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向日葵菌核病症状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发病率一般都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品质有很大影响。

一、发病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病害症状有以下两种类型。

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2.烂盘型。这种病症主要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遇到多雨天气,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黑心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烂自行脱落。

二、发病原因

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5年。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就是这种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经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内,向日葵烂盘就是子囊怨子侵染后引起的。一般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7月~8月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也最高。

三、防治措施

1.拔除病株。发现这种病株时,要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

2.药剂防治

(1)用40%纹枯利800倍~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的背面1~2次;

(2)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2次;

(3)用50%速克灵500倍~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4)根据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当气温达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公斤,加湿润的细土150~225公斤,掺拌均匀后撒在向日葵田间,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一般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扩展阅读

向日葵菌核病类型及防治办法简介


向日葵因其花瓣别致而深受很多花友的喜欢,但是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率极高,严重时高达80%,令人防不胜防,而且每个时期均可发病,它对向日葵的影响非常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向日葵的菌核病的类型及防治方法!

向日葵菌核病类型

菌核病主要是真菌感染,导致植株花盘腐烂,整株枯萎。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立枯型

主要发生在幼苗期。茎部出现水渍状的病斑,逐渐长出白色的絮状菌丝,空气干燥会变黑,植株逐渐枯死。发病时主要以茎部为主,叶片由下向上枯黄。

烂盘型

这种病主要出现在花谢之后,花盘出现病斑,花托细软呈褐色。若遇到雨天,病斑逐渐扩大,病情加重,整个花盘长满菌丝,造成腐烂。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一旦发现植株茎叶或花盘出现病斑,将植株整体拔除,以免真菌蔓延。菌核的生命力很强,会在土中存活3年,所以盆中若还有其他的植株建议换土重新种植。

药剂防治

1,现蕾前喷洒1000倍的托布津溶液,喷洒1~2次。

2,现蕾及盛花期:喷洒1000倍的纹枯利溶液,主要喷洒于植株的下部及花盘背面。

3,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速克灵500溶液,5~10天喷洒一次,预防效果一级棒。

4,当温度达到18~20℃,是地表撒药的最佳时期。此时将70%五氯硝基苯混合少量湿土撒于土表,可有效抑制菌核的萌发,预防效果达80%。

正确养护

细菌真菌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极易滋生,所以控制浇水很重要。小型的盆栽品种尽量采用浸盆法浇水。家庭露地栽培尽量选用滴灌的方式,或者尽量选用细小的喷壶浇水,既节约用水,又能防止菌核病的发生。

向日葵锈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向日葵锈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向日葵产区。其他零星种植地区也有发生。除为害向日葵外,还为害菊芋等植物。

症状

向日葵各生育期都能发生,特别是叶片发生最显著。苗期在子叶及第一对真叶正面出现黄色病斑,其中产生微细小黑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随后在叶背面病斑处,生出许多黄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锈孢子器。夏初叶背面散生褐色小疱,小疱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病原

本病由向日葵锈菌(PucciniahelianthiSchw.)真菌侵染所引起。

发生规律

病原菌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在向日葵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在病叶和花盘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初次侵染向日葵幼苗,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到叶片或其他部分进行侵染,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一般在向日葵开花以后的子实形成期间气温在20-22℃、相对湿度100%,夏孢子就大量形成和传播,造成锈病流行,向日葵迅速枯死。一般食用型向口葵感病重,油用型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如白葵杂1号、辽葵杂1号、沈葵1号;清除病株残体烧掉,并深翻土地。

2.约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20%萎锈灵乳油400600倍液喷雾。

山茶日灼病症状及防治


症状

主要被害部位是叶片。受害较轻的叶片,在叶面产生淡灰白色、淡黄色和淡黄褐色伤斑,斑的边缘界限不明显,叶背相应部位不显现症状。受害较重的叶片,伤斑为褐色至黑褐色,边缘较明显,周围略显淡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伤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现长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颜色较伤斑明显为浅,边缘稍凹,与伤斑分界明显。在坏死斑的正面和背面为病菌所寄生,并产生小黑点。在少数暴露较明显的枝条上,亦可出现浅灰褐色灼伤斑。

