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南瓜白绢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主要发生在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与地面接触处。茎基部发病,初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凹陷,组织破坏。病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萎凋。拨开土壤,底下部根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致病组织腐败。最后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果实在近地面处发病,软腐状,病部表面密布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并结生许多油菜籽状褐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随后在病部表面产生白绢状菌丝体及菌核。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病株基部土壤中菌丝可以向周围辐射状蔓延或沿着土隙裂缝蔓延到临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中耕等农事操作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株喂饲牲畜,牲畜排出粪便中部分菌核仍能存活,故粪肥也有传病的可能。

【防治措施】

1.发病地块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尤以与粮食作物轮作为好,菜田改水田一年既可收效。

2.结合整地,每667平方里(1亩)施石灰50-15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至中性或微碱性。

3.深施充分腐熟有机肥,追施硫酸铵等硝态氮肥料。

4.经常检查及早发现病株,在菌核形成之前及早拔除病株烧毁或深埋.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或灌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5.采收过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随之进行15厘米以上深度深翻。

6.坐瓜后,用草圈等物把瓜垫起来,避免与土壤接触,减少病菌侵染。

7.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4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千克与100-200千克干细土配制的药土,效果明显.也可用50%带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千克。

小编推荐

茉莉白绢病的防治技巧


茉莉白绢病是茉莉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枯死,影响产量很大。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病茎基部暗褐色,其上长有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多呈辐射状,边缘尤其明显。后期,在病部结生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天气潮湿时,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也结生有菌核。后期,受病植株的茎基部完全腐败,并导致茎叶萎蔫,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销毁,均匀喷洒护树将军消毒杀菌,防止病毒复制和感染。加强管理,严格检疫。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代森铵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适量新高脂膜,均匀混乱和后洒施于植株茎基部及其周围土壤,隔7~10天后再洒施一次,农药增效达300%以上,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抑制病害蔓延。

3、生物防治。利用抗生菌防治茉莉花白绢病有良好的效果。先培养好木霉的菌种,然后混合到灭菌过的麸皮上,配成木霉制剂。木霉制剂使用时,再与细土均匀混合施到土壤中,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促使木霉在土壤中大量生长和繁殖,以抑制白绢病菌的生长,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茄子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白绢病属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无性阶段称齐整小菌核菌(ScleerotiumrolrsiiSace.),有性阶段为罗代阿太菌[Atheliafolfsii(Curiz)TuKimbiough]。此病寄生广泛,仅蔬菜就有20种以上,如黄瓜、西瓜、苦瓜、南瓜、茄子、番茄、辣(甜)椒、韭菜、菜豆、扁豆、胡萝卜、马铃薯、黄花菜、百合、魔芋、菊花等。

白绢病在南方多见,在北方发生较少。2000年春季,河南西部温室中茄子白绢病发生较重,病株率达10%~20%,实属少见。为此笔者对温室白绢病做了调查,同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防治,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1症状及发病条件

白绢病主要为害茄子茎基部。病株茎基部表皮褐色腐烂,并产生白色具光泽的绢丝状菌丝状及黄褐色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发病后,植株叶片、叶柄凋萎,一般叶片不脱落。有的叶片枯黄,也有的始终青绿,最后整株枯死,但根系一般完整。

病害主要靠地表菌丝的放射状伸延传播。该病有中心病株,发病适温30℃,相对湿度95%以上,即高温高湿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000年春季本市气温较常年偏高,其中3月上旬至4月中旬平均气温12.4~13.4℃,较常年偏高2.1~3.1℃,温室内常出现28~30℃的高温,定植后连续2次大水,温度及湿度条件有利于白绢病发生。通过调查看出,凡整地不细,突击定植,管理粗放,浇水过多,不适时放风,未施腐熟有机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不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消毒处理病穴等的温室发病重。

2防治技术

(1)合理施肥浇水。定植前要施足腐熟有机肥。定植要选用大苗、病壮苗。定植后3~4d选择晴天上午浇1次水,并及时排湿,直到门茄瞪眼再开始浇水追肥。

茄膨大前需水少,不浇水,门茄膨大后需要水,要多浇水。一般随采收5~6d浇1次混水(即追肥水),然后再浇1次清水,浇水必须在晴天上午,小水勤浇,浇后中耕,使土壤透气,利于根系生长。按此法管理的5座温室,茄子白绢闰发病株率均在1%以下,而突击定植的8座温室病株率达10%~20%。

