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荞麦钩翅蛾改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荞麦钩翅娥,学名SpicaparallelangulaAlpheraky鳞翅目,钩蛾科。分布在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甘肃平凉山区也有发生。

寄主

荞麦。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为害嫩叶叶肉,残留表皮,叶片受害处呈薄膜状,后幼虫吐丝卷叶,藏在其中,把叶片食穿。1997年延安市植保站调查受害株率20%一30%,减产25%左右。大发生的减产40%以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30一36mm,头、胸、腹、前翅均淡黄色,肾形纹明显,顶角不呈钩状突出,从顶角向后有一条黄褐斜线,有3条向外弯曲的“”形黄褐线。后翅黄白色,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两对距。卵椭圆形、扁平,表面颗粒状。幼虫体长20一30mm,污白色,背面有淡褐色宽带,有腹足4对,尾足l对,有少数趾钩。蛹体长约11mm,红褐色,梭形,两端尖,臀棘上有4根刺。

生活习性

陕西延安市、宁夏固原、隆德等地年生1代,以蛹越冬。甘肃平凉一带成虫于6月下旬一8月中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羽化盛期为7月中旬,成虫寿命10一15天,羽化后马上交尾,成虫有趋光性。7月下旬一8月上旬成虫把卵产在叶片背面,卵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块,上覆有白色长毛,卵期7—10天。初孵幼虫喜群居,后分散为害,幼虫活泼,稍触动即吐丝下垂,幼虫期25—28天,共5龄,老熟后入土化蛹。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利用幼虫假死性,可以人工捕杀。方法是一手拿筛子,一手拍打植株,让其落在筛子里,集中消灭。

2、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以前,用BT粉800~1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2000-25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延伸阅读

掌握适期防治葡萄透翅蛾


危害特点葡萄透翅蛾以幼虫蛀入葡萄蔓中危害,专蛀食髓部软组织,使水分和养分向上输送困难或中断,导致叶片变黄,引起落花落果,严重者可造成被害部位以上停止生长或干枯死亡,受害处常膨大如瘤。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葡萄枝蔓中越冬。春季葡萄萌芽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在枝蔓内继续蛀食危害,3月底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底5月初羽化,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并有趋光性。卵产于新梢叶腋芽眼处。孵化后的幼虫由新梢叶柄基部蛀入嫩茎内,危害髓部,虫粪排出,堆积于蛀孔附近。被害部位以上枝条常干枯死亡。6-7月低龄幼虫主要危害当年生的嫩蔓;8-9月大龄幼虫主要危害二年生以上的老蔓,此期幼虫食量大,危害最严重;10月老熟幼虫逐渐进入冬眠。

防治技术幼虫蛀入枝蔓之后较难防治,所以应抓住成虫产卵前后及卵孵化前进行药剂防治较好。及时喷25%灭幼脲Ⅲ悬浮剂20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3000倍液1-2次;药剂要全株喷匀、喷透,至药液滴而不流为止,以消灭成虫和卵,控制蛀入虫的数量。对受害严重的植株可在树液流动期(伤流停止后),距地面10-15厘米处的每个主蔓用粗椎钻孔2-4个,深达髓心部位,孔的方位应偏向下40-50度,使药液下流,防止淤出。然后将氧乐果(辛硫磷、毒死蜱等乳油均可)配制成10-20倍水溶液,用医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注入扎好的孔内即可,每株用液4-5毫升。注液后立即用胶布封孔效果更好,也可用泥浆封口。当害虫在枝蔓已形成危害时,也可用注射法,直接将药液从粪便排出孔内注药,但药剂浓度宜在100倍左右,注后包扎可起封杀作用。对幼虫危害较重的葡萄园,可用镊子夹上棉球,蘸浸的敌敌畏药剂5-10倍液,直接涂抹危害处,再用塑料薄膜包扎,也有杀虫效果。切忌在果实采收前用药。

荞麦立枯病如何防治


此病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影响荞麦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致死亡。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

形态特征

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μ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μ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该菌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荞麦外,还可为害多种农作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95%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藤本植物葡萄虫害透翅蛾的发生与防治


