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柑桔油(脂)斑病及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柑桔脂斑病也称油斑病,各个柑桔区均有发生。脂斑病不仅影响果品的外观。降低经济价值,而且在贮藏期还可以导致其它病菌侵入造成果实腐烂。

病害一般发生在果实采摘前,特别是接近成熟期的果实易发病。也可以发生在采后贮藏运输期间。病斑的特点是果皮上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淡黄色或浅绿色病斑,病、健部交界处明显。有的品种病斑边缘为紫褐色,病斑内油胞显著突出,油胞间的组织稍凹陷,后变为黄褐色,油胞萎缩。脂斑病只引起外果皮组织发生病变,内果皮组织没有变化,如病斑上污染有炭疽病菌或青霉菌等孢子,由于这些病菌的侵染,往往可以引起果实腐烂。

油斑病是由于油胞破裂后,桔皮油外渗,侵蚀果皮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引起桔皮油外渗的原因有多种,果实受机械受伤如刺伤、风伤、压伤、虫伤等,或果实生长后期使用农药不当而造成的药害,或在贮藏库中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因素均可引起桔皮油外渗而诱发油斑病。

凡是果皮结构细密、脆嫩的品种油斑病发生较多,果皮结构粗糙疏松的品种发生较少。一般甜橙发生严重,柑、柠檬次之,在果实接近成熟期和采摘时,如雨水过多,刮风、虫害较重的油斑病都会发生较重。适当提早采摘果实可以减轻发病。

防治此病,可采取如下措施:

1、适时采摘适当早采收,不要在雨湿或露水未干时采摘,果实在采摘、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损伤。

2、防治害虫果实生长后期,要加强害虫防治,山地果园柑桔,可结合吸果夜蛾防治,进行果实套袋,可兼防油斑病。

3、种植防风林风大地区,果园周围种植防风林,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编辑推荐

芋头污斑病的危害及防治


芋头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浅褐色至深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

芋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在北方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借风雨气流传播;南方病原菌在寄主植物上辗转为害无明显越冬现象。

栽培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旺长,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多雨季节栽培适当稀植。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

250g/L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10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

月季灰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灰斑病在苗圃或盆栽月季均有发生。病菌侵害叶片后,形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2-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中央变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至红褐色,湿度较高时,在叶面生淡黑色的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月季灰斑病为cercosporapuderiBenDavis,属丝孢纲丝孢目。病叶表面淡黑色的霉状物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子座球形、近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密集,淡榄褐色,顶端较狭,不分枝,无屈曲,无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倒棒形,近无色至无色至淡褐色,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这截形至倒圆锥形,顶端略钝,隔膜多。

3.发生发展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潜伏于病叶或落叶上越冬,于次年5月间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10月份以后病情趋缓,干旱比多雨年份病害发生较轻。

4.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地上和地下的病叶,消灭越冬病原。若在发病期间及时摘除病叶,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扩展,这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2)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

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又叫叶枯病。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初时病斑圆形浅黄色,水浸状,边缘明显,以后发展为不规则形。斑块颜色由浅黄色变灰白色,其上布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及茎受害时病斑椭圆形,颜色稍深,微凹陷。病斑周围常有一圈黄晕,分生孢子器多发生在斑纹周围,拥挤一起。病害严重时,造成叶枯。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病残体或在采种母根上越冬。潜伏在种皮内的菌丝存活1年以上,附在种子表面病菌存活2年以上,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存活8-11个月。病菌遇环境适宜,即形成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借风雨、人畜、工具等传播,遇有水滴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侵入。此病在气温20-25℃、多雨或湿度大的较冷凉气候环境条件下易流行。昼夜温差大,夜间结露,持续时间比较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做到从无病地、无病株上采种。使用两年内的种子,要用48-49℃温水浸30min,边浸边搅拌,然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保护地做好通风排湿。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5∶200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石灰硫酸铜硫磺粉(石灰30份、硫酸铜10份、硫磺粉10份)等,每隔7-10d喷一次,共喷2-3次。