(2)拔除中心病株。中心病株是病害发生的信号,要准确识别,及早拔除,进行深埋或火烧,并用三石灰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1∶120比例拌细土,撒施病穴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病田可选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加农用硫酸链霉素4克加15%恶霉灵水剂4毫升喷洒地面、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d1次。

(3)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要按大小苗分别定植。选择晴天上午热土移栽,对移栽苗营养钵提前浇水,使土块成团,不分根。整地要细致,做畦平直,放腐熟有机肥,适时放风排湿,交换气体。定植穴用细土封实,早揭苦、晚盖苫,增加光照时间,阴雨天要揭苫,争取散射光等。采用这些管理技术,可促进植株长势好,提高抗病力。

马铃薯白绢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白绢病的症状为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传播途径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

发病条件

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l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防治农药:五氯硝基苯、福美·拌种灵、硫磺·甲硫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甲基立枯磷。

怎样防治牡丹白绢病


牡丹白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土壤、肥料是该病的传染源,尤其是以红薯、黄豆为前科作物时,发病严重。开花前后、高温多雨季节比较容易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随温、湿度的增高,菌丝由根茎处传出土表,密布于根茎四周呈云状,最后形成褐色粟粒状的菌核。病株顶梢凋谢、叶片枯萎、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宜与根茎类药材及红薯、花生、蚕豆等作物轮作。

2、选用无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50%的退菌特或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浸10-30分钟。

3、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每亩地用2.5公斤,加干细土50公斤,混和均匀后,撒在播种或扦插沟内,然后进行播种或扦插。栽植后喷施新高脂膜,隔离病虫害,保护植株健康成长。

4、发现病株及时带土挖出烧毁,病穴用石灰消毒。

5、发病初期,在每亩苗圃内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公斤,施药后松土,使药粉均匀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

魔芋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主要为害叶柄基部,球茎也能受害,靠近土壤的叶柄基部染病后软化、湿腐,植株很快倒伏,发病处表面产生大量菌丝和菌核,幼嫩菌核为白色,老熟菌核褐色。湿度大时,病株附近地表出现大量的菌丝和菌核。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真菌。此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100多科210多种植物,引起白绢病。其菌核的大小、色泽、形状在不同寄主上差异很大。菌核的抗逆性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可抵抗-10℃的低温和42℃的高温。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草酸,草酸在该菌的侵染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在土表病残上腐生或在多年生寄主植物的基部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菌丝分泌草酸杀死寄主表皮细胞,然后侵入寄主组织,寄主发病后在病部表面和附近土表产生大量的菌丝和菌核。病害在田间借流水和农事操作而传播。魔芋带菌球茎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

发病条件8~9月田间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白绢病流行,因为干旱时相对湿度低,导致菌核表皮破裂而有利于萌发;长期连作,由于田间大量积累菌核和病残体,病害会逐年加重。

防治

1.在无病地选留种芋,种芋在贮藏和播前用40%多菌灵胶悬刑1:500倍液浸泡10分钟,晾干后贮藏或播种。

2.与禾本科作物、甘薯等作物轮作,不能与茄科、豆科作物轮作。

3.田间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粉剂1:3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灌蔸。

黄连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红痧症。

分布为害此病在黄连产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20%-30%。

症状在夏秋季节,以3~5年的黄连受害较重。受感染的植株根茎部位变褐,在近土表处形成绢丝状白色菌丝,菌丝可沿叶柄扩展到叶片。叶柄和叶片发病后呈紫褐色或橙黄色。发病严重时植株根茎部和叶柄往往呈湿腐状,进而叶片萎蔫,整株枯死。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大量油菜籽状菌核,菌核红褐色,直径2~3mm。

病原由SclerotiumrolftsiiSacc.引起。此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小菌核属真菌。

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白色,菌丝体有绢丝状光泽,呈羽毛状,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发展。菌丝淡灰色,有隔膜,呈锐角或直角分枝。分枝处微缢缩,离缢缩处不远有一横隔膜。菌丝易扭结,扭结的菌丝还不断发育形成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小圆点,中期为淡黄色,油菜籽状,后期菌核表皮变为红褐色。

