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杨树烂皮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杨树烂皮病即杨树腐烂病。我国杨树栽培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地、行道树和苗圃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行道树大量枯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

症状

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的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出现褐色水肿状病斑,病部皮层腐烂变软,随后失水下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斑边缘明显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部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深达木质部,使边材变色。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展,当病部横向扩展包围树干一周时,病部以上枝条即枯死。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迅速枯死,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橘红色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

病原

病菌在4至35℃范围内可生长,但以25℃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4。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的适温均为25至30℃。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自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至10天。

烂皮病每年自3至4月开始发生,5至6月为发病盛期。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发病迟早略有差异,京、津地区该病每年自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东北地区则稍晚。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土壤条件等均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

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手段。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强的杨树品系用于绿化和造林;修剪要适度,剪口应涂药保护;风景林及行道树春、秋时节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伤,还能增加观赏性。

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结合修剪去掉其他枯枝或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

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单位内疗素、843康复剂或723神农液涂抹病斑,均有较好的效果。涂药前若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涂药后5天,再用50至100倍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防治病斑复发。

精选阅读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与控制


杨树烂皮病又称杨树腐烂病,主要危害树木的枝干,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此病传染性极强,病害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

防治与控制方法:

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

2.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一旦发生病害可做区域性控制,不至于全部被传染。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

3.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4.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病、防虫。

5.有条件的或有病害大发生可能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秋冬季节统一组织病源枝条、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清除的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源。春夏季节林木所有者应随时自检自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销毁。这样做到预防为主,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6.多年的老苗圃或蔬菜保护地后改的苗圃,易发生此病害。如发现此病害应换地倒茬,在此地块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品种。如实在无地可倒,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

7.对于幼树树干发病,根部没有发现病菌的,可进行平茬处理,并用药剂消毒(如50%的多菌灵)。对成树病患部进行治疗时,先用刀将病斑全部挖掉,露出木质部,用药剂消毒,施用10%的碱水或25倍多菌灵或托布津。

杨树烂皮病的预防和防治


防治措施

1.坚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本病的主要途径。栽植时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选择抗冻、抗虫、抗日灼的树种和品种,维护根系。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维护伤口。初冬树干要涂白,以防冻害和日灼。成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清除衰弱枝条及全株。防护林应设计营造半透风式结构,迎风侧应栽小灌木。

2.化学防治时可选用10%碱水、2%康复剂84313倍液)10%双效灵(110倍液)松焦油柴油(1110%碳酸钠液、多菌灵(125倍)托布津(125倍)石硫合剂,但以双效灵(110倍液)为优选药剂。因为用该剂效果好、本钱低、药源充足、易推广、无药害,用法以涂干和喷干为好。使用以上几种药剂,涂药后5天,如在病斑周围再涂501ooppm赤霉素,可促使发生愈合组织,病斑不易复发。

杨树烂皮病是罕见病和多发病,对杨属和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该病是潜伏侵染性病害。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呈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皮部呈现不规则隆起,触之较软,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发生龟裂。剥皮观看时,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木质部外表呈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以春、秋两季扩大速度最快,纵向发展较横向快。下陷的病皮上,呈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

遇雨或湿度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逐渐变为桔黄色,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自此以上的枝干,便干枯形成枯枝。

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粗皮局部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皮中连年存活生长,4月形成分生孢子,5月发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湿润天气下更多,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孢子借风、雨、昆虫、鸟类传达,从无伤的死皮侵入定居潜育。南方地区自3月中旬开始发病,5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病势缓和,9月停止发展。

杨树烂皮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树种方面,银白杨、胡杨最抗病,小叶杨、加杨、钻天杨次之,青杨类最易感病。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移植次数过多,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因而易病。城乡绿化树木上,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均有利于发病。防护林和片林中,迎风面因常受风沙袭击,也易发病。由于密度过小或整枝过多,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也易发病。

杨树的烂皮病及防治方法


烂皮病又称腐烂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它主要危害杨树树木的枝干,传染性极强,病害一旦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

防治与控制方法:

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

2.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一旦发生病害可做区域性控制,不至于全部被传染。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