杨树斑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杨树斑枯病分布很广,危害毛白杨、北京杨、沙兰杨、密叶杨、胡杨、箭杆杨、青杨等树种,以毛白杨受害最重。苗木和幼树感病后,提前大量落叶。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正面产生褐色近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中央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深褐色。发病后期,病斑内产生许多散生或轮生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背有时也可见病斑和小黑点。病斑可互相连接成大斑,致使叶变黄,干枯早落。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杨生壳针孢(SeptoriapopulicolaPeck)和杨壳针孢(S.poputiDesm.),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其有性型为杨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populicolaThomp.)和杨球腔菌(M.populi(Auersw.)Kleb.),隶属子囊菌亚门、腔孢纲、座囊菌目。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传播侵染新叶,并可进行再侵染。夏、秋季多雨,有利于病害扩展。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摘除苗木下部病叶,收集病落叶,集中烧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2: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每隔15-20天喷1次,喷2-3次。

③选用抗病速生的优良品系。

红松流脂溃疡病如何防治


分布及危害

红松流脂溃疡病是我国北方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中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害。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有分布。发生在15~30年生的林分内,为害主干和侧枝,一般从干基至2m处,最高可达2m以上或主干上部,造成流脂溃疡,普遍引起林木枯死,造成严重损失。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溃疡斑通常为长椭圆形、圆形,长7~90cm,宽2~15cm。病斑长轴与树干平行,偶尔数个病斑联合环截树干一周,有时可见几段。发病初期,病皮略有肿胀,并出现许多松脂小泡,约1cm,不断增大、增多。泡内松脂不断积累,最后顶破表皮,不断流出淡黄色松脂,带状凝固在树干上,干燥后变灰白色。病部上缘界线清楚,下缘由于松脂遮盖不太明显,病皮颜色加深,剖开可见皮层变黑褐色,腐烂,形成层也变成深褐色,木质部为棕色。树干被害后皮部失水,下陷,收缩,纵裂,导致梭形扁干、细缢或畸形,严重者,输导组织被破坏,整株枯死。后期在病皮上散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器和黑色子囊盘。同时在松脂上伴生许多桔黄色子囊盘和分生孢子器。

病原

为混杂芽孢盘菌(TympanisconfusaNyi.)无性型为美形侧茎点壳菌[Pleurophomellaeumorpha(Penz.Sacc.)V.Hohn]。子囊盘自皮下突出,散生或簇生,黑色圆形或波浪状,近无柄,基部窄,直径0.5~1.5mm,高0.3~2mm,角质,湿时变软。子实层下凹至平埋,暗黑色至浅黑色。囊层基由密丝组织交织而成。子囊盘中层为交错丝组织,菌丝褐色至近无色,直径1~2m,壁厚胶质。子囊盘外层环状菌丝变厚变暗。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具短柄,内含初生子囊孢子1~4个,后期含多个孢子,子囊大小为80~160m9~16m。初生子囊孢子无色,长纺锤形至棍棒形,1多个细胞,聚成不规则二列或单列,大小为13~17m2~4m。次生子囊孢子无色,圆筒形至腊肠形,单胞,大小为2~4m1.0~1.5m,侧丝无色线形,具分隔,分枝或不分枝,直径1.5~2m,顶端膨大到3.0m,埋在胶质中形成囊层被。

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玉米大斑病发病条件: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用抗菌素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

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75公斤,隔7天~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次~3次。

柑桔疮痂病的防治


柑桔疮痂病是宽皮桔类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新梢、嫩叶、花萼、花瓣、幼果等部位,严重危害时,引起落叶和落花、落果,被害果面粗糙,味酸、汁少,品质下降,影响产量和果的商品价值。

据观察,目前温洲密桔、芦柑等已陆续开始春芽萌动。望各地果农注意加强果园观察,以第一次喷药防治为重点,抓好适时喷药防治。第一次掌握在春芽一粒米长时喷药,第二次花落花2/3、第三次幼果豆粒大时。

防治方法

1、第一次施药可选用0.8%等量式波尔多液,在配好的波尔多液溶液中加入0.6斤的食盐,有增效和耐雨水冲刷作用,同时对兼治柑桔白色膏药病有特效。

2、10%世高水分散粒剂兑水1500—2000倍液喷雾。该药具有杀菌普广,强疗效且持效期长的特点。

3、80%大生M—45可湿粉兑水500—800倍液喷雾,它可形成致密药膜耐水冲刷,雨前喷药,雨后不必重喷,对炭疽病、树脂病、煤烟病、锈壁虱等病虫有良好的兼治作用,可连续使用。