侵染循环白绢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病害的初侵染源以带菌的肥料为主,其次为病残体和带菌的肥料。病菌借菌核传播和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25℃以上气温有利于本病的发生,特别是7~8月份旬平均温度在28~30℃时,降雨量多,湿度大,病害发生尤为严重。此病5月下旬零星发生,7~8月为盛发期。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势较低,发病重。不同种植期的黄连地发病差异大,一般移栽后1~2年生的黄连发病轻,3~5年生的黄连地发病重。这是因为黄连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连作时间越长,土壤中菌源积累越多,而且植株间的荫蔽度也越大,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防治

1.拔除病株和清洁田园:从6月上旬起检查黄连地,若发现重病株,要及早割掉病株的地上部分,将病残移出黄连地外烧毁或沤肥。

2.加强栽培管理:经常疏沟排水,保持畦面高燥。施肥时,猪、牛栏粪最好翻入下层土中,植株定植密度以10cmx10cm为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在黄连基部浇灌1%石灰液或在发病部位喷施25%利克菌1:3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在水源不足的地方,也可将上述药剂拌土撒施在病株周围,再翻入土内,以上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半夏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白绢病是为害半夏的一种重要病害,目前已知浙江、江西、江苏及四川省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常引起整畦半夏植株及块茎腐烂死亡。

症状为害叶片及块茎,受害植株早期叶色转黄,晴天中午前后呈失水状凋萎,以后叶柄及佛焰苞基部呈水渍状褐色腐烂,最后从病部猝倒;受害块茎呈褐色软腐,环境适宜时,植株及块茎病部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若地面干燥,菌丝多产生于地下部。后期受害部及地面菌丝团产生菜籽状菌核,初为白色,渐转米黄、后变茶褐色。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无孢菌目,小核菌属真菌。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及菌核在病茎和土壤中越冬,菌核抗逆能力强,能在上中存活数年,每年4~10月都能发病,病菌可通过带菌种茎、病土及土肥等传播,借菌核及菌丝蔓延不断引起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病菌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32℃,最适相对湿度在92%以上,适宜酸碱度为pH4.0~6.0,在黑暗及供氧充足时生长较快。粘土质、高温高湿、排水不良有利于发病。

防治

1.加强管理:选用健康种茎,施用腐熟肥,土地深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撒消石灰消毒。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病株基部及周围土壤洒施50%代森铵500倍液。

3.生物防治: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麸皮培养剂与细土混成0.4%的细土培施土中,并保持一定湿度,促使木霉生长,从而抑制病菌生长。

白术白绢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本病在南方多雨地区发生普遍,为害较重。发病率往往达20%左右。

症状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和根茎部分。受害植株叶片黄化萎蔫。茎基和根茎出现黄褐色至褐色软腐,有白色绢状菌丝,后期病部产生许多油菜籽状棕褐色菌核。有时菌丝还可蔓延到病株四周的土表。

病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菌丝白色,有绢丝状光泽,在基物上呈羽毛辐射状扩展,有隔膜,细胞大小为2.35m1.0m,在寄主表面形成菌核,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3.0mm不等,平滑有光泽。有性时期为Felliculariaralfsii(Secc.)West.,但不常发生。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药用植物上的白术、附子、玄参、地黄、黄连、绞股蓝、丹参、芍药、桔梗、黄芪、紫苑、太子参、药菊花等都可受其为害。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种栽或病残体上存活。菌丝能沿着土壤裂缝蔓延为害邻近植株。菌核随水流、病上或混杂在种子中传播。带病种栽栽植后继续引起发病。

发病条件白绢病菌喜高温、高湿,一般在30~35℃之间为最适,通气好、低氮的砂壤土发病重。6月上旬~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防治本病的防治难度较大,主要依靠改进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配合使用土壤消毒药剂。

1.实行轮作:前茬以禾本科植物为好,不宜与花生及其寄生范围内的药用植物轮作。

2.在栽前或栽植时沟施氯硝胺处理土壤。适量施用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可以减轻发病。

3.选用健壮无病种栽。

4.发现病株,带土移出白术地并销毁,病穴撒施石灰粉消毒。四周邻近植株浇灌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50%氯硝胺200倍液控制病害。

5.应用哈氏木霉菌(Trichodermahamatum)进行生物防治,制成木霉麸皮生物制品,在白术栽种和育苗阶段以及发病初期施人土壤,对防治白绢病有很好的效果。