3.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4.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病、防虫。

5.有条件的或有病害大发生可能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秋冬季节统一组织病源枝条、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清除的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源。春夏季节林木所有者应随时自检自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销毁。这样做到预防为主,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6.多年的老苗圃或蔬菜保护地后改的苗圃,易发生此病害。如发现此病害应换地倒茬,在此地块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品种。如实在无地可倒,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

7.对于幼树树干发病,根部没有发现病菌的,可进行平茬处理,并用药剂消毒(如50%的多菌灵)。对成树病患部进行治疗时,先用刀将病斑全部挖掉,露出木质部,用药剂消毒,施用10%的碱水或25倍多菌灵或托布津。

园林植物杨树烂根病防治


杨树烂根病主要在我国苏北地区大面积发生。

症状:

①主要危害1-3年生幼苗,根部变黑腐烂,枝杆出现较多黑斑,有些黑斑连成条状,幼芽失水干枯;

②插条腐烂,出苗率低。

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通过病菌分离,接种和致病性测定,最终获得DCF-4、DCF-8菌株致病力较强,确定为病原菌。

病原菌的鉴定

通过对菌株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的质地、颜色和菌核、形态特征、有性阶段和产孢细胞几方面的观察和测定,根据Booth镰刀菌分类系统确定其属镰刀菌属色变组的异孢镰刀菌种。

环境因子对病原镰刀菌的影响

①在24-26℃,菌丝生长最快,低到4℃和高至40℃时不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4℃和40℃孢子不能萌发。

②pH值小于2.2和强碱性,菌丝不能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7.09.0,pH值8.0时生长最好;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为5.010.0,最适pH值为8.0-9.0。

③光照对此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④在90%以上湿度接种,皆能发病,发病率在80%左右,其致病性无显著差异。

⑤菌丝和孢子耐低温,对高温耐性较差。

防治方法

(1)预防

①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地形栽植。

②低洼地要做好清沟利水工作。

③挖隔离沟,阻隔病菌传播,沟内洒生石灰消毒。

(2)防治。40%多菌灵800倍液,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80%多福锌可湿粉800倍液浇灌根部。

杨树腐烂病防治方法


(1)症状杨树腐烂病田树种、构龄和生态环境的不问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症次

日灼型多发生在幼树和新栽树的主干下部,病斑为黑灰褐色,开裂下陷,皮下布有灰白色茵丝及黑色突起,常有流放。病斑纵向发展,后期病区四周易形成愈合组织,技创病区扩展。

干腐型病斑深褐色,不流胶,不下陷,呈椭因形、状形,边缘不明显,有的形成褐色或灰褐色的环,韧皮部及木质部呈暗祸色,病斑发展迅速,达成一片致死。发病后期和树体死亡后,病区表皮上相满黑色突起,即分生袍子器,并挤出大量棍黄色分生袍子角。多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校处。

泼疡型病斑初期为黄褐色水演化微右突起,椭圆形或长梭形,边缘明显,破裂后流出黄褐色胶状物,有酒糟昧,扩展迅速,皮层组织腐烂变软,挤压时有流胶进出,后期病班流水下陷。生长弱的中龄树病区呈黄白6,布满大量苗丝及分生袍子器,扩展缓慢。幼龄树病区糟烂如麻,极易剥落。

枝枯型病斑褐色,不规则,往往连成一片,不流应,开裂或不开裂,后期表皮布满黑色分生抱子器。多发生在栽均质量差、立地条件差的幼树和老树枝条上。

(2)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分生袍子器、子聚充在病斑内越冬*翌衣湿度大时,分生袍子器内放状物吸水毖胀,涌出格红色丝状分生袍子角,伦摇,由伤口、皮孔侵入。

