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松针卷蛾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松针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北、甘肃、北京、河南等地。卷蛾是松针的一种虫害威胁,应该注意防治一下。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松针卷蛾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mm,翅展15-19mm,唇须前伸,略向上举,第2节膨大,末节隐藏在鳞片中。雌蛾前翅有缘褶,灰褐色并有深褐色基斑。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白色钩状纹清楚。臀角处有纹,但界限不太清楚。雄蛾后翅淡褐色,前翅无前缘褶。

卵椭圆形,长约0.8-1mm,黄白色,有光泽,半透明,即将孵化时为红褐色。

幼虫长8-10mm,头部淡褐色,背板暗褐色,近后缘中间色泽较浅,臀板黄褐色。

蛹纺锤形,长5-6mm,茶褐色、腹部2-7节前后缘各有1列小刺,前列为大。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面茧内越冬。来年3月底4月初化蛹,成虫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多在18-20时羽化,成虫在傍晚前后活动最盛,此时成虫常成群围绕树冠飞翔,夜晚多集中在松蚜所排出的分泌物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趋光不强,交尾多在18-20时进行,20-23时产卵为最多,卵散产在针叶上,少数产在嫩枝上。喜在15-25年生的松树上、林缘或稀疏的林木上产卵。活动较少。成虫每雌产卵45-48粒,成虫寿命5-12天。卵期3-7天。

初孵化幼虫在针叶上爬行,多选择2年生叶上危害,当年生的新叶很少侵害。幼虫侵害部位多在针叶近顶端处。侵入后,一般先由侵入孔的上部开始危害,几乎吃到针叶的顶端,然后再向下蛀食;但也有由下向上蛀食的。幼虫在1个针叶内很少转移。但被侵害针叶如遇机械损伤,或因食料不足,则可蛀孔外逃,重新侵害别的针叶。幼虫仅食叶肉,而不食表皮。针叶被害后变成空筒,逐渐枯萎脱落,幼虫常在内向外蛀孔钻出,吐丝缀叶,将6-7束针叶缀织一起,在其内取食活动。使针叶枯黄脱落。每年晚秋到来年早春,被害树冠布满成束针叶,一片枯焦。9月初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吐丝连缀杂草、土粒、碎叶上结茧越冬。一般在树冠下有浮土、枯草、碎叶处越冬最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并注意林区卫生,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果,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第1代幼虫孵化期,在树梢上喷洒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次。

延伸阅读

国槐小卷蛾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国槐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国槐叶柄小蛾、槐柄小蛾。

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寄主:槐树、龙爪槐、蝴蝶槐。

国槐小卷蛾的危害: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高龄幼虫在果荚、树皮裂缝等处越冬。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时间以上午最多,飞翔力强,有较强的向阳性和趋光性。雌成虫将卵产在叶片背面,其次产在小枝或嫩梢伤疤处。每处产卵1粒,卵期为7天左右。初孵幼虫寻找新梢的叶柄基部后,先吐丝拉网,然后钻人叶柄基部危害,危害处常见胶状物中混杂有虫粪。有迁移危害习性,一头幼虫可造成几个复叶脱落。老熟幼虫在孔内吐丝作薄茧化蛹,蛹期9天左右。两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6月、7月世代重叠严重,可见到各种虫态。

国槐小卷蛾防治方法:

①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②在冬季或春季,剪除槐豆荚和有虫枝,消灭越冬幼虫。

③于5月上旬悬挂国槐小卷蛾诱捕器诱杀雄成虫,7月上旬和8月中旬更换诱芯,随时视诱蛾情况更换粘虫板。

④初孵幼虫期,喷洒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⑤保护天敌,如一些寄生性的茧蜂、小蜂。

