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茶枝梢黑点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茶枝梢黑点病

病原

一种薄盘菌Cenongiumsp.,属子囊菌亚门。

寄主

茶树。

分布

仅我国有报道,现全国各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病害多发生在当年生的半木质化的枝梢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现不规则形的灰色病斑,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长可达10~15cm。此时,病斑呈现灰白色,其表面散生许多黑色带有光泽的小粒点,圆形或椭圆形,向上凸起,即病菌的子囊盘。发病重的园块枝梢芽叶稀疏、瘦黄,枝梢上部叶片大量脱落,严重时,全梢枯死。

病原物

子囊盘杯状,黑色,略具光泽,革质,大小0.5mm,无柄,无子座。子囊直或稍弯,棍棒状,大小(114~172)m24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至梭形,有的稍弯曲,大小(22~42)m(5.5~7.5)m。子囊在子囊的上部排成双行,下部则为单行或交叉排列。侧丝生在子囊间,大小(66~363)m(3.3~4.4)m。

侵染循环

(1)菌源:该病属单循环病害,1年只侵染1次,无再侵染。病原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梢组织中越冬。(2)传播: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枝梢。(3)发生时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产生新子囊,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人发病盛期。

茶枝梢黑点病-2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发芽早的茶树品种易发病。(2)环境:①气温20-25℃,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该病发生和扩展。②当气温上升到3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时,病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但应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品种。②及时剪除病梢,携至茶园外集中烧毁。③发病重的要重剪,可有效地减少初侵染源,减轻发病。(2)药剂防治:发病盛期前及时喷50%多菌灵WP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lOOO倍液。

延伸阅读

梨树黑点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梨树黑点病被果农称为黑屁股病,病原为粉红聚端孢菌,主要危害绿宝石、大果水晶、黄金、金二十世纪等品种上,鸭梨也有危害。

一、症状表现

黑点病又被称为黑屁股病。据研究鉴定,黑点病病源为粉红聚端孢菌,病原菌极易随雨雾、药液沿果柄进入梨袋,集结在萼洼处,套袋后袋内湿度较大,透气性差,非常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雨季进入发病高峰。发病初期在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的小黑点,随症状发展,果点直径逐渐扩大,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可形成围绕皮孔的近圆形凹陷斑,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不会引起果肉溃烂,生长后期和贮存期黑斑扩大,并稍凹陷。该病主要发生在绿宝石、黄冠等梨树上。

二、致病因素

据研究调查表明,黑点病发病早晚轻重与当年6、7月份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空气湿度与袋内湿度过高是造成黑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雨天多、降水量大发病重,相反病情较轻或不易发生;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果袋的透气性越差,黑点病发生率越高,果园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密闭严重、偏施氮肥的果园,黑点病发生率越高。

三、防治方法

黑点病的治疗在于搞好预防工作,加强果园管理。

1.加强果园清园,清园使用广谱性杀菌剂猛富利(80%代森锰锌)或纯斑轮(80%戊唑醇)全树喷雾;果园病残枝要清理干净。

2.搞好果园修剪,改善果园的透光性和透气性,降低园内湿度;

3.幼果期补钙,果实套袋前喷施有机钙,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4.搞好药剂预防,花后及时使用猛富利600-800倍液预防,套袋前使用高效杀菌剂,套袋前喷药间隔期不要超过10天,此时可使用叶惠美(25%嘧菌酯)1000-1500倍液,此次喷雾一定要保证质量,均匀周到,果面、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

5.及时套袋,套袋时要选择透气性、透光性好的果袋。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识别及防治