(3)防治方法

增强新植树、移植树的养管它。每年3月、6月、11月涂抹白涂剂备。生石灰20份、硫磺粉5份、食盐5份。初冬、早春喷施波美5度石琉合别生长期喷施波奖o.5一l度石硫合剂。出圃新苗种植前用o.1%升汞水溶液消毒处理。切剖水渍斑或涂浓眩水(碱:水=1:3)或200倍95%苛性纳稀释液。发病中期可到割病斑,在病段上用钉或钻汀眼,或用刀切割病皮,刮割成梭形立茬,超出病皮o.5一l厘米,刮口要乎整光滑。据有关资料介绍:70%托布律、50%陕北一号、50%福美双、50%福美硫磺以及多抗霉素、内疗家、23一16对腐烂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可参考试用。

杨树腐烂病防治措施


树木病虫防治:杨树为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造纸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

多年来我国在杨树科学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成功地引进和自己选育出一批杨树优良无性系品种,经大面积推广,已形成巨大生产力,经济效益显着。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组合成丰产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缩短了轮伐期,提高了产量及木才质量。在杨树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了一些确实有效的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由于采用了优良的杨树品种和中产栽培措施,十多年来我国新造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轮伐期也缩短了。

近几年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四期造林工程的实施,很多省市在工程建设中,营造了大量的杨树丰产林,现在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600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是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倍。由于杨树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工程成果难以巩固,甚至失败。

近年来腐烂病(也叫烂皮病)是杨树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杨树尤其是速生品种都可能受到侵染。

一、杨树腐烂病发生症状。杨树干部和枝条是烂皮病发生部位。表现为干腐和(枯梢)枯枝两种类型。

1、干腐病:主要发生于主杆、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皮下有酒糟味,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溃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时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在适宜条件下,纵向扩展较横向快。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自木质部边材也变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大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天气时,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色或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

2、枯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上部枝条枯死。

二、杨树腐烂病病源及发病规律

该病害主要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皮壳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黄色壳囊孢菌。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子囊孢靠风力传播至寄主皮层上,由伤口侵入,过冬后再显病症。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三、杨树腐烂病防治措施。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树木抵抗力是防治这种病的根本途径。

1.栽植时选择好适宜的土壤和品种,做到适地适树。严格技术规程,提高抗病力。

2.培育壮苗。插条应存于2.7℃以下的阴冷处,以免降低插条生命力,避免苗木长途运输,认真假植,造林前浸根24小时以上或蘸泥浆。

3.栽植后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避免强度修枝,剪锯口应涂石硫合剂消毒,或梧宁霉素涂抹或高浓度喷雾。

4.对严重感病的杨树应及时清除,烧毁,避免病菌传播。严重感染的林分彻底清除,以免形成新的侵染源,感染更大面积的林分。

5.加强林地抚育管理,促使林木生长旺盛。进入冬季之前或是早春病菌还没有进行繁殖传播之前,在幼龄地树干上喷施高浓度杀菌剂,中龄林要在树干涂刷杀菌剂,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可以防病,治疗病树应先刮除病斑再涂刷药剂效果较好。实践证明在发病位置涂抹杀菌剂15天后有明显新的生肌伤口出现愈合。

6.感病较轻的植株或林分,在加强管理、提高树林生长势的同时,用刀刮除病斑,应刮至健部,然后进行喷干或涂干处理。可选化学药剂有10倍的食用碱水,或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50倍40%福美砷、50%退菌特100倍、5%托布津、多菌灵等,连涂2-3次即可。

杨树灰斑病防治方法


种苗不要过密,当叶片密集时,要适当间苗,或打去3~5片底叶,以通风降湿。

苗圃周围大树下的萌条要及时除掉,以免病菌大量繁殖。培育幼苗的苗床应远离大苗区。

6月末开始喷药防治,喷65%代森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10%双效灵100倍液,每15天喷1次,共3~4次,均可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1)加强苗木管理,科学间苗,去除底叶,以利通风降湿,减少越冬病源;喷l:1:16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800倍液,减少发病率。

(2)对苗圃整地,作好排水措施,避免积水,降低苗圃和林地的湿度。留床苗不宜超过2年。

(3)化学防治: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洒50%多菌灵400倍液;代森锌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1:1:120~170波尔多液,半月进行一次,3~4次即可。

