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枣缩果病怎么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枣缩果病

枣缩果病

症状与危害

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等,是我国各大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缩果病的枣果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进而果皮出现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果皮变为暗红色,收缩,且无光泽。果肉病区由外向内出现褐色斑、土黄色松软。病果吃起来味苦。果柄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整个病果瘦小,于成熟前脱落。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以后,被侵害果实的发病症状一般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和脱落几个阶段,但也不完全如此,枣果生长前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在水渍期就脱落;生长中期发生缩果病,病果有的在半红时就脱落;而枣果生长后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多在萎缩期未脱落就进入了采收期。

发病规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缩果病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病害。发病与枣果外皮破损有直接关系。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壁虱、叶蝉和椿象等所引起的伤口传病。发病也与枣果的发育时期有关。一般于枣果变白至着色时发病。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缩果病以点片发生较多,一片枣园往往有几株树发病严重,一株枣树又往往有几个枝条发病严重等。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枣园内发生,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两种病果的主要区别在于枣果的果核发不发黑。只患有缩果病的枣果,果核一般不变色而一旦感染上炭疽病后,它的果核则会变黑。Www.zW59.cOM

防治技术

加强虫害防治工作,及时防止刺吸式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如桃小食心虫、介壳虫、椿象、壁虱和叶蝉的危害等。前期喷施杀虫剂,以防治食芽象甲、叶蝉、枣尺蠖为主;后期8~9月结合杀虫,施用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与特谱唑(速保利)混合喷雾,对枣缩果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

加强果园土壤管理,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的发生。

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施枣果防裂防烂剂,预防裂果和减少裂果的发生数量。每支10毫升,直接兑水25~30千克全树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用2~3次。

在枣果变色转红期的发病前后,喷50%的DT杀菌剂500倍液或12.5%的特谱唑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用链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即1000万个国际单位对水50千克)或土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卡达霉素140个单位/毫升,作全树喷施。每7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由于上述药剂的水溶液容易失效。特别是链霉素,故使用这些药剂时最好现配现用。

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果园内发生,则需要同时进行防治。

小编推荐

防治枣树缩果病


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等,是我国各大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缩果病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病害。该病发生与不同品种、营养失衡、异常气候影响关系密切,与枣果外皮破损有直接关系。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壁虱、叶蝉和椿象等引起伤口传病。病害发生与枣果的生育期密切相关。北方枣区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病症,温度偏高,降雨量较多时发病早,8月中旬至9月上旬枣果着色期为发病盛期,如遇连阴雨或夜雨昼晴天气易暴发成灾。施氮肥过多,抑制硼肥吸收,营养不平衡,缩果病发生较多。施肥量少,养分不足,缩果病也会发生严重。其防治技术如下:

选栽抗病品种

选栽抗裂果品种有一定效果。河北省林科院选育的冀抗1号对该病抗性较好,可根据当地发病程度和需求进行选栽。

防治枣树缩果病

加强管理

增施农家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秋季(8月20日以后)株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40公斤加生物菌肥1公斤加硼肥15克或硼砂5克。夏季追施1/3二铵磷肥+2/3尿素混合肥,株施1公斤至2公斤。6月至8月高温、干旱时,依天气降雨情况决定浇水次数。合理修剪,利于枣树通风透光,减少发病。

药剂防治

①枣树开花30%左右,用300倍硼砂+10毫克-20毫克/公斤赤霉素+0.9%阿维菌素5000倍液喷雾。隔7天喷1次,连喷2次。

②幼果膨大期,用10%苯醚甲环唑(世高)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硼钙宝1000倍液+0.9%阿维菌素5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功夫)25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兼治炭疽病、黑斑病及虫害。