葡萄透翅蛾属翅目透翅蛾科,是当前鱼台县葡萄生产上发生较为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鱼台县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葡萄透翅蛾提供了更多的食料,致使其危害日益严重。

一、分布与危害

葡萄透翅蛾在鱼台县发生普遍。以幼虫蛀入葡萄蔓中为害,专蛀食髓部软组织,使水分和营养向上输送困难或中断,导致叶片变黄,引起落花落果。严重者可造成被害部位以上停止生长或干枯死亡。受害处常膨大如瘤。

二、生活习性

葡萄透翅蛾在我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葡萄蔓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上旬化蛹,蛹期24-28d;6月上旬9-11时进行。羽化多在上午1-2小时,等翅逐渐伸展变硬后,方能飞翔。雌蛾能放出性诱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多在羽化当日下午2-5时进行,交尾时间2小时左右,于次日产卵于芽间或嫩梢上,单雌产卵时40-50粒,成虫3-5d后死亡。10d后,卵粒即可孵化,孵化后的幼虫由新梢叶柄基部蛀入嫩茎内,为害髓部,虫粪排出,堆积于蛀孔附近。被害部位以上枝条常干枯死亡。6-7月份低龄幼虫主要为害当年生的嫩蔓;8-9月份大龄幼虫主要为害二年生以上的老蔓,此期幼虫食量大,危害最严重;10月份老熟幼虫逐渐进入冬眠。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品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以增强树势。结合冬剪,剪除带有残虫的枯枝,集中清理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幼虫虫源,减少虫源基数。

2.诱杀成虫:当年6月份开始县挂透翅蛾性诱杀虫剂,以消灭成虫,降低为害,并且可以此作为施药适期预报的依据(当诱蛾量出现高峰后,蛾量锐减时,即为当代成虫羽化的盛末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3.农药防治:在成虫羽化的盛末期可喷洒:25%灭幼脲Ⅲ悬浮剂2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3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40%甲基异柳磷800倍液。以上药剂每亩用量可视树体大小而定,按以上浓度喷雾至全株均湿,而药液滴而不流为止。

观赏树木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方法


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tabaniformisRottemburg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为害杨和柳树,其中以加杨、银白杨、北京杨、毛白杨、美杨和新疆杨受害最严重。幼虫蛀食嫩梢,造成秃梢,抑制生长,枝干受害后,形成虫瘿(似糖葫芦),造成苗木风折枝。该虫为检疫对象。

成虫体长为19毫米左右,翅展为38毫米左右,体青黑色,形似胡蜂,头和胸之间有橙黄色环带。前翅狭窄赭石色,基部及中区透明,后翅透明。腹部圆筒形有橙黄色横带。卵黑色,其表有灰白色刻纹。幼虫老熟时体长为32毫米左右,圆筒形。幼龄幼虫浅红色,老熟后乳黄色。腹尾有褐色臀棘,并向上钩起。蛹近纺锤形,褐色,臀棘14根。

综合防治

(1)加强检疫对引进和输出的苗木和枝条,要严格检疫,绿化时不种带虫株。

(2)选优品种选择较抗虫的大官杨、沙兰杨、小青杨等种植。

(3)诱杀成虫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期,每公顷设8个性诱捕器。此防治方法既消灭害虫,又有利于保护天敌。

(4)药剂防治严重大发生时,于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初孵期,喷施10%赛乐收(乙氰菊酯)1500倍液,或10%安绿宝(氯氰菊酯)3000倍液防治,及时压低虫口密度。

米扁虫改如何防治


米扁虫,是一种锯谷盗科的昆虫,分布在中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

露尾甲,米扁虫

简介

寄主:开始发霉的粮食、中药材等储藏品中。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不洁净或开始发霉的粮食等储藏物。