从近几年套袋苹果发生问题看,不论套纸袋还是套塑膜袋的果,最普遍、最严重的是果面上发生黑点病。病症辨识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状小黑点,黑点直径逐渐扩大,有的如芝麻大,有的像绿豆大。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口尝无苦味,不会引起果肉溃烂,贮存期也不扩展蔓延,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黑点病;有些黑点分布在萼洼上部和果顶周围,胴部也有,黑点一发生就成较大的斑点,只为害皮层,口尝有苦味,也不会引起果肉溃烂,生长后期和贮存期黑斑扩大,并稍凹陷,此病为缺钙引起的痘斑病,严重时和苦痘病并发;有的浅褐色斑点,在果面上分布无规律,病斑较大时,病部溃烂,扩展快,会造成整果溃烂。病烂处口尝有甜味,此类为轮纹烂果病;有的果点粗大暴裂,呈黑点状,多是含铜、锰离子或乳剂类药物刺激所致。黑点病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雨季进入发病高峰。连阴天气、地势低洼、树势较旺、树冠郁闭、施氮肥多的果园,发病重。发病原因据最新研究鉴定,套袋苹果黑点病源是链格孢菌和粉红聚端孢菌。黑点病的致病菌和苹果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的致病菌基本一致。套袋果比不套袋果黑点病发病重是个普遍现象。黑点病的致病为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一般不侵染果面。套袋果处在湿度大、透气差、温度高的条件下,易引起病菌侵染发病。不论是纸袋还是塑膜袋,下雨后袋内积水,不能较快排除,纸袋湿后长久不干,袋湿度过大,或袋的底角排水口未鼓开时,都会加重黑点病发生。防治措施套袋前能否正确用药,是套袋成败的关键。既然已知引起黑点病的病原是引起霉心病和斑点落叶病的病源,就应该用多抗霉素(或保丽安)、农抗120、菌立灭等特效药,在花后和套袋前连喷23次防治。要指出的是,喷克、大生等代森锰锌类保护性杀菌剂,喷晚了不行;甲基托布津等渗透性杀菌剂,对轮纹烂果病有效,对黑点病无效;波尔多液和其它一切含铜离子的杀菌剂套袋前都不宜使用,而且对黑点病无效;杀菌剂的药效期一般10天左右,套袋前喷药间隔期不要超过10天。脱袋后不要喷任何有毒有污染的药剂。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黑点病,不论是套纸袋还是套膜袋的苹果都会发生,不套袋的一般不发生。发病初期,苹果萼洼周围出现一颗颗针尖大的小黑点,逐渐扩展至芝麻大乃至绿豆大。一、黑点病的症状与发生机理

(一)症状。黑点病,不论是套纸袋还是套膜袋的苹果都会发生,不套袋的一般不发生。发病初期,苹果萼洼周围出现一颗颗针尖大的小黑点,逐渐扩展至芝麻大乃至绿豆大。但黑点只出现在果皮表面,不深入果肉,口尝无苦味,不引起果肉溃烂,生长后期和贮藏期也不扩大蔓延,对内在品质没有影响,但对外观品质和售价却影响很大。

(二)发生机理。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聚端孢霉菌,为半知菌亚门中的弱寄生菌。6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上旬至8月上旬的盛夏雨季是发病盛期,8月下旬后很少发病。

二、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的原因

(一)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选择的农药质量不过关和喷药不到位。一是忽视农药质量。购药时图便宜,不重质量,不少果农关心的不是农药所含的成分、含量和功能,而是片面地追求农药的价格。即使标签上注明的成分和含量相同的两种农药,其内在质量也可能大相径庭。二是喷药不到位。套袋苹果的黑点病,是由粉红聚端孢霉菌浸染危害造成的。该病菌主要来自花器残体,如花萼、花柱、花丝和花药等,尤其是花曹(萼片)等残体,为粉红聚端孢霉菌提供了良好的腐生场所。苹果套袋后,袋内阴暗、潮湿的环境,又为该病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对该病害的防治,谢花后至套袋前是关键的防治时期,不但农药质量要过关,而且喷药时一定要喷到苹果萼洼处,以及时杀灭隐藏在萼洼的病菌。

(二)纸袋质量不过关。前几年.由于连续干旱,套质量好的纸袋和套质量差的纸袋,苹果的外观质量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不少果农误认为纸袋质量的好坏对果实表光、病菌发生等并没有多大妨碍,并把这种错误认识作为经验连年推广应用。高质量的纸袋,不但经过药物处理,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而且透水、透气性能好,质量可靠,经得起生产考验。质量差的纸袋不但没经过药物处理,且生产技术也不过关,透气、透水性能非常差,也不抗雨水冲刷,为黑点病病菌的浸染传播提供了温床。遇到雨水多的年份,质量不过关的纸袋更易被雨水淋毁而直接贴在果面上,导致紧贴果面处黑点病发生严重。也有不少果农里面套一层塑料袋,外面再套一层纸袋,这样的套袋方法,袋内不透气,黑点病发生更严重。