杨树灰斑病从小苗到大树均可发病,但以幼苗、幼树发病为重。被害寄主有小叶杨、小青杨、毛白杨、箭杆杨等树种。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悄上。病叶上初生水渍状失绿斑点,逐渐变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近圆形病斑。遇湿灰斑上长出黑色毛状物,此为病菌分生孢子堆。嫩梢发病,迅速变黑枯死,又称黑脖子病。

病原菌随落叶在地表越冬。来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越冬后的分生抱子萌发随气流、雨水传播,为该病的初次侵染源,由气孔浸入寄主组织。7~8月进入发病盛期,秋后有时病情更为严重,10月份基本停止发病。

病害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很大,多雨时病害易流行。

防治方法:加强苗木管理,及时间苗,去除底叶,以利通风降湿,减少越冬病源;适时喷l:1:16O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800倍液。

怎么防治香樟烂皮病


香樟烂皮病又名香樟溃疡、香樟腐皮病、香樟干腐病。每年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蔓延比较快,尤其在干旱的环境下,植株迅速枯死,但长势较好的香樟一般不会发生该病。是一种全株性传染病,不仅为害小苗木,也能为害大树。主要发生于江苏、广东、陕西、云南、浙江、湖南、安徽等地。传播途径一般有伤口、病苗、病残体、昆虫、林事操作、气流、风雨等。病害一般会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感病的植株会呈现出树皮的脆化,脱落,整个树干或半边树干发黑,该病害会引起整株植株死亡,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主要防治措施:

1.设立苗木检验制度,绿化工程苗一律要检验合格后,才可定植。

2.药剂防治:对定植前已流行香樟烂皮病的地块,在定植前应选用10%克线丹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用以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病菌传染和本土病菌的传染危害。

3.香樟烂皮病发病后,可选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或浇灌。对发病初期的香樟树体,还可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倍至100倍液涂抹其病部,一周内应连续用药3至4次。对病情特别严重的,应及时清除染病植株。

杨树病害之杨叶锈病防治


杨叶锈病又名黄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嫩梢和冬芽。杨叶锈病在我国发生普遍,还可侵染新疆杨、河北杨和山杨等白杨派品种。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幼芽、叶片和嫩茎均可受害。严重时使病叶和病芽枯死,影响杨树生长。

杨树病害防治

[症状]

春天杨树展叶期,可看到树上布满黄色粉堆,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害的病芽经3周左右即干枯。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染后,形成黄色小斑点,叶背面产生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以联合成大块,且叶背柄部隆起。受侵叶片上有时形成大型枯斑,病叶提前脱落,甚至枯死。嫩梢受害后,其上产生溃疡斑。

[病原]

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栅锈属(Melampsora)的马格栅锈菌(M.magnusianaWagn.)和杨栅锈菌(M.rostrupiiWagn.)。夏孢子堆黄色,,散生或聚生。夏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可橙黄色,表面有刺状突起,直径21~30m。冬孢子梭柱形,褐色,大小37~5010~15m。该菌的转主寄主在我国尚不清楚。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杨树萌芽时,菌丝发育形成夏孢子堆,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夏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借风传播。5、6月为第一次侵染高峰,9月为第二次侵染高峰。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0℃。种植密度过大,气温高,降雨多,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幼苗和幼树易感病。

[防治方法]

(1)早春清除病芽。必须注意,操作时避免孢子飞散,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2)选育抗病强的品系育苗或造林。

(3)药剂防治:叶片发病初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锌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0.2~0.3%石硫合剂。

香樟烂皮病的防治措施


香樟烂皮病又名香樟溃疡、香樟腐皮病、香樟干腐病。每年4月上旬至5月期间以及9月下旬为病害发生高峰。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蔓延比较快,尤其在干旱的环境下,植株迅速枯死,但长势较好的香樟一般不会发生该病。是一种全株性传染病,不仅为害小苗木,也能为害大树。主要发生于江苏、广东、陕西、云南、浙江、湖南、安徽等地。传播途径一般有伤口、病苗、病残体、昆虫、林事操作、气流、风雨等。病害一般会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感病的植株会呈现出树皮的脆化,脱落,整个树干或半边树干发黑,该病害会引起整株植株死亡,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主要防治措施:

