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菖蒲植物种植方法。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瓜蔓枯病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瓜蔓枯病症状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形成黄褐色至褐色V字型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茎蔓染病,主要在茎基和茎节等部位,初始产生油浸状小病斑,逐渐扩大后往往围绕茎蔓半周至一周,纵向可长达几十厘米,病部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常流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纵裂,造成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此病在病部产生小黑点为主要识别特征,茎部发病后表皮易撕裂,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黄瓜蔓枯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翌春条件适宜时,病菌从水孔、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引起发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甜瓜球腔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病菌喜温暖、高湿条件,适宜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保护地栽培通风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空气湿度过高时发病重。露地栽培主要在夏秋雨季发生,雨水多或忽晴忽雨,天气闷热等气候条件下易流行。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缺肥以及瓜秧生长不良等情况会加重病情。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蔓枯病发病盛期5~6月和9~10月。

延伸阅读

瓠瓜蔓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蔓枯病是瓠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种植瓠瓜时需要特别注意,蔓枯病危害严重造成瓠瓜大量减产,那么如何防治瓠瓜蔓枯病呢?

发病症状

瓠瓜蔓枯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型,淡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常龟裂,干枯后呈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轮纹不明显,上生许多黑色小点。蔓上病斑椭圆形至梭形,油浸状,白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病害严重时,茎节变黑,腐烂、易折断。

蔓枯病防治措施:

①实行2~3年轮作。

②注意选用无病株留种。

③采用配方施肥,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栏肥。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施。重点喷在瓜秧中下部茎叶和地面。对于茎部病斑,还可在发病初期削除茎部病斑,并涂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3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保护地还可用百菌清等粉尘剂。

瓠瓜蔓枯病为害十分严重,在管理瓠瓜期间,要多注意病虫害的发生,提前预防病虫害,还瓠瓜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厚皮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


我国的甜瓜栽培已有3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培甜瓜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发展,病害发生也越来越重。

蔓枯病是厚皮甜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其危害程度远高于枯萎病和疫病,如不注意及早防治,病株死亡率可达30%~40%,减产严重。

一、发病症状

蔓枯病俗称烂秧子,该病病菌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基部、主蔓、侧蔓、主侧蔓分枝处及叶柄,也危害叶片和果实。染病初期病部现浅绿色油渍状,湿度大时分泌红褐色胶质物。干后变成黑褐色,其上有黑色小粒点。叶部染病一般在叶缘成V字形症状,或圆形带有轮纹的病斑,干后有黑色小粒点。果实染病主要在残花部侵染脐部,初期呈水浸状病斑,中央褐色,干枯后呈星状破裂,引起甜瓜腐烂。

甜瓜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在于前者病情发展较缓慢,剖视病茎,病菌主要侵害表皮层,维管束不变色,病部生黑色小粒点。

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瓜蔓割病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或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生长适温20℃~24℃,病菌由茎蔓节间、叶、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时发病严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颗粒丰杀菌型或田除1500倍液浸种30分钟。

3.若是保护地栽培,则要加强通风,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采用小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浇水时在膜下暗灌,切勿大水漫灌茎基部,浇水后大通风。

4.合理整枝:由于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因此整枝、打蔓须在晴天进行,在打侧蔓时基部应留有少半截,避免病菌由伤口直接向主蔓侵染。

5.药剂防治:防治蔓枯病用药时需喷洒、灌根、涂茎相结合。发病初期喷洒50%菌成杀菌剂1000倍液+颗粒丰3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3~4次。茎蔓部得病后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用菌线威(的确灵)3500倍灌根,结合菌线威(的确灵)200倍液涂茎。另外,在打侧蔓之后立即将菌线威(的确灵)200倍液涂抹于伤口的断截面上,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冬瓜节瓜蔓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冬瓜节瓜蔓枯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叶。苗期发病,子叶变黄,不久干枯,幼茎、叶片、叶柄及生长点萎蔫或根茎基部变褐,缢缩或猝倒。

成株发病茎基部纵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叶色变淡,后全部萎蔫,最后植株枯死。干燥后呈黑褐色,有的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病原

尖镰孢菌冬瓜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该型强侵染冬瓜和西瓜,弱侵染瓠瓜、甜瓜、黄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较尖,无色,具隔膜1-5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梭形,无色。此菌是新发现的专化型,致病性不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在土中可存活5-10年,萌发后先长芽管,从根部伤口或根冠细胞间隙侵入,地上部重复侵染主要靠灌溉水;地下部当年很少重复侵染。

种子带菌和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是无病区的初侵染源。在带菌土上培育的冬瓜或节瓜苗发病重;土温15℃以上始发,20-30℃盛发;土壤过分干旱、重茬、根结线虫及地下害虫为害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枯萎病品种,如绿丰节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每2kg种子用绿亨1号1-1.5g拌种。