另各地要加强果园观察调查,据本站调查个别果园的部分植株冬后红蜘蛛虫口很高,应注意结合挑治红蜘蛛。

红松烂皮流脂病的防治措施


红松烂皮流脂病为红松常见病害之一。此病在东北三省的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内均有发生,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延吉、珲春、和龙、汪清、敦化、安图、龙井等市(县)发病较重,一般发病率20%~30%,重病林分发病50%~60%,延吉市帽儿山林场个别林分,发病率高达98.6%。更多绿色尽在

危害

病菌侵害红松幼树干部和侧枝的韧皮部和形成层,甚至深达边材表层木质部,使组织褐色腐烂而死,严重影响病树生长,有的导致枯死。据调查,重病树高生长损失51.1%,胸径生长损失42.4%。因树干病部凹陷造成木材缺陷,影响成材,是为害红松人工幼林的重要病害。

症状

病菌为害树干和侧枝从皮部伤口侵入。侧枝被侵染后,韧皮部变褐色腐烂,开始形成局部病斑,全枝外观无任何变化,削皮检查才能发现。病菌很快扩展全枝,针叶变黄绿色,第二年春天全枝枯死,在病健交界处有流脂滴。主干初发病部位多在发病侧枝基部的干皮或受机械损伤处。发病初期,病部表皮无明显变化,削开韧皮部呈现黄褐色。达韧皮部深处后,从皮孔不断溢出许多松脂,滴沾挂于树皮上。病部横向扩展绕树干一周成环状烂皮,并向上下方向和皮层深处发展。被侵染幼树连续发病多年,随着病史的延长,溢出的流脂越积越多,以至病部表皮覆盖一层流脂。连续发病数年的重病树,病部可长达50~60cm,甚至达1m以上。由于病部形成层受到破坏,失去增生能力,使树干病部逐渐凹陷隘细,烂皮干缩开裂粗糙呈褐色。最严重时,树干呈上粗下细畸形。当环状烂皮部位的形成层完全烂死后,重病幼树便枯死,在4、5月份显枯死病状。到6月中旬,在病枯枝、干皮上密生乳突状褐色的假子座和分生孢子器。自然病枯枝、干皮上产生的多为有性子实体。有性、无性混生一起,肉眼不易区分。重病活立木病部干皮,也散生无性和有性子实体,而以无性为多,被流脂覆盖,削去流脂层仔细检查可见。

病原

病原菌的有性型Leucostomakunzei(Fr.)Munk形成假子座,为平顶的圆锥形,初埋生于皮内,后突破表皮孔口外露,内由污白色疏松组织构成,有4~30多个卵形具长颈的子囊壳近环状紧密排列于底部。颈部聚集一起,乳头状的孔口露于树皮外形成盘状的外子座。假子座与寄主组织间界限明确,基缘具黑色线带。假子座宽为882~1311m。高694~977m,外子座宽为240~700m。子囊壳卵形具长颈,革质,成熟为绿褐色或褐色,大小244~330m289~366m,颈长599~688m,粗3355m。子囊棒状,壁薄,无色,中部略粗,顶端钝圆,下端渐细,无柄,大小21.3~27.5m4.3~5.0m。内有8个子囊孢子,成不规则的双行或三行排列。子囊孢子腊肠形,单孢,无色,大小7.0~7.8m1.0~1.5m。

无性型的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或扁球形,褐色炭质,初埋生于皮内,后突破表皮,仅孔口外露。器腔为不规则的多室相通,具一共同孔口。大小宽为696~1035m,高614~864m。分生孢子梗在器腔内周生,枝状,具1~3次二岐分枝,顶端渐细,无色,无分隔,大小长19.4~32.4m,粗1.1~1.6m。分生孢子腊肠形,单孢、无色,大小为3.0~5.1m0.6~0.9m。