苹果病虫害管理之小卷蛾的症状和防治


症状: 幼虫为害果树的芽、叶、花和果实。小幼虫常将嫩叶边缘卷曲,并吐丝缀合数叶。大幼虫将2~3张叶片缠在一起,卷成饺子状虫苞,并取食叶片成缺刻或网状。将叶片缀贴果上,啃食果皮,受害果实上被啃食出形状不规则的小坑洼。 发病规律: 该虫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山东、陕西关中地区一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2~3龄幼虫在剪锯口、枝干翘皮缝内结茧越冬。翌年春季苹果花开绽时,开始出蛰,爬至芽及嫩叶上取食为害。黄河故道地区4月上旬为出蛰为害盛期,4月下旬化蛹,4月底至5月初越冬代成虫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5月下旬为一代幼虫孵化盛期,为害盛期在6月上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旬;第三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为第四代幼虫孵化盛期,2~3龄幼虫于9月下旬转移到剪锯口、翘皮裂缝处越冬。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幼虫:在果树休眠季节刮除剪锯口、老翘皮、粗皮,集中烧毁,或在苹果发芽前,用80%敌敌畏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倍液封闭剪锯口,消灭越冬幼虫。 2.摘除虫苞:于幼虫发生为害期间,人工摘除虫苞或将虫掐死。 3.诱杀成虫:于成虫发生期间,在果园内挂性诱芯或糖醋液盆,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在越冬幼虫出蛰期(4月上、中旬)和各代幼虫孵化盛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BT乳剂600倍液、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2000~2500倍液、30%灭蛾净乳油1000倍液、35%赛丹乳油2000倍液、40%水胺硫磷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喷施。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和症状


物理防治:

人工剪初网幕: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吐丝结网,并聚集在网幕中取食危害,网幕明显,容易发现,因此,在美国白蛾网幕期,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并就地销毁,是一项无公害,效果好的防治方法。

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时,寻找树皮缝、土石块下、林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或土壤表层内、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越夏,在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采取人工挖蛹的措施,可以取得较好防效。

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期,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挂灯间隔以100米为宜,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19:00-次日6:00开灯。

草把诱集: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性,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1.5米高处,用谷草、稻草、草帘等围成下紧上松的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集中化蛹,虫口密度大时每隔一周换一次,解下草把连同老熟幼虫集中销毁。

人工捉拿美国白蛾成虫。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动每一位绿化管护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捉拿工作中,也有效的从源头上消灭了美国白蛾,降低了我市美国白蛾危害基数。今年,园林局对人工捉拿到的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活体仍采取奖励措施。建议市里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奖励人工捉拿美国白蛾成虫的社会各界人士。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阿维菌素、灭幼脲类、功夫、高效氯氢菊酯、1.5%华戎一号、金虫尽、高冠等对生态环境安全的药剂。

施药时机药剂防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进行,由于第一代美国白蛾虫龄较为整齐,多在树干中下部危害,易防治作业,所以第一代幼虫破网前为最佳防治时期。

菜叶蜂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菜叶蜂主要寄住在油菜、芜菁、白菜、甘蓝、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菜叶蜂的为害特点:幼虫为害叶片成孔洞或缺刻,为害留种株花和嫩荚,少数咬食根部,虫口密度大时,仅几天即可造成严重损失。

菜叶蜂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冬深翻土壤,破坏越冬蛹室;收获后,清除田间杂草,残枝落叶;人工捕捉,利用其假死习性,清晨用浅口容器承接叶下,器内盛水和泥,振动植株和叶片,使其落入器内,集中杀死。

2、化学防治

(1)生防办法可选30斤水+BT30克或青虫菌六号30克;

(2)生理防治可选用药30斤水+20%灭幼脲30克或25%灭幼脲30克或5%卡死克3-5毫升或5%抑太保3-5毫升,用药要比化学用药提前3天左右;

(3)化防可选用药30斤+20%克虫星15克+2.5%功夫3毫升;或30斤水+16%穿甲弹20克+10%天王星15毫升。

3、其他建议

(1)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收获后要及时中耕、除草,使虫茧暴露或破坏,能减少虫源。

(2)易受害的油菜、白菜、萝卜等应尽力早播,躲过幼虫大发生期或植株已长大,可减轻受害。

(3)成虫发生期每天可在10一17时用捕虫网在田间或地边杂草上网捕成虫。

(4)于清晨有露水时喷撒2%巴丹粉剂,每667m22kg.

(5)在幼虫发生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35%伏杀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此外20%速灭杀丁乳油、2.5%敌杀死乳油、10%安绿宝乳油、5.7%百树菊酯乳油3000一4000倍液效果优异,药效可维持20多天。

玉米二点委叶蛾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点委叶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欧洲等地。在国内,2005年我们课题组在栾城、正定发现,危害玉米苗茎基部的一种新害虫,经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二点委夜蛾。这种虫子与黄地老虎、小地老虎有些相似,目前人们常说的地老虎治不住,经我们现场鉴定,实际上就是二点委夜蛾。

形态特征

成虫:颜色大小:三种害虫都是褐色,二点委夜蛾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次之;小地老虎暗褐色,最深。二点委夜蛾的成虫个体最小,体长约1公分多点(10-12mm),黄地老虎稍微大点,约1公分半或不足2公分(14-19mm),小地老虎也在1公分半以上,有时2公分以上(16-23mm)。特征:二点委夜蛾的环纹为一黑点,一个翅一个,共两个,比较明显,成为二点委叶蛾;它的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有一列黑点约7-8个,非常明显。黄地老虎,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暗褐色点;小地老虎翅的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斑,非常明显。