地理分布: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

特征描述

米扁虫

米扁虫成虫体长2.5mm,长卵形,红褐色;头五边形,前沿窄,具小刻点和淡色微毛,半缩入前胸内;复眼黑色外突;触角有细毛,共11节,末3节膨大成锤状;前胸背板近方形,布有小刻点和微毛,微毛向背中央倒伏,侧缘微向外突,具深色边和细齿,前侧角各具1向外突的圆形凸起,后侧角为直角,后缘具边,中部向后弯伸。小盾片色深且宽扁;鞘翅向上供,黄褐色,具排列成行的较大刻点和浅色倒伏的细毛;足赤褐色。幼虫体长3mm,灰白色,细长,两侧平行,后端较宽,头部、胸部褐色,前胸近方形,约长于中胸,6后胸之和,全体具稀毛。

发生规律

成虫寿命一年多,全年均可见到成虫,条件适合经20—30天可完成一个世代,成虫活泼,爬行迅速,能飞翔。成虫、幼虫喜食霉菌,开始发霉的各种储藏物中易发生此虫。

防治方法

保持仓库和储藏品干燥清洁,即可防止该虫发生。

水稻稻金翅夜蛾如何防治


水稻稻金翅夜蛾,学名Chrysaspidiafestucae(Linnaeus)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金翅蛾、青虫、弓腰虫等。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水稻、小麦、稗草、看麦娘、三棱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成缺刻,尤其是第一代幼虫在秧苗和分菜期为害严重,影响分蘖成穗。越冬代幼虫为害小麦也很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9mm,翅展32—37mm,头部红褐色,胸背棕红色,腹部浅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基部后缘区、端区具浅金色斑,内横线、外横线暗褐色,翅面中间具大银斑2个,缘毛紫灰色。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灰黄色。卵高0.45mm,宽0.6mm左右,馒头形,约具40条纵棱,初乳白色,后变黄绿色至暗灰色。末龄幼虫体长31—34mm,绿色或青绿色,背线青绿色,亚背线、侧线白色或黄白色,较细,气门线较宽、黄色,1、2对腹足退化。蛹长17—19mm,能看见成虫期斑纹,背面具花束,臀棘2根,两侧有l对鱼钩状小刺。

生活习性

黑龙江、宁夏年生2—3代,江苏4—5代。以幼虫在麦株基部等处越冬。江苏越冬代成蛾于5月上旬一6月上旬盛发,第一代6月下旬一7月下旬,第二代7月下旬一8月上旬,第三代8月下旬一9月下旬,第四代9月下旬一10月中旬。宁夏盛蛾期则在6月上旬一7月下旬和8月下旬一9月上旬。宁夏7月,卵期约5天,幼虫期1个月,蛹期17天。江苏6—8月,卵期4.5—6天,幼虫期18—20天,蛹期6—8天,成虫历期6—10天。成虫有趋光性,喜在前半夜交配和产卵,把卵产在叶面、叶背或叶鞘上,常数粒至数十粒排在一起,稀疏。幼虫5—7龄,个别12龄。1—3龄幼虫吐丝下坠,借风扩散,5、6龄幼虫食量剧增,末龄幼虫化蛹在叶背面。夏季凉爽的年份发生重。天敌有金翅夜蛾绒茧蜂、黄毛脉寄蝇、麻雀、青蛙等。

防治方法

(1)做好测报工作。于冬前和越冬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早茬麦田5块,检查越冬幼虫数量,及时发出预报,防止该虫突发成灾。

(2)冬前和早春及时镇压保墒,杀死部分幼虫,减少虫源。

葡萄虎蛾如何防治?


葡萄虎蛾如何防治?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幼虫食害葡萄、长春藤、爬山虎的叶成缺刻与孔洞、严重时仅残留叶柄和粗脉。

成虫

体长18-20毫米,翅展44-47毫米,头胸部紫棕色,腹部杏黄色,背面中央有1纵列棕色毛簇达第7腹节后缘。前翅灰黄色带紫棕色散点,前缘色稍浓,后缘及外线以外暗紫色,其上带有银灰色细纹、外线经内的后缘部分色浓;外缘有灰细线,中部至臀角有4个黑斑;内、外线灰至灰黄色;肾纹、环纹黑色,围有灰黑色边。后翅杏黄色、外缘有2紫黑色宽带,臀角处有1桔黄色斑,中室有1黑点,外缘有桔黄色细线。下唇须基部、体腹面及前、后翅反面均为橙黄色;前翅肾纹、环纹呈暗紫色点,外缘为淡暗紫色宽带。

