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技术。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云杉毡枯病防范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分布及危害】该病发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为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感病。在枝和叶上生长毡状菌丝层,引起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展。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生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形成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形成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为灰色,被害枝上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形成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形成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引起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云杉毡枯病防范技术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m,有明显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间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m10.5~13.6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m8.5~10m。

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营养液内可以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显著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季连雨、高湿时,该菌可迅速生长,繁殖和蔓延,对寄主造成为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育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对过密的林分及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措施,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治效果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5kg/ha,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扩展阅读

云杉雪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雪枯病危害云杉针叶,病叶红褐色。雪枯病在雪下发病,子囊孢子入侵积雪覆盖下的云杉针叶,每年9~10月成熟后,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经观察,在人工更新造林后的幼林中,由于过去栽植密度大,形成手拉手局面,一旦发病传播特别严重,植株二分之一的针叶受到侵染失绿变为红褐色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特克斯林场未郁闭的更新地近2666公顷,为了确保多年来的人工更新造林成果,使幼树尽早成林,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防治过程采取的措施简介如下:

一、营林措施

1.间株:在每年融雪化冻后,对形成手拉手的幼树进行间株,增大营养空间,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整枝:幼树芽苞开放之前,剪除感病枝,集中烧毁。感病部位一般是由下而上传播的,将感病枝全部剪除,剪后保留最下枝与地面距离控制在树高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清除了病源,另一方面减少受侵染几率。

二、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每年9~10月子囊孢子成熟并开始传播时进行化学防治。

2.杀菌剂:使用多菌灵25%、50%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浓度配比1∶400。

3.喷雾机具:由于受地形限制,仅用了背负机动弥雾喷粉机,WFB-18型,具备山区更新地块作业的各项功能。

4.走向、喷向与风向:结合地形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喷雾

三、小结:采用间株、整枝、化防相结合防治云杉雪枯病效果最好,由于更新地块受水源和地形的限制,有的发病地块无法采取化防,采取三年两次整枝的方法,第一、三年各一次,也可达到预期效果。树高达3米抗病性增强,就不会发生感病导致死亡的现象了。

白芝麻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生产中,白芝麻青枯病非常普遍,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技术如下:

一、发病条件

白芝麻青枯病,主要是由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引起的,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流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连作田块病情更重。发病高峰,常在炎热的7~8月份,暴雨过后,温度骤然升高,病害则易于发生和流行。

二、危害症状

白芝麻青枯病,属细菌性病害,受害植株根茎外部,呈黑褐色条斑,内部维管束呈褐色,有细菌溢浓渗出,干燥后变成漆黑晶亮颗粒。发病初期,病株似缺水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几天后叶片从顶部向下,急剧萎蔫,老叶挂垂,继而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后,叶脉呈墨绿条斑,有时纵横交错,结成网状,迎光透视,其中心呈油渍状。蒴果受害后呈水渍状病斑,并且逐渐变成深褐色粗细不同的条斑,使病蒴瘦缩,进而使种子瘦瘪,失去发芽能力。

三、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良种并与非茄科、非豆科作物,进行三年轮作。

2、白芝麻不耐水渍,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如遇到大雨、暴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

3、增施有机肥,尤以钾肥为佳。

4、及时拔除、销毁或深埋病株。

(二)化学防治

1、用石灰水1份、石灰粉15份,进行病穴消毒。

2、在播种前,用百菌清进行土壤处理,预防效果较好;或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每亩用3%甲酚愈创本酚50毫升加50%多菌灵丹100克,兑水50千克喷施。

紫苏根腐病与斑枯病的防治技术


紫苏根腐病:主要为害幼苗或幼嫩植株根系和根茎部。

发病症状:染病后叶缘颜色褪绿变淡,以后逐渐萎蔫坏死,由下向上发展。有时仅某方向部分叶片沿叶缘向叶柄方向变褐坏死,最后至全株萎蔫死亡。染病植株根部和根茎部多形成不规则黑褐色坏死斑,几个病斑相互汇合致根系或根茎部呈黑褐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坏死。

病原:病原菌为Fusariumsp.属半知菌镰孢霉真菌。病菌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稍弯曲,3~5个隔膜。小型孢子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单胞或双胞。

发病规律:根腐病是紫苏的普通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种植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5%~10%,严重地块可达40%以上,明显影响生产。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内越冬,带菌的肥料和土壤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他作物遗留的病组织也可引起发病,病菌分生孢子还可随种苗传播。田间病菌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借雨水溅射或浇水施肥传播蔓延。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较重,施用未腐熟的堆肥或施肥、管理不当,或地下害虫严重致植株根部受伤等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植株及病残组织,集中妥善处理。重病地块种植前深翻晒土,杀灭病菌。

