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西瓜细菌性角斑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主要特点:

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状须及果实上。叶片染病初生针尖大小透明状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具黄色晕圈的淡黄色斑,中央变褐或呈灰白色穿孔破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乳白色细菌溢脓。茎和果实染病,初呈水浸状病斑,后也溢出白色菌脓,干燥时变为灰色,且常形成溃疡或裂口。

病害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丝或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菌丝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菌丝直接侵入子叶引起发病,多数情况下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或浇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227℃,适宜湿度85%-98%。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防治措施:

(1)无病瓜采种和种子处理:播前种子用40%甲醛150倍液+云大-12050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云大-120500倍液浸种1小时,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者是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云大-120500倍液浸种2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2)生长期间或收获后清除病叶、病株并深埋,实行深耕。

(3)药剂防治:开始发现病株时,喷洒天达21168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DT杀菌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亩用对好的药液60-75升,连防3-4次。琥胶肥酸铜对白粉病、霜霉病有一定兼防作用。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1:4:600铜皂液或1:2:300-400波尔多液。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对水稀释成5000倍液也有效。

扩展阅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卷须、茎蔓和果实。叶片受害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乳白色粘液即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膜,干燥时病斑干裂易形成穿孔。叶柄、卷须、茎蔓和果实发病,病斑纵向扩展,病部也可产生菌脓。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受害常腐烂、早落。该病由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侵染致病。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所带病菌可存活2年,播种带病种子引起幼苗发病。土壤中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病斑上的菌脓在保护地条件下借棚顶水滴下落、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传播蔓延。露地栽培条件下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湿度是此病发生的重要重要条件,低温、高湿、连作发病重。保护地冬春茬或早春茬黄瓜因温室内湿度较大,昼夜温差大,叶面易结露,发病较重且蔓延快。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方法同黄瓜枯萎病。

2.无病土育苗:重病地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

3.保护地栽培黄瓜应选用无滴膜,防止棚膜滴水。

4.农事操作应在露水干后进行,避免人为传病。初见病叶,及时摘除集中深埋。

5.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300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冠菌清)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00倍液喷雾。每隔5-6天喷1次,连喷2-3次。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丝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


丝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丝瓜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现将丝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丝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瓜条。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粘液。茎及瓜条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产生菌脓。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

2、发病条件

(1)一般低温、高湿、重茬的温室、大棚发病重。

(2)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菌脓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3)发病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以上。在降雨多、湿度大、地势低洼、管理不当、连作、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

(4)磷、钾肥不足时发病也重。

(5)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旬为角斑病发病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

3、防治方法

(1)品种选择:利用抗病力较强的津研6号、夏青等品种。

(2)种子处理: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催芽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用50℃温水浸20分钟;用新植霉索200毫克/千克液或50%代森铵5O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福尔马林液150倍液浸种1.5小时,后洗净催芽。

(3)栽培管理: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利用无菌的大田土育苗。利用高垄栽培,铺设地膜,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及时通风。雨季及时排水。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原。

西瓜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西瓜细菌性黑斑病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西瓜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呈现几毫米大小灰绿至暗绿色渍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渍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黏质琥珀色物质,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人果内。该病多始于西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常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呈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一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病害的特征。

西瓜细菌性黑斑病是由西瓜细菌斑点假单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病菌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源。该菌在埋人土中西瓜皮上可存活8个月,在病残体上存活2年,在田间借风、雨、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人,果实发病后在病部大量繁殖,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多雨、高湿、大水漫灌易发病;气温24-281:经1小时病菌就能侵人潮湿的叶片,潜育期3-7天,细菌经瓜皮进人果肉后致种子带菌,侵染种皮外部位,也可通过气孔进人种皮内。

西瓜细菌性黑斑病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种子,发现病种应当就地销毁。

(2)选用优良早熟品种,怀疑种子有可能带菌的,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3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浸泡6-8个小时,再催芽播种。对福尔马林敏感的品种也可用501:温水浸种20分钟,再催芽播种。

(3)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

(4)施用腐熟有机肥,采用塑料薄膜双层覆盖栽培等措施。

(5)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温室无病土育苗,幼果期适当多浇水,果实进人膨大期及成瓜后宜少浇或不浇,争取高温雨季到来前采收完毕,避过发病期。

(6)发病重的田块和地区,在进入雨季时,掌握在发病前开始用50%DT杀菌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10天左右1次,连防2-3次。

