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紫叶李防细菌性穿孔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紫叶李细菌性穿孔病是紫叶李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同时危害桃、碧桃、杏、樱花等花木,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重者还会导致病株死亡。

紫叶李病害防治

症状:初感病时,叶片两面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点,然后逐步扩展成1毫米至4毫米紫褐色圆形或多角形病斑,病斑边缘清晰,并略带轮纹,外围有紫色晕圈,最后病斑中部脱落形成穿孔,穿孔时叶常常脱落。

发病规律:该病一般由真菌或细菌引起,致病细菌在枝梢病斑和病叶上越冬。借雨水、气流和昆虫传播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24℃至28℃,连续阴雨天或受蚜虫等昆虫危害严重时,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华北地区一般在5月发病,夏季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树势衰弱或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加强施肥,改良土壤,合理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2.注意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3.春季发芽前喷施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消灭菌源;4.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或15%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喷施一次,连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编辑推荐

杏树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杏树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出现细菌性穿孔病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症状:这种病主要危害杏树叶片,也危害杏树的小枝及果实。叶片发病后,在叶脉处出现水浸状不规则圆斑。随之扩大,圆斑变成红褐色,直径约2毫米左右,斑点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或有一部分与叶片相连。若干病斑相连形成大的孔洞,严重时引起落叶。枝条受害后常发生溃疡。

一年生新梢在春季有水浸状小疱发生,小疱呈褐色,长圆形,当病斑疱围绕枝条一周时,便引起枝条枯死。夏末,在当年新梢上以皮孔或芽为中心,形成水浸状紫褐色病斑,后扩展成较大近圆形斑块。病斑稍凹陷,边缘有时流出树胶。病斑干燥后龟裂,若干病斑相接,导致枝条枯死。

病原: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为短杆状细菌,一端有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枝条发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潜伏的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病菌随杏树汁液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枝条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杏树体内。

叶片一般5月份发病。夏季干旱时发病缓慢。7~8月是雨季高温时期,最适该病发生和蔓延,尤以连续高温的阴雨天发病最重。在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较差和偏施氮肥的园内,杏树发病也比较重。

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予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源。

②药剂防治,落叶以后,在扣棚前喷布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如若上一年发病严重,则喷75%百菌清400倍加44%乙磷铝400倍混合液。展叶后,喷硫酸锌石灰液(按硫酸锌1份、硝石灰4份、水240份的比例配制),或喷65%福美铁300-5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杏树细菌性穿孔病防治


杏树细菌性穿孔病学名Apricotbacterialshothole主要危害杏树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枝梢。除杏外,还侵害桃、李、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该病分布广泛,在我国杏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河北。近几年该病的发生较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症状该病为害果实和枝叶。果实发病初期,果面会呈现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后期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至黑褐色病斑,其边缘翘起。病害只发生在表皮组织,不会影响果肉。天气潮湿时产生黄白色黏性分泌物,干燥时病斑上或其周围产生小裂纹,裂纹处易被其他病菌感染,引起果腐。枝条受害后,常发生水渍病,以芽眼和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后变成褐色或紫褐色,枝条呈水渍状干枯。叶片发病初期为多角形淡褐色水渍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部周围具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干枯,边缘产生裂纹或脱落穿孔,当穿孔多时,病叶提早脱落。

病原是细菌性病害,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桃穿孔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

发病特点该细菌在枝条皮层组织内越冬,翌春开始活动。杏树开花前后,细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叶片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潜育期7一14d。枝条溃疡斑内细菌可存活1年以上。春季溃疡斑是主要初侵染源。气温1928℃,相对湿度70%一90%利于发病。如夏天温度高,湿度小,溃疡斑易干燥,不利于发病。该病一般于5月间开始出现,78月发病严重。温度适宜,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发病重。大暴雨不利病菌的繁殖和侵染。一般春秋雨季病情扩展较快,夏季干旱季节扩展缓慢。树势强,病菌的潜育期长,发病较轻且晚。管理粗放的杏园易发病且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结合修剪,调节果园通风透光,注意排水防涝,降低果园湿度。结合冬剪,剪除枯枝,清理果园,扫除落叶落果,以消灭越冬菌源。

(2)化学防治在发芽前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其杀死树皮内潜伏的病菌。在生长期(5-6月)喷布硫酸锌。发生较严重的果园,在杏展叶时喷布45%的代森铵800倍液,或72%的农用链霉素25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35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

温室油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温室油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果实和新梢。一旦发现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浅褐色小斑点,其周围伴有黄绿色晕环,以后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有时数个病斑相连成一个大斑。发病严重时,可在病叶背面病斑上溢出黄色黏质状菌脓,最终病斑干枯,其边缘产生一圈裂纹,病斑脱落后,叶片形成穿孔,穿孔边缘一般破碎且不整齐,有时残留部分坏死组织。