危害症状

今年成虫蛾量大幅度增加,6月12日馆陶日诱蛾量达到1000?头,13日隆尧、临西日诱蛾量也达到1000?头,去年最高日诱蛾量仅有50头,增加了20倍。另外成虫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据馆陶诱测,4月26日就有成虫,6月15日达到高峰,目前还有大量幼虫再持续;再者,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了4-5天,同期受害玉米苗更小,抵抗危害的能力更差,为此推测,发生危害将更重,特别提醒农民朋友加强防治,减少受害。

防治关键技术

1、生态防控——清除田间麦秸: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在麦秸内,并产卵于麦秆上或麦秸下湿润的土表,孵化后危害玉米幼苗,为此,清除田间的麦秸就可以破坏二点委夜蛾的适宜的生态环境;另外,一旦发生幼虫危害,清洁田间麦秸后用药,可以大幅度提高用药效果。

2、灭杀成虫。向麦糠、麦秸较多,二点委夜蛾栖息、聚集的夏玉米田喷洒触杀类农药,如2.5%功夫菊酯、4.5%高效氯氰菊酯、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48%的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喷雾防治。

3、防治幼虫。用防治成虫的农药,任选一种,向夏玉米田均匀喷雾。亩喷药液要保证在50公斤以上,隔3—4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3、毒饵毒砂。用90%晶体敌百虫、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48%的毒死蜱乳油300—400毫升,兑适量水喷拌在3—3.5公斤麦麸上,于傍晚顺玉米垄撒施。或用80%滴滴畏300毫升,兑水2公斤,喷在25公斤细土或细砂上,于早晨顺玉米垄撒施。

景观树种松针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又名松落叶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从幼树到大树均可得病,以幼树受害较重。受害后造成针叶枯红脱落。

油松感病后针叶由暗绿变为灰绿,后变红褐色而脱落;马尾松初期症状则在针叶上出现小黄斑点友段斑,至晚秋全叶变黄而脱落,

在黑松上针叶黄色段斑较大,且有褐色斑纹.以后变黄脱落。

落下的病叶,以后都变为灰褐色或灰黄色,一般到次年春在各种病叶上都能产生典型症状:即在病叶上出现纤细的横线,将病叶分割成若干小段,在小段上长出椭圆形小黑点,长0.2~0.3毫米,即分生孢子器,并逐渐产生较大的长椭圆形黑色突起,即病菌的子囊盘。条件适宜时中央有一纵裂缝,显露出乳白色物,即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过冬。次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遇雨或潮湿时,子囊盘吸水膨胀出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从针叶的气孔侵入,传染期长达3个月,老叶、新叶都有受害。8月后病叶陆续脱落。分生孢子一般无再侵染作用。4、5月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瘠薄、干旱、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秋冬季清扫落叶烧毁,消灭病原菌。

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期喷1:l: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半月喷1次,共喷2~3次预防。

灵芝星狄夜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星狄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属于造桥虫中的一种,是为害灵芝、平菇、木耳等食用菌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发生较普遍。

为害特点

主要取食灵芝菌盖和菌肉,被害处留下弯曲隧道。并且在子实体上留有缺刻孔洞。降低灵芝的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

星狄夜蛾在南方一年发生5-6代,主要是以蛹越冬,通常在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全世代历期约一个月左右。成虫对糖醋和花粉有趋性,雌虫羽化后第三天进行产卵,以第四、五天产卵量最多,在夜间或早上将卵散产于子实体和培养料表面。

该虫生长室温为20-30℃,卵期为5-6天,幼虫期11-15天,蛹期8-12天,成虫寿命3-13天。高龄幼虫行动缓慢,有作茧悬挂的习性,幼虫11月仍可活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逐渐化蛹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在菇房内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迁入,搞好环境卫生,将菇房周围的废弃物及杂草集体清除,以减少虫源。

(2)在最后一茬食用菌收货后,应及时杀灭残留在料中的虫口,减少虫害。

(3)利用高龄幼虫行动缓慢,又有做茧悬挂的习性,可人工捕捉及摘除,以降低虫口密度。

(4)化学防治在虫害大量发生时,在采菇后用20%速灭杀丁乳剂或其他菊酯类农药5000-8000倍液对料面、栽培架等进行喷雾。

松针红斑病的防治方法


松针红斑病是以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真菌为病原的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害。主要危害云杉、樟子松。