发病原因

此病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为烈日灼伤所致,是生理的原因。非病原生物侵染所造成。山茶为喜温暖湿润环境的树种,生长适温3至9月为13-18℃,9至次年3月为10-13℃;喜半阴环境,切忌强光曝晒。人们归纳为山茶喜温暖,稍耐寒,惧耐寒,惧高温,畏曝晒。因为强烈曝晒,在山茶的最高温限以上,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叶绿素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而凝聚变性。且高温引起呼吸作用增大,使养分消耗量剧增,而得不到补偿,致使叶片的组织出现灼伤以至枯死的症状。灼伤的叶片主要分布在各个枝梢的第一至每三张叶片上。从全株被害叶片的分布情况看,上部被害叶片重于下部,南部重于北部,西南部重于东南部。

防治方法

在夏季高温季节,用芦帘等物进行遮荫,可以有效地防止日灼。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荫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在高温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水次数,以不断补充植株蒸腾所需要的水分,也可设法降温,减少水分的蒸腾,如叶面喷水,地面铺草等。在高温期间不施或少施氮肥,适当施些钾肥,以免枝叶徒长而肥嫩娇弱,易遭灼伤。在夏季高温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中,如需配置山茶,宜考虑种植在较阴处。

大葱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

叶片、花梗染病初现青白色不明显斑点,扩大后成为灰白色斑,致叶片枯萎。阴雨连绵或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霉;天气干燥时,白霉消失,撕开表皮可见绵毛状白色菌丝体。

病原

Phytophthoranicotianae称烟草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由气孔伸出,梗长多为l00m。梗上孢子囊单生,长椭圆形,顶端乳头状突起明显。卵孢子淡黄色,球形,直径20~22.5m。厚垣孢了微黄色圆球形。

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产出芽管,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后病部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病菌适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2~36℃,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易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采收期。阴雨连绵的雨季易发病;种植密度大、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植株徒长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问菌源;与非葱蒜类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植,雨后及时排水,做到合理密植,通风良好;采用配方施肥,增强寄主抗病力。

发病初期喷洒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是大理市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病害,是目前危害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白叶枯病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顶部全部枯死,因早期发病缓慢常到抽穗前后始见严重;严重年份造成损失可达50%左右。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危害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发生,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发生在水稻的中后期,病斑只局限在叶片以及叶鞘上。

2、调萎型:主要发生在苗期、秧田后期到拔节期。

3、黄叶型:病株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片则呈均匀淡绿色或黄色和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原因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细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在已发病地区主要通过有病稻草传播危害,无病地区主要通过带病种子传入。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抗性都有密切关系。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特点:来源多,途径广,侵染时间长,再侵染平凡等,所以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子。

(2)药剂防治:可选用5%菌毒清200毫升/亩或15%叶枯宁100克/亩,在病害初发期,天晴下午4点以后,每亩兑水100-120斤喷雾,间隔7天喷一次,连续预防2-3次即可。

山茶支纹枯病症状及防治


一、症状:危害山茶叶、嫩枝和花蕾。

1、叶上病斑多数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初期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后逐渐变褐。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在灰白部产生许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轮状排列。病叶后期质脆,极易脱落。

2、嫩梢上的病斑条状,黑褐色,略下陷。病斑上也有小黑点,病斑发展到绕枝一周时,病斑上部的枝条枯死。幼芽和嫩叶发病常呈黑褐色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的小黑点会出现粉红色粘液。

二、病原及发病现状:

病原为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Mass.,半知菌类、黑盘孢目。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上越冬。次年春,温、温度适宜时,孢子成熟散出,侵染危害。孢子萌发后,从寄主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湿度为25-29摄氏度。在适宜的条件下,潜育期10天左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