(三)套袋技术差。许多果农套袋时将手伸入袋内将纸袋撑开,然后用力拍纸袋的底部,以撑开纸袋下部两边的透气孔,使纸袋透水透气,并使苹果在纸袋中央,避免纸袋与果皮相贴而导致果皮粗糙和发生日烧病。但调查发现,许多果农由于操作失误,拍纸袋时把透气透水孔折叠了,使袋内在雨后几天仍然存水,不能及时排出,延长了袋内潮湿时间,而且由于纸袋透气性差,造成袋内高温高湿,给病菌的浸染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小环境,为黑点病的大发生提供了人为条件。(四)树势弱、通风透光差。连年环剥、休眠期刮皮和大量无机化肥的投入,会造成苹果树势衰弱,抗病能力明显下降。据考察,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苹果园病害发生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果农单从产量要效益,而忽视了果品质量,苹果园每亩栽株数过多、留枝量过大、果园郁闭。通过在各地的了解,树势弱、果园郁闭、树体病瘤多、刮皮重、连年环剥的苹果园,黑点病发生尤为严重。

三、防治技术

(一)谢花后应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加内吸性杀菌剂,并且使用倍数要科学,喷施要仔细。

(二)选择透气性好的纸袋。可选取多种品牌的纸袋盖在倒有开水的杯子上,哪种纸袋最先透上气,说明哪种纸袋透气性好,同时要查看纸袋底部透气孔大小是否合适。

(三)科学套袋。套袋时一定把袋透气孔撑开,遇雨后才能及时把雨水排出袋外,使袋内透风、干燥。(四)增强树势。苹果采收后及时追施有机肥,8月中下旬及时追施磷钾肥,这两个时期追肥能显著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五)科学修剪。重视夏剪,及时疏除重叠枝、交叉枝、旺枝,增加透光面积,使树体透风透光。(六)及时排水。在7~9月,如降水较多应及时排水,避免苹果园内长时间积水

四、易与黑点病混淆的两种病害

在套袋苹果园,经验不足的果农,还会把以下两种病害出现的黑点误认为是黑点病。(一)痘斑病。1.症状。痘斑病的黑点分布在萼洼上部、果顶周围和胴部,一发生就出现较大的斑点,和黑点病一样只发生在果皮上,不深及果肉,也不引起果肉腐烂。此病是由缺钙引起的,严重时还会引发苦豆病。2.区别。痘斑病与黑点病的显著区别:一是黑点病多是套袋苹果才发生,不套袋苹果一般不发生,而痘斑病则是套袋和不套袋的苹果都发生;二是黑点病病斑下的果肉无苦味,而痘斑病病斑下的果肉有苦味;三是黑点病的病斑在生长后期和贮藏期不扩大,而痘斑病的病斑会扩大,并向下凹陷。3.防治方法。秋施基肥时,每株增施80~100克硝酸钙或氧化钙或硫酸钙。从萌发新叶起至8月,每30天喷1次硝酸钙或磷酸二氢钙300~400倍液,或氨基酸钙800倍液,以补充钙素。(二)轮纹烂果病。1.症状。轮纹烂果病病斑为浅褐色斑点,在果面上分布无规律。2.区别。轮纹烂果病与黑点病的区别:一是轮纹烂果病无论套袋苹果还是不套袋苹果都会发生;二是黑点病的病斑较小,不溃烂,而轮纹烂果病的病斑扩大后,病部溃烂,甚至引起整个果实腐烂。3.防治方法。轮纹烂果病的防治方法与危害枝干的轮纹病相同。

茶饼病的防治


茶饼病是为害茶树嫩梢芽叶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茶树幼嫩组织,从幼芽、嫩叶、嫩梢、叶柄、花蕾到幼果都可为害,但以嫩叶嫩梢受害最重。嫩叶受害后最初在叶面产生淡黄色、淡绿色或淡红色半透明小点,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表面光滑、有光泽向下凹陷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背同时隆起呈饼状。病斑直径为2.0~12.5毫米,以后叶背病斑表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叶上病斑多时可相互愈合为不规则大斑。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膨肿并扭曲,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

茶饼病是低温高湿型病害,喜低温、高湿、多雾、少光的环境,一般种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偏施氮肥、采摘修剪及遮阳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发病较重;套种桂花、银杏、梨子较密的茶园湿度大、荫蔽、通风透光条件差的茶园也较易感病。

今年我区气候异常,近段时间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持续偏低、降雨偏多,田间湿度大,低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茶饼病的暴发流行。请各乡镇提高警惕,对发生严重的茶园及时指导防治。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合理修剪,适时中耕除草,并修剪遮荫树,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2、茶园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