魔芋白绢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魔芋地下块茎为扁球形,个大,叶柄粗壮,圆柱形,淡绿色,有暗紫色斑,掌状复叶。株高约40~70公分,地下有球茎,一株只长一叶,羽状复叶,叶柄粗长似茎,开花紫红色,有异臭味,地下球茎圆形。魔芋白绢病防治方法如下。

症状:

主要为害茎或叶柄基部及球茎。叶柄基部或茎基染病,初呈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后软化,致叶柄/呈湿腐状。湿度大时,病面或茎基四周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和菜籽粒状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黄褐色或棕色。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riarolfsii(Curzi)Tu.and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芋中,或以菌核在土壤或病球茎里越冬。菌核萌发17小时即可侵入植株,2—4天后病菌分泌大量毒素及分解酶,使基部腐烂。该病借灌溉水传播蔓延,带菌种芋可做远距离传播。土壤湿度大,高温高湿发病重;平均气温25—28℃,雨后转晴易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

(2)选择干燥、不积水地块种植。

(3)挑选健康种芋晒1—2天后用硫酸链霉素500mg/kg浸种1小时,晾干后播种。

(4)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每mm20.5g土表喷撒,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喷雾,均有较高防效。

佩兰白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佩兰EupatoriumfortuneiTuncz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全草。具醒脾、化湿、清暑之功效。分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

症状:

全株枯死,叶萎凋,茎基及地际上可见芥菜籽状的棕褐色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

病原:

Scleroti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白色,透明,较纤细,老菌丝粗,一般28m,分枝不成直角,有隔膜。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核外观初呈乳白色,后略带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l2mm,表面具光泽,光滑。菌核表层由3层细胞构成。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罗氏阿太茵,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混杂在种子中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长出菌丛从根或根茎部侵入,条件适宜时,菌丝开始生长侵入根茎部,菌丝呈放射状扩展缠绕根茎部或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菌核,菌核在土中可存活56年,随土壤环境变化决定繁殖或休眠。本菌腐生力强,在土壤中可占据未腐熟的有机质,菌丝快速生长并形成大量菌核。

本菌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生,菌核萌发方式有2种:十是爆发式发芽。二是菌丝式发芽。菌核在田间和培养基上爆发式发芽最适温度为20℃,低于或高于此温度发芽率明显下降。白绢病菌在土温2040℃均可为害,最适温度为2535℃,其中30℃最重。土壤湿度与菌核萌发有关,土壤含水量在20%时,病菌腐生力最高,并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当土壤含水量由30%慢慢降至15%时被害最重。在田间该病总是在雨后或灌溉后发生。pH7以上菌核不能萌发,pH9.7仍能存活,看来土壤PH对菌核存活无直接效应,但却影响氮化合物在土壤中铵解作用,产生氨气可使菌核致死,含氮化合物可降低菌核发芽率。氨是毒害本菌苗核主要因子,生产上含氮化合物可用来防治本病。

当土壤中有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残体有机质存在时,极有利于本菌生存,但有机质会在土壤中分解并释放出水溶性或醚溶性之毒害物质,可抑制本菌生长。白绢菌生长温度2832℃,最适2535℃130℃受害最重;28℃以下,32℃以上皆不利菌丝生长。相对湿度l00%是菌丝最佳生长条件。菌核可在含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蔗糖的培养基中发芽生长。

防治方法:

(1)发现病株及时挖除,集中深埋或烧毁,条件允许的可进行深耕,把病菌翻入土层深处。

(2)发病重的田块,可实行水旱轮作,也可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

(3)提倡施甩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发病重的田块,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把土壤酸碱度调到中性。

国兰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国兰白绢病在上海、杭州、广州、以及栽培兰花的南方地区均有发生。蕙兰、墨兰均有白绢病发生。

症状兰花白绢病开始发生时,在兰叶基部与盆土接触处变褐软腐,随后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长出,在根际土表蔓延。最后兰叶倒伏,终于使整个叶丛枯死。一筒兰草感染后,同盆的兰花均可受害。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条件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耐酸碱度范围为PH1.9-8.4,最适为PH5.9。高温多湿的环境病重,江浙地区在8-9月高温、多雨季节赏发现此病。盆上兰丛过密、盆土积水、通风透光不好时容易病重。