枣树缩果病如何防治


枣树缩果病,为细菌、真菌2类病原侵染引起的病害。该病发生与不同品种、营养失衡、异常气候影响关系密切。北方枣区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病症,温度偏高,降雨量较多时发病早,8月中旬至9月上旬枣果着色期为发病盛期,如遇连阴雨或夜雨昼晴天气易暴发成灾。施氮肥过多,营养不平衡,缩果病发生较多。施肥量少,养分不足,缩果病也会发生严重。防治如下: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枣树管理,减少缩果病发生。增施农家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秋季(8月20日以后)株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40kg加生物菌肥1kg+硼肥15g或硼砂5g,夏季追施1/3二铵磷肥+2/3尿素混合肥,株施1~2kg。6~8月份高温、干旱时,依天气降雨情况决定浇水次数,满足枣果生育对水、肥的要求。合理修剪,利于枣树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

①枣树开花30%左右,用300倍硼砂+10~20mg/kg赤霉素+0.9%阿维菌素5000倍液喷雾。隔7天喷1次,连喷2次。

②幼果膨大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用10%苯醚甲环唑(世高)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硼钙宝1000倍液+0.9%阿维菌素5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功夫)25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兼治炭疽病、黑斑病及虫害。

枣树缩果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枣树缩果病,为细菌、真菌2类病原侵染引起的病害。该病发生与不同品种、营养失衡、异常气候影响关系密切。

北方枣区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病症,温度偏高,降雨量较多时发病早,8月中旬至9月上旬枣果着色期为发病盛期,如遇连阴雨或夜雨昼晴天气易暴发成灾。施氮肥过多,营养不平衡,缩果病发生较多。施肥量少,养分不足,缩果病也会发生严重。

防治如下: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枣树管理,减少缩果病发生。增施农家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

秋季(8月20日以后)株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40kg加生物菌肥1kg+硼肥15g或硼砂5g,夏季追施1/3二铵磷肥+2/3尿素混合肥,株施1~2kg。6~8月份高温、干旱时,依天气降雨情况决定浇水次数,满足枣果生育对水、肥的要求。合理修剪,利于枣树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

①枣树开花30%左右,用300倍硼砂+10~20mg/kg赤霉素+0.9%阿维菌素5000倍液喷雾。隔7天喷1次,连喷2次。

②幼果膨大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用10%苯醚甲环唑(世高)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硼钙宝1000倍液+0.9%阿维菌素5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功夫)25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兼治炭疽病、黑斑病及虫害。

葡萄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缩果症是葡萄果实上的一种生理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一、病症特点

大致在果粒生长约30天左右(果粒生长第一期未),果粒表皮下的果肉上发生针尖大小的褐色麻点,如不继读发展扩大,以后在果实成熟时肉眼几乎觉察不到,不影响外观;在硬核后期如麻点迅速发展扩大,就形成病斑。病斑形状近园、椭圆或长园形,大小不等,大形病斑的直径可达果粒表面的1/3。病斑初时淡褐色,迅速黑变,下陷,似手指的压痕。此病的病斑有坚硬感,病部下的果肉维管束发生木栓化收缩,失水,皮下似有空洞感,但果粒一般不脱落。严重时,一个果粒会发生几个病斑,果粒近一半受害,生长中止。

病斑常发生在果粒近果梗的基部或果面的中上部,发生部位与阳光直射无关,在叶幕下的背阴部位,果穗的背阴部及套袋果穗上均会发生。

本病在果穗上分散发生,果面上的病斑通常也不集中连片。病情轻微时一般仅有少量果穗的少数果粒发病,病穗比例不会超过10%。但有些年分,在一些品种上,尤其是巨峰系品种会严重发病,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发病规律

1、发病时间

从物候期看,本病在果实生长的硬核中、后期集中发生,至浆果生长进入软化期,即果粒开始第二次迅速生长后不再发生缩果病。日本在玻璃温室条件下栽培的亚历山大葡萄,第一次迅速生长末期也有发生。

从季节看,好发生在初夏高温季节。在东南沿海的梅雨多发地区,往往在较长的阴雨天气后突然连续晴天高温,即进入俗称为伏旱天气时容易发生。北方地区虽无梅雨天气,但夏季只要在一段阴雨天气之后,突然高温,也会发生本病。

