢目大茎点属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线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直或稍弯,单胞,无色,透明,大小15.7?237.3?9.7(pm),多具1?2个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

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黑松及油松芽枯病又名流脂病或丛枝病,有时称为衰退病或枯梢病。大部分受害幼林高生长停止,呈丛枝状。湿地松受害时,常流脂。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黑松芽枯病的症状

病株症状因发病程度和树种不同而异。

1、芽枯型:黑松及油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2、丛枝型:油松主梢及轮生枝顶芽枯死后,其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又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

3、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变灰绿,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丛枝严重的病株,最后枯梢,死亡。

黑松芽枯病的病原

由土壤缺硼引起。在河南,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含硼水平均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因黑松需硼量高于油松,所以黑松发病更多。

据观察,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是干旱。松梢害虫和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黑松芽枯病的发病规律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树种不同树龄,其发病也不同,小于10年生的黑松及油松不发病或发病很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加,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亩600株以上),未适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相反,适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其芽枯病轻,健芽率或抽梢率可提高36%或56%。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生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病区在5、6月份,叶面喷5硼砂水溶液,或者根施硼砂,每株20~25g,施后灌水,有防病效果,病区进行松土、透光伐及合理修枝,也可减轻病情。在缺硼地区,应栽植耐瘠薄、干旱的马尾松。

油桐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1、症状

危害3年桐先年顶芽。病芽鳞片先呈红褐色病斑,然后扩展,全芽变赤褐色水渍状腐烂,产生有粘性的液体,然后失水干枯。病害发生严重时,由顶芽向枝梢蔓延,病枝梢2~6厘米处皮层腐烂,失水绉缩,变紫褐色枯死。后期,在病芽表面产生一层灰绿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1)形态特征: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侵染所致。病菌分孢子梗更长,单枝或叉状分枝,顶端细胞如丝状或膨大成球形,球状细胞上生小梗,其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灰色,单孢,卵圆形或球形,聚生于小梗上成葡萄状,群体成灰色粉末。

(2)形态学特征:病菌在8~18℃叶生长迅速,25~30℃培养下,病菌培养时易产生黑色米粒状菌核,抗逆性较强。

3、发生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2)扩展与蔓延:一般3月上旬开始发生,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严重。7~8月趋向停止。9~11月,温度降低,雨水较多时,病害又出现高潮。11月下旬停止发病。

(3)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苗圃地势低洼,苗木过密,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注意排灌,适当间苗或打下叶,使其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减少侵染来源:剪除病部,消灭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使用50%退菌特500倍液,50%托布津600倍液,25%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叶枯净400倍液,每隔15天喷洒1次,连续2次效果明显。

紫苏斑枯病的防治方法


紫苏斑枯病是由真菌侵害引起的,病菌越冬主要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重茬地、低洼地、浇水过多、排水不良以及种植过密的地块,发病严重。一般初夏发病,直至深秋。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紫苏斑枯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病斑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斑干枯形成穿孔。6月份后高温、多雨。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温暖高湿利于病害发生。田间通风透光差时发病较重。

致病菌为紫苏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针状,无色,直或弯曲,基部钝圆,顶端较尖,具2-4个隔膜。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注意无病株留种,防种子传病;注意轮作换茬,避免重茬;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种植不宜过密,及时摘叶打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1: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燕麦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燕麦叶枯病是燕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鞘、颖等地上部。叶片染病初生1-2×0.5-1(mm)、边缘不明显的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扩大至5-20×2-3(mm),中间褐色,四周略带黄色。病斑多时,从叶尖端逐渐向下枯死。该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并向上扩展。那么如何防治燕麦叶枯病?

病原:

Bipolarisvictoriae(MechanetMurophy)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MechanetMurphy称一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

3、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4、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

5、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

6、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7、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高粱苗枯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