该菌在PDA等多种培养基上孢子萌发及菌落生长较快,常规方法用组织及孢子分离易获得纯菌。菌落初为白色毡状,老熟变棕褐色。于23~27℃侧光培养25天左右,菌落表面产生粒状分生孢子器,多为单生,初白色,再经10~20天成熟变褐色,从孔口溢出乳浊色分生孢子角。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15~30℃,最适20~25℃。菌落生长的温度范围5~35℃,最适25℃。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5~8.5,最适4.5~6.0。菌落生长的pH值范围3.0~8.0,最适3.5~4.0。孢子萌发率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用清水悬滴培养不发芽。在25℃培养48小时,培养基用2%琼脂,发芽率为53%;用琼脂2%加松皮汁98%,发芽率为78.6%;用琼脂2%加土豆汁78%,再加松皮汁20%发芽率为91.8%。营养充足时分生孢子发芽时变圆形,子囊孢子成葫芦形。营养差,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时呈长椭圆形或变粗伸长,从孢子两端或一端长出芽管。

夏季草坪的养护虫害斑枯病及防治技术


又名草坪夏季斑病、草坪夏季环斑病。分布于河北、北京等地。主要侵染草地早熟禾、羊茅、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等多种冷季型草坪草,以草地早熟禾受害最重,造成草坪不规则形枯斑,严重影响草坪景观,是夏季高温高湿时节发生在冷季型草坪的一种严重根部病害。

症状:主要是草坪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枯斑,在草地早熟禾上,夏初草坪初现环形、生长较慢、瘦弱的小斑块,后草株褪绿变成枯黄色,或出现枯萎的圆形斑块,直径3-8cm,斑块继续扩大至直径40-80cm不等的圆形。在白天气温28-35℃,夜晚高于20℃的持续高温天气下,病叶迅速从灰绿色变成枯黄色,多个枯草斑块可相互连结,而形成大面积不规则形枯草斑。在剪股颖和早熟禾混播的高尔夫球场,圆形枯斑直径可达30cm。在一般的绿地草坪上,开始时出现弥散性的黄色或枯黄色小斑,易与高温逆境、昆虫危害及其他一些病害的症状相混淆,应注意区别。受该病危害的草株根部、根冠部和根状茎呈黑褐色,后期维管束也变为褐色,外皮层腐烂,整株死亡。检查潮湿环境下的这些病组织,可见网状稀疏的深褐色至黑色的外生菌丝;如将病草根部冲洗干净,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平行于根部生长的暗褐色匍匐状外生菌丝,有时可见黑褐色不规则聚合体结构。

发病规律:病原为一种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植物的病残体和多年生的寄主组织中越冬,在21-35℃温度范围均可侵染,而以28℃为最适,并在寄主根部定植,抑制根部生长。在田间,暮春5cm土层温度达到18.3℃时病菌开始侵染根的外皮层细胞,随着温度回升,病菌可沿着植株根部、根冠相匍匐茎的生长在植株间蔓延,每周可达3cm。在炎热多雨的天气,大量降雨戋暴雨之后又遇高温,病害开始显症并很快蔓延扩展,造成草坪出现大小不等的枯斑。这种枯斑不断扩大,可一直持续到初秋,枯斑内枯草不能恢复,在下一个生长季节枯斑依然明显。该病在高温而潮湿的年份和排水不良、土壤紧实的草坪发病较重,其中高温在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砷酸盐除草剂、速效氮肥和某些传导性杀菌剂,可以加快症状的出现。而铰低的修剪高度、频繁的浅层灌溉等养护措施,往往使草坪发病更为严重。过高、过低的土壤pH值是通过影响草坪草的生长而对病害的发生起作用沟。该病的传播方式,一是通过剪草几械,二是草皮的移植运输。

防治方法:⑴选用抗病草种(品种)或将其混合种值,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草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出高至低依次为: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匍匐剪股颖硬羊茅草地早熟禾。可因地制宜的选用。

⑵科学养护,以减轻逆境和促进根系发育。剪草高度应不低于5-6cm,特别是在高温期。施用硫磺包衣的尿素或硫铵等缓释氮肥,增施磷钾肥。在保证不致干旱的前提下,要深灌,尽量减少灌溉次数,注意疏松土壤,并打孔、疏草、通风,改善排水条件。