症状: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叶的尖端。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变成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渐变成红至红褐色,呈短条状。发病重的针叶,病斑布满全叶,致使针叶枯黄,提早落叶。树冠下部枝条上的针叶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病树生长衰弱,逐渐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松针病叶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溅散传播,自气孔或伤口侵入叶内。分生孢子放散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雨后湿度大时,放散孢子量较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针松红斑病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病害,在黑龙江有严重发生趋势,做好进苗检疫工作是防止该病扩散的主要途径。

(2)修剪病针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重要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增施肥料,提高树木抗病力。

(4)药剂防治:在树木长出新叶后、病菌孢子放散前以及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香樟大袋蛾的症状和防治技术


大袋蛾(Cryptotheleavariegateellen),属于鳞翅目袋蛾科,又名蓑蛾、避债蛾、袋袋虫、背包虫。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幼虫为害香樟等32科65种植物。为害严重时,仅3~4天,即可将整株树叶、嫩皮吃光,像火烧过似的,发红发黄。

虫体特征

成虫:雄的体长15~20mm,翅展35~40mm。体黑褐色,前翅外缘有4~5个透明斑。雌的足与翅均退化,惟在胸部下面着生棕色丛毛(于成虫羽化后不久即脱落,填塞于蛹壳内及前端)。体软,乳白色。表皮透明,腹内卵粒在体外可以察见。腹部第七节有褐色丛毛环。体长22~30mm。

卵:椭圆形,长0.8mm,宽0.5mm,黄色。

幼虫:初龄时黄色,少斑纹。3龄后能区别雌雄性。雌性幼虫,老熟时体长32~37mm。头部赤褐色,头顶有环状斑。胸部背板骨化强,亚背线、气门上线随近具大形赤褐色斑,呈深褐淡黄相间的斑纹。腹部背面黑褐色,各节表面有皱纹。趾钩缺环。雄性幼虫体较小,黄褐色。头部蜕裂线及额色白色。

蛹:雌蛹头、胸的附属器均消失,枣红色。雄蛹与一般鳞翅目蛹相似,赤褐色。第三至第八腹节背板前缘各具一横列的刺突,腹末有臀棘1对,小而弯曲。

发生规律

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2代(长江中下游以发生1代为主)。部分幼虫在8月中旬以后化蛹,羽化、交尾产卵,至9月中旬发生第二代。以老熟幼虫在袋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来年春季一般不再活动,或稍微活动取食,于4月底至5月初陆续化蛹。5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同时大量交尾产卵。6月上旬进入幼虫孵化期,以后幼虫一直取食为害,直至11月以老熟幼虫在袋中越冬。

各虫态经历日期:卵期17~21天,幼虫期210~240天,雄蛹期24~33天,雌蛹期13~16天,雄成虫期23天,雌虫期12~19天。

防治方法

①最好利用袋蛾天敌进行防治,如瓢虫、蚂蚁、蜘蛛、灰喜鹊、家蚕追寄蝇、姬蜂、小蜂和病毒等。9~10月,家蚕追寄蝇对大袋蛾雌幼虫寄生率很高,一般达70%,有的高达98.89%;越冬期间,灰喜鹊可大量啄食幼虫。

②幼虫行动迟缓,又无毒害,可用人工摘袋,并可用幼虫喂养家禽。初龄幼虫密集树冠外围枝梢上为害,可剪除有虫枝。

③在新造林地严格检查苗木,剔除其虫袋,确保无虫,使幼虫不传入新区。

④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杀,喷药时,注意喷湿虫袋。

⑤可应用大袋蛾雌成虫性外激素的提取物诱杀。

柑橘疮痂病的为害及防治


柑橘疮痂病被称为专门欺负小孩的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专门为害幼嫩组织。受害叶片初期为黄褐色圆形小点,后变为蜡黄色,多发生在叶片背面,病斑木栓化隆起,多向叶背突起而叶面凹陷,呈圆锥状或漏斗状。

幼果受害,多在谢花后开始。初期为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黄褐色斑,木栓化瘤状突起,幼果畸形易早落。有的随果实长大,病斑变得不明显,但果小、皮厚、汁少、味差。

果上的另一种症状是病斑组织连成大斑,病部组织坏死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癣皮状,下面组织木栓化,显龟裂纹,皮层较薄。

柑橘疮痂病只侵染柑橘类植物。病菌借风力或水滴和昆虫传播到幼嫩组织上。其远距离传播是带病的苗木、接穗和鲜果销售。

当温度达28℃以上时很少发生。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适温和高湿(有一定时间的降雨)是疮痂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温度适宜,湿度大有利于此病害流行。