2、品种与发病

大多数葡萄品种均可发生缩果病,个别品种发生严重。

3、生态环境与发病

土壤过湿状态和干湿度急剧变化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子。试验表明,硬核期前土壤高湿者发病最高,全期均湿润者略低于前者;而全期干燥或硬核期前干燥处理区的发病很低。前期高湿,或全期湿润处理的植株枝叶较柔嫩繁茂,遇后期高温干旱时水分大量蒸腾,因而缩果病发生较重;反之则蒸腾少,缩果病发生较轻。我国南方不少地区在低平的河网地带栽培巨峰葡萄,地下水位较高,加之雨水多,雨季长,因此易发生缩果症。硬核后期的高温天气是缩果病发生的重要诱因。高温和干燥同时发生时更易诱发本病。而低温冷夏时发生较轻。

空气干燥程度与发病也有关系。高温往往使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加速了缩果病的发生。高湿的封闭环境阻止了枝叶水分的消耗,以失水为诱因的缩果病不会发生;但高温高湿使果粒好似浸泡在热的水气中,受光的向阳面受到光线灼伤,从而产生日射症。

光照直射与缩果病无直接关系,但可通过温度发生作用。年分之间的气候差异也会使病情有较大差异,有些年分可能严重发生。

4、栽培管理与发病

南方区葡萄园管理中围沟、腰沟、毛沟不配套,泵房不全,排水不畅,长期积水湿润,土壤施氮肥过多时,缩果病发生较重。这种园子的葡萄树往往叶面积过大,叶组织柔软,叶片气孔关闭机能迟钝,在高温干燥季节会使水分大量散失。地下水位过高又使根系在浅表的表土层中分布,南方地区在夏季高温时常同时发生伏旱,造成表土层部分根系(梅雨后的浮根)死亡,影响了水分的吸收。从果园管理上应采取控水控氮、排水促根等措施,使植株生长健壮。南方梅雨期后土壤覆草也是保证水分均衡的措施。

激素的不当使用可能增加缩果病。据中野资料,赤霉素、2,4-D等浓度过高会引发缩果病,但ABA处理不会增加缩果病的发生。

三、发病机制

此病的本质是水分生理的失调和高温环境共同作用下引起。内因是水分,外因是高温。当外界条件高温干燥时,叶面蒸腾量迅速加大,叶片不仅从根通过茎干得到水分,而且也从果实中争夺水分,供其蒸腾。如果根系吸收供水不足,会使浆果失水加剧。在浆果失水和果温升高的情况下会产生局部灼伤,这就是本病的发生机制。

至于葡萄叶片之所以能够从果实中吸取水分,属果树水分生理的一般规律。通常昼间的叶水势低于果实的水势,在高温干燥天气时叶与果之间的水势的差别更大,迫使水分从果实流向叶片。

缩果症的病理变化,据中试验,维管束的变性与褐变是最重要的病理特征。他调查了高温低湿下诱导的缩果病穗,即使其中肉眼看起来十分健全的无病果粒,100%都在果粒基部或果蒂部位存在微小的维管朿褐变。因此推测病源点可能在果粒发育中已经存在,高温发病条件只是促进了源点进一步变性褐化而扩展成病斑。至于这些褐变的源点是否是微生物引起,目前有人己在做病源体的分离研究和尝试用抗生素治疗的试验,尚未见到有意义的结果。病理变化中还有许多不明之点,尚须探讨。

四、防治要点

从病因着手,改善果园的管理,增强枝叶的健壮程度,是防止此病的根本基础。从目前经验应注意综合防治。

1、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排水条件,深耕改良土壤条件,提高根系的活动能力。

2、均衡土壤的水分管理,尤其要避免整个生长季土壤一直处于过湿状态。南方梅雨季节之后,应及时灌水或用草秸覆盖土壤。

3、严格控制氮肥,及时夏季修剪,不可放任生长,减少无效的叶面积。

4、叶面喷施钙肥,常用的有硝酸钙、氨基酸钙等。硝酸钙使用浓度0.4-0.5%。氨基酸钙含钙低于硝酸钙,但利用率高,最为安全、有效。在硬核期的前中期使用,可促进葡萄健康生长,预防病害。

