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南瓜白粉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瓜类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较重的病害。俗称白毛病、粉霉病。我国南方和北方不论温室、大棚及露地栽培的瓜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病害一旦发生,常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瓜叶焦黄,致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株早衰,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

1.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也常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成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以后蔓延到叶柄和茎蔓甚至嫩果实上。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叶发黄变褐,质地变脆。后期有时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先为黄色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

2.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南瓜上越冬。病原菌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

南瓜白粉病防治

3.综合防治技术:

棚室消毒:定植前57天,每半亩棚室用硫磺粉250克,并与500克干锯末混均匀后,分装在几个塑料袋或花盆内,分放在棚室内,在傍晚时分,密闭棚膜,点燃熏蒸一夜,第二天放大风。熏蒸时,棚室内气温最好维持在20℃左右,架杆等物也可放在棚室内同时消毒。

物理法防治:发病初期,可用高脂膜或京2B,兑水为305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4次,每亩喷药液5075千克。

小苏打防治:发病初期,可用0.2%小苏打溶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生物防治:用农抗120或农抗BD-10,兑水为2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75千克。

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5%硫磺胶悬剂5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1000倍液,或20%敌菌酮胶悬剂600倍液,或40%敌硫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9天喷1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喷药液75千克。

烟剂防治:每亩每次用10%百菌清烟剂3004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50克,或粉锈宁烟剂300克,在初发病时进行熏蒸。

小编推荐

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个病害,南瓜是瓜类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种瓜类。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致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的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南瓜结实。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南瓜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为病菌的闭囊壳),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茎部受害时过程类似叶片,但发病后期很少有枯死现象发生。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丝壳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ucurbitacearum侵染引起。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南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南瓜,长江流域秋植南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南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耐病品种。目前种植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锦栗南瓜、桔红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

②种子消毒: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1-2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50℃-55℃温水搅拌浸种30分钟,温度降低到30℃继续浸种8-10小时,再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分钟,冲净后在28℃-30℃下催芽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③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凯泽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3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注意交替使用。保护地还进行烟熏处理,每50立方米用硫磺120克,锯末500克拌匀,分放几处;或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亩250克进行熏蒸,傍晚开始熏蒸一夜,第二天清晨开棚通风。

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个病害,而南瓜也是瓜类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种瓜类,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致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的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南瓜结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吧!

危害特征

患南瓜白粉病植株生长后期受害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或茎,果实受害少,初在叶片或嫩茎上出现白色小霉点,后扩大为1~2厘米霉斑,条件适宜时霉斑迅速扩大且彼此连片,白粉状物布满整个叶面,致叶片黄枯或卷缩但不脱落,秋末霉斑变成灰色,其上长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闭囊壳。

发病条件

南瓜白粉病在高温高湿与高温干燥交替出现时发病达到高峰,同时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较多、种植过密、潮湿的田块容易发病或发病较重,生产结束后病菌在老株和病残体上越冬。品种间抗性尚缺全面调查。目前仅知台湾选育的凤凰南瓜抵抗力强,湖北沙市的坛子南瓜、山西太谷的晋南瓜3号也较抗白粉病。

防治方法

1、选用良种:目前种植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锦栗南瓜、桔红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

2、种子消毒: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1~2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50~55℃温水搅拌浸种30分钟,温度降低到30℃继续浸种8~10小时,再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分钟,冲净后在28~30℃下催芽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3、加强管理: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7000公斤、三元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15公斤、尿素5公斤。伸蔓期一般不追肥,果实膨大期每亩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并保持土壤湿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及时摘除基部病、老黄叶,并深埋或集中烧毁。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逆性。

4、喷保护膜:南瓜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99.1%敌死虫300~500倍液喷在叶片上,使其形成一层保护膜,每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5、药剂防治:4月下旬~7月适时用药防治,病害发生前可选用53.8%可杀得2000型1000倍液。发病初期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倍液,也可采用小苏打600倍液防治,在个别叶片有1~2个病斑时开始喷雾,每3~4天喷1次,连续喷4~6次。小苏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进生长,且使南瓜产量提高10~20%。喷雾时尽量使用小孔径喷片,以降低叶片表面湿度。

山楂白粉病防治方法


山楂白粉病俗称花脸、弯脖子,是山楂的重要病害之一。造成幼果大量脱落,果实畸形,并严重影响翌年新梢的抽生和花芽形成,进而影响山楂的质量和产量。

山楂白粉病

1.为害症状

幼果多在落花后开始发病,病斑常在近果柄处,发病重的果实向一侧弯曲,常断落。新梢发病后布满白粉,生长柔弱扭曲,节间缩短,质硬而脆,发病严重时枯死。幼叶被害初期发生淡紫色或黄褐色病斑,以后叶片正、背两面出现白粉,以叶背为多,严重时叶片扭曲纵卷,至6月上旬后白粉收缩,病斑转为紫褐色,6月中旬开始出现小黑粒。花蕾发病多在近蕾柄处,病部先出现粉红色小点后密生白色粉层,畸形肿大,致使花蕾向一侧弯曲,轻者仍可开花坐果,但最终多数自病部脱落,花瓣发病后变狭长扭曲,提前萎缩。