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2代,以蛹在根部及架下土内越冬,5月羽化为成虫,傍晚和夜间交尾并产卵,卵散产于叶片及叶柄等处。6月份发生第一代幼虫,常将叶片吱成孔洞,老幼虫将叶片吃成大缺门或将叶片吃光。7—8月发生第二代成虫,8—9月发生第二代幼虫,9—10月以老幼虫入土作茧化蛹越冬。幼虫受惊时头翘起并吐黄色液体以自卫。

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蛹

在北方埋土防寒的地区,于秋末和早春结合葡萄的埋土和出土上架,拣拾越冬蛹进行消灭。

杀幼虫的方法

结合田间管理,利用幼虫白天静伏叶背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喷药防治方法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树叶杀虫方法

冬剪下来的枝叶,集中烧毁。

荞麦草地螟如何防治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网锥额野螟、甜菜网螟、黄绿条螟等。

1分布与发生时期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北方城市各地均有分布,一般年发生1代~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一般5月上、中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1代幼虫危害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一般年份危害较轻。自1996年开始,草地螟又进入了一个发生活跃期。

2田间调查和防治适期

依据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中的系统调查决定防治适期,依据系统调查决定幼虫普查时间,并依据普查结果确定防治范围和面积。

系统调查在每个世代成虫出现高峰前后,解剖雌蛾卵巢,当3-4级雌蛾占50%以上时,由此向后推迟9~12d(卵期3~5d,1龄期2~5d,2龄期2~3d,3龄期2~3d),即可做出防治适期预报。同时,立即开始对本地区适宜草地螟发生的作物及地边杂草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即一般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田间(1—3)龄幼虫大量出现时)。普查面积不少于当地寄主作物播种面积的3%,普查时每块田随机选取5个点,密植作物和杂草每点取33cm×33cm,稀植作物每点(5—10)株,可以把作物和杂草上的幼虫拍打在塑料布上,统计塑料布上的虫量,最后把查到的虫量按行距和株距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由普查结果确定出防治田块。

在每代幼虫发生盛期或防治后3天,要对当代受害作物和草场进行一次残虫量及危害损失普查,方法同上,查清样点内幼虫数量,最后按株距和行距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按下述公式计算每代草地螟幼虫总虫量;统计当地各类作物发生面积,估算危害损失情况。

各代幼虫总虫量计算公式:

G2=∑(S╳d2)

式中:G2――某代幼虫总虫量,万头;

S——某代某种作物发生面积,hm2;

d2——某种作物田平均幼虫密度,头/m2。

各世代防治结束时还应对防治情况及挽回损失进行调查估计,统计各代幼虫发生危害情况、损失情况,结果记入附录2表1中。统计全年防治面积、估算挽回损失,结果记入附录2表2中。

3防治目标

通过采取综防统治措施,控制草地螟一代幼虫不发生大规模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尽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4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4.1防治策略

草地螟防治策略是“以药剂防治幼虫为主,结合深耕冬灌压低农田越冬基数、灯光诱杀成虫、除草灭卵,挖防虫沟或打药带阻隔幼虫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应以药剂普治三龄以下幼虫为主,组织好统防统治,注意对“五边地”的防治,及时检查防效,防止迁移危害。应注意对幼虫聚集危害的地块进行喷药挑治。

4.2技术措施

准确预报是适时防治草地螟的关键。各地要严格执行《草地螟测报调查规范》,及时掌握草地螟发生情况,汇总、分析虫情,并在电视广播上发布虫情预报,宣传防治技术,提高虫情信息入户率,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防虫。

4.2.1种植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在以坡梁地为主靠近荒坡、草滩的农牧交界带,尽量种植荞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减轻受害程度。

4.2.2诱杀成虫

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诱杀其它害虫的同时诱杀草地螟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50亩左右。灯应安置在视线较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种植玉米、豆类、向日葵、苜蓿等作物田附近的场所。应充分利用原有线路及电杆,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cm为宜。