三、防治办法:

1、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

2、在发病较重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

樟树溃疡病症状及防治


危害症状

樟树溃疡病发生时,幼树受害,溃疡病斑主要发生于主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枝条上出现菌斑。感病树干上形成近圆形溃疡病斑,小枝受害往往枯死。溃疡病表现有水泡型和枯斑型。水泡型是最具有特征的病斑,即在皮层表面形成约lcm大小的圆形水泡,水泡失水干瘪后,形成圆形稍下陷的枯斑,灰褐色;枯斑型先是树皮上出现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在树干上的病斑内越冬。自然条件下,病斑与皮孔和小伤口相连,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大量伤根及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防治方法

发病前喷施10倍的食用碱液或100倍的代森铵液;也可用50%退菌特100倍液以及稀释的焦油等,都有抑制病害作用。发病后可喷淋或浇灌: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同时可用排笔蘸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病部。

阴香粉实病症状及防治


阴香粉实病是阴香上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使果实畸形肿大,严重影响采种繁殖。

症状:阴香果实受害后,初生黄色小点,渐扩大并突起成锈黄色,先成痂状,渐成瘤状,后全果畸形肿大,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病果内部初呈橄榄绿色,后成褐色并粉末化。

病原及发病特点:阴香粉实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的樟外担子菌侵染引起。病原菌以担孢子在病果内越冬,担孢子借气流传播,潜育期7~17天,生长季节有多次感染。担孢子萌发出菌丝在寄主细胞内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肿瘤。在高湿条件易发病,种植密度大、水肥管理差等会导致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

(1)、冬春季节彻底清除上年残留在病树上和脱落在地面的病果,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春季阴香孕花期至秋季果实成熟期,每隔15~20天喷1次杀菌剂,杀菌剂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N800~10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泡桐腐烂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泡桐腐烂病是泡桐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大树主干病斑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下陷,病皮腐烂成褐色,深至木质部,但外表却不变色,所以初期有很大隐蔽性。5~8月病皮内产生许多黑色小点,顶破木栓层外露,为分生孢子器孔口处。湿度大时,分泌灰黄色丝状体为病菌分生孢子角。剥开病皮,在木栓层下有较大的扁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0.6~2.5mm,为分生孢子器。有时还有成堆的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约0.5mm,一般约20~30个成一堆,为病菌子囊壳。病斑于每年冬、春季节向外扩展一圈,宽窄不一,纵向比横向扩展快。后期病皮暴裂,木质部裸露,呈阶梯状下陷,病部横断面成扁圆形。更多绿色尽在

1~3年生幼树干部发病,病斑很明显,为褐色,病斑很易围绕树干一圈,引起全株死亡。病皮木栓层下均为黑色扁圆形小颗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泡桐腐烂病是泡桐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大树主干病斑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下陷,病皮腐烂成褐色,深至木质部,但外表却不变色,所以初期有很大隐蔽性。5~8月病皮内产生许多黑色小点,顶破木栓层外露,为分生孢子器孔口处。湿度大时,分泌灰黄色丝状体为病菌分生孢子角。剥开病皮,在木栓层下有较大的扁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0.6~2.5mm,为分生孢子器。有时还有成堆的圆形黑色小颗粒,直径约0.5mm,一般约20~30个成一堆,为病菌子囊壳。病斑于每年冬、春季节向外扩展一圈,宽窄不一,纵向比横向扩展快。后期病皮暴裂,木质部裸露,呈阶梯状下陷,病部横断面成扁圆形。

1~3年生幼树干部发病,病斑很明显,为褐色,病斑很易围绕树干一圈,引起全株死亡。病皮木栓层下均为黑色扁圆形小颗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分布】泡桐腐烂病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及湖南等省,危害楸叶桐(Patdowniacatalpifoiia)、兰考桐(P.elongata)、毛泡桐(P.tomentosa)、白花桐(P.fortunei)等。