2.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有机堆肥充分腐熟,常发病地块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生长期适时中耕,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避免田间积水或因水肥管理不当造成根伤。

夏季该如何防范月季生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已成为月季栽培中的一大困扰,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病害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叶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少量新叶,直接影响月季的生长、开花和观赏。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该病的症状和发病规律。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毫米至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见下图)。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落叶上越冬。5月至6月开始侵染。温度17℃至25℃为发病适温,30℃以上发病减少。分生孢子借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亦可传播。多雨、多雾、多露时易发病,潜育期10天至13天。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

月季黑斑病应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会事半功倍,一旦到了后期,用药物防治就很难控制其蔓延。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首先尽可能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第二,加强栽培管理。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不在晚间浇水,以免叶片上有水时不能很快干燥,有利病菌入侵。及时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光照充足,每天至少保证6小时以上的光照。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第三,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减少侵染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不要随意用手触摸发病植株的叶片,防止人为传播。

第四,药剂防治。防治黑斑病的药物很多,早春可用1%的福美砷进行土壤消毒。另外,春季刚展叶或发病初期,用45%的噻菌灵(特多克)悬浮剂500倍液至600倍液喷雾,或用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隔7天至10天一次,连续3次以上,防治效果较好。发病时,可喷800倍50%的多菌灵药液,此药抗雨水冲刷性较强。单用百菌清比用多菌灵效果好一些。

实践证明,使用传统的波尔多液防治月季黑斑病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此药在月季发病的潮湿天气中具有较强的黏着性,在叶面上能形成一层薄膜,可有效杀死病菌。波尔多液药效可维持2周。由于黑斑病菌潜伏期长,喷药时间最好掌握在发病之前,效果会更好。波尔多液采用100倍液石灰等量式,要现配现用,不要隔夜。

棉茎枯病与红叶枯病有哪些区别并且该如何防治


在生产实践中,棉茎枯病与红叶枯病常混为一谈,因而在防治时往往导致失误。当然,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俩都有突发性,酿成暴发性的灾害;但是除症状外,病原菌、发病条件、发病时期都截然不同,因而在防治上要因病制宜。

1症状的区别

棉茎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较嫩的茎秆,苞叶、铃壳和棉绒也能受害。叶片受害,病斑由褐色变灰色,边缘呈紫红色,上生小黑点,呈轮纹状;天气潮湿时,病斑呈现水渍状,萎垂变黑,甚至棉株光秆枯死。叶柄与嫩茎受害,病斑呈梭状,淡褐色、凹陷,边缘紫红色,病组织破碎脱落,严重时茎枝枯折,全株枯死。棉铃受害,呈褐色,半开状,易成僵瓣。

红叶枯病,主要从主茎顶端或果枝的枝梢开始发病,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发展。叶片初呈暗绿色,叶肉逐渐由黄变成暗红色,叶质增厚,皱缩反卷,叶柄失水干枯,主茎干缩变褐,茎部顶端呈焦枯状。病株矮小或早衰,结铃少,吐絮早,纤维品质差。

2发病条件的区别

棉茎枯病是1种由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播种后引起棉苗发病,若在长期阴雨高湿条件下,其分生孢子常随风雨传播,扩大为害。蚜虫造成伤口,亦有利于病菌入侵。因而从棉苗开始的全生育期均可受害。而红叶枯病则是1种常因缺钾而引发的生理性病害,常从棉花花期开始发生,盛花至结铃期为害严重,同时在长期干旱后突降暴雨时骤然发生,或长期阴雨也能加剧为害。此外,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棉花,或长期施用氮素化肥,缺少有机肥,特别是缺少钾肥,是引起红叶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3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播种前可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棉茎枯病,如三开对一凉(55~60℃)浸种30min;或用种子重量的0.5%五氯硝基苯拌种;或用抗菌剂401闷种,以消灭种子上的病菌;对病株残体集中烧毁。而红叶枯病则无需种子处理。

2)抗灾防病:灾害性天气是两病的主要诱导因子。若棉花生育前期阴雨天多,易发生茎枯病;生育中、后期若遇干旱及暴雨,又易发生红叶枯病。因此要加强棉田水系设施的投入,改善排灌条件,做到能排能灌。