果实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褐色小圆斑,随着病斑的扩展,逐渐呈暗紫色并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常溢出黄色黏状物,最后病斑干枯并开裂,裂口深时有的病果易腐烂。

新梢发病,会形成两种类型的病斑。

一是春季溃疡斑,发生在上一年夏季长出的枝条上(病菌在前一年已经侵入),从春季展叶开始,枝条上形成近圆形深褐色的小疱疹,以后逐渐扩展成长椭圆形的病斑,最终病部凹陷,表皮干裂,病情严重时会造成新梢枯死。

二是夏季溃疡斑,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生嫩枝上,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病斑不易扩展,会很快干枯。

防治方法:

一是多施有机肥、沼肥,以增强树势。合理修剪,使树体通风透光良好,同时要彻底清除枯枝、病叶和落果,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源。

二是温室升温后,特别是在花期,要严格控制温度,控制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及时通风换气。

三是喷药防治。如果前一年穿孔病发生严重,在油桃展叶后,可喷布50%福美双5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一般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

桃树种植预防之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技术


桃树穿孔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穿孔病、真菌性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病重时能引起大量落叶,削弱树势,降低产量并影响次年结果。 一、发病规律 1.细菌性穿孔病:病菌在枝条病组织(主要是春季溃疡病斑)内越冬。次年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溢出,随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果实和枝条的皮孔入侵。叶片于5月发病,秋季多雨可再次侵染。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于病害发生。树势衰弱或排水不良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重,早熟品种发病轻。 2.霉斑穿孔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病枝梢或芽内越冬。次年春天病菌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幼叶,产生新生孢子再侵染枝梢和果实。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3.褐斑穿孔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在病叶和枝梢中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 二、防治技术 1.加强果园管理: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和落果,以消灭越冬菌源。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通风透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7月喷30%的高生悬浮剂800-1000倍液,对这几种穿孔病均有防效。

桃发生细菌性穿孔病后该怎么办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分布较广、发病率高的病害。细菌性穿孔病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的积累,影响花芽的形成。不仅削弱树势,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二年的结果,造成产量欠收。此病除危害桃树外,还能侵害李、杏和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害枝条。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绿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一般约2至3毫米左右,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病斑干枯后,病部和健康部位组织交界处产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或部分与叶片相连。

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出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扩展长达1至10厘米,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枝枯现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渗出,开始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播作用不大。

二、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本病的病源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内越冬。第二年春随气温上升潜伏在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渗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皮孔侵入。在北方地区,于5月发病,6月上旬发病较重,夏季干旱时病势进程缓慢,到雨季发病严重。病菌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不同,当温度在25℃至26℃时潜育期四五天,20℃时为9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时潜育期可长达40天,温暖、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于发病,树势衰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都较重,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也有所有同。

三、防治方法

提倡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果园管理: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彻底清扫枯枝、落叶、落果及枯草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源。注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状,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桃树发芽前喷波美3至5度石硫合剂。5月末至6月末喷65%的可湿性代森锌300至500倍液一二次。喷硫酸锌石灰液也有良好防治效果,配方为硫酸锌1公斤,石灰3至4公斤,水150至200公斤。

3、避免与核果类果树混栽:在建桃园时,不仅要求树种纯,选择抗病品种,而且附近不要栽植李、杏、樱桃等其他核果类果树。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危害特征

辣椒在日光温室中栽培若遇高温高湿易导致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使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对产量影响很大,在生产上的危害程度不亚于辣椒炭疽病。现将辣椒细发病症状该病在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叶片发病,初呈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干燥时,病斑多呈红褐色。该病一旦侵染,扩展速度很快,一株上个别叶片或多数叶片发病,植株仍可生长,严重时叶片木部分脱落。细菌性叶斑病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辣椒疮痂病。

病原

病原和传播途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引起的。病菌主要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辣椒叶片伤口处侵入。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25-28℃。高温高湿时蔓延快,排水不良、瘠薄缺肥地病害严重。

发病症状

日光温室内的发病条件日光温室内没有进行熏蒸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室内的病株残体清理不干净;种子带菌,在播种前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温室内灌水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导致室内高温高湿;前茬蔬菜收获后,土壤不进行深翻暴晒直接进行下一茬的栽培也容易引发病害。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合理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a(年)。前茬蔬菜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病菌残留体,结合深耕晒垡,促使病菌残留体腐解,加速病菌死亡。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选用无病优良品种;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拌种可有效防止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