5、硬核期之前,根外追施2~3次0.1~0.15%硼砂,也有利減少本病生。

枣树缩果病防治


枣树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大发生时,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近几年给枣农成巨大的损失。该病主要为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在枣果着色期发病,该病分布于我国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省、宁夏、甘肃、辽宁枣区,均有大面积成灾的报道。系我国各大枣区主要果实病害之一。感病后,病果逐渐干缩凹陷,果皮皱缩,脱落。感病期若阴雨连绵或遇上间断性晴雨交替高温高湿天气,该病往往暴发成灾,半红及白熟期枣果满地,损失惊人。

症状

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后,从直观形态区分,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脱落五个时期。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剖之,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脱水,坏死,病斑外果皮收缩。果实大量脱水,一侧出现纵向收缩纹,提前脱落。果实瘦小,病斑果肉色黄、发苦,糖分总量下降。健果柄绿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对果柄进行解剖观察,病果提前形成离层。

病原

系细菌病害,病原菌属细菌植物门,草生群,肠杆菌科,欧文氏菌属的一个新种─噬枣欧文氏菌ErwiniajujubouraWang.Cai.FengetGao。病原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大少为0.4~0.5m10m,周生鞭毛1~3根,无芽孢,肉汁胨琼脂平板上为黄色圆菌落,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或透明,直径1.5~2.0mm。在肉汁胨液体培养中,浮膜状生长。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通这风雨作用使用面摩擦而造成的伤口侵入危害,这是侵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害中危害枣果造成的伤口也可使菌侵入。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枣果的生育期密切相关。一般,从枣里梗洼变红(红圈期)到1/3变红时(着色期),枣肉含糖量18%以上,pH值5.5~6,气温23~26℃时,是该病的发生盛期,特别是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的天气,最易暴发流行成灾。

枣树品种不同其发病程度也不同。灰枣、木枣和录枣最易感病,六月鲜和八月炸次之,九月青、齐头白、马牙枣和鸡心枣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科学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合理间作,忌间作高秆作物,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适量坐果,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力。

3.清洁果园,铲除菌源。秋冬季节彻底清除枣园病果烂果,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枣树萌芽前全园喷布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

4.合理喷药。根据气温和降雨情况,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喷第一次药,间隔10天左右再喷2至3次药,枣果采收前10至15天是防治关键期。目前比较有效的药剂有:细菌性缩果病可用农用链霉素70至140单位/ml,土霉素140至210单位/ml,卡那霉素140单位/ml;对真菌性缩果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据试验,在发病高峰前喷50%枣缩果宁1号可湿性粉剂600倍,防效明显。喷药时要均匀周到,雾点要细,使果面全部着药,遇雨及时补喷。结合治虫,可在施用的杀菌剂中,加入20%灭扫利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

玉米粗缩病如何防治


米粗缩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因此这种病情也是一种普遍疾病。一旦玉米出现类似现象,一定要提前预防,这样才能杜绝病原,相应的玉米产量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1.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的盛期。 2.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量的百分之0.2至0.3的甲拌磷拌种;也可用百分之3呋喃丹颗粒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百分之15;或用百分之75的3911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百分之0.3。 3.玉米苗出齐后4至5叶期,可施用百分之40水胺硫磷乳油,公顷用量450至750毫升对水300公斤喷雾;也可用百分之1.5甲敌粉,公顷用量30至45公斤喷粉,每隔7天喷粉一次,共喷2至3次。 治疗措施: 1.玉米苗期一旦感染粗缩病应积极采取喷药防治,可用植病灵、菌克毒克或病毒A与赤霉素、多效灵等植物激素混合喷雾,药液浓度600至1000倍液,对玉米粗缩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施用硫酸锌对玉米粗缩病也有抑制作用。 2.在发病田块应及时清除病株和杂草。并带出田块外集中深埋或烧毁。田块周围的杂草应及时清除,消灭成虫产卵场所,这对玉米粗缩病的蔓延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桃子裂果和缩果防治


