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植植物,丰富的肉质感让很多人喜欢。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学会植物种植。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李子细菌性穿孔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李子是常见的水果,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在李子管理过程中,李细菌性穿孔病分布范围最广,若是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大量落叶落果等,是危害李树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下面关于这种病害,一起来了解下。

一、细菌性穿孔病发生原因细菌性穿孔病是由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致李病变后所致的病。病菌在技条病组织内越冬,翌年随气温升高和湿度的增加,潜代在病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当病部表皮破裂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的气孔、枝条及果实的皮孔侵入树体。二、细菌性穿孔病发生规律叶片一段在展叶的4至5月份发生,夏季干旱时,病势发展较慢,秋雨季节又开始发展。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发展,受温度、湿度、树势和品种的影响很大,所以新建园时一定要选择既抗病又要有发展前途的品种。如较抗穿孔病和流胶病的大石早生、秋姬、安哥诺、金秋红丶大红袍等。三、细菌性穿孔病发生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先产生多角形水渍状班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规形褐色病斑,边缘水渍状。后期水渍状边缘消失,病斑干枯、脱落。果实发病后,先在果皮上产生水渍状小点,后扩大到直径2亳米时,中心变为褐色,最终可形成近园形、暗紫色、边缘水渍状晕圈,中间稍凹陷,表面硬化、粗糙的病斑。四、细菌性穿孔病防治方法1、结合冬剪,彻底清除病技、病果和落叶,集中烧掉或深埋(40公分以下),减少越冬病源。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牛粪、羊粪、猪粪、油渣等),不偏施氮肥,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3、新建园时,可采用抗病的砧木和抗病品种,以减少该病的侵染和发生。冬季修剪应尽量晚剪,夏剪时尽量减少短截或锯伤,且要在睛天进行,辟开阴雨天,以减少病菌的感病机会。4、秋季落叶后和春季萌芽前各喷一次4至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展叶后和发病前,在防虫的同时可加入3%的中生菌素800至1000倍或8‰的宁南霉素1500倍至2000倍或72%的硫酸连霉素3000倍等交替喷雾。隔10天至15天喷一次效果较好。5、对已发病的树,可用3%的树大夫或8%宁南20倍十杆康涂杆或病疤处,分别在8月份、10月份、2月涂杆3次,对该病可起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作用。可逐步的获复树势。以上就是关于细菌性穿孔病的全面介绍了,这种病害对李子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李子的品质,提高种植户的效益,那么我们要做好这个病害的管理了。关于李子细菌性穿孔病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植物59网其他农业内容。

精选阅读

扁豆细菌性疫病的症状及防治


扁豆,Lablabpurpureus(Linn.)Sweet,通用名藊豆,别名火镰扁豆、藤豆、沿篱豆、鹊豆、查豆、月亮菜,双子叶植物纲。种类也很多,如:白扁豆、紫扁豆、油豆、蛇豆、猪耳豆(形似猪耳朵)。为豆科扁豆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是一种豆类植物。

扁豆的植物形状

一年生缠绕草本。小叶3,顶生小叶菱状广卵形,侧生小叶斜菱状广卵形,长10厘米,宽4.510.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两面沿叶脉处有白色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24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尊上部2齿几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红色,旗瓣基部两侧有2附属体;子房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顶端有白色髯毛。荚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长57厘米;种子35颗,扁,长圆形,白色或紫黑色。花果期79月。

扁豆的生长习性

多年生、缠绕藤本。全株几无毛,茎长可达6米,常呈淡紫色。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小托叶线形,长3-4毫米;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6-10厘米,宽约与长相等,侧生小叶两边不等大,偏斜,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截平。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2~23℃。植株能耐35℃左右高温,根系发达强大、耐旱力强,对各种土适应性好,在排水良好而肥沃的沙质土壤或壤土种植能显著增产。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小叶披针形,花白色或紫色,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喜温暖润湿,耐热。一般春播秋收。嫩荚是普通蔬菜,种子可入药。

扁豆细菌性疫病的症状:

在叶缘处产生绿色油渍斑,后发展为红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片。茎蔓感病后产生凹陷红褐色长斑,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病斑上部叶片枯凋。豆荚感病后,产生稍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潮湿时,病部有无色透明的菌脓溢出。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内和黏附在种皮上越冬,借风、雨、昆虫传播,从寄生气孔、水孔、虫口侵入。高温高湿、叶片结露、雾大时病重,田间管理不当、排水不良、肥力不足、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势弱,发病亦重。

扁豆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选用无病种子,不能确定种子是否带菌时应进行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后捞出放在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12小时。

②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通风透光度,避免田间积水,不可大水漫灌。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菌剂4018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1次,连喷2~3次。

植物病害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根据华坪县有机晚熟芒果研究中心消息,华坪今年的气温与往年有所不同,前期(2-4月)时高时低;5月-6月中旬,温度较高,爆嗮严重;造成一些芒果种植区域细菌性角斑病发生严重。果农一遍又一遍的打药始终还是控制不住。

图片来自网络

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瓜条。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粘液。茎及瓜条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产生菌脓。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

一、为什么芒果的角斑病这么难治呢?