3、化学防治:在茶园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进行防治。三唑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它杀菌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喷药后间隔7-10天采茶。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施12%绿乳铜600倍液或0.3%的96%硫酸铜液或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

苹果套袋种植的时候应该怎样防治黑点病


从近几年套袋苹果出现的问题看,不论套纸袋还是套塑膜袋的果,黑点病发生最严重。

黑点病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状小黑点,黑点直径逐渐扩大,有的如芝麻大,有的像绿豆大。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口尝无苦味,不会引起果肉溃烂,贮存期间也不扩展蔓延。

还有些与黑点病相似的病害,果农一定要区别开。有些黑点分布在萼洼上部和果顶周围,胴部也有,黑点一发生就成较大的斑点,只为害皮层,口尝有苦味,也不会引起果肉溃烂,在生长后期和贮存期黑斑扩大,并稍凹陷,此病为缺钙引起的痘斑病,严重时和苫痘病并发。有的浅褐色斑点,在果面上分布无规律,病斑较大时,病部溃烂,扩展快,会造成整果溃烂,病烂处口尝有甜味,此为轮纹烂果病。有的果点粗大暴裂,呈黑点状,多是含铜、锰离子或乳剂类药物刺激所致。

黑点病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雨季进入发病高峰。连阴天气、地势低洼、树冠郁闭、树势较旺、施氮肥多的果园发病重。据最新研究表明:套袋苹果黑点病病源是链格孢菌和粉红聚端孢菌。黑点病的致病菌和苹果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的致病菌基本一致。套袋果比不套袋果黑点病发病重。黑点病的致病菌为弱寄生菌,一般不侵染果面。套袋果处在湿度大、透气差、温度高的条件下,易引起病菌浸染发病。不论是纸袋,还是塑膜袋,下雨后袋内积水,不能较快排除,纸袋湿后长久不干或袋底的底角排水口未鼓开时都会加重黑点病的发生。

防治苹果黑点病套袋前正确用药最关键。可用多抗霉素、农抗120、菌立灭等,在花后和套袋前连喷2~3次。若喷大生、喷克等代森锰锌类保护性杀菌剂,喷晚了不行。甲基托布津等渗透性杀菌剂对轮纹烂果病有效,对黑点病无效。波尔多液和其他含铜离子的杀菌剂套袋前都不宜使用,而且对黑点病无效。杀菌剂的药效期一般10天左右,套袋前喷药间隔期不要超过10天。脱袋后不要喷任何有毒的药剂。

茶白星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点星病。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一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问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病原PhyllostictatheaefoliaHara称茶叶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um),暗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u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白色菌丝,后变为黑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菌丝生长温限2?25℃,适温为18?25℃,高于28℃则生长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茶紫纹羽病的防治


茶紫纹羽病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下面是茶紫纹羽病的防治方法。

(1)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2)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胴枯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病原Macrophomasp.球壳孢目大茎点属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线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直或稍弯,单胞,无色,透明,大小15.7?237.3?9.7(pm),多具1?2个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

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

茶枝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该病是老茶树枝干病害。安徽、浙江、湖南、云南等省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在枝干上产生灰色小斑,病斑边缘略呈褐色,后渐扩展,形状不一,病健部分界不明显,病斑上散生有突起的圆形漆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座。有时病斑包围枝干,造成树势衰弱。

病原CoccochorinahottaiHara称球皮座囊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子座生在茶树组织里,外有表皮盖着,球形至扁球形,壁厚,黑色,炭质,大小350一500m,该组织是由寄主的细胞组织变成,内生子囊果1个,子囊果顶端生一圆形孔口,大小30一40m。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基部生一小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在子囊内排列不一,有单行排列的,也有上下部单行,中部为双行排列的。子囊孢子纺锤形至长椭圆形,初单胞无色,具油球4个,后呈黄褐色,具隔膜3个。子囊间生有比子囊长很多的侧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茶园阴湿、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树势衰弱的老茶树易发病,古老的大茶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1)注意茶园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对茶园内或四周的杂树或灌木要及时疏除。(2)对衰老茶树进行台刈或重修剪,调整树势,剪下的树枝集中烧毁。(3)发病重的,于春、夏茶间隙期喷洒0.6%一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一500倍液。