(3)无病土营养钵育苗,定植时不伤根,高畦、地膜栽培,地温低时少浇水,多施腐熟有机肥,增加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

(4)苗床土消毒,每m2苗床土用50%多苗灵可湿性粉剂10g,拌匀播种。定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67平米3.5kg,掺细土施用。

厚皮甜瓜蔓枯病综合防治


甜瓜蔓枯病是保护地厚皮甜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无论是冬春日光温室,还是早春和秋后大棚栽培均有发生,其危害程度远高于枯萎病和疫病。有时如不注意及早防治,病株死亡率可达30%~40%,减产严重。

一、发病症状

该病病菌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基部、主蔓、侧蔓、主侧蔓分枝处及叶柄,也危害叶片和果实。在蔓上病斑初呈油浸状,灰绿色,略凹陷,椭圆形、梭形或条斑形蔓延。在患病部位会分泌出黄褐色、橘红色至黑红色胶状物。后期病部干枯龟裂,呈灰白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病斑绕蔓扩展1周后患病部位逐渐缢缩凹陷,导致患病部位上部叶片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叶片染病在叶缘形成V字形褐色病斑,外缘淡黄色,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果实受害初期呈水浸状病斑,中央褐色,干枯后呈星状破裂,引起甜瓜腐烂。

甜瓜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在于病情发展较缓慢,剖视病茎,病菌主要侵害表皮层,维管束不变色,病部生黑色小粒点。

厚皮甜瓜蔓枯病综合防治

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瓜蔓割病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或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生长适温20~24℃,病菌由茎蔓节间、叶、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保护地栽培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时发病严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

1.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前茬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清理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2.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30min。

3.加强通风,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采用小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浇水时在膜下暗灌,禁止大水漫灌,浇水后大通风。

4.科学施肥有机肥经腐熟后才能施入;生长前期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忌偏施氮肥生长后期增施磷钾肥,对提高甜瓜的含糖量也有作用。

5.合理整枝由于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因此整枝、打蔓须在晴天进行,在打侧蔓时基部应留有少半截,避免病菌由伤口直接向主蔓侵染。

6.药剂防治防治蔓枯病较有效的药剂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液,其次是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时需喷洒、灌根、涂茎相结合。发病初期喷洒上述农药,每5~7天喷1次,连喷3~4次。茎蔓部得病后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灌根、涂茎,涂茎可用甲基托布津加水和成面糊状(约20倍)涂抹于病蔓患处。另外,在打侧蔓之后立即将药剂涂抹于伤口的断截面上,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小麦秆枯病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苗期至结实期都可染病。幼苗发病,初在第一片叶与芽鞘之间有针尖大小的小黑点,以后扩展到叶鞘和叶片上,呈梭形褐边白斑并有虫粪状物。拔节期在叶鞘上形成褐色云斑,边缘明显,病斑上有灰黑色虫粪状物,叶鞘内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叶片下垂卷曲。抽穗后叶鞘内菌丝变为灰黑色,叶鞘表面有明显突出小黑点(子囊壳),茎基部干枯或折倒,形成枯白穗,籽粒秕瘦。

传播途径发病条件

以土壤带菌为主,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田间湿度大,地温10—15℃适宜秆枯病发生。小麦3叶期前容易染病,叶龄越大,抗病力越强。病害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带菌多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中苏68号、2711、敖德萨3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加强农业防治麦收时集中清除田间所有病残体。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混有麦秸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或加入酵素菌进行沤制。适期早播,土温降至侵染适温时小麦已超过3叶期,抗病力增强。(3)药剂防治用50%拌种双或福美双400g拌麦种100kg、或40%多菌灵可湿粉100g加水3kg拌麦种50kg、5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按种子量0.2%拌种。

燕麦叶枯病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颖等地上部。叶片染病初生1—2×0.5—1(mm)、边缘不明显的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扩大至5—20×2—3(mm),中间褐色,四周略带黄色。病斑多时,从叶尖端逐渐向下枯死。该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叶鞘染病病症与叶片相似。

病原

Bipolarisvictoriae(MechanetMurophy)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MechanetMurphy称一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防治方法

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

菊花青枯病防治方法


一、为害症状:整株染病地上部叶片打蔫,持续3-5日后,底叶变黄,近地面的茎节外观呈褐色,块根肉质部腐烂,表皮、肉质根也变褐,后呈铅白色。横剖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或经保湿溢出污白色菌脓,病块根也可从裂缝流出菌脓。该病的病程短,从发病到枯死仅几天的时间,别于病程长的枯萎病。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Ralstonia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覆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三、发病特点:病菌在病部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有机肥里越冬。翌春遇有适合时机,就常从根颈部伤门侵入,主要破坏输导组织,使其变褐腐烂,致地上部枯死或凋萎。该菌主要靠带曹株传播,此外也可借土壤、灌溉水、农具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精心养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3)药剂防治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还可在发病初期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黄瓜叶片病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褐斑病、细菌性角斑病都会为害叶片,导致光合作用降低,影响产量。