杏树细菌性穿孔病防治


杏树细菌性穿孔病学名Apricotbacterialshothole主要危害杏树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枝梢。除杏外,还侵害桃、李、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该病分布广泛,在我国杏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河北。近几年该病的发生较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症状该病为害果实和枝叶。果实发病初期,果面会呈现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后期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至黑褐色病斑,其边缘翘起。病害只发生在表皮组织,不会影响果肉。天气潮湿时产生黄白色黏性分泌物,干燥时病斑上或其周围产生小裂纹,裂纹处易被其他病菌感染,引起果腐。枝条受害后,常发生水渍病,以芽眼和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后变成褐色或紫褐色,枝条呈水渍状干枯。叶片发病初期为多角形淡褐色水渍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部周围具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干枯,边缘产生裂纹或脱落穿孔,当穿孔多时,病叶提早脱落。

病原是细菌性病害,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桃穿孔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

发病特点该细菌在枝条皮层组织内越冬,翌春开始活动。杏树开花前后,细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叶片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潜育期7一14d。枝条溃疡斑内细菌可存活1年以上。春季溃疡斑是主要初侵染源。气温1928℃,相对湿度70%一90%利于发病。如夏天温度高,湿度小,溃疡斑易干燥,不利于发病。该病一般于5月间开始出现,78月发病严重。温度适宜,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发病重。大暴雨不利病菌的繁殖和侵染。一般春秋雨季病情扩展较快,夏季干旱季节扩展缓慢。树势强,病菌的潜育期长,发病较轻且晚。管理粗放的杏园易发病且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结合修剪,调节果园通风透光,注意排水防涝,降低果园湿度。结合冬剪,剪除枯枝,清理果园,扫除落叶落果,以消灭越冬菌源。

(2)化学防治在发芽前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其杀死树皮内潜伏的病菌。在生长期(5-6月)喷布硫酸锌。发生较严重的果园,在杏展叶时喷布45%的代森铵800倍液,或72%的农用链霉素25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35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危害特征

辣椒在日光温室中栽培若遇高温高湿易导致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使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对产量影响很大,在生产上的危害程度不亚于辣椒炭疽病。现将辣椒细发病症状该病在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叶片发病,初呈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干燥时,病斑多呈红褐色。该病一旦侵染,扩展速度很快,一株上个别叶片或多数叶片发病,植株仍可生长,严重时叶片木部分脱落。细菌性叶斑病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辣椒疮痂病。

病原

病原和传播途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引起的。病菌主要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辣椒叶片伤口处侵入。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25-28℃。高温高湿时蔓延快,排水不良、瘠薄缺肥地病害严重。

发病症状

日光温室内的发病条件日光温室内没有进行熏蒸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室内的病株残体清理不干净;种子带菌,在播种前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温室内灌水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导致室内高温高湿;前茬蔬菜收获后,土壤不进行深翻暴晒直接进行下一茬的栽培也容易引发病害。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合理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a(年)。前茬蔬菜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病菌残留体,结合深耕晒垡,促使病菌残留体腐解,加速病菌死亡。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选用无病优良品种;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拌种可有效防止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

3、加强日光温室内的管理。定植前要平整土地,深翻土壤,并采用高垄栽培,辣椒生长过程中及时中耕松土和施肥;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土壤灌水后室内温度升高时应及时通风排湿;温室内的蓄水池要用薄膜覆盖,防止室内温度升高时水分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发现病叶及时清除到室外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5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天-8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甜瓜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Erwiniaaroideae)症状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也为害茎。病部初现水渍状深绿色班,扩大后稍凹陷,病部发软,逐渐转为褐色,病斑周围有水浸状晕环,从病部向内腐烂,散发出恶臭味。茎染病多始于伤口,病斑呈不规则形水渍状,向内软腐,病部出水,严重的烂断,致病部以上枯死。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为害多种蔬菜。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伤口多时发病重。病菌生长温度范围较大,2~40℃均能活动、为害,最适温度25~30℃,发病需95%以上相对湿度,雨水、露水对病菌传播、侵入具有重要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与非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保护地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及时喷洒杀虫剂防治瓜绢螟等蛀果害虫。药剂防治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收获前4天停止用药。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细菌性软腐病是鸢尾的常见病害,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我国上海、杭州、合肥和青岛等市均有发生。该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除鸢尾外,还为害仙客来、风信子、百合及郁金香等多种花卉植物。

症状

球根类鸢尾受害后,新叶先端发黄,不久外面的叶片也发黄,全株立枯。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病,地上部易拔起,球茎糊状腐败,有恶臭味病害发生在鸢尾时,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球根糊状腐败,发生恶臭。其他鸢尾受害后,从地下茎扩展到叶和根茎。叶开始位水渍状软腐,污白色到暗绿色立枯,地上部植株容易拔起。根颈软腐,有恶臭。种植前球根发病时,有似冻伤状水渍斑点,下部变茶褐色,恶臭,具污白色粘渍。轻病球根种后叶先端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展叶停止,不久全叶变黄,枯死,整个球根腐烂。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