一、桃裂果

1.土壤选择与改良

首先应该选择在通气性好、土质疏松、排水畅通的沙壤土建园,尽量不在土壤粘重的地方建园。如果只能在粘重的土壤上建园,或已经在这样的土壤上建了园的,应马上进行土壤改良,采取深翻扩穴、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肥等措施,尽快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2.增施有机肥,控氮肥

一般进入盛果期的桃园,每亩应施有机肥1000kg以上,还要结合N、P、K复合肥以及含钙、硼、锌等元素肥料的施用。避免施用纯氮肥,特别是在生长期要控制铵态氮的施用,因为铵态氮对钙、硼等元素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3.均衡土壤湿度

有灌溉条件的桃园,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度相对均匀,避免干湿变幅过大。提倡桃园铺草。树冠下覆盖麦秸、玉米秸等,厚度为15-20cm。也可用废旧的大棚草帘覆盖。覆草的桃园,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3%-19%,基本上可满足桃树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不遇大旱的情况下,基本上不用浇水。

4.保持树势中庸

中晚熟桃最忌强旺树势,喜中庸树势。要使树势缓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夏剪,剪除那些直立、粗壮和交叉郁闭的枝条,并且要多次进行夏剪,使冠内通风透光,层次分布合理。

二是适宜留果,以果压冠。一般叶果比为40:1或果间距为10-20cm。尽量促使树势缓和适中。

5.叶面喷钙

有关研究表明,钙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细胞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树体内钙元素缺乏和不足,就会诱发裂果病等多种生理病害。果实中的钙大部分都在谢花后1个月内吸收,钙又是难移动的元素。在桃树生长后期,果实迅速膨大,钙的含量相应降低,如不及时补充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钙不足和缺钙症状。因此果面、叶面喷钙是非常必要的。生产上可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果面、叶面喷钙。在果实生育期一般可喷4次。

6.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是防止中晚熟桃采前裂果最有效的方法,并可使果面光洁,果色鲜艳美观,无污染,减少农药残留,是生产高档果品的重要手段。套袋时间应在定果后进行。套袋前应先喷1次杀虫、杀菌剂。拆袋时间应在采收前10-15天左右进行。

二、桃缩果

桃缩果病在桃园中为一种毁灭性虫害,果实皱缩直接影响产品质量,降低经济价值。此病发病较早,落花后的两周即5月中旬才缓慢下来。防治方法为:

农业措施:

合理负载量,发现少量病果及时摘除,此外除常规的水肥管理外,做好夏季整形修剪,保证内膛枝条接受更多的阳光,促使枝条健壮,芽多丽饱满。冬季修剪时须剔除因瘿螨为害丽形成的纤细而干枯的枝条,减少病原基数。早春、结果期合理灌水适期追肥,保证开花、授粉良好.果实生长期营养充分,实现丰产、优质、高效。

化学防治:

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出蛰的越冬瘿螨。开花前喷石硫合剂和硫磺悬浮剂。花期喷施硼肥,开花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喷一次杀虫杀螨剂,果实生长初期(6月中下旬)再喷一次杀虫杀螨剂,从而达到控制瘿螨危害的目的。秋季彻底清园,以减少越冬基数。

桃缩叶病的综合防治


桃缩叶病在春季多雨低温的情况下最容易感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严重的也危害花嫩梢叶及幼果,不少桃园因忽视桃缩叶病的防治,导致4至5月大量落叶落果。