总结下来,有如下几条:1、绝大多素果农重治轻防。大多数果农对芒果病虫害的防治采取的都是打药措施,病害发生了才打药,常采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

有机铜类杀菌剂、无机铜类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噻唑类和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叶片喷施果树或果实。由于致病细菌潜伏在树体里,发病的时候是由内而外的透出来,所以喷施药剂只能把表面治好,但是树体里的致病菌没有被杀灭,所以一旦遇到合适的天气又复发了。这种药剂防治方法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病斑1-2天后就干了,看上去好像是好了,但是一遇到阴雨天气或者是高湿天气,病斑又开始流出菌脓。这种治标不能治本方法,需要反复喷药,费时费力费钱,效果还不明显。

2、防范保护意识较差。一些果农在生产过程中,随意将发病枝叶、病果乱扔,年复一年,果园病源积累过多,一旦爆发很难防治。

3、角斑病可以通过气传。果农防病一般都是单防单治,很难联防联治。而种植区域大多连片,果园之间相互连着,一旦遇到不良气候,发病就是一大片。

4、用药不科学。很多果农用药知识掌握不到位,常造成药害,而药害也会大量引起角斑爆发。

二、如何科学的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

首先必须要知道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规律;了解发病因子,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将病害控制在萌芽状态,取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细菌性角斑病又称细菌性黑斑病或溃疡病,是芒果常发性重要病害。常造成大量叶斑和果斑,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及果实外观和商品价值。炭疽菌、蒂腐菌常从病斑处入侵果实,诱发贮藏期大量烂果。

(一)、症状:角斑病主要危害芒果叶片、枝条、花芽、花和果实

在叶片上,最初产生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色,扩大病斑的边缘常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有时多个病斑融合成较大的病斑,病斑表面稍隆起,周围常有黄晕,叶片中脉和叶柄也可受害而纵裂。在枝条上,病斑呈黑褐色溃疡状,病斑扩大并绕嫩枝一圈时,可致使枝梢枯死。在果实上,初时呈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黑褐色,表面隆起,溃疡开裂。病部共同症状是:病斑黑褐色,表面隆起,病斑周围常有黄晕,湿度大时病组织常有胶黏汁液流出。另外,在高感品种上还可以使花芽、叶芽枯死。此病为害而形成的伤口还可成为炭疽病、蒂腐菌的侵入口,诱发贮藏期果实大量腐烂。

(二)、发病规律:角斑病属细菌性病害。果园病叶、病枝条、病果、病残体、带病种苗及果园内或周围寄主杂草是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通过气流、带病苗木、风、雨水等进行传播扩散。病菌从叶片及果实的伤口和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而致病。病原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高温、多雨有利于此病的发生,通常风较大的地区、迎风地带或低洼果园发病较重,避风、地势较高的果园发病较轻。目前主要芒果品种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免疫品种。

(三)、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病原菌随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扩散。

2.做好病害预防措施。⑴加强肥水管理,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树体:合理搭配有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肥、功能性复合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果园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活化土壤有机质,增加有益菌,抑制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有害菌,提高树体合理营养供给,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整体抗性。⑵搞好果园卫生,生产过程中,及时剪除病叶、病枝、病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采果后,清除果园病残体,做好清园工作,减少传染源。⑶适时、适度进行树体整形修剪,使树冠及果园保持通风透光,减少发病几率。⑷干湿交界时期,即风雨前后,及时喷施铜制剂或其他细菌药,连续1-2次,做好预防;⑸如果是在果期可提前叶面补充2次纯的有机钙肥,配合细菌药,可以有效预防角斑病的发生。

3.防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在果园周边种植防风林,减少大风、暴雨袭击,可减轻发病。

4.病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建议轮换使用有机铜类杀菌剂、无机铜类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噻唑类和微生物制剂等细菌药剂。至少连续喷施2次,特别是在风雨后,最好每次都用细菌药。简介细菌药剂如下:

a.有机铜类杀菌剂:常见的有机铜制剂,包括喹啉铜、噻菌铜、络氨铜、松脂酸铜、琥珀酸铜、壬菌铜、噻森铜等。该类杀菌剂对一些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喹啉铜、噻菌铜使用较多。该类杀菌剂的优点是更加安全,一般不会产生药害,花期和幼果期也可以使用;使用范围和时间广泛,果树、水稻、蔬菜等都可以适用;含铜量比较低,不会引起螨类的增殖,铜素的累积小;可混性好,使用利便,减轻负担。有机铜制剂的缺点是价格普遍较高。