3)合理施肥:棉花进入蕾期,要增施钾肥,每667m2施钾量不得少于15kg,特别是对防治红叶枯病尤为重要。连作棉田要多施有机肥,追肥宜少施氮素化肥,增施草木灰和火土灰,促使棉花多发新根,提高氮、磷等的综合利用。

4)合理轮作:连年种植棉花,常使耕作层变浅,要因地制宜采用水旱轮作,或与其他作物实行2~3a旱地轮作,减轻发病机会。

5)药剂防治:对已发生茎枯病的棉花,抢晴天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上述药液中,可加入适量的杀蚜剂,以达到病虫兼治目的,促使棉花恢复正常发育生长功能。

云杉紫纹羽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云杉叶上有明显粉白气孔线,远眺如白方缭绕,苍翠可爱,作庭园绿化观赏树种,可孤植、丛植或与桧柏、白皮松配植,或做草坪衬景。它的园林作用剖多,因此种植云杉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它的病虫害防治却一直困扰着种植户。现将云杉紫纹羽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云杉的病虫害很多,其中它的紫纹羽病最为严重,如不及早防治,将有毁灭性的危害,一般这种病害主要攻击根部,渐渐的会出现紫黑色的羽状物,最后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云杉紫纹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

一、对于病害较轻的云杉树,我们只需要刮除患部并涂药保护即可。

二、对地上部表现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并刮除病部和涂药.挖开根区土壤寻找患病部位。

三、对于主要为害细、支根的紫纹羽病要根据地上部的表现,先从重病侧挖起,再详细追寻发病部位。

四、找到患病部位后,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局部皮层腐烂者,用小刀彻底刮除病斑,刮下的病皮要集中处理,不要随便抛掷;也可用喷灯灼烧病部,彻底杀死病菌。整条根腐烂者,要从基部锯除,并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

大部分根系都已发病者,要彻底清除病根,同时注意保护无病根,不要轻易损伤。清理患病部位后,要在伤口处涂抹杀菌剂,防止复发;对于较大的伤口,要糊泥或包塑料布加以保护;对于严重发病的树穴,要灌药杀菌或另换无病新土。

所用药剂有50%代森铵水剂100~150倍液。此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度石硫合剂、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100倍毒土等也可用。对病株周围土壤,用70%五氯硝基苯粉每株0.2公斤,配制成1:50~1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对病重树尽早挖除,搜集病残根烧毁。

马铃薯青枯病如何防治


症状特征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番茄斑枯病的防治


番茄斑枯病

异名

番茄鱼目斑病、番茄班点病、番前白星病。

病原

番茄壳针抱菌fycoperHcfSpeg.,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茄子、马铃薯,以及茄科蔬菜及杂草。

危害

番茄叶部常见病害。各生育期都能发生,结果期间严重发病时会造成早期落叶,对产童影响很大。目前该病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影响产量和降低品质。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整个生长期都可会发病,结果初期发病集中。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然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溃状小圆斑,以后叶子两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灰白色,稍凹陷,病斑直径3mm左右,上面生有许多小黑粒点,严重时隔合形成大的枯斑,有时病部组织坏死穿孔,甚至中下部叶片干枯或脱落。叶柄和茎上病斑呈椭圆形,褐色,其上长有黑色小粒点。果实被害,症状和茎上症状基本相同,但一般很少见到。

番茄斑枯病的防治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埋生于表皮下,发生后期部分突破表皮,外露呈小黑点状。分生孢子数贵大,成熟后由孔口逸出,针状,有隔膜3~9个,大小(45~90)m(2.3~2.8m。(2)特性:病菌发育适温22~26℃。分生孢子52℃经10分钟致死。髙湿利于分生孢子从器内溢出,适宜相对湿度92%~94%。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

发生因素

多雨.特别是雨后转SS,以及番茄生长衰弱、肥料不足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用抗病品种.②采用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方式,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几率轻。③苗床用新土或2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阳畦或地块育苗。重病地要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年轮作。④应合理使用肥料,增施磷钾肥,增强梢洙抗性。⑤及早摘除发病器官;采收后把病残物深埋或烧毁,也可投人石灰窖中掩埋。⑥番茄生育期前还S勤中耕松土,增加梢株抗病能力并强壮植株⑦用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定植,避免种植过密,保持棚室内小气候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及适宜的土壤水分。(2)物理防治:先将种子晾晒1~2天之后,用50℃的温水浸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热水;随后取出晾干催芽播种,(3)药剂防治:①发病前喷75%W菌清WP12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WP1500fg液进行喷洒,每10~15天一次,连喷2~3次,防效较明显。②发病初期喷64%杀毒矾WP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WP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50%混杀硫SC或40%多硫SC50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或68%精甲箱锰锌WG8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1000倍液,或25%络氨铜AS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③发病高峰期可用80%大生M-45WP1000倍液,或64%杀毒矾WP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隔7~9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玉米青枯病如何防治