4.2.3除草灭卵

对于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马铃薯等,可于卵盛期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喜食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可于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挖坑埋掉;同时除掉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如大部分卵已孵化,须先打药后除草。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以免加快幼虫向农作物转移而加重危害。

4.2.4挖沟、打药带隔离以及田间防治,阻止幼虫迁移危害

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集中打药)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当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时,一般不宜全田普治,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实行挑治。还要特别注意对田边、地头幼虫喜食杂草的防治。这样既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当田间幼虫密度大,且分散危害时,应实行农户联防,进行大面积统治。

4.2.5田间用药

在幼虫3龄前进行,即防治应在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进行为宜。当幼虫分布不均时,应选择虫量集中处实行挑治,同时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药剂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组织形式上实行连片防治,以防止幼虫迁移再次危害。要注意有选择的使用农药,尽可能的保护天敌。

药剂选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推荐用药:

溴氰菊酯乳油;

氯氰菊酯乳油;

氰戊菊醋乳油;

晶体敌百虫(高粱、豆类上禁用、玉米上要注意);

敌敌畏乳油(高粱、月季花上禁用,玉米、豆类、瓜类幼苗上使用浓度﹤800mg/Kg);

辛硫磷乳油(高粱、玉米上不能喷雾,仅能使用颗粒剂;黄瓜、白菜、大豆应按规定使用量施用,喷雾浓度不能过高,一般应低于500mg/Kg,且不可用于幼苗期喷雾)。

4.2.6深耕冬灌

晚秋或早春(秋季作物收获和末代幼虫入土后、春季成虫羽化前)对农区有越冬虫源的区域进行深耕,耕深要求17—21cm。对虫源集中的田块应实施深耕冬灌。

4.2.7防效调查

防治后3天需对防治田进行防效调查。检查幼虫密度,并与防前同一类型田的虫量对比,计算防效。如幼虫密度仍大于防治指标,则需进行再次补治。

5注意事项

使用前认真阅读农药标签上的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标签的使用说明使用。

5.1施用农药时应避开高温天气,喷药要均匀周到;

5.2不同类别的药剂应交替使用或混用,减缓抗药性产生,药剂混用时要随配随用;

5.3施用时应远离有益生物饲养场所或注意使用方式和选药,避免杀伤有益生物和害虫天敌;

5.4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则,做好个人防护;

5.5菊酯类农药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易于水解),有机磷类农药使用时注意对作物的药害。

马铃薯块茎蛾如何防治


马铃薯块茎蛾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番茄、青椒等茄科蔬菜及烟草等。以幼虫危害叶片,潜入叶内,沿叶脉蛀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呈半透明状,严重时嫩茎、叶芽也被害枯死,幼苗可全株死亡。在田间和贮藏期间可钻蛀马铃薯块茎,造成弯曲的潜道甚至整块被蛀空,外表皱缩,并引起腐烂或干缩。

分类地位

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hciidae)。

分布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国内分布在山西、甘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马铃薯和烟产区。

寄主

马铃薯、烟草、蕃茄、茄子、辣椒、曼陀罗、天仙子、洋金花、酸浆、莨岩、颠茄及其它野生茄科杂草。

主要鉴定特征

成虫体长5~8mm,翅展13~16mm,灰褐色微具银灰色光泽。复眼黑色。单眼和触角黄褐色,胸背黄褐色或黑褐色,腹面黄白色。头部具黄白色光滑的鳞片,头顶具毛簇。下唇须长而弯曲,伸越头顶,第2、3节近等长,第2节腹面盖有刷状鳞片。前翅狭长呈叶尖状,黄褐色或黑褐色,中室约为翅长的3/5。雌虫臀区黑褐色,并沿后缘形成大型黑褐色斑。雄虫臀区色泽与其余部分一样,臀区有4个黑褐色斑,3个在2A+3A上,一个靠近外缘。R5由R4分出,2A与3A端部愈合,基部呈叉状,后翅顶角下方凹入近菜刀形,灰褐色,雄虫有翅缰1根,第7腹节背面前缘两侧各有1束内弯的长毛丛。雌虫后翅缰3根,第7腹节背板前缘两侧无长毛丛。