病原

病原为细菌,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Jones)Bergey和海芋欧文氏菌E.aroideae(Townsend)Holl引起,均属真细菌目、欧文氏菌属。细菌短杆状,以周生鞭毛运动;为革兰氏阴性反应。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Jones)Bergey大小为0.72m;海芋欧文氏菌大小为1.2-3.0m0.5-1.0m。二者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7-30℃,最高温度范围为32-40℃。能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残茬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个月,在士壤中的病株残体内可长年存活。病菌经伤口侵入,尤其是鸢尾钻心虫的幼虫在幼叶上造成的伤口,或分根移栽造成的伤口,都有利于细菌的侵入;病害借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6-9月为病害发生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尤其是土壤潮湿时发病多;种植过密、绿荫覆盖度大的地方球茎易发病;连作地发病严重。德国鸢尾、奥地利鸢尾发病普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种植,选择无病球根繁殖。

(2)在挖掘时及其他农事操作时避免根部受伤。

(3)温室栽培时,要经常更换新土,发现有病株及时拔除,在贮藏期发现有病根及时剔除。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避免连作。

(5)化学防治病害严重的土壤可用0.5%-1%福尔马林10g/m2进行消毒后再种植,或更换新土后种植;用沸水或70%酒精,或1%硫酸铜液浸渍消毒农用工具。用0.5%高锰酸钾消毒切花工具。发病初期可用100-1500.000001的链霉素或链霉素加土霉素(10:1)的混合液进行喷洒,连喷2-3次,效果较好。发病后,每月喷洒1次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能控制病害蔓延。

(6)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杀虫剂防治鸢尾钻心虫的危害,减少病害的发生。

菜豆细菌性疫病的防治


菜豆细菌性疫病

异名

菜豆叶烧病、菜豆火烧病。

病原

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疫病致病型Xan-thomorwscampestrispv.phaseoli(E.F.Smith)Dye.,属细菌。

寄主

菜豆、豇豆、扁豆、小豆、绿豆等多种植物。

危害

莱豆常见病。发生普遍,为害较重,轻者可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幅度可达到20%以上。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荽、豆荚和种子。(1)幼苗:发病子叶红褐色溃疡状,叶柄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发展后为红褐色,绕茎一周后幼苗即折断干枯。(2)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病部干枯变褐,半透明,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缢出淡黄色菌脓,千后呈白色或黄白色菌膜。重者叶上病斑很多,引起全叶枯凋,暂不脱落,经风吹雨打后,病叶碎裂。高温高湿环境下,部分病叶迅速萎凋变黑。(3)茎蔓:茎蔓受害,茎上病斑呈红褐色溃疡状条斑,中央稍凹陷,当病斑围茎蔓一周时,其上部茎叶萎蔫枯死。(4)豆荚:豆荚上的病斑呈圆形或+规则形,红褐色,后为褐色,病斑中央稍凹陷,有淡黄色菌脓,病重时全荚皱缩。(5)种子:种子发病时表面上出现黄色或黑色凹陷小斑点,种脐部有淡黄色菌脓溢出。

病原物

(1)形态:短秆状,极生鞭毛1根,大小(0.3~0.8)mx(0.5~3.0)m,有英膜。(2)特性: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30℃,最适pH值7.3。侵染循环病原主要在种子内部或附在种子外表越冬。病原在种子内能存活2~3年,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长出后即会发病,病原侵染子叶和幼茎后能产生菌脓,经风雨及昆虫传播,经植株的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

菜豆细菌性疫病的防治

菜豆细菌性疫病-2

发生因素

(1)环境:病菌发育适温30℃气温24~32℃,叶片上有水滴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多露和露重天气发病也较重-棚室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露地春夏季,多雨、多雾,多餺发病重。(2)栽培:经常大水漫灌,肥力不足,偏施氮肥,植株徒长,生长势弱,田间杂草丛生,均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蔓生种较矮生种抗病。从无病田留种。③及时除草,合理施肥和浇水。拉秧后应淸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或深埋。(2)物理防治:播种前种子用45弋恒温水浸种10分钟。播种前要进行种子用高锰酸钾]000倍液浸种10~15分钟c(3)药剂防治:①播种前要进行种子用髙锰酸钾1000倍液浸种丨0~15分钟,或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②开沟播种时,用高锰酸钾1000倍溶液浇到沟中,待药液渗下后播。③发病初期喷14%络氨铜AS300倍液,或77%氯氧化铜WP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WP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3000~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樱花细菌性根癌病及防治


细菌性根癌病是我国北方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多发生于土壤偏碱地区。该病除危害樱花外,还能危害榆、月季等蔷薇科植物,以及银杏、石竹等室内外花木,其寄主涵盖60科300余种植物。