黄瓜叶片病防治要点

因此要及时防治霜霉病: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会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多发生在黄瓜中上部叶片。可用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600倍液、69%锰锌烯酰(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氟吗锰锌(灭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

褐斑病:病斑初呈淡褐色后变褐绿色,略呈圆形,直径6~12毫米,多数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有的斑中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上生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但褐斑病的病斑不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扩大,只有米粒大小,且多发生在植株的上部叶片。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细菌性角斑病:真叶染病时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成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别与褐斑病和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可用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

红枫叶枯病防治方法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公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裉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公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候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至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温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春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2.化学防治。病初尚末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至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至3次。

草莓叶枯病防治方法


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我国发生比较普遍。主要侵害叶片,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有时相当严重,叶柄、花萼、果梗亦可染病。

【草莓叶枯病症状】

草莓叶枯病主要为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叶片受害后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病斑,病斑中央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严重发病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在病部枯死部分长出褐色小粒点,叶柄和果梗染病后,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病部组织变脆易折断。

草莓叶枯病为害叶片前期症状

【病原与发生规律】

Marssoninapotenillae称凤梨盘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也可由带病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早春和晚秋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注意清园,尽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病源传染。

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减少氮肥使用量,避免徒长。

3、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4、发病初期,喷施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

孔雀草茎枯病防治方法


该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害菊科植物。

一、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枝。初在茎上或枝上生灰色疹状凸起,圆形或梭形,后凸起开裂,露出黑色分生孢子盘,疹状物大小13mm。生长期、生长后期均有发生,严重时茎枝枯死,全株生长发育受抑,影响观赏。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一种棒盘孢或称盘色多隔孢(Coryneumsp),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生在角质层上或表皮下,散生或聚生,垫状至杯状。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或浅色,有隔膜,基部分枝。产孢细胞圆柱形,浅褐色,全壁芽生方式产孢。分生孢子梭形或宽梭形至近圆形,褐色,直,弯曲或屈曲,具多个横隔膜,表面光滑。

三、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害健株。分生孢子是本病主要侵染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

四、流行动态:411月发生,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

(1)培育抗茎枯病的新品种。

(2)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3)发病重的地区于发病初期喷洒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

六、常用药剂: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40%百菌清悬浮剂30%绿得保悬浮剂。

百合叶枯病防治方法


【学名】:

LiliumbrowniiF.E.Brown称百合和L.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uumBaker称倒卵叶百合及L.souliei(Franh.)Sealy称紫花百合,均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鳞茎。具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之功能。分布在河北、甘肃、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症状】:

又称灰霉病。为害叶片、花蕾、茎和花。幼嫩茎叶顶端染病,致茎生长点变软、腐收;叶部染病,形成黄色至赤褐色圆形或卵圆形斑,病斑四周呈水浸状,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高温干旱季节发病,病斑干且变薄,浅褐色,随病害扩展,病斑渐扩大,致全叶枯死;花蕾染病,初生褐色小斑点,扩展后引起花蕾腐烂,严重时很多花蕾粘连在一起,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大量灰霉,后期病部可见黑色细小颐粒状菌核;茎部染部,初变褐或缢缩,倒折;个别鳞茎染病,引致腐烂。

【病原】:

Botrytiselliptica(Berk.)Cooke称椭圆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浅褐色至褐色,具3个或多个隔膜,顶端有3至多个分枝,分枝顶端簇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至浅褐色,椭圆形至卵圆形,个别球形,大小16—35×10一24(μm),一端具尖突;菌核黑色很小,直径0.5—1mm。此外有报道:BotrytiscinereaPers.称灰葡萄孢也指引起该病。两种葡萄孢的区别:前者分生孢子椭圆形,较大;后者卵圆形,较小。浙江报道B.liliorumHino称百合葡萄孢也是该病病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被害部或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升高,越冬后的菌丝体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生长适温22—25℃,田间雨雾多时,相对湿度高于90%病害扩展快。

【防治方法】:

(1)选用健康无病鳞茎进行繁殖,田间或温室要注意通风透光,避免栽植过密,促植株健壮,增强抗病力。

(2)冬季或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并烧毁,及时摘除病叶、清除病花,以减少菌源。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700一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为防止产生抗药性,应提倡合理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黄瓜蔓枯病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黄菖蒲植物种植方法”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