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番茄筋腐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果实外表症状

果实内部症状

危害症状:果实着色不均匀,有绿有红,就像是“花皮果”似的,等果皮发红的部位变软了,发绿的部位也红,口感差。

褐变型:果面上出现局部褐变,甚至坏死斑,凹凸不平,果肉僵硬;剖开病果,可发现果皮里的维管束呈茶褐色条状坏死、果心变硬或果皮变褐,成空腔;常发生在果实的背光面,且下位花序的果实比上位的多。zw59.cOM

白变型:多发生在果皮部组织上,病部具有蜡样光泽、质硬,果肉似“糠心状”,病部着色不良。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选种不易发病的品种;合理密植,增加光照,保持通风透气;加强肥水管理,合理灌溉,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要偏施氮肥,增施钾磷肥提高植株长势,减轻发病。

②大棚内的气温低于10℃时,采取加温保温措施;当棚内温度高于30℃时,需通风降温。大棚应用透光性强的塑料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提高光合作用。

③发病初期,可立即喷施0.2%葡萄糖和0.1%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减轻为害。

扩展阅读

番茄蒂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蒂腐病为番茄的重要生理性病害,部分地区偶然发生,常在保护地内发生,发病后病果率在30%以上,显著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症状

此病主要在花期和结果期发生,经表现在果实受害,初期花器萼片出现不规则暗褐色坏死斑,以后向里扩展,逐渐发展使幼果果柄坏死变褐,最后形成空腔,终止幼果脱落或变褐腐烂。

病因

此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准确病因待一部研究。经观察分析,可能是花期长时间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温度忽高忽低,喷施生长素后刺激果蒂髓部细胞快速增长,植株自身制造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养分和水份满足不了果实快速膨大的需要,加之温度波动很大,正常生长失去平衡,致髓部细胞坏死,最后形成空腔。

防治方法

番茄蒂腐病发生后无法治愈,但可以提前预防。

一是关注天气变化,因为现在的气象预报一般有提前一周的周报,可以提早做准备。

二是对不耐弱光低温的品种,应提早养护好根系,从而提高抗逆能力。

三是果期喷3~4次1%尿素液+0.3%磷酸二氢钾+300倍红糖液+6000倍液爱多收,7~10天喷1次,促进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提高抗病能力。

早春茬番茄如何预防根腐病


近几年来,西红柿根腐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尤其是早春茬番茄,在4-5月份结果初期发病严重,死棵多,甚至毁秧绝产,农民损失很大。

一、发病特点

根腐病主要危害西红柿根部,发病初期于主根和茎基部产生褐色斑,后逐渐扩大、凹陷,严重时主根变褐腐烂,导致地上部逐渐枯萎。纵剖茎基部或根部,维管束变为深褐色,之后根茎腐烂,不生长新根,发病后期,病株多枯萎而死。

二、病菌传播及发病原因

西红柿根腐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苗床内传播主要是带菌的土壤、肥料、农具和浇水等。病菌从幼苗伤口侵入,再借雨水、灌溉水传播。高温、高湿宜于此病发生。苗床连茬、地面积水、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地下害虫多、农事活动造成根部伤口多的地块发病较重。

早春茬番茄根腐病防治要点

三、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做好苗床土壤消毒工作,培育无病壮苗。平整土地,做好排灌系统、高畦栽培。重病地与非茄果类、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加强水肥管理,适时适量灌水,浇小水,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浇水后及雨后适时中耕松土。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增施磷、钾肥,避免肥料施用不当烧伤根系。初见发病植株及时拔除烧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用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浇灌苗床,每平方米苗床用药液量2-3公斤;或在移栽前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浸苗根,也可于移栽后用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灌根。

番茄脐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番茄脐腐病又称蒂腐病、顶腐病,俗称膏药顶,是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来在永年菜区发生比较普遍,而且越来越重。轻者果实变扁、变轻、变甜失光,严重时整个果实变黑腐烂,减产20―30%。