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1981年河南省大发生,全省被害面积10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90%,甚至绝产;1985年河北省涿鹿县发病面积在10万亩以上,每亩减产50-100公斤;1987年吉林省怀德、榆树、扶余等县,因此病减产达0.75亿公斤;1988年广西省扶绥县,秋玉米上大发生,面积达7万-8万亩,发病率为70%-80%,损失严重。

发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

目前,我国在广西、湖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均有发生为害,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大病害。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症状表现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于玉米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色,茎基部中空并软化,致使整株倒伏。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发病,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渐变黄;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

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

主要有青枯、黄枯和青黄枯3种类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病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

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争论,各地分离的病菌不同,有三种看法:1.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2.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形成的。这三种情况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不一。镰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环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发病条件

1.雨量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2.植株生育阶段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

3.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豇豆基腐(立枯)病


[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及根部。初期发生褐色至红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的稍凹陷,后上下左右绕茎扩展,茎基部茎段变褐或呈褐色云纹,终致全株直立枯死。湿度大时有的病部呈现蛛丝状霉,但一般不明显。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hn],其有性阶段归担子菌亚门的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ole],但不常见。在广东,病菌以无性态菌核借助雨水、灌溉水或带菌堆肥等辗转传播侵染,并无明显越冬期。由于病菌生长适宜温湿度与酸碱度范围较宽(17―28℃、土湿20%―60%、pH值5.8―8.1),病菌侵染的土温也较宽(11―30℃),故早春低温高湿或夏季高温高湿皆可侵染致病。任何使幼苗徒长或生长衰弱的温湿与光照条件,皆易诱发本病。故植地连作,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湿,尤其是水分管理不善,致幼苗根系生长不良,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豇豆栽培多采用直播(穴点播或条播),而基腐(立枯)病多发生于苗期,故本病防治可结合防根腐和枯萎等病害,抓好播种前后的防治环节:(1)重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药土可用70%五氯硝基苯+50%福美双,或45%三唑酮福美双按1:500与肥土混匀配成)或穴播时药土护种(苗)。(2)药剂拌种(按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或45%三唑酮福美双拌种)。(3)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涝。(4)苗期连续淋药预防[75%百菌清+70%多菌灵(1:1)1000―1500倍液,或28%多井悬浮剂8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粉600―8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70%代森锰锌(1:1,即混即淋)800―1000倍液,2―3次,7―10天1次]。

如何防治油桐芽枯病


1、症状

危害3年桐先年顶芽。病芽鳞片先呈红褐色病斑,然后扩展,全芽变赤褐色水渍状腐烂,产生有粘性的液体,然后失水干枯。病害发生严重时,由顶芽向枝梢蔓延,病枝梢2~6厘米处皮层腐烂,失水绉缩,变紫褐色枯死。后期,在病芽表面产生一层灰绿色霉状物。

2、病原

(1)形态特征:由半知菌亚门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侵染所致。病菌分孢子梗更长,单枝或叉状分枝,顶端细胞如丝状或膨大成球形,球状细胞上生小梗,其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灰色,单孢,卵圆形或球形,聚生于小梗上成葡萄状,群体成灰色粉末。

(2)形态学特征:病菌在8~18℃叶生长迅速,25~30℃培养下,病菌培养时易产生黑色米粒状菌核,抗逆性较强。

3、发生规律

(1)越冬与传播: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以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2)扩展与蔓延:一般3月上旬开始发生,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严重。7~8月趋向停止。9~11月,温度降低,雨水较多时,病害又出现高潮。11月下旬停止发病。

(3)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苗圃地势低洼,苗木过密,发病重;温度低、雨水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注意排灌,适当间苗或打下叶,使其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2)减少侵染来源:剪除病部,消灭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使用50%退菌特500倍液,50%托布津600倍液,25%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叶枯净400倍液,每隔15天喷洒1次,连续2次效果明显。

红枫叶枯病如何防治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公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裉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公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候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至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温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春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2.化学防治。病初尚末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至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至3次。

《云杉毡枯病防范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技术”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