⑶化学防治。农药拌种、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可选用灭霉灵、乙膦铝、杀毒矾、绿亨1号、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移栽灵等。成坪草坪应于暮春、夏初5cm土层温度18-20℃时开始用药,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95%绿亨1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5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常规浓度喷雾,药液量300ml/m,或用药液泼浇,将药液喷到植株根颈部,视病情用药2-3次,间隔15天左右。

小麦眼斑病如何防治


小麦眼斑病又称茎裂病,能寄生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多种麦类作物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症状

主要为害距地面15-20cm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病部产生典型的眼状病斑,病斑初浅黄色,具褐色边缘,后中间变为黑色,长约4cm,上生黑色虫屎状物。病情严重时病斑常穿透叶鞘,扩展到茎秆上,严重时形成白穗或茎秆折断。

病原

Pseudocercosporellahaerpotrichioides(Fron)Dei称铺毛拟小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营养菌丝黄褐色,线状,具分枝;还有一种菌丝暗色,壁厚,似子座。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无色,全壁芽生产孢,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圆柱状,端部略尖,稍弯,4-6个隔膜,无色,大小35-70×1.5-3.5(μm)。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中越冬或越夏,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播,传播半径1-2m,孢子萌发后从胚芽鞘或植株近地面叶鞘直接穿透表皮或从气孔侵入,气温6-15℃利其侵入。冬小麦发病重于春小麦。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

(2)改善耕作制度。合理密植,避免早播,并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耕播土地,促进病残体迅速分解;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农药防治。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小蓟灰斑病如何防治


小蓟CirsiumsegetumBunge别名刺儿菜、曲曲菜、山牛劳、野红花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带花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具凉血、行瘀、止血之功效,分布在全国。灰斑病是小蓟上重要病害,各地广泛发生。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至近圆形,大小3-6mm,灰色,有褐色细边,湿度大时生有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cirsiiEll.etEv称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两面,叶面居多。子座褐色,大小22-53m。分生孢子梗榄褐色,15-30根束生,不分枝,顶端狭,色浅,无膝状节,隔膜不明显,大小18-324-6(m)。分生孢子圆柱形,少数鞭形,无色透明,隔膜不明显,大小18-943-4.5(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上土中越冬。来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生长季节高温多雨湿度大,土壤瘠薄,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害严重,植株衰弱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秋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来年菌源,增施磷、钾肥及酵素菌堆制的堆肥,叶面喷施宇航牌超级营养剂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多霉灵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杀菌王(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10天左右一次,连治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松芽流脂病症状及防治


松芽流脂病又称松芽枯病、丛枝病,是松类幼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浙江省、河南等局部地区危害严重,主要危害油松、黑松、湿地松。

症状

幼株感病后,停止高生长,枝梢流脂,呈丛枝状并枯死。症状因发病程度、树种各异而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芽枯型油松、黑松发病初期,顶芽由绿变褐,并常有松脂溢出,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丛枝型油松主稍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基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以后短枝上的顶芽枯死,侧芽又抽出短枝,2-3年后,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形成丛枝状。

梢枯型黑松主梢及轮生枝梢顶芽坏死后,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病梢上针叶由深绿色变灰绿色,最后褐色干枯脱落。病株在2-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

病因

松树自身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有效硼含量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经土壤调查,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内含硼水平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5mg/kg。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为干旱,而松梢害虫、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

芽枯病发生的轻重,与林地成土母质、树种、树龄、修枝间伐及雨水多少等因子有相关性。黑松发病最重,油松次之,马尾松不发病,同一种树木树龄不同,其发病程度也不同,小于10年生树发病轻,10年生以后病情逐渐加重,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大,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

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凡栽植密度大(每公顷9000株以上),未及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根部营养面积小,自然整枝严重,芽枯病发生普遍严重。相反,及时间伐,修枝,郁闭度保持0.5的林地,芽枯病轻,健芽或抽梢率可提高36%以上。据多年观察,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病严重,雨水多的年份则发病轻。

松芽流脂病症状及防治

防治方法

(1)在缺硼地区,应栽植耐瘠薄、耐干旱的马尾松。

(2)病区进行松土、透光伐及合理修枝,可减轻病情。

(3)发病区在5、6月份,叶面喷5硼砂水溶液或者根施硼砂,每株20-25g,施后灌水,有防病效果。

《柑桔油(脂)斑病及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