一、发病症状。脐腐病在番茄如拇指大小到着色成熟前均可发病,病斑只发生在果实顶端的脐部,故称脐腐病。病斑初为水浸状暗绿色,不久变为暗褐或黑色的直径1―2厘米或更大的坏死斑,其下部果肉干腐收缩,脐部凹陷,有时龟裂,果实变扁,果肉变甜。严重时病斑扩大到半个果面,果实停止膨大提早变红,果皮柔韧、无光,失去食用价值。

二、发病原因

1、水分供应失调的影响。干旱时果实脐部最易失去水分引起组织坏死。在大量供水时,由于蒂部细胞膨压过大而使细胞破裂、细胞内充水,最后变色坏死。即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造成的。

2、缺钙的影响。多年连种,过量使用氮、磷肥,都会抑制对钙的吸收。果实中钙含量低于0.2%时易导致脐腐病发生。

3、土壤层浅、沙性大、盐碱土发病重。

4、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不同。果皮较薄、果顶平及花痕较大的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适时灌水防止土壤时干时湿,特别不要使土壤过分干旱。第一水定植时和第二水花开始坐果时,水量均不能太大;第三花序开完以后,第一穗果如鸡蛋大小时,才浇大水。保持土壤湿润,夏季灌水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注意做到勤浇、浅浇。

2、选富含有机质土层厚,保水强的砂壤土种番茄。土壤缺钙时,亩用硝石灰或碳酸钙50千克均匀均撒于地面并翻入耕层中。

3、避免施氮肥过多,特别是速效氮肥,不要一次施用过量,注意氮、磷、钾适当,要多施腐熟有机肥。

4、发病时,用1%的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进行根外施肥,每7天1次,具有良好防效。此外也可用口服钙片喷施。

番茄茎基腐病的介绍及防治


番茄茎基腐病

病原

立枯丝核菌丝Rhizocloniasolaniku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等50科200余种植物。

危害

番茄的普通病害,

分布

分布较广。

为害症状

仅为害茎基部。(1)苗期:幼苗发病后,首先茎基部变褐,随后病部收缩变细即发生缢缩现象,进而中上部茎叶逐渐发生萎蔫下垂和枯死现象,开始,发病苗白天萎蔫,夜晚可恢复,数日后,当病斑环绕茎一周时,幼苗便逐渐枯死,不倒伏。(2)成株期:植株发病后,病部初亦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或根部扩展,致皮层腐烂,地上部叶、花、果逐渐变色停止生长。在果实膨大后期发生该病,植株迅速萎蔫枯死,似青枯症状,但患病部位无菌脓。另外,发病部位常出现具同心轮纹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期易出现淡褐色霉状物或大小不一的黑褐色菌核.

病原物

(1)形态:菌丝无色,老菌丝黄褐色,分枝基部缢缩。菌核近球形,直径0.1~0.5mm,无色,后为黑褐色。(2)特性: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病菌腐生性强;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

发生因素

阴雨天气、苗床或棚室温度高、施用未腐熟肥料、土壤湿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茎基有损伤,易发病。

番茄茎基腐病-2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常见的抗病品种有毛粉802、大红1号等。尽量避免连作或与茄科蔬菜轮作。采用稻、菜轮作或玉米茬,也可实行2~3年的轮作方式。③清洁田园,上茬作物收获后及生产中应及时清除残枝、枯叶和烂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理。④培育无病壮苗.选棚外大田土壤配制育苗营养土,结合定植时间,适期育苗,并加强苗床管理u⑤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⑥加强通风管理。棚温白天保持在20~25℃,晚上闭棚后温度降到15~17℃,阴天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也要通风排湿。(2)物理防治:定植前15~20天,扣好棚膜,关闭风口,密闭大棚15-20天,进行棚室消毒,使棚内气温达到60℃以上,持续5~7天,使棚内形成长时间的高温环境,全面杀死残存的病原,减轻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①育苗时苗床可用20%多菌灵、50%敌克松或40%五氣硝基苯DP与50%福美双WP按1:1混合,8g/m2药剂加营养土4kg拌勻成药土,播前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傕好芽的种子播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搜盖在上面。②幼苗发病喷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50%福美双WP500倍液。③定植后至成株期发病,用40%拌种双WP600倍液,或表土施药9g/m2,与土拌匀后施于病株基部,榭盖病部。或喷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40%拌种双DP800倍液。④发病初期病喷40%拌种双DPSC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EC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AS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倍液。还可用50%福美双WP600倍液喷淋茎基部。棚室中采用45%百菌清FU或15%腐霉利FU进行熏杀防治,防效亦十分显著。