1.设立苗木检验制度,绿化工程苗一律要检验合格后,才可定植。

2.药剂防治:对定植前已流行香樟烂皮病的地块,在定植前应选用10%克线丹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用以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病菌传染和本土病菌的传染危害。

3.香樟烂皮病发病后,可选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淋或浇灌。对发病初期的香樟树体,还可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倍至100倍液涂抹其病部,一周内应连续用药3至4次。对病情特别严重的,应及时清除染病植株。

槐树烂皮病的防治方法


槐树烂皮病

①发病症状。由镰)9菌引起的烂皮病多发生在2-4年生苗的绿色主茎及大树的1-2年生绿色小枝上。病斑初为水渍状,黄褐色,近圆形,后发展成梭形,长径1-2cm,较大的病斑中内稍下陷,有酒味,呈现典型的湿腐状,病斑尚未环切树干,则当年病斑均能愈合,以后一般不再发展。但个别病斑由于愈合很差,则翌春由老斑处周围继续扩展。这样的病斑周围没有隆起的愈伤组织。由有性态小穴壳菌所致的烂皮病状与前者相似,病斑初呈现圆形,黄褐色,但色较浅,边缘紫红色或黑褐色,病部下陷或开裂,当年一般不再发展,但四周很少产生愈伤组织,次年仍有复发现象。

②致病病原。为镰)J菌Fu.sariumsp.,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9菌属。我国尚未发现其有性态。

③发病规律。镰刀菌所致烂病病约在3月中旬至4月末为发病盛期。此时病害发展迅速。直径I-2cm茎或枝,可在半个月左右被病斑所环切,5-6月病部产生近橘红色分生孢子座。至6-7月病斑一般停止发展,并形成愈伤组织,从孢子堆出现,到病斑完全被愈伤组织所覆盖,约需1个月。在5-6月时,虽有大量分生孢子产生,但未发现有新的侵染发生。由小穴壳菌引起的腐烂病、发病较晚。病菌主要从因某种原因而坏死的皮孔处侵入,亦可从断枝、残枝、叶蝉危害的伤口、死芽等处侵入,潜育期约1个月。

④防治方法。对叶蝉发生危害期,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以防虫造成侵染的伤口。及时剪除病死枯枝,刮除主干上的病斑并且在伤口上涂以o.1%升汞液进行消毒,然后再涂以白涂剂以保护伤口。对发病较重的绿色主干,在3月初用涂白剂涂刷,可阻止其侵染危害。

柳树烂皮病的防治方法


柳树烂皮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又称腐烂病、臭皮病、出诊子,是枝干病害的一种,分布广泛,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危害杨、柳属各树种,常引起幼树大量枯死。

症状柳树受害后,枝干皮层腐烂,上生有小黑点,春季死皮层上布满桔黄色丝状物或桔黄色胶块,此为分生孢子角。常造成枝枯,严重时整株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柳府皮壳菌Valsasalicin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核菌纲,球壳菌目。

发病特点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成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病菌有一定的潜伏性,通常在皮层内能潜育6-10天。5-6月是分生孢子器产生盛期,所以5、6月发病多,病斑扩展迅速,7月后病势渐缓,9月份基本停止。6-9月子囊壳出现在枯枝或病死组织上,8、9月放散孢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5-30℃。病菌孢子在雨后大量散放,过冬后显症状。病害的发生与树种、树龄、密度、方位等密切相关。植株长势弱易染病。品种中唐柳易感病。移植后返苗慢的受害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栽培。其中唐柳易感病。

(2)在移栽时减少伤根,缩短假植期。移栽后及时灌足水,保证成活。加强栽培管理,培养健壮苗木,科学修剪;秋季树干涂白,防止灼伤和冻害;春季干旱时,注意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发现有病死树及时伐除并烧毁。

(3)育苗时插条应贮于的阴冷处,防止病菌侵染插条。营造半透风式林带,在迎风面行外栽小灌木保护。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200倍液涂抹病斑,涂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老病皮。涂药5天后,再用50-100ppm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防止复发。也可用10%双效灵10倍液喷干或涂干。

《杨树烂皮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