【危害】1981~1982年,此病在山东省东部的招远、掖县、青岛及潍坊等地发生。1985~1988年向西扩展蔓延到济南、宁阳、滕州、荷泽、鄄城、沂水等县市;同时病情也逐渐加重。如诸城县农桐间作林有十多万亩,80年代初泡桐腐烂病病株率为0.5%~5%,到1988年病株率66%~94%,因病株材质下降,无培养前途而砍伐,仅剩下几千亩。荷泽市是山东省泡桐林集中产地,1988年发病重的地块病株率为30%;曹县郑庄乡卢庄村1988年病株率为26.4%,1991年为56.4%;沂水县潘池村地处海拔700米阳坡新发展泡桐林,树龄3~5年,虽然生长旺盛,1988年病株率达55%。另外,病区的很多村庄四旁的泡桐病情更为严重,泡桐病株率达95%以上,感病指数为67.1。河南、安徽等省也轻重程度不同地发生。

怎么防治向日葵病害


向日葵褐斑病,又名斑枯病,在我国发生范围很广,前期可以造成幼苗死亡,后期常造成叶片过早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幼苗发病初期在子叶或幼叶上形成近圆形病斑,直径2~6毫米。病斑正面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背面灰白色。成株期发病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或多角形的褐色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环,病斑中央呈灰色,散生黑色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连片,使叶片枯死。叶柄和茎也能发病,为褐色的狭条斑。向日葵上还经常发生另一种叶斑病,叫黑斑病。诊断时要注意黑斑病的病斑相对较大,具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褐色霉状物。

向日葵褐斑病以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器,也就是那些小黑点或菌丝越冬,春夏遇到适宜的温湿度,特别是连续降雨,病菌就能大量散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在重茬地、低洼地,上一年发病较重的地块,当年多雨,田间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防治向日葵褐斑病要注意以下几点: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耕种前彻底清除病残叶,深翻土壤,减少菌源;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合理密植,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均衡施肥,适期播种,合理灌溉等,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可人工摘除病叶、底叶;药剂防治,向日葵褐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真菌,许多杀菌剂对它都有效,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一般需要防治1次或2次,间隔10天。

向日葵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向日葵螟又叫葵螟,向日葵螟是向日葵的主要虫害,以啃食果实为主,严重时候颗粒无收,以幼虫为害花盘、萼片和籽粒。花盘被害率一般在20~50%,重者100%;籽粒被害率一般在10%以上,重者达80%以上。

受害花盘一般有幼虫1~5头,最多达100多头。幼虫蛀入花盘吃掉种仁,并蛀成许多隧道,还将咬下的碎屑和粪便填充隧道里造成污染,遇雨后造成花盘及籽粒发霉腐烂,不但严重影响产量,同时还严重影响葵花质量。那么如何防治向日葵螟呢?

向日葵螟的危害特点

幼虫蛀入花盘后,由外向中心逐渐延伸,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盘,将花盘内蛀成很多隧道,并将咬下的碎屑和排出的粪便填充其中,污染花盘,遇雨后可造成花盘和籽粒发霉腐烂。一头幼虫可蛀食7粒至12粒种子,严重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

葵螟的生活习性

向日葵螟一年发生1代至2代,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向日葵最重。向日葵螟以老熟幼虫在土壤5厘米--15厘米深处做茧越冬。越冬的幼虫于7月上旬左右重新做茧化蛹,蛹期6天--7天。第一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羽化,7月末至8月初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卵期3天--5天。幼虫于7月末至8月初开始出现,8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第二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主要为害生育期较晚的向日葵花盘中心部分或分枝上的花盘,为害不严重。

向日葵螟的成虫有趋光性,白天潜伏在向日葵地附近的杂草地里,受惊后可做短距离飞翔,傍晚7时左右开始活动,8时至9时活动量最大。成虫在花盘上取食花蜜、产卵,卵多数产在花盘开花的花药圈内壁,一个花药圈内一般产卵1粒--2粒,最多为6粒,卵期为3天--4天。8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幼虫期为18天--20天,幼虫共有4龄,初孵化的幼虫取食简状花,少数开始蛀食籽粒,多数从3龄开始沿着花盘籽粒排列的缝隙蛀食籽粒。