番茄病毒病如何防治


叶片及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

①曲叶型又称黄化卷叶病毒(TY病毒病),为近年来发现的毁灭性番茄病害。上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叶片皱缩,增厚,卷曲;上部节位开花困难,或无花序着生;染病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明显矮化。

②花叶型为最常见的症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斑驳,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狭窄或扭曲畸形,引起落花、落果。果实小,植株矮化。

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叶片上有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斑,有的叶脉坏死,并由主脉向支脉发展;茎蔓上呈褐色长条形斑;果实畸形,果面具暗褐色凹陷斑块或水烫状坏死枯斑;严重时植株萎缩变黄,最后枯死,甚至绝收。

④蕨叶型顶部叶片特别狭窄或呈螺旋形下卷,并自上而下变成蕨叶状,有时几乎无叶肉;花瓣增大,形成“巨花”,开花后很少结果;病果畸形,果心呈褐色;植株不同程度矮生。

除以上症状外,还有巨芽型、黄顶型等,田间经常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及时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等为害。

②种子处理: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后催芽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如何防治兰花茎腐病


分布与危害

兰花Cymbidium,别名,兰草(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别名)。兰花的品种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万多个兰花的品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春兰、蕙兰、蝴蝶兰等。兰花茎腐病,又称兰花枯萎病,它是兰花种中最让人头疼的病之一。会使兰花的茎腐烂、萎缩直至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通常先危害成熟的兰花叶鞘与叶片靠近基部的组织,由内到外,严重时引起假鳞茎深度腐烂,继而引起叶片的萎蔫。病害处及断面有时可看到呈暗褐红色。

病原

最初发病一般是由长时间的高温、高热加高湿引起的,只有少量是通过兰花交流引进的。

发生规律

兰花茎腐病发病期与兰花的快速生长期是一致的,就是说兰花生长的越快,兰花茎腐病也会爆发的越快,这同兰花生长所需的最佳温度和兰花茎腐病爆发的最佳温度相同有关(兰花生长的最佳温度是摄氏2830度,而兰花茎腐病爆发的最佳温度也是摄氏2830度)。有时候独苗发,有时候春夏发,有时候秋冬发(不过冬天是极少发的),而且发病多数都是从大草、壮草和新草开始的,少数从老草和小草开始发的。

防治方法

(1)上盆前兰花、兰盆和植料一定要消毒,植料要相对粗一点,兰草尽量要种得浅一点,种养环境一定要通风,盆面不要长时间过湿,尽量多用有机肥,少用或不用无机肥和化学肥料等等,就能不发或少发茎腐病了。

(2)选用广普性的进口药剂70%茎腐灵乳油。使用方法:用该药1毫升兑水600克即600倍液(用量多少可以根据自己兰花数量多少而定)710天1次,连喷4次,然后根据情况1520天1次再进行预防;但是,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使用:一是在4月10月的高温时段,每次泡水(浇水)后第2天,应用该药进行预防,原因是此时兰株上的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菌的繁殖,最易发病;二是新购进高档兰花时,应隔离一段时间,也应喷施该药进行杀菌,减少因兰花流动性大而传播病虫害。