茶网饼病的防治方法


病症又称网烧病、白霉病。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台湾等省局部茶区。主要为害成叶,嫩叶、老叶也发病。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上,初在叶片上现

针尖大小的浅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渐扩展,严重的扩展至全叶,色泽变成暗褐色,病叶增厚,有时叶片上卷,叶背面沿脉形成网状凸起,其上具白粉状物。白粉散失后变成茶褐色网状,故称网饼病。后期病斑呈紫褐色或紫黑色,造成叶片枯萎脱落。嫩茎染病,多由叶柄扩展到嫩茎上,引起枝枯。

病原ExobasidiumreticulatumltoetSawl称网状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叶背病斑上网状物是菌丝,白粉状物是子实层。担子长棍棒状至圆筒形,大小63?1353?4(um)。顶端着生小梗4个,每个小梗上着生担孢子1个。担孢子单胞无色,倒卵形或椭圆形,大小8?123?4(um),发芽时生出1个隔膜,成为双细胞,从两端或一端长出芽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在茶树中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担孢子成熟,随风雨传播侵入成叶,经10天潜育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粉状子实层,着生许多担子和担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侵染芽下1?3片嫩叶,经30天潜育病斑出现,60一70天后长成大型网状病斑,此时嫩叶已长为成叶。均温19?25℃、叶上有露水或相对湿度100%条件下适其发生和流行,一般在5?6月及9?10月。光照和干燥对担抱子有抑制发芽作用,因此夏季干旱炎热不利其扩展,病菌多在荫蔽处越夏。多雾的高山茶园及四周种植竹林的茶园、湿度大易发病。品种问抗病性有差异,经测定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较感病,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则表现抗病。

防治方法(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婺源大叶种,上饶大叶种,青心大有,台茶1号、2号、5号、13号、16号,藤茶、香菇寮白毫,苹云,槠叶齐12号,毛蟹,铺埔白叶等。(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阿姆斯生物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3)栽植密度适当,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在头茶和四茶的新叶开展期,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900一l000倍液,隔7?8天1次,连续防治2?3次。(5)非采摘茶园喷洒30%绿得保胶悬剂500倍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

茶白星病怎么防治?


茶白星病在我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主要在高山地区发生重,主要为害嫩叶和新梢,尤以芽叶及新叶为多,叶片受害后,初期呈淡褐色湿润状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灰白色小斑,病斑常愈合成不规则大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特别严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茶白星病怎么防治吧!

茶白星病的症状

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2毫米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问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茶白星病的病原

茶白星病的病原为茶叶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微米),暗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微米)。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白色菌丝,后变为黑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菌丝生长温限2~25℃,适温为18~25℃,高于28℃则生长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茶白星病的传播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茶白星病的防治

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于3月底至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茶红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南方茶区受害重。染病株叶片稀疏,有的枯死。一般情况下,病株上萎凋的叶片附着在枝上,经一段时间才脱落。拔出病根有时可见根表生有白色至红色革质分枝状菌膜,后期变为暗红色至紫红色,剥开根部外皮可见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也有白色菌膜,木质部无条纹。根颈处或茎部常有平伏的子实体,也有灵芝状的。

病原Ganodermaapplanatm(Pers.)Pat.称平盖灵芝和PoriahypobrunneaPetch称褐卧孔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褐卧孔菌子实体初为浅黄色,后转红呈蓝灰色,平伏,紧贴在茎部或根颈处,厚3?6mm,边缘白色,较狭,被绒毛。菌膜暗紫褐色,毡状,厚3mm。担?子宽棍棒状,大小9一l0.54.5?5(m)。担孢子大小4?63.5?5(Ftm),亚球形至球形或三角形,光滑,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染根部。在茶园病根与健根接触即可传播。此外担孢子可借风雨传播。孢子从修剪的茎部侵染,后进入根部。该病病程相当长,一般侵染后经10年才显症。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传染源;树势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1)在林地或果园建立茶园时,要干净、彻底地挖除残存树桩或残根。砍伐遮阴树、林木前先作环状剥皮,使营养不下传,经几个月树桩养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处砍伐,防止树桩外露。(2)发现病株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吗啉乳油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区四周挖隔离沟,两年后补栽。(3)药剂防治在病树基部挖一环形沟,深15?20cm,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ml对水2000ml,把1/2药液浇入沟内,覆土后再把余药液灌入,隔6个月1次,共4次。

《茶枝梢黑点病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