症状

该病常发生在根颈部,尤其在苗木嫁接口处,有时在侧根、支根或枝(蔓)上也会发生。

癌瘤初生时呈球形,可互相愈合,颜色为乳白色或略带红色,随肿瘤长大,内部木质化变硬,表皮龟裂粗糙并逐渐变成褐至深褐色,癌瘤可小如豆或大如拳。病苗须根较少、生长缓慢或叶黄早落、枯枝增多、花期变短,甚至死亡。该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可生出。

病原及侵染循环

该病系革兰氏阴性根癌土壤杆菌引起,该病原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远距离苗木带菌,人为因素、虫或根结线虫等造成伤口传播;在10℃至34℃范围内生存,最适湿度22℃,低于18℃或高于30℃不易成瘤;耐酸碱范围pH值5.7至9.2,在pH6.2至8内可致病;在偏碱粘重的连作地,湿度越高发病越重;在疏松的沙质壤土地发病少。

防治措施

1.对出圃或外来苗木加强检疫,抛弃病株,发现可疑苗木,应用1%硫酸铜液浸根5分钟再放入2%的石灰水中浸1分钟,也可直接用链霉素溶液泡30分钟栽植观察。

2.按每平方米30克至50克施呋喃丹3%颗粒剂,翻地15厘米至20厘米后浇透水杀灭根结线虫以及地老虎等害虫;嫁接应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嫁接工具可用75%的酒精或1%的甲醛液消毒。

3.发现病株,应背肿瘤与其周围一起切除,伤口可用医用高度碘酒或用链霉素400国际单位消毒后涂凡士林封闭;病株周围可一次施入硫磺每平方米50克至100克,并灌注20%土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多效灵水剂150倍液消毒,以后每半月灌消毒液一次,共三、四次即可,在癌瘤切除20天后灌50%吲荼粉剂100至150ppm液以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复壮病株。其他处理同前,治疗在早春或夏季根系进入旺盛生长前进行效果较佳。

甘蓝细菌性的黑腐病


甘蓝细菌性黑腐病是甘蓝最重要的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田间识别]叶片发病多从叶片边缘形成V字形病斑,或在叶片任何部位形成不规则形病斑。病班黄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斑部叶脉坏死变黑。病菌能沿叶脉、叶柄发展,蔓延到茎部和根部,致使茎部、根部维管束变黑,植株叶片枯死。

[发病原因]病菌可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从水孔、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系统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尤其是暴风雨可使病情明显加重。

[防治要点]

①使用抗病品种,如中甘9号、西园3号、夏光等。

②使用无病种子。一般种子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链毒素1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拌种。

③适期播种,适度蹲苗。施足腐熟粪肥,避免土壤过旱过涝。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④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二年以上轮作。

⑤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或14%络氨铜350倍液,或60%百菌通600倍液。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


一、症状与发病规律

该病在桃树叶片、新梢和果实上均能发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圆斑,后逐步扩展成圆形或不规整形病斑,直径25mm,褐色,边缘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涸、脱落、穿孔,故称穿孔病。严重时病斑相连,造成叶片脱落。果实受害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稍凹陷,以后病斑稍扩展,气象单调时病斑开裂,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梢上越冬,当桃树展叶抽梢时,从溃疡癍内溢出菌液经叶片气孔和枝梢皮孔侵染。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条件十分利于该病的发生。当气温在25℃时病菌潜育期仅为4天,20℃时为9天,19℃时为16天。管理粗放、树体瘦弱、偏施氮肥、树体徒长均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

⑴消除病源在大棚升温前,细心剪除病、枯枝,集中销毁,减少越冬菌源。

⑵加强管理、加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及时消除徒长枝,节制棚内湿度。

⑶药剂防治早春芽萌动期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展叶后喷布80%大生M458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200倍液,延续喷药23次,间隔10天左右。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如何防治


症状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片和籽粒。病部初现针尖大小的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透明水浸状的条斑,后变深褐色,常出现小颗粒状细菌脓。褐色条斑出现在叶片上,故称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黑颖。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翌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经3-4天潜育即发病,在田间经暴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在新疆5-7月大的暴风雨次数多,造成叶片产生大量伤口,致细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灾。生产上冬麦较春麦易发病,冬麦中新冬2号、中引4号、75-149、74-56发病重,而新冬7号、4B-10-5发病轻。春麦中白欧柔发病重,阿勃次之,赛洛斯发病轻。一般土壤肥沃,播种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较多,致植株密集,枝叶繁茂,通风透光不良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春麦要种植生长期适中或偏长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3)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播种。也可用1%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于后再用种子重量0.25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