卵长0.48~0.64mm,宽0.25~0.45mm,椭圆形,有光泽,半透明黄白色,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紫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1~15mm,胸宽2.5~2.7mm,体灰白色,有时带浅黄色或青绿色,体色随食料不同而异,老熟时背部呈粉红色,头部黑褐色,每边有单眼6个,头、前胸背板及胸足为暗褐色,腹部末端背板淡褐色,腹足的趾钩为双序环形,臀足的趾钩为双序弧形,刚毛排列,其中前胸气孔前方有刚毛3根;腹部第3节刚毛1较2居中,3位于气孔的直上方,4与5毗邻,6位于腹足上后方,7有3根,位于腹足的前侧,第一腹节腹面左右各有刚毛4根,排成一行,但中间两根毗邻;第2腹节腹面左右各多1根,腹足间有刚毛2根。

蛹棕色,长6~7mm,圆锥形,表面光滑,臀棘微小,其附近具8根刚毛,触角长达翅端,复眼黑色较大,下唇须为下颚所掩盖,尾部附近有1束刚毛。蛹藏于丝网中,网长约8~9mm。

生活习性

在自然情况下可为害马铃薯、烟草等植物地上部分,除侵食叶肉外还蛀食花及果实。在仓库内常为害马铃薯的块茎,危害严重。因地区的不同,一年可发生5~8代。此虫世代重叠,同时期内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发生,各期虫态均可越冬。一般干而温暖的地区受害重。当天气寒冷时,成虫躲在土缝间、杂草上或储放马铃薯的仓库中,随气候的转暖而飞至田间活动。马铃薯田卵多产于土块缝隙处和马铃薯块茎的坑洼处,如芽眼及破伤处,光滑表面上极少。如杂草则多产于下部叶片上。平均经过十几天,幼虫孵化,脱离卵壳后,即活动于叶片茎上,经20~50分钟开始蛀叶取食,潜入叶内。如取食中途受阻,则退出另觅适当的地方重新蛀食,或是吐丝由叶片坠下,借风力吹送而转移到邻近植株上为害。幼虫潜在叶片中,潜道宽阔,有时潜入叶柄或茎部或自芽眼内钻入块茎为害,为害成株时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平均幼虫经过二十多天就由潜道爬出化蛹。老熟幼虫在田间多在干燥的表土或带有泥土的植株茎杆或叶子背面吐丝作茧化蛹,茧外附有泥沙、虫粪及碎叶、在马铃薯储藏期间,则多在薯块外部凹陷处或堆放薯块的空隙处、地面、墙缝等处作茧化蛹。羽化时间很不规则,羽化后很快就产卵。

马铃薯块茎蛾是没有低温滞育的害虫,它1年多代进行繁殖,随便哪个虫期都可以遇到冬季低温,只是发育变慢而已。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卵还能孵化,幼虫在冬季低温情况下也可以离开食物而生活一个时期,因此它的抗低温能力较强,各虫期均可越冬,越冬地点主要在马铃薯的块茎中。

传播途径

马铃薯块茎蛾的最大威胁在于它的传播能力,可以卵、幼虫、蛹随马铃薯块茎、茄科植物及包装物作远距离传播,尤其是种薯的调运传播性更大。另外,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本身的飞行,幼虫借风力吹送而迁移也是其传播途径之一。

防治方法

(1)严禁从疫区调种,控制虫源的蔓延危害。

(2)农业防治:冬季翻耕灭茬消灭越冬幼虫;

(3)仓库熏蒸:彻底清除仓库的灰尘和杂物,用磷化铝熏蒸仓库,保证仓库不带虫;

(4)药剂处理种薯:对有虫的种薯,用溴甲烷、二硫化碳或磷化铝熏蒸,也可用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种薯,晾干后再贮存;

(5)选用无虫种薯:在大田生产中及时培土,在田间勿让薯块露出表土,减少成虫产卵的机会。

如何防治石榴茎窗蛾


石榴茎窗蛾,该虫在山东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内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春开始活动,沿枝条继续向下蛀食。

5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枝条上(多在枝条分叉处上方)开一羽化孔,在羽化孔下方1cm的隧道中化蛹,蛹期20d.