病原为小菌核属白绢病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引起,称为罗氏白绢小菌核菌。菌核小型,由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聚集纠结而成。表生,起初为乳白色,渐渐变为米黄色,最后为深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毫米,平滑而有光泽。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低于10℃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菌核无休眠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在土中存活5-6年,但在水中,只有3-4个月即死亡。

传染途径兰花白绢病病菌核在土中病死兰株残体上或肥料中越冬。翌年萌发生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兰叶基部侵入危害。此病潜育期短,侵入后一周即右发病。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兰花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土壤蒸气灭菌是一种有效防治措施。将蒸气通入准备上盆的盆土中,可将一马铃薯放入土中,发现马铃薯蒸熟即可停止。家庭用盆土也可在烧饭的高压锅中消毒2小时,冷却后备用。

2、人工防治除去盆土上个别的感病兰花叶筒,土表和土基的白色绢线和菌核,以减少侵染来源。

3、园艺防治适当通风,盆间和兰丛间都不能过密。因此。兰丛过密时,就应适当分盆。及时更换盆土,并剔除有病兰丛。适当施用硝酸钙、硫酸铵等肥料,也可减轻病害。

4、药剂防治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细干土1000-1600倍液,或50%田安水利500-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穴)淋灌0.4-0.5升。

茉莉白绢病和炭疽病的防治


茉莉花在栽植时,常有白绢病和炭疽病发生,发生严重时,若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植株枯死,现将常见的这两种病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白绢病。茉莉白绢病多发生在茎基部,主要危害根颈和根部,根颈部位变褐腐烂,逐渐蔓延扩展,产生白色绢丝状薄膜,多呈辐射状,病部皮层易剥落,表面产生的白色绢丝状菌丝,后期病部生出油菜籽状的菌核。绢状菌丝可以蔓延到根颈附近土上,严重时全盆土面充满白色菌丝。感病皮层腐烂死亡后引起叶片枯死脱落,造成成全株枯死。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可蔓延至下部叶片,产生大量的白色绢丝膜,包围下部枝叶,使叶片出现水渍状斑。受害植株生长停滞,花蕾发育不良,僵萎变红。

茉莉白绢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真菌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孔纲无孢目小菌核属。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2℃-33℃,最高温度为40℃,最低温度为8℃,耐酸碱Ph值范围为5-9,每年的5-6月和8-9月雨水多时,易发生重复侵染,该病菌在病株及土壤中越冬,远距离传播靠病苗、流水、病土或病盆等的人为转移。换盆使用垃圾土、菜园土时,如不经消毒处理最易引起此病,连作或连续使用病盆土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集中处理病盆土,以稻田土壤作盆土最好;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繁殖材料要从无病株上剪取扦插,生长期中避免花盆密集摆放,造成通风不良。盆土最好采用物理高温加热处理,或在夏季高温在太阳下暴晒灭菌。2.及时拔除病株。当盆栽茉莉开始发病后,及时拔除烧掉处理,病穴用石灰或代森铵消毒灭菌(50%代森铵500倍液)。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可控制病害流行,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向植株茎基部喷雾,以抑制病害蔓延。也可在植株基部撒施黑白粉(即草木灰3份、石灰1份),或撒施石灰硫磺粉,可抑制病害。

炭疽病:茉莉炭疽病是花圃及盆栽茉莉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嫩梢。病叶最初出现淡绿色至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扩展,病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稍下陷,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病斑直径2-10毫米,严重发生时导致叶片枯死。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生长适温为22℃-28℃,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则有利于发病。因此,阴雨连绵季节发病重,浇水时当头淋浇易导致发病,7-9月的多雨季节,或遭大风造成叶片损伤时,炭疽病最易普遍发生,造成大量枯死落叶,严重影响茉莉生长,失去观赏价值,导致开花延迟或不开花。

防治方法。1.盆栽茉莉在生长期间应结合修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残留病菌和初次侵染源。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抗性,盆栽茉莉应防积水,摆放在通风透光处。3.药剂防治。喷药宜早,预防为主。萌芽期开始喷药保护,防止病菌侵染,发病期连续喷药几次。防治炭疽病可用65%代森锌或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0%退菌特或80%多菌灵或40%炭疽福美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40%拌种双150-200倍液等,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喷药次数多少根据气候与病情发展而定。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