疮痂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随着组织的不断老熟,抗病性逐渐增强。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病源带入新区。

2、以有机肥为主,实行配方施肥;春夏排除积水;冬季清园,剪除病枝叶,消灭越冬病源。

3、喷药防治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当春梢新芽发出、谢花约2/3时,连续喷药23次,以保护新梢及幼果,次要掌握在春芽萌动,即芽的长度不超过1粒米长以前进行喷药,以免造成药害。第二次喷药要掌握在柑橘树2/3的花瓣脱落时为保护幼果的关键时期。第三次用药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确定。

防治疮痂病好的药剂就是波尔多液,这种药剂杀菌性能好,杀菌面广,黏着力强,不易被雨水淋洗,残效长。但缺点是容易诱发锈壁虱。因此除次用药外,第二、三次用药在锈壁虱发生严重的地区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替代。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桃树中国绿刺蛾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桃树中国绿刺蛾俗称褐袖刺蛾、小青刺蛾,是一种鳞翅目,刺蛾科害虫。该虫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幼虫危害栀子花、桃、核桃、梨、李、樱桃、紫藤、杨、柳、榆等。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桃树中国绿刺蛾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病症:

幼虫啃食寄主植物的叶,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病原:

成虫头和胸绿色,前翅基部褐色,外绿黄色,有褐色边,呈曲线状,其他为绿色,后翅和腹部黄色。卵扁平椭圆形。幼虫头小,棕褐色,缩在前胸下面,体黄绿色,前胸盾具1对黑点。背线红色。蛹短粗,初淡黄,后变黄褐色。茧扁椭圆形,暗褐色。

发病条件:

北方每年发生l代,江西2代,以前蛹在茧内越冬。l代区5月份陆续化蛹,成虫6-7月份发生,幼虫7-8份月发生,老熟后于枝干上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7月份,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

第2代幼虫8月底开始陆续老熟结茧越冬,但有少数化蛹羽化发生第3代,9月上旬发生第2代成虫,第3代幼虫11月老熟于枝干上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卵多成块产于叶背,每块有卵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动为害。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修剪,如发现枝干上绿刺蛾越冬茧。要及时采集。

2、冬季土壤深翻,挖除土壤中越冬茧,清除干基周围表土等处越冬茧集中烧毁。低龄幼虫喜群集为害,结合桃园田间作业,及时剪除群集在-起的低龄幼虫集中销毁。

幼虫低龄期及时喷施下列药剂:8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溶性粉剂l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5000液。

梨木虱为害严重的原因及防治


梨木虱为害严重的原因及防治

一、为害原因

1.虫口基数大。梨木虱曾经严重发生的梨园,上一年早春萌芽前又未很好喷药防治的,生长期梨木虱均发生严重。

2.自然因素。如前期雨水相对较多,不利于梨木虱养殖,高温干旱有利于梨木虱的快速养殖,待果农有所警觉时,虫口基数已相当大,防治效益不佳。

3.人为因素:果农管理经验不足,发现有虫乱用农药,效益不佳,误了防治最佳期,反而使梨木虱产生了抗药性,杀伤了天敌(如瓢虫、草铃等),虫害越来越严重。

梨木虱为害严重的原因及防治

二、防治策略

从梨园虫源、发生特性及环境系统综合因素考虑,树立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想。抓住关键时期时行控制,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早春刮树皮(尤其是树干基部老粗翘皮),并与扫除的枯枝落叶及杂草一起,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2.生长季节随时摘除有卵叶片。即产于叶面叶脉处或叶缘、叶背面,呈卵圆形,初时淡黄色,后为黄色,一端钝圆,其下有一刺状突起将其固定;另一端尖细,延长成一根长丝,较易辨认。

3.在越冬代成虫出垫盛期,大约落花70%~80%时,即开始喷药。生长季节若天气干旱时结合其他病虫防治,选用内吸性、粘着性的杀虫剂。如可选用0.9%齐螨素4000~6000倍液、绿色功夫4000倍加1%轻柴油乳或10%吡虫林可湿粉800~1000倍,或0.5%蚜虱净乳油2000倍液。如果防治较晚,已造成大发生时,可先喷0.5%洗衣液,冲掉树体各部粘液后再用药。

4.上一年发生严重的果园一定要注意恢复树势,生长季节可用CA2000果氨宝(氨基酸)进行涂干或叶喷。

《松针卷蛾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