高粱炭腐病如何防治


高粱全生育期均可发病。感染此病可引致苗枯或根茎炭腐。根部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变黑,内部组织崩溃,皮层腐烂并延及侧根。茎秆染病植株提早成熟,穗小粒秕,遇风易折倒。茎秆内部组织崩解后,残存维管束,其中有大量黑色菌核。我国高粱各产区均有发生。

病原

Macrophominaphaseoli(Maubl.)Ashby称菜豆壳球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初埋生,分散,直径89—275um;产孢细胞葫芦形,无色,大小5—13×4—6(u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16—32×5—10(um)。菌核黑色,坚硬,直径5—100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引起幼苗或成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高温多湿、地势低洼及土壤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玉米穗腐病如何防治


玉米果穗上出现各种颜色的发霉籽粒被称为穗腐病,也称果穗干腐病。在灌浆成熟阶段如遇到连阴雨,一些品种可以出现约50%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引起籽粒发霉的病菌很多,其中许多能产生对人和动物有害的毒素。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各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蔓延快,危害严重,造成玉米减产降质。

穗腐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如果田间玉米果穗被害虫咬食,穗腐病就会更重。为减轻霉菌毒素对人畜的危害,在收玉米时,尽量捡除严重发霉的穗子,或在脱粒时注意去除霉粒。由于穗腐病发生在后期,因此控制方法主要是选种抗性强、果穗苞叶包裹紧的品种。同时要合理密植和施肥、及时收获和晾晒、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危害,以减轻穗腐病的发生。

玉米穗腐病是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端孢菌等近20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等在生长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若用染病的玉米作食品或饲料,易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玉米穗腐病发病症状

主要在果穗上发病,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子粒上表现。有时子粒间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质脆,内部空虚,易破碎。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

化学防治措施

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每隔7天喷1次。发病初期往穗部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用药50~75毫升,对水75~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视病情防治1~2次。

物理防治措施

1、清除病原清除田间病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玉米收获时将田间的玉米杆集中烧掉或结合深耕翻入土中彻底腐烂,不为病菌提供滋生场所。

2、合理密植通过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是防病的重要措施,一般紧凑型品种每亩密度应在4000-4500株为宜,中间型和平展型品种在4000株以下为宜。

3、合理施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

对于育种者来讲,在选育过程中对于感玉米穗腐病材料肯定是要被淘汰掉,有时候可能田间试验面积小,表现不出来,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可能问题出现了,结果造成一定损失。这里想请教一下,这方面在选育过程中应注意那些农艺性状的选择,如穗轴、花丝、籽粒品质、脱水快慢等。

小麦根腐病如何防治


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

为害症状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

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与球霉病,颖枯病和叶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发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夕卜,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此种种子叫“花斑粒”。

发病原因

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ItoetKurib.)Drechsl.根腐病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根腐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成株期叶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S曲线型,初期病情增长缓慢,中期发展迅速,后期平稳。叶部病情与病菌密度、气象条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关。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

分布范围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作物和30余种禾本科杂草。病菌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致病力有差异,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根腐病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发生重;幼苗受冻病情加重。成株期叶部发病与气候、寄主生育状态及叶龄有关。麦田缺氧植株早衰,抗病力下降,发病重;叶片龄期愈长,抗病力愈低,小麦抽穗后出现高温、多雨的潮湿气候,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加重。黑龙江春麦区小麦抽穗后正进入雨季,雨湿条件对根腐病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因而成为这一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华北、西北麦区由于湿度低、为害轻。根腐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春麦区播种过迟,冬麦区播种过早以及小麦连作和种子带菌等因素均可促进苗腐发生。成株期叶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S曲线型,初期病情增长缓慢,中期发展迅速,后期平稳。叶部病情与病菌密度、气象条件和寄主抗性密切相关。小麦生育前期温、湿度低,菌源量小,发病轻,抽穗前叶片抗性较强,病情增长速度缓慢,抽穗后抗性下降,温、湿度升高,经多次再侵染后菌源量增多,病情迅速增长,乳熟期后,增长速度减慢。