3、加强日光温室内的管理。定植前要平整土地,深翻土壤,并采用高垄栽培,辣椒生长过程中及时中耕松土和施肥;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土壤灌水后室内温度升高时应及时通风排湿;温室内的蓄水池要用薄膜覆盖,防止室内温度升高时水分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发现病叶及时清除到室外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5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天-8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怎样防治叶牡丹细菌性软腐病


叶牡丹细菌性软腐病是由胡萝卜欧文氏杆菌入侵植物幼嫩多汁器官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害。染病初期,叶片由于受病菌及其分泌物侵染,细胞中的胶层和细胞壁迅速遭破坏,使叶片水分外渗而表现出叶片萎蔫下垂,近地面叶柄基部呈水渍状,髓心发黑。除病组织崩溃解体呈稀糊状外,在软腐的组织内还混有黄色粘糊液,间有恶臭味。病组织逐渐扩展蔓延,全株受毁。此种病菌除侵染叶牡丹外,还危害仙客来、大丽花、鸢尾、凤信子等多种花卉和蔬菜作物。更多绿色尽在

防治方法:

1.土壤消毒:由于病菌常存活于土壤内,因此培养土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源。消毒剂可采用复合酚(菌毒敌、农乐),可杀灭细菌,霉菌和病毒,对多种寄生虫卵也有杀灭作用。消毒时先将土壤摊开,细眼喷雾至湿润,堆闷一周后再用。常用浓度为0.2至0.4%。

2.药物灭菌:农用链霉素对细菌性植物病害有效。在叶牡丹生长期,每间隔两周喷一次,防治效果较好。常用浓度为50至100PPM。也可在移苗时用上述浓度浸渍苗木30至60分钟,同样能收到防治效果。此药对其它真菌防效则差,同时在高温下使用,易产生药害,更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3.改善栽培条件,已腐烂的植株迅速拔除烧毁,避免苗盆渍水,也可减少发病率。

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魔芋细菌性叶枯病发生很普遍,主要为害叶片,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枯斑,有时受病叶片扭曲变形。发病后期整株叶片枯死,植株倒伏。

病原Xanthomonasconjac为一种黄极毛杆状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有1根极生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可在琼胶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圆形,米黄色,有光泽,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由于魔芋叶片中含有较多的甘露聚糖等粘质物,所以用病叶做直接压片检查不易看到细菌溢出现象。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遗留于田间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芋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随着种芋的调运可造成病害远距离传播。在田间主要借风雨飞溅传播,农事操作亦可近距离传播病害。

发病条件田间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9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暴风雨的侵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防治

1.种芋贮藏前,去净泥土,用石灰拌种,或用50~100倍福尔马林液和20%石灰水浸泡30分钟,风干后贮藏。

2.合理施肥,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过多的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3.魔芋的地上部常受甘薯天蛾、豆天蛾、斜纹夜蛾的幼虫为害,对于这些害虫应及时防治,以免造成大量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4.药剂防治,从展叶到9月下旬,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用20010-6农用链霉素或50%代森铵600~1000倍液喷雾,特别是每次大风雨过后应立即喷药防治。

甜瓜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Erwiniaaroideae)症状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也为害茎。病部初现水渍状深绿色班,扩大后稍凹陷,病部发软,逐渐转为褐色,病斑周围有水浸状晕环,从病部向内腐烂,散发出恶臭味。茎染病多始于伤口,病斑呈不规则形水渍状,向内软腐,病部出水,严重的烂断,致病部以上枯死。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为害多种蔬菜。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伤口多时发病重。病菌生长温度范围较大,2~40℃均能活动、为害,最适温度25~30℃,发病需95%以上相对湿度,雨水、露水对病菌传播、侵入具有重要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与非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保护地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治瓜绢螟等蛀果害虫。药剂防治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收获前4天停止用药。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细菌性软腐病是鸢尾的常见病害,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我国上海、杭州、合肥和青岛等市均有发生。该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除鸢尾外,还为害仙客来、风信子、百合及郁金香等多种花卉植物。

症状

球根类鸢尾受害后,新叶先端发黄,不久外面的叶片也发黄,全株立枯。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病,地上部易拔起,球茎糊状腐败,有恶臭味病害发生在鸢尾时,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球根糊状腐败,发生恶臭。其他鸢尾受害后,从地下茎扩展到叶和根茎。叶开始位水渍状软腐,污白色到暗绿色立枯,地上部植株容易拔起。根颈软腐,有恶臭。种植前球根发病时,有似冻伤状水渍斑点,下部变茶褐色,恶臭,具污白色粘渍。轻病球根种后叶先端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展叶停止,不久全叶变黄,枯死,整个球根腐烂。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