2.发生规律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白粉病在病叶上越冬,3月底至4月初遇雨、大雾或地下灌水的情况下,形成第一次侵染,然后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再进行重复侵染。春季干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生长衰弱的山楂树易发病,且发病较重;生长势强的山楂树发病晚,且为害轻。

3.防治方法

(1)清扫果园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山楂园的落叶、枯枝和病果,并集中烧毁或结合施肥深埋。

(2)3月下旬至5月下旬,及时剪除山楂根茎部砧木上萌发的枝芽,并铲除园内及周围的野生山楂树。

(3)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和幼果期喷洒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每隔15~2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草莓白粉病防治技术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尤其大棚草毒受害严重。发生严重时,病叶率达45%以上,病果率达50%以上。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

【草莓白粉病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及果实。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最后病叶逐渐枯黄。叶柄受害覆有一层白粉。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病原与发生规律】

Sphaerothecaaphanis称羽衣草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塑料大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10月上中旬(盖膜前)初发,至12月下旬盛发。

最初发生在匍匐茎抽生及育苗期,保护地栽培发生更严重,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发生的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为80%100%,往往在经历较高的相对湿度以后出现发病高峰。种植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的草莓,湿度大利于流行,低温也可萌发,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菌源时易大流行。

【防治方法】

1、在草莓定植缓苗后至扣棚前,彻底摘除老、残、病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2、生长季节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

3、在草莓生长前期,未感染白粉病时,可用下列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陕粉剂400500倍液保护性强的杀菌剂喷雾,具有长期的预防保护效果。

4、在草莓生长中后期,白粉病发生时,可用下列药剂:30%醚菌酯啶酰菌胺悬浮剂1000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9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4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0%嘧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7500倍液;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25%二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环唑醇悬浮剂50006000倍液;25%氟喹唑可湿性粉剂50006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多氧霉素水剂400600倍液;2%嘧啶升类抗生素水剂200400倍液;4%四氟醚唑水乳剂10001500倍液;30%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10%己唑醇乳油30004000倍液;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等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喷雾防治。

5、棚室栽培草莓可采用烟雾法,即用硫磺熏烟消莓,定植前几天,将草莓棚密闭,每100m3用硫磺粉250g、锯末500g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分放在室内,于晚上点燃熏1夜,此外,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00250g,分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点燃发烟时闭棚,熏夜,次晨通风。

枸杞白粉病防治方法


症状

又称枸杞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近圆形病斑,大小24mm,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叶背常生有黑灰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也产生类似的症状。

病原

CercosporalyciiEll.etHalst.称枸杞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面,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褐色,37根簇生,顶端较狭且色浅,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04个,顶端近截形,孢痕明显,多隔膜,大小4815645.5(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顶端尖或较尖,隔膜多,不明显,大小6613624(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枸杞的枯枝残叶或随病果遗落在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为害。高温多雨年份、土壤湿度大、空气潮湿、土壤缺肥、植株衰弱易发病。

枸杞白粉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枸杞良种。如宁杞1号。秋季落叶后及时清洁杞园,清除病叶和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3)进入6月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紫薇白粉病防治技术


紫薇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发生规律

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至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至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至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

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


受设施栽培高温多湿小气候的影响,大棚草莓白粉病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达30-50%。目前正值大棚草莓白粉病高发季节,应严格做好防治工作。

大棚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害草莓叶片、花和果。叶片感病后,初期在叶面出现薄霜样粉状物,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情加重叶缘向上卷起,叶片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呈红褐色,叶缘萎缩、焦枯。花蕾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幼果感病,果实不能正常膨大;果实膨大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光泽并硬化,丧失商品价值。

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主要依靠带病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气流有助于病菌孢子在田间扩散蔓延,传播到草莓叶片、花器和果实上。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低于5℃或高于35℃均不发病,但潮湿多雨天气会加重发病。一般在2月上旬至5月上旬发病,3-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栽植过密或通风除湿不当,均易诱发草莓白粉病,并且发病重。草莓白粉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遇连阴雨天后转晴天,大棚内温度适宜、湿度大,病菌繁殖和病害蔓延速度加快。

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1次,发病严重的田块连续用药防治2-3次。三唑酮、腈菌唑和世高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药剂,防效较好。三唑酮在草莓开花结果期施用易产生药害,并且对蜜蜂安全性低,不宜在草莓花果期施用,可以在苗期施用,一般用15%三唑酮1000倍液喷雾防治。腈菌唑和世高对草莓生长无不良影响,对蜜蜂安全性高,可以用12.5%腈菌唑或20%世高1500倍液喷雾防治。不要随意提高施药浓度。苗期施用三唑酮浓度过高,会导致秧苗不发、生长缓慢;花果期施用腈菌唑浓度过高,会形成僵果。花期一般在下午4时后施药。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抗药性产生。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此外,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大棚保持通风透光,夜间尽量提高棚温,避免叶面积露;合理灌溉,控制棚内湿度;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等农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草莓白粉病发生。

南瓜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南瓜白粉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并以生长中后期为害较重。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也有发病。