侵染过程

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大气相对湿度98%以上,只要温度适合即可萌发侵染,病菌直接穿透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时,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形成球形附着胞,穿透叶角质层侵入叶内;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芽管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在25℃下病害潜育期5天。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病叶丧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叶枯死亡。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病种胚内越冬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附着种子表面越冬越夏,成为初次发病的侵染源。如病残体腐烂,体内的菌丝体随之死亡;土壤中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的病菌,当种子发芽时即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枯和苗腐。

病害循环

春麦区,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当气温回升到16℃左右,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穗内,为害种子,成黑胚粒。在冬麦区,病菌可在病苗体内越冬,返青后带菌幼苗体内的菌丝体继续为害,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特点

小麦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24—28℃C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重茬地块发病逐年加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3、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水稻基腐病如何防治


水稻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2.6-3×0.6-0.8(μ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白后变土黄色,无光泽。厌气生长,不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产生吲哚,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基本介绍

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白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该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生产上只要抓准基腐病这三个独特症状,是能与上述病害区别开来的。

传播和发病

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病菌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在整个生育期重复侵染。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轮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发病轻。偏施或迟施氮素,稻苗嫩柔发病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如四梅2号、广陆矮4号、矮粳23、浙福802、农林百选、盐粳2号、武香粳、汕优6号、双糯4号、中粳574、南粳34等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培育壮苗,推广工厂化育苗,采用湿润育秧。适当增施磷、钾肥确保壮苗。要小苗直栽浅栽,避免伤口。

(3)提倡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4)以施杀菌农药为主,兼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喷施防治。医用链霉素200PPM浓度或农用抗菌素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800-1200倍液叶面喷雾;新植霉素600倍液叶雾;高科38%恶霜嘧铜菌酯1000倍液茎基部均匀喷施;菌克毒克300倍液喷雾;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灌根,5天左右喷一次,视病情程度需施药2-3次。此外,还需要放浅水层,改善植株根际条件,降低发病。已发病的稻田不能做为留种田。

如何防治杜鹃根腐病


根腐病对杜鹃是严重威胁,其发病率虽不高,但杜鹃感染后死亡率很高。所以,在杜鹃的栽培管理中必须重视对根腐病的防治。

根腐病多发生在杜鹃的根茎部位,因为,根茎部位因阳光照射不足往往会很潮湿,半知菌类镰孢霉活动频繁。半知菌类镰孢霉一旦侵入杜鹃皮层,不久即会引起其腐烂:根部出现水渍状褐斑,腐烂脱皮,木质部呈黑褐色,树皮逐渐呈灰白色,并逐步蔓延,进而扩大到树干,使整个皮层坏死,造成养分及水分输导阻断,植株顶端嫩叶逐渐干枯,并自上而下?植株萎蔫失水,导致死亡。

防治杜鹃根腐病,可采取以下措施:半知菌类镰孢霉存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数年内遇合适寄主仍有浸染力。凡湿度大、温度高的碱性土壤,均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蔓延,故当杜鹃确定患根腐病后,应及时对死株及盆土进行处理。对邻近的植株可先用0.1%高锰酸钾浸泡或淋洗全株,然后用净水冲洗后再上盆,盆土可事先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喷洒。应注意改善场地的通风条件,增加光照,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每年5月份用200倍液甲基托布津涂抹于主干进行防治,每7-10天涂抹1次,连续涂抹3次。

马铃薯环腐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发病规律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一23℃,最高31一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有条件的最好与选育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杂交实生苗,繁育无病种薯。

(2)种植抗病品种经鉴定表现抗病的品系有:东农303、郑薯4号、宁紫7号、庐山白皮、乌盟601、克新1号、丰定22、铁筒1号、阿奎拉、长薯4号、高原3号、同薯8号等。

(3)播前汰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五、六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mg/kg硫酸铜浸孢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

(4)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

《番茄筋腐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