病原为细菌,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Jones)Bergey和海芋欧文氏菌E.aroideae(Townsend)Holl引起,均属真细菌目、欧文氏菌属。细菌短杆状,以周生鞭毛运动;为革兰氏阴性反应。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Jones)Bergey大小为0.72m;海芋欧文氏菌大小为1.2-3.0m0.5-1.0m。二者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7-30℃,最高温度范围为32-40℃。能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残茬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个月,在士壤中的病株残体内可长年存活。病菌经伤口侵入,尤其是鸢尾钻心虫的幼虫在幼叶上造成的伤口,或分根移栽造成的伤口,都有利于细菌的侵入;病害借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6-9月为病害发生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尤其是土壤潮湿时发病多;种植过密、绿荫覆盖度大的地方球茎易发病;连作地发病严重。德国鸢尾、奥地利鸢尾发病普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种植,选择无病球根繁殖。

(2)在挖掘时及其他农事操作时避免根部受伤。

(3)温室栽培时,要经常更换新土,发现有病株及时拔除,在贮藏期发现有病根及时剔除。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避免连作。

(5)化学防治病害严重的土壤可用0.5%-1%福尔马林10g/m2进行消毒后再种植,或更换新土后种植;用沸水或70%酒精,或1%硫酸铜液浸渍消毒农用工具。用0.5%高锰酸钾消毒切花工具。发病初期可用100-1500.000001的链霉素或链霉素加土霉素(10:1)的混合液进行喷洒,连喷2-3次,效果较好。发病后,每月喷洒1次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能控制病害蔓延。

(6)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杀虫剂防治鸢尾钻心虫的危害,减少病害的发生。

桃树种植技术之桃细菌性穿孔病防治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散布较广、发病率高的病害。细菌性穿孔病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常严重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批落叶,减少营养的积攒,影响花芽的形成。不仅减弱树势,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二年的结果,造成产量欠收。此病除损害桃树外,还能损害李、杏和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

一、损害症状

主要损害叶片,也能损害枝条。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绿色小点,扩展后成圆形或不规矩病斑,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通常约2至3毫米左右,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环,病斑干涸后,病部和健康部位组织接壤处产生一圈裂纹,脱落伍形成穿孔,或部分与叶片相连。

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则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条上(病菌于前一年已侵入)。春季在第一批新叶涌现时,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扩展长达1至10厘米,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有时可造成枝枯景象。春末(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渗出,开端传播。夏季溃疡多于夏末发生,在当年的嫩枝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雀斑。以后病斑变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涸,故传播作用不大。

二、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本病的病源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内越冬。第二年春随气温上升埋伏在组织内的细菌开端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渗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皮孔侵入。在北方地区,于5月发病,6月上旬发病较重,夏季干旱时病势进程迟缓,到雨季发病严重。病菌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不同,当温度在25℃至26℃时潜育期四五天,20℃时为9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时潜育期可长达40天,暖和、雨水频繁或多雾季节适于发病,树势瘦弱或排水、通风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病都较重,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也有所有同。

三、防治方法

倡导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果园管理:冬季联结修剪消除病枝,彻底清扫枯枝、落叶、落果及枯草等,集中销毁,以消灭越冬病源。留意果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下降果园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状,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桃树发芽前喷波美3至5度石硫合剂。5月末至6月末喷65%的可湿性代森锌300至500倍液一二次。喷硫酸锌石灰液也有良好防治效果,配方为硫酸锌1公斤,石灰3至4公斤,水150至200公斤。

3、避免与核果类果树混栽:在建桃园时,不仅恳求树种纯,选择抗病品种,而且邻近不要栽植李、杏、樱桃等其余核果类果树。

甘蓝细菌性的黑腐病


甘蓝细菌性黑腐病是甘蓝最重要的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田间识别]叶片发病多从叶片边缘形成V字形病斑,或在叶片任何部位形成不规则形病斑。病班黄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斑部叶脉坏死变黑。病菌能沿叶脉、叶柄发展,蔓延到茎部和根部,致使茎部、根部维管束变黑,植株叶片枯死。

[发病原因]病菌可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从水孔、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系统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尤其是暴风雨可使病情明显加重。

[防治要点]

①使用抗病品种,如中甘9号、西园3号、夏光等。

②使用无病种子。一般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链毒素1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拌种。

③适期播种,适度蹲苗。施足腐熟粪肥,避免土壤过旱过涝。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④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二年以上轮作。

⑤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或14%络氨铜350倍液,或60%百菌通600倍液。

《紫叶李防细菌性穿孔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