b.无机铜类杀菌剂:常见的无机铜类杀菌剂包括:氢氧化铜、氧化亚铜、波尔多夜、氧氯化铜。该类杀菌剂的优点是效果快,价位较低,成本上有比较优势。其缺点是容易产生药害,在花期和幼果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可混性比较差,传统的铜制剂多为碱性,不能与其他农药混合使用,需要单独使用,增加了用工成本,而且极易错过最佳病害防治期。其中,中性(PH=7)的无机铜制剂,有着更好的混配性。

c.抗生素类杀菌剂:抗菌素类杀菌剂,使用比较普遍的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金核霉素、盐酸土霉素、放线菌酮等,都是当前应用较广的主要抗菌素品种。使用农用抗菌素,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病害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法。如对土壤传染的植物病害,可用其作土壤消毒剂;对种子、苗木传染的植物病害,可用抗菌素进行浸渍,如浸种、浸根、浸苗等,或苗床喷晒;对农林作物地上部分病害,可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植株喷洒;在果木上使用,主要将其制成油膏,用以防治细菌性溃疡。该类杀菌剂的优点是市场比较普及,不做宣传,产品也可以卖出;内吸、治疗效果比较好,缺点是使用的历史时间较长,产品抗药性强。

d.噻唑类:噻唑类包括叶枯唑、噻唑锌等,最早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近年因为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细菌病害发生普遍,才又焕发活力;该类化合物在离体条件下无杀菌活性,对土壤中细菌防治受限;同质化竞争普遍,是防治植物细菌病害常见产品。⑸微生物制剂:活性微生物制剂,如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芽孢杆菌等,已经成为新兴发展的微生物制剂。此类生物农药一般对环境安全,对土壤有改良作用,可保障食品、动植物和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但是农户的市场接受能力稍差。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的科学防治


荷兰豆(学名:Pisumsativumvar.saccharatum)是豆科豌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高90~180cm。以食用嫩荚为主,原产地中海沿岸及亚洲西部,荷兰豆嫩荚质脆清香,营养价值很高。熟的干荷兰豆所提供的固体物、热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比熟的青荷兰豆多一倍,但是青荷兰豆所含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比干荷兰豆多。

荷兰豆又名软荚豌豆,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4-6℃,最适温度为16-18℃,温度高于25℃以上发芽出苗率低。幼苗期耐低温能力最强,最低能耐-4℃低温。生育期适宜温度为9-23℃;开花期适宜温度为15-18℃,25℃以上受精不良,结荚少,品质降低,产量低。荷兰豆要求较长的日照和较强的光照,如果生长期间阴天或田间通风透光不好,植株生长纤细,较弱,嫩荚产量大减。荷兰豆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但以疏松和含有机质较ph值6.0-7.2的土壤为适宜,荷兰豆根瘤菌能固定土壤中的氮肥,但要注意施用磷肥和钾肥。在整个生长期,均要求较湿润的空气和土壤湿度,特别是开花结荚期空气干燥,往往引起落花、落荚;长期遇高温、干旱,会导致荚果纤维组织提早硬化,而过早成熟,降低品质和产量。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是荷兰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各位农户必须加以重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如何进行科学防治吧。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症状:又称假单胞蔓枯病或茎枯病,为害茎荚和叶片。苗期染病种子带菌的幼苗即染病;较老植株叶片染病病部水渍状,圆形至多角形紫色斑、半透明,湿度大时,叶背现白至奶油色菌脓,干燥条件下产生发亮薄膜,叶斑干枯,变成纸质状;茎部染病初生褐色条斑;花梗染病可从花梗蔓延到花器上,致花萎蔫、幼荚干缩腐败;荚染病病斑近圆形稍凹陷,初为暗绿色,后变成黄褐色,有菌脓,直径3~5毫米。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病原:Pseudomonassyringaepv.pisi(Sackett)Young.eta1.称丁香假单胞菌荷兰豆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极生一根至多根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大小0.58~0.821.11~3.28微米。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灰白色,圆形稍凸,边缘波纹状。细菌生长适温28~30℃,最高35~36℃,最低0℃,50℃10分钟致死。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在荷兰豆、蚕豆种子里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植株徒长、雨后排水不及时、施肥过多易发病,生产上遇有低温障碍,尤其是受冻害后突然发病,迅速扩展。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病。

荷兰豆细菌性叶斑病科学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株上采种。

2)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入冷水中预浸4~5小时,移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3)避免在低湿地种植荷兰豆,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为什么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易发生?