6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羽化结束。成虫白天隐伏在石榴枝叶背面,夜间活动。交尾后1~2d开始产卵,可连续产卵2~3d,卵单粒散产或几粒在一块,多产在新梢顶端芽腋间,卵期10~15d.

7月上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自芽腋处蛀入新梢,沿髓部向下蛀纵直隧道,并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排粪孔。3~5d后,被害新梢萎蔫,极易发现。随着幼虫的长大,隧道也向下加深加宽,排粪孔越来越远,直至入冬休眠时,已达2年生枝部位。次年恢复活动后,继续危害,可达3年生枝。

防治方法

①毒杀幼虫。在幼虫活动期,从新鲜的蛀孔注入杀虫剂,用泥封口毒杀,用毒签或磷化铝片塞入后封口效果也很好。

②喷药防治。幼虫孵化盛期可喷2.5%溴氰菊酯2500~3000倍液、敌马合剂800~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1200倍液,或其他杀虫杀卵农药,防效极佳。

③剪除病枝。春天发芽后,彻底剪去未发芽的枯死枝,以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或蛹。7月份发现被害梢要及时剪去。结合冬剪,剪除虫枝并烧毁。

黑翅土白蚁防治


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又名黑翅大白蚁,台湾黑翅蚁。属等翅目白蚁科。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以南各省市地区。

主要危害樱花、梅花,亦可危害桂花、桃花、广玉兰、红叶李、月季、栀子花、海棠、蔷薇、蜡梅、麻叶绣球等花木。

危害征状此虫营土居生活,是一种土栖性害虫。主要以工蚁危害树皮及浅木质层,以及根部。造成被害树干外形成大块蚁路,长势衰退。当侵入木质部后,则树干枯萎;尤其对幼苗,极易造成死亡。采食危害时做泥被和泥线,严重时泥被环绕整个干体周围而形成泥套,其特征很明显。

黑翅土白蚁防治

形态识别

黑翅土白蚁为社会性多型性昆虫,每个蚁巢内有蚁王、蚁后、工蚁、兵蚁,有翅繁殖蚁、幼蚁等。

蚁王:体棕褐色,胸部残留有翅基鳞片。

蚁后:无翅,体黄白色,腹部特别膨大。

工蚁:体长约5mm,头黄色,胸腹部淡白色。

兵蚁:体长5~6mm,头深黄色,胸腹部淡黄至灰白色。头长大于宽,上颚镰刀形,左上颚内缘前1/3处,有一显著齿,右上颚内缘前1/3处也有一微齿,但极小且不明显。

卵:长椭圆形,长约0.8毫米。乳白色,一边较为平直。

有翅繁殖蚁:体长12~15mm,翅展45~50mm。头、胸、腹背黑褐色,腹面棕黄色。翅黑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淡色的+字形纹,纹的两侧前方各有1椭圆形的淡色点。前翅翅基鳞大于后翅翅基鳞。

生活史及习性

黑翅土白蚁建巢于地下,有翅繁殖蚁3月份开始出现于巢内,在气温达到22℃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的闷热暴雨前夕、傍晚前后从羽化孔(圆锥形高出地面的开口)成群爬出,经外飞、脱翅,雌雄配对钻入土中建立新巢。兵蚁保卫蚁巢和工蚁外出采食活动。工蚁担负扩筑蚁巢、采食和喂饲幼蚁、蚁王、蚁后。工蚁采食时,在树干上做成泥线、泥被或泥套,隐藏其内进行采食树皮及木纤维。当日平均气温达12℃时,工蚁开始离巢采食,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15℃,平均气温20℃左右,工蚁采食达到高峰,故在整个出土取食期中,4~5月和9~10月(尤其在4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为全年两次外出采食为害高峰。进入盛夏后,工蚁一般不进行外出活动。由此可见,黑翅土白蚁取食活动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5~27℃,相对湿度在85%左右,而高温32℃以上和低湿70%以下均不利于黑翅土白蚁的取食活动。11月底后工蚁停止外出采食,回巢越冬。