初期叶片两面出现近圆形白色粉状小霉点,以叶面为多,后渐扩大,白粉斑连成大块,发病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白粉下面的叶组织先为淡黄色,后变褐色,后期变成灰白色,叶片干枯卷缩。叶柄和嫩茎的症状与病叶相似但白粉较少。

1、发病条件

南瓜白粉病在高温高湿与高温干燥交替出现时发病达到高峰,同时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较多、种植过密、潮湿的田块容易发病或发病较重。生产结束后病菌在老株和病残体上越冬。

2、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良种:目前种植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锦栗南瓜、桔红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

(2)种子消毒: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12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50℃55℃温水搅拌浸种30分钟,温度降低到30℃继续浸种810小时,再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分钟,冲净后在28℃30℃下催芽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3)加强管理,合理施肥: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7000公斤、三元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15公斤、尿素5公斤。伸蔓期一般不追肥,果实膨大期每亩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并保持土壤湿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及时摘除基部病、老黄叶,并深埋或集中烧毁。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逆性。

(4)叶面喷保护膜: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99.1%敌死虫300500倍液喷在叶片上,使其形成一层保护膜,每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5)药剂防治:4月下旬7月适时用药防治,病害发生前可选用53.8%可杀得2000型1000倍液。发病初期可选用10%世高1500倍液,或40%福星8000倍液,或43%普力克5000倍液,或12.5%速保利2000倍液,或2%加收米600倍液进行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4次。也可采用小苏打600倍液防治,在个别叶片有12个病斑时开始喷雾,每34天喷1次,连续喷46次。小苏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进生长,且使南瓜产量提高1020%。喷雾时尽量使用小孔径喷片,以降低叶片表面湿度。

茄子白粉病害防治


【茄子白粉病症状】

茄子白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茄子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后叶面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量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

【病原与发生规律】

Sphaerothecafuliginea称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闭囊壳在温室蔬菜上或土壤中越冬,借风和雨水传播。在高温高湿或干旱环境条件下易发生,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25%85%。

【防治方法】

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徒长。环境调控,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发病初期,可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300g/L醚菌啶酰菌悬浮剂3000倍液+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硅唑多菌灵悬浮剂20003000倍液;70%硫磺甲硫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烯脂菌胺乳油500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15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福腈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0.5%大黄素甲醚水剂10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50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药1次。

发病普遍时,可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乙嘧酚悬浮剂15002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苯醚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004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药1次。

茄子叶片表皮毛多,为增加药剂黏着性和展着性,喷药时可加入0.1%0.2%的洗衣粉或混入27%高脂膜乳剂300倍液,雾点宜细,喷匀喷足。视病情隔57天1次。保护地可用10%多百粉尘剂1kg/亩次,或45%百菌清烟剂200g/亩,暗火点燃熏一夜。

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怎么防治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效果。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白色针尖状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叶面上布满了白粉。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早落。秋季叶片上逐渐形成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的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枝条上越冬,亦可以菌丝形式在芽内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结合清园彻底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枯枝条并烧毁;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性;春季及时剪除分蘖,减少发病部位。

②药剂防治:黄栌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施15%可湿性粉锈宁8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南瓜疫病防治


【南瓜疫病症状】

南瓜疫病红栗南瓜果实发病症状

南瓜疫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茎蔓染病,病部凹陷,呈水浸状,变细变软,病部以上枯死,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初生圆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软腐,叶片下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果实染病生暗绿色近圆形水浸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凹陷腐烂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

【病原与发生规律】

Phytophthamelonis称瓜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不带菌。发病适温为2030℃,低于15℃病情发展受到抑制。从毛孔、细胞间隙侵入。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一般雨季或大雨过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病害易流行。田间积水,定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等不良条件下病情加重。浙江地区发病高峰期为4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两季发病重。

【防治方法】

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发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种子处理。可用72.2%霜霉威水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半小时后用清水浸种8小时,催芽播种;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30分钟,冲洗干净后晾干或催芽、播种。于发病前施用保护剂,尤其是雨季到来之前加强预防,可用下列保护性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嘧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5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100015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1000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800倍液;440g/L双炔百菌清悬浮剂6001000倍液;66.8%丙森异丙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

茄子白粉病的防治


茄子白粉病

病原

茄白粉菌单丝壳白粉菌Oidiumsp.属子褒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子。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相应的叶背面则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仔细观察可见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以后,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童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叶背面、叶柄、果梗及花萼上均出现霉斑。

病原物

(1)形态:菌丝体无色,叶表寄生,在菌丝上立生分生孢子梗,.当孢梗长到4~5个细胞以后,分隔处缢缩形成分生孢子,孢子成熟后脱落,因此往往呈现出串生的状态、分生孢子无色,圆柱形或腰鼓形,(18~30)mx(12~18)m。(2)特性:发病温限16~24℃。

茄子白粉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闭埃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

发生因素

温暖多湿,低洼潮湿,株间郁闭,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2)药剂防治:①发病初期喷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WP10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2000倍液,或40%多硫SC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600倍液,或50%硫磺SC300倍液。保护地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南瓜白粉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