细菌性髓部坏死是西红柿种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着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有时甚至会导致整棚绝产,为什么细菌性髓部坏死容易发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环境因素

高湿是西红柿细菌性髓部坏死发生的一个基础条件,冬季保护地种植的西红柿遇连阴天气无法正常通风或浇水后的一段时期,棚中湿度大为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伤口感染

西红柿细菌性髓部坏死主要通过茎杆上的伤口侵染,很多农户进行农事操作时不注意外界环境,在连阴天或浇水后进行整枝打杈等操作,产生的伤口为病菌的侵染提供了通道。

3、生长势旺的徒长植株发病严重

徒长植株茎杆水分含量高,一方面不利于伤口的愈合病菌更容易侵入,另一方面便于病菌在髓部的传播发展快。

症状表现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属于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为害茎、枝和叶、果,多在结果期发病;

发病初期嫩叶褪绿,严重时植株上部褪绿和萎蔫;

伴随着下部茎的坏死,病茎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变硬,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为黑色或出现坏死;

干缩中空,维管束褐变,髓部发生病变的地方可发生不定根;

生产上当下部茎被侵染时,常造成全株死亡;

湿度大时菌脓从茎伤口和不定根溢出,有别于溃疡病。

防治措施

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降低棚中湿度,特别是遇在连阴天气或刚浇完水时。

避免在连阴天气或刚浇完水,棚中湿度大时进行整枝打叉等操作,减少茎杆伤口。平时整枝打叶后要及时喷施细菌性药剂。

加强管理,避免植株徒长,特别是植株茎杆在40厘米左右的时候,应适当控制肥水,特别是减少氮肥的用量。

发现番茄感病后,需及时喷施万家500倍液+益微75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瓜蒌细菌性角斑病的综合防治


瓜蒌又名栝楼、药瓜等,为多年生草质滕本全株供药用的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果壳中药名瓜萎,种子中药名瓜蒌仁,根中药名天花粉。全瓜蒌入药能清热散结,润肺化痰,养胃生津等,天花粉针剂临床上用于妇女中期妊娠、死胎、流产,并对癌细胞滋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瓜蒌的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长达10米;块根圆柱状,粗大肥厚,富含淀粉,淡黄褐色。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叶片纸质,轮廓近圆形,长宽均约5-20厘米,常3-5(-7)浅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的粗齿,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叶基心形,弯缺深2-4厘米,上表面深绿色,粗糙,背面淡绿色,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基出掌状脉5条,细脉网状;叶柄长3-10厘米,具纵条纹,被长柔毛。卷须3-7歧,被柔毛。

花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粗壮,具纵棱与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厘米,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3)厘米,宽1-2厘米,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厘米,顶端扩大,径约10毫米,中、下部径约5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3-5毫米,全缘;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20毫米,宽18毫米,顶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6毫米,径约4毫米,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厘米,被短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5厘米,径1.2厘米,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厘米,径1厘米,花柱长2厘米,柱头3。果梗粗壮,长4-11厘米;果实椭圆形或圆形,长7-10.5厘米,成熟时黄褐色或橙黄色;种子卵状椭圆形,压扁,长11-16毫米,宽7-12毫米,淡黄褐色,近边缘处具棱线。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瓜蒌的生长环境

培温暖潮湿气候。较耐寒,不耐干旱。选择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地块栽培为好。不宜在低洼地及盐碱地栽培。常生长于海拔200-1800m的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在自然分布区广为栽培。

瓜蒌细菌性角斑病的综合防治

什么是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瓜条。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粘液。茎及瓜条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产生菌脓。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

瓜蒌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

发生特点:叶片初为水渍状小点,后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对光呈半透明状。严重影响叶片生长。雌花和幼果受害则落花落果。病原细菌大量存在,高湿、适温是引起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条件适宜时发展迅速。

瓜蒌细菌性角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预防

品种选择:利用抗病力较强的津研6号、夏青等品种。

种子处理: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催芽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用50℃温水浸20分钟;用新植霉索200毫克/千克液或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福尔马林液150倍液浸种1.5小时,后洗净催芽。

2、栽培管理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利用无菌的大田土育苗。利用高垄栽培,铺设地膜,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及时通风。雨季及时排水。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原。

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及时整蔓。清除下部叶片,清沟沥水,清除田间杂草等农事操作可有效降低病情。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86.2%氧化亚铜(铜大师)1000倍液、25%唯它灵可湿性粉剂800、47%春雷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30%DT杀菌剂5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3~4次。

在发病期选用57.6%冠菌清1000―1200倍均匀喷雾,重发田块隔7―10天连续用药3―4次喷药时要均匀周到,但不可加大浓度,以防花期产生药害。

4、生物防治

预防时用《细截》500倍液兑30斤水喷雾治疗,病害严重时用《细截》50ml+10ml《大蒜油》兑水30斤喷雾治疗。

5、注意事项

1、现配现用,不得与强酸、强碱性农药混用,切记!2、施药后4小时内降雨,需重新喷雾。3、如有轻微沉淀析出属正常,不影响药效,使用时摇匀即可

《李子细菌性穿孔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