防治技术

1、园艺防治:清洁园圃中枯枝落叶。在被害植株基部附近用氯丹乳剂50~100倍液喷施或灌浇,可防治白蚁危害。

2、人工防治:用松木、甘蔗、芦草等坑埋于地下,保持湿润,并施入适量农药,如施人灭蚁灵等,诱杀工蚁。每年从芒。种到夏至的季节,如地面发现有草裥菌(鸡纵菌、鸡肉菇),地下必有蚁巢,应进行人工挖除之。

3、药剂防治:发现蚁路和分群孔,可选用70%灭蚁灵粉剂喷施蚁体,导致传播灭蚁的功能。

4、物理防治:当繁殖蚁羽化分飞盛期时,可悬挂黑光灯诱系有翅成蚁。

5、阻隔上树。对被害或需保护树木,沿干基环状开沟,沟宽35cm,沟深20cm,经多次浇施48%乐斯本乳油50倍液,待饱和后,在沟底沿干基环状复盖农用塑料薄膜后回土还原,复盖农膜后可阻止药液的蒸发,所形成的毒土环有效阻止白蚁上树,持效期达1~2年。亦可在树干基部,涂刷胶环阻隔白蚁上树为害。

巴西铁蔗扁蛾应如何防治


巴西铁蔗扁蛾是世界范围的检疫性的鳞翅目害虫。南方各省区均有发生,近几年来迅速向北方蔓延。据调查,蔗扁蛾除为害巴西铁(木)外,还为害发财树、一品红、铁树、袖珍椰子、海南铁、龙血树、棕竹等50多种花木和经济作物。蔗扁蛾是蛀干害虫,一般农药喷杀不死,防治难度大,因而这种害虫蔓延较快,是目前花卉生产中主要毁灭性害虫之一。蔗扁蛾以幼虫蛀食巴西铁的表皮,输导组织全部被破坏,受害部位只剩下薄层外表皮和木质部,树皮与木质部极易分开,危害症状轻者不易察觉,会严重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株干枯,不发芽,甚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前翅深棕色,中室和后缘各有1黑色斑,后翅黄褐色,后缘有长毛,卵浅黄色,圆形,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红棕色,体背有成排矩形斑,体侧有毛片,蛹棕色。

生活习性

在广东等地1年发生约5至6代,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3至4代。以幼虫在大温棚、温室盆栽花卉的盆土中越冬。翌年温度、湿度适宜时幼虫爬在花卉上为害,一般蛀食皮层,有时也蛀入木质部表皮,少数幼虫从伤口蛀入髓部,将植株食成空心。幼虫约有7龄,幼虫期1个多月,老熟幼虫夏季多在木桩上部,秋季多在土中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卵散产或集中成块状,卵期约4天。初孵幼虫吐丝下垂,即钻蛀皮层为害,尤其以3年以上的巴西铁木桩受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必须认识此虫危害性,加强花木交流流和调运的检疫管理,严禁把带虫的巴西铁木桩扩大蔓延,发现虫害木桩应及时烧毁。

②消灭虫源。必须加强大温棚、温室盆栽巴西铁换土工作,发现盆土中的越冬幼虫、蛹,应及时喷药消灭,以防止其繁殖与发育。

③药剂防治。掌握各代虫卵的孵化期,其间喷药1至2次,可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喷洒茎杆。夏季发现虫害应及时喷药防治。秋冬季至开春前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50%杀螟松乳油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80%敌百虫8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每7天喷1次,连续喷洒茎杆2至3次,或用75%辛硫磷乳油1500倍、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0倍液灌入盆中,也可用50%西维因粉剂1∶200倍混土,撒在花盆表土内,每隔15天施1次,连续2至3次,可杀死越冬幼虫。

《荞麦钩翅蛾改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