桃缩叶病为真菌性病害,叶片受害后叶缘卷曲肿大,叶片变为红褐色,后期叶面生出灰白色粉状物,最后叶片变褐焦枯脱落,受害严重的可引起70%以上早期落叶,枯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短,略呈肿胀,其上叶片常丛生,受害严重的整枝枯死。花果受害后多畸形脱落。还危害油桃、李、杏、扁桃、蟠桃等核果类果树。

桃缩叶病的病菌主要以厚壁芽殖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树干树皮上过冬,到翌年春季,当桃芽膨大萌发时,芽孢子萌发,由芽管直接穿过桃叶表皮或气孔侵入,菌丝在叶表皮下快速蔓延,刺激叶片细胞大量分裂,引起叶片卷曲皱缩脱落。夏季高温期发病停止。当桃树萌芽期低温,连续阴雨湿度大,持续时间长,病害即会大发生;相反如果桃树萌芽开花期天气晴朗气温达到21℃以上,病害就不会大发生。

预防桃缩叶病,可采取综合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一旦发病,于初见病叶时,可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发病较重的树,当叶片大量焦枯和脱落时,应及时补施肥料和水分,增强抗病能力和恢复树势。2桃缩叶病一旦发生,来势猛,药剂防治的关键是在桃树花芽膨大露红时,全园喷施一次4至5度的石硫合剂,或1:2:200的波尔多液,对消灭病原效果较好,每隔7天1次,连喷3至4次。或用10%双效灵水剂500倍液每隔IO天1次,连续3至4次。桃树生长季节喷施2次粉锈宁或50%硫悬浮剂,防治效果也很好。

水稻矮缩病应该如何防治


水稻矮缩病,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症状

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病原

Ricedwarfvirus简称RDV,称水稻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体为球状多面体,等径对称,大小75nm,粒体内含有双链核糖核酸。病毒钝化温度40-45℃,稀释限点1000至100000倍,体外存活期48小时。颊毒粒体多集中在病叶的褪绿部分。在白色斑点的叶部细胞内,含有近球形内含空胞的X体。

传播和发病

水稻矮缩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汗最短获毒时间5分钟。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20℃时为17天,29.2℃为12.4天。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22.6℃,潜育期11-24天,28℃为6-13,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翌春羽化迁回稻田为害,早稻收割后,迁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至看麦娘、冬稻等38种禾本科植物上越冬。带毒虫量是影响病发生的主要因子。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2)要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收割时要背向晚稻。(3)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4)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5)治虫防病。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

梅花缩叶病的防治技术


一、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春季,首先被害的是新发嫩芽和新出叶片,嫩梢节间变粗缩短,叶片密生,叶面皱缩变厚,呈肉质化,表面粗糙,向叶背卷曲。病叶初呈黄色、红色或紫红色,后逐渐变成灰白色,并有粉状物出现。发生严重时,病梢枯死,树势衰弱,花量减少。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规律

以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在寄主芽鳞内外病梢上越冬。菌丝为1年生或多年生,芽孢子有薄壁和厚壁两种类型,前者可以继续芽殖,后者有休眠和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在度过不良环境后,再萌发形成芽孢子侵染寄主。翌年4月上旬病菌开始侵染,5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停止发病。病菌1年侵染1次,偶尔也发生再侵染。但由于气温高,条件不适,危害不显著。冷凉湿润的气候最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20℃左右最适于病菌的生长,28℃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害不能发生。早春连阴雨或多雾天气,不利病害发生。

三、防治技术

1、如冬季需要修剪,一定要捡拾干净掉落的梅叶、梅枝,打扫干净梅园。结合冬剪,在追肥管理时,多施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或最好不施氮肥,以促进梅树枝叶的健壮生长,提高植株对梅花缩叶病的抗病能力。

2、春季如需要剪枝,把剪掉的病枝、病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以减少下一年的病菌来源。在剪除病枝、病叶时,可把剪刀放入1∶1∶100的波尔多液中浸泡3至5分钟,然后再剪。

3、可在梅花的叶芽刚膨大时,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年喷1至2次,连续防治2至3年,效果较好。注意,在喷药时,千万要均匀喷雾,使药液形成药膜。