向日葵螟防治方法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向日葵螟不危害成灾,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并确保向日葵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防治葵螟

1、选用抗虫品种,硬壳品种受害轻,小粒黑色油用种较食用种受害轻。第一,二代幼虫老熟后从向日葵盘上吐丝落地,潜入1520厘米深土层中越冬。

2、收获后用大型耕作机械进行秋深翻并冬灌,将大量越冬虫茧翻压入土25厘米以下。春季在葵螟成虫出土前进行整地镇压,可阻止向日葵螟幼虫出土,减少大量越冬虫源。

3、适时播种,将向日葵开花期与葵螟成虫盛发期错开,以减轻葵螟对向日葵花盘的危害。

物理防治葵螟措施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通电条件较为方便的田间或村边,每隔120米安置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控制面积为5060亩。从成虫羽化始期开始,一般在5月中下旬开灯到8月底结束,开灯3个月。天黑开灯,天亮关灯。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向日葵螟化蛹羽化进度确定具体开灯时期。光控自动频振式杀虫灯可不考虑开闭时间等。

化学防治葵螟:

1.防治成虫:在7月末或8月初,即在成虫盛发期,于夜间8时--9时,用喷烟机施放烟雾剂1次--2次,用的药剂是:80%敌敌畏,每公顷用药1.5千克;20%杀灭菊酯,或2.5%溴氰菊酯,每公顷用药150毫升进行喷雾。

2.防治幼虫:要抓住幼虫尚未蛀入籽粒的关键时期,即在8月上旬,用90%敌百虫或50%巴丹5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750千克喷雾,也可用20%杀灭菊酯或2.5%溴氰菊酯300倍液喷雾,还可用10%氯菊酯乳油进行防治,每公顷用药600毫升--750毫升,对水1125千克,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喷药,或者用BT乳剂300倍液进行喷洒,每株花盘喷洒药液40毫升--50毫升,杀虫率可达90%以上,在第一次喷药后5天,再喷第二次,防治效果更好。在防治向日葵螟时应注意:在喷洒农药前,要通知养蜂户管理好蜜蜂,以防蜜蜂农药中毒,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向日葵锈病防治


向日葵锈病发生普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发生较重。大流行年份减产40%一80%,严重地块甚至颗粒无收。感染锈病的向日葵种子大小、重量和含油量都显著降低,而皮壳率增加。

【向日葵锈病症状】

向日葵锈病为害叶片症状

向日葵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疱是病菌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全叶,使叶片提早枯死。叶柄、茎秆、葵盘及苞叶上也可形成很多夏孢子堆。近收获时,病部出现黑色裸露的小疱,内生大量黑褐色粉末,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

【病原与发生规律】

Pucciniahelianthi称向日葵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幼叶,形成性子器。不久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充满锈孢子。锈孢子飞散传播,也萌发侵染叶片,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向日葵接近成熟时,在产生夏孢子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56月份多雨发病重。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水多,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采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增施磷肥,勒中耕.可减少发病注意田间卫生,清除病残株,收获后深翻土地。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25%三唑醇种子处理干粉剂3045g/100kg种子拌种。

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防治:20%萎锈灵乳油150200ml/亩;25%邻酰胺悬浮剂200320ml/亩;30%醚菌酯悬浮剂3050ml/亩;25%肟菌酯悬浮剂2550ml/亩;20%三唑酮乳油4045ml/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一32g/亩;12.5%氟环唑悬浮剂4860ml/亩;40%氟硅唑乳油7.59.4ml/亩;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g/亩;5%己唑醇悬浮剂2030ml/亩;25%丙环溴乳油3040ml/亩;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g/亩,对水4050kg,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2次。

《向日葵菌核病症状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