4、对盆栽的梅花,除在冬、春季节进行剪枝、剪叶,并把病枝、病叶远离花盆烧毁外,花盆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干燥,这样,有利于抑制病菌的发生。如已发生了梅花缩叶病,则按上述药及浓度逐盆喷洒。

杉木缩顶病病因及防治方法


杉木缩顶病是我国南方杉木林中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危害杉木的主梢和侧枝,导致病株主、侧枝芽枯死,枝条丛生,严重影响生长。

症状

初期顶芽幼叶基部呈水渍状,后逐渐变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不久,顶芽呈半枯死或枯死状。在枯死部分的下方形成大量丛生枝。主梢顶芽坏死后,下方形成数个小溃疡斑,产生若干不定芽并相继感病,如此反复使主梢顶芽萎缩,短枝丛生,呈典型的缩顶病症状。剖开受害主梢,皮层与木质部局部变褐、坏死。有的植株主梢先端正常,在主梢的不定部位可见针叶小溃疡斑,这类病斑不扩展,不梢枯。当顶芽枯死后,病害下延时,才形成枯梢症状。病斑后期下陷,个别纵裂、流脂。

病原

杉木缩顶病病原菌主要是Pestalotiopsisguepinii(Desm.)Stey.,其次是FusariumoxysporumSchlech。这两种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值的范围是28~30℃和pH6~7。它们的分生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相似。

防治方法

分别单施钾肥、硼肥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及燃放多菌灵烟剂等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而采取在每年发病前(4月上旬)每株根施氯化钾150g、硼酸5g、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g,并与发病高峰前(6月初和9月上旬)燃放多菌灵烟剂2000g/0.066hm相结台的综合防治,其防病效果可达64以上。如果结合提前1~2a间伐,清除历史性病株和严重病枝梢,减少病菌数量,其防病效果可望更好。如在发病面积较大而林相较好的山坳年放烟3次(分别为发病前和两次发病高峰前)也能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也就是说如能把单独放烟试验的第2次放烟时间从8月份提前至6月,防病效果可能更好。因为8月份放烟对第1次发病盛期已不能控制,而等第2次发病高峰时其药效已差不多散失。这也可能是造成2次放烟与3次放烟防病效果差异较大的原因。

多菌灵是从l2种杀菌剂中经室内毒力测定选择出来的既有内吸作用,又具保护作用,市场上容易买到的对杉术缩顶病两种病原菌都有效的1种光谱性杀菌荆。考虑到当前经济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如采取农作物或经跻作物病害的防冶方法,即1个生长季数次喷洒杀菌剂,这样虽然能完全控制某病害的危害,而在大面积山区,树高坡陡,水源缺乏、经济收益不高的情况下,目前林业生产单位均承受不起。基于这种考虑,本研究选择了不用水,经济易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缩节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1993年以来,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之势,给我市的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1996年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平均减产10%~30%。2007-2009连续三年在黄淮地区大发生。如何控制玉米病毒病,尤其是玉米粗缩病(MRDV)的危害,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因此,近几年我们对玉米粗缩病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病株样本中有85.16%的玉米植株基本绝产或绝产,株高仅为健株的1/2,无雌穗或雌穗无粒;98.44%的植株株粒重损失率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粗缩病应及早动手,绝不能像有的农户那样,等看到玉米感病后才喷药防治,那就为时已晚。我市玉米播种期大概在5月20日--6月25日之间。这期间正值灰飞虱活动盛期,无法通过错播种期的方法防治此病,防止工作尤为艰巨。此时正值小麦成熟后其,部分农民漠视麦田后期管理,使灰飞虱等虫害侥幸生存,危害夏季作物生长。因此防治玉米粗缩病应从小麦后期管理开始,抓好小麦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是小麦丰产的保证,又是对夏季玉米免受粗缩病危害的重要措施。

《枣缩果病怎么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